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影片是我出生的那年拍的,远赴潮州东凤镇,台山取景!我对我出生的80代本来就充满好奇,而潮州的蔡兄跟我娓娓道来,因为取景区就是他的家乡。通过这部电影,他可以看到家乡以前的景色,寻回小时候那份温暖的记忆!影片中塞车的桥就是广济桥,还在广济楼,历久弥新!东门街那熟悉的潮汕乡音,肯定会给你久违的亲切感! 田道里撞死猪的地方,也是蔡兄小时候跟他外公到过的地方,而今为早已面目全非,借此影片一览当年的乡情正可以缅怀他的外公,更显意义非凡!其实我也想有部影片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取景,这样镜头就会记录那些数字的场景,可惜现在只能我梦里努力接近了。 说回影片本身,本片出发点我认为就是为了表现出80年代广东地区的普通生活,你看到结局的情感处理也是符合那时候的现实生活吧!那时墙上的标语:禁止超生!我想起我妈生完,就带我和我姐逃去几十公里远的二姨家避计划生育,这不就跟猴子他妹妹一家躲到台山生二胎相契合吗?!这也再一次印证影片反映现实生活。我直接说结局吧,有评论顺最后洪金宝找到了他内心根源,张艾嘉找到了人生归宿!你怎么理解结局呢?
《八两金》可以说是《秋天的童话》的姊妹篇,《秋天》讲一个香港女孩儿追逐爱情到了美国艰难求存并找到自我的故事,《八两金》则反过来,讲一个文革时期逃到美国,艰难求存,十多年后“衣锦还乡”的男孩的故事。两部电影互为表里,但讲的是同一个欲说还休,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秋天的童话》里,船头尺受到李琪(钟楚红)的刺激,改过自新,奋发图强,终于实现了多年的理想,在长岛海滩开了自己的饭馆儿,他们两个在海滩相遇了,落日熔金,海风轻拂,船头尺坐在自己的餐馆前,钟楚红望向她,电影在这里结束,像童话一样美好。这个开放的结局可以任由观众补充。你可以觉得她们的“阶级差异”太大,最终不会在一起,曾经拥有的这段纯真又有几分暧昧的情愫已经足够。你也可以给她们一个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童话一样的美满结局。
《八两金》的没有美好结局的爱情故事更加打动人,剧情没有出现惯常的反转,Jenny没有跳下船游向 八两金,突破了传统的藩篱,共赴浪漫的明天,没有,这一切没有发生,八两金追着迎亲的彩船跑啊跑,Jenny伫立船头,神色哀伤,然而她没有停留,也没有改变主意和八两金在一起(回美国,她的签证其实是依附在丈夫的身份上的),而是撕掉了她在国内的“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证书,扔进江里。正如八两金对她说的,十几年前,他在逃亡美国的船上,撕碎了中国所有证件,发誓再也不回来。那时中国是个疯狂的国度。即便十几年后的今日,餐厅里贴着“不得打骂顾客”,在舞厅跳舞竟然有工作人员走过来让你手不要抬得太高。而美国代表着自由。
《秋天的童话》里,船头尺对李琪(钟楚红)发牢骚:为何来美国,美国没什么好。没有香港好。《八两金》里,八两金对Jenny说,美国也有穷人(我就是穷人),一辈子踎在唐人街狭小的柏文(Apartment)还不如乡下开心。可是当张艾嘉说,其实我更想去香港时,八两金说,你知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在哪?在香港。
两个失意的男人对异邦的感慨大同小异。而两个女人最后都选择了美国。一个证明自己的生存能力,一个离开“转来转去都转不出村庄”的台山。她们都想见识更大的世界,而男人告诉她们的是:更大的世界不过如此。这可以说是数十年移民史的缩影。直到21世纪,我还能在王昭阳《亚裔男之忿》里听到回声。
《八两金》对粤西农村的风情描绘可谓浓墨重彩,通过八两金的眼睛,这“落后,愚昧,保守的传统”是充满人情味的,所以他不介意乡民们抱着只小鸡就要他的美金红包,坐在一堆乱七八糟的乡下东西和小鸡小鸭子雉鸡群里,他笑说,我是万兽之王--衣锦还乡不正是为了这一刻吗?我也非常佩服罗大佑写出《船歌》这样的电影配乐,竹筏沿着珠江缓缓飘向故乡,当齐豫的天籁之音没有任何伴奏唱响“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八两金和Jenny之间的感情发生了第一次质变。
