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转载
Colin MacCabe / 文 歧义学 / 译
《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的最后一个镜头向观众们展示了导演帕索里尼,他饰演了诗人杰弗雷·乔叟,写下他关于观众们刚看过的故事的评论。这份谨慎的手稿缓缓地写下:“《坎特伯雷故事集》告一段落,讲述是为了找乐子”。《十日谈》(1971)成功之后,帕索里尼将目光从意大利转向英格兰,拍摄在英语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的作品,他的重要性如同薄伽丘对于意大利文学的重要性。帕索里尼想要回到现代起源、回到资本主义起源、回到民族语言起源的企图,如今改弦易辙。这一时期正好也是戈达尔的吉加·维尔托夫小组,以及一批投身政治电影创作者活跃的时期。帕索里尼一度是那些六十年代论战中说话掷地有声的人物之一,期间也制作了一系列饱含政治意味的电影。而《坎特伯雷故事集》最后的几句台词,证明这部电影单纯地为了叙述的乐趣,也是对他曾经极力宣扬的政治话语激进式的自我回绝。
然而,这部影片并非一部与政治不搭边的软情色片,尽管它确实被许多左派评论家和一群热情的观众如此看待。在帕索里尼理想的世界中,性爱是不被对利益的追求所侵蚀的。通过把现在和过去的元素融于同一图景,他创造了自己的理想世界。但《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重点更多是在于肉体的痛苦,尤其是死前的终极痛苦,而不是单纯的肉体欢愉。影片开头有一个对乔叟文本的明显发挥,一名男子由于鸡奸罪被施以火刑,被烧至死。这一场景在原著中没有任何参照;这完全是帕索里尼的创造,这与他的同性恋情结有着更加晦涩的关系。这恐怖的现实主义场景,为影片定下比《十日谈》更加灰暗的基调,在之后的《索多玛120天》(1975)中阴魂不散。事实上,观众们都知道这名撕心裂肺惨叫的男子被行刑并不是因为鸡奸罪而是源于他的穷困潦倒,而这也加剧了观众的惊惧:不像他的同伴,男子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摆脱教会的权力。
帕索里尼将影片阴郁的基调归咎于拍摄电影时他自己的郁郁寡欢,以及乔叟的文本。在帕索里尼看来,由于南欧气候的萧索,乔叟对于生活持有一种悲观的态度;而托斯卡纳区的晴空万里则让薄伽丘更加积极向上。毫无疑问,英格兰乌云密布的阴天是影片至关重要的部分。然而,这一部影片也要比上一部改编作品(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第一部)更加忠实于原著;薄伽丘笔下的佛罗伦萨旧世界与当代那不勒斯棚户区两者的融合在这里就没有那么强大的可比性。
忠实于乔叟的叙事框架,《十日谈》叙事的流动性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被更加传统的结构所取代。在观众进入各小节叙述之前,影片开篇便介绍了朝圣客们,在之后的故事中观众偶尔会被带回到他们身边。这部影片与前作的共同点是对原著的社会范畴进行缩小,侧重磨坊主和学生的事迹,而不是国王和王后。观众距离贵族最近的是开篇“商人的故事”,即便如此,社会阶级制度在这里也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这种独立于时间与地点,对“通俗普世”的强调,成为滑稽剧重要的风格元素。《坎特伯雷故事集》即在试图与默片时代的喜剧进行对话,这在《厨师的故事》(The Cook’s Tale)中尤为明显。在乔叟的原始文本中,这只是一个片段;然而帕索里尼将其扩展到影片的整个叙事当中,Ninetto Daboli戴着帽子、提着手杖,以卓别林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
