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觉得这一部所要表达的,在‘坏小子’(2001年?)里面已经体现得很好了,没有什么深层次上的新意。不过凭借着ki-duk kim电影的一贯优点,还是会受到很大的关注吧。
现在看来,不是所有的好导演,都能一直拍出好电影(有新的理念),在这个市场,社会的驱动下,也许会重复以前的风格,直到这个风格为人们所熟悉--进而麻木。然后再接着寻求新的突破点。(十面埋伏或许是这样的例子?)
看了空房间,重新拾回了对ki-duk kim的信心,完全崭新的触动--在没有血性、性爱的情况下发生了。
《撒玛利亚女孩》前后部分就是两个不同的主题,鉴于救赎这个词语已经用得几近泛滥,这里不再多言。不可否认《撒玛利亚女孩》的确有其题材讨巧的地方,正如金基德一直引以为资本乃至特色的封闭形式。
影片在两个主题衔接处过渡得有些刻意虚假,得以带出父亲部分的故事。
只是对比导演前后作品,《撒玛利亚女孩》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设定并非封闭,虽然两个少女身处边缘群体,但是后半部分父亲角色的出现使得影片主题完成了一次逆转,在苍凉悲伤的结尾留下了微弱渺茫的希望。
一直坚信影片核心是在女儿和父亲的关系上,换句话说父爱的沉痛是源自女儿的堕落。
道德批判是假,残酷青春是真。正是父亲离去带来的震动,还有少女开车在道路上弯来绕去,《撒玛利亚女孩》在自己眼里更像一部青春片——成长带来的阵痛。
可能在更多人看来,《撒玛利亚女孩》更接近是伦理片,只是自己对于类似反思沉痛的伦理片已经不再过问。《撒玛利亚女孩》不需要反思援助交际或者归罪社会现实,相反少女的命运沉浮才是对成长写下的注脚。抛弃那些烦冗说教还有不可理解的佛家教谕,像朴赞郁那样对招摇的幌子不屑一顾。
“接下来,你自己就能走了。爸爸不再跟着你了。”
父亲投案自首离去,少女发觉后开车追去,车子陷进水洼无法前进。满身疲惫的少女历经心路坎坷终于在深沉父爱的感染下慢慢归返到属于她自己的道路,将来需要她自己跌跌撞撞沿着道路走去,不再有人依扶。
在父爱与成长面前,总想着后半部分的主题应该叫“回归”。
以前我一直不知道韩国还有金基德这么个怪异的导演.因为他的作品一般不能在大陆公映.我在租碟子的地方看过.基本上也没多少他的作品.我最初看的是他那部摘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既情色又慈悲的《撒玛利亚城的女孩》.开始对他和他的作品产生了兴趣.
我看电影有一个习惯.大多电影我是知道他的内容去看的.一般都是有点名气.要么就是大师作品,要不就是获过大奖作品.我也很关注很有争议的作品.每看完一部电影,如果我对这作品的导演不怎么熟悉的话,我都会到网上搜索他的资料.每看完一部电影我也会去搜索这部电影的影评.看别人是怎么评论这部电影.而我是怎么欣赏这部电影的.同时也会关注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我陆陆续续地下载和观看了金基德的《雏妓》,《玛利亚城的女孩》,《漂流欲室》,《坏小子》,《海岸线》,《空房间》,《弓》,和最近作品 《时间》 .这些作品选材大胆激进,偏爱虐恋,歧恋的故事,充斥着暴力与色情,金基德导演功力非凡,以暴力、变态的特异美学探索社会底层黑暗面.
金基德早期作品《雏妓》讲述了一个妓女使另外一个良家闺秀也自愿成为妓女的故事,但与《坏小子》截然相反的是,《坏小子》是暗恋的男人把嫌恶他的女大学生变成放荡的妓女。《雏妓》表现了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妓女的尊严。
《漂流欲室》,感觉就是摄影是水墨山水,音乐让人怦然心动,然而内力却涌动着无法言说的暗情性欲,有些画面真让人触目惊心!看了心里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也许这便是这部影片复杂而神秘的影像织体.
