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妹控”题材总能拍的好看就是了,因为,它总能那般亲密无间,又带着些许禁忌味道。
一根烤肠就能引发一场真假兄妹情的危机。
哥哥时分和妹妹时秒,驻足在学校旁的烤肠摊旁就挪不动了脚,妹妹说“买吧”,哥哥内心一顿挣扎后还是:“作为吃土一族,回家吃剩饭比较划算。”
妹妹只能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买,烤肠却被哥哥一口吞到底,妹妹上去就是一个左勾拳,打到你哭着找妈妈。
瑟瑟发抖,亲...亲兄妹吗?
让人怀疑人生的兄妹相处,却是《快把我哥带走》里的日常,日版里把它的名字翻译作“没有给我哥吃的药”,也是很接地气了。
《快把我哥带走》原本是漫画家幽·灵在快看漫画上连载的一部国漫,因为人气很高,先是动画化被做成了泡面番,这又有了电视剧和电影版。
电影版拍的很可爱,彭昱畅和张子枫两个小演员也是格外可爱,每天整蛊耍贱、日常坑妹的傻哥哥,看到最后,也能让你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感慨一句“国欠哥”。
你以为小哥哥是坑妹狂魔,其实人家是终极“妹控”,深爱她、保护她,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一心捍卫她成长的纯粹与童真。
“妹控”一词源自ACG(Animation、Comic、Game即动画、漫画和游戏)用语,指的是喜欢妹妹、爱护妹妹的一种情结。
本来,兄妹情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亲情的一种,但ACG文化在90年代商业狂潮里偏偏能把它发展成为萌属性的一种。
1999年3月,游戏杂志《电击G’s magazine》发起了一项名为“妹妹公主”的读者参与计划。
在和读者的互动中,最终诞生了12款有着不同萌属性的妹妹,有的温柔善良、有的迷糊软萌、有的成熟妩媚...
可以说是全方位吃定了你宅男群体。
这之后,由这个IP开发出了漫画、动画以及更具影响力的游戏,在二次元正式宣告掀起了“妹控”风潮。
说是“妹控”,其实却越来越有点跑偏,发展方向成了“德国骨科”,也就是兄妹恋。
不过,这也早早有迹可循。
早在1983年,富士电视台就播送过一部安达充原作改编的动画,名字叫《美雪,美雪》。
安达充是画什么的人,代表作《棒球英豪》,你就知道《美雪,美雪》的柔软风格了。
美雪,一个是温柔美丽的女朋友的名字,另一个是多年未见的妹妹(没有血缘关系)的名字。
安达充把男主角对妹妹美雪的保护与伤害、动摇与最终坚定画了整整12卷,在他笔下,让一个本来略显狗血的三角恋故事变得清新优美,纯真质朴。
这部算得上是最早的表现兄妹题材的漫画了,而且是最早的“伪骨科”,但和90年代后出现的“骨科”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90年代初,随着《同级生》这类成人游戏和GALGAME(俗称美少女游戏)的源起和兴盛,各类主打萌元素的美少女角色出现了。
比如青梅竹马、比如爱豆、比如眼镜娘、比如运动少女...然后,也有了妹妹。
《同级生2》中的妹妹鸣泽唯,和男主角8岁起就同住一个屋檐下,互相打闹、彼此依靠,然后,还互相爱恋,实际上,这也是游戏的卖点。
当年鸣泽唯的人气太高了,本来,她只是游戏中15个美少女中的一个,但因为各种人气屠榜,才被设置为了第一女主角。
而随着唯引发的高人气,后来读者票选妹妹属性的《妹妹公主》横空出世了。
《妹妹公主》直接在整个宅圈掀起了不小的“妹控”风潮,“妹控”这个概念也由此开始深入人心。
不过,虽然后来还是有《反叛的鲁路修》那种单纯极致的“妹控”题材,但这个领域,已经被“骨科”占领了。
《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染红的街道》、《缘之空》、《腹黑妹妹控兄记》...听起来是妹控,其实分分钟是后宫番。
这一类作品的大热,已经把单纯的“妹控”变得不再单纯。
去年在霓虹大热的真人版《哥哥太爱我了怎么办》,就是一部漫改的“伪骨科”,可见人们对这个题材的强烈热情。
这一类作品的大热,已经把单纯的“妹控”变得不再单纯。
去年在霓虹大热的真人版《哥哥太爱我了怎么办》,就是一部漫改的“伪骨科”,可见人们对这个题材的强烈热情。
所以,像《快把我哥带走》这样一部纯粹的“妹控”,在一众“骨科”的包围下,显得是多么珍稀。
汉尼拔是一个优雅的食人者,当他在[沉默的羔羊]里,以仅仅16分钟戏份征服所有观众时,一个疑问出现了:
是什么塑造了食人者汉尼拔?
