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部电影太烧脑了,烧得主角头发都掉光了。
2.为了证明自己不仅聪明,而且聪明绝顶,所以主角剃了光头。
3.没想到X教授终于治好了双腿,却终究没能逃脱秃顶的命运。
4.年轻X教授秃顶、半身不遂,老了之后在《金刚狼3》身患老年痴呆症,《分裂》中又得了人格分裂,儿子在《大群》中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求X教授的心理阴影面积。
5.以下三张图片分别是: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半个人都不好了,我24个人都不好了。
6.随着《分裂》这部电影的诞生,一美的女友或成最大赢家,毕竟他一天能扮演24个角色,岂不是性福之极?
7.羡慕主角,每天每时每刻都有新衣服穿。
8.继《死侍》和《金刚狼3》之后,这是第三部没钱多请一个X战警的电影。
9.这样的一美,请给我来两打!(一打是12个,两打是24个)
10.以前他是玩跑车的,后来改玩轮椅了。现在连轮椅也不玩了,因为他疯了。看来飙车的确会导致营养跟不上。
11.沙马兰为索尼拍了《重返地球》,为派拉蒙拍了《最后的风之子》,为二十世纪福克斯拍了《灭顶之灾》,为华纳拍了《水中女妖》,为迪士尼拍了《神秘村》,为环球制片并编剧《电梯里的恶魔》。
他凭一己之力坑了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堪称电影界一大壮举。
为什么《分裂》能以900万美元成本票房逆袭,并且传闻沙马兰还将指导《最后的风之子》的续集?
一方面说明自掏腰包确实比较可靠,另一方面也说明拍一部佳作之后才能继续坑六大。
12.布鲁斯·威利斯曾经有头发,后来他遇到了沙马兰……
诺亚·林格曾经有头发,后来他遇到了沙马兰……
一美曾经有头发,后来他遇到了沙马兰……
威尔·史密斯曾经有头发,后来他遇到了沙马兰……
沙马兰不仅孤身一人完成好莱坞制片公司的六连杀,还是一名“头发杀手”。
他一个人就能让“霸王”防脱洗发水倒闭。
13.《云图》中14位主演演绎了65个角色,平均2.8个人就能演13个角色,堪称史上最节约片酬的电影。这一记录被《宣言》打破,凯特·布兰切特一人分饰13个角色。不得不说还是《分裂》更牛逼,毕竟一美半个人就能演13个角色。
14.最后男主产生了第24个人格,相当于三分之一个孙悟空,毕竟孙悟空能72变。
15.欢迎观看《分裂》,同样的票价,更多的一美,加量不加价。
16.一美不仅当过野兽,当过野兽的老师,还当过野兽的爸爸。就问你怕不怕?
(《分裂》中他的第24个人格是野兽,《美女与野兽》中饰演野兽的丹·史蒂文斯在《大群》中饰演X教授的儿子,《X战警》前传三部曲中的野兽是X教授的学生。)
关于一美的梗,请移步我的这篇日记,里面有更详细的故事:
注:此文对《Split》全面剧透,对《Glass》和《Unbreakable》有轻度剧透。
我的家人中已确诊的有2名抑郁症患者,1名躁郁症患者,我本人平时也有轻微的焦虑症及强迫症症状。因为这个原因,本人虽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但是平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留意得会多一些。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触和启发很多,我觉得是非常不错的。
我看到很多打低分的同学,比较普遍的是对最后“兽格”出现的不屑,认为“太超过”了。我倒是不这么认为,或者说我在看影片的时候感觉最终出现一个“Beast”是合情合理的(当然我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整部片子也是在心理学层面对于多重人格障碍症的“终极形态”做的科学幻想。
