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是代表忧郁的颜色,而在《蓝》这部电影里,它被赋予“自由”这一新的涵义。整部电影节奏舒缓,徐徐道出一个关于失去家人的女人怎样重获自由的故事。同时,基希洛夫斯基也试图给自由下几个注解,如人身自由、创作自由、性的自由等等,朱莉最终获得了这些自由,也获得了重生。以下将从视听语言角度分析《蓝》的创作及表现手法。
关于色彩
片名虽然叫《蓝》,却并不表示整部电影都得蒙上一层蓝色滤光纸,事实上蓝色毫无疑问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色彩,但是如同好莱坞大片中的超级英雄一样,只在关键时刻出现。
就影调来说,冷调和暖调交替出现,而不同影调中的戏份则有不同的涵义。
影片开头至车祸的几场戏中有一场为暖调,这场戏有三个镜头,首先是轿车后座上朱莉女儿的近景,后挡风玻璃上映出隧道里不断运动的灯光。第二个镜头通过主观视角表现小女孩眼中光怪陆离的世界,车灯和路灯在镜头前被夸张地表现成晕染在玻璃上的光束,做着变幻莫测的运动。第三个镜头是小女孩的脸部特写,她瞪大眼睛观察这奇妙的光影魔术,眼神充满好奇。这一场戏夹杂在前后的冷色调中,被明显地强调出来,结合整部影片的政治隐喻来看,应该是用于表达对新欧洲的美好憧憬,而车祸发生时稿纸和皮球纷纷飞出车外,则标志着这一憧憬的破灭。
影片总体的影调变化呈现出公式化的格局,可以帮助理解情节结构。在暖调场景中,朱莉从昏睡中醒来,试图自杀,悼念亲人,逃离以前的生活,与各种人物交流,可见暖色代表过去和被过去深刻影响着的现实生活,朱莉在这些场景中是没有自我的,是不自由、不快乐的,这与暖色本身所体现的安全感相冲突,与朱莉内心的矛盾情感却契合一致。
朱莉自由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出自一次幻觉,她被突如其来的蓝色光芒惊醒,耳边出现未完成的欧洲融合协奏曲,光线穿过蓝色玻璃投射进房间。这场戏是车祸过后朱莉第一次出现在冷色场景里的戏,她拒绝了女主持的采访,拒绝谈论丈夫的作品,这是她寻求自由的开始。
接下来的第二个冷色场景是蓝色的房间,朱莉在蓝色房间里找到了重要的蓝色吊灯。她看着蓝色吊灯,似乎受到某种启发,在下一个蓝色场景中,她向律师做出遗产分配的安排,不接受丈夫的任何财产,标志着经济上的彻底独立,可以理解为获得了经济自由。
接下来是性的自由。朱莉使劲吃下从包里翻出的蓝色糖果,打电话叫来了暗恋她的奥利弗,在冷色调的蓝色房间里与他做爱。第二天朱莉离开了旧居,获得了人身自由。
另一个重要的冷色场景是游泳池,从光线分布可以看出,拍摄游泳池里的戏时使用了蓝色光源,这使得池水看起来蓝得发亮,不同于游泳池水本来的蓝色,可见基希洛夫斯基对这个场景做了强调。游泳池是朱莉最私密的空间,她每次到游泳池都不仅仅是为了游泳,而是流泪,或者仅仅是为了流泪,似乎整个游泳池象征的就是朱莉的泪水。
关于音乐
音乐是提及《蓝》这部电影时不得不谈的一个重要视听元素。首先,关于欧洲融合的协奏曲作为整部影片的关键线索贯穿全剧,并诱发出男女主角的感情,在情节设置上,它是一条主线。然而爱情并不是《蓝》的主题,所以这部未完成的协奏曲还引出了其他的东西。其中一个关键问题由女主持提出:是否是朱莉代写的。这个问题乍看起来很是突兀,但基希洛夫斯基既然这样安排,就一定有他的意图在。抱着这个疑问一直看下去,能够发现几个线索,一是曲谱上的字迹,原谱与朱莉后来续写的两张谱上字迹几乎一致,二是朱莉的创作能力,当她进入良好的创作状态时,其表现完全是一个作曲家,而非家庭主妇。结合导演的意图,可以认为即使朱莉没有完全代笔,也是协奏曲的创作者之一。影片最后,朱莉与奥利弗完成了曲谱,在这个过程中朱莉一直扮演着男性的角色,她在创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两人的生活中也占据主导,获得了精神和现实中的双重自由。
此外,音乐在整部影片中还起着转折的作用。协奏曲分割着两个不同的朱莉——不自由的朱莉和自由的朱莉。每一次转折既代表不自由的终结,也代表自由的开始,同时也自然地分隔出影片的情节段落。
关于隐喻