在[少年汉尼拔]里,给出的答案是,因为童年,还有童年时的妹妹。
出生在二战前立陶宛的兄妹俩,本来有着明媚温暖的童年,可爱的妹妹就像是他的小尾巴一样,每天跟在他身后。
妹妹,是他最爱的亲人。
但德军的闯入和到来,不仅让幼小的他亲眼目睹父母的死去、家园的消失,更可怕的是,面对食物短缺的困境,德军吃了他的妹妹。
痛失妹妹时的悲伤与绝望,从此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以及性格黑化的转折点。
残酷童年题材里,似乎总有一个被“牺牲”的妹妹。
赚足人眼泪的[萤火虫之墓],仍然是有一个最后因营养不良而死去的妹妹节子。
当兄妹俩在野外追逐着萤火虫而舞,当哥哥用简陋的梳子为节子轻轻梳头,当女孩饿到将死还在担忧哥哥的下一顿饭...
这些细节,全都成了让人落泪的理由,也是某种无声的控诉。
兄妹俩的相依为命,哥哥在艰苦环境下对节子竭尽所能的疼爱,小女孩的柔弱与坚韧,都让电影显得愈发残酷。
伊朗电影[小鞋子]里的兄妹也是,9岁的年龄,本来正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却因为妹妹一只鞋子的丢失,两兄妹开始每天轮换着一双鞋穿的生活。
电影结尾,哥哥用尽全力奔跑在赛场上,他的脑海里回错着妹妹的声音“我没有鞋怎么上学?”
所以,他要竭力奔跑,为妹妹赢得那一双球鞋的奖品。
93年,安德鲁·伯金拍摄了[水泥花园],讲发生在英国郊区的一个家庭的禁忌故事。
父亲猝死在花园的修葺活动里,母亲此后患病,郁郁离开人世,留下了4个孤苦的孩子。
较大一些的长子和长女偷偷将母亲的尸体沉入水泥花园之中,他们接着带着两个更小的弟妹开始独立生活。
哥哥长发,妹妹短发,在这个有着暗绿色墙壁、腐朽味道家具的水泥房子,发展出了一段不伦之恋。
更早的这个文本,是法国诗人、剧作家让·谷克多的自传体小说《可怕的孩子们》。
50年代,让·梅尔维尔把它拍成了同名电影,成为后来[水泥花园]、[戏梦巴黎]等电影的母题。
02年的法语片,甚至直接片名就叫[恶魔的孩子]。
最惨烈的孩子们的故事,兄妹间炽烈的、相爱的,又破碎的、残酷的。
最凋零无助、最残酷无解的,是童年,诡吊的童年,玻璃般的童年,不论是“骨科”与否,兄妹关系,都只是其中的一个镜子。
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记载的神话传说里,缔造日本的创世者便是伊邪那岐和他的妹妹伊邪那美。
传说,二人曾在天浮桥上将一根长矛投向大海,提起后,海水滴落形成的小岛,便是日本。而二神后也降于岛上,男神左巡,女神右巡,相遇处结为夫妻。
其实,中国创世神话里的伏羲和女娲,也是兄妹的关系。
可见,即使在早先的神话里,也有“妹控”的一席之地。
曹雪芹写《红楼梦》,里面的宝玉可是个不常见的宠妹狂魔,对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他一见如故,二见钟情。
“女人是水做的”,不论是自家妹妹,还是别的妹妹,他都有一种“处处怜芳草”式的倾慕和赞美。
日本诗人、童话作家宫泽贤治一生贫困而孤苦,在他短暂瞬逝的一生,也只有妹妹站在他身旁,支撑着他写下去。
妹妹早逝后,他不仅留下这首著名的《永诀之朝》来表达哀恸:
今昔你就要远去了,我的妹妹。门外的世界风雨交叠,却异常的明媚...