最早看的《撒玛利亚城的女孩》是将唯美的镜头瞄准虐恋的男女,与《漂流浴室》不同的是,本片的故事发生在都市,许多室内情爱画面非常迷人.我个人觉得这是金基德最自然清新的影片.故事结尾也很新颖.给人一个想象的空间,就像我国黄健新导演的《求求你,表扬我》.结尾时都不给观看着一个清晰的结尾.但金导的这部电影故事情节是有点离奇,不过,比其他影片的故事还是让人理解些,我感动的是里面父女间的感情,也为里面父亲的良苦用心而感动.
刚才看了的是《坏小子》,觉得看了金基德大多的作品,心中有很多的感悟,所以才决定写着篇文章.《坏小子》是一部颠覆传统影像的半抽象化电影,俨然已把金基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理念发挥到极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但肯定是一个畸形的爱情,不过金基德的作品讲述大多都是畸形的爱情,我不知道他脑子怎么对爱情的理解这么的离弃.而《坏小子》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逾越阶级身份的畸形爱恋。我看了这电影觉得导演也许想透露给观众的是女孩子都不必要太清高,也不要太自傲,更不能得寸进尺.所以当我看到女主角朝男主角的脸上吐口水时,我从男主角的眼神里知道伤害别人的敏感的自尊心照样会付出沉痛的代价.奇怪的是最后的女主角竟然爱上了毁了自己一生的男人.
《海岸线》的故事情节比较合乎情理.虽然金基德作品比较离奇.而且主人公清一色的沉默寡言.有时候看着都有点闷,同时加大了演员的难度,但金基德大胆自然的叙述.使得大家都相信这一事实.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出,也难怪各大电影节会把最佳导演奖捧给他.《海岸线》是通过两位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控诉军政府统治集团为利益不择手段的暴行和虚伪本质,描述朝鲜半岛分裂下人性的一场集体疯狂。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揭露人性的丑恶.几乎每一部金导在畸形的爱情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金基德的作品在韩国一向难以为主流所接受,也不被韩国人民所看好,也许自尊心很强的韩国人不能接受他那畸形的爱情吧!不过金基德凭《空房间》在威尼斯获得最佳导演银狮奖,《空房间》比起金基德以往的任何影片都要“正常”,女主角也不再是妓女了,也打破了他的许多惯例,画面也少了些鲜血。画面的紧凑和流畅,绝不会产生沉闷和冗长感,反倒会让人更加地投入到情节当中。
《弓》讲述一个60岁的老人,和一个16岁的女孩共同居住在一个小船上。他计划在她17岁的时候娶她,并带她离开这个世界。然后,人们来到船上捕鱼,同时也见到了那个女孩,而这个从来都在海上生活的女孩也开始对城市人感了兴趣,而那个老人却也开始变得紧张和乖戾。这部电影有点像他的《漂流浴室》,故事情节照样很离奇.金基德几乎迷恋地这种把人性推到极致的状态。
《时间》我看过,没很大的感悟,故事情节是没那么离谱了,但缺少了很多东西
.他的新片,台湾演员张震演绎的《呼吸》讲述了一个即将被枪毙的杀人犯和因丈夫的外遇而困扰的主妇,还有想方设法阻止两人关系的丈夫之间的故事。故事情节也有那么一点怪异,相信大家一定也很期待.
金基德确实是一个怪异的导演.他的作品也很有争议.大家叫他是一个情色暴力大师,我不这么认为,但他的作品在中国也不好划分.三级片也不像.艺术片也有那么一点点.总之,其作品酷爱表现的性、暴力和死亡等主题,这是中国导演没一个人敢同时挑战性,暴力,死亡等主题的,也更难揉搓在一起.在金导那些富有张力的故事情节中,情欲和暴力往往被用力地揉搓在一起。同时构建了一个由复杂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调组成的社会及民族隐喻.
