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出品,好片无惊喜吧,来聊聊内容(有剧透)。b站熟肉一口气看完(不知为何缺了一集),我几乎确认这个福特的退休工就是集中营的看守员(纯属个人观点),但是片尾的立意摆在了该有的高度:首先,法律面前,只认人性太流动、太主观,白纸黑字的德国法庭态度,是我respect的。
但是,对于一个纳粹持续近半生的审判,究竟意义何在?
一个福特公司的普通职员,和纳粹时期的普通看守,究竟有多少质的区别?不过是时代的主流价值导向罢了,这让我不禁想到,系统的问题,是否可以归咎于零件?不好意思,在历史面前,是否正义与邪恶是否都是一种存在的必然?
伊凡无疑是被一种美国精神神化了,好像他能挣脱他在的系统一样?——那些文学作品里独孤求败的英雄?更多是后人的意淫吧!听起来越来越有为平庸之恶辩护的意思了。
先给伊凡简单画个像:他太胆小惜命,以至于对别的生命麻木,但这种价值观又反映在,进入和平年代移民美国后,他不惜背叛自己的原律师,只为听从家人的安排。他对家人,我相信是极其依赖的。
我只想说,有多少受害者就有多少加害者,施与受的身份还在不断切换。伊凡的故事,是因为他在集体主义下没有“自我”吗?人,似乎无法不去一生和自我纠缠,人的千回百转,不过是命运让我们每个人无论如何都如此自恋。
不继续施恶,背负恶的人,同样是受害者。某种程度上,我是同情伊凡居多的,每一个恶人的故事,我在被气的牙痒痒的时候,总是会想:他们是代替了全人类背负罪名,我们更应该背负历史的沉重、前行。
当一个案件被四个政府过手(苏联,美国,以色列,德国),背负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一段。时隔四十余年,从残破的漏洞百出的故纸中试图追寻真相不得,转而投向比一张反复使用的黑白小照更生动亦是更扭曲,似是而非的受害者证言。站在被告席的,曾经的纳粹党卫军,而今一个垂垂老矣的退休汽车工人。他所要接受的审判,两万八千条人命,亦似乎是今人审判古人,无知者审判亲历者,乃至于似乎是在审判历史本身。
我想这部纪录片最让人心痛的地方。不止是纳粹的罪行如何令人发指。而是当受害者确定无疑掷地有声地讲述他们人生最悲惨的黑洞,那吸走他们一生,摧残他们一生的记忆时,他们自身的记忆却毫不留情开了个玩笑。妻儿惨死,是一生都不可忘记的仇恨。但儿子叫什么?当老者张口结舌的一刻。最重要的东西似乎一瞬瓦解。
应报理论,威吓理论,矫治理论,如此种种,是刑罚得以成立的基础。在这个案件中,凶犯隐姓埋名数十年,再无进行犯罪的迹象。家人都爱戴他,甚至坚持不相信他可能是那个恶贯满盈的罪人。对于一个几乎没有行为能力的老人,对他本人惩戒的意义早已微不足道。复仇,弥补受害者,似乎已成为最重要的理由。
但当受害者证词因时间,因应激的巨恸变得不再可信。
他也许犯下罪恶,但很可能并不是受到指控的那个人。而刑罚却因为罪行之沉重,唯有不可逆的绞刑。而这场复仇,也模糊到不再是具体的个人对具体个人的复仇,更像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复仇。
如何选择?这似乎已不再是法理的困境。而变成一场道德困境。在这场道德困境里,各人做了各人的选择。法官说,他只专注在宣判,已经不知道周遭如何反应。仿佛是比喻,当你被卷入历史时,你的立场决定了你的视点,管不到,也最好不要管,全貌如何,真相如何。
你可能因为感情盲目,也可能只是在说谎。假的宣言裹在真的立场中,好像无伤大雅,也可说成一种尽力而为。毕竟做不爱做的事情才叫努力,睁大眼说bull shit也是努力一种。
慕尼黑检察官对幸存者证言是否可信的回答,“在德国,我们有白纸黑字,但在这个犹太人国家,你们要相信你们的幸存者。”
这算什么意思呢?