还写下了永恒的经典《银河铁道之夜》,写了8年,直到临死前还在删改,只为了怀念妹妹,为了不让自己忘记妹妹。
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也一样一次次地写妹妹的身影:
从蓝色的镜子里,妹妹纤细的身影飘然而出,他坠入黑暗中,仿佛已经死去。
妹妹你将去的地方是秋天和黄昏,蓝色的野兽在树下沉吟,寂寞的池塘静卧黄昏。
从文化角度,“妹控”大概出自一种深层心理,不论是源自一种保护欲,还是别样情感的转移。
因为它确实广泛存在,才会在ACG领域发展出了一整套妹萌文化,甚至是“骨科”文化。
反正,“妹控”题材总能拍的好看就是了,因为,它总能那般亲密无间,又带着些许禁忌味道。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异性恋才腻腻歪歪呢,真兄妹从来是动手的。
和另一个编辑盆友聊电影里的兄妹关系。
可我脑子里闪现的,都是奇怪的东西:
这个世界被德国骨科占领了吗?
独生子女瑟瑟发抖。
变态的人类啊,男女之间就不能有纯洁的兄妹之情了吗?
[快把我哥带走]里有。
名字就很中二,与小清新、纯爱、文艺坚决划清了界限。
哥哥时分(彭昱畅饰)和妹妹时秒(张子枫饰),每天都在互相厮杀。
厮杀的主题,包括零食、零花钱、谁提包等等关系生存的重大问题。
长期被骨科荼毒的独生子女忍不住要感叹:
这样充满漫画感的兄妹,是真实存在的吗?
兄妹感听起来简单,演起来难啊。
有张子枫和彭昱畅在,这戏就至少成了一半。
人们成天讲,演情侣,是要看化学反应的。
两人站在一起,观众便有了心下判断。登对,或者不登对。
但“登对”这个词又太缺乏量化标准。鼻梁该高一厘米,还是嘴角再抬五度?
这也让爱情片选角,成了一门玄学。
但你们进一步想想呐,演兄妹不是更难了吗?
一看就得是一家人,但又绝无暧昧。比玄乎的“登对”,还要再微妙一点点。
参考段誉。钟灵、木婉清、王语嫣,都说是名义上的妹妹。
结果呢?段公子的这出兄妹情,是陈奕迅歌里的《兄妹》。
哥哥力始终是盖不过男友力,站在谁身边都像男朋友。
时分,就深得哥哥力精髓了。
他教育万岁,后者正苦恼和弟弟万幸关系冷淡。
你和万幸,那说好听了叫客气,说不好听就是陌生。你们喝过同一瓶水吗?吃过同一碗饭睡过同一张床撒过同一个谎吗?两个人干过架没?
而彭昱畅和张子枫,在饰演兄妹时,把以上兄妹相处的核心思想贯彻到底:别客气,往死里坑。
加上漫画感,这对活宝兄妹演得相当合衬。
每天,妹妹从还没起床就受欺负。
要是恋人应该哭唧唧吧。
妹妹就不一样了,直接打,高抬腿踢,能把哥哥打死了这辈子就值了。
张子枫的体态动作太到位。
哥哥爱偷吃妹妹的烤肠。
要是恋人吧,推来搡去你侬我侬咬一口。
可哥哥,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吞了半拉,还剩半拉也一并拽走。
彭昱畅那抑扬顿挫的挑眉咧嘴也太精准。
我妹妹只能我宠着?不存在的。我妹妹只能我欺负。
片中有一幕,是时分变成了妙妙的哥哥之后,把时秒误认成妙妙,还要去偷吃她的烤肠。
一扭头发现认错了人,时分尴尬地吐了出来。
也只能欺负我妹妹啊。
这种活灵活现的兄妹相处模式,一部分来自于漫画原著。
包括偷吃烤肠、蹭别人家的鞭炮听个响、剩菜不断加料吃一个礼拜、给妹妹买冰淇淋却自己先舔,等等生活化的细节,都是原著梗。
另外一方面,郑芬芬导演([听说])也是和四个兄弟姐妹一起长大。
张子枫把握不好怎么演妹妹时,郑芬芬就出马示范。
打得不够好笑,不够凶,就再多打一遍。
彭彭真是坚强不屈的哥哥。
异性恋才腻腻歪歪呢,真兄妹从来是动手的。
但就像老话说的,打是亲,骂是爱。
哥哥在球场上被撞倒,妹妹二话不说就要跟对方干架。
即使哥哥被“换”成了别人的哥哥,但哥哥力也还在。时秒打架进警察局,时分就陪她进。
更不用说,掩饰在那些欺负下的真相,是希望妹妹晚点承受家庭破碎的打击。
这部电影也有很多小Bug,包括父母线略粗糙,情感线略突兀。但仅仅是卡通感,和兄妹感,就太招人喜欢。