最终十年语言不通的异的生活累积的乡愁,战胜了拥堵的马路,国营饭馆儿,管跳舞举胳膊不能过头顶的工作人员,八两金就读的小学在祖先的坟墓群上建立,在他读过书的教室里,老师在认真的教打算盘。
这是1980年代的中国,虽然改革的春风吹醒了大地,但这里的农民还没有挖掉祖先的红砖砌上水泥墙,这里的姑娘依然长发迎空。
电影的美学要素有图像构造、声音、色彩三个方面,影片《八两金》在这三个方面的美学设计都很细致。 首先,从构图角度来看,电影拍摄的主要对象为风景、人物以及动物。风景的部分,导演选择了经典的山水构图:湖水、溪水始终与镜头持平,占画面三分之一,留下足够的空白,使天空,岸边,水面三者达到和谐状态,画面有饱满度。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导演拍摄的是山景,男主人公站立于山峰之上,他的前方是一艘个值得船,再往前望去是女主人公乘船远行的背影。这三者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的构图上寓意着分离。开始是表妹乘船远行,画面再切向男主,最后切向搁浅的船只,男女主公不停地切换,却从不曾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说明二人不可能在同一个时空,同一个画面中出现。最后这个场景中,我们只能看到男主人公的大特写,女主人公始终没有与男主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寓意着此去一别,二人再难相见,暗示两人的分离的结局。 在这一幕中,导演使用了独特的拍摄技巧。导演从近境切换到中景,再到远景,在切换画面之后,画面定格,影片结束。最后画面定格在黑色的山脉线,男女主角各自在对角线的一端,割裂了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尖锐的对立,结局也是二人的分离。近景是男主人公凝望的眸,整个神情呈现在画面之上;中景是山坡上的废弃船只,它位于画面的左下角,男主人公在画面的右上角,将男主人公与废弃的船只放在同一个画面里,英雄末路,被搁浅被弃置,想追求所爱却又无可奈何的无力感通过这一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的远景画面被沿对角线切开,对角线是山脉的轮廓,于是画面的右下角整个是昏暗的黑色,而左上角则是明朗的天空色,不仅是在为他们各自的未来诉说着无限可能,而且也为影片结尾晕染了低沉的底色。 导演在拍摄人物的画面时别具匠心,通过一个窗口或是门口将任务的喜怒哀乐展现于观众面前。影片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窥视欲,通过这个洞穴,我们经历别人的生活,产生一种快感,尽管这快感可能也伴随着痛感。拍摄女主人公的面部特写:表妹坐在窗口看自己的心上人将地上的花朵捡起来重又系回树上。他想留住春天,留住爱人。女主人公的大特写这个画面始终横着窗口的栅栏,通过这个窗口我们看到表妹又笑,又哭,是一幕很心酸的快乐。栅栏寓意着囚禁,囚禁他们的是婚约或是传统的人伦,他们都试图在爱人面前做些什么却又被束缚,难以有所行动。这也是影片的美学意义所在,含蓄蕴藉,在克制中凸显情感的美妙。表妹的眼神神态由喜转悲,爱而不得的失落情绪跃然于画面之上。 拍摄男主人公的画面时构图很下功夫,通过门窗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美,中庸美学。父亲与男主置于画面的正中央,佛像是整个画面的正中心,处于中轴线位置。门是一个大的孔隙,将三者都包括在内,左右两边的两个窗台是两个小的孔隙,这三个孔隙中我们窥探了人物隐秘的内心,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传统中国式家庭,中国的传承文化也通过这个画面表现出来,祖先,父辈和子辈代代相传,血脉相传。