我很喜欢这类片子,基于自身经历,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影视类作品,更多地了解心理疾病的存在,不再对抑郁症患者有嘲笑,或随便说出“你就是矫情”这类的话——这也是Dennis和Patricia裂变出Beast的源动力之一。
先脱离影片,分享几条关于DID的基础知识:
1.多数DID患者都出现了2个以上的人格;
2.众多人格中,并没有绝对的领导者,能“解决问题”的那一个才是某段时间的主导人格;
3.并不是所有人格都一定清楚其他人格的存在,原生人格Kevin不一定了解其他所有23个人格;
4.DID不断裂变的原因,我认为是“能否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如果解决了,那就自洽了,如果解决不了,则可能继续裂变。
5.裂变出的人格有可能存在新的心理疾病,“病中病”。
不算自己,Kevin共裂变了23个人格,但在影片中出场的只有8名。接下来一一分析一下影片中Kevin呈现出的这8名裂变人格及其出现的原因:
童年受虐,生活在恐惧之中。在地牢被唤醒后,简单地了解了现场情况后马上要求Casey杀死自己,并非常具体地告知Casey,枪和子弹的位置。Kevin完全不畏惧死亡,想必平时对于结束生命是有准备的,所以大概率患有抑郁症。可能正是这种自杀倾向,让其他22个人格“封存”了Kevin——保护Kevin的生命,就是保护他们自己的生命。Kevin的童年大概是个很“乖”的孩子,而乖的背后,是压抑。Kevin“很虚弱”,控制不了主权,其他人格由他裂变而生,却不受其控制,甚至“反客为主”。于是Kevin只能任由他们各自为战、抢夺时间和主导权,并产生二级裂变。Kevin只有一个时刻可以不受任何阻碍地苏醒过来,就是被外界呼唤“Kevin Wendell Crumb”这个全名的时候,因为小时候他的母亲每次怒不可遏地虐待他之前,都会叫他的全名(中外习惯在此竟达成高度统一),这是他心底无法抵抗的最深刻的恐惧,而恐惧是所有情感力量中最强大的、最难以克制的。
不出意外的话,Dennis应该是最初被分裂出来的第二人格。他患有强迫症,要求生活一尘不染、井井有条,他的出现,是为了保护Kevin不受母亲的伤害——我已经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了,Kevin就不会受惩罚了。我还有一个猜测就是:Dennis有可能曾作为“挡箭牌”替Kevin承受母亲的虐待。强迫症的背后往往是焦虑,Dennis必须时刻警醒,力求完美,漏掉任何一点,Kevin或自己都有可能被虐待,这是他焦虑的原因,只有所有物品都在“应该”的位置上,他才会感到安全。Dennis有弱点,他有大概率是阳痿患者。为了表达对女性的蔑视,他喜欢看女性跳裸体舞,无法自控,他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比女性“高级”,来平衡内心的自卑。有一个关键事件是,一次在Barry工作的地点,2名17-18岁的年轻女学生抓着他的手触摸她俩的胸部,做挑战游戏。正常男性大概会高兴到流鼻血,而Dennis这个人格却感觉受到了精神虐待,是因为这种挑逗举动让他要面对自己“竖不起来”的缺陷。由于回忆起了童年受虐的经历,他这个曾被克制住的人格再次出现了(这段影片中没有明确,但我猜想,当时摸胸的人就是Dennis,他的伪装从更早的时间点就开始了,事后他冒充Barry向医生阐述了这段经历,想要得到帮助却被忽略了)。我猜想,Kevin母亲的虐待手段里有可能涉及对男童生殖器的创伤(Dennis对尿的反应是很大的,所以我猜想童年的Kevin曾因经常尿床而受罚),比如用夹子夹住小JJ之类的。年幼的Kevin/Dennis大概会觉得自己长了一个“多余”的东西,或是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东西,这影响了Dennis的生理情况。女学生的举动刺激了Dennis心底的自卑,所以共情心的作用下,Dennis认为,只有他,才理解Kevin,才可以真正保护Kevin。另一件事情:Dennis有强迫症、有怪癖、有生理问题、被其他人格取笑。然而,他坚信自己是正义的、正确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是渴望被关注的、渴望被认可的,这一点从他和Fletcher医生的几次互动中可以看出。
