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8

HD

主演:迈克尔·艾普特,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剧照

人生七年8 剧照 NO.1人生七年8 剧照 NO.2人生七年8 剧照 NO.3人生七年8 剧照 NO.4人生七年8 剧照 NO.5人生七年8 剧照 NO.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3人生七年8 剧照 NO.14人生七年8 剧照 NO.15人生七年8 剧照 NO.1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7人生七年8 剧照 NO.18人生七年8 剧照 NO.19人生七年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生七年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八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将继续。   陪伴这些孩子度过半个世纪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也已两鬓斑白,《人生七年》还将继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模范警察赌王大骗局麦斯卡:死灵法师醉拳1978国语大人物第二季去他的爱 팽朱庇特雕像之迷花甲大人转男孩梦境生死劫铿锵玫瑰:走近女子澳式足球联盟一夜富贵古战场传奇 第二季行运舞狮队护花铃红衫泪痕坏人第一季爱我你怕了吗疯狂特警队涩青298-03橄榄树之恋洛克耶斯之夜哆啦A梦大雄的月球探险记(普通话)黄飞鸿之南北英雄文英无所依靠

 长篇影评

 1 ) 《人生七年》之深意(转载)

译者:susan211
原文作者:REBECCA MEAD 标题:WHAT “56 UP” REVEALS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和十多个我这一生中熟知并关心的人度过了两个半小时:他们正是迈克尔·艾普特的代表作《人生七年》系列中的主人公。这是一部系列纪录片,始于1964年。但影片的初衷是制作一部讲诉来自不同经济背景的英国七岁孩童不同生活的纪录片,里面有来自工人阶层的女学生,其最大的梦想是成为沃尔沃斯百货的职员;有就读预备学校的富家子弟,他读的是金融时报,说起将来会被剑桥大学录取时神态自若;还有来自利物浦郊区的小男孩,他十分有趣,渴望成为宇航员,但如果当不了宇航员,就做公交车司机。那时的艾普特才二十出头,在影片中只是负责调查工作。然而在他脑海中却出现了一个绝妙的想法,那就是,七年后,再来访问这群人。从那以后,每隔七年,他都会回来记录这群人的生活。最新一期,即《人生七年》第八季已于去年在英国电视上播出,目前该片正在I.F.C中心上映。

我已经想不起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这部纪录片的,或许是在1977年,当时我十岁,英国电视里播出的是第三季。从那时起,我就一集不落。其中一些(包括早先的两集)我反复看了二三遍,以至于里面的某些话和场景深深的映在我脑海中,宛如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或是钟爱的小说里的段落。例如,七岁的鲍尔满脸愁容,是一所看上去阴深深的慈善学校的寄宿生。被问到以后想不想结婚时,他的回答是那么的悲哀。从此这一答案成为我家中关于家庭关系悲喜剧尝试的简略表达方式。21岁的托尼出生工人阶层,本来可能成为诗人,最后选择了开出租车。他对艾普特说道:“我懂的,无非就是狗、价钱、女生、知识、公路、街道、广场、爸爸妈妈、还有爱。我只懂这些,也只想懂这些。”这席话听上去一点也没有大诗人济慈的感觉,但在某种意义上,又富有哲理。

我和片中人物的年龄差距曾经非常大,但现在已经减小了。对我来说56岁已经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把片中的那些人看做是一个具有警示作用的先遣组,好比是兄长或是姐姐,无论是在先前的青春期、成年之初、以及现在漫长而又狭窄的中年时期,他们永远都是先行一步。如今,身为七岁孩童的母亲,我是从我儿子捉摸不定的未来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系列纪录片,满怀希望他能享受到我所寄予他的成长快乐,这些快乐,有的时候很明显,对片中的人物来说是缺失的。