原著漫画,都是兄妹俩的中二日常,嘻嘻哈哈。
而电影,通过真的“把我哥带走”,让时秒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领略了哥哥耍贱外表下的好。
也让我等独生子女开始了解,真正的兄妹是什么。
我很喜欢一个设置。时分在学校闯了祸,老师把兄妹俩叫到学校,让他们把家长叫来。
结果两人默契地存了假号码。
尽管刚才还要打死哥哥,但面对老师,还是要护着他。
这个世界是很奇怪的。爸妈会吵架,也可能遇见小混混,想要的大车永远没钱买,学校闯的祸事一箩筐。
小风还是大浪,两个小生命是背靠背度过的。不服世界游戏规则,就一起作案。
兄妹,在这个世界上是同谋,是共犯啊。
-
文: 姜不停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一、首先谈谈感触吧。
1.感谢万达APP,感谢豆瓣“诚不欺我”。让我没有错过如此优秀的国产片。
2.那句在站台“那把我拉下了”受一万点暴击......相信许多人在这里都get到了泪点。而且这个前后几秒的影视效果做的也很到位,首先哥哥妹妹站在站台的两侧,代表着从此两人的生命轨迹从此是两条线,亦也有各奔东西的意思。(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3.无灯巷。那是他们回家的必经之路。表明时秒怕黑。“什么妖魔鬼怪,什么美女画皮…………”浓浓的时代感。这个点我get到了。
4.时秒说“我谁都不想跟,我跟你们不熟”。只有有过此经历的人才能理解。
5.最后时分跟了爸爸,感受他浓浓的担当感,他知道跟了爸爸代表这什么,“两相其害取其轻”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什么?放下较为优质点的生活去老家,去乡下,去陌生的地方,去陌生的环境,再去照顾那个“醉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老爸。是需要多大的勇气。
6.还好时分有时秒。还好时秒有时分。
二、对于演员。
1.张子枫的印象就是《唐人街探案》最后阴恻恻那一下,但这部片子的演绎真的让我看到张的认真。
2.彭昱畅(时分)真的演的太好了。把逗比演绎的淋漓尽致,却又透露出浓浓的温情。继续踏踏实实的演好戏,做好演员。一定会大红大紫。
3.说一句题外话,看到万达APP还有豆瓣对这部影片的腐酸,真的不得不说两句,韩国欧巴演绎的欧巴就是欧巴,中国的哥哥演绎怎么能调出那么多刺。到底是什么在作祟??
犹犹豫豫在一星和两星之间,那还是给1.4星吧,四舍五入。
漫画原著党,说是粉丝,在长久停更前和这一系列事前是的。我从第一话开始追,整部漫画都刷了好几周目,出的书也一本一本买回家。接着这部漫画就火的不行,出了番剧还拍了电视剧拍了电影,作者也几乎不更新(现在好像恢复更新了)更新也只是几格,完全没有笑点和以前的精彩。
和同学一起在电影院里看了这部电影,看得我几近入睡,勉强把打哈欠挤出来的生理盐水当泪水,和我喜欢看的好朋友表达感动,差点就把回国来好不容易倒回来的时差又给睡回去。
开头哥哥妹妹的互斗有了一些漫画的感觉,有趣又生动,时分在漫画里也是这样带点贱贱永远不是个体贴的好哥哥。好吧,如果你这样拍一部喜剧的话,尽管笑点强凹我一点也没发笑,但为了我喜欢的角色我买账。
可看着看着,时秒因为摩托车的事儿恨自己哥哥了,走上了魔幻不解释风。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和我一样,以为餐厅老板是什么重要角色,可能是为了衬托神秘气氛吧。
一长串剧情无聊又尴尬,几个男配角没什么展现人设的机会,没演技一说台词很多演员尴尬得像是在背课文。
时秒在这串长臭剧情中了解到了自己哥哥是多么爱自己,我能理解导演的想法:先让哥哥做“坏事”,再给一切找个理由,感动催泪。可你为了笑点设计的种种哥哥事迹,在你创造的这个强调真实性的电影世界里,解释怎么就这么不合理呢?
