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想写这个评论。 这部片子从初二那年,到现在,看的感觉非常不一样。 昨天考中国文学概观,里头有一道题:论苏轼的《定风波》和《前赤壁赋》里头反应的思想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而我满脑子的都是麦兜,是麦兜这个孩子。 纸包鸡鸡包纸,猪腩肉,腊鸭和垃圾……是我初二时觉得很有趣并且背下来的台词。 而现在整部片子仿佛只剩下这一段话:拿着个包,我突然明白,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真的没有。不行,就真的不行。没鱼蛋,没粗面,没去马尔代夫,没奖牌,没张保仔宝藏,而张保仔也没有咬过个包。原来蠢,不是那么好笑,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不是那么好笑,肥,也未必好笑。肥,不一定大力,大力也不一定行。大个之后,到我面对这个硬邦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我会是怎么样的呢? 原来没有,就真的没有。不行,就真的不行。 有些东西未必那么好笑,它会失败,会失望。 麦兜故事,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苏轼思想,是一个失意者的思想。 那段最动人的旋律用的是舒曼的梦幻曲,就连这段手风琴配的音乐,也是一个失落者的旋律。 我们不说谁谁谁怎么怎么成功。 这个世界已经满满的都是成功人的故事了。 在这里,我只想关注的是失败的故事,它是你和我,是我们每个人,不足道的故事。除了朋友,便没有人再愿意听的故事。说得多了,便如同祥林嫂般惹人厌的故事。 只有把它包装得精美绝伦,将自己装饰得满不在乎,打趣那些失败,嘲讽自己的无能,才能够博得听众,才能够自欺欺人说自己确实不在乎。 这种失败,是你再努力,再刻苦,再拼搏,付出再多,最终只能发现现实的无情的失败。 你以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很老土的话是真的。 你以为只要自己愿意付出,是一定可以拿到回报的。 你以为世界是一面镜子,你给出什么,它就会回馈你什么。 你忘了这是个太现实,太无奈的世界。 你忘了有很多事情不是个人的能力可以左右的。 你忘了其实自己并不是一个引领风骚的人物,自己不是个天才,不是什么事情想做就能做要的,不是什么东西想要,就能要到的。 即使你付出再多,回报也可能是零。 麦兜,他很努力,他努力地吃药,通过这样来到达心中的圣地,马尔代夫。但是他不知道,去马尔代夫更多的是经济问题,不是他这样一个小孩子,把一瓶药吃完,就可以去到的。 麦兜,他很努力,他努力学抢包山,希望完成妈妈望子成龙的心愿。但是事实就是这个运动根本连场地都没有,他再努力,也都是不可以获得奥运金牌的。 他不是没有奋斗,不是没有努力。 只是,这就是现实。 没有为什么,不是加法题,除了指着自己的失败大呼好笑,什么都不能做。 其实一点都不好笑,但如果我们不笑的话,这个社会,甚至连容身之处都不给了。 麦兜讲了一句关于目的的话,很真实同时又很感人:我不喜欢抢包山,但是我爱我妈妈。 我相信,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最初理由,可能都是这个:我爱我妈妈。 于是面对失败,面对失望,这些都不难渡过。但是怎么去面对那个在家满怀希望的妈妈呢? 我知道这部片子诙谐幽默,充满笑声。 就像苏轼在他的诗文里头,洋溢满满都的是旷达大度。 那些面对失败,表面自嘲,满不在乎的人,我们看着以为他们过得很好,当他们突然变得安静,冷冷地说一句“其实这些一点都不好笑”的时候,你要知道,只有这句,才是真的。
---N年分割线---
[当年写得时候想到的是一个朋友 特别像我感受到的某一瞬间的他的心情
其实 那么一瞬的灰心丧气 懂的人不多 记住的人更少
不必怀疑
"麦兜"是很多人心中的正能量天使]
从什么时候开始,买衣服知道心疼钱了,那个看到NEW ARRIVAL都全价拿下的女生,什么时候走了。突然什么时候开始,每花一次钱,都心里痛一下。因为不是自己赚的,因为想到了天天忙碌工作的父母。 第一排左角的女生,英语真是流利。心想,研究生就是不一样。然后大家聊起来,才知道,原来,她就是同年级的,传说中去外所实习一天拿250,保研到外校的MM。到了这个时节,真枪实弹PK抢钱过线争名额,总是泾渭分明地几家欢喜几家愁。司法考试,奖学金,语言成绩,绩点,实习机会,找工作,公务员,出国。一切看似各行其道,却和前三年紧密相联。像是一杯河水,舀进杯中,时间过去,一层层,已经分出了高下。 曾经和所有正常人一样,认为很多事这有什么难,直到反反复复,知道真的很难。别人能做到的事,你真的不一定做得到。有个姑娘告诉我,她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总和自己感觉的不一样。爱做梦的人都这样,不够现实的人都这样。直到被现实教育,才如梦初醒。就像终于有一天,麦兜才明白,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会后悔么?答案是,不会呀。 