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溜哪路?什么价?(什么人?到哪去?)
想啥来啥,想吃奶,就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小孩他舅舅就来啦。(找同行。)
紧三天,慢三天,怎么看不见天王山?(我走了九天,也没找到哇?)
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因为你不是正牌的。)
地上有的是米,唔呀有根底。(老子是正牌的,老牌的。)
拜见过啊么啦?(你从小拜谁为师?)
他房上没有瓦,非否非,否非否。(不到正堂不能说,徒不言师wei。)
哂哒?哂哒?(谁引点你这里来?)
一座玲珑塔,面向青带,背靠沙。(是个dao人。)
么哈?么哈?(以前独干吗?)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许大马棒山上。)
这一段是杨子荣在威虎山下刚见到土匪时的黑话,晌午说话是个言午许,没有家说明了是刚刚被小分队剿灭的许大马棒。
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z宗。)
宝塔镇河妖。(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脸红什么?
精神焕发。
怎么又黄啦?
防冷涂的蜡。
好叭哒!(内行,是把老手。)
天下大大啦。(不吹牛,闯过大队头。)
这是一个京剧爱好者兼徐克脑残粉在《智取威虎山3D》拍摄时,对曲波原著、电影《林海雪原》及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做了简要比较后记下的笔记,掺杂有部分对徐克新作的展望与吐槽。
1、电影开始时小分队跟定河道人斗智的戏很有意思,样板戏舍弃这段可惜了。原著当中的定河道人老谋深算,可以很好地衬托正面人物。电影中参谋长第二次亮相就是跟他交锋,先从穿着上识破庙中女子的身份,再轻描淡写地化解其他解放军跟定河道人的冲突,用几分钟的戏就把参谋长机智善断的基本形象建立起来了。单从这个细节上来说,我觉得以徐克眼下不太重视剧本与演员选择的做法,新版的参谋长恐怕很难跟张勇手这个版本的比。(样板戏版的参谋长跟原著距离较大,唱段内容以歌颂领袖为主,时代烙印较深。而且我也很怀疑现在的年轻演员会不会在演出前仔细揣摩原著和现有的两种电影改编版:根据新版演员的微博,他似乎在开机后都不知道《智取威虎山》并不是一个抗日故事……)不过既然徐克选择演技较为令人信服的张涵予扮演杨子荣,估计新版主要的戏份就会集中到杨子荣身上,索性弱化参谋长的形象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处理手段,至少能藏拙。
2、白茹的第一次出场也很有意思:扮演这个角色的女演员虽然称不上非常漂亮,但双眼炯炯有神,口齿伶俐,十分符合“小白鸽”的称号。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坦克”刘勋苍回来之后,她又想欢呼跳跃,又碍着“首长”少剑波在场不敢过于活泼,直到他转身后才乐得又蹦又跳的样子,完全表现出了白茹热情的天性。在其他人纷纷要求“坦克”讲述擒获“一撮毛”过程的时候,又是白茹第一时间为他送上了热水,点出了这个女性角色在小分队中特有的作用,处理非常细腻。
3、原著中,“一撮毛”的匪徒身份是先通过一对受欺侮的老夫妇的陈述点明的,有些平铺直叙,电影则跳过了这段,直接以他杀害栾平的妻子制造出电影开场的悬念。被擒后,他毫无惧色,反倒自以为大方地向小分队众人问好,又会让观众疑惑他的身份究竟是什么,进一步制造悬念。在审问过程中,少剑波放任他胡说八道了一通才猝然喊出他的真名,令他措手不及,也对人物智慧的精简表现。
4、电影中额外增加了杨子荣乔装打入匪徒内部之前,跟少剑波练习对“黑话”的情节,在我看来,这种故意拔高少剑波形象的做法,模糊了小分队中各人的特点和作用,是不及原著的败笔。
5、扮演参谋长的张勇手的缺点是,他的表演没有扮演杨子荣的王润身那样松弛自然,严肃(或者说程式化)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样板戏中参谋长的扮演者沈金波,似乎只具备决策者的深思强干,而远没有沈金波那样儒雅和蔼。沈金波扮演的参谋长在夹皮沟的乡亲面前始终是一位和善可靠的长者,令人一看就愿意信任依赖,在这点上张勇手有所欠缺。奇怪的是,扮演少剑波时,张勇手其实只有26岁,比扮演参谋长时已经44岁的沈金波年轻许多,十分贴近原著人物的年龄,可他看起来却一点不像年轻人。这点上倒是徐克的选角有优势,问题是现在这位演员能否在他的指导下演出青年指挥官的分量。