Dennis心里有一个问题:我来保护Kevin,谁来保护我?这种情况被注意得有些晚了,由于长期的情感忽略,他的人格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成为了Beast的温床。
有可能是第三顺位出现的,他的出现像是Kevin对自己童年的一种“补完”,或说梦想。长期遭受虐待的Kevin会意识到,自己的烦恼太多了,痛苦太多了。如果时间能够重来,他有可能会非常希望自己可以无忧无虑地成长,索性笨一点该有多好,天真一点该有多好,那样自己就不会背负这么多痛苦,这是心理层面的。剧情层面,Hedwig的作用不止这么一点,不算他自己,23个人格中还有两名特殊的存在:因为怪癖和精神不稳定被其他人格嘲笑,且禁止使用时间的Dennis和Patricia,他们3人被称为一个“Horde(部落)”。Barry有个失误,原本他有分配所有人时间的权力,但是Hedwig是个例外。电影中有个形容:23个人坐在同一个房间里,要“亮相”的人得到Barry的允许后,离开椅子站起来就可以了,就像一个课堂。正因为Hedwig是个顽皮的少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打破规矩,所以他会擅自抢占、或是偷偷使用时间。
被“关禁闭”的Dennis和Patricia发现这一点后,拉拢了这个孩子,从而使自己可以变相解禁,而班主任Barry毫不知情。相对于Kevin,Hedwig是一名自由的少年,他可以朋克、可以叛逆,对异性的反应正常,这是因为他是“被允许”、“被容忍”的。他像一个美好的梦,永远停留在9岁,不会发身长大。
没看《Glass》的时候,我猜测她应该就是Kevin母亲的原型,后来发现这么说不准确。由于Beast是Dennis和Patricia共同孕育的,所以对她的挖掘不能浮于表面。起先我以为Kevin母亲是因为Kevin的父亲抛妻弃子(乘坐火车离开),悲剧婚姻造成了她爱屋及乌、精神失控、虐待Kevin的动因,后来发现错了。第三部《Glass》中Dennis有一句独白:“Kevin's mother hurt Kevin, and Kevin's father was gonna get a doctor to try and stop her, but he left.(Kevin的母亲伤害Kevin,Kevin的父亲想要去找个医生来尝试阻止她,但他再没有回来。)”
这句话不单独分析,《Glass》中有个连接整个三部曲的重要镜头:Kevin的父亲看上去是个温和的人,在车站和母子挥别后,他在座位上坐下来,手中拿起一张医院的宣传材料阅读,封面上印着“DID Treatment & Therapy(解离型人格障碍治疗)”字样,而那趟列车,正是孕育第一部《Unbreakable》的男一号David Dunn的Eastrail 177号,除了David,全体罹难。
原来是这么回事,Kevin父亲不是不想回来,而是不能回来。继续推理,如果那个DID手册的指向,是为了给Kevin做治疗的话,那为什么母亲没有继续下去呢?为什么Dennis说,在父亲动身前,母亲就开始伤害Kevin了呢,结论只能指向一个:那时家中患有DID的人,不是Kevin,而是Kevin的母亲,Kevin其实是“代际传承”的。所以列车发动的时候,Kevin的父亲不舍的目光投向的,是年幼的Kevin,他担心的是,这期间Kevin母亲的症状不要发作。父亲去世了,母亲由于DID症状的干扰,没有及时接受治疗,以致对Kevin的虐待不再有任何阻碍,致使Kevin成了新的DID患者。我本想Patricia的出现,是Kevin心中对“理想母亲”形象的强烈渴望,后来发现Patricia的精神情况并不稳定,比如切歪面包后会瞬发躁狂,甚至被其他人格禁止“使用时间”,于是感觉她不够“理想”。
