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多了真的容易串。
陆逊徐渭,魏塋胡宗宪,司马懿严嵩…
历史改了太多了,尤其是徐海那段,被诱杀的徐海牺牲在了抗倭战场,王翠翘也成了朝臣之烈女,很多事情都有了值得歌颂的一面,人人为国,只有朝廷里那帮人在腐败和无能之间徘徊…
但是实在是看的人热血沸腾,冻死不拆房饿死不抢粮的戚家军塑造的真的很棒,卫所官兵一帮窝囊废,实际上也很有道理,在遇到外敌入侵时候依靠指不上的人和千百里之外的救星永远不如自己武装起来。好比武装到牙缝里的老百姓和官僚气盛行的国民党相比一样,完全不是同一个级别,人民战争理论真的永远都不过时!
仔细想想在艺术作品中这种历史的正面化改动是非常有可取之处的,今日上尚书课,原本的东夏之争在正书中塑造成了禅位向德的和平交接,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人人有了相鉴能够向着这种好的方向做自己,能够形成一种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对整个社会和整个民族非常有长远的意义。
试想如果东夏之争真如现在人考据那样,那这种道德何处依存,这种正面社会主张何以在人们心中传承?背离了理想化而只求功利和所谓的实际,以争代和,以恶敝善,这种取向真的值得吗?其视角真的长远吗?是不是就成了历史上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个人认为这些问题还有待商榷。
冲着这些思考,我对这个片的打分从四星变成五星,还有几集就看完了,加油!
天不灭,道亦不灭。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这总比满大街都是明目张胆的小人好的多得多!
这几天闲暇时间冲着邵峰老师补完了《抗倭英雄戚继光》,说说几点感受。
基本符合史实,部分为了戏剧效果做了改编可以接受,绝不是抗日神剧。
演技点评:
朱晓鱼:文戏还行,给个七分,受人设限制发挥的范畴比较小。但是这个武戏,于荣光您是怎么带的他?武戏绵软,和武力值设定不相符衬,武戏只能给五分。综合六分及格。
颜丹晨:从一开始到最后我都没有接受她是个女中豪杰的人设,虽然感受到她在努力改变之前戏路的形象,但是无奈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就OK的,不打分了。
邵峰:人设限制也很大,但是和李立群最后一场戏真可谓势均力敌,且二位老师都是难得的全程自己配音的,凭此8分+。
何冰:何冰老师的台词功底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此剧非常遗憾的没有使用原音,我不明白为什么?太忙了没空配音吗?当然我不是说张震老师配的差,当一个演员有充分的台词功底的时候,始终是自己的声音最贴脸最合适。配音扣一分,七分。
于荣光:又一个受限于人设的,打分略过不表了。
李立群:我要特别表扬李立群老师,真的,他的表演和台词太棒了!妈的,从来没有想过我这辈子会因为李立群的角色哭的几乎崩溃了!李立群老师饰演的胡宗宪,他不顾清流的言论贪墨阿谀奉承严嵩成为严党,换来自己对于海防对于戚继光的发言权。他是个贪官,这毫无疑问。但是他是个坏人吗?这个我无法下断言。在最后彻查严党的时候,因为严嵩获得或对大明朝好或者不好的大小官员一概清算的时候,戚继光也不可幸免,即便他做的是为了海波平的大丈夫所为。为了彻底保全戚继光,胡宗宪把原本属于戚继光的贪墨于严嵩勾结全部一人承担之,面对着期待他交代出戚继光的嘉靖帝,他不住地叩首一声声的说“我是贪官!我是贪官!我是贪官!”的时候,我真是被这表演的张力感染的不行,无可抑制的泪流满面。我个人认为胡宗宪真是这个剧里最好最出色的角色,我给十分满分不接受反驳!
此处批评张居正的演员李东翰,麻烦您不要演戏的时候时时刻刻都一脸要拍杂志拍广告的笑好吗?有好几场戏别人演的好好的您一露脸就破坏气氛了造吗?不想打分了,债见!