6、1960年版的《林海雪原》并没有参谋长和白茹的感情戏,倒是去掉了原著中的一些与主体情节关联度不高的俗笔。我个人认为,白茹这个角色之所以应该存在,主要是为了证明社会变革不仅是一场涉及阶级解放的运动,也是一场涉及性别解放的运动,至于她是不是成为了谁的恋人,倒是个次要的问题。在一个值得众人为之奋斗的真正的文明社会中,男性和女性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与禀赋,自由而平等地生活,而不应当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经济上的或是社会传统上的压迫。希望徐克的新版能够在阐明这一点上多下功夫,尽量发挥他擅长塑造女性角色的优势,让白茹成为一部“男人戏”中的亮点。
7、电影中威虎山众土匪的化妆和形体都太诡异了。相信在这点上徐克还是有优势的,更何况还找了梁家辉演座山雕!1960年版的座山雕完全没有气势,言行甚至还不及定河道人深沉镇定,表情也过于夸张,跟样板戏中的反派几乎没什么差别。上山后,杨子荣对众匪讲述自己如何取得联络图的那场戏也演得极端浮夸,全是京剧范儿,又像在表演评书,明显就是那个时代通过极端丑化敌人而“凸显”英雄形象的典型手法——而且因为没有唱段,看起来还没有京剧过瘾!可能是因为技术原因,这版并没有拍摄“打虎上山”的浪漫主义情节,这点就指望徐克吧。
8、电影对杨子荣瞎掰郑三炮和蝴蝶迷故事的处理跟原著各有长处:原著突出的是杨子荣在众人面前临时胡诌的随机应变,可以调动读者的情绪;电影突出的是他借助讲故事蒙蔽八大金刚,趁人不备查探威虎山工事的机敏。从情节发展上说,改编令电影的叙事节奏更紧凑了。
9、定河道人的第二场戏照样精彩,对傻大个这样的浑人也有办法顺利应付、支使,堪称高智商匪徒,不落俗套,让我越发期待新版中能保留这个人物。电影中,老道从傻大个处得知“一撮毛”被擒后立刻逃走的情节也比原著合理,同时,在第一时间洞察了他意图的参谋长也就更显得睿智。但电影版的问题是,解放军在抓住傻大个后没有理由从河神庙全部撤回,而不留下足够的人手继续监视老道,以至于放任他逃出,威胁剿匪工作。虽说后面小分队与他争相前往威虎山的情节可以令观众感到紧张,但从逻辑上说,他的顺利逃脱不合理。
10、电影中栾平趁乱逃走的情节也跟原著不一样。我十分怀疑这种改编是因为当时技术不过关,就像前面不能安排杨子荣杀死老虎的戏份一样,火车爆炸、出轨之类的场面对于60年代的中国电影行业难度太高,因此只能改成土匪与民兵对峙。而且由于当时的“政治正确”,原本应该在这场交锋中牺牲的高波,倒是在电影中活了下来……
11、电影版以旁白交代杨子荣安排百鸡宴的做法似乎有点不符合艺术规律,比京剧版更粗糙。杨子荣的心理活动全部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直观地陈述给观众,也显得过于偷懒,这点我相信新版应该有所改进。
12、杨子荣跟栾平斗智的戏在京剧样板戏中固然过于简略,而电影版开始时对栾平的心理刻画则幼稚到了可笑的地步——成了穿着解放军军装和土匪服装的杨子荣在他眼前交替出现!但是杨子荣对栾平的言语压制在电影版中被表现得非常成功,栾平一开始便墙头草式地承认自己投靠过谢文东也比原著细致,体现了他的小聪明。杨子荣把“有他没我”的难题甩给座山雕,让座山雕在自己和栾平之间选一个之后便坐在一边故作悠闲地抽烟杆的样子真是大胆极了,这种生活化的基调是硬邦邦的样板戏一辈子也追不上的。
13、总体看来,1960年版电影《林海雪原》对原著的改编是详略得当的,成功塑造了杨子荣智勇双全的形象,就情节来说,要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丰富有趣许多。但是,本身就不以叙事见长的京剧也以无比精彩的旋律与唱腔塑造了一个更令人难忘的男主角,以至于我到现在也很难想象一个“打虎上山”时不唱“穿林海、跨雪原”的杨子荣。对于新版来说,这些历史积淀既是基础,也是负担。十分期待徐克的发挥。
最经典的《林海雪原》是1960年中国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的,讲的是解放战争1946年的故事,就是我准备评的这部。03年出过电视剧版本,今年(2017年)又除了一个新的电视剧版本。没有追国产剧的习惯,也没有太想看电视剧的欲望,而且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电视剧,本人倒是十分好奇新中国前的那一段历史,但是历史中的真真假假,电影电视剧这种艺术类的作品又总是避重就轻,不排除有造假的嫌疑,于是我还是更相信书一点,虽然作者也一定会对历史加以修饰。向来是把书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还没听说过把电影电视剧编成一套书的,纪录片《大国的崛起》的解说词就暂且不提吧。所以我到还是愿意读一读《林海雪原》这一本小说的。
这部电影,《林海雪原》确实于我来说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大抵也是因为画质太感人了。所以抛开摄影,抛开画面这些,单从故事本身和人物开始说起。
