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我不知道是在哪看到的:男不做于连,女不做艾玛。
仔细想想,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这些经典的艺术形象,通常是极为浓缩的,此版米娅的最新版《包法利夫人》不知道为什么评分极低,可能好多看这电影的人都是原著党,而原著党对艾玛是有自己的艺术想象的。
我倒是觉得,2014年上映的《包法利夫人》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息,从本质内核上讲,艾玛没有时间性,君不见洪晃曾写过一篇文章称“满大街的包法利夫人”,你可以不认同这句话,但是这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啊。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艾玛是性感少妇,只有放荡的女人才允许出轨偷情,但是在10后,艾玛也可以是中二少妇。
这让我想到孟非曾经在节目里说,希望女儿能在结婚前多谈几次恋爱,这样就可以知道哪款男人适合自己。依稀记得是张小娴,她说的是“三次”。
艾玛显然一次也没有,这就让她在婚后老想恋爱。从情感的角度上,我是理解她的。她的丈夫木讷,无法和她形成共情,这和他是不是个好人没有关系,长时间精神上处于无人之境,再加上衣食无忧还有人伺候,这位未曾恋爱的女人她“作”好像也是意料之中啊。
别说艾玛,能可丁可卯满足三次恋爱试炼,然后悟到婚姻真谛找到相伴一生的soul mate,毕竟是一种刻板教条。作为一名女孩妈,我私自发展一下这个理论,我认为在婚前,女孩至少要暗恋过一次,没有结果地喜欢过别人一次,其实是通过映像更加了解自己;也应该被一个男孩,只要不是牛皮膏药一样的正常人很喜欢过一次,但是可能你不喜欢,当然也没有结果;最后一次,要结婚,当然还是找一个更爱你的,你可以没他爱你那么爱他,但是女孩,你要记住,婚姻中的爱情,是需要经营的。
怎么样呢?以艾玛来说,包法利先生起早贪黑去赚钱,她在家里连家务都不做,唯一的爱好是买买买和喜欢别的男孩子,您觉得这公平吗?婚姻没那么浪漫,很现实的。君不见多少婚前爱的昏天暗地,婚后被嫌弃为没有共同语言的黄脸婆的,其实,就弱势的这一方来说,难道对婚姻破裂没有责任吗?
好的婚姻,从来都是带有成长性质的,或者说那些能滋养彼此的婚姻,从来都是势均力敌的,从来都是互相赋能的——好吧,我写出了公文的气势,不再多说,咱就是说,你没有为婚姻付出的,最终会破空而来反噬你,就是就是这么现实。
有人讲,艾玛是闲的,某种意义上也不错。作为一个尽职尽责的血包,包法利先生才真的郁闷,在原著中,他不但要收尸,还要还债,最终抑郁而亡。他也是爱艾玛的,但是有些人爱人的方式,和有些人感受到被爱的效果,总是不那么一一对应,要不然,也就不会出现典型的包法利夫人,以及包法利夫人式悲剧了。
其实,艾玛的内心还是比较空虚的,读书也就是读点小情小爱的,她的见识其实也仅仅够支撑她作为一个乡村医生的妻子享受衣食无虞的生活,但是她自己看不清楚这些,当她无聊到极致,就会向外寻找解决方式,而那些套路贷的贩子们,早就盯着这些又蠢又无聊的少妇,如饮血的秃鹫般逡巡着,眼熟吗?那些陷入校园贷的女孩也未必多坏,多虚荣,但是确实是,非常蠢的。
天真有时候就是蠢,所以女孩的家长一定要从小灌输给她们的是,这世界上从来没有白吃的午餐,命运早就标好了价格,加州旅馆随时可以结账,但是你永远别想离开。
有些错误,犯了就是万劫不复,毕竟,这世界上坏人多着呢。