帕索里尼扮演了“乔托最出色的弟子”,将《十日谈》以一幅壁画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而《坎特伯雷故事集》则是以“书写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帕索里尼成为了乔叟,在他的旅途中落笔写书,最终在书房中完结此书。帕索里尼通过书写行为,清晰地表达了他拒绝去复现中世纪世界的意图。在首个故事当中,一名年轻侍从坐下来开始给他心爱的已婚女子写信。乔叟没有告诉读者情书的确切内容,帕索里尼却在银幕上缓缓写下:“亲爱的May,我倾心于你,如果你不与我交好,我将会痛苦而死”(Dir May, I luv yoo with all my hart and if yoo dont make luv to me I shall die.)。[1] 这当然是在恶搞中世纪英语,yoo、hart、luv这些都是尤为扎眼的错误。但也恰恰强调了帕索里尼的目的不是为了准确再现那个时代,而是重新创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同样地,背景原声中不同年代的各类卓绝民歌的融汇使用,也是帕索里尼意图的佐证。在《十日谈》和《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帕索里尼通过把电影与古老的绘画、写作艺术融为一体,突出过去和现在的交融。
一系列中世纪故事中当代意味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影片中对人物身体的处理。帕索里尼在影片中自由地展现了男性生殖器、女性私处毛发等等,这些在以往的合法电影中未曾有之。此举也导致一连串的法律纠纷;作为一场整体性运动的一部分,电影业因此得到越来越多从未有过的许可。至于帕索里尼的终极幻灭,部分原因是自己生命三部曲的引发了大量软色情效仿者,他开拓性的勇气反而为商业电影制作者们铺平了道路。人们该记住,今时今日,行业对电影中露骨的情爱几无审查,情色作品也能大行其道;而在五六十年代,裸露和性描写已经是欧洲艺术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七十年代中期,宽松的性审查制度是独立艺术电影发行没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坎特伯雷故事集》是最后将性爱与美学视野交织于一体的电影之一。
传统观点认为《坎特伯雷故事集》是生命三部曲中水平最弱的一部。评论者们诟病它缺乏前作《十日谈》与后来者《一千零一夜》(Arabian Night 1974)中的奔放热情。然而,如果人们能够明白这是三部曲中最为直面死亡的一部,也就不必惊讶它会给人带来一种更为阴郁的感觉。帕索里尼对乔叟原著的另一重要补充,是《法庭差役的故事》(The Summoner’s Tale)的结尾。[2] 电影中游览了满是恶魔的地狱,他们像放屁一样,把修道士们从下体排出。这也指向了他直面死亡的阴郁,也同样是电影的黑色幽默。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景象愈发令人绝望,它的力量就愈发强大,一如三部曲另外两部中光明景致带给人的震撼。生命三部曲的天才之处再明显不过了,就像《赦罪僧的故事》(The Pardoner’s Tale),长命的贫苦老人与三名心怀鬼胎,即将死去的年轻恶汉的相遇, 要比原著中更具力度。
注: [1] 根据帕索里尼原话转译为英语版本。 [2] 《法庭差役的故事》(The Summoner’s Tale)原著题为:The Sompnour’s Tale。
一直认为,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电影的准入门槛都很高,因为他广博的知识、奇怪的恶趣味、因年代久远带来的配音和翻译的问题等,不敢看恶名昭著的【索多玛的120天】,这部与【十日谈】、【一千零一夜】组成“生命三部曲”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在休闲中叙述,在严肃中幽默,在性解放与恶趣味中揭示人性。
导演把原作集中改编为8个以性解放为核心的故事,用满屏的肉体横陈去抗衡中世纪的封建礼教、宗教神学和等级制度。最弔诡的是,影片用一个又一个性解放在抗衡,但无论剧中人还是观众还是感受到无论如何抗衡始终处于被支配的状态,进而产生强烈的无力感,这并非简单一句“在休闲中叙述”能够消解的。
从电影和文学改编角度影片也值得玩味,开篇故事灵感明显来自圣经的创世纪,结尾以疯狂喜剧的形式戏谑地狱的风貌,过程中还致敬了卓别林,尽管不是每个故事都十分出彩,还是看出导演的精巧设计。影片荣获1972年的柏林金熊奖,算是导演作品中较容易进入的一部了。