画面讲究极度的均衡和对称,整个场景显得稳定而和谐,表现出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的温馨。 拍摄动物的画面构造比较密集,新生的雏鸭以及芦苇地旁的鹅群都采用了近景拍摄,画面也没有大的留白,动物的画面至少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导演采用了平行拍摄手法,展示出一幅和谐、欣欣向荣的图景,展示了乡土中国的热闹非凡,勃勃生机。美好的故事也是以此为背景而展开的。 其次,导演在色彩的搭配和使用上也精雕细琢。人物衣着的颜色最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服装多是暖黄色、浅粉色的套装,暖色系体现出表妹做事风风火火,活泼可爱的性格,也为她之后指错方向,出糗做铺垫,显得狡黠可爱,更具有少女感。 植物的颜色暗示事件的发展和走向。男主人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一路风尘仆仆的归来之时,家门口的树上开满了红色的花朵。红色代表热情,老母亲老父亲泪眼婆娑,热情的红色为家人团圆的场景增添了火热的气氛。此时也是男女主人公情感的火热期,芳心暗许,情愫暗生,秘而不宣。用红色来做这一时期的主色再合适不过。然而,红色也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当大片的红色落尽,只剩小部分的红花点缀之时,二人有了第一次的争吵。等到表妹快要远嫁他乡之际,这颗树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横亘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灰色的树干,枝条占据了画面的很大部分,映照人物黯淡悲伤的神情,暗示人物内心的悲伤,推动影片的发展。影片结尾的定格画面中大色块的使用也为故事的走向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这个部分的颜色明暗对比更加强烈,男主人公置于光明和黑暗的分界线上,有自主选择命运的机会,未来可期。导演正是通过对景物和人物色彩的搭配和处理,暗示故事的发展方向。 最后是影片对于声音的处理很下功夫。在配乐上导演反复使用一段弦乐器的独奏,这段音乐悲伤低沉,反复穿插在主人公命运突变或是故事走向低迷的时刻。结局二人分离的时分,男主孤身一人回家之际,这段乐曲都反复出现,古典音乐的使用烘托了中国农村淳朴的乡土民情,也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凉与失落,也是对于影片主题的升华,人生世事无常,不能尽遂人意,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在意别人的眼光,男人的身上要有八两金,但也坚持着,执拗的做自己,活的肆意。 综上所述,影片的形式美学为其内容服务,升华主旨,烘托气氛,是导演的精力所在,也是观众理解影片的一把钥匙,更为影片的美学做出卓越贡献。构图、配色和配乐相辅相成,成就一部杰出的电影作品。这部电影是张婉婷移民三部曲之一,说的还是张婉婷对于移民经历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思考。导演将男女主人公两人设置为了返乡与出国的回环人生背景之下。用男主角八两金的从陌生到眷恋书写了家园故土的醇厚乡情,用女主角从充满想象到不舍离开隐喻了异国环境并不如想象般美好。以爱情为线索描写移民乡愁,其影像世界的内在意蕴是异国移民内心难以抹去的故土乡愁与时代眷恋。