作为一个女孩,天真尚且还可被怜悯。结了婚的女人,如果还天真,真的没法责怪那些闻风而动的渣渣们。咱不是说结了婚就掉价了,而是在现行的法治社会,你知道婚姻是受法律保护的吗?放心,那些在你结婚前不说爱你,你结婚后说爱你爱得不行了的男人都是大尾巴狼,相信我姐们,没错,因为这些男人多贼啊,他享受了你的爱慕甚至你的身体,但是你却要承担不道德法律保护外所有情感产生的风险。我去,总有男人打这么一手好算盘。有些男人绝对不能沾惹,结了婚的和那些有女友的,所谓“一见钟情”就爱你爱得不行了,都是话术。家属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再次免费奉献给大家,因为当时我震撼了好久,他说,男人三十岁之前说爱那是真爱,三十岁之后都是为了性。可能免费的更香吧。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女孩的天真有时候真的致命啊,尤其是结了婚没有恋爱过的包法利夫人,对自己还认识不清,因为太闲不事生产满脑子都是那些白马王子的泡泡,好像这结局也算意料之中,苦了的,是她的家人,原著中,她还有个女儿。
我的生命中就见过多次艾玛一样的女孩。有个小姐姐,长得特别漂亮,在相对大一点的城市读书,后来回了家乡嫁给了小县城里一个安分的男孩子,她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妄想症,就是深信他的老公虐待她打她拘禁她,那年头还流行QQ,她的QQ弄得跟非主流是的,跟各种小男孩网恋说自己没结婚,好像也实质地恋过爱吧,后来终归离婚搬到更大的城市了,我多年前见她,又结婚了,城市大点好像治愈了她的病症,人成熟起来上了班,好像终于结婚生子安分下来了。
文艺女青年都想去大城市生活,活得就像自己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小时候她们看时尚杂志,现在网络更发达了,总而言之,我觉得这都很正常,作为一个长得漂亮微负才气的女孩,没有一个大城市梦才不正常,但是那句网络段子怎么说的,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治好了。不天真的文青,读书看电影看演唱会也会看韩剧浮想联翩,但是那些无非是思想溜号,日子还是要踏踏实实地过,孩子还是要好好教育,自己还要努力,重点是,她们知道,自己无非是一个普通人,过别人的生活,相信别人的谎言,不如踏实做自己,在普通的人生中过起诗意盎然的生活来,其他的,都是虚的。
没看过这本被当时定义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的小说,也不懂影视拍摄手法,以下影评皆来源于电影,与小说无关,也许电影在表演上无法表达出小说的原样,但我只谈观影感受。
首先,很喜欢电影里面的色调,中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家具摆设,宗教制度,虽不是我向往的生活,但总会吸引我多看两眼,就像中国的唐宋元明清,那个时代的欧洲也同样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电影开头便交代了故事的结尾,女主人公Emma手握毒药跌跌撞撞的走在森林里,最终倒在铺满黄色树叶凋落的地上,我能想象她对生活的绝望,好多人都认为Emma是咎由自取,是爱慕虚荣,是放荡,是贪婪,为了过上奢侈的生活贷款,最终拖累了丈夫,生活不堪重负。