题记:
当灵魂不得安宁的时候,活着,无疑是一种煎熬
―――――卡夫卡·陆 kavkalu
从来无法想象有人会以萨蒂《裸体舞蹈》的音乐去描绘一场道德的杀戮。
从来没有想到有人将死者的微笑凝固,让所有的生者陷入存在的荒谬里。
但是,那个韩国人做了,在某种程度上他比法斯宾德更冷酷。
只要有着男根就必然有着寻找泄口的人,援助交际发端于日本,到了21世纪它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男性压力的增加同时也扩增了他的自卑,于是向少女寻找慰籍,看似征服事实上却是对自己地位对等的迷失。
网络为寂寞和饥渴的人找到了寻求认同的方式,网络让生命的沟通成为了瞬间的可能,可是,网络同样是鱼龙混杂的,每个人在夜色里寻找的东西不太一样。
倚隽和洁蓉是一对搭档,她们为了圆去欧洲的梦(欧洲,又是一个关于自卑的指射)而在网络寻找猎物,提供援助交际。洁蓉接客,倚隽充当马仔。
那个叫洁蓉的女孩子,长的甜甜的,纯纯的,那些内心自卑、猥琐的咸湿佬喜欢的类型。
少女只有一次开门的机会,每个少女都对此充满憧憬,在那小小的刺痛之后,生命从此老去。
【Vasumitra】你知道佛的原身吗?
女孩说:任何一个和Vasumitra睡过的男子都会变成虔诚的佛教徒。
舍生取义这是佛的见地,观音万千面目有一相就是妓女态(可见中国佛教典籍《五灯会元》),女孩,虽是托词却也正是以她们肉身唤起了那些臭男人对存在的认同,缓解了他们本质的自卑。
金基德从来不想诉说传统,他依然以花季少女的故事给众人上一堂道德的课,所以在整部影片里裸戏极少,而洁蓉关于男性救赎的话语,想必对每个心藏非分之想的男人有所触动吧。
洁蓉在男人身上谋财,在她的脸上浮现的却是一种宗教般的救赎情绪,金基德让一个孩子的肉体承担了拯救的重责,从而也鄙视了所有毫无肩膀的男性社会。
倚隽和洁蓉在浴室里的场景纯洁毫无色情,它体现了孩子们内心的真实,当她们成为援助交际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理应是社会责任对他们的缺失。她们互相慰籍寻找着勇气和支点。
只要细致观察,我们就能发现金基德的影片镜头有着深层的含意,那只被随手扬弃的猪手,为少女的恶死留下了基调,生命就是这样的简单,当放弃发生时,一切便顺理成章。同样十字架代表着上帝,可是上帝你看到了你身边那两个花季少女了吗?
倚隽的母亲病故了,父亲是个警察,繁忙的工作让他无暇顾忌家里的孩子,此刻,他对倚隽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导演细致描绘了父亲对孩子的爱,在萨蒂的音乐里,有着阳光般的暖意。
可是,这样的关心实在太少,生命永远有着两难的境地,80年代中国张良导演的《少年犯》同样提出了这个问题。
孩子在懵懂里奉出肉身却不明白所有的越轨都有着残酷的代价,警察的临检止住了他们敛钱的步履。
而为了脱逃的跳越将你的对应亦走上了不归的路,金基德在展示死亡的时候一贯是冰冷的。
这是令人不堪的刹那,花季少女洁蓉重重和大地相触,暗红的血慢慢渗出,可是,她的脸上一直凝固着奇怪的笑意,这将停留在你的脑海里一辈子。导演将洁蓉设计成至善是有用意的,她其实可以和倚隽重叠,因为倚隽和她的对话更像是灵魂的喃喃自语。
死亡让一切变得生硬,金基德更将这份悲剧扩展成对生命的反思。每一个人都会对洁蓉死前神秘的笑意作出回答。而我认为这个场景有着浓重的宗教意涵,一种超越生死之相的意涵。
一个人必须经历一次爱的震颤才能安详地死去,洁蓉最后的心愿是见到她所心仪的一个和她发生过关系的作曲家,他却不愿前往,为了完成洁蓉的心愿,倚隽只好委曲求全和他发生了关心,导演此时已经将洁蓉的灵魂附在了倚隽身上。出门的一刻,那个男人依然慢条斯理清除着车上的污痕。
与生命比较,什么才是珍贵的,导演以这一细节毫不留情将人性的冰凉暴露在观众面前,让我们触及城市的寒。
一具再也无言的小小尸体以拈花一笑式的微笑将生命的故事带向天堂。而活着的倚隽将开始了她的救赎之旅。
死了,这是这个段落的结语。
【Samaria】施洗者圣约翰的城市
一个离去,一个活着,谁能讲活着是一种幸福?!
