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电影院复工,我最想在大银幕上看到的老电影是《冰山上的来客》
不是为了故事,
也不是为了真假古兰丹姆,
纯粹是想在“雪崩万丈”的原画面下,听一遍,原声的《怀念战友》
雷振邦作词、谱曲,李世荣原唱。
这首歌,
刘欢的版本,听起来震心,泪水会夺眶而出。
腾格尔的版本,听起来伤心,眼会模糊,思绪会乱,你总会不由自主想起亲人。
刀郎的版本,听起来走心,提醒每一个人,爱比恨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爱能超越阶级、立场和身份。
反复听过3个版本好多次,三个版本,区别是3个关键词的处理。
刘欢,“永别了”
腾格尔,“再不能”
刀郎,“姑娘”
刘欢的情绪,是把“永别了”唱到到神气合一,让你的大脑完全出于“甭”的状态。
腾格尔,四句“再不能”的歌词,情绪是递进的,也是循环的,把你的伤悲,绕心三周,散于天际。
刀郎,把全部的爱给了“姑娘”,让歌词中作为情绪铺垫的爱情,先碎了你的心,再慢慢地告诉,从姑娘到战友,只要有歌声在唱,他们都永远活着,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告诉后人牺牲的意义。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备注:
《冰山上的来客》Visitors On The Icy Mountain (1963)
《怀念战友》由雷振邦作词、谱曲,李世荣原唱。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
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当我离开她的时候
好像那哈密瓜断了瓜秧
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
当我和她分别后
好像那都它尔闲挂在墙上
瓜秧断了哈密瓜依然香甜
琴师回来都它尔还会再响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
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
啊……
亲爱的战友
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
和蔼的脸庞
啊……
亲爱的战友
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
听我歌唱
啊……
亲爱的战友
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
和蔼的脸庞
啊……
亲爱的战友
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
听我歌唱
《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经典电影,故事情节的构思和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给世人留下了一曲辉煌的乐章。片中哨所战士们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主义精神值得人们称颂,人们怀念那个时代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信念,《冰山上的来客》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而且,主题曲也十分好听!
听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长大,无数次看到片花,却从未认真仔细看过电影全本。在2019年4月这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我终于看完了这部片子。我只想说,太棒了!
电影比我想象中还要震撼人心,从一开场就与众不同,一个匪首跟一个女人使了一个眼色,接着她佯装被射杀,躺倒在死人堆里。这是我看过这么多黑白片所没有过的,剧情悬疑设计之巧妙简洁,放到今天也不过时。
后来剧情沿着反特务和阿米尔寻亲两条线索演进,相互交织,时空也在敌我两个场景中切换。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电影以婚礼开场,以婚礼收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阿米尔小时候回忆开始,中间多次出现,最后二人合唱达到高潮,居然看得我热泪盈眶。
电影讲了军人的忠诚、军民鱼水情、民族团结、阶级感情、年轻人爱情等等,非常自然地汇成了一股洪流。
好的电影,好的艺术作品,总是有那么一种穿透时空的魔力,那种震慑人心的力量!
向老一辈艺术家致敬!
反映新中国第一代边防军人战斗生活的电影。时间背景是1950年代初的帕米尔高原边境地区,讲述我边防军与渗透入境并藏身山区的叛匪的斗争,从当时的地缘政治局势判断,影片中的叛匪可能来自克什米尔。 融军旅、谍战、民族、阶级叙事、爱情、音乐诸元素于一身。优美的电影音乐和塔吉克民族风情是两大亮点。三首电影插曲后来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 风格整体写实,贴近生活,台词设计简洁凝练,演员表演比较质朴,很少浮夸和做作。道具还原准确,M1冲锋枪、M3卡宾枪和ZB26轻机枪代表了1950年代中期全面苏系化之前我军精锐轻步兵的典型装备。 饰演两位女主的演员都不是真的塔吉克族,假新娘长相棱角分明,而真新娘面容圆润、质朴,比较符合无产阶级审美。 缺点一是台词过于简练,加上没有字幕,很多东西需要观众自己去猜。二是剧情编排不够合理,有一些为了悬疑而悬疑,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感觉。假新娘是一个优秀的间谍,成功侦察到我军各处火力点的方位以及人数等情报,而且她好像还会发电报。按理应该是叛匪中的骨干人才,结果最后成了送人头的角色,被国民党特派员卖了,说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莫名其妙的。国民党特派员似乎脑子有坑,假装成老百姓混在叛匪队伍里,却一直顶撞叛匪头目,也不怕被一刀砍了。而且他在护送真新娘找解放军之前似乎完全没有设想过如何证明真新娘的身份,最后真新娘完全是由于偶然因素才自证身份的。如果真新娘不能自证身份,那么他和真新娘会被一同关押,他也就无法去策应叛匪的行动了,等于冒着生命危险白忙活一场最后把自己困住了。
影片最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使用彩色胶片拍摄,这样塔吉克族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和帕米尔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都无法被完美展现,很可惜。
音乐真好听。雷振邦的才华非一般人能比。
情节有些虎头蛇尾,汉人估计光记得那两首歌,没想细节多可能拉仇恨:有塔吉克和(假)维吾尔当敌特也就算了,你把戴卡尔帕克高冠帽的吉尔吉斯人扯进来算什么!?还有一点,外景是天山博格达峰而不是帕米尔!不然慕士塔格那么大身板是不可能不上镜的!