再一琢磨,发现她可能是Kevin母亲若干个人格中,最好的那一个的复制。也即是:既然我自己就是我母亲,我就可以控制自己不变成那个会伤害我的魔鬼,这样我就安全了。然而这并没有“一步到位”,Patricia亦有她自己的问题,像Dennis一样,她被嘲笑,被孤立,不被保护。她渴望自己的独特是被他人承认并需要的,于是和Dennis达成了共同的频率,裂变了Beast。
应该是比较靠后顺位出现的,大概是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吧,因为这个时候需要展现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了。长期遭受虐待的Kevin,应该有严重的自卑感,像是母亲经常说的:“你把一切都搞糟了!”这样的孩子应该是没办法在工作岗位上很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的。所以Barry这位“完美”的人格出现了,他有领导力、擅长交际、细致入微、了解时尚、有艺术品位,Fletcher医生说,Barry的领导很喜欢他。影片后段Casey在PC机上查看Barry视频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Barry的眼神非常稳定,举手投足带着自信。
大概正是这样一个人格,才能服众,作为领导者,去分配其他人的时间。其他人也比较情愿,因为Barry身上可能有他们每个人都期望的影子。
应该也是偏后期裂变出来的,被“站队”的Dennis和Patricia与其他人格产生了对抗,这是一场战斗,其他人格需要一名“军事家”登场,对抗“部落”的进攻。
次要人格不做过多猜测。
混混型的愤青,给Fletcher医生发邮件的人之一。Jade认为自己不正常,却不知道是哪里不正常,最终归咎于糖尿病,“疑病”心理。在《Glass》里发现还有点娘娘腔或Gay倾向。
次要人格不做过多猜测。
兽格的出现倒是比较好解读了。一个人受的伤害越深,他的恐惧就越重,他渴望的那份力量就越强大。既然伤害我们的一直是人类,那么,如果我成为高于人类的存在呢?还有谁可以伤害我们吗?
Dennis认为,只有自己才能保护Kevin,然后,只有Beast,才能保护所有的人格。Dennis在动物园工作,有可能,是每天工作的“见闻”,让他有了兽格的萌芽;也可能,是他先有了萌芽,才被潜意识指引去动物园工作,我倾向于后者。三部曲中有个关键词是漫画,人类对于超级力量的想象从很早就开始了,美国80年代有部动画片叫《BraveStarr》(布雷斯塔警长),拥有“鹰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熊的力量”,其手持“塞拉炯”的搭档Thirty(变形马)更是可以在人兽形态间切换。如果Kevin童年时看过这部动画片的话,就不让动物园背这个锅了(ok我只是皮一下)。
Beast的能力设定很合理,他并不是一头彻底的野兽(那意味着退化、逃避问题),而是一个有理性、可以讲人话的Monster。只不过这个怪物,可以控制自己体内的化学成分,形成了肌肉强化、攀爬强化、皮肤强化等“天赋加乘”。Beast有自己的三观,他认为像他这样有24个人格裂变的存在,是更高级别的生命形式,所以,曾经受过的伤害,变成了一种神圣的养分,受虐与纯洁划上了等号,于是那不再是一种伤害,而是一种考验、一种天赋——暴力地把他承受过的不合理,通过Beast的诞生自洽了起来,解决了其他所有人格的心理问题。
这种改变强大到,当Casey喊出全名叫醒沉睡了几年的Kevin时,Beast沉入潜意识,瞬间与其他22个人格“分享了它的梦想”,然后立刻,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支持,人们发现Beast就是那个救世主,可以保护我们所有人,于是集体压制了Kevin令其陷入沉睡。关于Beast吃人,我的理解是一种仪式,它通过这种行为,确认自己站在更高层级的食物链,确认自己的“高级”,而不是真的需要拿人肉来“充饥”。