这部系列纪录片拍摄之初是有政治目的的。该片援引了耶稣会格言,“孩子七岁后就是一个大人了”,言下之意就是说片中这些人的将来是由其出生的阶级决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论断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生于社会和教育精英层的孩子们来说。预备学校里的约翰后来成为高级律师,他的同学安德鲁也做了初级律师。(和他们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另一个孩子 - 查尔斯在第三季中表现出对现状的诸多不满,之后他退出了该片的拍摄。但最终他也开始拍摄纪录片。观众中可能不止我一个人会幻想他会拍摄什么类型的纪录片。如果他愿意的话,拍一部关于他参与艾普特试验的片子也未尝不可。)

来自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孩子们的未来就不是那么好预测了。小时候认为自己将来要在沃尔沃斯上班的琳恩,最后成为儿童图书管理员。她的同学苏,尽管没有读过大学,甚至都没有上过文法学校,却成为一名大学行政人员。看完最开始的两季后,谁都料想不到拥有超凡魅力的尼尔,曾幻想成为宇航员的他,在21岁时患上慢性心理健康问题;28岁时,成了一名流浪者。当然大家也绝不会想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他满怀尊严、充满深情的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尼尔的疾病对他本人来说是一大挑战,但对艾普特来说却是一份难得的礼物。它表明这部纪录片当初过于简单的社会政治假设存在种种局限性,同时也通过揭示普通民众在极其纷繁复杂的环境下逐步发展成熟,从而强调该片真正取得的成就。那个晚上我们看完电影离开影院时,我丈夫这样说道,这部系列纪录片开始的时候有点左拉的风格,但半个世纪过后,又让人感受到了普鲁斯特的神韵。

这部系列纪录片被誉为真人秀的鼻祖。但不同的是,其中的参与者一开始因为年纪太小,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参与许可。而且他们也不是为了追求名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如果说不是所有人)似乎都把自己的这种参与——让观众审视他们的生活,评判他们的成就,见证他们的不安和失败——看作是为了大多数人利益而做出的一种牺牲。人们在观看的时候是丝毫不会嫉妒他们所做的这件事。但是该片还是拐弯抹角的揭示出了另一种变化,那就是艾普特本人。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时候,艾普特关于英国政治状况的问题有时看上去意识形态非常明显。他过分偏袒于其中的一些人物,尤其是来自工人阶级的女性;而那些出身富庶的人在片中看起来显得十分可笑,例如约翰在21岁去猎狐的那一幕。

随着年龄的增长,艾普特片中的人物不像以前那样乐意受其摆布。艾普特好比是写实小说作家,其笔下创作的人物对故事的发展有了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只得放弃对这部纪录片的幻想,转而关注其中人物的真实命运。在第五季中,约翰的身份得以公开,他是保加利亚第一位首相的后裔,并与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家有着牢固的联系。在第八季里,约翰本人说道,自己九岁丧父,由在工作的单身母亲抚养长大,后来获得奖学金进入了牛津大学读书。这些事实虽无法改变他当年猎狐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但是,对于他全盘接受英国拥有土地的贵族的各种行事做派,人们需要对此有一种更为细致的解读。值得肯定的是,艾普特将片中人物对该片的假设提出质疑、甚至是对其本身所存的偏见提出质问的画面也呈现了出来。其中最令人兴奋的一幕出现在第七季,在伦敦东区长大的杰姬此时带着三个孩子失业在家。她愤怒的指责艾普特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低估了她。艾普特含蓄的谦卑虽然来得很晚,但最终还是证明杰姬说的没错。

艾普特本人亲口承认该片所有人物中他最认同的是尼克。这位早熟的农家子弟考取了牛津大学,后来怀揣着推动核子物理发展的梦想移民到了美国,最后放弃研究,成为大学教授。艾普特后来也离开英国到好莱坞发展。而且和尼克一样,他结婚,后离婚,又再婚。尼克天资聪颖、抱负远大、勤于思考,他的故事其实就是理想未尽、开始认识到人类的能力有限的故事。虽然他看上去对其从事的工作以及第二段婚姻很满意 - 至少没有表示不满,但是他并没有实现最初的理想。我很好奇,艾普特本人是不是也感受到了尼克身上的那种力不从心,虽然说他除了制作《人生七年》这一优秀系列纪录片之外,还拍摄了很多影片,这些影片有的大受欢迎、有的技术精湛,但也有些乏善可陈。在第八季中,尼克表达了在自己选择了背井离乡后所经历的那种失落感:远离那片热爱的出生地;日后重返故地,探望身体每况愈下的年迈的双亲,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这点上上,我觉得自己和尼克是感同身受的,因为我也是来自英国乡村,进入牛津读书,然后来到美国。

