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隊的靈魂人物 ── 投手掌控球隊生死大權,踏上投手板的一瞬必須開始投球,分析攻手的風格、準備動作,與隊員足夠溝通固然是成功必備的條件,保持堅韌的心態而蓋過積分大幅度落後的壓力與恐懼,儘管對手的實力遠超自己球隊,球場上瞬息萬變的競技狀態能製造翻盤的契機。
作為命運共同體的隊員們除了眼前的擊球與投球,亦須學習坦然失敗激發隊員鬥志,避免呈現潰散心態,一球未能定出勝負,建立心理優勢才能劣勢中負隅頑抗。
片名寓意棒球場上每個人的零點五步足以影響整隊球隊,我們無法全權控制人生的賽場,踏出這點五步的控制權全權掌握在我們手上,誰也不想一嘗失敗的滋味,更加不想因膽怯導致失敗。
命運弄人,許多時候我們還是倒在了起跑線上,儘管如此,其後還是會犯下一樣的毛病。還記得小時候橫衝直撞、稚氣的自己嗎?那時候的我們猶如脫韁的野馬,毫不猶疑地向著目標加速狂奔,毋須經過內心角力,學會拾起青蔥歲月的回憶,鼓起勇氣邁出這點五步。青春總有遺憾,嘗試過後直視失敗的遺憾,與內心角力而停留舒適區的遺憾,最少我們該懂得如何抉擇。
《點五步》根據香港真人真事改編,1984年生於基層的阿龍(林耀聲飾)和細威(胡子彤飾)是一對成長在公共屋邨的頑童,就讀沙田區Band 5中學,盧校長(廖啟智飾)成功力排眾議爭取資金,於校內成立一支名為「沙燕隊」的棒球隊,以團隊運動教化校內頑劣男生,他邀請阿龍、細威等人加入。
義氣、汗水;針鋒相對、大動干戈;處事的凌角、性事的好奇,無不少年事。波瀾壯闊的香港前途問題,似乎不是年少無知的主菜。一場場棒球比賽是有形的爭鬥,無形的風波卻圍繞著阿龍與細威間展開……
球場如人生,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被重新刻上一個分數,片中Band5中學的學生被標籤成頑皮、火爆、討厭學習的「有問題」學生,盧校長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成功化腐朽為神奇,讓這群學生學會團結精神,重新拾回人生意義與建立未來目標,而這個分數隨著踏入人生新階段而被更改。
球場如人生,目標近在咫尺卻遺憾錯過,在球場上被失落、不甘的情緒圍繞,縱觀球賽,一次的失利只屬球賽的一小部分,勝敗並非單由自己的一次擊球、一次接球控制,把握第二次、第三次機會,吞下失敗的鬱悶聚精會神迎接下球的挑戰,即使出局後亦有兄弟頂上。人生的種種難關無法輕易逾越,接納失敗尋求進步法門,我們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咬緊牙關,回望背後尚有家人與朋友的支撐。
每個選手有屬於自己的角色與定位,他們只須恪守本分,妥善完成任務,加以十二分的熱忱,團結合作自然能開花結果,故事中球隊成員克服主力投手離隊困擾,披荊斬棘順利殺入決賽,有賴不同崗位的配合,盡量減少自身失誤,這支球隊才能走得更遠。
阿龍認定只要不點破母親出軌,父母就能長相廝守,而自己也能繼續住在安逸的舒適區內,然而永遠很遠,當時信誓旦旦簽下的一紙契約如今變成一張廢紙,親手將這段關係揉碎,拋進焚化爐冒著高溫燃燒,熊熊烈火燃燒了夢想,化成灰燼自如在空氣漂浮,不情願的阿龍被迫面對事物的急速變遷,卻發現已失去主動改變的能力,作繭自縛。
