1、竟然是加西亚。不良教育里的加西亚。
2、基本上没有废笔,干净简练,台词和镜头都朝着一个方向,尤其是前二十分钟的人物剧情铺垫,几乎每个场景最后都有呼应,车上唱歌——你长大之后唱的会更好听——夜晚沙滩上唱歌;我没有朋友——我是你的朋友——解谜关键暗号珊瑚;你是做什么的——警察——笔记本交给警察(这个交给警察的收尾挺特色的);男孩子不会喜欢驼背——put some powder on your face——至死执着于美。
3、摄影机两处横移,新的故事进入镜头。
4、工具人四个,渐冻女——信息揭露;血栓男——干扰主要信息,从疑似凶杀到超自然现象,前半段的干扰作用完成后,被杀;医生母亲——死前说儿子他们全靠你了,到后面儿子说妈我压力好大,稍微畸形的母子关系;医生女儿——完成生产任务之后,负责告诉观众爬上去是不可能的;护士男——告诉大家单纯地游出去也是不可能的。四个人加场景,基本上完成封闭空间和秘境的设置。
5、两处都是尸体飘出来这个有点重复。
6、执着者,缺乏情感链接的医生和美女,权力者和美貌上位者最害怕时间流逝,医生——老年痴呆,恐惧权力职位的失去,一直处于进攻状态,被害妄想,被锈刀刺到感染死掉这个好普通;美女——长手长脚,用纱巾遮掩着,眼线模糊的样子惊艳,佝偻骨折扭曲经典,比起毁容,自然衰老之后,美容手术的痕迹浮现这个妙极。
7、对抗时间的方式——爱与童心能解决一切。
8、第二天早上醒来还记得开头介绍地形时,用了一个极长的航拍镜头,出戏。
哦耶
每一次迭代都是为了进化这一目的,命运似乎早就安排好了给每个人,什么时间该长肿瘤,什么时间孩子发育成熟就要初尝禁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总会衰退人性总会堕落,爱美的、爱钱的、放不下名誉地位的,都有时限会逐渐脱落,人生就像心电图此起彼伏不断波动着。
人们觉得结尾的设置是烂尾,但我倒觉得,他只能这样设置,把现实已经描绘的很生动了,却无法点明搞清背后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所以用另一种借喻的手法,说是其实从一开始就被观察者圈进来进行一场“试验”,目的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就完成所有药物开发,反思我们的世界难道不是时刻被算计着,被操控者做着实验,而我们并不自知,依然故我的活在天天鸡零狗碎的生活里,算计着孩子要如何如何出色,将来如何如何,女人算计着如何保持如花美貌不被比下去,男医生要维持自己的骄傲地位,中产家庭在水深火热线上奋力挣扎,一切都在规划当中。
当孩子终于成人了,犯过婚姻的错,躲过生命中的残酷无情,姐弟的成功出逃就象征着有一天他/她突然觉醒想跳出这个循环,他们做到了才会断了这个莫比乌斯带。
1.这群人进入海滩的那条狭窄小道,象征着母亲的产道,这种象征老手段了,从此经过,意味着出生;这里当然不能是回去的道路,就算后悔出生,谁又能返回母亲腹中、取消自己的出生?
2.山上的光芒在剧情中段有很强的“大他者的永恒凝视”或科幻里“观察者”的意味。
3.这群人被困在无法出逃的海滩上,伟大力量仅是信仰,全无外援,直奔死亡,何其无援、何其空虚,生命如此荒诞,岂非是人类整体的困境?死亡面前神恩难求,天降神兵从不存在,人类的问题只能由人类解决,每个人都拥有死的最终结局,而远处的目光静静闪烁。
朝是红颜暮成枯骨,一生纠结于情感、选择、地位,幼子生下而后死亡,忽生忽死,病苦失能,岂非人类在海滩之外也无明的烦恼与无解的无常?骨骸、沙滩上的痕迹、奢侈的ysl项链都为海潮平等抹去,人类生命掩映着的空虚暴露无疑,这空虚一路追随着人类的生命,有什么能被留下?
