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公路惊悚电影,后续2000年后出来一堆以此类型的卡车狂魔,要不就是车上挂个毛绒玩具,要不就是车内装饰诡异,与外形狂野彪悍的卡车形成反差;基本实拍,个别合成场景很逼真,使公路追逐极具张力,环境也是开阔无遮挡,烈日飞沙,风吹枯槁的西部蛮荒景象;主人公设置是受过教育的都市文明社畜形象,遇到事情会在优雅得体和攸关厉害间权衡不定;卡车司机(邪恶)没有出场镜头,营造神秘感同时还指代规避了标签化,为了内心冲突铺垫了伏笔—你以为的还真不是你以为的;悬念设定是变化的,观众放弃了“是谁?”的探索后转而对“谁赢”产生了兴趣。其中高潮追车的一场戏用了《惊魂记》的经典配乐,是对“希胖”的致敬。三次火车的镜头分别代表“阻断”,“惊扰”,和“决斗”。餐馆一场戏有点戏耍的味道,但对全篇硬核的追车有调剂综合的作用,“如同干瘪的三明治加点番茄酱”。愤怒暴击只针对开车的你,非相关的人物“闲人免入”,换句话说,不用宏大叙事去解读人心,只用愤怒的单机情绪死磕到底。环境,设施,习惯各不相同,恐惧,担心,怒气冲冲的情绪千篇一律,把故事腾挪到“东方某国”一样成立,报警,救助,目击者应有尽有,但危急时刻,是否能形容应对也是另说。恐怕要说古今中外的的高速公路之差一路的摄像头,可路怒,自私,恶趣味的高速罪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大师们早期的作品更有内涵,毕竟没有华丽外衣的时候,更能接近跳动的心脏。其实简单并炙热就好。
黑暗森林
男主在咖啡馆洗手间里自言自语说,仿佛走进了原始森林。不禁想到黑暗森林理论,好端端的,冷不防背后就被开一枪。从男主走到门口看到卡车那一刻,正片开始,内心猜忌搭配悬疑音效,这一段注定成为经典。
善恶好坏
卡车帮助校车一段剧情很有趣,卡车司机可能平时是个热心肠,可能只是平时对家人相亲相爱,这会儿只是路怒症而已。但他对男主咄咄逼人的时候,我们可能只会认为他是恶,是坏。所谓的善恶好坏的评判标准,只是群众和媒体根据手头仅有的信息所建立的,互联网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仅举一个典型:2018年10月28日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事故发生当天,仅一段几秒的视频,让红色小轿车女司机被误认为是逆行导致惨剧发生,网上的群众和媒体几乎清一色认定她是罪魁祸首,铺天盖地的语言暴力可想而知。真相大白后,褪下集体失智的外衣,发现“道歉”二字变得极其廉价。
狭路相逢
男主闭目养神之后,再次上路,没想到面临卡车的对峙。就像西部片里两个蓄势待发的牛仔,你近我一点,我远你一点,时刻保持相同距离。直到卡车司机倒车驱逐第三者老夫妇,这是明摆着挑衅!要求一对一决斗!在烈马嘶吼般的卡车引擎声中,男主终于觉醒!一扫之前电台伏笔和妻子电话中的隐忍!绑紧安全带!接下战书!狭路相逢勇者胜!直男看得莫名鸟肌!
