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一只不怎么勤劳的搬运小蜜轰。
既然大家都对使用的拍摄器材和拍摄细节感兴趣(其实只有我?),我就在这留个贴。
原帖:
http://www.theverge.com/2015/1/28/7925023/sundance-film-festival-2015-tangerine-iphone-5s懒得翻译我就挑重点,有兴趣可以自己戳开看。
设备:
1. IPhone 5S(拍摄时一共三只手机,即3机位)
2. Steadicam(稳定器 - 最便宜的amazon上搜索结果71.99美刀)
3. Moondog Lab变形适配器镜头(膨胀为宽屏再后期缩)现在已有6和6s的镜头。据报道内容,如果没有这个镜头,导演就不会拍这个电影里(或许是指不会用手机拍电影了,也可能因为预算或许就真不拍了)
使用应用:Filmic Pro(文章内写8美刀,现在已经涨到9.99美刀)号称能手动调整对焦,光圈和色温的细粒度。
比起一般后期是先减色它们是反过来,是加深饱和度(因为加完之后整个色调偏橙色,所以片名就叫Tangerine了)。最后再加一次细粒增加电影感。
宽屏设置为:2:35:1
其他采访内容就不说了,要求翻译再翻译咯。
这部仅用23天成本不到12万美元的电影在苛刻的Metascore上拿到了85的综合高分,烂番茄更是收获96%的新鲜度以及7.9的评价均分,可以说从15年伊始在圣丹斯大放异彩后也是一直依靠全片Iphone拍摄的光环吸引影迷的瞩目。《橘色》在拍摄过程中全剧组只有6个工作人员,总共使用三台iPhone5S拍摄,由于外接变形镜头扩大镜头范围为了防止穿帮实际上同一场景最多也只使用两台iPhone。其实导演一开始坚决想要使用专业的电影摄影机拍摄此片,而且在《橘色》之前他所有的作品都没拿到MPAA的分级,但碍于预算很差钱不得不尝试使用iPhone拍摄,这样可以免于从洛杉矶市政厅购买电影拍摄许可,同时不需要租赁外景场地便能依赖iPhone的便携和可操控性轻松的完成拍摄。但说到底,业余和专业的差距始终都是存在的,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是导演在拍摄期间到底利用哪些辅助的工具让iPhone的摄录拥有了电影的质感。
第一大功臣是iPhone里的一款售价64软妹币名为FiLMiC Pro的专业摄影APP,它可以帮助导演进行高速变焦,极其准确的手动控制对焦,包括曝光调整、ISO调整、快门速度调整、色彩色温调整都能完全手动控制,还能提供四种压缩程度,视频帧率选择,音频监视器之类的附加专业工具。针对于不同水平的使用者亦有标准,手动和混合的拍摄模式,同时还有多达7种的分辨率和长宽比供制作者选择,当然如果你手上是6或者6S那么你有更大的空间去拍摄。而正因《橘色》的声名鹊起,如今你打开FiLMiC Pro的官方主页首先映入眼前的便是橘色的海报!
其次是给iPhone5S配置了一个Moondog Labs出品的1.33X anamorphic adaptor变形镜头,加上这个价值近千软妹币的外接镜头可以给iPhone扩大33%的视野,从而从16:9的画幅比扩大到适合大银幕的2.35:1 的宽银幕,并且导演自己也曾多次在公共场合表示正是因为这个外接镜头才让电影的画面有了真正电影的质感。而上文提到的FiLMiC Pro也在最新的更新中在拍摄视频的画幅比例中也增加了宽银幕的格式,功能实用性也是与日俱增!