在最后一季里,尼克总结了艾普特的伟大成就。他说,在屏幕上看到的那个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改变、成长,其实并不是他本人。他的故事,和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故事一样,太广泛,仅靠七年一次、时长20分钟的一段影像是无法说清的。但是,尼克承认,这是“某人”的肖像,“是所有人的肖像。它讲述着人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尼克说的没错。这部系列片不仅仅是20世纪六十年代初从他们的教室里挑出的那些孩子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结果证明,艾普特的成就,和这个项目最初的主旨已大相径庭。与其说该片揭露了外部社会力量对人的压力,倒不如说它体现了影片参与者和制作者的共鸣和同情的内在缓慢发展。同时观看该片的观众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这种同情心。观看这部影片并不轻松。影片强调在我们观看艾普特和他的演员们成长的时候,在我们跟随他们的时候,应怀有一颗深切关怀之心。

转载自
译文:http://select.yeeyan.org/view/368032/349691/
原文: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e-desk/what-56-up-reveals

 2 ) 50岁基本只能认命

我觉得用50岁知天命来描述这个影片不是很恰当,看着影片里一些56岁人的眼神,觉得很多人是已经认命了。导演其实是想求证英国社会的阶级固化,即一个人很难超越自己的家庭出身,成为更上层的人。
看了有几点想法:
一、56岁时采访这群人,问他们对现状的是否满意,出租车司机和妻子面对镜头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对自己未婚先孕的女儿,当保安的儿子非常满意,面对镜头也只能这样说吧。另外一个大律师却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没能从政实现自己的理想。满意不满意在于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有人满足于现状,也有人想要不断超越自己。
二、不知道是因为贫穷所以早婚早育,还是早婚早育造成了贫穷。很多贫穷的人,不到20岁就结婚生小孩,一下子生好几个,还有就是未婚先孕的。然后在拍摄35-42岁那两集时很多人都离婚一次。而中产阶级大都是28岁左右结婚,有两个孩子,情感稳定的。
三、我认为一个人要超越自己家庭出身,摆脱命运束缚,最重要的是有见识,其次是自己的决心和行动。驯马师的孩子没当成驯马师最后成了出租司机,因为他只能看到这样的路。有些见识从父母亲人那里得不到,可以通过认识了解其他人(尤其是优秀的人)和读书来开阔眼界,获得见识。

