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景无敌赞。之前看过书--没看完,并愤然评论,我接受不了乔和西蒙的登山观。拍成电影很不错,雪山的风景和磅礴的气势让人的主观变得微不足道。演习时数次提到这部电影,所以对它的兴趣也起来了。风景真的很赞。不知它的拍摄过程,是真的重现了秘鲁的登山过程,还是在另外哪座难度较小的雪山上完成的。如果阿式登山,两夫妻,应该那种信任危机至少会小一些?或者过程会更有意思,两个人拥有的不同寻常的共同回忆,意义又更多一些。总之在地铁看到他们最后那忘我的goodbye kiss,我被震到了,久久回不了神,好羡慕。
严格来讲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真实事件的记录片,是全球第一部死里逃生实况纪录故事电影,把英国著名攀山专家乔.辛普森真实历险个案搬上银幕。说实在的,看这部电影的过程是相当痛苦的,这完全是因为它的真实。影片有一个多小时在讲述乔.辛普森与死神和恐惧搏斗,最后以超凡勇气和毅力战胜死亡的精彩过程。的确最后的结局是精彩的,但过程却是异常残酷的,观看的过程都类似煎熬,真实的情况简直难以想象。难怪事隔近20年,主人翁在片中仍然流露出惊慌、悲痛的表情和接近崩溃的绝望,毕竟是从地狱的边缘走了一圈,留下的创伤太深了。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掩盖乔.辛普森那不可思议的生存意志,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骄傲,更是人类的骄傲,在极度残酷和无助自然条件中,一个身受重伤的人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生存下来,是多么顽强的信念和毅力,是人类挑战自然和冲破自己极限的奇迹。
故事来自两位攀山专家西蒙.耶兹及乔.辛普森,1985年他们准备征服高达二万八百英尺的秘鲁安第斯山Siula Grande 峰。就在他们即将登顶时,乔.辛普森不慎跌下陡坡,摔断右腿。下面是万丈深渊,而向上又无法攀爬,同伴西蒙只好用救生绳拉住他,并在暴风雪中一起下降。但到3千英尺时,辛普森不幸又坠进一个冰缝动弹不得。经一段时间的努力,悬系两人生命的绳子不堪重负,随时都有同时跌下山谷的危险,况且严寒已把两人冻僵,西蒙觉得悬在下面不知多远的祖毫无动静,估计同伴凶多吉少,只好割断绳索,自己攀出陡壁,回到营地。辛普森被割绳放弃后跌进深渊,但怀着坚强的生存意志,拖着折断的右腿爬出深渊,忍受着每挪动一步都痛彻心肺的疼痛,在没有粮食和水的情况下历经三天千辛万苦,就在西蒙准备撤离时,辛普森拖着伤腿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部影片根据1988年乔.辛普森(Joe Simpson)的同名回忆录拍摄而成,这本以真人真事经历写成的原著,在当年推出市面后即成为畅销书籍,销量超过50万册,并被翻译成14种语言在世界各地销售。影片以写实记录手法重演了那次登山史上的奇迹,并由主人翁在片中亲自叙述。本片在英国上映后,即成为影史上第一卖座纪录片,累积票房接近250万英镑。另外,本片击败大片《冷山》(Cold Mountain)、《画意私情》(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等,获得2003年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大奖的最佳英国电影奖,以及英国报业电影大奖最佳电影奖。
本片导演凯文.迈克唐纳德(Kevin Macdonald)出身于电影世家,于1999年曾执导过纪录片《One Day in September》,并为他赢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殊荣。为了让这一奇迹重现银幕,拍摄出一部媲美惊险故事片的纪录片,凯文.迈克唐纳德展开了三个阶段拍摄工作。第一阶段由登山运动家乔.辛普森和西蒙.耶兹(Simon Yates)在伦敦录像室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两位当事人不但要在伦敦片场,还重回旧地,讲解当时事发的经过。辛普森表示最初答允导演重游故地时,满以为可以克服心理障碍。岂料,到达当天被西蒙发现的地方时,情绪失控,全身发抖,心情就像刚刚经过自己的坟墓。第二阶段由两位主演到达出事现场重现当时惊险情景。为了到达秘鲁安第斯山Siula Grande峰,一行20人的拍摄队伍,花了三天时间从山脚爬到营地。由于当地高原空气稀薄,天气严寒,他们每人都接受专业训练,学习各种求生技巧。最艰巨的阶段就是这第三阶段,因为导演还将拍摄场地移师至阿尔卑斯山,在零下20度的气温下工作,还要受到缺水及缺氧的煎熬。剧组全队人员冒着大风雪的侵袭,每日精疲力竭,终于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拍竣外景。