约翰的直接上司,一个汽车工厂的工薪阶级,说出了全片最直白的大实话。NASA把人送上月球的科学家也是一个“好纳粹”。他们就是美国梦的一部分。美国人不在乎。讽刺的是,主持重启对约翰调查的美国官员自豪强调,他们成功将约翰押送到德国时,化用了宇航员登月发回的第一句话。言犹在耳。
真相对人们真有那么重要么?尤其是,真相并非确凿的一句话,而往往长篇累牍晦涩难解,充满了反复,仿佛冗余,最终还词不达意。
约翰的孙子说,我们站在历史的那一刻,每个人,都会做同样选择。我想这恐怕是所有阅读历史者的千古难题,尤其题目考察重点在良心底线道德水平,而恐怕与答题者对自己良心的自信心完全无关。我想我永远无法忘记看《朗读者》时的震撼,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女纳粹,战后摇身一变成普通的列车售票员。Devil next door. 究竟一个沉默守序的凡人是他真正灵魂,还是以杀人取乐的恶魔呢?站在此刻的我不知该如何理解,无体验,也真心希望不要体验。
无论司法或者舆论,一次次全情投入,到仿佛胜利的时刻,却落入失望。真凶在哪里?真凶淹没于人潮,而人潮汹涌。有良知的人,备受天平两端摇摆不定的煎熬。受害者,永远无法抚平伤害。义愤者,一腔义愤似乎空付。而辩护律师,一个被威胁乃至坠楼身亡,一个被直接泼了硫酸。漫长的司法流程,只为对付一个已近残年的老人。而最终因为老人的死亡,连白纸黑字的司法定论都终告失效。这似乎就是现实。
不由想到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一切滔天的喧闹,各方站定立场,或者只有立场才是唯一现实,真相反而变得不足为道。于是正义渐渐模糊不清,审理过程即是无休止的拉锯,仿佛菜市场你一元我一角的讨价还价。在这过程中真有胜利者么?似乎人人皆付出代价。但电视转播,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场司法秀,又好像一场释放,一场狂欢。你甚至很难说,这一切到底有无意义,就像日常种种,热热闹闹,哪怕是吃屎,大家各分一杯羹,怀专业精神热切信念将其吹成山珍海味。生活还在继续。但这案件却又足够奇观,足够浓缩,因而加倍震撼,也在车马散尽时感到愈发无奈。像是拗不过万物之道的无奈。
PS。柏林墙倒塌那一段的BGM是什么?非常熟悉。脑内单曲循环一整晚
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是胜利者书写的,是大国控制的,是蓄意伪造的,亦或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网飞最近出了一部高质量的五集纪录片《世纪疑案:恐怖伊凡》。
揭开的是一个纳粹屠夫的凶残和背后曲折离奇谜团,此消彼长的审判取证,以及特殊时期的政治博弈。
约翰·德米扬鲁克,出生于苏联控制下的乌克兰。
二战时期,加入了苏联红军,但在1942年的一场伏击中,被德国纳粹俘虏,关进了集中营。
到了50年代,举家移民到美国,在福特汽修厂工作,一直到70年代退休,可退休后的他却被指控参与纳粹种族灭绝行动。
他的原名并非约翰·德米扬鲁克,而是伊凡·德米扬鲁克,还有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外号——伊凡雷帝。
伊凡雷帝是谁?
他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特雷布林卡灭绝营的守卫,曾经手持一把剑,站在毒气室外,把小孩们推入毒气室,切下犹太女人的器官,而且很享受这个过程。
他的手上沾满了28000犹太人的鲜血,如果有历史最残暴人物榜,他绝对在前三之列,所犯之恶,令人发指。
特雷布林卡灭绝营又是干什么的?
