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波在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一个匈牙利作家的一篇小说,叫《会说话的猪》。讲到,一群国营农场的种猪聚在一起发牢骚。
这些动物的主要工作就是传种,在科技发展的现代,它们总是对着一个称为“母猪架子”的人造母猪传种。该架子刚造的时候也许还有几分像母猪,时间久了,被摩擦得光秃秃的,都能当镜子使了,十分影响用户体验。但种猪们没得选。即使是你最爱做的事,一旦把它变成枯燥的工作,时间久了也很难有热情。种猪们于是开始抱怨,它们发的牢骚是:哪怕给它背上粘上几撮毛,给我们点气氛也好啊。
故事的结局相当具有教育意义,发牢骚的种猪第二天就被骟了。
这里王小波提出了惊天一问:如果种猪都会要求自己的生活能有点气氛,那我们是不是该要求更多气氛,而不是更少?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循规蹈矩里,把这些规矩连成线,比香飘飘奶茶还长十倍。这不能说,那不让做。等你毕业了,发现这些都可以说,这些都可以做,只是主语不是你。你才赫然发现,胸前的红领巾真的不再鲜艳了。循着来的方向望去,总有人胸前正鲜艳着。这是最操蛋的事你知道么,就像有人处心积虑掐着你14岁生日零一天和你发生性关系,然后你还没法告他。等你回过味来的时候他又去找14岁零一天的小女孩了。你从身体到智商,九百六十万平方纳米地受到碾压式的侮辱。
你想发发牢骚,可要小心,不要涉及到明确主体,不然还会被跨省。发牢骚就像母猪架子上那最后一撮猪毛,也消失了。或者说,不被允许了。因其不够正能量。
于是我们摘下了保质期15年的红领巾,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操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母猪架子。
我没查这部电影是否取自真实故事。但我盲猜不是。而是一个每天对着一个母猪架子打卡上下班,最后因年老体衰,被收回工牌的种猪在梦里发的一个牢骚。这个牢骚被当真了而已。我更觉得男主中弹栽入海里后应该在这座城市的某一张床上醒来。然后发现自己依旧连脏话都不敢对欺凌自己的陌生人说,自己也并不是什么高级军工厂的什么高级工程师,而只是一个洗车工,前妻?那完全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自己就是个老处男,父母健在,自己和父母互相视彼此是负担。所以这个梦才显得如此怪诞,如此欲壑难填,充满暴躁与不满。而醒来仍是普通人,对面着另一架光秃秃的母猪架子。而他,只是想要生活多一点气氛。
有人说人和猪还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我也认为是这样。区别是人应该要求的更多,而不是更少。除此之外,人不该和猪一样,只会发一通牢骚然后被阉掉,人应该更有勇气些,做一番斗争,去维护自己那一点“气氛”。
如果让本片更世俗些,就让男主在现实中死去。如果想让本片更深刻些,应该让他从第一千零一个这样的梦中醒来,继续面对一个光秃秃的母猪架子。让观众猜接下来他会如何做出选择。
序:如果生活强奸了你,你敢不敢强奸生活? 故事的脉络很简单.就是一个已经失去工作的憋屈男,只是想到前妻那里去女儿过生日。错出在若干年前,他们生孩子也没个计划,导致把女儿生在一个不宜出行的日子,以至于我们的憋屈男主角一路上,衰到了家。啊不对,衰到了就是到不了家的地步。 一时之间,憋屈男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代表所有最广大的萎男人,义无反顾地,发飙了。随着怒火能量上升,暴力等级也不断升级,先是从棒子,变成刀子,再变成机枪,然后变成火箭筒。幸亏电影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然不然非升级到核弹头不可。要知道,憋屈男可不是路边卖茶叶蛋的,发起火来顶多也就是骂骂街,人家可是导弹工程师,了不得啊。惹毛了,地球可能就没了。 那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偏偏就让一个导弹工程师变成了捣蛋工程师,偏偏就这让一个有识中年的看看老婆孩子的回家路,变成了见神杀神,见魔杀魔的不归路。 随着憋屈程度的加重,暴力等级的上升,作为观众,每向下发展一分钟,肾上腺分沁量都会随之上升。无形之中将自己代入角色之中:人怎么就会这么憋屈,人怎么就会这么得儿,人怎么就会这么炯,让人不由得有想操MLY的感觉! 是什么让他大动肝火,掀起一场怒火风暴.?难道他就不能像像东北老农一样,守着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好生地过小日子么. 其实,他是一个被万恶的现代社会同化,从而被吸呐,作为一个零件而这个庞大的机器所利用,而服从于整个体系的运转.如果有一天,你不能”与时俱进”,你就成为了体系的牺牲品,别人眼中的loser!就像一个没有鸡鸡的鸡男一样被淘汰,就像主人公那辆停滞在公路上的车一样,必然推出跳道. 谁甘心?一个导弹工程师,连自己的孩子都见不到!你说憋屈不憋屈?若不发点威,当我病猫,若不施点暴,你当我没鸡鸡! 于是一个一直以来的憋屈男,变成恐怖分子。泰戈尔说:最懦弱者为最残忍,说得不就是他这号的么 其实只要不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王族贵胄,每一个人都能从憋屈男,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我们种种事务中,我们是多么的无能为力。