秉承近年熱血勵志電影的風格,電影金句連連,盧校長拋出連串鼓勵學生振作的金句,而阿龍在片末的反思則契合香港人久未平復的心境。縱使包裝成熱血棒球故事,當年更有觀眾與《KANO》比較,導致觀影後產生巨大落差,實質整套電影散發強烈的本土情懷,兩個成長在公共屋邨的基層兒童,加入黑幫、不學無術、成為壞學生,命運似乎被生長環境牽著走,他們被人生的無力感包裹,間接散發對政局的無力感,電影有意透過基層的成長故事折射香港的處境,野心勃勃的連帶關係引致電影留下強烈的時代痕跡。
從狹窄的井字公屋眺望天空,公屋框住了夢想,握緊了咽喉,框住了對未來的憧憬,獅子山下的投手猶如滄海一栗,無人知曉未來我們該何去何從,當刻我們只能努力過活,奮鬥加油。
第一次写影评
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依然感动,不懂评分为什么低,政治什么的没留意,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成长,改变,在阿龙身上,多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校长套路阿龙,让细威误会阿龙,间接导致阿龙和细威闹翻,其实是因为他看出了一直以来,阿龙都是靠着大树去得到最低的期望满足,降低了自己对美好的追求,只有离开大树(细威),没了依赖,阿龙才能成长,才能活得更自我。而在当时环境,细威和阿龙渐行渐远,我觉得是必然的,就像他们会离开公屋,阿龙妈妈离开阿龙等,所以校长的套路,只是加速了整个进程,给阿龙一个推力,而阿龙,其实非常需要这种推力。
对于细威叫阿龙走,阿龙没走,选择留下做投手这点,弹幕有人问细威,如果是阿龙叫你走,你会走么。我的看法是,他会的,对他这种性格,年龄的人来说,义气是比理性,利益等大多数东西都重的,而且,他一直以来都有勇气,说做就做。其实阿龙也一样,也讲义气,从他后来砸校长办公室,退出校队就知道。
每个人都有他的大树。
没有细威,阿龙可能渡不过很多难关,可能被欺负得更厉害,以一种更压抑的姿态成长,但,在细威陪伴下成长的阿龙,终将会长大,与细威变得不再那么熟悉,远离原本的成长环境,走向新生活,在离开那瞬间,感谢细威,感谢过去,在新的生活了,记住有过他们,我认为,可以了。
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大树再没出现在我身边,这一个我成长的地方,逐渐变得越来越陌生。
最后,主题曲《沙燕之歌》也很好听,很有feel啊。
一直不太明白这个片名是什么意思,未曾观影的朋友们,绝对搞不懂这个片名是什么意思,《点五步》,不过如果观影之后,一定会get到片名中所涵盖的含义,片名倒是贴切。但从电影市场的角度而已,这样需要发散思维角度的片名实际上是不符合大众审美的。
因为片名就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名片,观众选择一部电影的时候,并不是越标新立异越好,而是“直给”的片名要比很多有寓意或者含蓄的片名更加吸引眼球,不是吗?因此《点五步》在“起名字”方面,有意义,但没看过片子的观众也绝对不会猜你片名的含义,这一点大概是本片一个劣势。
那么“点五步”究竟是什么意思?