当灵魂不得安宁的时候,活着,无疑是一种煎熬,倚隽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她成为了那些咸湿者的施洗人,还钱的本身是灵魂的归依,带着救赎的愿望。这个段落无意是圣歌式的。
她告别金钱交易的本身其实是以自己的言行充当了他们的引路人,只有面对纯粹和善意人类才会审视自我丑陋的灵魂。
导演以化妆的场景来表述角色的间离性,如同一个神性(化妆)的我扮演带着宗教感的“超我”角色。幻觉里洁蓉的扬手其实代表着一种接力,而拯救的意义升华为灵魂的拯救。
当倚隽还钱的中年男人并言说谢谢的时候,那个咸湿的男人的灵魂受到了触动,这一刻他同样得到了拯救。在他打电话给自己女儿时候他重新找到了灵魂。
一个个被划去的名字是划去的宿债,同样那些卑微的男人们此后也会重新面对生活,毕竟,人,大多数人是有着人性和内疚感的。
从洁蓉的死到倚隽固执的做着一个施于者的角色,影片其实寓意十分明确。它构成了人魂魄的涅磐之浴火再生。从卑微的肉身欲求到对利的割舍,倚隽成就了自己。
【父亲】圣母和世界末日
作为警察的父亲,偶然发现了女儿的秘密,他无法和女儿沟通,也没有办法让一切回到正轨,他只能报复那些肮脏的男人来发泄痛楚和无奈,导演对此以其中一个咸湿佬受不了自己对自己丑行的审视和无法面对家人而选择了跳楼自杀。
金基德,只让一滩污血和震碎的眼镜完成了对这种丑陋行为的道义审判。镜头十分简洁,点到为止。
男人永远不会有着圣母的宽怀,他们总是以暴制暴,最终都是不归。
因为愤懑和绝望,杀戮成为平衡的极端方式,不管是有意无意。
【Sonata】金基德的灵魂奏鸣曲
金基德似乎喜欢设置两个结尾让观众进行择选,我本人倾向于那个梦境的结局,一个瓷碗破碎了,就让它消失吧,那种营造出来的未来是经不起现实的阴雨的。
对于我,影片已经在萨蒂的音乐里结束,在这样诗意的音乐里听任导演处置了那个叫倚隽的女孩。
这样直指人性的题材是有理由获得银熊的。
当女性以自己的身体承担现世的压力,本应该理性支撑其天空的男人你有干了什么?