其实扫了一眼海报以为主演是靳东才注意到的。但喜欢这个题材,发现看错了,也要看一会。
目前看到第九集不到,狗血得一度让我弃剧,但有阵子没看古剧了,又看了看。
剧中戚帅是个直憨,历史中的他请客吃饭送礼打点玩得666。没办法,想要干成点事,必须用心,反正目标是正确的。
剧中戚少保的父亲也劝他——马鞍要稳,不能急,才能行千里(大概是这个意思)
看看严阁老和徐阁老,明明想立马掐死对方,却笑得跟花似的。少保是重要下属,至少学了五成了吧?
所以希望人物性格后期会有点变化,不然就太硬了。
下面谈谈小日本。
把日本拍得残忍没错,因为本就如此。可把倭子拍得太高大上了!
什么要挫一挫明朝国威?要换到万历年间那个丰臣秀吉(虽然没这实力,好歹日本被他统一了,而且他真有这野心)我还可以理解。
甲午战争前,日本对中国来说,它就是个球 = =
倭子兵的服化道也太高级了。首领体面一点我也可以理解,那些小兵也太整齐了吧?破衣烂衫才是它们的日常好不好?
最后,剧的色调很怪,尤其红色编洋红。
缺点当然还有,略过。
说说片子的优点吧!
——演员有些可圈可点的。
主角正气英俊。
(忍不住拿口碑极佳的大明王朝1566来比较一下!这对本剧有点苛刻了。)
1566的戚继光当然也正气,甚至因为老了点更有威仪。可是以戚继光为主演的剧,为了让人来看,还是年轻点好,可以理解。懒得查当时戚继光多少岁了,只是偷偷点了下后面的某集,《抗倭》里的少保形象终于有胡子了,算是个基本的交代。
两剧的严阁老都是倪大红老师,好亲切!只是《抗倭》他的化妆没有1566老得那么细致了。
小严阁老就不给力了,当然拿高育良书记那种老戏骨来比有点不公平,但看到目前,小严没啥存在感。不过小严历史上虽然确实嚣张跋扈,但是独眼龙,且才能不在他爹之下,这两点,两个剧都没有拍出来。
同样,1566里的张居正太帅,尤其加上那把胡子,听说张宰相是关羽一般的“美髯公”。《抗倭》里的他呢,简直一愣头青,不管以后造型会不会变,你现在已经是高官了却没胡子。
(呃,说优点怎么又说到缺点了)
王庆祥老师胡宗宪,1566里的他高大全,当然,演得很感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宝宝太难了这种。
《抗倭》里李立群老师的胡宗宪,到目前感觉很不错,只是和1566里的不同而已,值得期待。两位老师都很牛。
提一下,李立群在马景涛版《倚天屠龙记》里演的明太祖我不喜欢,因为是黑高皇帝黑明朝的。但这个不怪他,要怪怪查良庸先生。
后来李演过可能不止一次明太祖,我没怎么看。现在在《抗倭》里演起明太祖后人的部下,一个陷入水火之中的封疆大吏了。
有些剧情可能是编造出来的,我没去考证。什么和第一个女主私下定终身,女主一家的遭遇。什么第二个女主出现,是个水寨头领。什么戚大帅和俞大帅一开始针锋相对后来惺惺相惜等等……
我就觉得这两女的长得好看,尤其是第一个。女性颜值总体比1566强(虽然这不重要)。看到目前还出现了个日本妞,这几个女的都皮白肉嫩的……除了第一个是大户出身,另外两个这么嫩,不太现实。
第一个女主跳崖没死被救,这是狗血了点(她和丫鬟一起跳,两个都没死,这是什么概率!)。第二位呢先和少保大战了一场,这也是狗血了点。不过——也不是不可以,就当是个偶像剧吧。想开点,也不得不想开点,正剧中的领军者1566口碑再好那也是后来的事,当年收视率一塌糊涂,估计亏惨了。
只是偶像剧太多,正剧太少。
话说回来1566有很多是编造的,比如有条叫改稻为桑的主线。比如海瑞和李时珍的交集。沈一石这个人貌似也是编出来的只是有原型。只是这些,编得让人服气。
所以《抗倭》里谭伦冒死守南京,戚与俞的关系,不管真不真,我觉得编得挺好的。