我并不太清楚这是不是由真实事件改编,但是电影是一部艺术作品,我前头也说过,电影是需要加工的,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那个时代,只要事件是真实的,舔砖加瓦,浓墨重彩等等,只要不改变事情本质就好,就像大家常常吐槽雷锋的一系列举动是摆拍的,但是雷锋确确实实做过这些事情,你不可能时时刻刻拿个相机拍他,但又需要达到宣传的效果,出现摆拍是很正常的事,当时的人的理念就是如此,只要雷锋确确实实做过这些事情就好。放到现在,许多人怕是不能理解了,剩下许多无脑的吐槽,如果把凡事都放在当时的背景里,而不是放在自己浅薄的世界观里,世界就会少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谩骂了。
恩,回到正题,我正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没有加工好。单从电影的叙事性来说,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人心,也没有跌宕起伏,中国的电影一向如此,主角光环太强,强到使观众感到怀疑,这部电影也还没达到这种地步,但确实是一部食之无味的电影。每次事件的转折后,我能很容易地猜到发展结果。可能是我抱着这样的心态看,才误入这种企图的,两个小时简直是煎熬的,对于我来说。如果不是作业的必要,我是绝对不会看这部电影的,太不认真的我,也没有从中学到什么,里面传达的思想确确实实是契合1960年的思想潮流,现在看来都变味了。我现在也没办法知道当时人们看到这部电影是怎样的心情。
故事中的人物,我只能说刻画得不深刻。坏人是单纯的坏人,好人是单纯的好人,在我的认知里,人不可能是单纯的。所以我一直很期盼一部电影中能真正得刻画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人。
如果想要认知地说出《林海雪原》这部电影的价值,我觉得最好是放在当时的环境中谈谈,如果放在现在,我真的把它谈得啥都不是。毕竟我不是大家,所以能力有限,也比较偏激。
现在我还在怨恨它浪费了我两小时,真的无聊,画质不忍直视,故事是基本了解了,但是电影本身却没向我传达出意义。
老版电影《林海雪原》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绝对不是一句政治教化那么简单
第一,电影《林海雪原》来自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故事背景即东北民主联军在绥滨图一带剿匪的故事。电影着重选取了“智取威虎山”这个桥段,而对主人公杨子荣刻画非常到位。
第二,基于改编的《林海雪原》电影,虽然当时的黑白老电影无法还原打虎上山等情节,但是基本情节没有特别多的删改。整个故事主线明朗,叙事清楚。
第三,里面的武器没有太穿帮的地方。相比之下,《智取威虎山》就在武器和匪巢这两个地方逊色太多。《智取威虎山》里面,我军战士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枪加上没良心炮,土匪更是搬出霰弹枪(那时候貌似没有这种型号)、巴祖卡、坦克、飞机,以及座山雕地下王国版的城堡军火库,不仅仅枪炮无数,还有完备的地下室、跑道。殊不知,当时候“北满四大杆”的营地也不过是马棚,若是像梁家辉座山雕这么样子,估计离被日本关东军或者国民党剿灭不远了。
第四,人物形象塑造十分成功。那些张口闭口“脸谱化”的,能否出来走两步。里面角色无论正反面,个个都能让你记住谁是张王李。正面角色中,杨子荣既有一身正气,但绝对不是那种高大全,以至于座山雕也没能察觉他;反面角色中,座山雕不怒自威,山大王派头十足,栾平一脸猥琐。
十七年过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文艺作品被“八亿人口八个戏”的革命样板戏代替,我军革命干部各个红脸关公,不食人间烟火,反面人物各个白脸曹操,看不出丝毫的差别。改革开放后,除了《高山下的花环》《闪电行动》等少数历史战争题材优秀作品,其余的很多作品,我军干部各个却又塑造的跟巴顿麦克阿瑟没有区别,张口闭口“老子X她娘”,国军长官各个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都是一个模子刻出的诸葛亮。
想了想,这故事里最艰难的任务恐怕就是间或出现的画外旁白里的那句台词,“一个人在雪原里走了三天三夜”……电影是时间的艺术,自然没错,但它却不能是很长时间的艺术!别说你走了三天三夜,就是连续三十分钟都必须被大幅省略缩短到几分钟的篇幅内。不过好在它只是剧中角色所面临的难点,而非本片的叙事重点。既然叫做智取威虎山,重点就该放在乔装假扮深入虎穴取得信任最后在百鸡宴上将土匪一窝端!台词(黑话)表演和造型牢牢占据叙事C位。其中,造型最抢眼的不是习惯性塑造我军领导的里坡竟然屈尊演了土匪傻大个?也不是换了草莽装扮后反而更加英气逼人威风八面的杨子荣!而是那位留着咸蛋超人的发型外加伊凡雷帝式胡须、更拥有足以让翻拍版梁家辉都失色许多的眼神和脸颊的座山雕崔三爷!记住他的扮演者——毕钰。