一个工程师尚且如此憋屈,更别说那沉默的大多数了。 庸俗的大众,向来是历史的炮灰。宿命一般。生活的路,就是一条无间道,“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在失望之中追求偶尔的满足”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体的堕落?还是一座城市的堕落?亦或者是一个社会的脱轨?甚至我们文明的紊乱? 如果把他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作为了出离了正常社会生活轨道的个案,作为一个“变态”的个体来看待,那么他的堕落可不可以当成是一向另一个方向的升华? 也许大多时候,大多数的我们,对于我们的不忿,只能通过把看看《怒火风暴》的电影,听听歇斯底里的摇滚,跳着无章无法的舞步……无非是以孤独的形式进行着一个人的狂欢,亦或者以狂欢的形式进行着一群人的孤独。只能在当下的生活中,温水青蛙一般地,把生活过得不好不坏,不痛不痒。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过把瘾就死! 而事实上,《麦田里的守望者》早就说了,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只是现在有些人不知道事业他妈贵姓? 附加信息,写着到这里的我的耳机里放的是rhapsody 的holy_thunderforce,纯属活得不耐烦的感觉。
如果福斯特不是那么偏执的人,如果他的妻子能够和他互相容忍一点,如果社会不是那么充满戾气,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呢?的确,宽容是我们的权利,执着不是我们的义务,但是,如果我们都能放下一点东西,都能容忍一些东西,是不是这个世界和我们都不会是这个样子呢?
影片最后,福斯特问警官自己是否是个坏人一样。他是吗?在这天之前,他都不是。他是个人有原则、认真的人,他偏执、脾气暴躁,但他没有让自己使用过暴力,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做了一切他们所说的”,可他还是失去了一切。怪他自己吗?还是怪别人呢?都不能怪,没有人是真正犯下错误的人,所以他才开始随意地报复。福斯特的报复是渐进的,从一开始规则之外的小混混,到伤害了他感情的店主,再到普通的遵守着他曾遵守过的规则的麦当劳员工,最后则是改变着他曾经的家的工人,这表现着福斯特愤怒和迷惘的加深。他太偏执了,他认为只要自己遵循着规则,就会得到应得的一切,并且一切也都不会改变。可惜世界并不是这样,所以,该承认、该后退、容忍的,就让我们顺着去做吧。
而另一方面,家庭的问题也是悲剧的根源之一。由于福斯特的偏执,他不懂如何去爱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给予着她们不想要的东西。这是福斯特的错误。但是妻子也同样犯着错误。福斯特爱她吗?很爱,发自内心的爱。对于女儿更是如此。福斯特也许脾气暴躁,但他遵循着规则,绝不对妻子使用暴力,这也是妻子被问得哑口无言的原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警官夫妇。警官的妻子的确如同同事所说是个“灾难”,但是听到同事说的坏话,警官还是一拳把他打飞到了他们准备的蛋糕上。警官理解自己的妻子为自己的付出和对自己的爱,尽管看上去他的妻子非常糟糕,所以他毅然拒绝了和自己更加投缘的拍档的示爱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而福斯特的妻子无法忍受他,不断阻止着他,导致了他不断升级的失控。的确,只有我们自己才有宽容的权利,只有受害者才拥有宽容的资格,在感情中尤是如此。可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愿意给真正爱我们的人机会,最终导致了他们的遗憾。我们没义务感到愧疚,但是我想,我们应该感到愧疚。
最后,是这个社会。福斯特所经历的社会中的不友好,并不都是规则决定的,还有很多是人的戾气而产生的冲突。我们不吝于对陌生人的冷漠和无视,并时刻要求着他人的付出。时刻对他人保持热心和微笑,也许会更好一些吧。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让我学到了很多。
通货膨胀,黑帮横行,打劫抢劫,食品质量,种族歧视,经济低迷,政府腐败,失业严重,医疗系统,枪支管理,the man is falling down,实际上在影射 the American society is falling down too.然后当人们指责社会的时候,社会说“我是坏人吗”。另外,我真觉得道格拉斯在里面是影帝级表演。
力道有余,深度不足,流于表象,缺少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开首的第一场戏不错,纳粹主义分子那段实在是嚣张的过了头。
这个世界最可恨的是:谁都没有错,而谁都有充足的理由犯错。谁都不是坏人,你谁都不能恨。
开篇的烦闷程度让我想起八部半。临退休警官的老婆神经兮兮让人受不了。
片子像流水账一般的把美国九十年代的各种现象批了一遍 这电影真给力啊 其实在看的时候都在想象 天朝应该更多素材来做这种片子 不过谁敢呢?
