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女主角好像德国总统默克尔大妈
这部电影旨在映射穆斯林移民对西方社会的侵蚀,看完这部片子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女主角好像德国总统默克尔大妈。这是一个鸠占鹊巢的故事,电影的结局是悲惨的,由于女主人的愚蠢的善良加之一味的绥靖政策,这样一个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最终家破人亡,男女主角分别被害死,小孩和保姆信仰了人家的宗教。如果电影的情节并未让你联想到西欧国家的现状的话,看到反一号那张阿拉伯脸,难道还不明白吗?警世味道十足!这部电影拍自2013年正值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初露端倪之时,可谓别有一番深意。阿拉伯脸博取女主人同情得收留,随后赖着不走,吃人家的喝人家的,继而通过应聘园丁把自己的身份洗白,在把同伙引进来,给这
家的小孩和保姆洗脑,制造各种矛盾。这让人联想到 法国巴黎的恐怖袭击和布鲁塞尔的爆炸,和现实真的好像!男女主人分别代表欧洲的右派和左派,左派的圣母心最终给这个家招来祸患,本想引入外来移民补充劳动力,不没想到这些人不光不劳动却领着高额的救济拼命生孩子,学阿拉伯语,做礼拜,要求食品清真等等不一而足,西方的福利社会被一步步瓦解,宗教和文化遭到外来者的侵蚀,却还有人高举政治正确的大旗包容先进的西方文明无法同化外来者,却被野蛮的文化宗教逐步蚕食,圣母们吃下自己酿就的苦果,最后的结局是左派和右派最终都被消灭,国家分崩离析,他们的后代被洗脑成了异教徒追随他人而去,真是让人不胜唏嘘.导演表面上在讲一个阴暗惊悚的犯罪故事实则在谈政治,欧洲的未来会像这个家庭国破人亡的结局,欧洲的未来会是像这个家庭国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吗.可能是怕被激进的穆斯林暗杀,也可能是不敢直面对抗西方主流所谓政治正确,有些话作者没有直说,但都含沙射影地在电影里了,有的话不必说太明白,懂的人自然心领神会
2 ) Alex van Warmerdam
原來Alex van Warmerdam的電影看過了幾遍,這部Borgman看前也沒研究過是什麼片種(當然導演的名字也全忘記了啦),如果是第一次看此導演的作品可能會摸不著頭腦,個人感覺他是慣於使用輕鬆怪誕一面去談及人類社會種種現象,所以不用太認真看待他是否對宗教對階級以及對現有人類的行為批判,可能家庭房子故事走向有丁點像dogtooth or funny game,但又不夠其用力,荒誕跳躍用輕鬆一面帶出心中想法才是導演慣於的手段,take it easy就能多感受他的電影,否則可能會過度解說又或者會覺得能力有限表現不足,某方面來說可能有點不公,anyway,此片格局人物出場等等有點科幻片感覺,有陣陣MIB的跳脫,而誘惑迷失沉迷祟拜等等又像極邪教魔鬼所為,加上開首的一句And they descended upon the earth to strengthen their ranks,我將其定義為外星人或魔鬼電影,其他的不再解讀了,至於感覺,此片沒北方小鎮奇談怪誕荒涼亦沒有服務生之死辛辣獨到,所以感覺好像保守了一點雖然它仍是怪片一套,哈
3 ) 魔鬼的邀请书
听说过“死亡音乐”吗?被称之为魔鬼的邀请书。“它的旋律是人类不能承受的巨大的悲哀,它能把你的心脏推向死亡...那种旋律就像一个死人在唱歌,一个死魂在弹奏。”很多人因此患上精神分裂、抑郁症,甚至自杀,所以被查禁长达13年之久。这部电影就是一封魔鬼邀请书。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它所谓“深刻”的隐喻、对阶级本质的挖掘、对人性的揭露(全都是替作者找一个正常人可以接受的支点),也暂且不去研究故事逻辑上的硬伤、情节符号式的僵化、人性处理的极端偏执,单从整部片子的氛围,就可以感受到作者骨子里深深的恶意,这已不能用“恶趣味”来简单概括了。这种深深的恶意所建构起来的巨大的负面能量是一曲“死亡之歌”,通过影像辐射下来,蔓延之广、覆盖之强、影响之大是观影前所不能预料的。。 1分的分数完全不是从“电影”艺术水准的角度,就其反人类的程度应该给负分,严重不推荐此片。
