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疆的朋友曾在今年播完春晚后说:我一直在告诉其他省的朋友,我们大美新疆不是都穿民族服饰天天吃羊肉,女的不是都叫古丽,男的不是都叫库尔班,我们不是都骑着小毛驴上学,结果一个春晚!这回说不清了!
对于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从来都存在,这或多或少都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这个说来也讽刺,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最为丰富的时代。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很多行业显示出空前的繁荣。比方说旅游,比方说直播。
影片《云上石头城》的故事内核其实也很简单,一个家庭,三个儿女的婚姻所带来的冲突。想起相同题材的法国喜剧《岳父岳母真难当》,当不同的宗教信仰同时发生在一个家庭时,每分每秒都像在加油站里抽烟的人群,随时有爆炸的危险。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丽江相对闭塞但风景绝佳的石头城,一个保守的纳西族家庭。老大儿子木然因妻子早逝,整日深陷在自责与思念中;老二木树很早离开了小城,到外面的世界发展。他取消了和村长女儿和梅的婚约,带着女朋友回家。小女儿则带着美国男朋友进了家门,同时也带着一个秘密。就这样三种人生阶段在同一时间里碰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真相。
如果除去纳西族这个背景,这样的情节设定在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时期或者说任何一种文化来说,都不是能够轻易面对的事实。这个和是否保守,是否坚持传统没有太大的关系。
其实并不清楚其他的人怎么理解纳西族这个民族,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民族的人,最大的前提首先是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个性脾气,有自己的处世原则,普世的价值观放在任何一个个体上都是成立的。所以在接触一个陌生的民族之前,都应该给与最平等的尊重。所以说,我是纳西族,但我并不希望其他人用一个斜视的角度去看待。你所拥有的喜怒哀乐,吃喝拉撒,纳西族都有。
在这个前提之下再来看影片。
陷入对亡妻思念和自责中的木然,无法面对的是自己。所以他向大东巴学习,企图借助宗教的力量,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平静。但最终让他释怀的,还是他自己。当他能够真正的面对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失去的爱妻时,才爬过了心里的那座山,最后以赎罪的方式将亡妻的父母接到家中孝敬。很赞同一个说法,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人害怕面对自己,因为孤独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而自己也是最难以真实去面对的人。所以说,木然在这个家庭里,其实也是每一个没法正视自己的代表。我们被太多的世俗束缚,每一条既定的规则和人们之间不说但心知肚明的默契,都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加大了生活的难度。所以当我们正视自己的时候,才能获得最多的勇气跨过这个坎。
在影片里,是最后与女婿和解的父亲也好,与心爱的人解除婚约只愿对方过得更好的和梅也罢,或者重新追求爱情的罗丽也好,无不是在这一次次正视自己的过程中躲闪、冲撞之后,才与自己握手言和,最终获得了幸福。
对于木然,我想起另一部电影《一念无明》里的男主角黄世东,那个留在家里照顾患病母亲的人招致母亲最多的责骂。最深情的人也最伤心。同样是留在家中,照顾父母妻子,传承传统纳西文化的他,却是最被忽视的。人人都说自己未来要去拯救世界,去做英雄,那谁来做那个留在父母身边为他们倒一碗水说一声晚安的人呢?当人人都走出大山去看世界的时候,山里的父母该由谁来看呢?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孤苦和寂寞才是真正需要去面对的痛。
老二木树是最为坚持自我的一个人。在美国有这么一个理论:在三个孩子的家庭中,中间的孩子最容易被忽视。老二不像老大那样因为是第一个孩子会受到特别的重视,也不像老三那样容易获得更多的关注。木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反而更加容易去坚持自我。所以才华横溢的他才会到城里开设自己的木雕工作室,然后爱上了同样热爱艺术和自由的罗丽。
说到这里,整个故事的内核和人物设定还是很符合逻辑的,但是我吐槽两个影片中的硬伤。
影片有两个版本,纳西语版和普通话版。我看的是普通话版,演员的台词和口音简直让人分分钟出戏,幸好院线有纳西语版。到时候一定要再去看一遍纳西语版的。
另一个就是人物细节太少了,显得特别单薄,个性模糊。前半段集中的矛盾冲突和大量的高音量争吵,节奏也很急凑,没有时间慢下来让观众也喘口气,容易产生观影疲惫感。太过简单直白的叙述方式忽略了观众的想象和思考,本该被延伸的空间被压缩了,很可惜。
影片里有大量的石头城美景,纳西族婚俗、祭天等仪式,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能出这样一部本民族自己的影片,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云上石头城》给丽江的电影发展之路开了一个头,撕开了一个口子。但是想要真正做世界级的电影,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我是一个新丽江人,看之前听说是纳西语版的,我就“绝望”了。但是看完之后,感觉完全不受影响。其中还注意到了木母在吵成一团的那个情节上,依然是轻言细语的劝架,虽然我没听懂她说什么,但是纳西族妇女温柔善良的性格,在配音这个细节上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给木母配音的演员真厉害!电影真的很不错!
