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谋杀案

HD

主演:仲星火,徐敏,严翔,史久峰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国语年份:198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405谋杀案 剧照 NO.1405谋杀案 剧照 NO.2405谋杀案 剧照 NO.3405谋杀案 剧照 NO.4405谋杀案 剧照 NO.5405谋杀案 剧照 NO.6405谋杀案 剧照 NO.13405谋杀案 剧照 NO.14405谋杀案 剧照 NO.15405谋杀案 剧照 NO.16405谋杀案 剧照 NO.17405谋杀案 剧照 NO.18405谋杀案 剧照 NO.19405谋杀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405谋杀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丁娟去见男友李良,却发现李良死在屋里。东海市公安局发现伤口有细小的羽毛和茶杯上的指纹,以及笔记本上的字“阿三,我决不放过妮!”等细节。经调查,两个阿三斗与李良有过节,且案发晚上都去过李良家。老陈在林区查案的路上遭袭击后,侦察员钱凯、陈明辉发现这不是一般的刑事案,背景很复杂。老陈逐步查清案子,他的处境也更加危险。最后,老陈终于把真正的凶手汽车司机刘国强缉拿归案,并挖出了策划谋杀的后台——公安局长徐亦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陆小凤之凤舞九天2001神之造物卡拉布公主聊斋新编之男狐梅岭星火阖家辣伴我骄阳头号外交官