4 ) 无需解读,只是细节的趣味
这部电影没有解读的必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因为它是高度的符号化和程式化,就像一本破破烂烂的教科书,标题是“社会政治文化定理”,里面却写了一堆物理数学风格的公式,你愿意拿它去套什么现实世界里的例子都随你便。正因为这样,虽然从叙事的角度来说根本无逻辑可言,骨子里却充满宿命、精确的形式逻辑。
随便想了一下可以套进去的东西:二十世纪的共运,当代欧洲的反向被殖民,资产阶级的左派和右派...华麦丹的电影当然不会坐实其中任何一个,只是冷漠地说:事情都是这个样子滴。唯一掩盖不住的情绪是强烈的阶级感。真正有意思的,不是它写了个什么了不得的方程式,而是各种细节的有趣和符号表现力。
这部电影吸引我从七分钟左右开始。刚才还在冷兵器挥舞的丛林地道战,走出10米就是一个现代都市的加油站。华麦丹式不讲道理的野蛮叙事登台亮相。
我觉得好玩的细节如下,按印象深刻程度,不按时间顺序。
1.艺术。
女主人是一个家庭主妇兼业余艺术家,平常老公经常谄媚说她“很累”,其实她家里园丁保姆齐全,最累的事就是往帆布上泼蓝色油漆,制造“现代抽象艺术”。后面那一段花园里的舞台表演是我最喜欢的段落,音乐意象和气氛都诡异到做梦的程度,节目分别是A.小天鹅芭蕾,中间的女的还像话,旁边两只SB男天鹅让人彻底崩溃。B.俩男的各拿一根形式阳具,对着一个蠕动的布口袋表演形式3P。C.胖女人穿着传统荷兰农妇装表演彩带操。D.女人拉出两块大牌子写着“我是”,“我们是”,阶级身份宣言。观众里面,三个熊孩子就像脑瘫一样呆着,主人两夫妇却在后面看得发春,男主人就像小时候带女朋友看泰坦尼克那样趁着气氛摸摸搞搞。
这些有关艺术的桥段,单独每一个看都没什么,结合在一起就能感到导演对现代“高雅艺术”拙劣空虚造作的彻骨鄙视。尤其是男主人的矫情。OK,华麦丹自己的电影也属此类。
2.阶级。
贯穿整个电影的主题。屋主不一定意味着“中产阶级”,可以代表各种各样的高阶层,有产者,原住民。入侵者也不一定就是无产阶级,可以是上面各种概念的对立者。但是阶级摩擦的火星却随处可见。伯格曼捶地桩那里,女主人献殷勤说 “You must吃点东西”(我不会荷兰语,但是荷兰语其实就是德语的方言,很容易听出英语对应词),伯格曼马上冒火,反问"must?”女猪赶紧改口用一个商量式的句式。原来保姆对女猪是低眉顺眼的,自从进了贼屋被洗脑,回来跟男朋友闹,跟女猪顶嘴,全是关于“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不用你来给我做决定”“你不要管我”之类。可见阶级斗争洗脑之强大,精髓就在于破坏权威体系。
还有一个我笑得打滚的地方是女猪去找伯格曼,没见人却看见一条眼神温柔的狗,女猪疑惑了半天对它问道:“卡米尔?"就算我愿意让你上我,你在我眼中还是一条狗。
所以伯格曼不上她。
3.性与爱。
一般闯入类电影不可能没有性,不管是跨阶级偷情还是纯粹的性暴力。但这部电影里面,严格地说没有。因为这部电影太严苛,性就是温情与和解,所以不能有。
锤地桩的时候,女主人追着献媚,那一段对话令人喷饭。
---“你说你想玩啊”
---“是啊,我做园丁就是玩”
后面还有,“你是老板的老婆,我永远不招惹老板的老婆”
一个满脑子的闲情逸致,一个满脑子的阶级斗争,两个同谋从来没说到一起过。想想欧洲的multi-culti左派和欧洲的移民,不能不苦笑。
保姆跟打手二号那一段也很神经。诱惑进去了门一关,99%的观众都以为两人干上了,后来才发现只是弄进去洗了脑,跟本没干上,而且打手二号对保姆完全没兴趣,自荐枕席的吃了迎面一关灯。
以往的household阶级斗争,比如《红与黑》或者《gossip girl》,无不以低阶级男人对高阶级女人的性征服作为最终手段和最高胜利。这部电影里的女人们都做好了准备积极配合,男人们却疏离到懒得动JJ。最终干掉男主人,占据房子之后,尸体丢在高雅的钢琴下放起了劳动人民的爵士乐,女主人索吻反遭灌药,终于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伯格曼就在失魂落魄的女主人旁边邀请胖女人,两人很默契的跳舞,年轻男女两个打手进入刚才的小房间开搞,把女主人凉在一边,老头在一边给小孩动手术。这是全片最冷最冷的地方,完全毛骨悚然。