点五即是“0.5”,是粤语对这样数字的称谓。点五步也就是半步的意思,亦是电影的命题。用导演的话来说:“在棒球世界,赢或输在于半步之间,即使处于劣势,只要不断坚持,鼓起勇气踏出半步,仍有机会扭转局势。”
而且,“点五步”在片中,是骂人的话,“叼你老母”的谐音,一帮坏孩子的口头禅。
这是电影的主题,无论在棒球场上还是生活中,你是否有勇气去改变。
除去片名的因素,电影本身个人是非常喜欢的。一部纯粹香港电影,对于如俺这样喜欢港片的粉丝来说,本片曾经香港电影那种味道,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点五步》算是一部体育竞技类电影,但从故事的角度而言,体育竞技只是片中的一个元素而已,可以这样说,本片是借助着体育竞技作为本片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而完成本片的主题,即青春、热血、成长。
所以《点五步》与我们熟悉的《点球成金》《光辉岁月》这样的描述体育竞技类电影不同,更像是《少林足球》那种 从电影的故事模式上就能看出。两位主角,阿龙和细威,从小在屋邨(公屋区)长大,一对要好的难兄难弟,学校里的“坏孩子”,从这个出发点,乃是青春电影题材的一贯风格,并带出了两者不同的路线轨迹。
电影穿插了友情与热血,这二者才是主线故事,竞技则是一个元素,也是故事推动力,类似基努·里维斯的《替补队员》,让一帮坏孩子去打棒球,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最终从一盘散沙凝聚成一团火焰,才是标准的青春励志片的路数,
而另一方面呢,两位主角作为穷人的孩子,电影的暗线就是谁能有一天走出屋邨。屋邨,就是香港曾经的公租屋聚集地,比棚户区强一点,是穷人的天堂。这个地方1987年迎来大改造,出台了“公屋住户资助政策”,电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改革计划之前。走出屋村,则代表着生活将有翻天覆地变化。潜移默化的改变,也体现在这兄弟俩的生活之中。
一位胆小怕事,遇事则迷,经常被人欺负;一位热血冲动,性格直爽,经常为兄弟出头。阿龙与细威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绝对两位角色不同的生活轨迹。如果按照人物的原始设定,那么最终走出屋村的将会是敢作敢当的细威。但是对于阿龙来说,变化,围绕着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继母的出轨、加入棒球队后甚至在一次事件中替代了细威的投球手位置,甚至兄弟反目,这些变化始终围绕着性感懦弱的阿龙。
当然,阿龙与细威,角色设定也可以这样理解:
★阿龙闷声发大财,在成长和周遭环境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他努力对抗着命运带来的变化,最终却在逐渐的过程中适应了这种变化,勇敢的踏出了改变的第一步,最终完成了成长的蜕变,从一个受人欺负的小角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男子汉。
★而细威故步自封,本来四周就围绕着光环,自己在哪里处处都是核心,但在生活逐渐的改变中却迷失了方向,他无法面对曾经不如自己的伙伴,无法面对女友的怀孕,无法适应生活带来的变化,最终选择了自暴自弃。
这样的呼应关系,贯彻电影始终,同时借助题材上的优势,利用竞技类电影的经典模式,依靠结尾的高潮段落,球场竞技VS古惑仔捉刀,点燃全部激情,几位角色之前经历的挫折、遭遇的冷眼,在最后一刻全部点燃。
就像《大人物拿破仑》那样,结尾一刻的疯狂,释放所有的负面情绪。然而激情过后,两位好友的人生,也彻底发生了改变。
电影通篇有着老港片的纯朴,俏皮、随意的励志、调侃式的现实和港式特有的浪漫,这是我们熟悉的相关电影,而且对于友情的刻画显得格外亲切与细腻。当后半段,反目的兄弟最终一同来到了那个他们时常玩耍的天台之上,细威为阿龙接球,这样的失而复得的友情,让人动容,不正是香港电影那一贯的情义写真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点五步》更像是当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然而这部港片也有与传统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年轻。