恋爱冷战
卡车司机虽像生活中因为鸡毛蒜皮或者莫须有罪名,就想搞垮你、致你于死地的那种人,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的手段:当小车散热过高冒烟时,卡车没有加速追,只是不紧不慢、亦步亦趋,这一招绝了!又给希望又给绝望,妥妥的心理战,对男主来说,既消耗耐心,又徒增焦虑,就像谈恋爱中一方对你使用冷暴力,左手给你糖,右手一巴掌,慢慢磨你,最痛苦的人际交往模式莫过于此,两性、家庭、职场等均可见。
教科书式
想看本片的心估计有十多年了,最早是在CCTV第十放映室的斯皮尔伯格专题才知道的。这次如愿以偿的观影过程中,进入咖啡馆之前的20多分钟的追逐戏,只觉得拖沓、冗长。好在明白,不以背景谈作品的评论就是耍流氓。细品一个个画面,都是教科书式的镜头语言。放在现在人手一部拍摄手机的网红时代,如果学会玩转镜头语言,即使一个简单的题材,你也可以成为短视频达人。
开放结局
卡车掉下悬崖时,车门大开,即使方向盘有血迹,但司机生死未卜,这其实是一个开放结局。就冲这一点,万一大导演时隔几十年之后心血来潮想拍续集,也没毛病。那就把战场放到宇宙吧,来一场没有原因的战舰追逐,从一个星际追到另一个星际。
注:本影评暴露电影情节。本文之目的主要在于让读者了解斯皮尔伯格对于本影片是如何运用叙事手法及镜头处理的。当然了,了解了这些后再去看电影会有另外一种领悟倒也是有可能的。关于这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Less is more,是密斯·凡德罗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其言简意赅富含哲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最伟大的一件作品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就是这句话的最好体现。
少在于其形体,多在于观者由少而引发的复杂的内在思想。
与此类似的,斯皮尔伯格的处女座《决斗》也堪称一个少即是多的艺术品。少在于其主角只有一个,即男主角。多在于斯皮尔伯格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对于少的绝妙处理。从拍摄道具及场景的角度看,《决斗》一片亦非常简单明了,让我们可以更心无旁骛的检视他的叙事及镜头的处理。
进入决斗前,先把笔者对电影这门艺术的一些粗浅理解做些解释,这也是笔者阐释决斗叙事与镜头的理论基础。
电影,相较于小说,是一门纯物质(狭义定义,电影不能如小说一般随意侵入人物的内心,故只能通过物化的方式来表达其人物的情感)的艺术。你可不要小看这个物质,在该物质背后所隐藏着的能被观众所理解并感同身受的我们称之为情感、精神或者思想的东西,才是这门艺术的真谛。导演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在物质与相应的思想、感情及精神间建立起一座完美的桥梁。斯皮尔伯格就是其中一名杰出的造桥工程师。
之所以把电影称为纯物质的艺术,我们把电影的本质稍微分解一下即可知晓。简单而言,一部完整的电影是由剧本分解出的镜头、剪辑、声轨以及CG的后期处理(如果必要的话)等可感知的物质手段所综合构成。演员的一切已包含于其中,故其拍片过程中理解剧本及角色后所付出的表演及精神、情感与思想在此省略不谈。再说他们/她们的杰出付出,终将在银幕上获得相应的回报,如果这部作品确实值得。
作为观众,我们在银幕上所看到听到的东西皆为物质的某种形式的排列组合。如某人某时在某地做某事(长镜头),某种凝眸的眼神(大特写),某种隐晦的身体语言(中景或全景镜头),某种惊恐的言语(音轨),某种温柔的音乐(音轨)等等,这些开初离散物质之恰当的排列组合之所以我们看后会产生共鸣,并赋之以同情,是因这些物质所引发的内在印象与自己大脑里的情感区域(多年生活经验累积之结果)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协调作用。这种播放之物质与观众精神间协调作用的产生以及可能如何产生并如何衍生扩大等就是导演的重责所在了。
再回到决斗。
从叙事的角度看,影片故事情节平铺直叙。即描绘一人长途开车始到其车毁结束的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事。这种直白的叙事方式,应当说与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原理一样古老。却被斯皮尔伯格用的得心应手,引人入胜。他是怎样做到的呢?且这看似简单的故事,又怎样被其变成了一种隐喻的呢?
影片画面从黑色淡入开始(画面音提示我们是发动汽车),之后就是一个很长的跟拍镜头。与有形的跟拍不一样,斯皮尔伯格这个跟拍的对象是道路本身。而且镜头被放置于极低的位置,从下面这张电影截图我们就可了解。极低的镜头意味着极低的视点,往往使画面产生更具张力的效果。
在赛车游戏里,比如主机游戏里的山脊,电脑游戏中EA的极品飞车等,有三种常见的界面模式。一种是第一人称(视点在车内)模式,另一种是第三人称(上帝视角)模式,最后一种是无人称模式,也即只显示道路模式。这三者中,最为追求速度之刺激而不在乎操作者模拟之感觉的就是道路模式了。
斯皮尔伯格在决斗开场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把镜头置为道路模式其用意也就非常明显了,同时这也为后来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直到电影四分三十二秒,一个道路的长镜头后,主角才第一次出现。而且这第一次,还是以后视镜大特写的方式出现,接着是汽车收音机的一个特写算是给一直出现的广播声音一个交代,最后才是主角的中近景镜头。这就引起了笔者的好奇。Why?