 长篇影评

 1 ) 405谋杀案在主要人物设计上的不合理分析

整部影片中,先后出现的人物非常之多,一部只有97分钟的电影(还不到三集电视剧的长度),就有不下二十个不可缺少的人物,除了演员表中列举的人物外,还有比如赵欣华所在轮船上的船长,介绍李良致死和死亡时间的法医,动物研究所介绍羽毛来历的女工作人员,东海电视台方明山的上级领导,以及李良方明山曾经住过的招待所的若干服务员,引荐钱凯去接触橡皮鱼阿三的“线人”,参与橡皮鱼阿三赌博活动的几个小混混,黄山清溪农场当地派出所的一个民警,陈明辉的孙子“辉辉”,方明山的女儿,东海电视台的女演员以及工作人员若干,解放前伪警察局的警员若干,等等。这些角色大多是有正面镜头,并不止一个镜头,还基本有正式台词的。那些光露过脸没台词的就不算了。这些细节都说明: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需要牵扯的人物非常之多,按照现在的创作思路,无论如何都是一部典型的中长篇电视连续剧规模。
但是,仔细分析,剧中特别重要的角色实际是这六个人:陈明辉,方明山,钱凯,李良,徐亦斌,刘国强。其他人物,都可以看做是主线索以外的旁支线索,属于次要人物。
这六个人物的塑造方面,编导最下功夫的显然是主人公陈明辉。但是,无形中对其他几个重要人物的塑造都出现了很多毛病。
方明山不合理的地方是:他先察觉了东海市民兵组织有搞政变的企图,于是暗中整理了材料,打算交给中央,但已经被外人李良无意发现,对此方竟然只是将材料私自藏起来,自己仍旧“悠闲自在”地回到电视台继续上班,而不是果断地带着材料找一个出差的借口迅速离开东海赶赴北京,这是最大的漏洞。直到李良被害后过了一段时间,方明山才想到离开家准备逃亡,但很快被怀疑他是杀害李良凶手的公安人员抓捕归案,从此长期处于被关押状态,直到最后被陈明辉救出。方明山早干嘛去了?这不是自作自受吗?连自己都保护不好,还想拯救一个国家的命运?很可笑。
方明山的职业,根据剧情交代说,是电视台的摄影师,可是观众看到的画面却是方在女演员彩排歌舞的时候,独自一个人站在一边盯着女演员队伍看,根本没在操作摄像机,倒是有个群众角色在操作摄像机。这哪像个摄影师的样子?就算是个导演,也该站在摄影师身边眼镜紧盯着监视器啊?这些都是影片制作时出现的细节疏漏。
李良作为全剧的线索式人物(受害者),塑造得非常草率,而且有矛盾之处。给我的感觉是:李良虽不是徐亦斌一伙的坏人,但行为举止非常轻浮,很像一个自以为是的混混,尽管被杀,但生前的种种举止作态,让观众很难去同情他。这样的思路显得不够高明,毕竟如果凶手不是特别有难言之隐值得同情的话,被害人总应该尽量不要设计成反面角色的类型为好。
最关键的是李良的身份,编造得很勉强。分析案情时钱凯只说李良是机床厂的一个普通工人,父母双亡,是个单身汉。但随后又突然冒出李良“回厂前曾在市民兵指挥部工作过”的说法,这样一来,李良就有理由陪着方明山一起去拍关于民兵组织的纪录片了。问题是李良到底在市民兵指挥部这么一个要害机构担任什么职务?拥有怎样的权力?以至于他可以陪同当地电视台的摄影记者一起去参与拍摄纪录片的重大活动?影片一概没有交代清楚。根据李良不过是个机床厂工人的身份判断,加上李良在和女友丁娟吃饭时自己说的“我就是不想当官,要不我早上去了”这段话,我觉得李良不可能有这么大能量。如果有,那他必然也是徐亦斌一伙的人,就不可能被徐亦斌手下刘国强杀死了。
从影片镜头中李良发现方明山在暗自整理材料时的表情,以及随后李良逼迫方明山交出材料的表情判断,李良很像是徐亦斌的同伙;所以这些前后矛盾的东西,都集中于李良一个人身上,只能说编导光顾着编造情节而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前后统一性了。
要解决李良身份的问题也不难:把他设计为原来是徐亦斌身边的人,后来因为懒散或者得罪了林富根刘国强之流,而被排挤出去,但与方明山这样的正人君子仍旧不是同路人,而且担心惹祸上身,因此逼方明山拿出材料来。如果这样设计,李良这个人物的身份定位就清晰多了。但是,是必要花费一些镜头去表现李良与刘国强、林富根之间的瓜葛矛盾,影片长度势必再要拉长。
钱凯实际上是个长期被蒙在鼓里的“业务骨干”,埋头办案并绝对服从信任局长,但到最后,钱凯在鲁浩指点下知晓了阴谋真相,按说,钱凯作为主要角色,应该在影片情节进入真正高潮之际,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才是;但影片里只让钱凯神不知鬼不觉地跟踪进入了绑架陈明辉的轮船上,出手解救了危在旦夕的陈明辉,三个人跳进江里后,钱凯就彻底在镜头中“失踪”了。实在不行哪怕设计个钱凯不幸跳进江里淹死了的情节也好啊!如果钱凯顺利逃生了,那他肯定要回到公安局重新上班,到最后局长下令抓捕陈明辉的时候,他总得有个反应吧?钱凯这个主要人物到故事结局阶段草率地消失,是影片结构上的重大漏洞。
鲁浩虽不是主角,但根据剧情交代,鲁浩的身份是公安局“顾问”,应该是一个靠边站的老局长。虽然赋闲在家,但人身自由还在,而且还能有电话,按说,鲁浩是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很好地保护陈明辉和方明山的。但鲁浩除了在分析案情本身时稍微起了点作用外,剩下的作用就是坐在电话机前,假扮徐局长接了一个陈明辉从看守所打过来的电话。这段情节很好笑,看守竟然也不接过陈明辉电话和那头的“徐局长”打声招呼,对方什么声音都没听就相信接电话的是徐局长。
根据鲁浩接陈明辉电话的表现看,两个人是事先商量好的,因为镜头中鲁浩接到陈明辉电话时丝毫不觉得意外,直接开口就说“我是徐局长”;既然是事先商量好的,鲁浩难道不知道陈明辉即便一时把方明山骗出看守所救走,也很快要被看守所察觉吗?看守一个电话打给真正的局长,就会穿帮。如此危急关头,鲁浩还能呆在家里稳坐钓鱼台?陈明辉方明山只要来不及逃走,很快鲁浩自己都会被徐亦斌一伙牵扯出来,因为能假冒局长下命令的除了他还有第二个人吗?另外,打字员小黄私自把方明山即将被处决的绝密信息透露给了陈明辉,小黄的安全,不也危在旦夕吗?小黄的男朋友钱凯,以及前开的助手小王,不是要被徐亦斌一伙“一网打尽”了吗?
不分析不知道,一分析吓一跳。《405谋杀案》这个故事,问题太多了,问题关键就是:编导铺了一个过大的故事摊子,铺垫到高潮时刻,才发现收不了场了。呵呵。