懒得写了…………………………………………………………………………………………………………………………………………………………………………………………………………………………………………………………………………………………………………………………………………………………………………………………………………………………………………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仿佛是罗丽,跟着自己的男朋友,去探寻一个神秘的国度——宝山石头城。唯一不同的是,她对这里的一切是陌生的。她所在的世界,教会她为了自己想要的一切要尽全力争取,所以她敢爱敢恨,面对和梅家人的质问,她没有逃避,而是理直气壮说“我进了这家的门,就是这家的人”,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其实从她进入这个村子里,就像石子扔向湖面,已经泛起了涟漪。可对于一个二十几年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我,这一趟旅程,像是坐着时光机回到过去,寻找儿时的丽江,找回那个纯真的自己。
木树回家走过的那一段弯路,让我想起儿时也走过这么一段路。我外婆家在宁蒗,小时候为了省车费,妈妈先带着我坐车到宝山石头城。那时候玉龙雪山一线的旅游尚未开发完整,只有去雪山景区的那一段路是柏油路,后面则都是泥泞弯曲的山路。记得那次回外婆家过春节,下了大雪,经过一段陡坡时,由于路面太滑,客车开不上去,于是全车的人下来推车。一群人冒着大雪,一边喊,一边使劲推,寒冷的风吹不冷一颗归家的心。就像木石龙家的三个孩子,明知这次归家会引起很多麻烦,但是对这片土地的思念,对家人的牵挂,也为了得到家人的理解与祝福,让他们勇敢的走上这次归家路。
当木玉带着自己的未婚夫坐船渡金沙江时,一个航拍镜头,将金沙江碧绿的水面与归家的游船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着实让人赏心悦目。十多年前记忆里模糊的宝山石头城跃然出现在脑海。走过千年的天然台阶,来到金沙江畔,外婆的家就在江对面。只能渡船过去,那时候只有一种原始的小型充气船,这样一艘小船要想渡过汹涌的金沙江,这其实很考验船夫的划船技术。由于金沙江水流湍急,为了安全考虑,所以小船上加上船夫大概只能坐两三个人。船夫住在江对面的小村里,每次我们要搭船,就会朝着对面喊几声“过江嘞”,这时我们的声音就会回荡在整个山谷里,船夫听到后,会驮着他的小气船从山上走来,然后过江再接我们过去。记得当时第一次做小气船,有些害怕,特别是船划到旋涡处时,感觉整支船会被卷进这汹涌的江中,惊恐的我将头埋进妈妈的怀里。到了对岸,回头看看这滚滚金沙江,有种死里逃生的感觉。现在交通发达了,就没在像过去一样翻山越岭了,却越发想念过去的时光。看到电影里木玉渡江的情节,还是一样的江水,一样的山脉,却回不到小时候的自己。
木树带着罗丽回家却招到村民的嘲笑,对于一个古老的村庄,外来的一切事物在村子里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他们千百年遵守的规矩,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习俗,对外面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但对于飞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城外的人,如今他们心里的那把戒尺,已经越来越轻,他们所惊讶的,正是他们的祖先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的,只不过他们也许不知道,也许忘记了。看到电影里石头城那个古老的村口,让我想起小时候我们村的村口也总会聚集这么一群老人小孩,老人们没事就聊上几句,聊得话题无非都是邻里间的那点杂事,小孩则会在旁边玩过家家或者其他有趣的游戏。那时候感觉村里的人不陌生,一家与一家的心是近的。现在在外打工的人多了,留在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只能是逢年过节见个面,寒暄几句,孩子们则沉迷于手机,很少再看到他们在村口玩乐的身影了。