二战期间总计死亡6000多万人,犹太人死亡600万,特雷布林卡惨死的犹太人达85万之多,占总数的14.1%。
特雷布林卡灭绝营与贝尔赛克、索比堡灭绝营并列为犹太人的三大鬼地狱,这三个地方屠杀了170多万犹太人。
更令人痛心的是,从灭绝营成功逃生的犹太人屈指可数,特雷布林卡有67人在起义后存活,只占总比的十万分之三。
被拘役在灭绝营的犹太人,过的生不如死。
他们的唯一食物就是汤。
2到3支烟换一碗汤,少吃一汤匙就少活一天,因为第二天还不一定有饭吃,如果没有就抢别人的,那些弱小者无法抵御别人的抢夺,只能吃雪和泥浆。
住的营房是单薄的木制结构建筑,木板之间空隙很大,很难抵挡雨雪的侵袭,木房子里三人一铺,上下的间距只够普通成年人平躺进去。
被子是一个个填充着泥沙的布包,床是铺上稻草的木架,枕头是胡乱拿东西堆起来的,一年四季穿的衣服都是单薄的囚衣。
每天的生活只有三种:已死亡、正在死亡、等待死亡。
屠杀他们的方式花样繁多,有活埋、烧死、枪毙、炸死以及推进毒气室,手段之残忍,罄竹难书。
就算死后他们也要遭受非人的虐待。
他们的金表、项链、戒指和胸针等被送到当铺当掉,充做经费,毛发被织成袜子和地毯,有纹身的皮肤被做成灯罩,脂肪做成肥皂,骨灰则被卖给农民作为肥料。
当营内爆满的时候,他们会挑选一些人作为商品卖给世界各地的大型工厂。
这样的刽子手被审判应该是件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儿。
可约翰·德米扬鲁克的判决却辗转四个国家,耗时三十多年,结果一直在反转、反转、反转再反转。
1986年,美国剥夺了他的美国公民身份,并将其引渡到以色列。
在那里,他将接受耶路撒冷法院的审判,毫无疑问,他几乎会被判定死刑。
一来是因为有物证,一张证明他是纳粹党卫军的身份证,二来是因为有人证,连续十一名幸存者指证他就是伊凡。
甚至不惜在法庭上再次撕开自己不愿回忆的伤疤。
“她们都受伤了,血肉暴露在伤口外,血淋淋的肉被割下,悬在后背上。她倒在我脚下嚎啕大哭,其中一个是我的嫂子。”
人证物证俱在,并且他们陈述的有鼻子有眼,约翰·德米扬鲁克应该是那个禽兽魔鬼无疑了。
可约翰·德米扬鲁克辩护律师的一番追问和取证,又让事情出现了反转。
辩护律师问其中一位幸存者,当年如何从以色列到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的,他的回答是坐火车直达,并且不记得自己被杀的儿子的名字。
断定他已经老糊涂了,记忆出现了混淆,并不足以作为证人出庭。
还有一位幸存者。
在庭审时言之凿凿的说自己第一眼就从照片中辨认出伊凡·德米扬鲁克,但辩护律师给出的证据却指出他在辨认时受到了陪审团的有意干扰。
确认他做假证。
以及幸存者罗森保,在庭上他透过复述自己惨痛的灭绝营经历和通过眼睛确认约翰·德米扬鲁克就是臭名昭著的伊凡雷帝。
然而他在39年前签署了一份书面证词,上面清楚地写着:伊凡雷帝,早在1943年的一场集中营起义中被他亲手所杀。
说谎实锤。
在1988年4月18日,裁决日当天,耶路撒冷法院还是依据那张党卫军身份证断定约翰就是伊凡,并判处他被处以绞刑。
听到这个消息后,以色列人欢呼雀跃,但是在其家人决定上诉时,他们便以仇恨点燃更多仇恨,让他们的怒有一个集中的发泄点。
为约翰·德米扬鲁克辩护的律师谢菲特在法院门口被愤怒的犹太民众泼硫酸,左眼只剩下5%的视力。
前法院法官多夫·依旦决定加入约翰·德米扬鲁克的辩护团,为他进行无罪辩护,可在上诉前五天因无法忍受滔天的舆论压力,跳楼自杀。
种种迹象表明,约翰·德米扬鲁克似乎成了替罪羊。
直到1989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介入调查后证实德米扬鲁克的党卫军身份证是苏联方面伪造,目的是为了离间美国及以色列境内的各个民族组织。
而且俄罗斯又根据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留下的许多集中营守卫的证词中得知,伊凡雷帝并不叫伊凡·德米扬鲁克,而叫伊凡·马尔琴科。
最后以色列最高法院经过一系列艰难裁定,以控方证据不足判了约翰无罪,而且基于以色列法律,即使他有可能是索比堡灭绝营守卫,也无法判处他其他战争罪。
他安然无恙的回到了美国,美国政府重新赋予了他公民的身份,事情好像就此尘埃落定了。
但在2009年,美国又将已经91岁的约翰·德米扬鲁克送往德国慕尼黑进行审判,德国法官向世人宣布,约翰·德米扬鲁克为索比堡灭绝营守卫。
然而在2012年,等待上诉期间,德米扬鲁克去世。
按照德国法律,他并不算戴罪之身。
事实的真相就此随着历史的尘埃消失殆尽,只留下人们对真相无尽的猜测。
他可能有罪,但谁也无法判定他人性中究竟有多少比例的黑白善恶,特殊历史时期中的人,都被历史的车轮裹挟着向前,很多人都别无选择。
但不代表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仇恨报复在他人之上,一旦这样做了,我们也与恶魔无异。
二战过去已经七十多年,很多幸存者和战犯都一一死去,那段历史也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消逝。
但作为后辈的我们不应该忘记。
我们的先烈为了全人类的和平大业抛头颅、洒热血;那些无辜的平民惨死在侵略者的暴行之下……
以及那一桩桩刺痛全世界人民的大屠杀,如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波兰卡廷森林大屠杀,还有为人所不齿的慰安妇事件。
我们应该怎么做?