 3 ) 他们的大半生

已经是第二次看这三集纪录片了,第一次看时完全没能记住点什么东西,第二次看时带上纸和笔,才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之处。
首先要对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诚意点赞,在中国可没有哪一个导演会如此耗时费劲心力去拍摄这样一部令人咂舌的影片。
看完之后,我想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来谈谈观后感:
1、身材。这点对我来说印象深刻。7岁时,每个小孩子都是非常可爱,很萌,可是到了中年42、49、56岁时,身材就开始严重走形,变得很胖,尤其是那些出身在低层,又没有工作,有很多小孩的女人,非常胖。只有suzy,那个小时候跳芭蕾舞的女生,虽然青春期沉迷过一段时间,但后来遇到了非常帮的老公Rupert,结婚后一直很幸福,身材仍然很棒,妆容精致。而从农村走入牛津物理系的Nick,虽然离过婚,但后娶的Kris身材非常苗条,非常懂得欣赏他。其他的女生都没能好好控制体重,尤其是Jackie,领了14年残障救济金。
2、等级。影片中andrew就直言不讳说这部影片的导演是想拍摄一部反映英国等级制度的作品。事实上,在影片中确实有很多地方牵涉到等级制度。小时候,出生在良好家境里的孩子看的是《泰晤士报》和《金融时报》,而另外一些孩子在讨论以后要生几个孩子,42岁左右,很多人仍然住在出租房内,养着一大帮孩子,但有些人经历过剑桥和牛津的洗礼后,有了自己的房子,还可以在乡下或者西班牙拥有自己的别墅,但一些人在忧愁生计谩骂政府无能时,一些人却在享受生后带来的种种乐趣,采取积极行动,为政府的事业尽一份力。
3、政治。影片中每一个人都会被问到关于政府目前举措或者当局经济形势的看法。大部分人的看法都是说对于政治体制的失望,是经济危机导致他们现在生活困难,非常忧虑失业。但那些上过大学的人,例如anderw,john能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在英国大家对于政治的关切度比中国强很多,这样虽然是可以提高民主,但也会带来一些声音纷繁乱杂的状况。
4、梦想。7岁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被问及梦想是什么,小时候总是天真烂漫。女生都希望有孩子,男生则希望参与政治,当警察,赛马师,宇航员等。然后最后却事与愿违,只有Tony,说当不了赛马师就去开出租车,结果还真是这样。影片中还摘录了一些每个人在56岁说的比较激励人心的话:有时候需要推自己一把,虽然过程痛苦,但结局美好等等。不乏励志因素。
5、婚姻。这是这部影片的一个导演在着重描绘的一方面。每个人几乎都要经历过父母离婚、自己婚姻不幸,女儿离婚等等,这对于那些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也是如此。英国人的离婚率如此之高吗?这点我表示疑问。第二段婚姻在那些采访者看来都会被第一段要幸福的多,这是因为他们变成熟了吗?更懂得包容了吗?
还有,婚姻对于一个人,尤其是女生的改变非常之大。sue在35岁时离婚,然后在42岁时遇到了精力充沛,热切主动的格兰,直到56岁订婚12年,但是格兰的优良品性改变了sue,从42岁开始,sue努力工作,49岁时已经成为了伦敦大学研究生课程行政主管,需要对500多个学生进行演讲,拥有自己的房子,生活无忧,即使她没有上过大学。我觉得这种转变不仅仅来源于sue自己本身的性格责任心强,也是因为你格兰的影响,才能促使sue有如此美满的结局。而suzy在21岁接受访问时吸着烟,不想回答任何问题,可在28岁时遇到了Rupert,然后相爱相守,一直没有离婚,精神状态非常好,很快乐,也热爱运动到。其子女都上了大学。
这上面两个是幸福的例子,也有不幸的。比如说lynn,7岁时梦想生两个男孩两个女孩,19岁时就与roson结婚,生孩子,虽然家庭很好,她说是因为两个人一起成长,但生计艰难,这种没有经济基础的生活也摧残了她的容颜和修养。而Jackie更悲惨,离过两次婚,42岁被查出风湿病,一直没有工作,后来结婚的丈夫的母亲虽然对她很好,但也不幸被查出癌症,她只能依靠政府补助金来抚养3个孩子。
男生中的neil,一生未婚,一直担心自己的缺点被子女遗传,缺乏责任感,一直深陷于精神世界的困扰中,有点脱离现实,对于上帝和哲学思考,然后出不来,总是认为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
6、小孩。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来,那些没工作,生活辛苦的家庭生育的孩子数量非常多,然后儿子或女儿又会早婚继续生孩子,很多人在一起。而那些出生于家境姣好一些的家庭,却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精,不追求孩子个数或者感动孤独,而在于传递一种正确的是非观念和教育理念,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像我出生在一个有三个孩子的家庭,即使父母再博爱,也会有疏漏之处,这样孩子就得不到更好的照顾,所受到的教导也会有局限性。
7、工作。被采访的13个人,工作各式各样,有建筑工人,出租车司机,教室,公务员,低层政治元,光鲜亮丽的律师。职业能创造个人价值,这是比较高贵的说法。对于低层人员来说,职业就是维持生计,对于中层阶级来说,职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乐趣,他们享受其中。里面我很赞同andrew说的,以前是依据血统来划分等级,现在只不过换了一种划分标准--资产多少,社会就是这样,等级制度不过换一种形式存在,而且更加极端。所以当你没办法改变时,只能努力工作换取资产,获得地位。
56up给我传递了非常多的价值信息,也反应了英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糟糕状况。不过作为一个21岁女生实在是没有那么大的心去考虑政治经济这种大事件,我能做的是保持身材,掌控生活平衡,为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将来打下基础。