影片的政治隐喻并非十分明显,但结合其创作时间,还是可以分辨出来。《蓝》上映于1993年,拍摄时间应该为90年代初期。其时,苏联解体不久,冷战结束,东欧发生剧变,新的欧洲秩序正在形成,基希洛夫斯基本人也处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格局里,完全有理由相信,《蓝》这部作品希望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他对新欧洲的憧憬。如果把欧洲融合协奏曲看做一张蓝图,那么其创作者就应该是欧洲人民,死去的朱莉丈夫隐喻当时在欧洲消亡的社会主义,朱莉本人继承了融合协奏曲的创作,她象征的是追求自由的欧洲。朱莉丈夫的外遇情人是一个律师,她怀上了朱莉丈夫的遗腹子,这个设置可以理解为东欧剧变后的新资本主义国家在法制中重生。
妓女和车祸目击者是影片中出现的两个各有特色的年轻人,他们象征欧洲的新一代,追求个性解放,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总是不知所措。妓女是一个自甘堕落的角色,只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直到最后也没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车祸目击者相比之下则是一个单纯得多的角色,他出于好奇找到了朱莉,想要归还朱莉的项链,而朱莉将十字架项链送给了他。这个动作含有宗教意味,象征欧洲人文思想的传承,影片最后,这个年轻人戴着朱莉的项链从睡梦中醒来,笼罩在蓝色的晨光里,这代表了新一代欧洲人自由精神的觉醒,是基希洛夫斯基留给欧洲人的美好希望。
《蓝》是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综合体,其艺术结构错综复杂,体现了基希洛夫斯基深厚的导演功底,以上分析只能提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可能还有不少分析不当之处,望指正。
后记:这是我的期末电影课论文,为写这篇文章看了不少前辈们的影评,受到不少启发,所以把它发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另外,影艺的同学万一搜到这篇就不要DOWN了,会被宝民哥看出来的……
“我在世上走着,记忆是唯一的行李。”在电影中,过去的记忆却成了女主角朱莉追求自由的束缚,是悲伤的源头,是难以愈合的痂。她没有去墓地,而是静静地埋在被子里看了葬礼的播出,那颤抖的唇角、那滑落的一滴泪水,悲伤的自由似乎沁入她的每一个毛孔,掩饰不了逃避不过,轻易且恣意地侵蚀着她的灵魂。他们彼此曾经是多么契合,现又天人相隔,她想过自杀。但在护士目光的注视下,她放弃了,吐出嘴里的药片,是对自由的尊重,一个神智清醒的人有权利为自己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人清楚究竟什么是最需要的。
触动我最深的是,重回丈夫的房子时,朱莉狠狠撕扯蓝色风铃,颓废地坐到台阶上,手里攥着扯下来的蓝色水晶状饰物。阳光透过水晶,蓝色的光斑在朱莉眼旁缓缓游移,留下了一道阴影,也是她内心的阴影。挂着的蓝色水晶风铃刺伤着她,她渴望摆脱回忆的束缚。显然,这寓意着朱莉寻求自由感情的强烈愿望。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的细节,简单却具有深意。
朱莉如此深爱着她的丈夫,甚至在记忆中不能自拔。然而,当她发现丈夫生前有外遇而且情人怀上了他的孩子时,朱莉惊愕了,却只是一瞬间就平静了。那最后一次出现的池水也不见了浪花,她闭住气静静地在水底漂浮。是的,爱没有错,但却像黑色幽默,原来我们固守的东西很可能是假象,而当我们想回头时已经陷得太深太深,化作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比起自由,束缚来得更容易。当习惯成为了自然,那么事情原来的性质就变化了。直到朱莉知道了他丈夫的情人。在与丈夫的情人看似和解之后,朱莉望见了自由,朱莉康复了,她搬了家,扔掉了丈夫的手稿;当朱莉将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给那个遗腹子的时候,这样的自由到达了顶点,她要自己拯救自己;当朱莉听到丈夫的情人真诚地讲出那一句“对不起”的时候,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自由。