萨蒂的音乐里,灵魂的漂流。
【注一】Samaria:撒玛利亚巴勒斯坦中部一古城,位于现今约旦的西北部,该城作为以色列北部王国的首都建于 公元前9世纪,又称 撒玛里亚,于721年被二世征服,2世纪时被希律一世大帝推毁并重建,据传说施洗者圣约翰埋葬于此
【附录:影片资料】
《撒玛利亚的少女》韩国2004
【导演】金基德
【演员】李乌、康吉敏 、申民军
【简介】倚隽和洁蓉是高中生,为了储钱,做了援助交际,洁蓉卖淫,倚隽是她的经纪人。一日,因为警察的检查,洁蓉从窗户跳下,死亡。倚隽失去了好友,她按照洁蓉留下的通讯录找到了那些男人,是为了好友报复他们,当她做侦探的父亲发现她卖淫后,痛苦而愤怒的他,并没有当面责备女儿,而是跟踪光顾女儿的嫖客,毒打他们并且杀死了其中的一个。最后,父亲勇基和女儿倚隽来到乡下,祭奠倚隽母亲的坟墓。在这里,导演金基德设置了两个结尾,让观众受到了震撼
【片长】95分钟
【定级】18
【奖项】5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
2004年5月14日 星期五 23时56分 风雨中 寒鸦精舍
此文首发于网易
【原创作者版权保护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原创作者kavkalu(卡夫卡·陆)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私自转载,以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后果。除本人署名发布的坛子外,不希望其他相关论坛用于商业目的转载。若需转载,须知会作者。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前几天看了金基德的获奖作品《撒玛利亚女孩》,还以为自己在看一部日本电影。第一次听说援助交际是在日本电影《涩谷二十四小时》里,现在看来,援助交际大有冲出日本,走向亚洲的气势。前几天看报纸,我们国家也出现了在网上联系援助交际的案件,面对这一方兴未艾的新兴事物,我作为一个男同胞,既感兴奋,又感痛心。这种矛盾而又卑劣的心理不言而喻。
影片看完了,想到的却是一些和影片无关的事情。很有一些启示,归纳两点,一一道来。
这第一点启示嘛,就是生子当生男。首先澄清一下,在下不是重男轻女之徒。决非出于传宗接代的考虑。我也曾遥想未来,假如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儿承欢膝下,那将是多么幸福的情景。现在看来,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将一个女孩养大,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男孩。养男孩嘛,就是给他来一个马放南山,放任自由。他要做了什么错事,那就是不由分说,一顿毒打(我爹就是这么教育我的)。即使是他走错了路,那也是一种磨砺,浪子回头,男孩子从来都是容易被父母原谅。即使在男女关系出了问题,似乎也是占了便宜。就是出去做了牛郎,好象也没吃亏,还能拿钱贴补家用。
女儿就完全不同了,和她沟通就是个大问题。在影片里,父亲虽然父兼母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父女二人完全没有沟通。女儿内心的想法父亲一无所知。假如女孩能够和父亲沟通,解开心结,也许她就不会选择那么激烈的赎罪方式了。当然也许没有意义,而且作为观众的我,是从头到尾看到了女孩的行为,看到了我也不理解,她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就没有其他的方式了?比如替朋友去欧洲,然后把拍到的照片在她坟前烧了,告慰她在天之灵(这个方式好象自私了点)。再比如把那个搞音乐的嫖客剁成肉泥,然后把他的人头在朋友坟前烧了,告慰她在天之灵,之后亡命天涯(这个方式我喜欢)。而她却选择了一条自残的道路。理解不了,不可理喻。还有她那个跳楼的朋友,她微笑着就跳楼了。为什么跳楼?怕事情传出去?为什么微笑?以为女主角能接住她?从她乐此不疲的投身援交事业,我就觉得这个女孩不正常,是个傻子。而且她和女主角似乎还有点同性恋的关系。话扯远了,总之不理解。作为父亲和女儿不能沟通,就不能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就不能在女儿做出错误决定之前及时阻止,纠正。一旦大错铸成,合该如何是好?扪心自问,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会怎么反应?我想那个搞音乐的是死定了,其他嫖客也他妈别想活。作为父亲这绝对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既然不能承受,我们就不承受,还是有个儿子的好,尽管这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如果我不幸成为一个父亲,如果我有幸能够决定我的后代的性别,我真心的希望我能有一个儿子,因为我根本不能忍受女儿受到任何伤害。况且,儿子还可以传宗接代......