还有,徐渭与汪直这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胡宗宪的军师,一个是胡宗宪的死敌,1566里貌似没出现过。1566里虽然抗倭也是条主线,但不是唯一主线也不是戚少保为主甚至不是主演之一的戏,没有就没有吧。好歹《抗倭》里有,没有的话也说不过去。
十几年前,有位喜欢出头的郭教授,带人去砸汪直墓。汪直作为海贼王(不是日漫那种有好有坏浪漫的《海贼王》)当然是个大恶人,但郭老是以砸汉奸墓的理由去搞他的,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那帮岛国猴子,大多是给以汪(王)直为首的中国老板打工的。
这一点,目前在剧中还没看出给海贼王安汉奸汉奸帽子的倾向,可以期待。
补:剧中有日本人的时候,有次好像听到了 《樱花》(sakura ),这歌因为不论中日都太熟悉了,熟得让人觉得有点怪。
大概查了下,此曲从江户时代末期出现,岛国的江户时代是西元1603-1868。虽然有些古老,却和嘉靖朝对不上啊。
更到现在,发觉出了本剧的一些问题。1戚继光没有那么廉洁和不懂为官之道,要不然后期胡宗宪都下台了他戚继光还能好好的,靠的就是与张居正的交情,而这交情是用钱堆起来的。2上书杀汪直的是王本固不是戚继光,不要什么事都要往他身上靠。 3徐海比汪直早死四年,而剧中则相反, 而且徐也不是汪的手下,他们是竞争关系,当年徐海被胡宗宪玩死也有汪直的一份功劳在里面4 现实中的严世藩应该是个独眼龙,而且这个人很有能力,他的青词水平还在他老爹之上,你看剧中的严世藩浓眉大眼,好色无能,完全背离了历史,5倭寇的衣服确实是惊着我了,因为我不知道真实的日本战国时代他们那些武士浪人都是什么打扮,所以不做评论。好了15集之前暂时就发现这么多,可能有些的地方说的不对,敬请网友指出。
一直想写点关于倭寇的东西,可又总拖拉着没有动笔,最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转发著名编剧王海林写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微博,转发评论中纷纷陷入了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高潮当中,一种在前两年打砸日货高潮当中的深深忧虑再次产生,决定借着写这部电视剧剧评的说一说倭寇和民族主义。
倭寇始于唐末,历经宋元都没有形成规模,反而在明朝强盛起来,直到嘉靖时期达到顶峰,形成滔天之势。这就让人很奇怪,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极其强盛繁荣,沿海之利多不胜数,按理说日本人要抢掠也得这个时候来抢,可宋元时期的倭寇恰恰是小打小闹,始终不能成气候,而实行海禁,沿海片帆不能入海的时候倭寇反而强盛起来,有钱的时候不大规模来抢,沿海什么也没有的时候就靠抢贫困的老百姓又能抢到多少东西呢?显然这不合逻辑,更何况当时的倭寇经常进入到宁波、徽州南京等内陆城市去打,这更不符合日本浪人的打法。而且倭寇人数多时十五六万,先不说在冷兵器时代,隔着长长的日本海峡哪来的这么多人,而倭寇所过之处基本不抢东西,不骚扰老百姓,明朝大军一到,倭寇迅速做鸟兽散,大军一过,十几二十万的倭寇又迅速聚集到一起,这怎么看怎么像是美国打伊拉克时美军一到,萨达姆的几十万大军突然蒸发了,等美军走了,萨达姆的军队摇身一变又重新出现。嘉靖一朝,前线捷报屡有“斩获真倭首级若干颗,从贼若干颗”的文字,那从贼是什么呢?