我们传统上熟悉的阶级斗争,以及高阶级概念中的阶级斗争,前提假设是低阶级羡慕高阶级的生活,所以要占他们的房子,干他们的女人,最终变成新的高阶级。女主人在老公死后兴高采烈地说你现在可以不做园丁了,玩我吧,就是出于这种假设。但是华麦丹的阶级斗争是不要你的产业也不和你杂交,只要埋掉你们的尸体再撒上石灰,夺走你们的孩子变成我们,这已经升华到了非我族类,物种生存之战。
全片最温情的语言出现在女主人和男主人在园丁房里面拥吻,互相倾诉。但是这恰恰发生在女主人发现伯格曼杀人,正在为他掩盖踪迹配合夺屋行动的时候。完全的欺骗和背叛。
真正温情过分的,是最终伯格曼干掉女主人的一幕,仿佛是温柔地哄她入睡,最终还有一吻。这就是欧洲导演骨子里的不恰当审美发作了。参照各种历史事实,比如十月革命后孟什维克的下场,比如天朝建立后知识分子的下场,伯格曼应该用一根火钳慢慢收拾她。这也许是华麦丹心目中伯格曼代表的异类还真是高贵的野蛮人。
4. 武器的升级
伯格曼干掉园丁用的是吹箭,丛林野蛮人的武器。下一次是下毒。下一次是领带绞杀,而且年轻女笨手笨脚用不好,需要胖女人示范。再下次就是熟练的一枪。这么快的技术升级?请回忆国际新闻关键词“手机炸弹”“互联网砍头录像”“脏弹”。
5.异化
首先是要讲故事。小孩子你们自己不管,我给他们讲从怪兽腹中拯救小孩的故事。
其次是喝迷魂汤。你们不送去上学,我们带他到地下喝红药水,举行仪式。所有小孩子都喜欢仪式。
最后是手术。手术很痛很麻烦,但是最终的孽根切除和控制植入。接受手术的前提,要么是无抵抗能力,要么是甘愿肚皮向下躺倒接受插入。
所有这些待遇都是针对你们的幼崽和仆人。你们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只能去死,尸体上面还要撒石灰,防止长出什么东西来。
6.男主人和女主人
男主人集一切资产阶级右派特征之大全。暴力(痛打流浪汉),种族主义(鄙视黑人),迷醉权力(在公司争权夺利甚至把纠纷带回家),以及对自己家里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到睁眼瞎的程度。关键词:虚弱+笨
女主人集一切资产阶级左派特征之大全。圣母症,肌肤饥渴症,xenophilia,self-rightuous,受迫害妄想,内斗狂热,分不清梦和现实,歇斯底里。关键词:贱+笨
导演给这对夫妻的各种细节实在是太符号化了,政治意图无可掩藏。
7.结论
看似光鲜丰足文明的家庭就这么被攻陷分解了,而且逻辑上无可避免。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抵抗呢?
其实影片开头就给出了答案。首先是神父,其次是两个粗鄙暴力的男人,三个阴沉的男人没有一点现代社会气息,但是组织严明思想统一决心强大,提着19世纪末级别的武器,像猎杀野兽一样hunt them down,就足够把他们赶走了。他们就是在别的地方被赶走,才到这里来的。
8.花絮
伯格曼剃了胡子头发,像极了T-bag。
扮医生很容易,吃雪糕的时候别扔棒棒,留着做压舌板。
在盆景湖里面游泳的女杀手老吃雪糕,背后有伤疤,显然也是在别家被发展起来的小孩。
搬砖砸人的小女孩,大人问她要什么生日礼物,她说要个”水族箱",叙事逻辑上她不可能知道有水泥盆栽的那个水族箱,但是这个回答还是很惊悚,毕竟她已经去地下参加过组织活动了。以后一定是组织的栋梁。最后给爸爸送酒的时候,看得出来她是知情的。
女主人关于玩具熊训女儿那一段,简直是西方左派语言之大全。
5 ) 逆常理逻辑思维
我想导演是在和观众玩游戏,每段情节都逆着思维来的,当你看到当前情节,其它后面发展却是和你的猜测是反方向的,一切都在非意料中,从逻辑来判断根本不符合逻辑,导演以一种非常人思维逻辑在推进情节,一切的发生都不符合逻辑,但会让你感觉背后隐藏的秘密能说明所有事情,所以留给观众的只是一团谜!
6 ) 这是一部让人想骂女主:“你他妈傻啊!”的电影
整部电影所谓的诡异荒诞完全体现在了魔鬼化身与一个傻女人之间,女主的愚蠢从影片开始就一直延续到结尾,逻辑和思考在这部电影里完全被无视。不用任何理由,女主就被流浪汉吸引,就开始杀人,就开始做噩梦,就开始恨老公。冷暴力的涌动体现在害一个傻子自然轻松无压力。杀他们任何一个人简直是轻而易举啊!
