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记得电影名是《春意暂迟》最近看《弥留之春》觉得是同一部片子。感想很多难以表达,。太多的悲痛、无奈、郁闷、忍受并心爱着~女主的表演入木三分都不止啊。当她痛苦地喊出“你不要像你父亲一样对我吼”时好心疼啊!当被问到:你的丈夫是个怎样的人呢?他脾气不是太好,在一起很难相处。你是否有过完满的人生呢?停顿片刻女主回答:不知道,这就是我的人生。她放弃姑息治疗,坦然面对死亡。签下了安乐死。因为不愿拖累儿子而放弃,这份深藏的母爱儿子读懂了吗?当人生到这般地步许是最完满的抉择了。
法国电影的细腻太触动人心。不动声色人性尽显。想再看一遍今天太晚了。
2012年出品的法国电影《春宵一刻》(又译《春日里的几小时》),相较于夏埃尔·哈内克的《爱》来说,触动我的东西更多。也许是对《爱》过于期待,一旦看后,反觉混合着难言的不解和痛楚。
无力又阴郁的生命,让人总是想抽身离开。没有尊严的生命,徒劳又小心翼翼的呵护,原本就是一场注定背弃的无奈结局。一切都如幻境。唯有鸽子的驻足,还诗意地铭刻着人生些微阔大和更高远的可能。
冷冷地直面生命也许勇敢,却让“救赎”一词成为泡沫。如同半个世纪前特兰蒂尼昂和里瓦分别饰演的电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和《广岛之恋》,直至现在都深深影响着各类艺术工作者。但他俩已韶光不再,本身就说明了生命与艺术的某种惺惺相惜——其暮霭与龃龉之感,在无情的时光面前只是清晰的符号而已。
《爱》让我们迫切引颈而待,探视后却无丝毫的眷念,乃至想早早逃亡。人生几何,缘于提前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末路。但清新的《春宵一刻》,却让我们体味到生命间的碰撞,不只有消蚀和磨砺,还隐含着博大与神圣的爱。与命运对峙,让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尊严,好好地探询人生的某种可能。
这部由法国导演斯戴芬·布里泽执导的电影,绵绵入心并非没有抑郁,只是她的温暖更加适宜于我们还在路上的凡夫俗子。从监狱释放的阿兰无处可去,只得极不情愿的回到母亲住处。阿兰憋闷的找到了一份分捡垃圾废品的工作,处处不如意,自卑与未明,占领了内心的高地。回到家还要面对家母的管教。
因为母子俩一直相处不好,鸡零狗碎的事都会成为他俩冲突的导火索。失落感的儿子和固执的母亲,共处一室,结果只会更僵。有洁癖的老母,吃饭不能听到“巴叽巴叽”的响声,不能看到阿兰与狗过于亲近,不能把家搞得脏乱差……
总之,阿兰的行为,与家母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即使阿兰忍无可忍发通脾气,还是无损母亲的习惯性癖好,这不会让她有丝毫的退让。其实,母亲是沉默的,二人的习性相差所致。母亲不时怒斥他:“你总是跟你父亲一个样。”想必阿兰父亲在世时,也从没让他母亲省心过。
母亲忙完家务事后,就是自得其乐的玩着拼图游戏。生活过得如此井井有条,只能让散漫的阿兰无话可说,或出外走走散散郁气。在酒吧他认识了一女子,二人一见倾心。
浪漫过后,还原于现实生活,阿兰不敢面对,他不愿向所爱之人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以为能糊弄,却让刚点燃的爱悄无声息的远去。阿兰辞去了垃圾处理的工作,无所事事的他,在家里乱翻时,发现抽屉里,竟有母亲已签立的一份有关“尊严死”的意向书。这让他心头一震。
原来母亲患有重病,每周都要去医院化疗,为了及早免受这常人无法体味的痛苦,她打电话找到瑞士有关“尊严死”的组织(因为法国还没有类似机构),在了解基本事项后,她决定签立了这份意向书。对方告诉她,可随时更改自己的决定。 即使阿兰知道了母亲的秘密后,有时还是会和她争吵几句,只是比之前收敛和礼让得多,毕竟想到母亲将不久于人世。“尊严死”与“安乐死”的不同,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诠释。
