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的是女主的妈妈曾经拍过一部恐怖片,影片内容是一个变态杀人狂袭击了几个度假的年轻人,最后被幸存的影片中的女主杀死剧终。当然,女主的妈妈不是那部电影的女主,而是其中一个被杀的女生。。。后来女主妈妈出车祸挂了。。。很多年后,女主的同学们为了纪念那部恐怖片一起去看那部电影,女主也去了。。。
看了一点点,影院着火了,女主他们划破大荧幕的幕布逃脱火灾。。可是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穿越到了那部电影里。。。。于是他们开始防范那个电影中的杀人魔。。。在经历各种同伴挂掉后,女主战胜了杀人魔,她和男主等到了电影的剧终,然后晕倒了。再次醒来是在医院,挂掉的小伙伴都活过来了,就在大家以为结束的时候,没想到他们其实身处的是那部恐怖电影的第二部里。。。。。。。
完全可以当喜剧看,笑死了。。。
脑洞真的不是一般的大,而且剧情也很合理,很棒!!还是第一次在电影里看电影。。
致敬以往的恐怖片类型,老套但不失新意,编剧大胆的在已有的剧情上大胆改造,让电影变得生动又不失有趣,而且电影当中又添加了一丝温暖而感人的感情因素,让电影看起来相当饱满与富有情怀。电影颇具创新的采用穿越这种剧情手法,用已知的剧情配合经典恐怖元素的运用,造就出情怀加创意的组合,而且导演也非常善于利用电影的优势来添加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剧情故事,贴合剧情不变的情况下又制造出来了意外的惊喜,虽然是旧甁装旧酒,但依然精彩不断。穿越到过去,穿越到未来,这都不是事,可是穿越到一部电影里,却是一个很好的创意,电影不但为我们详细的解剖着整个恐怖电影的剧情结构,也描述出来了故事走向,在预知危险来临的同时去选择逃离危险,但又清楚知道自己避免不了的命运,就在这种复杂而纠结的故事背景中安排这样一个剧情故事,实在开发出来了编剧大开的脑洞。对于恐怖片来讲,毫无创新的剧情内容是妨碍于恐怖片发展的一个瓶颈,在日趋衰竭的恐怖片创新仅仅通过突奇不意的意外与惊吓似乎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口味,人们更希望看到真正能够引起人们观赏兴趣的作品,激发出人们内心真正的恐怖欲望,才能更好的提高人们对于恐怖片的渴望。
看这部电影,导演完美的还原了上世纪旧时代的恐怖片风格,营造出来了一种颇为怀旧的氛围,演员们卖力的演出与表现突出了电影作为一部穿越片的特点与风格,而且在大部分的镜头里面,导演似乎都想表达着自己对恐怖片理解的想法,并更深一步的用演员们的对白来加深对恐怖片的认识。电影的故事结构为角色们塑造出来了一个宿命论的基调,在这种固定的基调里,人们是选择冷漠的旁观,还是积极的面对都是充分展现人性的一面,就是这种在固定宿命里的安排,让电影成了一个如何选择死亡与如何放弃与舍得的情感交织的结合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给我们带来的恐惧,更多的还是为我们探讨着人生命运这样一个宏大的蓝图,如何选择去面对已经安排好的糟糕命运,是选择回避还是积极的面对,都是一个摆在人物面前摇摆不定的选择,这凸显出来了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更体现出来了人们内心真正对恐惧来临那一刻起有没有勇气去面对,绝望自私与爱一块淋漓尽致的涌现出来,让人们一下子体会到了所有我们平时感受不到的情感与人性。电影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突出与亮点,甚至没有颠覆我们对以往恐怖片人物在选择面对上的世界观,电影唯一添加进去的是关于母爱之间的复杂感情,并让这份感情成为支撑起整部电影的意义所在。还好导演对于恐怖片的把握上还是十分有见地,他懂得如何运用故事所带给人们的恐惧来激发出电影角色中所潜在的力量,就像电影中的女主角一样,明白了所经历的一切以后,立马就跟开了挂一样的猛打猛冲,因为她知道了固定结局中的结果而放下了心中所有的恐惧。