之所以介绍这么多这么详细,是因为这部影片确实非常值得一看,在看了许许多多“做”出来的电影之后,猛的看一个真实的,着实是一种震撼。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多少年进化的产物,这漫长、痛苦的过程不仅产生了现在的主宰地球的生物,更培养了人类顽强的意志,人类逐渐成为挑战自然的胜者,顽强的意志是很重要的因素,这种意志顽强的背后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想法——活下去,不管情况怎样,活着就有希望,就有明天。意志应该是我们对待挫折的有力武器,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都一帆风顺,谁都会遇到挫折,甚至是难以承受的磨难,我们会想到放弃,在这个时候想想乔.辛普森与死神和恐惧搏斗的过程和他那种超凡勇气及毅力,我们是不是会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鼓励着我们坚持下去。
此外,片中是否应该割断绳子丢下不知生死的同伴的两难处境,一直是很有争议的,我认为,西蒙.耶兹在那种情况下必须作出选择,要么在等待中一起死去,要么把生的希望留给可能性更大的自己。他选择后者无可厚非,在残酷的自然条件面前,人类是非常渺小的,只能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适者生存、强者生存。我们不应该责备西蒙.耶兹的行为,他在做这个痛苦的选择前已经尽了力,毕竟生命对于谁都只有一次。
===============
我的BLOG
http://baibo.blog.sohu.com 1985年,两个年轻人,25岁的Joe和21岁的Simon相约去攀登秘鲁境内一座人类从来未曾登顶的雪峰。攀登的过程非常艰难,然而还是成功了。在下山的时候,先是Joe摔断了一条腿。然后Simon试图利用绳索帮助Joe下山时,又错误地把Joe悬挂在了半空中。Simon动弹不得,也不知道Joe的状态,坚持了很长时间后,Simon割断了绳索,独自下山。Joe摔到岩石缝隙中,又挣扎了两天后,奇迹般地回到了山下的营地。
后来,Joe写了本书《Touching the Void》来讲这件事。2003年,这个故事被搬上了银幕。
《触摸巅峰》这部电影中出现了六个演员,但只有三个人物。有三个演员扮演Joe、Simon和一个在营地中留守的年轻人,而这三个被扮演的人也在电影中出现,讲述自己的故事。
实际上,讲述的成分似乎还要多一些。他们详细地解说每一步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而那三个演员所做的事情,更象是配合这些讲述的现场重现。但是这个重现的现场也很有冲击力。莽莽天地间,只有两个人相互依靠,一言不发地缓缓前行。
所以这部电影也很象是一部纪录片。其实我分不清究竟她究竟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
整部电影中,三个演员之间完全没有任何交谈。实际上,除了高声呼唤之外,他们没有说任何话。
可是三个真人的解说中,却谈了很多次,“我们商量如何如何……”
我猜想这是因为,他们交谈的具体话语已经无法准确的复诉了,电影为了尽可能地重现真实事件,就把这些对话的具体内容全部省略掉了。
但是我更怀疑这是有意为之。
在巨大的雪山上,这两个人奋力攀登,每踏出的一步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他们两个人被捆在了一起,只要一个人摔了下去,另一个人也会遭殃。他们彼此依赖,也在心里祈求对方千万不要出事。
这样的两个人,一言不发地攀登。生命如那常恒不变的雪山一般,艰难而又孤寂。
后来,Simon因为割断绳索而被人指责,Joe一直为他辩护。
IMDB得分8.1(6233人投票),我打7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一部特别棒的登山题材电影,不容错过。
这种让当事人讲述的拍摄方式非常适合这部电影,让观众可以在主角陷入极度困境而不忍看下去的时候能够意识到,他们是活着出来的,不然就太残忍了。
说实话,我不太敢看两位登山者的眼睛,第一眼看到他们的眼神,我就知道他们是亲历者,大概可以猜到有多残酷,眼睛骗不了人,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彻底的真实。
和许多类似主题的片子相比,这部电影更注重刻画攀登者的心理状态,观众可以切实感受得到人物的心境:无论是面对登山困境、面对放弃与被放弃、面对死亡,这种陀爷式直面人性本质的表达,深得我心,面对死亡,会让人更好的活下去。
导演对于电影中攀登专业性分寸的拿捏,也是恰到好处,既不会让非登山者看不懂,也不会让了解登山的人觉得过于啰嗦,基本科普了阿式登山,也诠释了技术攀登的风险。