你收拾酒瓶子就必须要给妹妹扎好所有的辫子?你为了给她摩托车把她钱都拿走了?你非要用一个捉迷藏的游戏不让她回家?
我气的不是他的恶作剧,在原漫画里时分也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好哥哥,他对时秒的关心也就这么一点,这些拿别人的钱各种事儿他都干的出来。讨厌的是要给这些做解释,非要给他安上一个完美暖心的人设,导演不考虑一下合不合适吗?
逻辑问题也很要命,按照表现时秒许愿后应该是进入到了一个平行时空,在那里时分的妹妹是妙妙,餐厅老板也没有消失。那她再许愿后,又回那个世界了是咋地?一切都没有个合理的解释,稀里糊涂哥哥又变成她的了,然后哥哥跟爸爸走了稀里糊涂就结尾了。
吐槽一点,假如我们拿爱情这点来打比方。这对兄妹在妙妙是他妹妹时的表现,就好像他们俩是真爱,而妙妙是个恶毒的用权势逼迫时分娶了她的妻子,她和苗时分不是夫妻,她才是格格不入惹人烦的那个。
离婚方面问题无法理解,既然早晚都要知道,为什么不能好好和妹妹谈谈,就不怕她突然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承受不了?这又不是漫画里都是小孩子不理解的剧情了,怎么这点倒是来个忠实还原?
我想看的,不是一个不管妹妹说不说什么都能考虑到的假哥哥,这部电影只是又塑造出一个这样的幻想人物而已,而且还不成功。
电影里哥哥大段大段想要催泪的独白,时不时就要响起的悲情音乐,过度刻画的亲情都让我厌烦。
希望以后再有漫改的导演能尊重原著,万岁万幸和甄开心的性格是被夸张放大才有的笑点,绝不是几个只为了衬托主角的普通高中生,他们的奇怪才是漫画的一大笑点。我爱时分更多是他的普通平凡,和犯贱耍宝,总能在比你想象中更坑一点,没有绅士风度,又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时秒的样子。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我个人认为它不是部好电影。依然期待以后的快把我哥漫画可以有更好的走向
祝愉。
前几天,我看了《快把我哥带走》,看完电影之后看了一下评论,发现获赞最多的是下面图片里的评论,影评里面说哥哥自私幼稚刻薄缺德,打着爱妹妹的旗号欺负妹妹,甚至让妹妹误以为哥哥真的爱她。我想说,首先哥哥是一个人,他不可能做到完美,然后哥哥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我们没理由让一个17岁的高中生在每件事上都能做出最好的判断和决定。不管是不想让妹妹发现父母吵架还是不想让妹妹发现爸爸酗酒,他的初衷是对的,可能方法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眼里很幼稚,但是哥哥得知了父母离婚还要努力隐瞒,我们没理由要求17岁的他做出最科学最合理的做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后,我想说哥哥作弄妹妹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吗?难道哥哥所有的作弄都必须是为了隐瞒妹妹不让妹妹伤心吗?哥哥就不能有单纯的作弄妹妹吗?作弄妹妹和爱妹妹有矛盾吗?父母心意已决,告不告诉妹妹真相本来都是有利有弊,只不过哥哥做了他觉得对的选择,没有人能说他做错了!时秒告诉妙妙真相,你觉得就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吗?说欺负小孩的,时分动手打小孩了?语言上威胁了?哥哥一直在和小孩商量,小孩告诉他哥时分欺负他,小孩的哥哥就说要动手教训时分,时分跑不了要挨打就不能反击了?说哥哥抛弃妹妹,哥哥离开妹妹的原因电影已经说的很清楚!哥哥要照顾爸爸!哥哥也很舍不得妹妹,但是这就是事实,妹妹最少有妈妈照顾,而哥哥不能不管爸爸,所以哥哥只能选择离开妹妹,他这么选择错了吗?这就说明他不爱妹妹了?
我只想说上帝视角评论谁都会,但是时分只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他第一次经历父母离婚!他心里也很伤心!他也不知所措!他没有我们的上帝视角!