 4 ) 终于你到了60岁

《七年》这部纪录片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个人史,它的令人震撼之处不在于它的波澜壮阔,而在于它的平淡。其实本身这是一部了不起的片子,它的了不起之处在于你想象不到竟然有那么一个人,他能够孜孜不倦地去记录一群人的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现在是56岁。而且当然,这群人又具备了某种典型性,他们有伦敦郊区农民的儿子、有工人家庭的小孩,有中产阶级子弟,也有上流社会贵族,更住在寄养学校从小愿望就是“不挨打”的超底层儿童。当然,或许看完片子后你会觉得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把他们归入某一阶级是对他们自身的不尊重,但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他们的阶级烙印,以及时代影响。
在我的童稚时代,我也曾幻想若是身边有一台camera,纪录下我的终日言行,记录下我的灵光乍现,作为我将来或许功成名就或许平淡一生的见证,那应该多么美好!毕竟,这世界,I come,I exsist.可是,在我人生的第四个7up之后, 我会觉得,这个想法,多么ridiculous。且不说曾经发过的宏愿能否实现,单是面对人生的平淡,又是否有勇气来conquer。更恐怖的是,我的婚姻会不会不顺?我的工作会不会丢失?我的感情是否会枯朽?而我自己,是否又会依旧快乐?我是否会生病,满面愁容?我又是否会骤然老去,沧桑匿隐?
《七年》里面的这十四位小孩,有两名中途退出了。一位是来自上流社会的查尔斯,他在第二季便问过导演“拍这部片子的意义是什么?”,而第三季里面,他长发瘦削,充满愤怒。还有一位是和人生起伏最大的尼尔在同一所学校的中产阶级小孩彼得,他在28岁时同样是一名愤怒青年,抨击撒切尔的执政方式、抨击教师制度,他斗志昂扬,在节目播出后引发轩然大波,那些报纸的报道令他不想再在节目中出现,然而,28年后,56岁的他又出现在节目里,想为自己的乐队做宣传。因为我事先看过《49up》,所以在《56up》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尼尔而是彼得。
年轻时的彼得很帅,老了的他也反而更有魅力,他有一双深邃忧郁的眼睛,在56岁的年龄,那双眼更加的犀利尖锐,年轻时他什么都不在乎,也什么都看不起,他对一切保持怀疑和愤怒,他走路的姿势大步流星,双肩用力,双手插兜,任围巾随意在风中飘扬,他是充满才华的愤怒青年。就这样,28年后,他结了两次婚,做了一名公务员,开始玩乐队。这名愤怒青年,管自己的乐队名字叫“善意乐队”,他的妻子也是乐队成员。
如果没看过节目,我建议你去听一听他的声音,清澈、纯粹, 充满善意,就像陪伴身边的一声叹息,他的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而一名满腹才华者,要过多久,才能会将自己对世界的愤怒转化为善意,这值得探讨,但更令人欣慰的是,善意这种东西,吹尽狂沙之后,才弥足珍贵。
于是这群孩子,从天真烂漫的7岁之后,终于到了56岁了,终于,有些人也开始追忆过往,托尼带着导演去看自己曾经在那里度过了青春时期的赛狗场。这个看上去多动、肤浅,似乎很容易走上邪路的青年,变得肥胖、缓慢,充满祖父的慈爱。他的父亲在他14岁的时候几乎每周都会被被捕拘留,因为干着街头行骗的勾当,而他则是父亲的小跟班。就这么一个从小酷爱打架的小混混一样的臭小子,竟然在15岁放弃当骑士的梦想后,安安稳稳地开了一辈子出租车,当然,开出租车也是他的童年梦想。
他的赛狗场,如今变成了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今日的托尼坐在体育场的座位上,百感交集,奥运圣火将在他童年赌博的地方传递,世事沧桑,城市建筑和这个人,都被改变了。
我想每一个人看《七年》,都会绕不开尼尔。同样,我也绕不开他。年轻时,他想改变世界,他想参与政治;年轻时,他认为自己是基督徒,理解宗教。但是,在终于没有进到自己心仪的牛津大学,并由于心理疾病困扰终于流浪居无定所之后,我想,他或许对政治,对宗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个从20多岁就开始流浪并经受精神疾病折磨之苦的人,终于在42岁时,成为了伦敦地区某党的议会成员,49岁,他成为另一地区的议员,56岁,他不仅是议员,还受邀到澳大利亚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澳大利亚电视台介绍说,“尼尔是一名动机极强的政治家,未来很有可能成为英国首相。”而且,他也被主教任命为了当地的助理祭司。这是否听上去相当励志?是的,这里面肯定不排除励志的成分,因为尼尔在35岁流浪之时,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任何理想都没用实现,他也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精神问题。但是,正如他所说,他当议员,或许不单单是为了实现理想,而是因为,这是他唯一能够从事的、可以让自己果腹的工作,教堂祭司也是。
这部纪录片令人欣慰,因为每个人在他们的56岁,都有了一个不错的、安定的、正常的生活。你能在他们的这56年的生活里头得到什么?
正如同尼克所说,“他们每七年,花7天的时间来拍摄我们去做一些蠢事,而电视剪辑的时候,又因为时长的关系仅能展示一部分,搞得好像《圣经》的启示录,他们展示的不是我们的生活,而是把我们当做了一个代表,展示了人类的状态。”在一旁的苏问到,“可是,为什么要让我们来代表这全部人呢?”
是啊,拍这个片子意义在哪里,或许,导演自己也在思考。而更或许,仅仅是呈现,就足够有分量。
你看那上流社会的孩子,在7岁的时候,就知道小学毕业后会去哪个中学,最终会去哪个大学,最终会做什么,而果然的是,他们都按照自己所说的,上剑桥,读法律,做律师,过着不错的生活,甚至还保持着贵族的风范。而且,7岁的他们,就知道金钱的重要,知道教育的收费是为了区分穷人和富人,而这些理论,出身农民家庭的我,却只是在28岁左右的时候,才对此有所认识。这就是思想的差距,这种差距,如同蝴蝶闪动的那一下翅膀,最终影响了我们的人生走向。