【C+】莫名其妙的过度信任,完全侮辱智商的计谋,别跟我扯这片重点就是讽刺人性剧情只是幌子云云,表现人性和深刻就代表故事上基本的逻辑和常识都得丢了?没那水平就别瞎编行么。
年度蛇精病电影!大惊喜,导演绝对是疯人院里跑出来的天才。打破所有逻辑却让人乖乖信服并且一边大笑一边心寒。
不明白但好過癮
坚持看下去的理由:搞清楚这些人到底想干嘛、女主究竟有多蠢、究竟是残忍的人性还是降临凡间的神性、寓意究竟在哪儿;当然,我尽可自圆其说成《定理》失败的致敬作品,可惜连自己都无法说服。
从几个镜头看出了北方小镇奇谈的感觉。但剧情比那个诡异好多。整体隐喻什么的太多了,感觉故事和犬齿之家有点像
华麦丹的入侵,不过感觉离我很遥远,不太喜欢这部,还是更喜欢看华麦丹的家庭伦理剧。
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制造了一出封闭环境下的荒诞剧,仿佛人物源自荒诞,出演荒诞,忽略荒诞,走向荒诞,一整个荒诞的循环。非常多可以解读的符号和象征手法,再次感叹创作者的想法之不寻常。流浪汉被宗教和猎手驱赶,寻求富豪的庇佑进而逐渐瓦解富豪家庭内部的结构关系,顺便繁衍和传播下一代,然后出走,完成一个循环。特别是在豪宅内对上流阶层虚伪的讽刺,激发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恶意。伯格曼也就是卡米尔是化学家,是催化剂。他给人下药,但是要人自愿上钩才行。就像夫妻俩各自所思所想根本形同陌路,也没有意识到自家花园已经被地精们掀翻了天,他们无法注意到眼前的荒诞,这种社会性的冷漠,在孩子们身上也得以体现。PS.看了蓝光原盘里的删减段落,更加体会到一种类似邪教意识流传染的形式存在。
华麦丹的电影依然带着阶级性。最后的结尾甚至有点反文明的感觉。整个电影荒诞、冷静的暴力。单从情节上也有蛮多有趣的地方
神奇的药水,神奇的手术,神奇的人物关系,面对如此繁多的隐喻,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看到住在森林地下的穴居人,联想到帝都的胶囊公寓,全片穴居人夺取地上富豪人家的故事主干,难道是在讲阶级之间的斗争?
牛片,华麦丹功力不减,谜一般的叙事,浓黑。
从小孩子抓起
恶魔侵入并由内而外地实施家庭解体(所谓从内部击破阶级敌人?),其中种种步骤虽精巧但背景和前提都太超现实,如果往《狗牙》的方向想那政治意味也太浓了,但画面构图确实有种吊诡奇异的美感。
有必要这么装逼给这部毁心情的破片打七点多分吗?觉得哪点儿拍的好,写个影评出来啊!
第77人看过。
尘归尘,土归土,还是原始社会好。不是哈内克,不是布努埃尔,现代化是一种病,博格曼想要回归一切秩序、准则、契约、身份厘定之前穴居人的生存状态。
片子略长...Annet Malherbe出场后故事便更离奇了,几株水尸植物真有趣.一贯的戏中戏和角色扮演游戏,北方小镇森林隐者和欲望,夺命裙油画家,小东尼夺子谋命,梦幻格林一路杀人和梦魇恶魔Alp,艾玛法兰克狗狗杯子!各种元素一一再现.真正的“登堂入室”,而结局一大家子再加上小孩保姆竟又如此温馨有趣.
拿资产阶级空虚生活下刀的BUG版【滑稽游戏】,我已经对这类电影节系冷暴力电影产生抗体了,开放式的文本,猎奇性的冷暴力,把故事做成一场关于人性的荒诞实验,甚至无视一些叙事逻辑上明显的硬伤。剧作上很多东西本来就想让观众自己过分解读,这不是逼大家连BUG也一并思考了吗?★★★
紧凑,情绪控制号,感觉还是像穿了旧衣服一样。
它不应该被解读和分析 单单是那些惊为天人的片段就足以构起它的精彩 还有 不要老扯到《定理》和《失魂家族》 我觉得它们不是一码事
技巧与主题之间存在悖论。主题是解构埋葬资产阶级家庭,嘲讽资产阶级家庭的脆弱性,技巧是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推衍,因果叙事链条紧密至毫无缺隙,每时每刻都维持着神秘与悬念,如此强度的观赏性使得观众无法移情于谋害者与受害者的任何一方(只对下一刻发生什么好奇),极大地削弱了主题反思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