前言
今天要讲的是漫改电影快把我哥带走。
我特地下载了快看漫画,看了一下原作。
果然,原作是类似四格的片段式长条漫。
本片整个就如同漫画原作一样,是一个个非常散非常片段的故事。
虽然它并不是严格对漫画的改编,但是这些问题却基本都继承了。
故事的主轴是一个很典型的失去后才知道珍惜身边人的故事。
从男主到故事都很有我的少女时代的感觉。
一开始哥哥总是调皮捣蛋,后来送走后发现这些一一反转,了解了哥哥的宝贵,可是因为别的原因哥哥回不来了。
这个骨架很经典,但是,问题也还是很多。
最突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哥哥前面太坏了。
当然不是狭义的坏。
豆瓣上关于本片的短评里最高赞的一条提到的也是这个问题。
哥哥所有事都是为了妹妹好,可是至于做到那么过吗?为了不让妹妹发现父亲酗酒了,就需要把她头发也扎床上还录个那样的闹钟吗?
为了给妹妹买电动车就可以动用她攒的钱买零食了吗?难道不应该是自己攒钱吗?这个行为可是偷窃啊!
很多事,如果是按照他口述的目的的话,也就做到五六分足够了,可他每次都做到了八甚至九,当然为了漫画化夸张可以理解,可是多出来的也太多了。
那就只能解释为哥哥的恶趣味了。
而且,更严重的是,哥哥自以为是的掩盖,其实没有任何用!
我们回忆一下开始没有交换的片段里,其实时秒才是对家里的状况更关心的那个人,甚至还搞了个乌龙送花。
这与后面时分所说的瞒着妙妙是矛盾的——因为妙妙是傻白甜,时秒是小大人。
这些事瞒不住时秒,那就更突显这些事真的全都是时分自己的恶趣味了。
那么时秒为什么要那么怀念哥哥呢?
因为片中过度缩窄了时秒的朋友圈,这个缩窄不是对比漫画,而是现实。
本来时秒的朋友圈子里就只有两个人,时分和妙妙,她本来是亲妙妙而远时分的,但是交换之后,我们发现妙妙因为并不讨厌时分,所以是对于时分时秒都亲的一个状态。
说得简单点,这事情换成爱情的话,就是被闺蜜给绿了,这才是造成她不爽的源头。
这本来就是一个男朋友对我不好,结果我和他分了以后他又泡了我闺蜜我更不爽的故事,只不过把爱情换成了血缘关系。
如果当成爱情故事看的话,该拔高的地方就拔高不了了。
所以影片里出现了第二个硬设定,随着哥哥过去,爹的属性也跟过去了。
本来我们看,妙妙家其实是个比较幸福的富二代,电动车,零用钱,你没钱我有啊。
还有钱追星……
结果哥哥过去了以后,一下子她爹也变得酗酒睡大街了?这也太强行了吧!
而且片中竟然还用时秒自己的独白道出了这点,哥哥过去了,他家也跟着散了——这为什么啊!你到底许的什么愿啊你这个破坏别人家庭的坏女人!
那么从剧作外角度看是为什么呢?
因为要拔高哥哥,只有这种曾经拥有后来失去的占有欲作祟还不够,一定要把哥哥拔高。
但是恶作剧这层又不能丢,这个玻璃天花板给限制死了,时分不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那就只能矮化别人了,所以爹妈都不能是好东西。
两边的爹都酗酒睡大街,妈也是不管孩子,连生日都不记得,每次出场就是吵架和逼逼要离婚。
这样一对比,哥哥的形象才能显得高大,从观众到时秒才会更觉得可惜。
本质上这和抗日神剧里把鬼子搞成傻逼是一样的手法。
然后就是前言里提到过的,散的问题。
几乎从开头之后,片中每段都是零散的片段,而且真的不太讲衔接的逻辑。
中间刚交换之后还莫名其妙成了群戏了。
拉进来那个根本不会演戏的小哈利波特和时分的两个跟班。
甚至好像还稍微正经地讲了一下开心哥和时秒的感情线,真都是哪跟哪的啊,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同样散的还有妙妙的追星属性,和我的少女时代不同,这里的追星真的毫无对剧情的推动作用,纯粹是没事情做了没布景搞了给安排一下。
这些问题其实放漫画动画电视剧里,都不是问题,尤其是日常系作品。
本来这些就是越演越开阔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的人设越来越丰富,主线偶尔串一下就行了。
但是这是个电影,而且是主线无比明确的电影,就是时分时秒的兄妹情,那这些乱七八糟的人物事就不该占用太多时间,尤其还是半场空降。
本片的表演是最大的亮点。
当然也是在青春片的维度里说。
可能也就青春片能容忍一些漫改元素在里面,可以浮夸,可以让彭昱畅或者王大陆摆出看起来做作但是看习惯了也很带感的大表情。
当然真正支撑起全片的还是张子枫。
这点上比少女时代里的宋芸桦强不少。
尤其是本片的煽情部分几乎全都只能靠张子枫。
导演想要煽情时怎么做的呢?就把张子枫丢在最前面,让她对着镜头哭。
大特写一给,让张子枫自己发挥。
你说,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真的这样对着自己哭,再来个音乐,你能不难受吗?