4.情知死亡也要记录一切的人的记录留下了,人类造物的生命较造物者更持久,而童年的谜题或许会是生命危难关头的出路。本片的承认在于,人类充满空虚和荒诞的这一生命的出路在不该有的众多牺牲、阴差阳错的机缘巧合之后,历史中更多时候,人只是徘徊在沙滩上,潮水中的时间如死亡的鼓点。(当然,这一承认并不为我认同,本片不过放大人类的荒诞境遇使之趋于极端,指出这一点,不知道戳了哪些自以为在这世界有一席之地的肺眼子~)
此片实乃近距离快速围观人类各色发癫的杰作,简练明了,比你这一辈子看人类发疯省时多了。
————
发篇影评吸引来些几句真话都听不得的B人,内心是有多软弱耶~不会说话可以好好闭嘴,也不知道是换号还是另一个迫不及待想要被支教的人,毕竟以你的认知水平搜肠刮肚能找到的只有高中阅读理解了罢, 要是你有高中阅读理解的水平恐怕也不至如此, 准许你像无头苍蝇一样再撞过来:D 你前来碰瓷的模样像极了小丑~
Bug冒号
从一线天往回走,如果昏掉的话,没人来救再死掉,会就地变成尸体,然后变成白骨。新来的人看见尸体就不会进入海滩,大概率会往回走。
司机没有进入一线天,所以并不知道此处有没有上一批人的尸体。而且据我观察,酒店仿佛没有配置清尸队。
此bug无解。导演只能运用魔术手段,让人闪回到海滩。好像沙盒游戏一样,闯入到边界,准备传送回游戏地图中。
想到了这点,突然觉得此片索然无味,是个垃圾。
另外,为什么不创建一所私享专属酒店,只接收隐藏属性的客人,而是与公共人员混住??以至于客人里面有警察??酒店经理心真大,落网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键词:慢节奏,社会弱者,社会催熟
看的时候觉得像一场社会实验,把人生浓缩成短短两天,没想到电影里真的是资本家的实验。
电影里讲了很多东西,有很多的讽刺,印象很深的有小男孩和小女孩由于过快成熟发生了关系,小女孩怀孕了,太写实了吧,电影里是催熟了,但是现实中,没有这片海滩,很多小男生也让小女生怀孕了,真的讽刺。
很多青少年由于家庭和学校都不重视情感和心理的成长,心理上还没有做好成人的准备,身体就已经成年了,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在男孩身上是使女性怀孕,在女孩身上则是很大的责任压力,比如姐姐告诉自己成年人要学会坚强了,走入大海冷静那段。
另外,时间是这部片子的主题,整部片子都围着主题打转,我觉得是好的。开头妈妈就说等你长大了再说,还有沙滩小孩子不能进入也都是伏笔,中年父母吵架,呼应老了之后父母都不再争吵。正如人类面对宇宙是多么渺小,很多事比起一生只是一瞬间。
弟弟对kara说,如果反正是出不去,她应该珍惜时光跟自己待在一起,这里也很触动我。
故事的最后揭露,其实是资本家为了看药物的效果,以骗少数人浓缩生命来获取更多利益,当然,说是为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难道少数人的生命不是生命了吗?
总的来说,社会的催熟真的很吓人,这种催其实是不负责任的,海滩上的成年人都有各自的问题,而因为疏于教化和关心,孩子们也出现各种问题,只不过电影里把时间浓缩了,让观众短时间内聚焦了大量的问题,跟着海滩上的人匆忙地长大,猝不及防地老去。
电影里突然把老人视力下降和听力下降表现地很棒。镜头逐渐开始模糊,爸爸不知为什么突然看不清东西了,这种自己也不明白就突然发生了的猝不及防地、让人疑惑地感觉,很好地让观众代入爸爸地视角,感觉自己也视力模糊了一样,也就共情了各方面衰退的老人。其实这段视力模糊发生的时候我还不懂什么意思,直到妈妈出现,一只手捂着耳朵就听不见声音了,我才明白,原来是妈妈听力下降了,爸爸则是视力下降了。
整部电影抛开结局,已经很像一场社会实验,沙滩上的沙子可能是很多人生命最后留下的灰烬。而人生就像一个逃不出去的沙滩,如果很难逃出去,坐下来好好欣赏美丽的沙滩也很好啊,不是吗?