将穿越带进恐怖片,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恶搞,可是电影并不是为我们提供笑料而是认认真真的讲故事,这一点充分突出了电影制作者的认真与严肃。而且导演为我们抓住了电影的重点,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为我们深刻的剖析出了人性的所在,更重要的是电影不断的为我们制造出了惊喜,虽然尽是一些剧情老梗,却一次次的运用的恰到好处,让我们感觉在情景切入的同时又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与意想不到的感觉。
电影让我们怀旧的同时,又产生了一种被恶搞的感觉,只是这种恶搞是一种很严肃与很正经的恶搞,它丝毫让我们没有感觉到一丝搞笑的地方,却结结实实带给了我们恐怖的感觉,而且电影还为我们深刻的诠释了老电影的魅力,其实某些东西是永远都不会让人感到过时,只是我们感觉有点老而已。
要说起恐怖片的套路来,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日本的瑜伽轮滑女鬼和掉进面缸的小孩系列,伽椰子和贞子几乎是亚洲恐怖片的代表性角色。不过话说也是,不论是韩国恐怖片主打的心理惊悚,还是泰国恐怖片专注的多样化类型,来来往往层出不穷的角色里,还真就属日本的恐怖片里这些不讲因果不讲轮回的女鬼最是吓人。而在注重写实的欧美恐怖片界里,比起亚洲恐怖片偏重于心理的惊悚,欧美恐怖片更喜欢视觉化的刺激,鲜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诞生了杀人狂这个重要的欧美恐怖片类型。《月光光心慌慌》、《十三号星期五》、电锯杀人狂等题材的变态杀人狂电影相继出现,尤其是德州电锯杀人狂近几年都还推出过新作。这些同样是不知道来路背景,见人杀人见鬼杀鬼,同样不讲究因果报应的杀人狂大约是唯一可以跟日本女鬼一战的欧美恐怖片角色了。
《幸存的女孩》从海报就透着一股浓浓的向80年代的恐怖片致敬的意味。黑色的边框和曝光过度的寡淡配色映衬下,正中间站着青春靓丽的美女,背景一团黑乎乎的男性杀人狂,手中高高举起的大刀表明着危险的靠近。恐怖片大多都以女性为主角,男性为主的恐怖片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在刻板的印象里女性是柔弱的代表,将女性,尤其是美丽的女性放置于黑暗、肮脏、恐怖的环境之中,就如同将美丽的花朵放置在暴雨中任由其被无情的摧残,从中产生一种毁灭的快感。这种残暴的心理是杀人狂类型电影存在的心理基础。
女主角的妈妈就曾经是这样一位靠着杀人狂恐怖片走红的小演员,只是时过境迁,人到中年早已过气的她现在连个龙套角色都搞不到手,那个被杀人狂追杀的角色成了她唯一被人记住的角色。事实上恐怖片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火,迸发出许多像猛鬼街、驱魔、屠杀僵尸等类型,到最近的温子仁独挑大梁,恐怖片的衰落几乎是全球性的现象。即使在2010年以前,欧美还有《电锯惊魂》、《死神来了》这两个系列撑场面,2010年后几乎没有正统的大热恐怖片再出现。
电影开篇有点像是家庭剧,灰蒙蒙的天气,找工作受挫的母亲心情很不好的和女儿在车里交谈,一番争执下后又相互道歉,原本你以为接下去可能是母女齐心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画面时,突然一出车祸猝不及防。接下来当地的一个电影院组织了一场女主的母亲演的那部恐怖片的粉丝怀念会,重新放映那两部恐怖片,女主和朋友们相约去看电影,结果电影刚开场,影院就发生了大火。情急之下,女主拎起一把斧子砍开幕布和朋友们逃了进去。