有一个画面我记得很清楚,在嫁给她的丈夫乡村医生之前,她在教堂里反复重复着“Please let's he is the right one”,也许从这里就已经开始埋下了伏笔,她与村庄里的其他人不同,不甘平凡,享受奢华,朋友都会赞赏她的美貌和眼光不凡,对于这样的女子让她在丈夫外出工作后,在家里只能用练琴、刺绣来打发时间,又是何等的寂寞,她不只一次说过想去巴黎想去多恩,她向往那里炫彩缤纷的生活。我不认为Emma有多大的错,也不觉得她做的有多对,错就错在了婚姻,从饮食习惯,生活态度,甚至是玩乐都不能融合到一起去,Emma嫁给的不是爱情,用如今的一句话说“三观不同怎么做朋友”,Emma跟随Markus狩猎,他的丈夫在与他人聊天喝茶,各自喜好不同,不过,若不是为了Emma,他也不会来此狩猎,若不是为了Emma,他也不会陪她去多恩看演奏,他应该是最爱她的人了。
第一次,当她碰到去过巴黎在多恩当律师的里昂,她心动了,里昂的故事让她新奇与向往,第二次,当她碰到狩猎的Markus,她又心动了,Markus的欲情故纵,一下子抓住了Emma的痛点,跟他们偷情让她找到了生活的快感,与此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带她逃离现实的生活的愿望,可这句话一说出口这两个人都纷纷远离了她,他们终究是不够爱她的,因为她始终都是有夫之妇,他们都不想为了她破坏现有的生活。
Emma,并不是什么贵族门第,却有着一颗不甘平庸的心,追求的是雍容华贵;乡村医生,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行医,追求的是安稳度日。
终,害已害人,甚是可悲。
场景很唯美,尤其是最后一幕,星星点点的火把被黑夜浇灭,忍不住截图做了桌面。画面风格和电影《傲慢与偏见》挺像。
主角颜也很美。但由于女主长着张不食人间烟火的脸,跟包法利夫人形象不符,感觉更适合演古典的崇高爱情吧。前阵子关注了一个关于古着的公众号,里面提到法国衬裙的介绍,洁白的里衬和禁欲的胸衣可以说是超配了(想试hhhhh 但恐怕一套下来就成包法利小姐了
记得原著中,艾玛从婚礼带来的纸花落了灰和蛛丝,她最终把花丢进了壁炉,但影片中没有焚花的场景。“燃烧”是爱情的死亡,物欲的重生。之所以说重生,而非诞生,是因为欲望一直潜伏在艾玛身上,修道院生活作为某种封印,只能暂时冻结,使欲望陷入休眠的假死,却从未能杀死它。非常讽刺的是,修道院崇尚禁欲的教条就像反作用力,把艾玛往另一端推——或者说,让她认识到了心之所向。接触上流贵族的生活不是偶然,而是艾玛主动向它走去。至于爱上罗多尔夫,是先爱他这个人,还是先爱他的财,这就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窘境,没法弄清了。钱使人魅力十足、光芒四射,这倒是真的。
艾玛的结局很糟糕,但其实大不必如此。人间失格里的叶藏,也做了一堆混账事,挥霍钱财,但他约了情人一起跳河,这就是更明智的选择了。死亡具有将事物崇高化的本领,这就是殉情为什么听上去很浪漫。就算囊中千金散尽,羞耻到失去做人的资格,孤独地自杀——是那么痛苦啊,又不romantic,大噶一定要把这条列入失败者指南里。
想再刷一遍《东京女子图鉴》了。猜想绫以后会过得很好吧。
在这条物欲横流的世界线,有包法利夫人的念头,太正常不过了。按行为主义那套来说,人是情境塑造的产物,所以有了金钱膜拜。的确不是好风气,但也不需要羞于启齿。向往上层阶级没毛病,不过要想在这种进步的阶梯上不摔下来,就需要能明智选择的能力,是门(我一窍不通但无比想掌握的)大学问了。
以及,不想再谈恋爱了。对会不会变成包法利夫人也没啥进一步思考。要说还存在什么白日梦的话,希望能和成熟温柔又有钱的和服大叔约个炮吧。
爱情只是一瞬间的事,也是一种发烧的感觉。被某一种感觉击倒了,想甩开是不可能的事,只能是亦步亦趋。
那可爱的迷人的微笑,总让你心一颤。
爱你多一点还是爱自己多一点?