海外游子,浮生若梦。回到阔别一十三年的家乡,那个动荡年代已如墙上斑驳的语录逝去。本片的明线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归乡游子与幼时玩伴相遇并擦出爱的火花。而实际上本片的内核却是告诉我们:世界很大,但家乡永远是心灵的归属。本片成片于80年代末,但是由于有幸我的太太是广东人(那个地方虽然属于云浮,但距离江门、高明、开平、恩平等地特别近)。本剧据说是取景于台山,也有类似于开平碉楼的建筑和农家院落,因此显得特别亲切。广东珠三角周边,特别是粤西就是这种山水风貌。而典型的村庄就是这种颜色和建筑风貌的农村,标志性的就是村口的水塘和大榕树,以及不宽不窄的河涌。既有冲积平原的地貌,远处也依稀可见起伏的丘陵和山脉。中国的古代史即是王朝更迭史,同时也是中原居民不断因为战乱南迁的历史。因此,特别是在两广福建,几乎每个农村都是同姓村,两千多年来皆是如此。即是同姓村,同龄男女之间的关系则尽是表兄表妹,堂兄堂妹的关系。八两金离家一十三年,经过“那段岁月”的农村已经恢复了勃勃生机。淳朴故乡人仍是淳朴故乡人。最热闹的,依旧是排开酒席摆上八大碗的乡村宴席。然而,今天,2022年,大部分广东农村依然延续着几乎未变的生活传统,也许宗族情谊会会比那时淡一些,但总体来说,没有什么改变。记得十数年前结婚,在太太老家摆酒,来的也是全村老幼。按着习俗,来贺的乡亲都要派红包,一元五元不限。乡亲随喜也是一元五元不限。酒席的作成皆为乡亲。而我,本来只是在四岁时跟随父母在江西南昌的郊区一个国营工厂长大,一直生活了接近20年,虽吃过百家饭,也经历了邻里间的串门(工厂有幼儿园,小学在隔壁厂子)但并未经历这种同姓同乡同族的成长历程。如今,厂子早已不复存在,厂区被两个社区一分为二。而少年时的邻居发小也是各奔东西,渺无音讯。我要说的是,这种非同姓同族的农村或者社区是没有那种周而复始的生命力的,当一代人们创建了它,随着人们的离去、老去、逝去,必然走向衰败。而城市化发展,吞噬了一个又一个农村。曾经的烟火社区或者村庄,早已被现代化的高楼社区所取代,美丽的花园、现代化的舒适住宅让许多旧时人间烟火一去不复返。县城,是城镇化的重要扩张点,即是在传统如广东,乡亲们这都纷纷的选择购买商品房,享受现代化的居住条件。那种同姓同族同祠堂的村庄也慢慢的走向衰败和冷清。本片出现的农村乡亲们的淳朴的脸以及小学教室里讲台前的山坟真的令人感动。可贵的,永远不是现代化,不是舒适与科技。而是传统与传承、亲族社会,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是我老了吧!
互联网正在彻底的改变曾经温情脉脉的社交方式。而城市化的进程正在不可逆转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有可以回去的千百年的家乡。
“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是《船歌》中的一句歌词,《船歌》是罗大佑为电影《八两金》所作的一首插曲,《八两金》是张婉婷导演的“移民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事情大概就是这样。
洪金宝在片中饰演猴子,流落美国十六年后,向朋友借来金表和金项链,凑齐八两金返回国内。这是片名“八两金”的由来,此片另一片名为“衣锦还乡”。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外打拼多年,往往是衣锦还乡那一刻的荣耀就足以将一切弥补。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是项羽的话。
猴子到汕头老家才得知父母已经搬到了台山居住,恰好张艾嘉饰演的乌嘴婆也要前往台山,于是两人结伴同行。在经历一系列风波之后,两人互生情愫,而这时的乌嘴婆早有婚约在身,即将嫁到美国。 乌嘴婆对猴子说自己最恨春天了,因为春天一到,她就要离开台山。
乌嘴婆的弟弟说,外边那些红棉花都掉下来的时候,就不冷啦!春天就到了。 第二天一早,猴子就将掉落在地上的红棉花一朵朵拾起,将它们绑在木棉树上,乌嘴婆在窗口静静地看着他所作的一切。
乌嘴婆问猴子:“你真的要把钱花光才回美国?” 猴子说:“我去美国的时候,也是一毛钱没有啊!” 归国途中,在飞机遇到气流影响,可能遭遇空难时,面对空姐脱下身上“八两金”的要求,猴子说:“我不脱,我特地带八两金给爸妈看的,我死也戴着它。”在送乌嘴婆出嫁时,猴子将八两金送给她当嫁妆。