这第二点启示嘛,就是剧本决定论。如果说一部电影的价值有一石,保守的讲,剧本独占五斗,其余环节分享剩下的五斗。何出此言呢?容我细细道来。看完影片《撒玛利亚女孩》,为了解惑,便迫不及待的去找影评来看,影评都很枯燥,倒是有一个资料让我眼前一亮:《撒玛利亚女孩》由金基德电影公司投资拍摄,前后只花了十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前期拍摄。《空房间》的拍摄历时十六天,一共拍摄了十三场戏。就是靠这两部拍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月的电影,金基德在一年之内,连续摘取柏林和威尼斯两大电影节最佳导演的桂冠,成就了一段影坛神话。这是多么高的性价比呀!欧洲电影节的大奖,所有中国导演望眼欲穿的大餐。为什么我们花5年拍的东西不好使?为什么我们花几千万美圆拍的作品人家看不上?原因很简单,剧本不行。金基德获奖靠什么?拍摄技巧?不客气的说,这一点他同王家卫,张艺谋比起来望尘莫及。金基德靠的就是剧本,他的影片立意深刻,情节诡异,匪夷所思。就是你让艾德·伍德来拍,它也吸引人。所谓欲要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剧本就是你的武器,刀磨的快,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砍下诸如金熊,银狮子之类的大畜生。刀要是不快,累死你也砍不到一只耗子。当然不排除有瞎猫撞到死耗子的运气。所以砍柴之前先磨磨刀,耽误不了你几分钟。
让我们看看那些伟大的导演,他们大多数都是亲自操刀炮制剧本的。很多大导演同时也是文学家。比如说安东尼奥尼和塔科夫斯基,他们本身就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再比如新浪潮的旗手葛达尔和特吕拂,作导演之前都是著名的影评人。坐世界导演头把交椅的伯格曼,更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还有一些导演,本身不会编剧,也要找最好的作家来为自己服务。比如说著名导演阿伦·雷乃,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广岛之恋》。编剧分别是大名鼎鼎的左岸派代表人物罗伯·格里叶和玛格丽特·杜拉斯。再比如说张艺谋,他的电影大多改变自小说。莫言,苏童,刘恒,余华,述平,还有李冯,这些人成为了他在各大电影节上摘金夺银的坚实后盾,也成为他票房大收的重要保障。最近他自己开始参与剧本创作,搞出了《英雄》和《十面埋伏》两个大飞机,结果大家有目共睹。没剧本,再精良的制作也不行。如今这个《千里走单骑》他只好请邹静之出山,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似乎搞的有些严肃了。让我来问一个轻松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TVB?和大陆剧比起来,说它制作粗糙不为过。关键就是故事吸引人。韩剧就更不用说了,动辄上百集,还不枯燥,这就是故事编的好。当年巴西,墨西哥电视剧也是这个特点。咱们大陆编个四五十集就歇菜了。灵感枯竭了。你就说《三国演义》吧,这么大的部头才拍了八十多集,你拿给韩国人拍,三百集挡不住。咱们再说说美国,周黎明写过一篇关于美国编剧的文章。人家美国电影公司是看剧本再投资。编剧也分工细致,有专门写对话的,有专门写情节的,有专门写动作场面的,不一而足。到后来还要请剧本医生认真改正,其对剧本的态度可见一斑。现在美国大片为什么不如当年了?很简单,剧本不行了。那写剧本的呢?都写电视剧去了。最近美国电视剧着实把国人给镇住了。你就说《六人行》吧,是,演员演的很好,但关键是剧本太棒了,谁演谁红。再说《24小时》,用《新电影》的话讲,它满足了我们对故事的强烈需求。话说回来,我们大陆的电影不景气,从内部讲就是没有好剧本,进一步讲,就是我们对编剧太不重视了。邹静之就说过:你出一块钱,就想要十块钱的剧本,可能吗?