但是从头到尾能煽到人的也就这一招了,最后彭昱畅一哭(还是个更容易煽的哭中带笑)就效果差得多。
再有的优点,就是各个小片段,有的还是比较出彩的。
虽然散,但是很多场也都还是能提供类型满足,看看拌嘴,看看打闹。
最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时分送时秒回家那里。
许完愿之后,按理说哥哥已经换回来了,但是观众还不确定,看起来好像也还没换回来。
哥哥也对时秒挺好的,结果灯忽然亮了,观众有点觉得不对劲,再一进房间,发现真的换回来了。
也就是说之前的告别,其实是真的时秒和时分的告别了。
这一下子观众情绪就感觉不对了,身份一转变,前面那场戏整个就变得格外引人回味。
本来看的时候波澜不惊,想着后面要淡出了要淡出了结果没有,但是后来揭秘了才给你把情绪返上来。
观众回味着,片子里也没停,灯一拉一放,登上车子开始哭,观众正好情绪也到了,哭。
整个处理都非常高级。
当然也还是有设定硬伤,前面许愿都睡一觉起来才生效呢,怎么这立等可取了?
最后稍微延展一下。
上映前就有人说这片子是二胎宣传片,但是看下来感觉吧,其实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它还是以妹妹视角展开的,也就是说看完最多让人想要个哥哥或者姐姐,可是让你爸妈给你生个哥哥姐姐也是有点太为难他们俩了……
其次,就是标题所言,其实这个家真正悲剧的来源在爹,看起来好像有点家里有问题了还有自己兄弟姐妹做个小港湾的意思,但是再仔细一想,如果是爹这出问题的话,那还有什么兄弟姐妹啊?
甚至可以说,这简直就是在反婚啊!代入个女性角色看看,生了两个娃,结果老公天天喝醉了在外面睡马路,要离婚了你儿子还说要照顾他爹?
你寒心不寒心?想不想抽这小王八羔子(老王八是你老公)
等于说这片子给你讲了半天桥对岸的风景多好多好,但是告诉你这个破桥随时要塌,那你还愿意走吗?
改编好评。电影前半部分欢乐,后半部分煽情。电影最后张子枫那句“你把我落下了”太戳人了,感动温馨。
3.4星。1.有哥哥真好啊。2.有二胎的会离婚,没二胎的也会离婚,该离还是会离,和几胎没关系。3.前半段展现出一种略显做作的青春兄妹情,后半段反转小有泪点,彭昱畅演技可以,同年龄层第一梯队。4.导演能力不足,可能搞不清楚“开放式结局”和“没头没尾”的差别。5.爱情来的很突如其来,意义何在。6.小细节和前后某些伏笔的呼应做的不错。
【C+】胜过绝大部分国产青春片,较为真实的展现了中学生活,笑点自然,泪点也是精心设计过的而非硬煽(找卡,怕黑都有前后呼应)。编剧很值得称赞的一点是,在时分成为别人的哥哥后,时秒对哥哥的感情从讨厌到怀念,靠的不是『一个人过久了才想起哥哥的好』这种将推动全交给时间的薄弱情节,而是因身份变化让她从第三方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这给予情感更丰富的动机,也让角色有了更多成长。但片子也有很多不足,气质太卡通太孩子气,成人世界简单的像过家家,偶尔产生自己在看快乐星球的错觉。而且片长太长不够精炼,出现了好几次情绪一直拖沓不收尾的情况(尤其是结尾),张子枫很出色
那句“你把我落下了”,受到一万点暴击…
太不容易了,赶紧许愿把她爸带走。
用固有的爱情片模式去套用家庭类型电影还是有点小聪明的。
雖然充斥著各種過猶不及的闡釋和煽情,但國內難得乾淨氣質的兩位年輕演員奮力演出,讓人討厭不起來
三星都给小演员吧,至于这故事本身就算了,看完了才知道原来是漫改。
演员是相当不错的,张子枫到位,彭昱畅炸裂,在国内的漫改作品里面,难得一见代入感强的情感力量,在后半程蓄力爆发,印象最深的是姐弟切分开两条线讲述两个家庭,不仅预设了未来更披露了前史,如果以宣传物料的方式把开心哥与兄弟俩的支线补全,会弥补篇幅不够的缺陷吧,想必精彩
还是五星吧,继去年的《闪光少女》之后彭昱畅的又一部“中国式”青春片,清澈,真诚才是这种电影最重要的东西
被计划生育政策挟持着长大的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对这样的兄妹情也不禁艳羡起来;可是倘若长大后的我们真要被二胎政策挟持、生育基金剥削,又觉得人间可憎。
本来以为是一部烂剧,没想到不是,兄妹的相处逻辑意外的有趣,还是值得一看的
7,整部电影其实是用了情感片类型模式做的,不过用这种方式聚焦兄妹情还是挺有趣的。而且在表达青春方面也算清新有趣。尤其是:彭昱畅、彭昱畅、彭昱畅。他是全片最大加分项,又萌又贱的角色,可爱死了!