大块的蓝色不动声色地解冻,淡化得容忍而悲悯。她逃离了斑驳的蓝色玻璃吊灯,在阳光下闪烁不停。她肆意地破坏——逃离旧居,撕毁丈夫的手稿,将洁白的手在石墙上凛冽地滑过——甚至将自己揉进另一个男人的身体。对丈夫情人的善待,丈夫遗稿的完成,情人怀抱的回归。朱莉做了一次救赎,灵魂的救赎。这是一场浩劫,也是一场涅磐,火焰是蓝色。这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由的。往昔的追忆,,生与死的两难,无意发现的背叛,宿命,感伤,温情。基耶斯洛夫斯基之蓝,在蓝得无以复加的游泳池里,濒临窒息的蓝色,无边的孤独和虚脱感暴露出来。松开那双握在池沿的手吧!世界之大,居然无处可避。散淡的收尾镜头,无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难以自拔的悲伤,终成了苦情的笑话。丈夫未完成的《欧盟交响曲》提醒着未被完成的一切。闭上眼,静待那宿命一般沉重的乐声再度涌起。是缅怀,是博爱,亦是对自由的救赎。死亡柔化了一切,又在暧昧不清中赋予自由新的涵义。
原来救赎之道相当简单:与其不自由,不如被辜负。她活过来了,她自由了。
一个人所以会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关系,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在联系着,当这种联系不继续存在的时候,就很难再说这个人仍然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关系,出门买食物,交房租水电费,甚至继续工作都只不过是一种程式,这个人不过是完成这一切程序的机器,到了某一个时刻开始运作,到了某一个时刻停止。
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和行为都是根据习惯,因为身边的一切不能再对这个人产生影响,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关系的,有或者没有,这里或者那里,对象、内容或者时间。
再反反复复地看《蓝》,每一个细节,一遍一遍地去琢磨,把自己当作她去经过,去感受,去思考,最后知道,谁都只是自己,无论有什么样的借口,无论有怎样的依恋,到最后还只是自己。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其实也并没有正确与否的标准,要的只是某一个人愿意接受的答案。也就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答案。
我一直以为任何人只要心甘情愿或者无所谓,很多事情就好办了,责任,如果要说责任,我们最底线的责任就是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作为——伤害到旁人,而并无必要因为旁人对你的行为的看法或者他一定要去做何感受而负罪。
最简单的描述就是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小贩不用以为自己在卖给“他”食物,而是在做自己的生意,只是有这样一次交易存在,以此类推。当一个人以为自己跟别的人或事没有关系的时候,谁如果把所谓的关心或者劝解强加,那不是善意,那是残忍的伤害,通过不负责任的手段堆砌自己虚伪的高尚。
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当朱里在医院醒来的时候,微弱呼吸中浮动的那一片羽毛,传达的是生命的自由,生命原本不过如同一片羽毛那样脆弱,开始或者结束都是轻易的一件事;
当朱里埋在被子里看葬礼播出,颤抖的唇角、滑落下来的那一滴泪水,传达的是悲伤的自由,如何的努力都掩盖不了逃避不过,轻易且恣意地侵蚀一个人的灵魂;
当朱里放弃自杀吐出嘴里的药片,注视她的护士,传达的是对自由的尊重,一个神智清醒的人有权利为自己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人清楚究竟什么是最需要的;
......
当朱里得到妓女关于职业选择的回答,导演对于自由的理解和尊重上升到又一个新的高度,人之为人是因为她生而为人,而并非因为她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当朱里将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给那个遗腹子的时候,这样的自由到达了顶点,她要自己拯救自己;
当朱里听到丈夫的情人真诚地讲出那一句“对不起”的时候,她终于找到自己的自由;
......
这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由的。
“blue”有蓝色和忧郁两个意思,所以当真蓝代表忧郁么?