《明史》称:“大抵真倭十之三,从者十之七。”当时被倭寇掳走内陆人也向官府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船上大概两百个倭寇,有福建、温州、台湾、宁波人,也有几个安徽人。其中福建人最多,占十之六七。梳着髻的日本酋只有十几个。”两百个倭寇中,只有十几个真倭,明史说的“十之三”看来还夸大了。万历年间编写的《虔台倭纂》的官员谢杰甚至发出绝望的惊呼:“海滨人人皆贼,诛之不可胜诛!是则闽浙及广之所同也。”海滨人人皆贼,就已明确的说明倭寇基本上就是海滨的百姓,就是大明朝的子民百姓。
洪武三十年所颁的《大明律》禁止一切海外贸易,正德年间因少数葡萄牙走私贩和中国海商勾结日本倭寇在浙江沿海进行的走私贸易,让明政府感觉贸易会带来“南方之祸”,实行更为严厉的海禁,到嘉靖时连捕鱼都不允许,“片板不许下海”。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地区的土地都是碱的,根本种不了,当地居民一直将出海贸易视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运加上种种服务,可以说大海养活了起码百万计的沿海居民。沿海有句话叫做:“海者,田也。”一纸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饭碗跟着也砸了,东海沿海数百万渔民从此绝了生路,就在此时,倭寇来了。
倭寇打跑了官军的卫所,使部分区域处于无政府状态,海禁瞬间不顶用了。于是一些中国商人、海盗和更多的渔民就与倭寇勾结,但他们为的就是捕鱼和进行海上贸易,而不是为了抢劫杀人,毕竟没有人想抢自己家乡,杀自己的父老乡亲。倭寇来了海禁就开了,我们能捕鱼填饱肚子,还能做海上贸易赚大钱,可谁也不愿自己家乡父老遭殃;可如果官军政府来了就又要海禁,我们就赚不了大钱,吃不饱肚子。在这种选泽很快就有答案了,周边地区都有样学样,暗中沟通支持,到最后渔民自己假扮倭寇,捣毁当地的府衙,导致整个东南警报频传。
也因为是为了填饱肚子,这些渔民。海商没有自己的纲领和口号,即便规模最大的时候也没有像陈胜、黄巢、方腊等农民起义一样树起一面大旗,因为他们加入倭寇大军的诉求不是推翻政府,仅仅是要吃饱肚子这么简单。
也许有人会拿抗日战争中数量不亚于日军的伪军来反驳,认为渔民跟从甚至假扮倭寇不能改变这场战争的本质,但抗日战争的本质是日本政府主导的对中国的烧杀抢掠,中国人民对日军更是深恶痛绝的,可是倭寇并不是这样的。参加过抗倭战争的明人万表记录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贼,但贪图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铜钱用以铸火铣,用铅制子弹,用硝造火药,用铁制刀枪……大船护送,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 “近地人民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看看沿海渔民对待倭寇,就如同亲人子弟兵一般,这也充分说明倭寇的主体并不是日本浪人,而是沿海渔民,后来的大海盗头子汪直更成了倭寇的总头子,即便日本浪人也听从汪直的指挥和安排,日本大名的武器物资进口都要从汪直手里要,日本浪人充其量是一个雇佣兵的角色。大走私集团雇佣了一些失去领地的浪人而已。
我们再来看当年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他真的是毫无争议的抗倭民族英雄,还是按照建国后对镇压农民起义领头人的评价: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呢?。
这个问题真的太大,我不敢下结论,戚继光抗倭胜利了,在戚继光之前也有过很多次胜利,但是每次胜利之后官军撤走不了多久,倭寇又会闹起来,就和抗倭名将谭纶用 “老鼠洞”比喻的, “禁海越严,则获利越厚,而趋之者愈众。比如发现家里有老鼠,一定要留一个洞,若是都堵上,连好的地方都能被老鼠穿破。”
可是这一次老鼠洞是真的堵上了,但是堵上老鼠洞的并不是电视剧所演的那样戚家军军纪严明,戚继光的破釜沉舟,而是嘉靖皇帝驾崩了,朝廷里的很多有识之士和新皇帝认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史称“隆庆开关”。 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沿海人民富裕了,不但不闹了,反而还会保卫自己的乡土不被真正的日本倭寇侵犯,在没有近代舰船,中国人口又占绝对优势的冷兵器时代,仅靠大刀长矛,又没有本地人的支持,日本人根本闹不起来。但隆庆开关毕竟不是宋元时的全面开放,紧紧是给禁海政策开了一个口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清朝延续明朝的禁海政策却没有闹什么倭寇,因为即便清朝禁海最严的乾隆末期,也开着广州十三行等若干牙行的口子。