没看出二胎政策好,倒是看出了离婚大军多。兄妹俩的相处模式太欢喜冤家了,导致整个故事的走向都很诡异。“听说”的郑芬芬拍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厦门童话,95后小朋友们满脸的胶原蛋白啊~(怪蜀黍露出慈祥的傻笑)
于我而言,纵使整个第三幕都拿来煽情,它的问题还是“不够煽”。既然选择经典煽情模式——靠不断堆叠喜剧性“表层情绪”,藏匿起“情感底色”,再拿半小时把这个底子掰开、扭转,煽地叫一个天荒地老;那完全,可以再煽地夸张一点。选角非常成功,张子枫和彭昱畅都是符合影片“二次元气息”,同时没有形成套路化表演的演员,所以在这类风格包拢下会显得戏特别好,鲜活无比。#我妈的暑期档最佳,哭得叫一个夸张,把我吓着了,可能只有老阿姨才能懂“00后感”的电影吧#
一般,中规中矩,感觉是在看儿童剧。前期夸张尴尬,后期气愤烘托很稳定有点小感人。时分这个小孩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演技不太好,感觉长得有点像小沈阳,不过对小朋友的演技台词不作太高要求了。张子枫演得比时分这个好。
今年份的《闪光少女》吧,故事稀碎,差一步就骨科了,但台湾导演拍出来的青春片还就能接地气又不土。彭昱畅真是不错,贱兮兮的样子完全是个小黄渤,还比黄渤年轻时好看点儿,全片所有笑点都在他身上了,未来值得期待啊
其实这部电影还蛮有生活气息的。虽然没有哥哥,但是小时候我跟我姐姐也经常吵架。想念她们了
不想让妹妹发现父亲醉酒,你可以早点起床把爸爸带回家,不一定要调慢妹妹的闹钟还绑住她的头发。不想让妹妹发现父母吵架,你可以带妹妹一起去玩,不一定要自己打游戏让妹妹找不到你。应该是你请妹妹吃东西,而不是每次都偷吃她的烤肠,还偷吃妙妙为别人准备的饭菜。你嘴上说攒卡是为了给妹妹买电动车,可你为什么要偷妹妹的存钱罐?用妹妹的钱买零食攒卡换电动车再送给他,这是什么逻辑?既然父母心意已决,就应该告诉妹妹真相,而不是一直瞒着她,更不是把保护她作为捉弄她的借口。你口口声声说妹妹最重要,却最终还是选择了抛弃妹妹、和爸爸在一起。你欺负小孩在先,你却反过来把小孩的哥哥们打一顿,你凭什么犯了错还打人?你自私、幼稚、刻薄,缺德,还打着爱妹妹的旗号欺负她,甚至让她误以为你真的爱她。这样的哥哥赶紧带走,慢走不送!
彭昱畅长了一张十分有喜感的脸,饰演的哥哥贱兮兮的。张子枫清新可爱,演技在线。编剧为了后半段的反差,前期设计的情节太贱了,编剧用第三人视角还原兄妹两相处,也给哥哥的行为找了看似合理的理由,在善意的谎言保护下是哥哥偷吃烤肠,多次威胁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