整个片子有些压抑,痛彻心扉的悲恸还看起来若无其事的从容,以至于最终走出的自由放下看起来似乎也缺点反差,少点渲染。不过走出的自由和放下总是要经历削肉剃骨,从结痂的皮肉撕裂中重新长出,不论看起来是血迹斑斑抑或不动声色…
基耶斯洛夫斯基自称是“专业的悲观主义者”,他的悲观在于深刻的怀疑与反思,而他的专业则体现在他怀疑与反思的是人类精神世界永恒的困惑。《三色》探讨的是三色所象征的自由平等与博爱,导演没有从政治、社会的角度出发,却是着眼于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细微感受,忧伤或欢喜,屈辱或尊严,低头神伤或泪眼朦胧隔窗相望的的姿势,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有可能经历的细小感触。
蓝色象征着自由,失去亲人的朱莉失去了家庭同时也失去了义务,生活优渥,没有责任,有着新鲜爱情的无限可能。这样的朱莉理所当然是完全自由的,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却向我们展示随这自由而生的束缚,他探讨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缺失:朱莉被往日的情感与记忆所囚困,无法脱身,她所作的所有便是无所作为,她拒绝去墓地,拒绝看旧照片,扔掉亡夫留下的曲谱,拒绝知道有关亡夫的消息,甚至拒绝哭泣。婆婆与她拥抱,那么用力地哭泣,朱莉问她为什么这样哭泣,她说,因为你不哭。
“在某种意义上,朱丽处于静态的处境,她不停地等,等待一些事情发生变化。她极度脆弱——因为她决定这样——因此某种意义上,电影只好追随她,跟随她的生活方式和她的举止。”
白色代表着另一个美好而具有魔力的字眼:平等。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此片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中个体地位不平等的故事,却是为了质疑平等对纯粹情感关系的必要性。正如芝华士的广告语无比狂妄却又无比真实地叫嚣的那样,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又是一个令人心惊肉跳不敢正视的事实。卡洛尔因性无能而被妻子抛弃,对妻子的爱令他受尽侮辱,当他偶然发财之时,不仅性能力重新恢复,妻子的爱也随之而来。爱情仿佛由财富与生理条件的平衡为前提,一旦失去平衡,爱情就变成一场沉重的灾难砸将下来。
红色的主题是博爱。瓦伦丁像传说中的天使的那样,美丽而善良,一心想为别人着想。只是,“她一直从自己的角度来为别人着想”。一场车祸让她结识了一直坐在屋子里窃听电话的脾气古怪的老法官。老法官偏激的行为观点对于瓦伦丁生命中一直坚持的爱的原则无疑是一场冲击。哲学家都有点多虑,基耶斯洛夫斯基也一样,他被一个问题苦苦困扰,“我们自己有些东西可以付出的这个事实中就有美的东西存在,可如果我们的付出是为了给自己更好的评价,那么这种美就有了瑕疵。这种美纯洁吗?或者是有点被破坏了?”瓦伦丁无疑就是这个充满矛盾与不确定的美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疑问与希望。最终瓦伦丁逐渐理解了老法官,老法官也受其爱的感召,决然地作出了自我检举的决定。
自由平等和博爱是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哲学家刘小枫称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对个体命运忠心耿耿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现代社会中破损的个人道德感觉”,其叙事思想“紧紧盯着不放的个体生命的偶在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乃是现代性的基本问题”。然而影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却又是从这三者的反面开始的。可以说,他所探讨的,都是这三个诱人字眼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失及其存在的可能。
光影总如水。朱莉在受伤时总躲进蓝色的游泳池,让水淹没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无法抛弃记忆。因此无法自由。