如果说之前女主母亲遭遇车祸只是这部电影不按套路出牌的预告的话,从女主走进银幕开始,电影就开始完全甩开了胳膊开始玩弄观众了。女主的母亲主演的那部恐怖片是个标准的杀人狂电影——清纯的处女主角、放荡的金发大波妹、下流的精虫上脑的蠢货男,不论是什么年代拍的恐怖电影,只要主角是一群年轻人集体去野外度假,你就肯定能找到这三类人。而且你也能轻易的能通过这种角色定位看透这些人的死亡顺序——越淫荡越蠢的角色死的越早,也就是说性开放程度和智商高低对角色的死亡早晚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于是,在女主母亲的那部电影当中,金发大波妹死的最早,女主母亲在和蠢货男苟合后也立马歇菜,活到最后并解决了杀人狂的是一个满脸写着性冷淡的冷酷女。
在提前知道剧情大纲的前提下,女主一行人原本准备按照电影的发展见机行事,也以为她们属于电影之外的角色,不会被杀人狂杀死,结果最熟悉电影剧情的一个geek男上来就被杀人狂砍了。看到这里时,隔着屏幕我似乎都能感受到编剧得意的坏笑——知道原本的剧情走向又怎么样?唯一知道剧情的人上来就死了!于是,剧情从这里开始瞬间掉入让人无法捉摸的场面。而之后就在众人寄予唯一希望的那个酷女露面了,就在众人欢呼雀跃的时候,这个女人一顿飙车就被炸死了,于是我就跟女主一行人一样,集体懵逼。
《幸存的女孩》在开场半小时内,就完成了告诉观众杀人狂电影套路,又亲自将套路玩死的整个过程,一路顺畅,让人看得稀里糊涂。当然,如果仅仅是想拍摄一部揶揄恐怖片的电影,那到了这里剧情已经很难进行的下去。然而本片高明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与恐怖片无关的动因来继续对剧情进行推进,那就是女主对母亲的爱。正因为女主对与母亲在电影中重逢的不舍,使得女主在整个过程中爆发出了强烈的战斗欲望,亲自协调指挥所有人对杀人狂进行猎杀。而在猎杀过程中也是各种不走寻常路,譬如那个金发大波妹,本来逃过一劫的她在众人的调教下显得还有一习用武之地,结果上了战场临门一脚她却还是掉了链子。编剧在这个角色上来来回回耍了观众好几次,使足了坏。
在队友们挨个倒下之后,女主和母亲活到了最后,原本你以为他们只需要把杀人狂解决之后就皆大欢喜时,杀人狂却怎么也死不了。原来电影名叫final girl,也即最终只能有一个女孩可以活下来。于是女主的母亲眼含热泪,带着对女儿的爱在旷野中起舞,主动选择了自己被杀死的安排,让女儿成为了那唯一一个活下来的final girl。在这一刻,原本紧张的反击杀人狂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剧情,瞬间转变为了一位母亲为了保全自己的女儿而做的牺牲,即使是在一部电影的电影之中,母爱的伟大都丝毫没有减少。
最终,成为唯一活着的女孩的女主满血复活杀死了杀人狂后,在字幕里孤零零的站着。也许你以为这场恐怖的电影中的电影冒险之旅终于要结束,女主就只能孤独的一个人回去时,醒来的女主却发现之前那些死去的朋友竟然又都活了。所以,到底他们在电影里会死还是不会死?结果事实证明他们一会死一会活,编剧就是这样贱兮兮的玩弄着观众——你以为你了解恐怖片的套路了?就是要这样玩你们。
就在女主一行人为死而复生乐开了花的时候,忽然一声巨响,杀人狂居然又杀了过来!他们抬头一看,字幕大剌剌的写着 杀人狂2 !没错,如果你以为编剧要玩坏的套路就只是要杀死杀人狂皆大欢喜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因为杀人狂也要复活!因为这是续集!而且一开始电影就告诉了你这个杀人狂电影有2部,影院是两部联播!而编剧也料到你们一定早在各种不按寻常路出牌的剧情中把这个重要的信息点给忘了!最终,画面定格在第二部开场,至于后续剧情会如何发展,就只能期待下一部啦!