在普鲁斯特小说《追忆逝水年华》里,有一些小物件成为了其作品无意记忆的诗性特征。举例来说,经茶水浸过的玛德莱娜小甜饼;从双轮轻便马车上看到的马丹维尔钟楼的尖顶;弥漫在香榭丽舍大街上公共厕所的霉味等等。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无意记忆(一经忆起身体却总有所回应)构成了普鲁斯特整个回忆大厦里最鲜明的特征。无意识之有意识回想与记忆,有意识记忆之无意识的忘怀,总能让人感伤不是?
斯皮尔伯格之所以把男主的第一次给了后视镜,并非无意识的,而是有意为之。正是通过后视镜(以其为主的特写之后在电影里反复不断地出现)才给了其叙事的一种加速性,一种莫名的逐渐渲染起来的恐慌,既是主角的,也是你的,通过后视镜的移情作用:同样镜头的有逻辑反复亦是一种电影诗性的建立。
以路旁咖啡馆为分界线,之前道路模式反复出现,之后就踪影全无。因为情境已从对速度情绪的比拼变成了生与死的问题。
决斗的叙事模式很简单,但其应用却颇为有趣,可以结合两个场景的镜头来讨论之。其叙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竞速阶段,第二阶段竞速演变为生死存亡问题,第三阶段为生死决斗。这三个阶段的分水岭也很清晰,即加油站与路旁咖啡馆。进加油站前为竞速及情绪,路旁咖啡馆后是决斗。
贯穿全电影,如下所见,斯皮尔伯格的公路追逐镜头可以说是围绕着后视镜来完成的。通过后视镜特写,大货车全景,大货车特写以及后视镜特写外过肩镜头(这里可把后视镜作为一个对象)处快速出镜的路边参照物,外加男主特写与时速表特写等来共同完成一种竞速追逐情绪逐渐升温最后乃至变成恐怖的渲染。
若决斗仅仅只是暴力的速度的追逐,没有合理恰当的逻辑性在背后支撑,那么一切都将是镜中花水中月,极度无聊。因此加油站的一组镜头就设计的很有意思。我们可以来仔细分析一下。
影片中男主在加油站给老婆打了一通电话。这个场景镜头的设计就暗含了情节下几步发展的逻辑性支撑,而斯皮尔伯格把它泄露出来时却又做的天衣无缝。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做到的。电话的细节笔者就不多说了,读者可自行阅片。电话的目的就是通过两夫妻不欢而散的谈话来让观众知晓男主之后不能开慢车甚至停车的原因。
某种程度上,电影镜头即视点。有了一个视点,聪明的观众就会认为有人在那儿看着男主打电话,就容易出戏而不易被移情。这就是为什么斯皮尔伯格在加油站电话场景里非得在近景里加进一个在洗衣机里取衣服的女人,而把打着电话的男主不时置于全景中。至此,我们获取电话信息是在知晓前景有个人不断动作的情况下获得的,她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我们之前的那个似有若无的观念。天衣无缝不?假若我们是导演,想象一下,我们把前景的这个女人去掉那么这个场景会是怎样的一种表达?这可以作为各位读者的作业。
斯皮尔伯格很会调动人的情绪。这在咖啡馆系列镜头里展露无遗。先是在咖啡馆厕所以画外音的方式来揭示男主内心的自我安慰,以为只是人生里一次短短的情绪失控一切都已过去,大卡车已经开到前方很远之处了。然后,以一个特写跟拍的镜头代入观众,随着男主一起从厕所又走到窗前看到了应该早已远离的大卡车赫然停在咖啡馆门前的路那边的景况与着实的心情。
和任何正常人一样,若此时的你不胆战心惊思绪乱飞那才是怪事。自然而然地,男主开始在咖啡馆里寻找那名司机,放飞自我了。这里有几个镜头值得诉说一下。一是如下的前景失焦,后景聚焦来体现男主焦虑担忧的情状以及诸多的可疑人选。二是随后一个皮靴的拉近特写来呼应在加油站男主所看到的那只靴子以及垂直摇镜来审视每一个在咖啡馆里的人的这一组镜头很赞。
这里最让我喜欢的是咖啡馆女招待的手介入男主中景画面的镜头及其将餐具丢到桌面上吓人的声音,这已预示着男主与整个咖啡馆气氛之不对劲。之后男主果然凭其想象与餐馆中的一人发生冲突,后来证明那人根本就不是男主要找的司机。男主也因此被餐馆的老板要求离开。其实,自始至终,大卡车的司机根本就不在餐馆里,那为何斯皮尔伯格要煞费其事的描绘餐馆内的事呢?