因为音乐一直在响,音乐响起,记忆重生,画面在瞬时变成寂静无声的漆黑,时间静止。只有音乐一直在响,最终终于变成恢宏壮大的合唱,每个人在音符的流转里各自生活,微笑或若有所失,做爱或静静死去,所有人的人生都变成朱莉生命的一部分,朱莉的眼泪终于可以静静流下。之前朱莉的任何作为都无法到达自由,顺应内心的声音而生活是不可能的,你所能做的,只是顺应生活本身。爱是囚牢还是自由?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最后庄严而伟大的音乐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在《白》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讲述了一个关于平等的故事,但平等并非真正的表现主题,这是一个取得平等的故事,是关于报复的故事。他相信我们应该追求平等,但要明白永远不会完全实现。歌德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又有何决定?一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与他有生以来的境遇。这些又岂能是平等如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个人大概生来就各有其命运了:生理有所区别,生活的环境也各有差别。有如原本电脑被安装上不同的操作系统,一个个原本应该没有差别的肉体被社会伦理安插进不同的灵魂。更諻论在政治经济因素的作用下,脆弱的情感更有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在《白》中,爱情中个体的尊严完全与爱情无关而与爱情之外的东西如性能力与金钱有关。因不平等而生的屈辱感,却才是爱情的真正面貌。不平等的爱情,或者爱情的不平等,才是永恒平等的东西——对所有人,所有爱情。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说的不是平等的重要性,而是不平等的无法改变。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红》的真正主题是,“人们有时候会不会生错时代?”“我们可能修正老天爷犯下的错误吗?”究竟什么对于他人才是合适的,是让他遵从自己的意志堕落向死亡的深渊,还是让他得救却以放弃自己的选择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为代价?没有谁可以是那个上帝,可以代别人思考,代别人做出选择。而站在大众所认为的正义的立场改变他人,是否又是一种对他人自由权利的亵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悲观在这里暂时止步,他给了《红》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与怀疑之外表达了对人性的坚定信仰。
“在不计其数的拨、插、按以及诸如此类的动作中,摄影师按快门的发明尤其富有成效。用手指触一下快门就能将一个事件永久地固定下来。照相机赋予了瞬间一种追忆性的震惊。这种触觉经验同视觉经验联合在一起,就像报纸广告或大城市交通给人的感觉一样。在其中穿行便会给个体带来一系列惊恐与碰撞。在危险的十字路口,一系列神经紧张会像电流冲击一样急地通过体内。波德莱尔说一个人扎进大众人流中就像扎进蓄电池中。不久,为了描述惊颤经验,他称这种人为“一个装备着意识的万花筒(kaleidoskop)”。当坡(爱伦•坡)的“过往行人”还显得漫无目标地东张西望时,当今的行人却是为了遵照交通指示而不得不这样做。因而,技术迫使人的感觉中枢屈从于一种复杂的训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种对新刺激的急切需要使电影得以诞生。在电影里,惊颤式的感知成了一个有效的形式原则。那种在流水作业的传送带上决定生产节奏的东西正式电影得以立足的基础所在。”
本雅明的这段话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貌似沉闷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美学特质。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里,主要进行叙事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内心世界与外界发生碰撞所产生的“惊颤式的感知”。这一点在《蓝》中表现得尤为出色。
蓝色的光闪耀在朱莉的脸孔上,有一种使人心惊肉跳的忧郁。波德莱尔说忧郁即美。蓝色的光闪耀在朱莉的脸孔上,如同小女孩死之前手中飞扬的棒棒糖纸的光芒闪耀在风中,沈从文说残忍是一种美。这美的残忍的光变成一道沉重的阴影,使朱莉无法从往事中脱身。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蓝色光芒经常是很突然地就闪耀在朱莉的脸上,这突兀的晃动的光芒,正象征了朱莉内心情感的颤抖。自由。自由何在。自由,自由是没有东西可失去的代名词。
此外,在《三色》中玻璃与玻璃的反光成为一个重要的隐喻。无数的玻璃,玻璃与玻璃的反光,这脆弱而坚强的透明而无法逾越的物质正有如影片中每一个人的内心与他人之间的距离。玻璃那种混合了脆弱与坚硬的特质正很恰当地揭示出了人物敏感而矛盾的内心。人物内心情感的隐喻表达与技术手法的完美结合保证了“惊颤式的感知”的“惊颤”度,给观众以一种心灵上的冲击力。
