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塑造众多极为真实角色而成名的剧集,但如果要选出几个在这些真实的基础上加个“更”字的人物,Bubbles一定是其中之一。在巴城这座作为底层黑人,有着近乎残酷生存环境的城市中,他的内心却自始至终散发着与之截然不同的温暖和善意。与代表公正与责任的Bunk和Daniels不同,Bubbles的内心更加温软一些,也更加脆弱一些,但他却有着这部剧集中无人能比的坚韧。在不止一次被不可撼动的命运打入深渊时,他几乎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如果勇敢就是看清这世界的真相还要继续爱它的话,考虑到这座城市的氛围和他的身份,Bubbles绝对是这部剧中最为勇敢的人,没有之一。
在第五季的最后,一切都在往复轮回,但正因为有了Bubbles和Nemond这样的存在,才会使人相信,即使世界并不美好,但仍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今天再次展现了一下我无可救药的本性,明明星期天就要出的《The Wire》最后一集,但我今天就给看了。不夸张的说,《The Wire》绝对算得上是美国连续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我这一生看过的最佳的连续剧。
这部连续剧的设置十分与众不同,很难将其定义为某种类型。在第一季,故事的主角包括了警察、法官、律师等所谓的白道到吸毒者、毒品贩子、抢劫者等所谓的黑道,故事主要描绘Baltimore市警匪之间的斗志斗勇。从第二季开始,《The Wire》虽然还是围绕着贩毒等因素展开故事,但人物逐渐加入了码头搬运工、政客、学校学生和老师以及媒体报刊等社会的其他层面,完整的呈现了美国社会的各个体系的互动。《The Wire》描绘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算是美国市中心贫民区(inner city)、甚至整个美国的浮世绘。
虽说有警匪因素,但这部连续剧和传统的类型片完全不同,是美国少见的角色类(character study)作品,而不是24小时一类的商业情节剧。连续剧中所有的角色都异常真实丰满。比如连续剧中最大的反角之一Stringer Bell是个心狠手辣的黑帮老大,但却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在他的床头摆放着Adam Smith的《富国论》。而连续剧人气最高的Omar Little则是一个抢劫犯;他非常讲道义,只抢毒品贩子,并施舍于周围的穷人;最绝的是,这个为人敬畏的江湖人物还是众人所不齿的同性恋。诸如此类的精彩设置比比皆是,粗粗一数大约有数十人之多,而每个人的情节又都可以独立成篇。作为连续剧第一季的主角,Jimmy McNulty在第二季和第四季甚至都没有出场的机会,而没有了他的故事依然十分精彩。
故事既由人物推动,那么其发展注定和一般连续剧不同。和商业片的直线因果(linear)叙事不同,《The Wire》的故事充满了随机性(randomness)和互动性(interaction)。剧情没有一点想当然,完全好像博弈论(game theory)一样,角色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如好警察想抓贼、官员想升官等)并作出行动(action),而随之而来的是其他角色对其作出的反映(reaction)。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事情的发展即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
但不论故事和角色如何发展,唯一不变的是连续剧的写实主义(realism)。《The Wire》的发展拿捏做作之处,亦没有因为主创对角色的同情或眷顾而使其命运有任何改变。和充斥了俗套(cliché)和定律的一般连续剧不同,观众很难根据观剧经验判断出故事或人物最后的结局。即使是主要角色,在《The Wire》也会随时有掉脑袋的可能。看《The Wire》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有两点:角色发展所透露出的悲凉的宿命感以及在看完连续剧后常见的终结感(closure)的缺失。在这方面,《The Wire》更像契诃夫的戏剧或德·西卡的电影,而不是传统好莱坞产品。
与之相符,《The Wire》在美学上选择了绝对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音乐方面,剧中没有一丝用于烘托气氛的配乐,所有的声音和音乐皆来自于剧情中(diegetic sound)。在语言方面,剧中的人们都使用了极其生活的语言,其中充斥了大量行话和术语。而即使是一般人很难听懂、甚至完全不知其意的黑话,《The Wire》也不会提供任何解释(不管是通过字幕还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口中)。片中甚至有许多演员原来就是警察或黑帮,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如Omar从六楼跳下逃走)其实都是真人真事。这一切努力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就处在Baltimore的街边。