最后一个利器便是售价近千软妹币的Steadicam手机稳定支架,如果你不想你自己拍出来的东西像家庭DV那般摇晃的业余那么一台相机稳定器是你必不可少的。正是因为这样一台稳定支架保证了iPhone的稳定性,导演可以自如的骑着自行存环绕演员进行拍摄,在片中诸如许多跟拍或者快速运动的场景下都能让画面拥有如丝般的顺滑,可以说一台稳定器大大降低了专业性的门槛,再配上前文提到的两个装备,可以完美搭配的使得镜头在大银幕上不那么容易露窃。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走在手机云台稳定器技术最前沿便是国内的几家科技公司,他们开发的电子云台稳定器是影迷拍摄的最佳搭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搜索下。
不过实际拍摄情况由于预算限制对于拍摄场景的不可控,全片唯一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是调控光线,室外戏你会发现影片有很多过曝的画面,包括一些猛烈的日光直射演员脸上,室内场景则是不同镜头的曝光总是无法得到统一,这种情况导演只能在后期调色上对其进行补救和弥盖。影片的故事聚焦于洛杉矶灰暗街区里的变性妓女,将其中饱受社会和家庭歧视的弱势群体展现给大家,对于这个不算光鲜的题材并没有选择低对比度,而是将画面调高饱和度,配合以洛杉矶旺盛的日光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糖果色,偏暖的色调对应片名的橘色,也能掩盖过曝的问题,这也是导演在受限的情况下寻找到适用于电影独特的美学。另一方面虽然APP能提供同期录音的解决方案,但后期转至输出大银幕上是完全不够格的,所以收音的方面是《橘色》还是按照传统的收音模式,也是电影在拍摄环节唯一真正称得上专业电影级别的。
回到电影内容的层面来评价此片也是有诸多亮点。首先大量游走街头的跟拍使得摄影师成为片中的某个角色,让观众很有第三方的代入感去欣赏电影,加上影片将所有情节限定在平安夜24小时内让电影有着纪录片的般敏锐的洞察力。然而故事主线围绕小三撕逼大作战来展开,极具爆发力的戏剧性情节一波接着一波,使得电影本质上还是更靠近主流观众的荒诞喜剧,辅佐以圣诞节日所带来的氛围,片子并没有像其他独立电影因为边缘人的题材过于艺术的处理而远离路人观众的接受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大部分演员包括两位女主角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承担了片子全部略显抓马的情节,光论剧本走向无论是暴走街头还是餐厅内的大打出身都是戏剧感满腔,但正是因为这份业余让两人的表演具有可信度,让这份戏剧性不至于毁坏故事主题的现实悲情意味。同时本色出演的他们不仅表现出了撕逼时歇斯底里和声嘶力竭,也能准确拿捏人们印象里原生女生才有的撒娇,嫉妒和喜怒无常。而片中另一条故事支线的拉美尼亚出租车司机则是一名专业演员,他的角色是一名已经成家的同性恋,他游走在隐瞒家人和欲望释放之间的不安则是需要一定的表演积累才能很好的诠释。因而两组演员的搭配优劣互补,同时使用iPhone拍摄能在表演时增加互动和亲近感,能有效的消弭新演员在演技上的生涩。
LGBT题材的电影总是会惯性的步入一个误区,它们总是主观上的孤立同性和跨性人,从一开始就让观众觉得它们的特殊性。但《橘色》的叙事策略恰恰相反,导演将故事背景死死的钉在圣塔莫妮卡这一片属于跨性人性工作者的街区,通过女主角在街头的游走绘制了一份纷繁的地图展示了各式的变性妓女形象和街区的生活规则,因此导演不是在强调这个群体的少,而是努力的向观众传达变性妓女也有一个多彩的群体,不要用有色眼光去排斥恶否决他们。虽然影片的结局所有角色都是孤零的漂落街头,与圣诞节日的气氛形成巨大反差,但那种不受社会接纳被家庭排斥的悲悯也正是一种呼吁,呼吁所有人对于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我想这才是影片真正具有魅力的所在