 5 ) 你想要的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给

    一直以来都觉得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一切。近日看了一些文章包括56up之后,反而觉得其实每个阶段的价值观决定着你下一个七年的样子。而整个人生,不会因为某个阶段的失败或者成功而改变,一部分成功一部分失败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漫漫长路其实是个长期且积累的结果呈现。一切都决定于你怎么看待、怎么反应。
    比如那位前半生落魄流离的流浪汉,谁会想到最终他还成了小镇的议员。比如那位暗黑朋克的吸烟少女,自己都没想到最后能成为如此温柔的贤妻并与丈夫携手至今。比如那位从小希望有婚姻但不善表达,岁至中年都没有找到归宿的布鲁斯,最后的幸福家庭令人艳羡。比如那位14岁就辍学学马术后来又放弃开出租的托尼,移居西班牙有大大的庄园和美满的家庭。
    别再说,“都已经这样那样了,你还能期望我怎么样”这样的借口。你想要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未来,都只有自己才能给。
    每天体体面面地上班,看看热门电影,时不时跟三五好友唱个K逛个街喝个下午茶,拍些造型凹得极好极具装叉情怀的照片,夜晚又是属于尽情放纵的释怀。你以为这样一个看似完整个性的都市人,就是活出自己了么?那只是每个人在这社会打磨的岁月中的妥协吧,最后成为一个模子,好像就该这样。
     而其实,只有对自我正确价值观的自律执行,才是真正脱颖而出。你必须让自己变成你想要的最好,才不会被任何人改变或夺走。
     对于我,希望可以更清楚自己想要的,设定目标,坚持地走下去吧。