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是第一届“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的成果,“创意香港”的投资,受到香港政府支持。导演陈志发的处女作。就如那年的《狂舞派》那样,在香港电影江河日下的今日,全港式的班底,老牌影帝廖启智与金像奖新演员提名的胡子彤等人,风格清新且富有朝气,也代表了一种传承。
一部电影或许改变不了香港电影的现状,但作为粉丝,个人真的希望香港电影能够崛起。
源自于新闻网络
第36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提名名单近期刚刚公布,在多部电影的厮杀中,《点五步》脱颖而出,收获了香港电影节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摄影、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以及新晋导演8项提名。作为一部没有任何流量小生、小花的青春片,单枪匹马就杀进了香港电影节金像奖,并收获了8项提名,实属不易。
这部投资仅为200万港元的小成本青春片一路逆袭,在香港就获得468万元港币的票房佳绩,一度创造了香港电影观影记录。在充斥着各种宣扬“投资上亿”、“制作精良”的电影市场,这部实打实的小电影简直是电影圈的一股清流。
题材新颖另辟蹊径 市井小人物不再老套压抑
影片大胆地抛开警匪、动作片这类港片擅长的题材,从青春热血以及成长故事入手。不同于其他金像奖热门影片,多数为讲述底层社会家庭所发生的悲剧及不幸,题材上稍显沉重压抑。相比之下,《点五步》在题材上则更受年轻观众喜爱,青春、热血、励志,从多个视角展示出当下年轻人应有的姿态。在相对成熟且有固定受众的香港电影市场,打破以往的传统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对于《点五步》,导演陈志发也颇有自己的见解:“其实从题材上来讲这不仅仅是一部运动片,这部电影更多是讲青春和成长的,每个人青春经历的迷茫、伤痛和热血激情,“废柴”的变化和逆袭,才是我想表达的,所以很多片段其实是夹杂着我的个人情感的。”
影片没有着重于表现男女之间青春躁动的情感,没有青春=撕逼的概念,更没有淋雨、痛哭、自杀这些老掉牙的戏码。相反,电影里恋爱是懵懂而又迷茫的:自然流露的情愫,对性的跃跃欲试,初尝禁果后的慌乱无措。少年少女的青春悸动一览无余。整部电影以一种“不作”的叙事方式,讲完了青春。
剧中两个男主作为故事的发展主线,配合棒球的背景,或年少张狂,或激扬热血,二人的矛盾,到最后也只是一句话和解,不拖泥带水,十分的干净利落;让人在电影中窥视到废柴的困境,又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废柴逆袭的“燃”。
演员新旧搭配演技爆发 胡子彤一人获3项提名
影片改编自香港80年代初首支华人少年棒球队“沙燕队”成立,并随即于翌年击败日本队伍,夺得香港少棒联盟公开赛冠军的真实故事。除了老戏骨廖启智加盟之外,其余班底大多采用新人。在选角上,也是百分百按照故事原型来选取,所有的棒球队演员皮肤黝黑,朝气蓬勃,在现实生活中体育也是一等一地好。事实也证明,这个决策是对的。
影片在香港上映后,得到了香港观众的一致好评 —— 廖启智提名最佳男配角奖,主演胡子彤、谈善言双双提名最佳新演员奖,其中胡子彤更是一鸣惊人,首次参加电影就获得金像奖、金马奖、亚洲电影最佳新演员三项提名,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对此,胡子彤也笑言:“其实我是很幸运能接到这部电影,以后还要多多向智叔(廖启智)这些前辈多多学习,毕竟我是一个演员,还需要继续努力。”由此也可以看出,演员的演技和导演选角功力非同一般。
(图为3月28日《点五步》主创出席北京媒体见面会)