人生短短几十年,出人头地,腰缠万贯,博览群书,周游世界,不论什么目标,能不能达到,窗外的雨,树上的花,都值得每天停下来,好好看看。
反正都会老的,急什么。
一天过完一生,这个设定离奇又恐怖,生命何其宝贵,却有那么一个地方,让你一天就能过完一生。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和其他几个游人,被酒店经理推荐到一个原始海滩游玩,当他们进去之后,却发现出不来了。逃离时只要接近海滩边的岩石,就会晕倒,有人尝试游泳逃离,却因晕倒而溺死在水中,有人攀岩逃离,却在晕倒后摔死。
人们渐渐发现,每个人都在快速衰老,两个幼小的孩子很快长大7岁,成了青年人,甚至有人怀孕后,时间快到婴儿来不及成长就死去。但所有游客有共同特点,那就是家中都有人患病。人们要么被一个精神病游客攻击而死,要么因时间的汹涌流逝而老死。最后只剩下两个长成中年人的孩子,他们发现远处山上有人偷拍他们。
以下文字剧透:
他们回想起进海滩之前,酒店经理的侄子出于友好,给他们一张解谜的图,解谜之后发现白珊瑚可能救他们。于是二人游泳经过白珊瑚,抵御了衰老,逃出了海滩。原来海滩边的岩石有特定矿物,能让人的细胞快速老化。酒店经理是一家药厂的负责人,为了实验药品有效性,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测试出药品长年累月的效果,才诓骗有病的游客进入海滩实验。逃出的两个孩子将阴谋揭开,也将坏人绳之以法,他们见到经理的侄子,不知道作何感受,因为他们原是同龄人。
希亚马兰又疯批了,写了个什么JB剧本?什么狗屁不通的情节和台词,演员得多有信念感才能演得如此助眠,和当年的《灭顶之灾》一个破德行。导演好不容易脑子正常了两部片子,现在又开始破罐子破摔,感觉就是因为希亚马兰在拍摄现场抽风,片子才拍得这么抽风!
类型趣味在如此的高概念下竟未得到满足,然而从侧面看,作为沙马兰客串戏份最多的沙马兰电影,本片也许反向解构了他过往所钟情的那个朦胧世界。旋转的运镜成为钟表指针般直白的时间隐喻,巨大岩壁下的海滩上演着一个在鬼扯的科学阴谋与感伤的哲学命题间尽力保持平衡的家庭剧,遥望远处的山峰上,“沙马兰”监视着这一切——关于电影制作的绝妙类比,而在这盘被“导演”的“试验”下,最终生还却已经老去的姐弟,同沙马兰明确给出的这个无法周全的解释性收尾,又何尝不是一体两面的心结:年轻的心的保持,是对既定现实结局的最好缓释。于是,无需再在电影中谱写神话,以自信而纯真的创作心态,沙马兰终于将支撑自己幻想世界的强大感性逻辑带出了“珊瑚洞”,尾声直升机上姐弟的反问,观众对真相的质疑,殊不知这一切伴随着我们走出了影院,向着生活挺进。
导演这个概念里吧,没有考虑到月经的存在,30分钟对应12个月这么个走法,该区域的女性每150秒都会来一次月经,女角色都甭干别的了,只专注经期防汛工作就可以了……十分钟机体机能年华老去这个理念挺好,不过这么个不严谨的拍法,着实有些糊弄的感觉。有些段落的运镜横移设计不错,不过在时间加速流逝的段落采用镜头逆时针旋转也是没谁了。
一本伪装成恐怖片的回忆录,时间的晶体化,在这个“不可能”的情境里,沙马兰继续证明,电影是必须被亲眼见证的:摄影机在不同距离间“捕捉”不同的年龄、不同层次的体态与褶皱,时间的变化不仅通过那些致人眩晕的旋转和波浪来体现,又是因为被细细注视才方可被看到;宿命论并没有令它走向虚无,影片中纷至沓来的死亡与离别非但没有麻痹我们的神经,令我们屈服于命运,反而,当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愈加敏锐,影片开始渗透出其最浪漫的情绪。