倭寇的事情说明当时海洋贸易依然控制在中国人的手里,却脱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成为寄生在国家肌体上的官僚集团已经对中国地区国际贸易关系造成了极大危害,引起了广大民间力量的坚决反抗,所以,以中国人为主力的倭寇横行,是中国民间力量对这种畸形贸易关系的反抗。隆庆虽然有限的开关了,但和后来的广州十三行一样属于官办贸易,渔民虽然有了一条生路,但是能获得的利益有限,而明政府却通过有限开通的月港获得了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渔民和商人依旧离心离德,大规模的倭寇没有了,但是小规模的摩擦不断,明王朝最终灭亡在这样无休无止的内耗当中,原本担心产生祸乱而对民间进行围堵的政策最后反而成了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得不值得深思。
到了今天,戚继光是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谁敢反对迅速会给爱国主义扣上一顶大帽子,或者弄出一个“反爱国主义”名字,一番嘲弄揶揄一番,好像有了“民族主义”这个大旗一切都顺理成章了,那么多奏章,那么多名臣都很清楚倭寇的主体是什么,但是没人会公开承认,朝廷面对如雪片的奏章,更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却从来不说这是官逼民反,即便有了那么多明确的证据,朝廷依旧咬定了渔民是被日本浪人挟裹的,有了日本浪人这个明确的目标,一切都在大义上变得正确了,于是横店影视城成了中国杀鬼子最多的地方,电视里天天手撕鬼子,炮轰鬼子,哪怕一个弱女子被鬼子被侮辱后都能纵身一跃,杀死十几个鬼子,于是心满意足,可是这样的爱国主义我怎么看怎么是中国人在虐日本鬼子,受害者分明是日本鬼子啊!就像隆庆开关一样,虽然暂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制止住了大的祸乱,却依旧是对以往的小修小补,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充其量是一碗慢慢毒杀自己的毒药而已。
戚继光虽然抗倭“胜利”,在历史上留下巨大的一笔,但是纵观他的一生,却十分悲情。而严嵩无论在普遍认知还是这部电视剧中,依旧是阻碍时代进步的大贪官大奸贼,抗倭的艰难自然顺理成章的归咎到了严嵩身上,所以严嵩倒台了,抗倭事业顺利开展了,这很符合中国普遍的历史观:每一段王朝的兴衰,总有一些悲剧的英雄,和造成这种悲剧的奸臣,最后亡国的责任十分明确的由奸臣承担,却从来不去考虑奸臣是不是真的是奸臣,即便他真的是奸臣,亡国的原因又和奸臣有几分关系?后来不是不知道前朝灭亡和奸臣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恰恰是自己的王朝滋养了大量的奸臣,但是后来的王朝从来不去思考这些,而是把亡国的责任继续丢给奸臣,就和大明满朝上下都知道倭寇并不主要是倭寇,但却又众口一词的说他们就是倭寇。
我在汪海林编剧的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归纳为这部剧的主题:国事无党。我觉得归纳的很好,剧本创作中,就紧紧抓住这个主题,当时朝内,各方势力暗潮涌动,政治斗争瞬息万变,各阵营、各派系的斗争,如果去一一展现,就是我本人最厌恶的宫廷阴谋剧,展现阴暗和无价值的官场斗争,如果有了“国事无党”这个主题,抛开政治分歧,抛开利益之争,在外敌入侵的背景下,写超越派系超越利益的政治人格,不写风向写风骨,不写如何做人而写如何成为人,去弘扬一种更有价值的历史形态,写昂扬和牺牲,完成戚继光——这个我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自满自足。
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但我们却总要把他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明朝党争那么严重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因为这是个阴暗面就变成国事无党,让历史在每个人的笔下都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表达,如果这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娱乐剧尚无话说,可要上升到一部弘扬爱国主义影片的时候,这是完全在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毒害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要一丝不苟的全景式的展现:对的错的,好的坏的,阴暗的光明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伟光正,这样塑造出来的英雄只会随着历史背景的深挖而遭到人们的质疑,乃至反感,最后变成完全失去公信力,再也没有人相信这种宣传,即便宣传的有很大比例是对的,也没有人再去相信,我们已经有过太多这样的例子,譬如雷锋。
说了不少,很多东西想深入下去,但是篇幅有限,不能深入,因此很杂,乱七八糟。虽然由很多批评之声,但我却对这部电视剧并没有什么意见,因为电视剧我并没怎看,我写这部剧评本身就是借助电视剧来评说电视剧之外的东西,和这部电视剧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纯粹为了评而评!