初识艾玛之时,想与她擦出浪漫的火花,但止于柏拉图式的爱情。再次相遇,直接将火花升级为烈火,双双坠入爱欲,但时间的长度冲淡了激情,双双又感爱情之浮华。
她与查理的初识,像极了美好的爱情,但却被婚后生活消磨殆尽;她与罗道尔夫的激情,像极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在她无力还债之时,她却以爱的名义向他伸手要钱;而她与莱昂,他们从柏拉图式到干柴烈火,从纯粹到浓烈,酝足了爱情风味,然而他们的激情抵不过时间的流荡,逐渐消退,双方都顿感平淡无味,最后在利益面前撕扯得有点难看。
认真看来,爱情竟是如此虚无,像存在过,又像一场又一场自欺欺人。大概它就是易逝的东西,大概它需要责任、物质等等其他外部力量来小心翼翼地维系。它是什么?或许无解,或许有太多的解,多到每一个人,每一段感情,都能归纳出一个解。
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
所以,在遇到这幻妙的爱情,无论你倾注多少感情,请一定挤出几分理智,不要像艾玛,只看到和放大爱情美好的一面,却对背后的现实视而不见,成为一个失败的上位者,失败的爱情追逐者。
喜欢你可以纯荷尔蒙作用的没有原因,但与你步入婚姻,携手共赴漫漫人生的一定有所因。
因为钱和你在一起,因为足以步入婚姻的感情深度和你在一起,因为深陷你的才华或迷恋你的颜值和你在一起,总有那么一个点,让对方有勇气甘于包容你所有的缺点与坏习惯与你携手一生。
有时候,一个人的错是两个人的罪。抵不住诱惑让婚姻陷于泥淖的妻子是有错,然而,丈夫也难逃幕后推手之咎。
他爱艾玛吗?也许他爱,那他的爱也太过表面了,或者说他的爱也太赋时代性男权主义了。艾玛与他谈论书籍,他对此嗤之以鼻,艾玛鼓励他在医术上求取,他却甘于庸医。
他从未想过去了解艾玛,去读懂艾玛的内心世界,去给予体贴的关怀。反而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以他为中心,艾玛于他而言不过是一件附属品,一件可以向人炫耀的战利品,满足他入夜时的交媾,出门会友时的示耀以及构建一个为人称赞的体面家庭的虚荣心。
从前终日一袭蓝袍的她,此后的每一次出场都在变幻不一样的服装。朱红、橙黄、墨绿、靛蓝……那些繁复的褶皱,华丽的刺绣,让她一次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让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被关注的存在价值。然而美丽的外表粉饰了巨大的空虚,这一切像是与魔鬼的交易,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我们能如何苛责于她,毕竟在针对她的教育观下,故事到婚后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便戛然而止,从没有人教会她什么是婚姻,什么是责任,更没有人告诫她如何面对现实。她只不过是执拗地用少女时的天真,在无望的空虚下寻找刺激和自我救赎。她一片赤诚,不会妥协,才会让自己撞得遍体鳞伤。
物质的快乐虽然能够带来一时的欢愉,一旦那片刻的欢愉过后,留下的空虚和寂寞却不会随之减少。女性永远是敏感和多虑的。
他的甜言蜜语似乎永远也说不完,你恐惧,兴奋,内疚,紧张,痛苦,真是五味俱全,想分手吗?你舍得吗?缺少爱的女人易迷失。
珍惜留在你身边的人,但也不要对离你而去的人抱以嫉恨,因为没有对错可言。
如果你真爱对方,你也希望对方得到更好的,希望对方幸福。当然如果你想用恨来忘记对方,让自己好过一点也无不可,但请把恨留于自己,不要大肆恶言宣扬。
随便mark一下 很喜欢这个故事 故事本身张力和感觉我就非常喜欢 稍微长大一点后越能感受到一些贫富差距 以及一些贫富差距带来的习惯差距,有时候这些差距会像蚊子块一样在身上痒痒的有点刺痛,所以长大点以后可能会理解甚至共情为什么Emma会向往贵族生活 又为什么无法忍受走不出农村的日子,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思想的,每个人都有比自己力所能及高一节的欲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包法利夫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读的所有书,获取到的一切知识都是在阻止我们成为包法利夫人——阻止我们眼高手低地幻想,阻止我们堕入深渊,每个人都有属于各自的虚荣,但正向地处理自己的虚荣和欲望,把握自己的生活才是我们不走上歧途的关键。
另一点小记录
从头至尾存在感很高的束腰 Monsieur有点Emma心里欲念的化身这样的存在,有爱有诱惑有万劫不复(感觉演的也带点心里欲望缩影这个意思) 影片里把包法利医生治疗病人外科治疗和狩猎(猎杀鹿这种残忍场面)连起来 元素用的还不错 衣服也是重点,Emma衣服太多惹 Emma很喜欢东方元素,除了她书里读到所向往的东方她所有华丽的裙子上都有东方的绣花。其实很喜欢这个电影的基调啦,Emma死的时候穿着黄裙子,好像一片枯死的落叶飘落在地上。
另,
男人真的不靠谱,永远不要完全把自己托付给男人😅
包法利医生真是难得的好人但他真的好惨。。
非常肤浅的解释和情感阐述,另外,无缘无故把结尾回闪放在开头的做法都是对自己叙事非常不自信的表现吗? 一个法国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操着各种口音的英语这样好嘛?