因其要为加油站男主电话内容所埋的伏笔做个合理的解释。在电话里,男主的老婆在公司的party上差点被男主的同事强奸,他老婆的意思是男主应该为他出头教训那人一顿(至少骂一顿也可以啊),结果男主却支支吾吾就是不情愿。这样的一个男人没有餐馆里的这一段,在最后阶段有勇气进行决斗怎么符合逻辑?仔细分析了这部电影后,才发觉加油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点。在影片最后的决斗阶段,男主的散热管坏了,这又再次回应了加油站里工人帮他检查汽车时问他是否要换散热管,他却一笑置之的情况。当然,这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所有人的正常反应,他们无非是想多赚一笔。其实这儿还反映出另外一层信息,按男主平时开车的方式,也就六七十迈,是不至于让散热器坏掉的。这一个看似无意的信息,其实乃是整个决斗故事的引发点。
再回到影片的开头,我们需要理解为何只是两次相互的超车竟然引出了后来的决斗乃至生命的付出?原来,大卡车的引擎老旧,运行过程中会不断喷出浓浓的烟雾。面对如此情况,男主自然要超车到其前方。然后,按男主的习惯,他的习惯速度又恰好使其车就落在大卡车前方的不远处,对于大卡车司机而言这就是挑衅。因为按通常超车的目的来说,是会快速驶离被超车的。大卡车司机当然要把车超了回来。就这样,他们开始了无意义的带着情绪的竞速,这又回应了斯皮尔伯格一开始使用的道路模式镜头。
关于本片最后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大卡车的司机是谁?如上图,谁都不是,又谁都是。斯皮尔伯格不让大卡车的司机现身,除了加油站以及路上偶尔出现的那只手,再无任何相关信息,但大卡车这个梦靥却在电影里又无处不在。当这个梦靥出现的次数多了,渐渐地,观众无意识地就会意识到大卡车实乃一种隐喻,即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随使都会遇上的路怒症。只要没有好的心态,在任何无意因素的掺和下,在公路上的任意一次旅行都会变成一次生与死的决斗,这大抵是斯皮尔伯格这部片子最大的隐喻吧。
分镜空间处理、压迫与速度感,和极简剧作同样清晰高效,技术青涩,但趋同类型片新编调度的重要性彰显就相对来说不言而喻了...
果然伟牛逼的导演都有一部牛逼的处女作,浓烟滚滚锈迹斑斑的旧卡车始终给人一种神秘感,如果把紧张的气氛营造的更浓烈就更好了。
斯皮认为丹尼韦弗与罗伊施耐德拥有同样的性格特质,而决斗就陆地版的大白鲨。“这是个原生态的公路暴怒故事。你会看到轻重量级崛起对撼重量级。就像大卫与哥利亚。开始你肯定会押宝巨人,后来大卫逐渐占据上风。此片也可视作圣经寓言。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是从别人给我的花花公子杂志上。当时的秘书是诺娜泰森,很出色。她先读过了这个故事,对我说,‘它一定是你的菜’。然后就把杂志递给我。我生平第一次捡起花花公子,却没去看图片。”
影院版。视觉叙事非常精彩,拍得最妙的当属餐厅场景,完全是希区柯克式的手笔。很想再看看那个73分钟的电视版…据《斯皮尔伯格传》载,72年发行的影院版增加了四段戏,开头汽车的主观视角段落(这段还挺有新意的,怪不得觉得长,原来是拖时间用的……),卡车试图将小轿车逼向一列火车(这段拍得也不错),卡车帮助抛锚的校车段落,男主给妻子打电话(这段虽然交代了一些剧情,但是相当之破功,尤其是展示了家庭场景,非常不妥)。达斯汀·霍夫曼曾拒绝了男主角色。另外虽然导演不同意意大利记者关于中产阶级vs工人阶级的阐释(他的点大概是公牛和红布之类……),但是这种影片很难不被读成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的寓言啊。