重视自己的历史,多些关怀和慰问,尊重每一位苦难的受害者,不消费悲惨,不卖弄可怜。
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要求别人的道歉,去义愤填膺的审判别人?
他们等不到的和平与发展,让我们继续接力下去。
微信公众号,ID:idlemovie
微信搜索:闲人电影
微博搜索:@Idlemovie
有人说:历史才是最好的编剧。
因为在人类的历史上,很多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要远比影视剧情精彩得多。
好久没有推荐纪录片了,表姐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纪录片由网飞出品,导演将视角对准了一桩世纪悬案。
一口气看完,只能说:
即使再牛的编剧,也编不出这样的剧本啊——
《世纪疑案:恐怖伊凡》
The Devil Next Door
豆瓣8.9,目前看过的人并不多。纪录片一共5集,每集45分钟,加起来相当于两部电影的时长。
剧集主要围绕一场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法庭案件展开讲述——
嫌疑人是一名涉嫌在二战期间屠杀上百万条冤魂的纳粹战犯。
案情看似并不复杂,但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导致这场审判先后辗转了四个国家,持续了三十多年。
被称为:世纪审判。
但更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
案件背后的真相扑朔迷离,情节更是一路反转再反转,堪比烧脑大片。
0 1
伊凡雷帝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乌克兰裔美国人,约翰·德米扬鲁克。
出生于1920年,五十年代移民美国俄亥俄州,历经多年奋斗拿到了美国户籍。在这里他娶妻生子,并在当地福特汽车厂做了一名工人,并一直干到七十年代退休。
家人眼中,约翰绝对是一位慈祥和蔼的好丈夫、好父亲。
邻居朋友们评价他是为性格和善的老好人,就连厂里的同事上司都夸赞他为模范员工。
在美国多年,他没有任何被投诉或犯罪的纪录,甚至没有被警方开过一份违章罚单。
对于这样一个良好市民,相信谁也不会把他和杀人如麻的纳粹屠夫联系在一起。
然而——
约翰伪装了半生的良好形象,却在一夕之间覆灭。
1985年,美国移民局通过一张纳粹军官的身份证,将伊凡指控为:纳粹刽子手“伊凡雷帝”。
伊凡雷帝是谁?