但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The Wire》许多精彩之处显而易见经过了高度的艺术提炼,最明显的就要数各个粉丝如数家珍的经典台词。和一般大片不同,《The Wire》中仿佛每人都字字珠玑。即使Marlo Stanfield这样不喜言语的角色也有不少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如一次Marlo的一个手下告诉Marlo自己被Omar抢劫,要求Marlo不要收取这段时期的费用,因为Omar是和911恐怖分子一样的不可抗力。Marlo即曰:“我非美国政府,Omar亦非恐怖分子,他不过是一个拿着猎枪的黑鬼”(I ain’t the US government, and Omar ain’t no terrorist; he’s just a nigger with a shotgun)。这些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充分体现了角色个性。连寡言如Marlo者都如此,像Proposition Joe等人的长篇大论自然更加精彩。《The Wire》的台词不但远胜于现在多数电影的水平,甚至和好莱坞老片中最经典的台词(如《日落大道》)也毫不逊色。
能够塑造如此之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剧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The Wire》一流的制作团队,而其中功劳最大的又数这些出色的演员以及优秀的编剧团队。《The Wire》的演员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各个功力了得,其中多名演员已经通过此剧上位。目前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饰演McNulty女友的Amy Ryan,这名百老汇资深演员去年刚刚应为影片《Gone Baby Gone》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
但演员水平再高最后还需依附编剧提供发挥的空间,而《The Wire》的编剧只能说是很好很强大。连续剧的主创David Simon作为资深Baltimore太阳报的记者,对城市的各个方面都深有了解;是他为《The Wire》设立了一个大的方向。而连续剧的其他编剧亦大有来头,如Dennis Lehane就是著名的小说家,其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被Clint Eastwood改变成电影并一举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神秘河》(Mystic River)。
如果仅仅因为制作精良,那么《The Wire》充其量不过是一部和《The Sopranos》相仿的爆米花大作。真正让《The Wire》鹤立鸡群的是其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感。《The Wire》对社会百态的描述并不居高临下。主创虽然有个人观点,但却没有任何希望说教的心态。与其相反,《The Wire》冷静生动的描述了社会各个层面,并通过对其他层面的描述增加了既有内容的深度。比如,《The Wire》最深刻的应该要数描述教育系统的第四季。通过四个孩子的境遇,《The Wire》展现了环境对儿童的主要性和决定性,并通过对孩子的描写为其他角色(这些孩子的经历即那些已经长大成人并成为警察、黑帮的角色的经历)提供了背景信息。虽然任何没有在美国成长的人对此剧的理解都可能非常有限(如黑人社区的败落等问题国际上知情的人数并不多,而且极具美国特色,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这里恕不多言),但其描述的其他诸多方面,如全球化对蓝领阶级的冲击、民主政治的黑暗面(如募集基金、交换利益等)、官僚和假大空政策的负面影响、教育硬性化分数化的不足以及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地位和变迁等问题却是一些大家都可以关注的问题。看《The Wire》,看到的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痛心疾首,以及对改革和变化的渴望和期待。可以说,作为社会的一员,察觉到《The Wire》中所描述的诸多尖锐问题并以此努力进步、推动改革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故事的题材和艺术上的选择,《The Wire》的商业性和受欢迎度一直不高。很多观众是对此题材不感兴趣,但更多的则是怕面对连续剧所描写的残酷的社会现实。如此一部并不流行的连续剧能够坚持着许多年不可不说是一个奇迹。写一本卖不出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成本可能不高,但连续五年耗资数千万美金制作一部敢于说真话、不受欢迎的连续剧却不能不说十分难得。因此,除却社会必要的多元化、言论自由和思想性不说,也只有在美国这种商业体制下,才能有这类的连续剧产生。首先,连续剧制作和播出方HBO是高端收费频道,基本没有广告,因此不用像FOX等公共频道估计收视率。第二,美国多样的利润渠道保证了连续剧即使在收视率不佳的情况下也不至于血本无归。像《The Wire》一样的连续剧只要保证有忠实的观众,就算观众数目不多也可从纪念品、DVD等销售中获得一些利润。因为这些商业元素,这部戏的主创们才可以在没有获得主流观众的认同的情况下不妥协自己的创作初衷,并根据本意完成这部杰作。