貌似极简的车追车故事前提背后,美国的汽车文化、公路都市传说、男主的中产男性焦虑以及城市对乡巴佬的想象/恐惧等丰厚的社会文化蕴涵无不潜藏在故事各处,再加上整体希区柯克式的悬念驱动与镜头语言,史匹堡这部处女作绝不仅是展现一个崭露头角的类型片大导的才华这么简单。
无因的愤怒与莫名的恐惧,锈迹斑斑的油罐车犹如一只巨大的钢铁怪兽;史匹堡这处女作真是惊人,二十出头的调度水平就已经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像一则高特罗的短篇,夸张而惊惧,竟然是斯皮堡的处女作,竟然是电视片,叙事能力从那时候起已经不容置疑。从一开始的“汽车视角”到隧道中卡车形似灼眼巨兽之间断了太久,中邪般的惊悚却因此到位。咖啡馆一段精彩得有点违和,毕竟突然就出现了内心OS有点醉。汽笛声就像粗重的呼吸。
有的时候觉得这就是库布里克,于是推断卡车司机必死无疑,结果真死了。在看到倒数五分钟的时候,你还会是觉得在看一部披着公路西部外衣的恐怖片,反反复复去刻意制造惊悚总有一种拉长版广告的错觉。伯伯最后果然还是没有被局限,主人翁一个人黯然神伤地坐在崖边回归这部片子应有的属性。
听讲座的时候被剧透了,影响了观看…创意挺好的,放在1971年尤其前卫,看他们如何把一个十分钟的故事扯出一个半小时。彼时斯导23岁…
小说《决斗》在《花花公子》杂志上发表之后,年仅23岁、正在环球公司打工的斯皮尔伯格把它搬上了电视屏幕。影片在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一定的反响,斯皮尔伯格再把74分钟的电视版加料剪辑成90分钟的剧场版,在欧洲电影节上参赛而广获知名度和好评。斯皮尔伯格正因为此片而获得了拍摄《大白鲨》的机会
斯皮尔伯格居然还拍过这样一个电影。。这是亡命追杀生死时速版的极品飞车吧。。从开头到结尾 全程在公路上,就是讲一个大货车在莫名其妙玩命的追赶一辆小破车结局是追到了的故事 拍了一个多小时居然还看的津津有味,作为处女座大赞了
毫无来由也不需逻辑的公路霸凌事件,无厘头到具有了某种抽形而上的宿命感。细密的交叉剪辑,对节奏、气氛的拿捏,惊悚的音效,也不知借鉴了多少片子,一出手就走在了时代前列,有些人真的天生就是吃电影这碗饭的。
本片是斯皮尔伯格的处女作,在美国获得了艾美奖最佳音效剪辑,斯皮尔伯格也因此片获得了拍摄《大白鲨》的机会
仅用10天拍摄时间,运用严格的分镜表,完成了一部希区柯克意味的公路惊悚片。斯皮尔伯格的处女作令人拜服
影里戏间都闪现着些许西部片,剑戟片的风骨,以美式公路片做铺陈,剩下的就是都市传说中的回合大作战~而分镜头的运用,悬疑氛围的营造以及对画面构成的把握,都透析着一位类型片天才超凡才能!
整个一权力寓言,当规则不健全,弱者几乎永远只能是弱者。无端的恶意似乎是科恩兄弟的先锋。斯皮尔伯格或许再也没有拍出比这更好的片子。
这是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吧,竟然如此简单粗暴,完全是“速度与激情”啊,而且反派脸都没有露一个的,男主角也怂了大半程,憋死观众。中间有一段竟然拍得有点像西北偏北的飞机杀人,呆了...
“作为巨人的史匹堡,他的处女座简单的多,和我的差不多。”——乌维鲍尔
对斯皮尔伯格有所改观。毫无缘由的追杀让人觉得毛骨悚然,速度和力量占绝对优势、但自始至终都未露面的反派就像深海巨兽一样极具压迫感和神秘感。故事简单到简陋的程度,全靠镜头和剪辑营造惊悚氛围,电影里一直都是晴天白日,但看的人汗毛单竖,处女作能拍成这样简直不能更牛逼。
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影片就展示了他非凡的叙事能力。其实这是一个略显无厘头的简单故事,两位司机也仅仅是意气用事。但是史蒂文就可以把故事讲得身临其境,主角在第一加油站那场戏尤为出彩,足以证明老斯已有拍大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