对于乌嘴婆来说,曾经心心念念的美国,因为猴子的出现,似乎变得不再有吸引力;对于猴子来说,自己已经厌倦的异国,因为心爱人的缘故,或许也是心中百般滋味。
猴子说:“记住把我葬在家乡,不要葬在美国,因为我的英文也是半吊子,死了后还要跟那些老外讲英文,好惨。”
流落美国十六年,猴子只往家里寄了一封信,他的老父亲代他写了十三封:“你妈呢,她每天在等你的信,她天天失望,晚上睡觉又不肯关门,说什么要是你回来,怕你敲门,睡着了听不见。”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句诗我们很早就学到了,但这七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很少去思考。罗大佑在本片的片尾唱道:“童年的纯真,世故的苍凉,好一个命的轮回。”
南粤大地的美,都在于水。 水乡混养起来的人民,矮矮憨憨地,乐观固执。 少年离家老时还的忧伤,是极具罪恶感的自责自咎。 回到朝思夜念的故乡,找到牵肠挂肚的亲人,感情是迸发的。 但也总弥补不了流逝的时光,遗憾总是绵长的。 我舅爷年少时跑到台湾,九几年才回来,在母亲面前跪了三天三夜。 那种遗憾我无法体会,但那种罪恶感我现在是日渐加深。 乡土又狡黠的乌嘴婆终究是嫁了个金山客,开餐馆的金山客。 站在船头的她无暇去幻想以后的生活,她努力地张望。 试图把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情,这里的回忆都收在眼底。 与回家一样难的,居然是离家。
说实话她最终选择的老公本分,长得也还行,而且开店做小本生意,还是靠谱很多。
而八两金大哥问题太多了,绝对不是合适的结婚对象。
首先,这人毫无亲情,他是唯一儿子一出去父母小妹十几年都不管不问,然后有钱就花,大大咧咧没有规划!既然是开出租的,回国开个面包车都到处闯祸。。。莽莽撞撞的,完全不靠谱。
而且,最关键八两金也不是什么帅哥啊,长得还不如他老公呢。
要钱没钱,要孝顺不孝顺,要本事没本事,要脸蛋没脸蛋,要身材没身材,最关键的是要勇气也没勇气!
你要真有胆!别人结婚前说啊,不敢。。然后结婚现场勾引别人,好,最后女方都准备让你亲了。。。关键时刻却怂了。
说实话,这样的男人一无是处,真的不要也罢。张艾嘉最后选择真是对的!
出嫁那幕戏真的是和生活如出一辙啊,人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奔走相告,感觉像走入了父母结婚那个瞬间。同样是潮汕农村,这部比《似水流年》多了几分平和。
原来“船歌”是这个主题曲。
1.闪耀在夜空中的烟花,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的场景,望着烟花,却挂着一脸愁容,怀着悲伤的心情,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不是心里面的那个他;2.淳朴的乡情,淳朴的人们,淳朴的爱情,他们迷信,他们贫穷,他们愚笨,但是,他们却都有着一颗最美丽的心。
那一夜,你看烟花我看你。烟花只一瞬,我却看你一世。
罗大佑张婉婷张艾嘉洪金宝 想想看吧 还是四平八稳的文艺片
男版的似水流年,与女儿家别样的情怀。为什么山上会有贝壳般的石头呢。所有的讲述,都有关沧海桑田。
洪金宝真值得依靠,倒数第二场戏八两金送鸟嘴婆,刚好是她两个身板,她被挤在边上,却无比的安全,竟也搭配出如此的爱情,最后隔水相送见到古龙舟,天啦,这漂泊的念想在这小小的美丽村庄里,人的心果真是最大的。摄影不错的。
“最憎春天,我未婚夫到了春天,就會來接我”。羅啟銳、張婉婷夫婦移民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和前兩部不同,轉換視角講述“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故事,以返鄉說他鄉,雖然盡可能以諧趣輕盈來講述,卻也難以消解滄海桑田的鄉愁和有緣無分的遺憾,即便有時候略顯鬧騰、有些情節不夠真實,也抵擋不住情感上的質樸與真摯,羅大佑的《船歌》《傳說》一出更是讓人心碎成渣。《小城之春》《似水流年》《暖》,類似的故事總是能夠一遍又一遍打動我。