几句简短对话后一身bra+热裤的Sin-Dee从Donut time里气势汹汹地踩着猫步扭出来找男友质问的镜头,电音舞曲的四声枪声使人一个激灵,随后 Alexandra的一句Merry Fxxking Christmas将这场Drama拉开序幕。明艳的橙色滤镜,凌厉的节奏,聒噪的电子乐和紧密的鼓点,开场就是火力全开,又炫又嗨。
它并没有深刻的内涵,剧本上甚至是比较单薄的,然而由于题材和主演们真实身份而呈现出的伪纪录风格,还是使人眼前一亮,使人击节。
这不是猎奇。诚然是少数群体,以此为奇,只怕更应反思自身的孤陋和狭隘。剧本是单薄的,若换成普通男女,不过是一部撕撕撕的小鸡片罢了。而正因为故事的主角是这群跨性别性工作者,才反映出她们的生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她们一样会爱、会嫉妒、会彼此拥抱,活力四射。这并不是羞耻也不需要被同情的职业,相反,她们认为这和一般的Business Trade没什么不同,她们活得骄傲而热烈,正如那铺天盖地的橘色。
性工作者和嫖客,家里独挑大梁的亚美尼亚裔出租车司机,隐忍体贴的妻子,强势的丈母娘,浪荡的毒贩,这些边缘群体的drama在亚裔店员的面包店里集中出演,LA的光鲜背后,也有凡俗零碎到不上台面的Donut time、5号房间一般的犄角旮旯。出租车里即可管窥城市里的角角落落:新丧宠物的老太;热爱自拍的非主流少女;喜爱唠嗑的印第安土著;宿醉后烂泥一般吐了一车的年轻人……Los Angeles is a beautifully-wrapped lie. 然而又有哪一处的繁华世相背后,不带零星的谎言和虚假?光鲜是做给外人看的,普通人的琐碎生活里哪能没有阴暗潮湿的犄角旮旯?更何况她们还要承受一些来自无知狭隘的外界压力。
所幸她们仍会彼此接纳,彼此爱护,彼此宽容。她们自身活得开朗热烈,她们也渴望平等和尊重。
城市压力下欲望的消解无关性别与性向,在LA橘色的天空下,每个人都一样平凡。
今年戛纳我最希望拿大奖的是Sean Baker,我依然记得那个下午我看完Tangerine后,被震撼得无以复加和感动。短小的篇幅里塞满了美国少数族裔,Trans,移民,性工作者群体等热门社会议题,这几条线在不断交汇后在影片结尾爆发。同时影片通过不断的争吵撕逼场景,硝烟四起的群戏,拉动剧情和人物心理起伏,又笑点十足。还有在LA这样浮华的城市下,边缘底层人物的友谊与梦想。也许这就是当今世界这么多人都向往着美国的理由,那么混沌,又那么美丽,欣欣向荣。"We were two kids just trying to get out, lived on the dark side of American dream." 电影结束后我立刻就想起了这句话,我是很羡慕电影里面Trans主人公的友谊,即使在LA,NY这种喧闹又孤独的城市,她们至少还能有一个一直在自己身后的朋友。
iphone拍出来的洛杉矶有种迷幻色彩,又有种荒废的边缘小镇感。不知道为什么让我联想到了贾樟柯。粗燥的颗粒让人感觉在看一部家庭电影,而里面发生的,都是真的。
全片iphone5s拍摄,配上1.33x的手机变形宽银幕镜头和FilmicPro软件,全片呈现出一股十分不同的气息,自由、富有特殊的动感,iphone带来的画质缺点反倒造就了一种奇特的质感,为这个圣诞夜的变装妓女撕逼故事加分不少。 8.1分★★★★
鲜活
开头角色一直说不要抓马,不要抓马,结果电影开挂一般各种抓马轮番上阵。令人惊喜的是导演对处理人物冲突游刃有余,情节流畅,有节奏感,甚至还从中看到了调侃的意味,鲜活的展示了一出悲喜剧。嗯,要拍片的各位,拿起你的iPhone吧。[B]
90分钟,容纳了这么多要素:同性恋,黑人,妓女(男),皮条客,友情,背叛,家庭,移民,这一切发生在平安夜,圣诞前一天,洛杉矶,你相信吗?!