 2 ) 补充一份有关这部电影的官方背景材料

多年前在电视上偶然看到的这部电影。电影由一起发生在东海市(原型为上海市)的凶杀案开始,最后牵出背后的“大阴谋”。从上映的年份看,这部片子也是为了配合审判那四个人造势而拍摄的吧。上面这份材料是官方所讲述的有关那个“大阴谋”的故事版本。当事人都已作古,那些事今天也已经成为“不可说”的历史。

 3 ) 中国推理电影的惊喜

        最近几年,惊悚片似乎成了国内影视界中小成本电影喜欢投入的类型,惊悚之源有人,有鬼,有阴谋,有灵异,但是结果从票房和口碑上大都壮烈牺牲,几乎快给观众形成了“国产惊悚,必属烂片”的印象。但是,我也不会因此取笑这种尝试,或者认为国人拍不好这类影片,如果坚持带有诚意的探索,我想出色的作品慢慢地来上几部应该不成问题。比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就曾经有过一部据说在那个年代缔造上亿票房的成功作品《405谋杀案》,而其融合犯罪、悬疑、社会、政治惊悚的独特风格,加上一丝后文革时代背景的元素摄入,让这部作品确实具有特别的意义。

        “某晚,丁娟赴约去见男友李良,发现他倒死在自己屋内。东海市公安局干警钱凯、陈明辉接到报案后,火速赶到案发现场。法医鉴定李良之死属他杀后,两人注意到一些诸如李良伤口上有根细小的鸟类羽毛、茶杯上有一个明显的指纹之类的蛛丝马迹,其中在李良的笔记本上,有一句‘阿三,我决不放过你!’的话。”,这是一个典型的推理电影开场,有趣的是从影片感觉和装束上,都充满了一种日本50到70年代类似电影的味道,实际上,本片给我的感觉也是受到了同时期日本黑色电影风格影响,看着总是让我想起《天国与地狱》、《金环蚀》之类的电影,由一起看似普通的谋杀案入手,逐步推理,并将整个案件外延不断扩大,最终揭示惊天的政治阴谋。

        片中的核心人物是仲星火扮演的老侦查员陈明辉,这是一个做事较真,经验丰富,又极具党性的正派人物,片中多次出现的“一切都会过去,唯有真理永存”可谓对他形象的真实写照。而他的经历,以及整个影片都有文革背景,陈明辉是文革被整的对象,而在查案过程中,一位“嫌疑人”竟然是他革命时期卧底曾经营救的同志,而在文革末期的斗争中,他竟然又要重复这样的过程,可谓对历史绝佳的讽刺,而整部影片也反映了后文革时代依然政治空气紧张的种种怪相,不时表现着文革时代的遗毒和创伤。陈明辉在片中总是给人一种被压抑的感觉,包括他的感情,他的热情,他的激情,他在探案过程中,一直被一种力量压制,而仲星火的表演也内敛低沉,很有一种文革之后的伤痕感。实际上,《405谋杀案》的东海市显然就是上海,而影片也暗示了一段文革结束后上海最后的动荡史,这个已有相关人的背景说明。而在这种大背景下,陈明辉的探案过程在推理电影之外,更有了一层政治惊悚电影的色彩,渐渐地,一股强大的地下力量渐渐显露,整个国家再次面临风雨飘摇的危机。可以说,虽然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依然难以摆脱时代特色,陈明辉的英雄人物形象细节依然有生硬之处,但是在此之外,陈明辉的形象塑造依然是饱满成功的,压抑的性格下,他的挣扎充满了国内同时期电影少有的反体制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405谋杀案》整体是个以小事件逐步放大的节奏,而其表现的题材之犀利和大胆,或许也不是今天的电影环境可以容纳的。政治惊悚电影可谓大陆地区相对空白的电影类型,在近几年兴起的谍战风潮中有所涉及,但是指向也往往是人民外部矛盾。对于现实题材的影射和揭露,在今天的同类影片中已经淡化,所以狄仁杰、包公、甚至少年包青天成了寄托中国影视创作者推理创作热情的载体,对日对国民党斗争成了政治谍战题材创作的载体,《听风者》以刚解放的上海为背景已算接近此类题材的临界点。而《405谋杀案》不同,它诞生于文革后一个相对思想争鸣的时期,大胆的表现政治动荡给社会留下的伤痕,犀利的揭示政府内部的一系列黑暗,这就让影片有了不同凡响的张力,陈明辉一路坎坷的历程让影片整体显得主调压抑,颇有欧美硬派谍战电影的味道。