越长大越觉得,有些现在觉得老旧的规矩,老旧的习俗,必有它存在的道理。父母讲求婚姻要门当户对,当木树走出石头城那一刻起,他和和梅就不在是一个世界的人。和梅很伟大,伟大的有点“不真实”,她成全木树,顺带也为他家里操碎了心。连罗丽都被感动的要放手(虽然觉得罗丽在这里的人设有点崩),最后还是和梅来挽回他们的爱情。和梅是有多爱,才会忍着伤痛,成全木树的所有。我想换做现在也没有几个能做到。可能有些人会问,和梅为何如此隐忍,如此委屈自己,爱一个人不是要努力的争取吗?也许是她生活的这个村庄,简单的生活关系,经常和孩子们接触,心思一直保留着孩子般的单纯。她可能觉得爱一个就是单纯的对他好,不是带着某种目的。所以她的真诚也感动了身边的人,知道木树带回罗丽,村子里包括木树的父母都是站在她一边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村庄里,才会有如此“不真实”的人。
此刻也渐渐明白为什么电影取名为《云上石头城》,在我的回忆里,在剧中的不真实,那不过是心底的一个梦,它遗世而独立,它近在眼前远在天边,它是我们一直寻找的一块净土。
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和同事去到石头城,进行一个活动的直播。路途十分的颠簸,可以说我晕车很严重。当我们到达石头城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但是石头城的美丽壮观一扫我们的疲惫。当我坐在影院里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真的很兴奋。影片中的镜头把石头城的美展示给了全国的人民,实属不易。影片有很丰富的民族特色,充分展示了纳西族海纳百川的精神,整部影片围绕“爱”这个主题,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将我们现在年轻人和老一辈之间的不同观念展示的淋漓尽致,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挡爱的力量,结局也很完美。观影过程中几度热泪,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丽江的孩子都应该去看一看《云上石头城》,更应该到石头城去一睹它的壮丽!
如果不是方励的下跪力求影院增加排片,我将错过《百鸟朝凤》中执着的唢呐匠。
如果不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加持,我将错过《一次别离》中对《古兰经》异常坦诚的瑞茨。
如果不是微博网友的层层力捧,我将错过《赛格克巴莱》中野蛮又骄傲的莫那鲁道。
为什么总是后知后觉?
为什么总是要用这些方式才能让我们知道那么多的好片?
现在回想,究竟还有多少经典的故事,根本来不及和观众见面,就死在了影院的排片上。
看了很多关于纳西族电影《云上石头城》的报道,作为一个纳西人,也一直都非常期待这部电影。虽然故乡暂时回不去了,但还是希望在异乡能够看到家乡的故事。终于等到心心念念的电影在全国上映。一看排片,只想马上回到家乡。周围的影院基本没有排片,最近的一场距离四五十公里。真的只想呵呵了。
想起美剧《This is us》里的双胞胎哥哥凯文愤怒的对观众说:
节目太烂,不是编剧的错,也不是电视台播出的错。是你们的错!你们为什么要看这种烂玩意儿,正是因为你们的要求太低了,所以我们才安于现状,赚这种钱的我真不要脸!把我捧上天的你们也真不要脸,所有人都不要脸!
就像一个无限向下循环的怪圈。观众热捧垃圾、流水线的产品、越来越空洞的故事,然后这样的电影就像垃圾一样生产,好的故事没有投资,好的电影进不了影院,进了影院的都特么的排凌晨的场次,给鬼看噶?