ps,这些小孩怎么7岁能有那么多奇怪甚至有时很特别的思考呢。我7岁的时候大概只知道哪天校门口的小店有新东西卖之类的吧?

 6 ) 改变人生的机会比你想象的多

看到56up感慨万千,实际上从28up开始我是处于既看得懂又看不懂的状态,因为我还没到那个人生阶段及之后,但是从他们的近五十年人生看来,人生初期阶段的经历确实对一生有影响,但不是那么绝对。七岁的他们都是孩童的天真浪漫,不同的是阶级出身,14岁时差异更多在于性格及心态的初步成型。

这系列纪录片的初衷是探索不同出身对人生的影响,但其实到最后完成拍摄的时候重心已经不仅仅在这点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在左右他们的人生。在我看来那就是心态。同样是来自富人家庭,有人一生都有严格的规划,有人会经历颓废悲伤的人生阶段。而同样是普通家庭,有着乐观生活态度的人看起来一点都不需要会阶级的不公平而埋怨,而有的人在阴郁的神情中掩饰不了对不公的怨愤。

另外,阶级出身不同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主要集中体现在人生的早期及中期阶段,那时候会有教育资源的不平均,职业及收入的天差地别。但从49up开始,这些东西看起来似乎不再像年轻时那么重要了。我看着这些不同命运的人,已不觉得他们有多大差别,至少没有比他们年轻时大。到了50左右的阶段,每个人已经在自己所处的位置安之若素,不再像年轻时因为无法摆脱现有命运而焦躁不安。人总会努力寻找安慰自己的方法,让自己活得更释怀一些。这不是什么坏事,这是人所拥有的一项极其珍贵的本能。

最后想说的一点,对于年轻的人来说,生活阅历浅,容易陷入眼前的苦闷中难以自拔。虽然家庭出身和性格雏形都在人生早期就已经定下来,但后面改变的机会还有很多,这里指的改变不是冲破垂直的阶级界限,而是自己的心态以及生活状况。21岁时眼神阴郁颓废,可能在28岁时因为步入婚姻这个新阶段而让心态发生了大变化,尽管性格是不可能完全改变的。35岁时仍贫困潦倒,也许会在42岁时生活的经济状况就慢慢好转了。也许在人生的青年及中年阶段都活在阴郁和对生活的怨愤中,到晚年也有可能变得平静开朗。人生的转机不是只局限在早期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你错了前面的这些机会,后面还会有机会的。虽然人只能专注于眼前的生活,无法预知未来,也不能只寄希望于无法确定的未来。但想着未来还会有机会的,就是对自己的安慰,生活也就少一点痛苦。也许你现在抱有的这个想法,就是在酝酿你之后可能会遇到的那个转机。

 短评

现在觉得这是恐怖片啊……

5分钟前
  • S/Z
  • 推荐

读书,学习。思考,规划,去做。运动,克制。不枉此生。

7分钟前
  • 麦冬
  • 力荐

这节目其实很残酷,但意义非凡。普通人的一生才是大多数人的,几个人的一生我用4天甚至几张照片就看过去了。到了晚年,各种回味,尝尽甘苦,冷暖自知。不公平是天然的,寒门确实难再出贵子。对我而言,我想学会珍惜,珍惜亲情和时间,然后,及时努力,莫负年华。人生苦短,这系列将值得我一生回味。9.5

