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鲁公女》的情节如此惊心动魄、千回百转!说它是人鬼情未了第二经典版本,只怕没剧本敢坐第一了。再看回蒲松龄老先生的原文,终究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张虽狂生,也并未痴心绝对,成亲、生子、富贵,一样都没落下。可怜鲁飞飞转世苦等十五年,以为前世约定已毁,竟生生哭死。虽然后面续上了死而复生、喜结连理的结局,但仍未摆脱世俗所谓的“圆满”(卢家知道了张生家境富裕,欢天喜地的允了这门亲事。后来卢家有变,又靠了张家和气团圆。)总之原文满满的直男癌晚期症状,鲁飞飞也沦为一个衬托痴情书生的失语符号。不若我朝80年代的改编:张生一世清贫,对鲁飞飞信守承诺,不为诱惑所动。在人鬼相伴的日子里,两人虽无肌肤之亲,但琴瑟和鸣、吟诗下棋,堪比最完美的灵魂伴侣。鲁飞飞心疼他一世飘零,逼他娶妻生子,他反而收买了媒婆,从此绝了媒妁的可能。那个头发花白、形容枯槁的老叟,在清冷的岁月中守着爱人坟头的身影,是多么让人动容!看完原文,更加怀念那个情怀如诗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了。“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改编者那浪漫不羁的灵魂,才是真的千年难遇。
永远记得这首歌,经典。
歌词: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 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 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 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 几分庄严,几分诙谐 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 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谁能解得开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 几分庄严,几分诙谐 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 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 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 牛鬼蛇神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爱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 几分庄严,几分诙谐 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 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谁能解得开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 几分庄严,几分诙谐 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 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 谁能解得开 谁能解得开
好怀念啊,最近重温旧梦,好喜欢这部,没有没有浮夸的演技,没有杀马特的造型,没有只知道赚钱的导演,没有长相现代的不能更现代的演员,没有那么多狗血到烂大街的故事,有的是真正敬业的演员,有的是对于原著的高度的诠释,有的是古风古色的造型和配乐,有的是只属于那个年代的纯朴,那个年代的演员,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举手投足之间也满满的都是戏。因此时隔十多年我依然深爱着这部剧。这一版聊斋不论是对于剧情还是诠释都是对于原著的高度还原。聊斋的故事虽多以爱情友情为主,但是无论是男女之前的爱情,还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互相之间更多的是志趣相投的知己和一见钟情的痴情。那个年代的爱情更简单,更纯朴,而且很多故事更是有着寓意,这是现在的剧所没有的。感慨当年纯朴也越发感觉到现在剧中的空洞和无聊。
听到片头曲一开始的时候鬼火那声音就吓得半死 还是要看 童年永远的记忆
当时吓得我屁滚尿流,还记得开头寒风中那盏孤灯,配着沁人心脾的“仙乐”,绝对刺激!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书生痴情,鬼妖主动
开头那个音乐太慎了。。小时候一直对它有阴影
在那个文化资源十分匮乏的八九十年代,这实在是经典啊。多少年过去了,新版聊斋电视剧电影拍了N多,浓描厚妆、嗲声嗲气的港台腔、现代范都入不了我的眼。这部经典,哪里是写鬼写妖,分明是写人世。种善因终得善果,自作孽不可活。
还记得是和姐姐一起躲在被窝里看,看到紧要处姐姐总是用被单盖住脸,问我过去了没?过去了没?
小时候吓得老子不得了
光开头那个“呜呜呜呜”就把我吓趴了……
一看顾问名单就震惊了:文怀沙、冯至、阳翰笙、曹禺、谢晋……
没看全,那《画皮》着实吓到我了。
一直记得片头那个灯。。。
这版聊斋明明就没拍画皮,真不知哪来那么多脑残张口闭口被画皮吓得不行…
看完不敢出去撒尿。
学前班作业做完我妈才让看,当时这就是我的娱乐活动,他们上班我自己在家看鬼片,竟然没有吓死!感觉自己像凡尔赛的玫瑰…
小时候看到片头曲就害怕
刚开始的鬼火哀鸣
87版聊斋可以说升华了原著的存在。不仅继承了蒲松龄对世道昏聩、人心比鬼险恶的讽刺,更是剥离了书生意淫美女、摇身人生赢家的肤浅桥段,每一处的改编都使作品更深刻。对恐怖气氛的营造就不必说了。顺便问候广电总局全家。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小时候很害怕,现在重看无比美好,真想结交那些狐仙鬼神为友。
想起少年時多少個夜我們那一片的男女老少聚集一堂聊齋神韻了,尚記得鸚鵡奇緣惹下我的熱淚,偷偷抹去,怕別人看見我一男子落淚,尚記得書癡嬰寧阿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