影片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有限公司发行,华谊兄弟卖座网(天津)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宣传,将于4月7日全国上映。据悉,《点五步》3月28日已经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举行了媒体见面会,4月6日影片主创也会来到广州,举办主创见面会,分享影片创作过程和拍摄经历。四月份香港电影节金像奖公布名单在即,也祝愿这部电影能做一匹脱缰的黑马,杀出重围。
不管看过多少热血漫和电影,还是会被点燃, 可能是我肤浅了,只是 球场,姑娘, 兄弟,英雄, 背叛,成长, 失败,复仇, 挑战世界, 证明自己, 赢得尊重, 想做主角, 这些词就是点燃雄性荷尔蒙的助燃剂。 决战,无关胜败,只是想赢。 想拥有喜欢的一切,只是要不停面对失去。 心中燃着火焰,只是会犯错,会软弱。 不是坏人,只是做了错的选择。 只是因为,我们终究是普通人啊。 我以为我可以永远任性,因为有可以依靠的大树。 走出大树的那天,我慌了神。 只是选择走出来,本身就是莫大的勇气。 我是莽撞的,懦夫 以上,电影内容。电影质量,演员的确是没那么成熟,只是这样的青春电影,弥漫着青涩的味道也是看点啊。(不成熟不是说不会演戏,不要说我对这些和那些内地演员两套标准啊) 摄影是亮点,还有是高潮时候的镜头语言用得中规中矩,但是特别能带动情绪。 导演,虽然是新人,但是对情节地推进情绪地递进拿捏得还是很稳妥的。 又是一场包场,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人,庆幸又难过。 看完这场,情绪达到饱和点,最后看个爆米花电影冷却一下。电影半马(2/3) p.s.1.演员表很有意思。 p.s.2.主角爸爸的角色设计的很好,做为母亲的施暴者,和社会发展的被施暴者,修了一整场的闭口禅,唯一开口,好好打,虽然镜头给到的时候已经猜到,还是狠狠打了我一下,感觉这里想法到了,可以做得更好。 p.s.3.音乐很有味道。
真的很喜欢这部剧的摄影,每个B-roll都拍得很有港味。但剧情本身就真的真的很水,一个为了励志而励志的剧情。比如主角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色逐步慢慢发展成球队里的顶梁柱,一些非常脱离现的台词也让人有点出戏,比如最后旁边的人激动的喊“沙燕!创造香港棒球奇迹!”。这台词怎么听都像报纸头版头条的标题。还有就是林海峰是以主人公讲述自己过去经历的视角做旁白的。这点嘛怎么说呢,如果是林海峰自己去演这个角色,我觉得OK,但问题是主角是另一个新人演员演的,而且他在电影里的声音跟林海峰完全不一样,这里就很出戏了。可能林海峰在香港DJ和广告配音界都被誉为泰斗级别的关系,所以导演也是希望有个大咖给自己的电影撑场才请的他吧。但就正因为主角跟旁白明显听得出是两个人,这就很违和了。
就演员来说,都是一群新人演员,演技就是很稚嫩,有的哭戏似哭非哭,有的前后情感反应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们只知道发呆,作为新人演员他们也尽力了。个人认为廖启智在这里面有点用力过猛,或者说没把角色吃透?就是一直刻意的演暴脾气,像一个随时爆炸的炮仗。除了对主角,没看出来他与队员们的感情建立。说说他们的对手,日本队和灰熊队的队员。日本队一个个白白净净,怎么看都不像久经沙场的球员,灰熊队的那群老外也是,一个个体格走样,肚腩都快凸出来了,打完一场比赛连一滴汗都没有,太说不过去了。反倒是沙燕队的队员黑乎乎的皮肤,还像是经历过一风吹日晒。导演也知道演员本身不是专业球员,所以都尽量切掉所有直接投球或者击球的镜头。但即使切掉了最后一秒,还是能看出端倪的,就是无论是击球还是投球都表现得毫无力度,感觉镜头可以再切早一点。所以每每有比赛的桥段,你就只能看到大部分都是在左切右切的切镜头,如果你不懂棒球的规则,你根本不懂这群人在打什么。就有点像老外不懂拍功夫片,就只能用镜头切换体现力量。我记得当初导演自己在叱咤903电台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提过,想在香港找到会打棒球的人都难,更别说找一个会打棒球的演员。所以这点也是可以被理解了。
以下含剧透,谨慎阅读!