1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乐观与自律,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所在阶级带来的不利,提高生活品质,俗气点说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谢谢导演,老爷子一定要长寿,多拍几个UP。

11分钟前
  • 雨夜
  • 力荐

AV9 最近播的3集 应该是这个56 up,我虽然没看过前面的系列,但这一季(不知是不是最终季)已足够吸引人。你可以说想出拍这样的片子的主意并不稀奇,但一直拍到现在并不容易,而随着每7年1季的进展,它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这个 "剧" 拍的是生命,也是用生命在拍片。

15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豆瓣有人写说 爸爸去哪儿导演组其实可以借鉴下这个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每隔七年回访下每对父子 应该会别有一番滋味(点赞

19分钟前
  • 陈圆圆
  • 推荐

终于看完了全部8部。最大的惊喜莫过于28岁之后退出节目的Peter带着他的乐队新专辑回归!苏西和尼古拉斯成为好朋友!遗憾的是查尔斯21岁退出后至今不参加。只看这一集也能粗略了解他们的人生,但不看之前的7集绝对无法体会那种世事变迁的感情。真心强烈推荐!希望导演健康长寿,期待2019年的63UP!

2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宜早恋晚婚,忌交浅言深”

22分钟前
  • 小愉深情款款地
  • 力荐

“if you want to get succeed, sometimes you have to push yourself.”我相信上层阶级真正优于其他的,是他们一些品质:远见、勤奋、乐观。有些事家族影响的,有些是教育带来的。

24分钟前
  • 傅里叶级数思考
  • 力荐

年轻时我们奔跑着去追寻什么,年老时便坐着希望生活给你什么。短促的一生,每个时段的人生状态大抵相似。留下些什么,看着由自己而生的事物,欺骗地告诉自己,不枉此生吧。生活像是打开一本烂书,但我读了一些选择忠诚地读完。

25分钟前
  • bird
  • 力荐

现在地球上有七十多亿个人生,记得过好自己的。还有,“别人唯一无法夺走的就是知识”,这句话在片子里重复了两次

29分钟前
  • 吴异.nova
  • 力荐

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如果在中国做,可能就不那么客观了吧,真人秀里的人可能会因为有曝光率从而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也有很多商业方面的机会吧

34分钟前
  • HL
  • 力荐

成就是一回事 幸福是另一回事 阶层的滞化并不妨碍你幸福

35分钟前
  • 糖烘烘
  • 力荐

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不论何种无奈、抱负、运气,最终都归于平静。35岁那一集尤其震撼,prime age,事业家庭或一贫如洗,但都脱去了稚气。有些人一生对自己的初心无悔,有人妥协;愿我至少不变成少年的我所痛恨的人。我想像Tony一样,说开始就开始,try everything。

40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人生就是这样,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大方向......

45分钟前
  • 大鱼熊掌猫
  • 力荐

里面大部分的人生是:7岁萌14岁丑21欠揍28岁有家庭35岁离婚42岁再婚49岁宽容乐呵56岁坦然。平和谦虚知足感恩的人都夫妻和谐永葆chemistry。虎父无犬子,寒门难再出贵子。

46分钟前
  • LU
  • 力荐

这一集最大的惊喜就是,一个在28岁选择退出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Peter在56岁又重回了纪录片,56岁的他和28岁时一样帅气、迷人、身材匀称,还是乐队主唱! 一个很不赖的乡村乐队,所有的歌都是Peter写的。看完片子我就去买了他乐队The Good Intentions的CD。

47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The series began like Zola, but, half a century in, it touches Proust."

52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不知道倒着看会有怎样的体验

56分钟前
  • Vikiconovsky
  • 力荐

人生七年:1.原生家庭是影响人生命运的绝对因素 2.教育是改变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 3.高知都结婚较晚,孩子较少,婚姻更稳定,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 4.At last but not least,一个女孩,一定不要把婚姻当作人生理想。ps:能跟踪拍摄几十年的媒体👍

57分钟前
  • 越鸟巢南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