7/10。没有展现男主角压抑的过往,反倒让暴戾的行径显得不可理喻、难以认同。至于警察那条线就更薄弱了,感觉有点多余。开头堵车那场戏拍得不错,运用蒙太奇繁复的叠加传达出焦燥不安的情绪,但整体爆发力还是低于预期,基本靠配乐衬托。PS:作为一军火专家,你居然连火箭筒都不懂怎么用。
Losers若是一发飙,能叫城市抖三抖,一部整个过程从此暴力、反讽的电影,看的时候感觉有些小小的畅快,但是之后就是一阵悲哀了。
还是央六的名字贴切 "崩溃" 每次按照央六的名字看剧情都得找半天。。。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可以推为舒马赫的最佳。PS:开头的堵车让我想起了戈达尔的《周末》...
I'm fucking pissed off too.
92年洛杉矶暴动后的某种“反思”。冷战后的军工萧条、婴儿潮一代与里根时代的境遇对比、所谓中产生活的虚伪与困境、族裔冲突、虚假的商业宣传、性别和同性恋歧视,等等等等。
看了两遍,有几段非常出色的主题蒙太奇,剧本创意非常好,可惜警察这边的压抑没有保持到最后。还是回归了正统的所谓惩恶扬善。Douglas最后的Falling Down,反而冲淡了社会批判的沉重感。
另外一层意义上的双雄会,大量的对比元素运用是其亮点所在。欣赏这样一部电影需要你拥有一对好耳朵,以及对色彩光影的敏锐辨析。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观赏这部电影还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不要总是想着世界的罪恶,人的堕落并不由外部因素决定,这是这部电影唯一的教育意义。
这真是一个 Fuck you very much 的故事,就像它的这句台词。大家你我之间互相只想fuck 来 fuck 去,到最后都不知道到底被什么给一起 fuck了,怨无头债无主。又想起了去年的《蛮荒故事》,你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哪一刻就分崩离析。有的人崩溃是惨剧,有的人崩溃是闹剧,许多人崩溃却是默剧。
讽刺的片名,主角根本不是英雄,甚至称得上是个反派。生活和社会就是这样,每天都在改变,而不变的是压力和不公平对待。既然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在一个国度里,就得按照游戏规则来玩,如果你决定不玩了,很多人会精神上支持你,但也仅此而已。主角的家庭破碎,原因是在于他自己,他没有零钱,或者超过了贩卖早餐的时间,这也不是别人的错。主角这样的人现实里有太多了,全都憋心里,如果有一天爆发了,全像主角那样做事,看看有谁会把他们当英雄。电影本身非常优秀,中年人必看的经典作品,道格拉斯和杜瓦尔都有精彩表演,情节也扣人心弦,很让人有代入感,不愧是同类电影中的金字塔。
A spot-on demonstration of anxiety-ridden urban life where the personal will is suffocated by stifling rules. The extreme actions Michael Douglas takes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serve as a fantasised outlet for such suppressions. The film bitterly mocks society's inability to recognise human needs, which renders itself simultaneously exasperating and amusing to watch.
how it happened from the start to the end. social presure makes a man should be wealth but not anyone could be. let them go, please
三星半,狗急跳墙,正常人对社会阴暗面的自我宣泄。该片不像是乔.舒马赫的风格,该角色也不像迈克尔.道格拉斯所擅长的角色,影片偏cult,主角缺少一个类似于《稻草狗》那样爆发的过程,而是在一开始就已爆发,看似合乎情理又不合乎情理。
第一组镜头实在是抄袭的很严重...
看来道格拉斯不光大腕、社会成功人士演的很好,演屌丝演的也很上手嘛。这片除了结尾,走的其实是黑色幽默路线吧,抑或是我笑点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