导演在中间观众最疲劳的时候突然话锋一转,剧情一下抓人眼球,话说看到最后才发现主要塑造的不是阿米尔而是排长……
十七年反特惊险片高峰,漂亮的少数民族女特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冰山上的雪莲》《帕米尔的雄鹰》,几首插曲远比电影知名
右手上的瘤,下颌处的痣,并未引动反转。排长的横笛,卡拉的热瓦普,阿米尔和真·古兰丹姆对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音乐才是本片第一叙事核心!十五年后中国电影再度重启,导演赵心水曾试图将此大获成功的叙事手法也运用到新片瞬间之中,效果很是差强人意。除剧本水平和乐曲品质的差距,恐怕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冰山来客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难以复制的载体条件:它必须发生在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地区!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真实,这是第一感受,是在敌我斗争的烈火中淬炼过才能创作出来的好作品。人物形象很丰满,羊排长非常多面,诙谐中有敏锐,有大爱更刚毅。只有残忍奸诈的敌人才能衬托出我们的英勇,从不用傻子都能看出的伎俩来愚弄观众。插曲太经典了,《怀念战友》一秒泪奔。
“向天空发射三枚红色信号弹,让它们照亮祖国的山河”
那时的爱情,比较——硬派,“阿米尔,冲”。那时的抒情,小我与大我,彼此缠绕,“向天空放射三颗照明弹,让它们照亮祖国的山河!”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真复杂啊!可惜啊,我没有谈过恋爱,体会不了里边的奥妙。“新疆塔吉克族背景下的反特片,异域民族风情,冰峰高原雪景,少年爱情往事,身份冒充反转,多种元素融汇一起,再配上多首经典的歌曲旋律,排长不时讲出风趣幽默的金句,现在都能当作梗,真是很精彩耐看的电影。
我和老一辈有代沟,很深很深的代沟...
杨排的人物形象真不错,三班长有点喜感尤其是在撮合情侣的时候,这片子如果是彩色的应该也很好看,“去自由的世界”现在竟然还是这一套词,经典插曲《花儿为何这样红》,女主演是中俄混血,主要演职人员的经历有点惨
剧情上峰回路转构思精巧,许多镜头视觉效果强烈而意味深长,阿米尔和真古兰丹姆相见的那一刻,我的心仿佛一股热流涌过。最后三颗照明弹飞过雪山的设计非常棒,神作!
壮美的西部风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历史背景,一波三折悬疑重重有时候还有点恐怖片气氛的剧情,面貌各异鲜活生动的人物,堪称经典的配乐和插曲……当然还有壮烈的牺牲,以及战友情,父子情,军民鱼水情,和从青梅竹马到历经劫难再到终成眷属的爱情。——抛开技术条件时代因素,还能更完美么?
问过长辈,这部电影当年最出名的不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而是那首怀念战友。可能是怀念战友副歌部分太过雄壮,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通篇抒情,更适合现代人,而且加上几位歌唱家李谷一胡松华的推动,慢慢地怀念战友名气反而下降了。很多次听怀念战友都会热泪满眶
一个小兵张嘎,一个冰山上的来客。两部我最喜欢的老电影。当看到三班长牺牲时,当听到杨排为牺牲的好友吹起竹笛时,我的眼泪便情不自禁的流下来。怀念战友~~~
相比于这个故事,电影中的歌曲和那几句经典台词,更能唤起人们对那片遥远而神秘的边疆的记忆,真正跨越时代的经典其实就诞生在不经意的几个闪光点之中,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和《风云儿女》的影响是在同一维度上的,即都是在某个特定的年代里,为饥渴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如甘霖般的滋润且久久不能忘怀,只是这一次,斗争的主题让位于爱情和友情。
反特题材影片的代表,但又较为重视人与情感而表现出别样特色,将破案反特的过程作为表现人物情感的衬托,因此这部片子也被称为反特片的异类。数次唱起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其中均发挥了不同的功能。真假古兰丹姆,以及背后隐藏极深的真主的设定,都能看到希区柯克的影子。“阿米尔,冲”是代表爱情的最佳口号,牺牲的三名战友又象征着爱国之情与友情的高度融合,在这悲喜交加之中,人性的光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景拍摄与远景镜头的使用又让人物与环境充分融为一体,民族色彩浓郁。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 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花儿为什么这样鲜,为什么这样鲜,哎 鲜得使人,鲜得使人不忍离去,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啊,新娘子。-啊,三班长啊。什么作风?-什么?什么作风?你说我什么作风?我也没有和别人拉拉扯扯。-拉拉扯扯又怎么样?我爱他!我爱他!我爱他!怎么样?-不许你爱他!更不许他爱你!这是纪律!→ -杨排长:阿尔米,冲!(阿米尔和真正的古兰丹姆呼唤彼此的名字相拥在一起) -班长!这叫什么作风?-什么作风啊?正派作风嘛!-嘿,就是嘛。
还听过比这部电影的插曲更好听的旋律吗?——白杨树下住着我心爱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