说到阿威问老大要3000块安顿女友大肚子的事,我以为老大所谓的敢不敢做只是运毒什么的,结果3000块是要去砍人???我觉得要不然就是老大坑他,要不然就是编剧的锅。根据CPI通货膨胀计算器的数据,3000块在1984年的香港相当于现在的购买力约为1.3万港币。1.3万也太少了吧,据我所知,最少最少5万起步,怎么也得按当时的物价给个一万块吧?当然结局也是毫无疑问的,阿威出事了,非死即伤。
整部剧看下去,除了听听港式原汁原味的台词,貌似也没有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就这样吧。
大卫认识玛嘉烈之前,是个棒球手~
体育片只是形式,借回顾青春去回溯97前的港英时代,青春时的热血和现今的无力,即便掐头去尾,意识形态依然不言而喻。单论体育本身,也是一股80年代TVB老剧的范儿,导演想说太多,最后情绪太猛,不懂克制。
浸大影业荣誉出品。
《狂舞派》《哪一天我们会飞》《点五步》这几年打着“纯港片”旗号的港产青春片,几乎用了同一种节奏和叙事,甚至连主题和题材都一样,无非滥情柔软的成长故事,本地意识加一点热血励志。香港电影打算篡夺台湾电影小清新的宝座吗。
啊!榄球一定不要拍成这样啊
首映,很燃很热血,作为导演处女作,青春友情、体育竞技甚至生(zheng)活(zhi)状态全都想表现,戏太多,让内容有些过满(删点内容会更好),但整体效果还行,青春与竞技两大元素拿捏妥当,场面燃点很高,新演员都很出色,廖叔本色发挥,排球妹谈善言不错!
點五步跟Kano完全無可比性,Kano 三小時無尿點,點五步沒太多高低起伏,硬要加X中的場景,以及太多話題性硬塞進去了,好好的棒球電影就拍棒球啊,不知道為何非得要拉那麼多香港問題進去!
与十年遥相呼应的诚意佳作
掐头去尾就很好。非要上升到 社会衰落 也是有点牵强突兀。
以青春做主打的电影 仍是第一届“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得奖作品 故事改编自80年代首支华人少年棒球队“沙燕队” 成立一年即击败棒球强国日本队 故事励志兼热血 戏中饰演校长的廖启智 希望电影带出的讯息能鼓励年轻人 就算读书不成也有其他途径可发挥专长 本片令人怀缅年轻时的感觉 有励志 热血和屋邨情怀
每个人都有走出自己的第一步,可能会慢,但起码你有改变过自己
再看不上香港,他们还是拍出了这种“不卖座”的片子,现在内地电影人的嘴脸,比北上“捞金”的香港导演们,更无耻啊
明快,乾淨。加了青春元素的棒球片,配樂也恰到好處。決賽時的雙線設置其實稍微有點刻意,拍得好的運動題材真的讓人想不被感動都難。和雨傘運動結合起來細想其實略突兀,但是第一次真正有對此心有戚戚的感覺。
友情万岁,但有时候,友情会让一个人习惯依赖。
“你话这是幼稚 请幼稚试一试”
开头略别扭,占中略强行,感觉摄影从头到尾都有些用力过猛。题材还是很好的,剪辑还是很好的,配乐也还是很好的。对阿龙和细威的之间羁绊共鸣满满。Weeds on Fire, 燃烧的大麻 ,英文片名真朋克。
不沾政治是拿不动摄影机还是拿不到奖?在青春运动片中夹带私货、政治投机,这是电影人的态度?片中江河日下的香港,正如你们手中江河日下的港片,都是自作自受!影片的最后阿龙说,80年代是香港最辉煌的年代,也是他最想要回到的日子。很抱歉,80年代的港片,也是最辉煌的,远胜如今你们拍出来的港片!
我以为可以一直任性下去,但就像一场球赛一转眼就打到了最后一局。人最难的就是突破自己的懦弱和恐惧吧。会是今年金像奖的大黑马吧?
金像八项提名片,看的粤语点映版,果然拍体育片还是得学里斯芬塔尔那套语言啊, 摄影满满力量和速度的崇高感 。音乐突出一度抢戏,体育竞技本身倒缺乏起伏和看点,高潮戏更是完全依赖慢镜和平行蒙太奇。至于步伐倒退回签署某条约之前的1984所暗含的意识形态就不多说了。男主角神似大神木村拓哉。
香港人必選給的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