“三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一些有某种知觉或感觉的人,一些有魅力的人。”事实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许多电影都是以这种知觉或感觉为基础的,“惊颤式的感知”可以说是整个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价值所在。这种奇异的感知既是电影的表现内容,又是电影与它的观众之间发生感应与传递情绪的基础。比如那一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镜子、窗户上、门上和汽车上的玻璃的反光与折射中的“镜中”维罗尼卡与现实中的维罗尼卡同时存在,电影中的人物被一种奇异的心灵感应主导着命运,而光影班驳,金黄色的温暖色调里,我们内心最隐秘的部分,也被一种熟悉而奇异的忧伤与温暖围绕,那新鲜的柔嫩的颤抖的感觉,如灵魂的存在般神秘敏感。
这种“惊颤式的感知”存在于电影人物心灵之中的同时存在于观众与电影人物之间,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最终完成它的表达的最后关键。即基耶斯洛夫斯基选取了我们每个人生命和思想中共同存在的最细小最敏感的情感样本,当我们被电影中的人物所感动,也即产生共鸣式的惊颤感知之时,我们其实是被自己感动了。正因为如此,刘小枫才叙说自己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过世时,感到“思想的在世孤单”。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有如我们思想世界里一位不可失去的生活同伴,他的电影熨贴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孤单灵魂,光影之间令我们感受到一点细小却灼热的温暖直抵灵魂深处。而无疑,《三色》正是他众多作品中人文关怀的出色代表。
公众号:慢浪 MLSLOWLY
①自由与禁锢的辩证探讨:涌动的蓝色=情感十字架与记忆囚牢。②基氏签名-昭示宿命与偶然的神秘目击者:玩剑玉的男孩与吹笛手。③4次撕裂连续性时空的淡出-淡入,一如猝然的震颤与情感的黑狱。④蓝色泳池,重回母体,自毁与新生的象征。⑤浸入咖啡一角的方糖。⑥结尾透过鱼缸的床戏与卷轴蒙太奇。(9.0/10)
基耶对人物精神活动的表现力可谓一流:几次黑幕如同情绪的无底黑洞,交由交响乐完成堕入其中而后又升腾的仪式;花式利用光影手段,如多面棱镜折射出人物情绪的迷离与复杂;拳头摩擦墙壁、咖啡浸透方糖、垃圾车碾碎乐谱、拦车少年刚好落中的木球玩具,似乎偶然得来的小动作却有如精心设计的仪式。基耶总是在隐忍压抑中沉默地言说。
8/10。特写镜头挺好地展现对情绪的微观表现,例如医院那几段中对女主眼球、嘴角和床上羽毛的特写,她从模糊到清晰的视线,引导观众和女主建立精神上的痛苦,又如女主躺在床上看丈夫和女儿葬礼的直播,她的手指模糊抚摸电视上的棺材,再到手背从墙上摩擦时的疼痛、指尖阅读乐谱的速度,表现悲伤的压抑到彻底释放,咖啡厅一幕有对餐桌的两次特写,光线由明入暗,此刻街头艺人的笛声成为弦外之音,如咖啡侵入糖块一般吸走阴影的束缚,当女主卷起总谱,头也不回地走出景深处的房门,前景中饰有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占满画面,象征走出记忆的禁锢。逃避生活意味着不自由,她拒绝开门帮助公寓外被殴打的年轻人,拒绝参与赶走妓女的集体签名,直到她借来邻居的猫消灭储藏室的鼠窝,才摆脱狭隘的逃避,重新正视现实,结尾那一串泪痕是将伤痛转化为走向自由的动力。
蓝、白、红即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命题,延续《十诫》对人性、隐私及个人层面上的影像表达。《蓝》讲的是自由,或者说是“人类自由的不完全。我们离真正的自由到底有多远。”Julie的丈夫和女儿意外离世后,按常理应有许多她去墓地或看旧照片的场景,但影片里完全没有。因为她尝试过另外一种生活:没有过去的生活,她已下决心把它抹去。这种感觉也让她最终意识到,个人终究无法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或者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觉得试着忘记过去是可能的,但突然又会因一些事而卷入与过去有关的记忆,发现“原来是那样……”,这种荒谬以爱、同情、友谊的方式出现,并以你的情感共同筑成新的囚牢。在某种意义上,Julie是静止、等待变化的状态,电影跟随着她的运动切换场景。而影像甚至也会静止,比如那三个黑幕的时间。
自由……从爱的束缚中解脱
三四星之间 有“故意表现出苦”的意味
有些失去总令人念念不忘,特别是爱的最为刻骨铭心的时候。
重温。美妙惊艳的摄影和普瑞斯纳强有力的震撼配乐成了丰富和辅助剧情情境的大功臣;啧啧称赞的视听语言,细节的捕捉暗示,神秘意象的迷人呈现,犹如神来之笔;内敛压抑的悲愤和痛楚反倒更能让人感受到内心奔涌激烈的饱满情绪;比诺什咀嚼棒棒糖以及最后的眼泪堪称经典;同样是无常命运编写的悲剧,将朱莉推向了地狱又获得了新生,整体看上去其实是个特倒霉特惨的悲伤故事,但并未充满绝望,反倒有种负负得正的意指;根据主题设定来看实际是卸掉一切束缚获取真正自由的“从煎熬到释然的历程”,重点在于理性与情感上如何果断的和过去诀别,走出过往的阴影和羁绊,情妇的出现意外成了转机,可看做是对朱莉的一种精神慰藉,终于能和从前看似美满幸福实际充斥着谎言和背叛的过去说再见,彻底地失去也就变得不再那么痛苦或不公平。读书才知《广岛之恋》的梗。