再简单谈谈我对那个避不过的问题的看法,抛去道德层面,Simon割绳是绝对的理智,我觉得甚至有些晚,假若Simon被情感和道德绑架而一直挂着,那两个人必死,所以可以说,是Simon的一割救了他们两个人的生命,当然不得不说,我知道这是导演要向观众传达的内容,至于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故事,只有当事人清楚了,我们妄加揣测没有意义,如果让我在二个角色之间选,我宁愿选Joe的角色,而不用面对Simon的to be or not to be。
半纪录片,所以一想到这是真事儿就觉得非常难得,Joe最伟大的一是自救,不放弃,制定合理方案,和自己较劲,二是他面对割断绳子抛弃自己逃生的队友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怪你,我也会这么做“,那种九死一生的环境下能说出这种话,真是高尚到一个地步了,小说里我都不信,真事儿实在是太感人了。
很棒的一部纪实电影,摘录一段短评“The closer you are to death. The more you realize you are alive.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山的存在,让我们永保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an ambitious man
即使看过,我还是不能相信。史上最棒的登山电影之一。
只有经历过才知道,那紫外线灼伤的脸,冻伤的手指。那是传奇……
本以为是个两人共患难的故事 我操结果西蒙果断的割断绳子走了 整片就是乔一个人顽强自救的故事 我觉得从艰难程度和绝望程度比127小时大多了 而且生死的悬念一直保持到了最后
Joe在腿骨折断坠入冰缝的情况下一个人自救成功,他不牛逼还有谁牛逼?这种重回现场夹杂大量当事人自述的纪录片方式有利于了解当事人处身险境的真切感受。
似乎名为濒临深渊更适合。在征服世界上最神秘山峰时,一次坠落事故后与绝望搏斗的真实记录。在一次又一次陷入绝望后,最大的恐惧来自对下一次绝望的不可知。
当事人复述,由演员表演、真实场景还原的一部纪录片。本以为重点会放在乔回到营地后与西蒙情感变化上,没想到老外的情感比较直白、纯粹,木有大的冲突。遇难以及自我拯救的过程令人绝望、孤独、窒息。绝境中,唯一能给依靠的只有自己,当你耗尽气力做了该做的一切时,才是最接近上帝接近奇迹的时刻。
The closer you are to death. The more you realize you are alive.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山的存在,让我们永葆谦虚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根据真实故事拍摄,类似纪录片格式。雪山风景非常美,表演也很真实。不得不佩服主人公的顽强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就无法指责。
Unimaginable determination and courage! How the hell did he make it ?!
看完127 Hours想起大学是看过的这部片,求生欲可以激发无穷的力量
哪里有什么热爱生命,哪里有什么永不言弃,只是在绝境中,你本能地抠出一个微乎其微的可能性,然后拽着它挪动,如果幸运...
不错的登山题材记录片,对于西蒙以他当时的装备也不是除了割绳子就完全没法,当然要冒风险。主要原因是西蒙以为乔已经遇难了,才割的。对于西蒙割绳英国登山界很多指责,我认为就象张爱玲说的那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站在登山爱好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想,我们应该宽容。
1.真人讲述和拍摄还原的方式很震撼,拍的特别好演员也演的卖力;2.3个人都真诚得让人吃惊,竟然可以这么轻轻松松地把“希望对方死了”这种话说出来,而同时,还没有友尽。在登山这种随时会挂掉的事情上,日常生活中的虚伪、客套和社交礼貌都没有位置了;3.人性在极端环境下才显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吧。
几乎可以打五星的片子。作为“仿纪录片”(而不是“伪纪录片”)本片几乎是典范了,拍摄条件苛刻,主观镜(乔)的运用很到位。
让我想到了【垂直极限】,这虽然是纪录片风格的,但是在主人公的故事叙述中,感受着那份绝望和坚毅。越真实越感动,记得看【垂直极限】时只有些许刺激没有些许感动。【The closer you are to death, the more you realize you are alive】
比127小时还要牛B的人!!!因为他断的不是胳膊而是腿!单足爬出了狭缝,爬下了雪山,蹦过了冰河和碎石滩,在一个又一个绝境中以超神的毅力顽强坚持到最后。再见割断绳子的友人,第一句就是感激和谅解,高尚的人格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