演杨子荣的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里演关敬陶的王润身。。杨子荣哼哼了一个小调,我听着有些耳熟,再一想这不德云社张云雷唱的《探清水河》吗。。
好看啊!虽然舞台剧痕迹很明显,有时代特色,但是就是好看。三次波折三次把人心提到嗓子眼,关键戏份没有背景音乐,完全靠台词和演员拱托出紧张的氛围,真的厉害。果然好作品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考验,好电影什么时候看都是好看的。
新版资源未出,先睹旧版为快。旧版导演刚走,新版热闹登台。一新一旧间,冰火两重天。
哈哈,杨子荣,昨天就看了,里面好象有董存瑞啊,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战太儿戏了,前面的准备工作做得那么充分,最后几分钟就搞定了
这就是某些人口中一文不值的样板戏吗?那我衷心地希望现在高端神圣的私有制和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国产影视早日赶上样板戏的水平。看人家故事讲得多利索,主演英气勃发的多招人喜欢。至于:1.人物脸谱化?「正就是正,邪就是邪,黑小虎,你还是不懂啊。」2.表演戏剧味太重?早期的国外比如日本一些的电影中的人物表演舞台剧味更重,直到今天都没好到哪去,然而似乎没见有人挑那些片子的毛病。比起那些,说实话本片的表演已经相当到位了。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文艺实在是被严重忽视了。以公有制为主导的文艺创作也实在是被严重抹黑了。
上个月,老版导演驾鹤西去。这个月,新版上映热闹非凡。作为十七年电影里脏话和黑话最多的改编作,它在故事层面具有先天优势,类型元素丰富,奇观设置别出心裁,影像外扩更新的空间广大。重头戏的主副线交叉,呼之欲出的紧张感俨然是上等工业材料,怪不得成龙曾留意过翻拍,只是有《A计划》在先。
昨天去看徐克版智取威虎山时和几个70,80后聊天,居然都不知道,没印象看过这个黑白版本的林海雪原!那就必须和新版的推荐一下,搭配消费一下。
60年的老电影无法在打虎、攻寨这些场面戏上出彩(配音里还能听到录音棚的回音呢),但是最大程度突出了“智取”,将智有效地区分了层次。子荣智勇双全故可取,但是小分队和203发动群众,疏通铁路,亦是大智,徐克在这点上做得不如老电影,智取变成了强攻,场面戏代替了斗智,还要安排屎遁情节给杨子荣
智取威虎山的故事算是典中典了,因为它确实很精彩,很有看头。徐克的那部固然好看,更符合当代人口味,而这部60年代的林海雪原,比之也毫不逊色。不同时代的表现方式不同,除却故事大致框架外,几乎就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其实选取的情节也有很多不同,战斗场面极少,注重军民一家亲,刻意为之的群像减轻了紧张感,台词和运镜制造出强大的主角气场。杨子荣的扮相太正面人物了也,无论是台词还是神态动作,都让我想起主角与配角中的朱时茂,不知道就是模仿的这部,还是那个年代普遍的套路。
好像是小时候电影院还是电视上看的。。。遥远的记忆。。。
“我代表党、代表人民对你执行枪决”,这台词里少“戴”了一“表”噎,嘿嘿!
针对最高赞:大哥这不是样板戏啊我服了你家60年的电影有资格成为样板戏。。。。。。。真样板戏叫《智取威虎山》靴靴。。。。。。。
论杨子荣扮相最好的还是王润身,有股子江湖味,其次是徐克版张涵予,最差的反而是样板戏里的童祥苓, 童祥苓太正气了,可是当年也只可能满脸正气的人来演杨子荣
其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甚至使得成龙在其电影《A计划》里引用本片经典桥段。
精彩的间谍智斗,经典的黑话切口。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因为看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原因,看了这个原版,经典只有一次,三版中,这版故事最饱满,拍的认真,场景都是林海,雪原!说话都冒着白气。京剧版式舞台剧经典,很想去剧场重温,可惜没有了。电视剧还没看完,说30集以后开始精彩,主要张睿203太出戏了。
威虎山上的戏太有西游记味儿了,山洞里的土匪们,从大到小,都像《西游记》各个妖洞里头的大小妖怪似的,喇么憨拙可爱呢!
故事还可以,只不过表演过于舞台化,京剧味太浓。
作为十七年电影的经典,觉得比徐克的新版更好,杨子荣在威虎山上与土匪们群戏很有戏台感,拍的精彩、演的精彩。还是个套着革命外衣的通俗小说/传奇小说,很有水浒英雄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