毫不夸张地说:
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的恶魔之一。
他是二战期间最臭名昭著的刽子手,曾经在纳粹的特雷布林卡集中营担任毒气室操作员。
这个集中营在二战期间,残杀了近百万犹太人,其中至少28000名犹太人死在伊凡雷帝手上。
而这个所谓“伊凡雷帝”的绰号,就是用来形容他的残暴嗜杀。
他不仅以折磨、杀害犹太人取乐,甚至会用刀切下犹太女人的乳房,将其折磨虐杀至死。
有集中营的幸存者回忆当年的酷刑时候说:
伊凡会拿刀剑击碎囚犯的头颅,砍下犯人的耳朵,折磨他们。有孕妇的腹部被刺穿,有人的眼睛被挖了出来,那些人面目全非,刀痕累累。
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
但对于很多幸存者来说,“伊凡雷帝”至今是他们内心的巨大噩梦。
0 2
世纪审判
对于这名纳粹刽子手,必须让他为自己的罪行接受应有的惩罚和制裁。
可想要审判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恶魔,却没想象中容易。
由于他并非在美国境内犯罪,而且没有伤害美国人。所以美国司法部门无权通过司法程序审判,只能剥夺他公民身份,将他引渡回以色列受审。
以色列国内有大量的二战中的犹太幸存者,而且很多都是特雷布林卡集中营逃出来的。
而约翰刚一被引渡到以色列,就引起了全国人民对这起案件的关注和热议。控方找到了多达11位证人,他们都是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让他们指认约翰的罪行。
在法庭上,很多证人如今都已垂垂老矣,他们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当年的噩梦惨况。
光是听到那些证词,就让感到不寒而栗:
她们都受伤了,血肉暴露在伤口外,血淋淋的肉被割下,悬在后背上,血不停地滴在地上,其中一个是我的嫂子,她倒在我脚下嚎啕大哭……
案件开庭后,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关注,以色列政府对案件做了公开电视直播。
这是以色列有史以来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电视台全程直播审讯的诉讼案。
大量的二战幸存者开始涌向至法庭门口,对着镜头,民众们毫不掩饰对这个恶魔的憎恨。
民意汹涌,证据凿凿。
这场审判,看上去早已成为定局,约翰就是伊凡雷帝这件事似乎已经板上钉钉。
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
这起看似毫无争议的案件,竟然会在此之后僵持了三十多年。
0 3
真相难寻
首先是,作为案件被告人的约翰,否认了检方对他的所有指控。
他不承认自己就是犯下无数罪行的纳粹刽子手。
而是声称——
自己虽然在二战期间进入过集中营,但只是作为囚犯而非看守。
其次,美国检方提供的证据照片,毕竟是来自于苏联,因而受到了怀疑。
因为当时正值美苏冷战期间,以至于两国之间经常针锋相对明争暗斗——
只要是苏联的,就是值得怀疑的。
以至于当时的舆论开始出现偏斜,很多人表示声援约翰。
因为他们认为:
这是苏联陷害反苏乌克兰人、立陶宛人和移民美国犹太人的手段。
甚至于当时约翰的律师谢菲特就相信——
德米扬鲁克只不过是美苏冷战下不幸的政治牺牲品。
不仅如此,约翰聘请的律师团队,也以案件存在的诸多疑点为由,进行无罪辩护。
最大的问题是——
幸存者的证词存在问题。
有几个犹太证人的证词,因为年事已高,记忆混乱而无法自圆其说。
在法庭上,他记不清自己在集中营受害儿子的姓名,甚至还说自己是搭火车从以色列去的美国。
还有的证人在法庭上怒火中烧的指认约翰是杀人魔,可律师却找到了一份39年前的书面证词,上面黑纸白字地写明了,证人在1943年亲手杀死了伊凡雷帝。
可如今,他又站在法庭上指控伊凡为伊凡雷帝,这显然与当年的证词自相矛盾。
不仅如此,约翰的家属后来发现,有份说明德米扬鲁克“有可能不是伊凡”的材料,被美国检方故意隐瞒。
这个欲盖弥彰的行为,让辩护律师找到了漏洞。
他以此为突破口,成功证明了——
这位约翰·德米扬鲁克,并非当年的刽子手伊凡。
0 4
疑案追踪
一连串的法庭交锋,再加上诸多证据找出又被推翻,让案件逐渐陷入僵局。
难道他真的是无辜被冤枉的?
但随着案件的调查,新的证据来了!