3.5星,结尾有点意思,还可以更简洁些。全片有一种非常真诚朴素的精神,这是最打动人的,洪金宝的演技真是厉害,看完感觉他最适合演这个角色。那种情感复杂的乡愁、身份的迷失、历史的苦痛,融合得很自然。张婉婷当时的状态真好。
移民三部曲收尾,前半段是《人在囧途》式折腾搞笑的返乡之旅,后半段陷入《似水流年》般情愫与乡愁。从文革到八零末的动荡时局,砖墙上的政策口号。海归遇上封建民俗,偶尔一点隐晦荤笑,洪金宝演文艺片不赖。飞机上的遗嘱,自由女神打火机,相亲送的鸡鸭鹅,教室前的坟堆,还有罗大佑那首《船歌》
沧海桑田,世事无常。片尾出现的那艘船真是神来之笔,一下子把整部影片拔高了不少,再配上罗大佑的《传说》是绝配:天地的变迁,沧海与桑田,到底改变了我什么;不如用我移山,不如将我填海,横竖也是传说。
情景编排与角色互动是有趣的,“我姐姐是左撇子!”……但这趣味性主要来自于港影自身的文化形态和风格习好。换言之,当纯港片看它才有趣,而当大陆故事看它让人尬尴。对于大陆背景人事物的刻画,本片依然没有摆脱那个年代许多港台涉陆题材作品的通病,难免滑向虚假空洞的符号与域外冷眼的嘲讽,“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这都不像是一首属于洪金宝与张艾嘉会唱的歌。两星半。
时代感这个东西太有渲染力了,所有都很细腻,洪金宝很到位,而故事好就好在他们最后没有在一起,真实的才动情。
从回归到逃离,一头一尾点名时代的两种情绪。张婉婷用一个由美归田的视角,去亲历游览变化的农村形象,大部分的固守者与少数人的逃离者,形成一种同根同源又半路出家的背反文化,借此来表达一个他者视角下的农村变迁。但张婉婷的视角添加了过多的人为因素,表演过于张显的人物表演(农村群像)是强加于现实的设计。其实更好的是对于农村景观的捕捉和民俗歌谣的运用,通过这些意象化的模糊处理更能够表明时代的暧昧性,以及那些不能直言的历史。
可以说是张拍的最美的一部作品了,改革开放年代的衣锦还乡,两人互有灵犀的最隐忍的意迷情愁。在看似酸涩窘迫的掩遮下是挚忠的爱与千金都换的瑰宝八两,是乌鸦婆在黄昏离去时一回眸的苦口婆心。春天总要来的,那时他会追着你的嫁船隔河相诉。好一场望穿秋水。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呀,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
《似水流年》姊妹篇,从船舶稻田的华南沿海水乡到谢伟雄的出现,相似之处很多(但张罗似乎更中意政治标语)。不同又在于,《八两金》的调子是从欢快到忧伤,而《似水流年》由始至终低沉到底。电影末尾是一场漫长的告别,萦绕不断的《船歌》,借离人身份的转变,直接道明了世事无常,沧海桑田
张婉婷移民三部曲最后一部,和《秋天的童话》一样,无法说出口的爱情,无法掌握的命运,当然还有罗大佑适时出现的为电影润色不少的配乐。
完全出乎我意料的一部电影,直戳心底。我爱你却不能和你在一起,就已经够揪心和忧伤的了,还要载着你去做别人的新娘。加上离家与归家的乡愁,男人自尊的掩饰与脆弱,简直活脱脱就是我现在的写照。但是这次没有流泪
感慨那会儿导演们创作目的的纯粹,电影情怀的由衷,以及风格的独特性。是如今的这些导演们和这些作品们所不能企及。当《船歌》的第一句,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唱出来的时候,那种鼻尖倏地一酸,却又没有眼泪的心情真令人回味。不过《黄土高坡》也真的是亮点。
好的电影让人一生回味,张艾嘉面临的选择也放到我们每一个人面前,不像现在的电影,男主永远是好人,男二多好都是男二,生活不是这样的,人生不是这样的。生活往往是,你心里想的是一个,却不得已选了另一个啊。哎,看得心里略难受,到底该怎么选择……所谓的坚定是什么?不过也不必悲观,无论怎样的经历,对彼此来说都是一段美好的经历。这样也好,等年华老去,想想过去,沧海桑田,我也曾经遇到爱而不得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