特别想多骂几句。知道要看经济,影院也要吃饭。可一想到你们特么的可是在做电影啊!最自由最美好的电影,怎么成了这样呢?
也许是我太愤青了。
没人能拯救民族电影,那些也就在官方场合能够看到的。依旧像下不了神坛的雕像,看上去很美,离我们很远,并且永远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现实活中。
没法去院线支持,希望上映结束后可以在线上看到。
傻逼
为了那短暂的相逢吧
剧情很失望。可那满眼陌生又熟悉的景致,是我爷爷奶奶的老家,爷爷再也回不去了,奶奶也难再回去。我的眼泪下来了……
这剧情看得尴尬死了,整部影片实际上就是分成了三段凑成一部电影,除了风景美之外,真找不出其他亮点,故事情节和拍摄还是七八十年代那套路。
奔著欣賞自然文人風情的目的去看的,大致上是可以的,風景拍得不錯,人文也有點韻味,然而除此之外,可取之處就不多了。整段故事是在講兩個長期在外闖蕩的納西族孩子,打破了東巴規矩,一個未婚懷孕、一個訂婚分手,且各自帶了對象回鄉,希望得到認可。遺憾的是,前半段過度著重於營造過街老鼠的氛圍,又生硬地說長輩不是不尊重的老古董,人人都可以上來罵上一句,就是沒人能做點什麼,老實說,誰會有好感呢?後半段也很遺憾地,沒有寫好轉折來處理親情變化,只注重在木樹這段三角戀上,還硬要談大哥的過去,結果便是都說不好。敘事鬆散的結果,使得結尾相當草率,突然間爸爸就接受了感情,婚禮就辦了,配上凌亂的剪輯,將三多節的氣氛在短短兩分鐘內帶過,最後羅麗還一本正經地說自己成了納西族的一份子,有嗎?給個名字就算了?情感上可感覺挺離異的。
题材就能拿奖?
纳西伙子帅呢嘛,女演员也养眼。不过大哥和春艳的演技🤣🤣🤣非专业演员,好吧、原谅了。戏剧张力不够,要是再多点就好了
毫无深度!苍白无力!丽江大美!
和梅同志这么复杂的一个角色交待略显无力(确实也难描写),还有罗丽同学来石头城才几天就突然把纳西话精通成可以旁听村民聊天……这个穿帮有点太明显了。给金甲劲松的纳西和声长调点个赞。
风景不错
看了纳西语版,剧情些许尴尬。眼泪虽然没干出来,感动还是有的,哈哈。全程忧郁脸的松哥第一次拍电影算是惊喜了,可惜歌声少了点。
吵呀……
我喜欢探索,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景色。。那种感觉,很舒服。
.八一兵栈之白脸雀:看宝山石头城有感如果可以我想和你相遇丽江宝山石头城谱一曲天涯何处觅知音作为我们爱的起点如果可以我想和你相约玉龙雪山太子峰为你披上羽绒撑起油纸伞看那城 那花如果可以我想和你一起一起播种太多如果可以真心的说石头城的妹子来一打
除了丽江的景色就没什么可看的了,当旅游宣传片即可,这就不是一部电影,还有这两个主角真是完全不搭…还有就这片子还找托儿?
熬夜的时候cctb6放的,女演员都挺好看的,故事很乡土也很平淡,片子实在普通,不过能感觉到导演尽力了
这场电影的情节、语言、人物造型等都接近我们自己的生活,就是纳西族传统家庭的生活写照
看起来剧中居住的村庄环境很好,也是该片唯一的亮点,剧情的感情关系挺无聊的,一个在城市生活的女主角,一时猎奇想不开,喜欢上少数民族的雕刻者,又能保持多久呢?
三观太正,浪漫不是重点,回忆煽情意图浅显,演员演舞台剧的痕迹略重,倒是帅气漂亮气质好个性强内心善良,风景宁静美,情节尴尬。
别问,问就是六公主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