一张身份证明的出现,摧毁了辩方翻案的希望。
这个证据是一张纳粹党卫军入会卡,上面显示德米扬鲁克曾在波兰的索林堡服役。
这恰恰印证了德米扬鲁克之前的证词——
当年,德米扬鲁克填写移民美国的签证申请书时,亲笔写道:二战期间,他待在波兰一个叫索比堡的地方。
突然找到的新物证,打了德米扬鲁克和他的律师团队一个措手不及。
在法庭上,他一时慌乱,结果承认了,自己身上有纳粹纹身。
这是专门从事灭绝活动的党卫军特别小组,才会有的特征。
局势瞬间扭转——
约翰成功被定罪,法庭当场宣判处死刑。
一时间,关注案件的以色列人民纷纷表示大快人心,希望能早日将恶魔送上绞刑架。
然而万万没想到——
反转又来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德国柏林墙被拆毁,苏联政府也宣布解体。
随之,一份苏联档案被公开。
档案表明——
伊凡雷帝的真名并不叫伊凡·德米扬鲁克,而叫伊凡·马尔琴科。
而且从照片来看,两人长相差距太大,显然不是同一个人。
由于无法证明这到底谁才是当年操作毒气室的纳粹,加上约翰一直坚持上诉。
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以色列最高法院只得对案件重审。
最后法庭将德米扬鲁克无罪释放。
被释放之后的德米扬鲁克得以重新拿到美国国籍,回到了家中。
但是到这里——
这起案件到这里仍然没有结束。
直到1999年,在美国专门致力于追查二战战犯的「特别调查办公室」的坚持不懈追查下,案件再次有了新的突破。
他们发现了一份新的资料,证实德米扬鲁克不仅是名副其实的纳粹,而且前后去了几个不同的集中营效力。
也就是说——
即使他不是那个恶魔手伊凡雷帝,也肯定是在二战期间罪行累累的纳粹刽子手。
于是,这个案件在2009年迎来了最后反转。
美国政府决定将91岁高龄的德米扬鲁克,引渡至德国接受终极审判。
这一次,他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被判刑五年。
遗憾的是,在等待上诉期间,德米扬鲁克在德国的疗养院去世。
而按照德国的法律规定,如果犯人在上诉期间过世,法庭将自动撤销犯人的罪名。
而随着德米扬鲁克的去世,也让这起世纪疑案,就此烟消云散,不了了之了。
看完这部纪录片,只能说一句,太精彩了!
虽然是拍摄一部纪录片,但导演却采用了悬疑片的叙事手法。
整部剧集围绕这起悬案,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案件还原,摄制组启用了大量的当年的新闻视频画面,并采访了诸多案件的当事人。
尤其是对于案件的证据铺陈、推理分析都精彩至极,疑点重重、高能反转的剧情,让人根本无法相信这是真实发生过的。
联系纪录片的英文片名 The Devil Next Door,更是细思极恐。
真正可怕的恶魔,永远不会把邪恶挂在脸上。
就像纪录片中那些特别调查办公室的成员们,他们之所以耗费几十年时间去追查那些战犯。
不仅仅是为了让当年犯下罪行的人接受制裁,更是让我们铭记战争的伤害与教训。
历史和真相,绝不会遗忘每一个恶魔!
即使你肉身逃过了监狱和惩罚,但你也逃不过被无数人鞭尸和咒骂,就算你死去,你的灵魂也永远得不到安息。
看完《魔卫归隐》这部纪录片,心中就两个字:too much。情绪太多,立场太多,面相太多。
这其实是一个身份确认的故事,确认一个和照片中年少时期非常相似的老年人是否是传说中的集中营战犯。这个指认的分量极重,承担着战后犹太幸存者期盼的正义审判以及长久以来缺失的情绪安抚,同时又需正视这位美籍乌克兰人移民美国之后的一切良民表现。无论最终审判的结果是什么,都将对控辩另一方产生极其巨大影响。
战时乌克兰民众如果为了能在纳粹手下活下去参与了惨无人道的集中营种族灭绝行动,一次又一次的操纵着毒气室的开关,残杀一批又一批不分年龄男女的犹太人,行为是不可饶恕的,但我觉得可以给他只属于战争环境下的生存理解。
