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kim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因而他痛恨塞尔维亚人...
讲述科索沃战争期间,一个塞尔维亚家庭的一场葬礼,一个阿尔巴利亚家庭的一场婚礼以及两个男孩的冲突和友谊。影片开头的时候,内纳德说他没有朋友,而最后转学到贝尔格莱德的时候,黑板上写着“我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想起了阿什金瘸脚拄着拐棍爬到大钟边,透过缝隙将巧克力塞进大钟里,最终让内纳德得救。巴什金最后的举动多少出乎意料,内纳德如果死在大钟里似乎更能凸显战争和种族仇恨的残酷。两个男孩再见仍是朋友,是否也是两个民族和解的希望。喜欢电影朴实无华的画面。
一个繁荣的南斯拉夫,被西方搅动的四分五裂,民族和宗教这些以前被淡化的问题被重新煽动起来,还清晰记得高中时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野蛮轰炸的震惊和愤怒,比这更悲惨的,则是科索沃这块塞尔维亚永远的心头之痛,影片所展现的是2004年,距离战争并没有过去多远,被摧毁的东正教堂,被遗弃的塞族民居,恐怖的科索沃解放军的涂鸦,都在诉说着种族冲突带来的伤痕,塞族人的摇篮之地,如今却没有塞族人的容身之所,阿族可以堂而皇之的开枪庆祝婚礼,可以持枪私刑,塞族连保护自己的牛的权利都不被允许,而且仇恨已经根深蒂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星都可能再度引燃一场大骚动,阿族人对塞族人充满了不信任,同样的,内纳德来到贝尔格莱德的学校,周围也充斥着对于阿族的蔑视,和解的种子在两个少年心中萌芽,可是真的能长成友谊的大树吗?
期待如影片名字所说,他们再见仍是朋友
记住回来!我最好的朋友,也许分别就是永别。站在同情塞族的立场的电影确实不讨西方喜欢,但也许更接近事实,政治的博弈总是以牺牲普通百姓为代价,把问题留到下一辈去处理,问题永远还是问题。
自科索沃战乱之后,西方媒体就一直不喜欢塞尔维亚人,这部新片就是关于这个被西方媒体因为偏见有意无视的群体,对此导演也表达了对西方媒体这种偏见的不满。也不是媒体的立场问题,这是政治问题,对于那些被遗憾的弱势群体里的普通人,导演用10岁基督教小孩的视角展示这个偏见问题的荒谬。★★★★
回到所谓故乡贝尔格莱德,才发现南斯拉夫已早于爷爷入了土。横跨两片土地,小内尔德都没找到归属感。在伤害过彼此的科索沃,除了切肤之痛的记忆,还寄托着新一代愈合的希望。然而,不绝于耳的枪响以及父亲毅然决然地眼神,又预示着婚娶与葬礼同时进行的现状仍将继续。整体节奏简明克制,只可惜前半场部分特写贴得太近,刻意营造出的逼仄反倒挤压掉了思索的空间。
民族矛盾和人性的较量,持续了千年,终将无解
飞地(Enklava)这个词放在科索沃的语境下立马就有了戏剧冲突,宗教和族裔的差异以及历史纷争让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生来就成为死敌,他们唯一的桥梁是欧盟的调解。单纯的儿童视角和富有强烈对称美的影像语言看上去都饶有趣味,但整体难免有简化矛盾的嫌疑,直到最后谈到归属感才逐渐明朗
只說一個細節——丟空的塞族房屋的墻壁等地方上的塗鴉字樣「UÇK」是「科索沃解放軍」的意思。
卡兰德若大神的配乐 不管配在什么片子上 感觉都能瞬间涨一星
好久没见过这么真挚朴素的故事了,很容易打动人,但不否认剧本也有明显的加工过的起承转合。动荡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争端一触即发,民族仇恨不可消除,这种情绪也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相似的主题,比今年另一部申奥片《希布》好很多。[B]
电影一再拓宽了我的地理边界,科索沃应该是我毕生都不大可能到访的地方,我却看了一个发生在科索沃的故事。种族仇恨其实更多是成年人的执念,对于孩子来说,友谊还是可能的,反而是城市里,仇恨可能从一开始就被媒体或宣传塑造了。
用孩子视角讲述真是感动地不行了。。。
独特的东欧意象,孩子视角下的战争创伤,平静中酝酿着深切的悲伤。孩子,你为何如此戾气深重?这是大人最该反思的问题。
很樸實,很真摯
民族矛盾在友谊面前败下阵来。
仇恨易结不易解。两个本无私人仇怨的孩子之间尚且如此,往后世世代代的人民又将如何,世界上那么多互相冲突对立的民族之间又该如何,这是电影无法给出答案的。
有点巴尔干阿巴斯的味道 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关系 一场塞族葬礼和一场阿尔巴尼亚婚礼 最耐人寻味的部分除了阿尔巴尼亚孩子拿枪威胁塞族孩子后又去救他的场景 和塞族父亲拒绝了警察局的邀请 最终来到了塞族人的首都贝尔格莱德
装甲车和神父的马车错身而过,巴尔干半岛上的隔阂与仇恨依然不动声色。男孩伏于一方窗口望出去的荒芜,是作文里没有朋友的寂寥、贪玩被鞭打的抽痛、半躺在洪钟里发呆的落寞。弥漫日久的硝烟味熏染了孩童无暇的双眸,当阿什金怀揣巧克力一瘸一拐来到钟架的时候,男孩的作文里,朋友的称谓终于有了归属。
孩子们眼中的家国仇恨
也没看出来两个小伙伴怎么就忽然情深意重了,结尾太刻意。
7.8。两个民族间,狭缝中的窥视(装甲车、砖墙洞、辘轳、大钟下),谁也看不清谁,隔阂越来越严重。一族可以用枪支庆祝婚礼,另一族甚至连保护自己的权利都没有。信仰的失去。人性可以慢慢弥合伤口。感动
2018首艺联塞尔维亚影展开幕片。片名正解是“飞地”,翻成这样虽说比较扯但好在有些意思。写不完的科索沃战争创伤后遗症。小镇算是极为典型的环境。小细节比较有意思,剧作上婚礼加葬礼很有些库爷的意思。当然导演站塞族,导致片里阿族写得都比较简单粗暴。高潮戏那里故意甩了一块写成因果倒置,比较刻意也不算有趣。里面用了艾连妮·卡兰卓的好几首配乐(主要是[哭泣草原]),因为卡兰卓说新的写不出来旧的你们看上什么只管买了用……(2015年莫斯科主竞赛-观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