Dennis把Patricia买来的鲜花放在车站的月台上,既是对亡父的祭奠,也是对重生的庆贺。
最后聊一下对Fletcher医生的一些想法:
对于Kevin,Fletcher医生最大的贡献在于,在她的长期帮助下,23个人格有了秩序。在Barry的管理下,不再相互抢占时间。但Fletcher医生也犯了一个错误,改变命运走向的错误:她第一时间否定了Beast的存在,说“那不是第24个人格,它只是一个幻想。”Dennis听后久久不语,心中那不被理解的阴影更大了,加速了兽格的孕育。
Fletcher医生一直独自生活,他已经将Kevin视为了自己的孩子,有母爱。在她直面Beast的时候,我相信她是有能力喊出“Kevin Wendell Crumb”的全名的,然而她没有,是因为她害怕打乱24个人格,让Kevin重归痛苦。至于她把信息写在纸上,是为了不让Beast伤害其他人,而她自己,终于还是没能下得了手。
《Split》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心理幻想电影,同为三部曲的《Unbreakable》和《Glass》就逊色许多,比较温吞,我均给了3星。其实《Split》也略有一点长,如果能剪至100分钟左右,个人感觉会更好一些。
对人格的分析如有不准确之处欢迎留言指正。
电影总体是不坏的,演员的演技也没有问题。但你不会爱上任何一个角色。谁死了你都不在乎。 比如女主的性格有着十分能说服人的讨厌。即使在反转后,透露她被叔叔性侵长达十多年也没有对她产生一丝怜悯。 心理惊悚片最怕的就是把一秒钟的惊悚拍成了三分钟的痴呆,演员的任何临时反应都在大荧幕显得更蠢。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惊悚片更喜欢用音效和突然出现的物体来吓唬观众,而不是用慢动作特写来表达主角惊恐的脸。 本部电影一直在使用后者,三个女孩被抓到的时候颤抖的喘息听三秒还可以,喘多了只会想让她们快点闭嘴。另外还有大量的、毫不必要的特写镜头。很少有导演能把这样的特写镜头拍出高级感,大多数只有做作。由于时间太长,女主精心的妆容,无可挑剔的凄美的哭泣,实在是显得过分出戏了。 对于电影中所提到的精神分裂的一些说法,是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可是结局的兽化又使得本部片变成了科学幻想片,前面的理论实在很难真的说服观众。同时电影又想表现被伤害的孩子是更“纯洁”的。这也令人无法认同。站在主角的视角传达出一个这样的价值观,令人不可思议。真正的精神病患者或者家属亲友,一定会觉得被冒犯了。 从故事逻辑上来说,女主的表现也过于幼稚。作为一个被常年性侵的受害者,一开始消极抵抗可以理解,但能说出“尿在身上”这种话,讲不通。 老医生的形象我很喜欢,不过念咒语那一段实在太离谱。字幕翻译有一句特别好笑:你这个人格太魔性了! 在电影院当场笑出声。 总之,这部电影的野心非常大,心理惊悚、人格分裂、恋童性侵、科幻变异。但每个方面都没能讲好,虚抓一把,乱七八糟。 论惊悚和反转比不过《科洛弗档案》《屏住呼吸》《电锯惊魂》,论心理学深度比不过《捉迷藏》,论性侵案的教育性、警示性比不过《聚焦》。 对于粉丝来说,詹姆斯麦卡沃伊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亮点,但是还不够,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好的演员远远不够。
大家看过西亚马兰很早之前一部电影吗,布鲁斯威利斯主演,Unbreakable(坚不可摧),西亚马兰埋了十多年的一条superhero franchise啊!这部是一美作为反派的origin story啊!结尾布鲁斯威利斯的彩蛋啊!下一部就是unbreakable大战the horde,布鲁斯威利斯大战一美啊!