抱着需要隐忍一世的决心踏上赴美移民之路,对于主角约翰德米扬约克来说,踏上美利坚土地的一刹那开始,以前的他就死了,怎么可能去承认自己的罪行呢?无论美国或苏联等战胜国对纳粹战犯的掌握细致到何种程度,政府和德米扬约克其实心知肚明彼此不会揭露。美国战后需要大量有体能易服从的劳动力移民,德米扬约克需要一片从来没有经历过纳粹涂害的“净土”来接纳他的新生命。是美利坚成就了这个良民美籍乌克兰人,福特员工,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好丈夫好父亲,这是一场交易。
德米扬约克是冷战美苏争霸下利用纳粹余孽来进行彼此体制挑衅的棋子,苏联挑起事端,目的只是为了宣扬美利坚资本主义包庇纳粹余孽,同时利用犹太受难者的民族情绪来加持正义的理由。只可惜苏联没有命数继续这样的政治手段,不然其实蛮有用的。德米扬约克到底是不是照片中的纳粹余孽完全是看美苏两方想要这件事情走到何种地步,政治博弈利用战后情绪,高。对于苏联的挑起事端,美利坚立马迎合世俗要审判战犯的主旋律,取消乌克兰人的美国公民身份驱逐他至以色列或德国去受审判。审判结果对美利坚政府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该利用的年轻劳动力已经榨取完,该做的只是配合世俗要审判纳粹余孽的主旋律,跟随就行。其余的余孽会连同苏联解体一起更深层的埋葬在了历史长河里,不会再有人去真正为了正义去揭露。战后美利坚的崛起站在了多少这样的人的肩膀上,我们可想而知。种族灭绝的悲剧从未发生在美利坚的土地上,要让他们去理解悲痛和绝望,定是徒劳。
德米扬约克的犹太辩护律师是片子的另一个亮点,我觉得他是认清这背后其实是政治博弈的人。因此他不会拿自己身为犹太人一定要与纳粹一切事物对敌到底作为自己的立场,完完全全用此次辩护作为了自己辩护生涯的最大亮点,赚够了钱,出了大名。
德米扬约克在慕尼黑还未受到审判已因年事已高去世,持续十多年的审判其实是不了了之了,这样的战后审判有多少呢。
伤痛不会被平抚,只会被遗忘。
题材是一块上好的料,毕竟没什么比牵涉整个民族的事情更有影响力。但是我觉得story telling没有做好(反观tiger king的叙事手法真的厉害)。整体的感觉非常的平庸,没有展示出当时,对于这么一件大事情,双方的冲突。看到上庭指认的幸存者,情绪激动,在被问到- “你如何从波兰来到佛罗里达”时,回复“坐火车直达” 法庭一片哗然,再有幸存者被问起在集中营里被处理的两个儿子的名字时语塞,法庭鸦雀无声。其实我觉得这种是戏剧冲突中应该保留的点,讲故事的人应该尽全力让我们这些后听到故事的人感受到当时人们心中的矛盾甚至猜忌。但是我觉得导演在给到双方的portion上就可以看出,其实导演是有倾向的,他倾向于“给幸存者一个交代”,那么这样是否也有悖于最后的verdict?“He died an innocent man” 确实是很令人心碎的一件事情,没有closure,因为那是“太久以前的事情了”。而儿子说的话也让人深思,在那个情况下,伊凡是你,是你的朋友,也可能是我。其实观影最大的感受是,在巨大的,历史的洪流下,我们个体只是沙砾般的存在。世界和平!
这场多次审判的“悬案”中夹杂着太多的国际政治因素和民族立场,全球关注外加电视直播的庭审,把以色列推到了不能出错、追求绝对司法正义的极端,导致辜负了他们的幸存者和民众。最后的重点还是回到了美国,二战受益最多的国家,他们的司法体系中有人相信真正的正义,要追查到凶手咽最后一口气为止。但缓缓揭开的事实全是利益,吸收精英纳粹造火箭,修改移民法接受纳粹当劳动力的都是美国政府。其实很讽刺,主张纽伦堡审判和释放日本甲级战犯的也都是美国,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就是可以挑选任何角色来扮演吧。
没有《辛普森:美国制造》好看,是因为这个故事里没有“人”。或许是因为创作者不想造神,或许是因为约翰·德米扬鲁克从始至终表现出的只有冷酷和漠然,这个故事缺乏人性挖到最底部的震荡,也因此而缺乏神性。但最后一集确实很厉害(毕竟庭审的几集太冗长),几乎每几分钟都在抛出一个新论点,结局也实在太有力,甚至感到热泪盈眶。无论历史从哪个角度讲,那些幸存者再一次被辜负了。
战争带来的恶该由执行任务的刽子手承担吗?仅凭证人半个世纪前的记忆作证词,关键证据上仍有疑点,这样的证据足够判定他有罪吗?……这个审判有很多让我感觉不妥的地方,然而家属问“大屠杀都过去几十年了,你们什么时候肯善罢甘休”,well,NEVER!