这就是我从电影中得到的两点启示,罗嗦了一大堆似乎已经和电影本身没太大关系了。不要紧,这部电影本来就是个药引子,我写的本来也不是影评。
金基德的故事总是封闭的,浪漫主义的,在这个片子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好多细节让人质疑真实性,显得有些荒诞,冲淡了这些细节的创意。喜欢结尾父亲教女孩开车,而后被警察带走,女孩开车追却动弹不得。
6/10。用肉体补偿道德错误,反而闹出更多人命,而父亲捍卫伦理的残忍报复又酿成新的人性迷失。把妓女神圣化为性职能之外与顾客建立情感、连对此厌恶的朋友也亲身体验了这滋味,在嫖客家人面前毫不留面致其跳楼、拿地砖拍死淫男的暴力则是渲泄看爱人被糟蹋的失尊,金式推演故事的影像世界已然超越现实。
金基德即便开篇是以旅游为梦想,也拍不出阳光的片子,洁蓉跳楼是因为玻璃心吗?更喜欢亲爱的伽利略
这么现实的题材被金基德拍的这么浪漫,几近残忍。
“金基德电影的痛,是砸碎骨头连着筋的那种痛”
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罪是多么无意识的东西,往往不是人去犯罪,而是被卷进罪的漩涡。
换个海报啦
说什么呢?挽救什么?还是让整个世界都破碎了吧
结局还是可以接受,只是不明白洁蓉为何跳楼。
那颗星给海报= =借出来以后仔细一看剧情简介觉得很久之前看过。。打开一看果真。。原来我以前已经被坑过一次了结果今天又在图书馆被坑了一回。。
爱情与亲情的伤痛,都隐藏在金基德不动声色的摄像机下。
后半段父女情更打动我、震撼我。
电影分成了三部分。正当观众以为故事将在援交少女和她的同伴之间展开的时候,砰!少女竟然死了!正当观众被少女同伴残酷疯狂的自我救赎方式震撼的时候,同伴的父亲出现了。这时候电影才进入正题。走上迥然不同的救赎道路的父女,如耶稣和撒玛利亚人,看得人压抑而凝重。结尾更显绝望。金基德GJ!
喜欢的
意境和情绪到了,但构建整部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全部过于生硬和极端,这是金基德式美学中的冲突方式,输出时需要受众有一个稀释和提炼的过程。所以个人认为规避了这一”缺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才是他最好的作品,《弓》和《萨玛利亚女孩》都欠缺,《悲梦》更明显。
大陆有娄烨、贾樟柯,台有蔡明亮、侯孝贤、杨德昌,日本有三池崇史,韩国有金基德。7.6
突然想起这部片,重看了一遍,还是对金基德喜欢不起来,女孩跳楼前都还不错,很像花与爱丽丝,后面救赎段落,明白导演用意,但实在看着心里膈应。总的来说撒玛利亚是他比较出色的一部了,结尾的处理虽刻意但很深刻。
结尾真令人难忘
水槽中,火与水两种“神秘物质”在代表创伤的钞票之上的交替出现构成了《撒马利亚女孩》的一个转折,在金基德的影片中,往往来自于在时间线性上的退行,或者在这部影片之中:分流的“救赎”:天主教圣母式的,通过“给予”,以及耶和华式的暴力“审判”,作为宗教(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佛教的婆娑密还是圣经中的撒马利亚人)的二重并置态,与其说这是一部父女关系,不如说是宗教的双头神像。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个父亲,他既是黑色电影之中常见的私人侦探,又是如同《处女泉》最高权力的化身,并通过一种规训的方式重新构筑女主角的成长仪式,在结尾大远景和近景特写交替之下追随警车运行的车子,正在返回到一个以交通系统的世界,在她的驾驶之中,撒马利亚女孩最终向她的父亲展现了自己的赤裸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