为明年的Glass做准备,这两天又重刷了一遍Split,对野兽人格为何出现有了个大致的想法
首先,DID的分裂人格的出现都是本体在遭受来自外界的创伤时的应激反应,某一个特定的心理创伤会引发某一个特定人格的诞生,而人格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这个心理创伤。24个人格并不是同时诞生的,而是在本体经受不同遭遇时陆陆续续出现。Dennis承认自己是在Kevin 3岁时因为弄脏了家被母亲虐待这一个特定事件而诞生出的人格,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证明了分裂人格的诞生都是有因有果有目的并且相对独立的。
那么,野兽是在什么时候诞生的?野兽是为了应对什么样的外界威胁而诞生的?
电影里动物园的设定,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把野兽和动物园联系到一起。没错,野兽拥有的各种猛兽的特征是来自在动物园近距离接触的动物们,这恐怕是电影里最明显的线索。然后剧情又交代了Kevin是十年前进入动物园工作的,那么也就是说野兽其实是在最近这十年中才萌发的,而不是像其他大多数人格那样由童年创伤引发。
接下来的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成年之后的Kevin,有稳定工作,温饱无忧。过着小滋润的生活的Kevin究竟是面临了什么样重大的危机导致他不得不分裂出一个强大到远远超越常人的野兽人格?而且由于人格的诞生都是为了克服危机,是什么样的危机需要让Kevin发展出超级力量还有飞檐走壁的能力才方可克服?
其实答案在电影开始的前十五分钟就已经给出了。在和心理医生的第一次会面时,伪装成Barry的Dennis无意中展示了他的强迫症(把茶几上的巧克力盆拨到正中圆心的位置),但Dennis下一秒就意识到自己可能露出了破绽,于是强行岔开话题转移心理医生的注意力,但这个用来转移注意力的话题是没有进行事先准备没有伪装的,所以其实是Dennis的真心话,也无意中透露了Kevin真正的焦虑所在。Dennis说的是:等你不在了以后谁会来照顾我们呢?
如果有仔细看电影的话,就知道心理医生在致力的帮助DID病人,而那些她帮助不了的DID病人,最后都被送进了疯人院(台词里有说)。整个社会(包括与医生关系不错的邻居)和医学界,都不相信心理医生的研究,都偏见的认为DID就是精神病,需要治疗,怎么治疗呢?常规的做法就是关起来每天吃药。所以心理医生一旦去世,等待Kevin的最终归宿必然是被送进疯人院。这可不就是一个巨大的危机?而这危机本质上是来源于整个社会的所有人对DID病人的偏见和压迫。
同时,在动物园工作的经历也严重的加深了这危机在Kevin内心产生的恐惧。动物园,也许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动物,但是Kevin看到的是笼子。
笼子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意象。密不透风没有窗户的地下室,Hedwig房间里的笼中仓鼠,Dennis出入动物园后门时反复拍摄的铁栅门,以及最重要的猎杀和反杀的电影高潮就发生在铁笼里和铁笼外。而且说是动物园,最后女主获救的场景里拍到的并没有什么动物,而多是空空的笼子,倒也有拍到两只老虎,结果是在仅可容身的网笼里散步。偌大的费城动物园,没有关在笼子里的动物恐怕也只有门前那两只铜狮子雕像了。
动物园的经历给Kevin的影响当然是物伤其类,很快就要被关在疯人院度过余生的自己,和这些笼中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当他的恐惧和焦虑最大化后,最终分裂出了具有匪夷所思能力的野兽人格,它拥有的飞檐走壁、掰弯铁栏、铜皮铁骨的超能力,都是为了克服这个危机,都是为了让Kevin能够突破牢笼,从疯人院里逃脱。