从17岁进到这座校园,到21岁就要离开,真的努力过。那天荃对我说,我还记得你大一时进来时的样子,变了太多太多。一点点,一点点,把自己灵魂里的洞填上,然后,才能去多收留一些幸福。麦兜和麦太都努力过,麦兜苦学过早已没有市场的抢山包,麦太用电子词典逐词翻译给奥委会写信,希望抢山包被纳入奥运会项目。他们都努力过了,无论小人物的行动在观众们看来多么可笑,可是他们真的,努力过了。 曾经觉得不可理解,怎么会有人都到北京上海读书了,还要毕业回去工作。站在大四的分水岭边,终于理解。有人是从心底不愿离家,就像上海人一定要呆在上海;有人是迫于现实压力,选择了另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麦兜也想出人头地,麦太也许过愿。可惜麦兜既不帅也不聪明,连好运气也没有。但是生活不还是在继续么,一只吃了半年的火鸡,也可以是幸福的。记得从前爸爸从前跟我说:毕业了回来工作吧。现在回头看,才知道,那是爸爸心疼我,那是因为爸爸知道现实对于一个敏感脆弱的小姑娘来说,是多么难。 于是时钟转到这里,也学会了接受。 接受这世界90%不属于我 接受没有办法让每个人都喜欢我 接受自己的不漂亮不优秀不成熟 接受总是会不断有麻烦突然冒出来 接受我喜欢的男生不喜欢我甚至嫌我幼稚 接受所有从前不够聪明决定带来的结果 接受将来可能碰到的所有不如意 接受…… 接受…… ……
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真的没有。不行,就真的不行。没鱼蛋,没粗面,没去马尔代夫,没奖牌,没张保仔宝藏,而张保仔也没有咬过个包。原来蠢,不是那么好笑,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不是那么好笑,肥,也未必好笑。肥,不一定大力,大力也不一定行。大个之后,到我面对这个硬邦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
真的很有意义的动画!好看
2008/04/28,有個小孩兒講大話,第二天,他死咗
由“亚洲四小龙”之一到九七金融危机之下香港心态演变,麦兜无疑是港人的缩影,像每个普通人的故事一样,丰富有趣满腹幻想,失望绝望过后仍旧怀揣希望前行。
火鸡那一段太好了,“我还发现,火鸡的味道,在未吃和吃第一口之间,已经是它的最高峰,之后,不过就是开始吃了也就吃下去了。我没有哲学家的头脑,不知道应该要悟出什么道理,可是这些想法,在我长大以后,在一些跟圣诞节无关的日子里,无端端地在我脑子里出现过两三次,一次,在我的婚宴上,一次,是在我妈妈火化那天。”淡淡的酸楚,一切都落空了,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原来蠢不是那么好笑,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也不好笑,肥也不一定好笑,肥不一定大力,大力也未必行。长大了到我要面对这个硬邦邦、未必可以做梦、也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我会是什么样的呢
麦兜:我去抢包山,不是为了见姗姗,也不是为了得到世界冠军,是因为我爱我妈妈。
卖都一定要看的.其实几乎觉得它带着一种忧伤怀旧的情绪.
充满港味的一部电影,麦兜的人生故事很平常,上班,工作,反应了很多香港人的平凡生活。
纯真年代小清新的质朴与一缕淡淡再也回不去过往的缅怀成为了电影能真正感人至深的内在纵深这是一个从美学角度看并不怎么起眼的卡通人物但透过那为人笑中带泪的呈现令人尤为深刻的记住了这一形象,电影真正锻造的是一场属于成人的童话因为其倾述的故事内在只有经历过成长的大人才能真正读懂那情感的真挚
我爱的麦兜,好喜欢
来一碗鱼丸粗面
只有75分钟啊。吴君如和黄秋生配音真好,我常被国产动画片流水线毫无情感的气声配音劝退。二十年前看过的,可能没看下去,但记得鱼丸粗面纸包鸡抢包山,甚至对马尔代夫的印象都来自这部片。那时我看过国语配音香港电影,理解不了这片的粤语的谐音梗。前面是麦兜和妈妈小传,每一个成长的细节都渗透进了大时代的烙印。像我这种常年的“外地人”,故乡的记忆也是依托“年代”或者“北方”这样广义宏大的叙事角度的。而香港这座城市太unique,风云垓心却无法与他城共享记忆,所以对抓住“自己”特别有执念。奥运金牌啊亚运会啊特别重要,我们也是这么走过来,90年代初亚运会我也很有印象。从火鸡开始调子走低,说到麦兜长大麦太离世,其实麦兜是1995年生的,边有林海峰梗老气?26岁的麦兜会是个怎样的青年?
不但有香港的本土气息,同时具有世界共通性,传递着浓厚的时代信息。
适合带着孩子一起看
麦兜麦兜,可爱的麦兜,大爱!
“虽然你不知道我是什么微细的东西,但是我的孩子很大,很大,有一日你都会知。”每次泪奔~~~~~~
就那么淡淡的哀愁,火鸡的美味在将吃而未吃到的瞬间达到最高。很多道理,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想了很久。
我当年看的时候还喜欢麦兜的配音
我喜的麦兜 小时候的回忆
再也没有比麦兜系列更凄寂的动画片,好靓~~~好犀利~~~~~~~。看得我难过死了难过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