“Life's a beach and then you die”
其实一日之内变老不是什么幻想中的事情,而是每天回望一生的时候都会经历的伯格森意义上的时间(比如我们不是经常会感叹:时间过得好快啊,年轻时候做什么事就像昨天一样)仔细想想人生不就是很惊悚的嘛,突然就老了的那种恐怖感时时袭上心头,看起来沙马兰把这么酷的镜头调度用在了一个幻想的沙滩上,但其实他就是有捕捉到我们日常恐老的内心。
想法挺好,可是细节经不起推敲。
為什麼說唱歌手頭天晚上就進去了卻沒變老,所以說黑人真的老得慢吧=_=
千万不要观看此片!刚刚我看完这部电影,发现自己老了三岁半。幕后黑手沙马兰。 沙马兰真的拍出了一转身你身边的人就老了的恐惧。真正的恐惧不是看到自己变老,而是在某一瞬间突然看到你最熟悉最亲近的人脸上的皱纹。
笑死!像极了旅行团把你关在购物点,白白浪费你的生命……
了不起的幻想(fantasy)和恐惧(terror)作品。这辈子没看电影看得这么害怕过,也是因为沙马兰抛弃了原著的诙谐因素,只注重传达时间的恐惧本质(电影表现和黑白漫画当然也是不一样的)。剧情上和原著最大的差别是对沙滩提出了“现实”的解释和出路,而原著则是用寓言故事让所有人接受死亡。很难说两种处理哪种更差……不过因年老而忘记自己为何要离开沙滩,确实是沙马兰改编的亮点。
从追跑停的游戏进入,再从堆沙堡的游戏退出,摄影机加速、骤停、滑行、旋转,既有来自海面、洞穴、山崖的长焦镜头如野兽般在阴森的暗处等待捕猎,也有温柔的目光抚过皱纹、伤口、并坐或相拥的身体。乐园般的恐怖电影,天真如孩子一般的沙马兰。
看完预告片基本等于看完整部电影
概念很高,剧情很垮。一个让人极速衰老的海滩,本以为可以看到一段段不同的人生,让人很期待能够浓缩出意想不到或深刻的东西。但角色呈现出的,却是和其他套路惊悚片一样的歇斯底里和愚蠢至极。整部影片和里面的角色一样,仅仅是”肉体衰老,心智未全”。
神乎其技的调度!那几次360度、平移和跟拍长镜头运动看得起了好几层鸡皮疙瘩。摒弃CG电脑特效回归传统电影技艺,仅通过充满未知的调度方式把人类面临衰老的不同情感层面全部展现出来(从惊悚/惊吓到浪漫动人时刻),事件主体常被阻隔到镜头之外,用角色反应镜头去放大观众想象。主题上则是对《探访惊魂》做了一次全面升级。(最后两场戏有点废,感觉是硬加上去的,结束在和男孩的对视就挺好
这剧情也太傻了吧?三十分钟等于一年,从石头缝里逃跑就会晕过去。好吧,告诉我这个海滩在哪儿,我要用一天的时间度过我的余生。
他有很多好的想法,拍摄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好的想法,但成片就像下了降头一样
一日一生的概念肯定不是第一个,但沙马兰能借此既玩好恐怖惊悚又能玩好家庭温情就相当不容易了。全片让人叫绝的运镜与构图数不胜数;不靠CG全靠化妆展现变老,明年如果不提名奥斯卡就是冤案
沙马兰每次都是靠超凡的点子取胜,但电影本身实在够无聊,每次都是。沙滩生孩子那个长镜头是可以的。马龙白兰度和尼科尔森合作的那部电影叫《大峡谷》,好像没资源
导演拍片咋跟我写文一个样:脑子里有一个绝妙的idea,然而写的时候就是在组织结构、行文叙事、人物描写等各个环节不遗余力地把故事搞砸,最后再加一个自以为是的反转结尾。要我说电影最大的恐怖,是把人一辈子浓缩成两天来告诉观众,活着就是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