毁掉宏大的乐谱、用性来充实空荡的房子、不接受遗失的项链——放弃生活一切的寄托,将全部的过去锁进箱中并不能带来自由。Julie在蓝色泳池中肆意遨游,却无法从那里逃离,过去像一只锁不住的洪荒野兽,来势汹汹。她说友情和爱情都是陷阱,可为了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踏进陷阱、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箱中。
散淡的收尾镜头,无计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救贖尚未完成
全都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藍,是Juliette用拳頭與赤裸的石牆摩擦的那種痛,是看到垃圾車刺穿曲譜的痛,還有淺藍色水晶燈投射出來的淡淡哀痛。
[蓝]是我电影的启蒙,从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电影应该怎么“看”、怎么“听”。基氏对于图像和声音的理解在他的同行里实属少有,什么时候该协作、什么时候该对立、什么时候该突出哪一个,这些东西上面他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控制力。通过把自己重新带回"不自由"的人际关系里,这个女人真正才获得了自由。
拧巴都是自找的,自由也是一样。你如何看待生活,那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对女主情绪的表达,从哀莫大于心死到试图跟昨天告别再到最后真的获得自由意识与状态。
这完全是在用镜头和音乐来讲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电影情节的架构,既不是基于普遍的“戏剧逻辑”,也不同于塔可夫斯基之流的“诗意逻辑”。他有种自成一脉的味道,其用弱故事性情节、强象征性符号与浓自我性人物构建起了一种“空间—环境—自我”的“复合逻辑”。其实整个故事相当平铺直叙,只是为了满足复合逻辑需求而运用了许多超常规技巧。比如,许多时候镜头忽然渐隐,这原本应该用在转场或时间流逝上的技法,但淡出后却始终连接着同一情节,其象征着朱莉感知系统遁入黑洞的心理体验。并且配乐起伏跟随者人物状态而律动,这都属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构建电影情节的技巧。能够将电影中许多分立的环节化用为一,果然大师就是大师。
一直压在自己心头的是对方那份沉重的爱,当沉重不再,事亦惘然。
经历丧夫失女之痛的中年女人的心路历程。情感饱满,演技优秀,细节到位。觉得这个片子闷的人绝对是没怎么看过真正的闷片。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了拍摄一块方糖,试验了很多次才找到那从浸入咖啡到完全变色恰好五秒钟的方糖。朱丽叶为了体验角色,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拍摄手在石头上划动的镜头。很好
人的自由的最大障碍是时间,虽然关于时间的记忆也是自由的前提。作为时间的具象在影片中是音乐,这真是绝妙的比喻。女主角的两难处境在于不管告别过去还是沉溺于记忆,她都无法获得自由。所以音乐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惊悚而纠缠着她的,这与结局高潮段的音乐形成对比。新生儿成就了最后的救赎。
这片子相当难,第一次看的很茫然,疑虑不减反增。更要命的是,这样的电影不看出些什么,极难获得观片快感的。影片更多的是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也就是将特定时间地点的主人翁的内心状态通过一系列手法具象的传达给观众,在一系列导演营造的意象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影片的立意,可以说,整个片子是很开放的,虽然导演将其基调确定为三色旗中的“自由”,但他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封闭式的,他极端个人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也为观众自身的理解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居然是我2008年看的最后一部片,看的原因居然是早点看完删掉好腾出空间下歌。。。
心灵自由,从纪实到深入人心,无明显动机冲突,不评判介入,对时间严格遵从;道德焦虑电影的超越,存在主义,不抛弃孤独个体;音乐刻画人物心理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