《幸存的女孩》虽然是低成本制作,但看过之后却发现了各种惊喜——它既是一部玩坏恐怖片套路的电影,也是一部感人的母女亲情的电影,同时又是一部怀旧的青少年烂片电影。编剧并没有试图去费尽心思的创造新的恐怖片模式,而只是抽出恐怖片中常见的套路进行各种破坏和恶搞,但又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亲情的元素,避免了影片落入太过尴尬的境地。虽然本片一直在恶搞揶揄恐怖片套路桥段,但电影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出恐怖片的生存套路——活下来的女主依然是恐怖片里标配的清心寡欲的战斗力爆棚的女性角色。所以套路真的能彻底跳脱吗?确实不好说。要拍好恐怖片确实不容易,但像《幸存的女孩》这样逆思维而上也还是能顿时鹤立鸡群的。
一部小成本的恐怖片,《幸存的女孩》很生动,之所以生动,不代表着它有多么的优秀,但却有足够的神经。因为《幸存的女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背后,有着所有俗套恐怖电影的鼎力相助。电影采用颠覆和恶搞的方式,撕下了美式恐怖片最后一块遮羞布,让观众的氪金双眼清楚的看到那些曾经在影史长河中摸爬滚打的恐怖片如今的窘境。但是作为一部恐怖片或者称之为反类型恐怖片,该片在颠覆和恶搞的层面上并没有走得太远,反倒有些意犹未尽之感。
美式恐怖片规则成风
美式恐怖片作为最古老的片种,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叙事手法已被挖掘殆尽。就像《名侦探柯南》一样,多少年后,依然是那个味道。当柯南一次又一次的用相同的手法搞定不同的案件时,恐怖片们也在重复着自己的旧日的辉煌。《德州电锯杀人狂》、《13号星期五》、《大白鲨》、《猛鬼街》、《异形》,这些70、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恐怖片套路已被一遍又一遍复刻、放大、直到流行。如今的恐怖片,好似《摩登时代》中卓别林的生产流水线,完全机械化的运作,生产出来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却随着工艺流程的一遍遍加快、工程周期的缩短,制作成本的缩水,而导致这些产品的品质越来越具备“豆腐渣”风格。这是一块早已连骨头都啃得所剩无几的鸡肋,却依然舍不得丢弃。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这句名言激励着恐怖片们,是时候该扭转乾坤了。
如今为了打破恐怖电影这样的既定模式,不少恐怖片都采用打破传统常规套路的方式来树立自身风格,主要有两条路线可走,其一就是恶搞,以搞笑的形式将恐怖片中惯用的桥段进行一个逆向的转化,让观众看到一丝新意,其中代表作就有《惊声尖笑》系列和那部完全颠覆恐怖片套路的《双宝斗恶魔》。另一条路线就是内部挖潜,将恐怖电影那些既定套路刻意的放大至一个规则化的游戏圈内,令角色出演RPG完成恐怖电影生存指南,这样的作品新世纪后只有两部,《林中小屋》与这部《幸存的女孩》。
穿越联姻恐怖的反类型
该片拥有一个非常狗血的设定,穿越题材,几位恐怖电影粉丝穿越到恐怖片中,别看设定狗血,但片中在戏中戏的模式下,主角利用恐怖片固定的桥段逃出生天的故事走向,就非常具有新意了。本片的模式与《林中小屋》很像,都是将恐怖电影的套路用夸张的手法放大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世界观的游戏规则,让角色沿着游戏规则完成故事线,相当于一部悬疑电影提前告诉你凶手的计划,让你在凶手行凶之前将之绳之以法。这也是穿越电影的特质之一,参照《回到未来》的模式,提前知晓答案,让角色处于初始时间线中去打破原本的既定结构。