选角就是失败的,米娅根本不像个水性杨花的败家娘们,而埃兹拉米勒完全就是个拥有现代美的小受,最无法理解的是二姐竟然演个丫鬟,连正脸也没几面。。。剧情太平淡如水,没任何铺垫就一个一个睡了。。。也就剩画面原声比较美了
名著改编,摄影、音乐气质优雅。林间奔跑的女人,夜色摇曳的篝火。
一个热爱科研潜心医术的丈夫应该很迷人才对……
真无聊,米勒真好看
不知这位澳洲女星哪来勇气不停的拍名著。。也不知她背后的美国金主们哪来的自信可以拍好名著。。毁了简爱。。现在又毁了包法利夫人。。一张比屎都难看的臭脸居然敢来演包法利夫人??EXM??电影本身不算烂。。服装和画面非常美。。音乐也不错。。全部毁在女主一人身上!!
选错演员,用大段状态戏表现艾玛对生活不满明显不奏效,小说里最精彩的几个传世场景被拍的惨不忍睹,小说里华丽的舞会,热烈的情感全都被阉割,差评!
没那么差。好多场景构图很漂亮,截图下来都像一幅哈莫修依的油画。错在选角,除了善良刻板的丈夫,几个人物都不够贴切。米娅从气质到演技都无法驾驭这个角色。把包法利夫人演得像个爱赌气、有点小“作”的中二少女。
欣赏不来Ezra Miller
拥有基本理财知识的重要性
还不起信用卡还可以做茶花女嘛,何必死呢~
如此错误的选角真的配不上这华丽丽的服装,每一套高订的礼服都好美,却选了个禁欲系脸的演员来演风情的包法利夫人……真的让人无法入戏,而且剧情过渡的也突兀,福楼拜估计要是看到也会气得从地里爬起来!
女人的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和男人的嗜赌好醉一样是慢性癌,当然在矛盾爆发的时候,想救已经晚了。可惜,包法利夫人这样的女人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多,她们以爱情为名义,实质上为了物质为了虚荣,在享用的时候毫无自知,在事情变糟时开始数落男人的种种不是。因果相循,伤害往往源于自己的贪欲!
呃,建议结婚登记或办理信用卡时一人发一张碟或一本原著。。。
补标。鹅仔演的Léon Dupuis真是迷人美男子,一笑百媚生,风情万种!
抛开选角不贴这件事(米娅实在看起来不像有物欲的人——事实上其他欲感觉也没有),镜头跟颜都挺好。米勒的眼镜look简直持靓行凶,谋财害命,关键是跟妹子的床戏还这么受【喂
这是看的第三个版本,一直很喜欢这个故事,总是找来看,也许是因为从包法利夫人身上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虚荣浅薄幻想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她的悲哀之处在于有美貌却没有施展之处;没有爱情却过早结婚;涉世不深所以轻信他人,也看不懂男人欲擒故纵的把戏,最后如她所说被生活判了死刑。
没有看过原著,只看电影的观后感是,要找一个互相懂得欣赏的人,同时也要脚踏实地的生活。看过大风大浪大世界的人,更懂得什么是珍贵,能安稳的拥抱当下的小幸福。
男不做于连,女不做艾玛。
米娅一脸禁欲一脸痛苦。。。气场根本无法演绎包法利夫人啊。场景美但是其他都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