“大屠杀已经过去五十年了,你们什么时候才会善罢甘休?”(嫌疑人的家属说
1.犹太人对待那场民族浩劫坚持追查到底的精神真是让人尊敬;2.乌克兰人不愿面对历史而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真是让人不舒服;3.家属在一旁问这都过去大几十年了怎么还这么纠结让我很生气,中国人在二战法西斯受害者的角色上就是容易跟犹太人心有戚戚焉吧,于是义正言辞地跟他说明战后责任论是不管过去多少代都应该追究说清楚的;4.有一集讲二战后回到以色列的集中营幸存者们其实心理压力和愧疚感巨大,想起文道原来推荐的一本书讲有名的犹太作家活到晚年还是受不了内心煎熬最终自杀,一下子对上了;5.虽然最后的反转一开始就预料到了——Netflix的show难道只为了重述一个历史大乌龙么?!——但看到最后还是很感触,不论是法律角度还是心里层面,这一次的追究纵然没能让罪人获得应有惩罚,但多少幸存者因此获得了一点closure
印象最深的反而是犹太辩护律师,一副沾沾自喜投机油腻的样子,想必当年集中营里也不缺这样的人。但真相为何,还是一笔糊涂账。
网飞在他的热门大剧和话题影片光环之后,其实还有一系列质量相当之高且稳定持续输出的纪录片。本片就是其中之一,一场横跨三十多年的世纪审判,审判结果数次反转,受害者,行凶者,投机者,旁观者共同完成了这场辗转四个国家之间的博弈。真相重要吗?重要。但它有那么重要吗?好像又没有,最后一集结尾部分升华了这个历史悬案。历史一直不由真相组成,而由故事组成,我们都只选择自己需要的那部分,看着很像纳粹的人光凭记忆就可以指认定罪,纳粹科学家也可以成为太空工程师国之栋梁,然而一个伊凡尘埃落定,还有无数个伊凡,也许就在你我身边。
"任何协助操作机器的行为,都等同于参与谋杀和剿灭犹太人活动。"这样的话从那些名义上伸张正义,实则依旧是机器协助者的嘴里说出来,也是很讽刺了。普通人,被裹挟在历史浪潮中,无力挣扎,艰难求生。
是的 就是91岁还不"放"过你
本来只想先看一集,结果一口气全部看完。太精彩了。后人对历史真相的漠然令人毛骨悚然。过了这么多年了他现在对社会又有没有危害为什么要追究……尤其是当事者的孙子口口声声自己是history buff,看了大量资料,却还是归结在当年祖父did whatever he has to to survive and that good enough for him?! You don’t deserve sympathy. Owning up to your crime is the first step to repentance.
再牛的编剧都不可能编出这么牛的剧本,这居然是一个人的一生。他到底是谁?其实他自己的供述里全说了,但还是要证据而不是感觉。
一个女婿半个儿!
人应当为迫于形势下的选择负全责吗?如今的守法公民理应为几十年前沾染的鲜血赎罪吗?历史遗留的仇恨可以逮着机会在任意一个带有嫌疑的人身上发泄吗?一个犹太人无论是出于沽名钓誉或者追求真相的意图为纳粹辩护是遭人唾弃的民族叛徒吗?美国人都会认为国家为了建设和反共为罪犯提供庇护是可耻的吗?很多重要问题非常可惜地找不到标准答案。
近期最喜爱的纪录片之一。b站已有~可以看了~
最后一集后半部分把整个片子的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谁纵容/利用了恶魔 又在几十年后将他们弃之如履?答案不言自明
他的子孙都不像是有反省之心的人。可见基因里就有这种对生命的冷漠。
不錯,但老實說我覺得可以更短。整個格局是想製造出如《OJ: Made in America》的紀錄片,延續和荒謬的法庭戲、當事人訪問、社會反應等都學足,但人物方面,深度卻大不如OJ。主要是因為主角太冷靜,沒有OJ那種衝動和個人魅力,而且故事的戲劇性也不如OJ。其實這部紀錄片中,主角是否真的是伊凡不是重點,應該多從外圍出發。因為周邊的人比主角更有趣,而且也可探討更深的人性層面。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即便你已91岁,也要为当年在集中营犯下的滔天罪行付出代价。
30年演技炉火纯青,以前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
可以选择搭配理想国《零年:1945》。最后一集带出来的很多问题点到为止有些可惜,其实前面都只是个案的展示与戏剧重演。历史的悲剧和周期性的阵痛(叠加伤害)还可以再拓展至少两集。制片人名单里面多少犹太人。集中营幸存者回忆起创伤记忆老泪纵横却已经忘记了自己小儿子的名字。记忆是我们所仍旧记住的还是我们已经遗忘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