看起来剧组实在穷得和戚家军刚成军时一样……动作设计是军营兵技和港风特技杂糅,武戏无法出彩。文戏以胡(宗宪)徐(文长)最精,台词略逊。微见1566和倭踪的影子。
看着看着开始谈恋爱了,闷……戚继光用兵如神是真的,以一当千也是真的,这是历史不是夸大,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别说是抗日神剧。主角性格有点崩,算了,看完再评价改分(看不完想的起来也会改)。
无意中看到,起了隐射之心,也想看看主旋律如何洗脑,看了6集,弃。
CCTV1,我妈喜欢看。
王直死啦好可惜,明朝历史上有很多事情让人遗憾,其中有一件就是没有招降王直,让他成为大明的皇家海盗(参考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英国海盗),或者让他成为大海商殖民东南亚,殖民日本,可惜可惜,这剧竟然是因为戚继光而导致王直身死的
感觉还可以,至少没让看他出生爬树捣鸟窝以示主角聪明,节奏不拖拉,希望后面继续保持。
《抗倭英雄戚继光》一二集有感:第一次在大陆剧中看到壬寅宫变,倪大红的严嵩依然经典,战争规模太小,戚继光依然是高大全形象,李立群演的胡宗宪还是不错,万历皇帝的司礼太监冯保怎么到嘉靖朝了,其他的没什么大问题,希望一直保持下去。在x月传,xx榜横行的时代看到这种历史剧,已经是极好了。
要做力挽狂澜的大事,需要一个不顾一切的理想主义者,也同样需要许多为他挡雷的肉垫。把搞倭的大概理顺清楚了,也是值得一看的。
支持国产历史剧!
徐渭这酱油打得_(:зゝ∠)_
穿的像白毛猩猩是因为这一套的上杉谦信家的僧袍,就是这种套装,可见还是研究过的,就是还没到位,从越后也就是新泻到山东这么远来搞侵略也是要有点情怀的。道具组估计是玩过幕府全面战争的。
不功不过
挺好的。中规中矩。。
还成吧。主要围绕军改写的,这个倒是挺应景的,有人说倭寇不堪一击,事实上戚继光就是没打过啥败仗啊。
本来只想打三星,看到评分如此有失偏颇加一星平衡一下。有些人真是吃相难看,看到日本就不假思索地捶胸大呼抗日神剧。美化本国矮化敌军人见人厌,但麻烦动用一下你不大的脑仁读读明史,戚继光就是这么神,不服憋着。服化和剧情基本符合史实。戚继光的演员长相蛮正派,可惜男神徐阶的演员没选好。
老实说,这部剧在央视播过的主旋律古装片中已经算是可以的,虽然造型奇葩,一到战争场面就慢动作,但好歹能我让打起精神撑到看23集了,最遗憾的就是倭寇的造型,完全没有代入感,实在不行,导演你去隔壁鸣梁海战剧借两套行头也行啊
虽然电视剧本身不能说好,但也不差,看得就是一股子"气",看着杀鬼子,就激扬澎湃!5星给戚继光和杀敌将士们!评论里歪曲戚继光的那些逗逼们,我想说你不装会死吗?
不错啊,主角颜正,配角演技杠杠的。还要啥自行车!最后两集就是乱七八糟,完全不知所云,全靠主角的颜撑着才能捏着鼻子看完。不要这么拆烂污好不好。
老爸最近在看,瞄几眼,不喜不厌。
抗日神剧终于延伸到明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