        《405谋杀案》在今天看来确实是个惊喜,一些在过去看来似乎只有欧美、日本演绎出一系列佳作的影片类型,在本片中都表现出了不俗的水准。悬疑,社会派,政治隐喻,阴谋论,反体制英雄,这些中国电影中稀缺的元素在其中闪现令人感到兴奋。虽然,本片的出现和创作空间有其时代背景,但是其在剧情组织上的连贯和完整、人物塑造的饱满上,依然值得今天尝试相似题材的电影人借鉴,更关键的是,本片表现着一种创作者富有诚意的探索和深挖精神,于剧情的抓人和反转之外,更尝试表现社会现实的努力值得尊敬。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2811683fea02db149cc65eb1

 4 ) 比期望值的低一些

公众号推荐找来看的,看到评分这么高,一开始还是很期待的,但说实话比预期低,都分了两次才看完。那个年代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肯定是不容易的,好的部分就不说了,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了,单说一点剧情上个人不能理解的地方:既然民兵那边准备搞阴谋了,为啥还要让他们去拍宣传片呢?按理不应该想办法阻止吗?阴谋发动前不应该低调低调再低调吗?就算没办法阻止,也要想办法遮掩,不能让一个外人随随便便就看到真相吧。

以上纯属站在现在看到的问题,毕竟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假如说是那个年代特殊情况,恳请指正。

 5 ) 41年前的悬疑推理神作,国产首部侦探片,解读《405谋杀案》

80年代国产刑侦破案老电影怀旧系列第一期之《405谋杀案》。

该片是新中国影史首部侦探悬疑电影,虽然拍摄于41年前,但被不少人视为是,80年代最经典的国产悬疑犯罪片。

【迷影映画】41年前的悬疑推理神作,新中国首部侦探片,万字解读《405谋杀案》_哔哩哔哩_bilibili

某晚,丁娟赴约去见男友李良,发现他死在自己屋内。东海市干警钱凯、陈明辉接到报案后,火速赶到案发现场。

两人注意到一些诸如李良伤口上有根细小的鸟类羽毛、茶杯上有一个明显的指纹之类的蛛丝马迹,其中在李良的笔记本上,有一句“阿三,我决不放过你!”的话。

一番取证鉴定,方明山成为重大嫌疑人,但案件并非如此简单……

 6 ) 拯救脸盲患者

<图片1> 拯救脸盲患者

 短评

一切都已过去,唯有真理永存。

3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配乐像film noir,又像意大利黑手党的骚灵调调;道具戏服年轻人都时髦,表演比之前看的舞台痕迹少很多。镜头构图很特别,总让我想起希区柯克,难得79年就做到如此,比现在的国产片都好很多

6分钟前
  • 浮生若夢
  • 推荐

战斗!自由!好基友!一切都会过去 ……特殊材料的CPC党员……内部矛盾最邪毒、最吊诡

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海派电影,罕见的成熟推理。集好莱坞精华,取日式推理之长。电子配乐与快速剪辑相得益彰,酷炫来袭。当年的一亿票房,表现出类拔萃,在同时代作品中鹤立鸡群。”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唯有真理永存“,与《苦恼人的笑》一样,反思深刻,台词经典。只有经历过阴霾的人才懂得晴天的可贵,沈耀庭不应被忘记。

1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以前的创作者,我觉得才是能代表以及值得被代表的我们的作者。既有大胆试验的创作实践力,又有中国人骨子里和谐、克制的美学风格。熟稔地讲故事,有意识地把控心里节奏,和不甘放弃的批判揭露精神,这才是中国电影对观众的应有的尊重。环境越来越好,好像懒人也越来越多。

15分钟前
  • 🌤ameng
  • 推荐

1979年设置完成,1980年上映的吧,当时可谓票房惊人,想是今天的电影也无法企及的。票房过亿,而当时的电影票城市里大概一元二元,广大的乡村也就两三毛钱。

20分钟前
  • rabby|白水煮粥
  • 还行

后文革伤疤电影,“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篡党夺权者,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405谋杀案,真是罪该万死,一枕梦黄粱,铁帚扫而光,功绩何辉煌,拥护X主席,拥护党中央……”一切都会过去,唯留光影惠存