圣丹斯片,太冲太喜欢了,全片用iphone5S拍摄APP调色,震惊。变性妓女敢爱敢恨的可爱面,心酸又温暖,交响电音摇滚等混杂律动、夸张浓烈橘黄色调配合快节奏行走对白剪辑+多线合一撕逼大战,嗨到高潮迭起。奇葩出租乘客合集,变性歌手梦想秀,穿城寻人歇斯底里;外加多疑丈母娘,圣诞夜华人甜甜圈店齐聚
用三部iPhone手机拍出的LGBT独立电影。橙红的画色和铿锵的配乐,子弹式对话和从头到尾的抓马。难以相信导演居然是直男啊,这逼都快撕到银河系去了!!!
【B】同样是异性癖题材,对比《丹麦女孩》我是变性人我好可怜嘤嘤嘤嘤嘤的矫情样,《橘色》的“站街姐妹当自强”讨人喜欢多了。
3.5 真是一路暴走撕逼撕出了洛杉矶边缘人群的态度与状态,出租车司机这条线贡献出了描写LGBT群体的另外一个角度,iPhone拍摄噱头下是镜头上抛弃精致换来的无限活力与自由,最后在橘色散去夜色浓密下发着白光的洗衣房,尘埃落定于一个头套的真挚交换。
出乎意料的好看。很好奇导演是怎么了解这个族群的。变性妓女这种定位,一般都是要博同情分的,但是导演偏不,bitchy破烂撕逼不要脸到底,可爱的很!
3.5入;与去年《弹窗惊魂》有异曲同工之妙,开拓了拍电影的新形式,构图颇为讲究,色彩调得很具饱和度,大块橘色/红色的视觉冲击,既契合人物的泼辣生猛,也暗指群体之间互相支持的走向;几条线索的交织,辐射到社会背景,“洛杉矶就像一个包装精美的假话”;店内群戏调度赞。
这人明显打了光 收了音 也懂剪辑和表演啊 10万美金可以换更好的器材了 最后撂一句iphone拍的 营销狗的小聪明怪恶心的 而且这种 拍摄边缘人群 可是自身又【完全没有思想】的影片 不是赤裸裸的猎奇和消费么 通篇都在说 我拍变性妓女 我牛逼么 我还拿5s拍!
噗hillbilly翻译成山里巴人。现实中的对话这样才对嘛,而不是一个人说完一句台词等着另一个人说。那个司机大叔```soga
男友上了自己最好的闺蜜的内心失落;妓女无人关心无处可依的凄凉;丈夫被岳母妻子发现嫖娼还是个基佬的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如果有中国版,一定发生在工体西路。
真的很少见到设定在LA的故事但大多数都是用脚走的,唯一想看却没看到的是trans群体居住的状态,片尾稍稍有点要开始讲就停了。出租车司机那条线写得真不错,不仅让影片开头有点悬疑成分,还让撕逼变成网状立体化,没有他,这个故事就会有点小家子气了。演员们真棒啊,每个人!
一开始还在嘲笑导演的剪辑生硬,背景音乐杂乱无章,情绪失控,但看到后面渐入佳境,在这种粗糙的表现风格之下竟然蕴含了如此细腻的情感,不仅仅是圣诞前夕transexual人群的闹剧,还有妓女,少数民族族裔的一夜。最后洗衣房交换假发后的戛然而止,简直是神来之笔。
也许处境相同的人才懂得惺惺相惜。
特别真实,以至于特别入戏。她们不过是普通人,喜怒哀乐的缘由和我们一样简单,对于爱情也抱有一样的渴望。最后洛杉矶的夜色中,每个人都好落寞,只有最后的友情在洗衣房里闪闪发光。不是边缘人,只是普通人罢。
正因为是Iphone拍摄才为影片增添了出色的生命力与活力,镜头前的人物个个鲜活真实,导演通过这场好看可爱且爆笑的撕逼大戏无疑是想展现,这些社会边缘人物终究都是普通人,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跟你我没啥不同,你可以无法接受,但一定要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