由此可见,《幸存的女孩》新意便在于此,利用穿越题材嫁接到恐怖电影俗套设定的戏中戏的设定上,让一个非常俗套的故事幻化极佳的新意,使得该片结合了《双宝斗恶魔》和《林中小屋》的双重优势。
打破规则,要作战不要做爱
片中主角穿越进去的电影叫做《浴血营地》,喜欢恐怖电影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该“电影”的原型是著名的《13号星期五》,其中戴面具手持大砍刀杀人的比利,原型正式大名鼎鼎的不死杀人狂杰森。1980年的《13号星期五》是80年代营地郊游恐怖片的鼻祖,当年在80年代初曾经风靡多时,并且出现过《血腥死亡营》、《炼狱》、《黎明之前》等跟风之作。这样的题材不变的模式延续到新世纪后,也有《致命弯道》、《隔山有眼》等著名作品,其内容也是几乎千篇一律的“换汤不换药”,几人驱车前往郊区度假,然后……此处省略一万字。大概这种叙事方法是恐怖片编剧们最惯用的一种方式了。《幸存的女孩》就是利用营地恐怖片的固定模式成为生存法则,将“恐怖片完全送死手册”进行逆向转化,成为了“恐怖片求生指南”。
有意思的是,该片对恐怖片的既定模式进行了夸张的演绎,恐怖片中的人物形象标配5人,分别是骚、猛、呆、傻、纯,在本片中几位角色故意演出个性的一面,生怕观众不知道他们就是恐怖片的模式化人物之一。同时也让穿越而来的主角们与前者们有着几位鲜明的对比,令人本片在人物塑造上完成了最近本的任务。另外做爱必须死、落单必须死等千年不变的定律在电影里都有详细的展现,而与之对应的就是主角在熟知规则下的各种不做爱、不落单。
反类型,可惜不在点子上
然而问题就来了,作为一部反传统的恐怖片,《幸存的女孩》没有找好定位是其最大的问题。电影戏中戏的原型是《13号星期五》,后者乃是一部非常典型的Splatter*类恐怖片。但本片却没有沿着原型的风格去完成,反而走了一条青春主流电影的路线。电影清新的风格和毫无恐怖可言的情节让本片在这个题材之下显得非常另类,加之导演水平有限,片中以恶搞的形式戏谑了恐怖片的套路,但这些戏谑却不好笑,反而显得很聒噪。同时还加入《回到未来》等穿越电影中子女与上一辈相会的段落,令本片在后半段显示出美式主流家庭片的质感。
Splatter:属于西方剥削电影的一个类型,splatter是喷血的意思,基本概括了该类电影的形式,四处可见血浆的喷洒,脑浆迸裂,内脏和断肢满天飞。Splatter指的是专门为了突出血腥刺激而拍的电影。
所以说《幸存的女孩》是一部有着非常新颖设定的反传统恐怖片,但电影并没有将“反传统”进行到底,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一部打算制作一部反类型的恐怖片,但也丢不掉美式主流电影那些卖点元素,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混合体。相比之下,《幸存的女孩》与《双宝斗恶魔》和《林中小屋》的差距就凸显出来了,后两者是反传统的恐怖片,本片则是建立在打破恐怖片模式基础上的作品,但并不是恐怖片,而是一部美式青春片。
那些抱着看一部恐怖片的观众可能要失望了,但话又说回来,打算看一部反类型的电影,《幸存的女孩》绝对不会让你失望,毕竟恐怖片还是小众题材,母女情怀和小清新才是主流元素。
好棒的一部反类型片!怪诞和催泪并存,不得不说还有女神泰莎·法米加!第四面墙是点睛之笔,妈妈和女儿的亲情戏真的好虐心啊……这片子真的好棒!