戏谑欢脱随性率真。十四世纪天鹅绒扑克小丑时装、盲眼痊愈恰见到年轻妻子在树上和人偷情、偷窥敲诈同性恋、贱的纯天然卷毛卓别林范儿游手好闲意呆、“不和你做爱我会死的!”、隔窗吻屁、磨坊主一家三口和两个借宿学生以摇篮定位辨床、地狱图景:嘿撒旦,给我们展示一下你把修道士都藏哪儿了【屁-----
系列片完结。三部曲下来,谈不上电影留给了我有多深刻的印象。已经被现在电影惯坏的我,看这三部电影始终是有些沉不住气。三部曲基本都是平铺直叙,没有什么特别的叙事技巧,演员也谈不上演技炸裂,不出戏就行了。我觉得这是帕索里尼的独到之处,影片所展现出的人性也更加真实,性这种东西,是人的本能。无论是丑陋还是高尚,都得做爱。三部曲给我们看到了,为了做爱,我们跟野兽也无任何区别。
帕索里尼怎么能拍成这样,太糊弄事了吧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第二部,获1972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故事内容比《十日谈》更奇葩重口,依旧是原生态拍摄,业余演员表演感觉比第一部到位,没有配乐和后期音效。本片里真正主角貌似是ass,结尾地狱里“放”出人的魔鬼让人印象深刻。辛辣幽默+情色的风格一如既往,但总有种审美疲劳感。(8.0/10)
屎屁尿故事集。喜欢第一个故事,小情郎很好看我还想哟英伦采花果然了得结果越到后面越蠢相云集打回原形,英国的群演小伙统统留着类似当时乐队男纸们的时兴发型到处是Robert Plant同款啦Jeff Beck同款,特别好笑。最好笑的是他自己演乔叟坐在油画同款书斋里搂个猫享受到一半被老婆狮吼震醒&末尾的教士地狱图景=最无谓遛鸟大集合。这部里总算出现了毫无美感的基佬XO场面。选曲有民谣复兴中坚Topic厂牌支援还蛮好的。
对欧洲电影一直存在欣赏障碍,也许是文化冲突吧。尤其是这种备受推崇的大师级作品,可以看出十日谈,可以看出中世纪,可以看出各种嘲讽,但那又怎样呢?所能理解的其实都只是书本上了解到的,并不曾生活在欧洲被他们的文化熏陶过,脑子里根深蒂固还是东方思维。。无关懂不懂,接受上就很难。
生殖器一向都是帕索里尼最爱的表现手法,别人利用生殖器创造欲望,而他却用它毁灭欲望。
帕索里尼很癡線,哲學修養不夠,看不懂。
“薄伽丘的《十日谈》已蕴含了意大利的小资产阶级以及意大利的世界,《坎特伯雷故事集》蕴含了莎士比亚以及现代英国世界。”“在三部曲中,我从先前的现实主义电影中发掘了幽灵的形象,不去谴责什么,而只是一种对于迷失的时代的热烈的爱。”
有些段落还是挺有意思的,但还是有点人物太多到后来跟不上了。。。里面有一根超越法叔的大咚震撼了我,噗
「十日谈」的内容已经有些相互重复了,本片在一定程度上又在重复「十日谈」,一些故事甚至能够一一对应到。对男性生殖器和屁股有了更大程度的放大,三次朝脸放屁是对虚伪宗教与穷奢极欲最直接赤裸的讽刺与批判。但欲同时又成了批判的武器。片尾的炼狱加深了整个影片的内核。
如《一千零一夜》般的寓言童话故事集,只不过内容尺度更加成人化罢了。荒淫不堪的城主被戴绿帽;贪小便宜的吝啬磨坊主妻女都被人睡;不学无术的泼皮无赖遭惩罚;勾引良家妇女的青年得到报应;喜新厌旧的放荡女财主自吞苦果;还有奇葩的地狱图景……猥琐荒诞的世事众生相生动浮现。肤浅而深刻。三星半
这里面神马都有.............................-________-'' PS最后一幕让俺至今无法蛋定............................
很多对本片不理解的人都不太了解中世纪晚期的精神风貌,那是一个以市民阶级的审美趣味向骑士阶级、教士阶级和皇权全面开战的时代。帕索利尼很好的还原了这种趣味。
你想多丑它就能有多丑陋的人啊- -哪天能如屎一般收放自如。那就神了
帕索里尼在这部作品里比《十日谈》更可爱,更能放飞自我。在遍地身体空荡荡的情色世界里莫名传来被性支配的幽幽恐惧,被他化解成“为了消闲而讲述”。
算是墨索里尼后期电影中很正经的了,别样的异域风情,加上偶尔的情色,喜欢。
影片以排泄粪便的地狱画面作为结尾,最后一个画面是帕索里尼(乔叟)的面部特写,没有说话,只有微笑。
3.5吧,翻译的很差没办法。英国中世纪明显没现在精明啊,烙铁捅菊花很容易,老公安睡两个男的分别f老婆和女儿也没问题…那个年代也没什么道德,加上没有aids,内裤还没发明,所以,大家都很开心啦!
有太多令人欣赏的东西可又是夹杂在极端恶趣味中的魔幻产物,然后,帕索里尼本人饰演的作者Chaucer扶着额头,笑了。(声音后期实在太糟糕导致完全看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