2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当一个真正的人民警察,是可以累死的,所以现在几乎没有几个警察是真正“人民”的

28分钟前
  • bird
  • 力荐

79年的老片,代表着国产侦破电影的最高水平,比现在某些国产片强太多了。蛛丝马迹的细节,步步为营的悬念,结尾寓意深刻,“一切都会过去,唯有真理永存”的台词经典。这片如果放到现在绝对不会过审的

30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共产主义款的弗里茨朗,政治隐喻版的比利怀尔德。转场真叫一个绝,花活儿包袱也水准高,奔着wen/ge后遗症去,却穿着个罪案故事的袍。尾声栽入当时的大语境里,一片血红。

32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绝对冷门佳片!既有时代性又超越时代,强大的故事,完善的编剧,用细节将环境和人物交代得十分饱满,缓急得当的节奏,复杂的场面调度,丰富的机位,一直在用镜头语言说话。尤其过场的设计太用心了,从头到尾看得出整体的规划和剪辑的干净利落。结尾略囧,不过居然有些感动。大片,绝对是大片!20211107重看(发现正好隔了10年),缕清剧情后发现有些线索设置得有些牵强,很多支线都靠巧合支撑。而且最后仲星火回去继续战斗的动机讲得不是很明白,可能是为了直面罪恶吧。想降一星,终究下不去手。各种过场、调度、开篇演职人员卡那里太出彩了,太喜欢了。

36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很老,又很时代。如果有新导演翻拍同样剧本,很难被好评。所以“好看”是相对于同时代其它国产片的比较,片中经典能找到众多同时期国外电影的出处。当然,导演也许只是想法一致了。但同时代电影中不乏脚本,台词,表演放今天看依旧精彩的经典

38分钟前
  • 蒸桑拿的冰激凌
  • 还行

结构缜密、标准日活式的本格推理,连音乐都像极了《追捕》。从片头、运镜到转场等表现手法都相当惊细,加之故事上的步步为营,娱乐性十足。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最后的主题性现在是绝不可能拍出来了。

4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时期拍的电影,吸取了很多国外黑色电影的营养,最明显的是和《追捕》相似度99%的配乐。片子有两个“题眼”,一是时间设定在76年6月;二是老警察的一句“实事求是”。有人说尺度大,其实是当时的需要而已,尺度从来都一直掌握在有关部门手里。

43分钟前
  • Apocrypha
  • 还行

当年 3 毛钱一张的电影票,竟然能卖到票房 1 亿,真牛逼。这片要搁在现在是不能上映的…

48分钟前
  • Haijun
  • 力荐

哈哈,片头冲洗照片形式的credit就很赞,哼唱很赞剪辑很聪明,各种摄影相关自反,我靠火车上怎么吃得那么好!局长一出现就让我很怀疑,竟然有格斗戏,太精彩了就喜欢这种回溯历史案情复杂的侦探片!一切都会过去,唯有真理永存,战斗!自由!是啊,我们很多东西都不及那个有信念的年代。

52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力荐

这片子比我还老呢,电视里放的时候看的,然后我妈把凶手说出来了,我。。。

54分钟前
  • 『我晒太阳·太阳晒书』
  • 推荐

摄影太赞 转场和剪辑都是大师水准 强过现在90%国片 剧情也是峰回路转 表演特别好 仲星火演什么是什么 一身正气的老刑警对他的战友说:一切都会过去 只有真理永存

55分钟前
  • 🥗
  • 力荐

国产悬疑推理片的巅峰杰作,台词简练,剪辑干脆,剧情跌宕起伏,案情发展步步深入,既有社会派细致入微的调查又有硬汉派孤胆英雄的气概。尤其是结尾不落俗套,难能可贵的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比现在的国产悬疑片强的太多太多了。

57分钟前
  • 流星飞绊
  • 推荐

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79年的电影拥有一切NOIR电影的成熟要素,对白简练,人物立体,镜头和剪辑都非常精彩,有机地把推理和政治阴谋结合在一起,尽管台词富有时代特征,仍是个少见的侧面反映四人帮粉碎当头阴云密布的电影。那时的党员还真有这觉悟,悲剧一般的老陈为何没有成为后来影迷心中的偶像?

1小时前
  • 叉叉小箭猪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