而Glass的预告再次证明了这一点,Glass里Kevin的确被关进了疯人院,然后依靠野兽的力量逃脱了出来。如果说Split是理论,那Glass就是实践。
沙马兰的特长就是在电影里大量铺细节设谜题,乍看平淡无奇杂乱无章,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些细节一个个都有用都能串起来找出暗藏的逻辑。Unbreakable和Split都是有趣的脑保健操,推理爱好者的盛宴,期待Glass。
23重人格果然只是噱头,最无语的是人格都没拍透就去拍兽格了。结尾是想说什么?童年阴影可组队、变异总在家暴后?一美演得不错~
看到一美不同人格附身自言自语对话时还是惊了一下:卧槽这特么不就是我的日常吗。可惜结局编剧就开始瞎写了。
超自然?心理?精分?这种现实和超自然的结合设定很符合个人口味,整体有起伏,暗示很多。“Monster is real…” 男女主的童年遭遇直射童年阴影的危害,所以说是动物可怕还是成年人可怕呢。女主是女巫里的女主…一星给一美那魔性的表演…一大波表情包正在来袭…搞不懂现场妹子看到“孩子一美”就狂笑。
后来多重人格齐心协力开发了一美大脑的全部潜能,开办了Xavier's School for Pure Youngsters。
一美演技叹为观止 一分钟之内不靠任何外在化妆演出几个人格互相对话分别谁是谁还能分得一清二楚而且丝毫不做作 叹为观止 故事情节也很紧张 结尾略弱
一美个人变脸秀,x教授前传(误)。
一美的演技撑起一整部戏,每个人格的塑造都有特征性。一张票看八个一美啊,基佬异装OCD智障应有尽有,看不了吃亏,看不了上当
1.年度之作,浸染着悲凉之意的反类型惊悚片,一美演技卓绝,安雅亦不逊色。2.剪辑与配乐极佳,浅景深滑动变焦开场定调。3.野兽与凯西的隔笼对视,尼采式的超人终于殒灭。4.结尾的凄然眼神,仿若所有的苦难与孤独都呼啸而过。5.细想来,这才是我心中人格分裂题材该有的样子,无愧于手册十佳。(9.0/10)
这其实是个stop child abuse公益题材,不是恐怖片。结尾感想:我知道这是个彩蛋,但是我没看过前作,又能怎么办啊。
感觉如果改一下beast这个人格,拍成更单纯一点的心理剧会更好看
剧本的创意很赞,慢慢的变成超自然伪科学,很喜欢这种神棍片,等着沙马兰招牌式的反转,结果最后剧本还是单薄了点,反转也没等来什么,倒是最后的彩蛋很有意思。沙马兰之前屡屡失手,不过导演功力还是有的,遇到了好东西依旧还会发光,等着之后他把不死劫的人格分裂宇宙构建同一起来了。
除了詹一美多变人格的演技,这电影真的是太自命清高了。割裂又叙事不清的剧本就不说什么了;连伏笔也要靠后来自行搜索才能明白,是不是只要我没看过导演以前的电影,就不配理解电影里面隐藏的段子?
詹姆斯·麦卡沃伊的表现还是很突出的,以及,真正感动我的还是结尾某人的客串,导致与沙马兰另一部电影的呼应,真是太好玩了
3.5 剧本问题很多,但胜在故事的构思和创意很好,沙马兰的执导也很有效,后半段更是多次看得目瞪口呆,《拜访惊魂》幽默诡异的混搭也成功延续了下来,一美九个人格自由转换的表演非常精彩抓人。最后一幕挺犯规,但的确不可能有人猜得到。
我不剧透。教授是金刚狼。
exo me乱七八糟的啥也没讲清楚还能有8.5分这部片除了一美的演技还有啥吗
分裂到最后都变种了。这真的不是X教授的儿子大群?
我终会认清自己,我终会与你相遇,我们都能比梦想走得更远,看哭了,预定年度最佳
如揽镜自照,如垂影自怜,分明是两个饱受创伤的人/野兽在时空的正反面,呈现「进化」的过程;闪回部分尤其棒,如漫游「分裂」之形成,与过去的对峙恰如观众凝视野兽的视角;你必唤我的名,在血光中见证每一道刀疤的存在,才不会被无穷黑暗吞噬,简直泪目;结尾野心真大啊!
一美在这部片子里刷新了我对他的认知,我觉得“精湛”这词都配不上他的演技了。看完完全没其他想法,只想对他说句:老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