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部在美国都不出名的连续剧自然也很少有人听说。加上其题材晦涩、翻译困难等原因,观者寥寥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不论如何,如有机会观此剧者玩玩不能错过这个难得一见的连续剧。总而言之,有四类人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体验一流娱乐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欣赏一流制作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思考深刻命题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了解美国社会者不可不看《The Wire》。
综上所述,将《The Wire》形容为现代美国的莎剧也并不过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能够观看此剧可以说是我的荣幸。今天看完此剧先说两句纪念一下,日后五季套装DVD出版时我一定吐血200美金以作收藏。
摘抄自http://www.trends.com.cn/man/favorites/life/2009-03/178012.shtml
去年3月结束的美剧《线人》(The Wire)第五季,也是这部传奇美剧的最后一季,毫无悬念地被《时代》周刊选入了年度十佳(该杂志的资深政治评论家乔伊·克莱恩曾经说过:《线人》没拿过艾美奖?《线人》该拿诺贝尔文学奖!)。尽管相对整个剧集来说,这一季算不上最好的,甚至有些低于整体水准,但它“仍然能够轰飞99%的电视剧集”。
HBO于2002──2008年制作并播出的剧集《线人》(The Wire),是一部在国内被极度低估和忽略了的杰作,没有什么字幕组愿意碰这部充满了难认的黑人对话和警方通话代码的剧(只有一个狂热的网友在播出六年后独立完成了第一季字幕),市售D V D的字幕更全部都是乱来(尽管中央电视台去年曾经引进,翻译成《火线重案组》播放过)。在紧张刺激的《24》和《迷失》面前,这部没有美女帅哥、看上去又闷又无聊的杰作几乎没能在国内引起任何反响。
《线人》讲述的是巴尔的摩警方如何通过线人、监听等刑侦手段惩治当地肆虐的贩毒团伙。剧情看似一部普通的美式警匪剧,但黑帮亦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事实上,原本简单的善恶两元,在政府、警局和毒贩三者之间变得非常模糊。电视剧里当然没有说穷孩子为了养活十个弟弟妹妹选择去贩毒是对的,但毒贩中的高层平时会去上商业管理课(不妨与那些因为自己丈人的关系才进了警局,胡乱拿出枪来骚扰平民的混蛋警察对照起来看)。在第一季中,三个黑人少年在玩一副国际象棋,贩毒点的头头迪安吉罗告诉自己的手下,这个棋子是王,他就好比是我的叔叔艾旺,亲了一下棋子之后,他又把比作艾旺的助手史汀格,为了向手下解释车这个棋子,他拿了街角的藏毒点来做例子。最后他指着卒说,“它们就像是士兵,随时可能被吃掉”。他和围在身边那两个第一次见到国际象棋的孩子,在此后逐一死去。
黑白两道在戏分上的平衡也是《线人》的亮点之一,更具创新的,是剧中对警局与上层机构关系的描述。美国剧评人对本剧的评价颇高,除了拿它与狄更斯的《双城记》相提并论,称其同样深刻地描写社会现实,又同样最具关怀,最高的评价则是:五十年后,当人们已经忘记《迷失》和《24》,甚至忘记《黑道风云》时,《线人》仍然会被反复地观赏播放,不只是在电影学院,还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课堂上。
每季讲述一个独立案件的《线人》(相信我,你不会觉得这样的叙事节奏太过缓慢的),已经关注过了毒品甚至是教育问题。在第五季里,焦点转移到了巴尔的摩当地的媒体上。当然,如果你看过这部剧就会知道,当它演绎一个城市的问题时,一方面它显示出纪录片版的真实,让N BA球星也不禁潸然流泪,因为他就是从这样的街区混出来的,如果没有选择篮球,他也许就是被打死后放在车顶上示众的那一个。另一方面,那些问题又不光是巴尔的摩的问题。第五季里,制作方以《太阳报》为原型虚拟了一家报纸,通过展示媒体可以是多么的视而不见,深化这部剧集一贯以来的悲剧主题。此外,第五季也给那些一直骄傲地活在深深的无望中、又怀着希望活下来的警探和街头小子们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结局。为这部(其实在世界范围内都)被普遍轻视了的杰作收了个漂亮的尾。在此之前,其实观众难免会好奇,对于这样一部剧集,什么样的结局才能算是合格,但看到最后,其实什么样的结局又都无所谓了,毕竟,这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世界吧。
上周开始看《The Wire》第一季。为加深理解,上英文维基查阅Baltimore Police Department (BPD)词条,结合剧中人物整理如下备忘。
包括所有文职、辅助人员,BPD警力约4000人。
警衔级别:
Police Commissioner
Deputy Police Commissioner(剧中如Ervin Burrell)
Chief
Colonel
Lieutenant Colonel
Major (剧中如William Rawls)
Captain
Lieutenant (剧中如Cedric Daniels)
Sergeant (剧中如Jay Landsman)
Detective
Police Officer
组织架构:
Operations Bureau(主官即Deputy Police Commissioner)
- Patrol Division
- Criminal Investigation Division(CID)
- Homeland Security Division
每个Division下再分若干Section,每个Section又分若干Unit。下面只列举与本剧主要角色相关的:
Criminal Investigation Division(CID)
- Homicide Section,有两个Unit
# Homicide Investigation Unit(Rawls即此组主管;McNulty、Bunk Moreland属此组,Jay Landsman是他们的小队长)
# Homicide Cold Case Unit
- Violent Crime Impact Section(此部门本剧拍摄时为Division级别,2009年并入CID)
# Narcotics Unit(Cedric Daniels、Kima Greggs、Thomas "Herc" Hauk、Ellis Carver等人)
# 其余Unit略
另,BPD的SWAT隶属于Homeland Security Division的Special Ops Section。
资料来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ltimore_City_Police_Department
好看好看,反腐打黑的社会写真拍出武侠小说的气息。没有一个人物脸谱化,个个活生生。
镜头用的蠢蠢的 不过真是一片风生水起鸡冻人心
“你他妈毒品都能算的清楚,教科书上的题目怎么就不会算呢?” “算错了,他们会搞死你。”
没有美女
角色比毒师,台词比律师,纪实比毒枭,潇洒比萤火虫,情怀比真探。至于故事,是文学是艺术,警匪红楼梦,巴尔的摩人间喜剧。约翰勒卡雷写资本论,钱德勒写金瓶梅,海明威写水浒传,卡夫卡写罪与罚。这东西怎么会没看过,"F*k me,you happy bitch?"。TOP ONE,神奇。
看了这片儿我忽然听懂 JayZ 那首 99 problems 在唱什么了。
扛过前两集,你就能获得一张巴尔第摩西区的绿卡
It's all in the game, yo
多角色多线索多元素多角度,角色主导线索,元素决定角度。被力捧的写实主义其实倒并不算我关注的重点,但问题在,正是这种剧组所坚持的写实主义,才完善了整体相对独特的推进,以及线索收束的不易预测。角色丰满角度详尽台词够味细节精良,HBO一贯的好制作。
理想本是轰轰烈烈,现实只能跌跌撞撞,想完成一次摧枯拉朽般的清洗,到头来不过是新的轮回:游戏永远存在,只是玩家更迭;真他妈黑。"-What the fuck did I do? -You happy now,bitch?"
一部没有配乐、花哨剪辑、美女、胡乱粉饰人生的现实好剧,但暂时没看出来神。
黑人英语听力大涨
名不虚传,补课值得。看这种阴暗的剧,除了深入揭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情理解功夫熊猫小碗熊,就是让人觉得周遭多大破事简直就跟儿童乐园一般。绝对正能量。
一部优秀得让人瞠目结舌的美剧,对于其他的美剧来说相当的与众不同,不刺激,没有快节奏,也没有高概念,冷静、克制,缓缓地绘制出一副社会的浮世雕,观看的过程就像是在真实存在的地狱中漫步。
唯一肯定的是,把时间推后五十年,当人们已经忘记《迷失》,《24》,《越狱》等电视剧时,《线人》仍然会被反复地观赏播放,不只是在电影学院,还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课堂上
#有一种作品叫你知道它很优秀但你真的很难集中注意力观看 此剧编剧真的很认真 wow 2002 在iphone出现以前 在很多人用打字机6过电脑前~ 演技都不用说了 竟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MICHAEL B JORDON!? 当时他才十五六岁啊啊啊~ 还有一些特别特别搞笑的moment 比如男主对上司说 我知道你有很多种机会搞死我 但你没有 你本可以把我从车库拽出来 直接在引擎盖上开搞 但你对我一直很温柔 上司淡淡一笑回答 是啊 我知道是你的第一次 我想让你的第一次变得special 哈哈哈哈哈爆笑!!!还有一个配角在电话里说 猜猜现在谁是老大 哼?!(说着把电话放到裆部)听到了吗 现在是我的丁丁在跟你说话!心酸一刻是线人对警察说 dont tell her(一个受过枪伤的和他接触过的警察)然后线人走远了就又复吸了TAT 剧里最后一句话是 its all in the game 这就是江湖
虽然有些慢热,还真是越看越好看~不同立场的人生各自的困境,life sucks,所有人都有残酷和柔软,都在岔路前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各种唏嘘感叹~看完好心塞,那谁中枪那集直接看哭~不过在黑暗中的星星虽微弱而无力,但唯独执着格外动人~完全理解true detective何以从此剧中寻找的灵感~
其他电视剧请自行退散吧。
终于看完了THE WIRE全季。我一直以为史上最棒的美剧只有黑道家族,没有之一,看来我错了,真的很难取舍,何况还有去年开播的大西洋帝国。强烈推荐,喜欢越狱之类肥皂剧的朋友请止步。
对这片子已经无话可赞了,编剧制片是现世莎士比亚,作品是现代美国社会浮世绘。拿《the wire》和现在流行的美剧一比,立马觉得那些太小儿科了。搞不懂,为什么《纸牌屋》能活,《the wire》却那么小众,难道是因为太贴近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