东方电影频道,解构美国老式恐怖片的套路,题材比较新颖,虽说我国网络小说也是用烂了~《十三号星期五》的壳,外加各种趣点诸如黑白闪回回忆、慢镜头追逐、立体字幕、不准做爱、不要落单、当你以为安全时偏要吓你、背景音乐出现准备高能预警以及结尾演职员表~南茜这个名有点致敬《猛鬼街》?
还行吧,不怎么喜欢这种恐怖喜剧用煽情基调,回忆杀这个梗不错。其实节奏掌握的不怎么样,抛去进入电影的一系列梗,其他都挺俗套的。
设定有趣但剧情无聊,笑点不足(嘲笑过去的人不认识手机很恶俗),恶搞+解构恐怖片的段落不够出彩(处女元素贯穿全篇很单调),强行煽情,当然续集+打不死的比利(心照啦)
#halloween#又是一部恐怖片影迷才能看出更多趣味性的电影:《惊声尖叫》式片名出现,《十三号星期五》剧情设定,《月光光心慌慌》卡朋特式电子配乐,还有戏中戏画外音慢镜头回忆闪回电影字幕演员表的恶搞,恐怖片定式的揶揄,海报更是复古质感,非常惊喜。
前半段的恶搞索然无味,感觉就像《惊声尖笑X》;到了影片后半段那些致敬解构才总算玩出了点趣味,“进入电影”的过时设定也总算做出了新意,主角母女的感情线勉强可看。
脑洞大得离奇,把恐怖电影的梗调戏了个够无语啊
全程冷漠脸。。。除了Nina在晃悠的时候
节奏不咋样,过于支离破碎了。泰莎法米加就真的很好看。
又是一部恐怖片解构,偏喜剧,好几处亮点,闪回、慢动作、格斗游戏模式的梗都让人蛮惊喜,可惜整体还是平庸了些。5811
完全就是一喜剧片,外加温情片!恶搞经典,抖出不少笑料。千万别被恐怖俩字吓到了,其实一点不恐怖,非常好玩
穿越到恐怖片里这个创意单加1星。
有点好玩,回忆杀、慢动作、最后的制作名单笑得不行~
喜剧+恐怖+奇幻 穿越+强行回忆杀+电影吐槽(BOSS下一集会复活,秀恩爱必死等)这里的跳舞淫荡girl和腻歪胖胖boy真是浑身都是戏
恶搞恐怖片,比较偏喜剧
一首Bette Davis Eyes加搞笑回忆
回忆杀
概念很不錯。音樂敗筆。
设定很讨巧,女主的过身母亲是个演过某恐怖片的落魄演员,在参加一次cult影迷放映时,女主及朋友因影院失火撕幕布逃生,进入了母亲演的老电影,在这部恐怖片里他们要循着电影的既有设定,成为幸存者~这片子在两个方向上做的尚可,剧透的先死、片里的文字对电影闯入者来说都是实体和即时变为黑白画面(往事切换)之类影迷的小趣味以及几个演员的亢奋状态(变态杀手被设定为演员一脱衣服就出现,这让剧中人物的泰迪化变成了死亡与色情的笑话)。但剧本还是不行,主线是两块儿,主角母女的重逢时光(这块的处理又像是穿越题材了)和合作设陷阱反杀杀人狂,女主对母亲演艺生涯感到尴尬又有不舍,这份人物间的牵连都比直愣愣的反杀进程来的复杂了,这个处理就颠倒轻重了,而且两个演员的演技也接不住,告知剧中人真相再联手设陷,这个过程也没玩出什么花
进入电影的老梗模式,好几个热播美剧中的演员,反类型喜剧恐怖电影,编剧会玩系列!本来纳闷电影是88分钟,但B站是91分钟,看到结尾才知后面还加了一段很好玩的花絮部分,泰莎法米加还是那么漂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