那一天终于来临了。母亲玩着人生最后一次的拼图游戏,自言自语:“还有两三块就拼好了。”临行前,她依然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平静如常。阿兰提着行李,母亲跟在身后,就好像这对母子是要出门远行一趟。
阿兰开着车。二人没有说话,只有一闪而逝的葱葱郁郁。到了瑞士后,负责“尊严死”的机构接待了他俩,如同置身在一处山间的疗养院。
他们确定无虑后,来到一间洁净的房间。母亲轻轻躺下。女护士给她吃了药,以防到时呕吐难受。一切就绪后,护士给她实施了“尊严死”。女护士微笑的离开。只有母子俩的相互的凝视。儿子轻轻攥着母亲的手。
母亲平静的说:“我爱你,孩子。”
儿子说:“我也爱你。”
母亲支撑不住的缓缓闭上眼睛:“我睡觉了……”
儿子阿兰清楚,母亲这一觉将睡很久很久。
《春宵一刻》告诉我们:原来生命在唏嘘不已后,不必非要大呼小叫,还可以这样通透的安静离开。原来生命仍会如此的明朗,而不必让痛苦变得更加漫长和肿胀。原来生命就如同我们在春光里的几小时,会让人流连忘返而欣慰不已。
2013、5、12
刊于《深圳特区报》2014年6月9日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
终极自主权;参与生命
2021-07-11 16:18
话题性题材,放到了你我都可能发生的生活场景:不那么完美、总是有不同的矛盾主线来烦、你不但要处理大难题还要它们一起处理、你匆匆被推上路、实际上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准备好……人物个性形成对比:一方自立优雅、坚强直面,一方暴戾虚张、迷惘逃避,故事就在个性反差双方共处的矛盾冷战中展开,伴随着后者在涉入前者与生命拉扯相处的过程中逐渐被启发开悟,几十年来方第一次认知生命的份量,领悟到活的状态、生之承担;前者即使沉静有力量,在面对人生唯一最大课题时也难免乏力、需要扶持;当有限的时间缩得越来越窄、等待分别随时降临的一刻,确把所有人的情绪都逼到了高点,在这一点各取所需、集中完成最后的交流和遗存——到了这一点,相信前者完成了最后的遗愿,后者也已准备充分今后可以好好活着了(熄灯、出字幕、配乐缓起——论选材和剧情安排,戏剧性与节奏俱佳)。也体现了所谓“向死而生”:当在终极问题上都有自主权时,人就可以有所准备,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好好说再见;家人、活着的人也可以有所准备、完整经历整个的情绪牵动,充分用好这珍贵的人生一课(人物剧情安排可见已将这个问题思考得很清楚)。
台词和表演不着痕迹然而高效直接。配乐可以。画面有注重给出信息。生活流,却功力深厚。
---
故事9 画面8 表演8 配乐8 导演8 印象8
男主角从始至终就一个面孔。医生、陪护人员表演极失败。就老太太有点儿看头。镜头处理死板。
最后一幕催人泪下。
子欲养而亲不在,深沉的爱通常是无声的。
耗尽气力在生命之河里浮沉跌宕,不知这一生美好与否,但都是独属于自己的一生。镜头一直清醒地对准这对母子,他们歇斯底里争吵、煞费心思和解、按捺一生拥抱,亲情已这般被日常稀释,怎么舍得浪费。导演最后让每个人看清了那瑞士雪山的拼图,有时候即使知道终点,还是得捱过一个又一个黯然心伤的夜晚。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史蒂芬·布塞,法国版的《楢山节考》,没想到能这样自然的处理安乐死题材。恰到好处的配乐,大量日常的室内长镜头,厨房内做各种吃的,有规律的做家务,庸常与无常的生活与生命,面对死亡问你的一生是否美好时却回答不出,就连记录自己在时间里存在过的泛黄照片也被撇到一边的无用,很复杂矛盾的心理老太太演得真是太好了。林顿和波兰斯基老婆的感情戏从开始到结束交待得十分直接迅速,与这边很慢的母子俩偶然的争吵爆发和默不作声有很大的对比,唯一欣慰的就是那个胖邻居和可爱的大狗狗了吧。法国文化中心。
他们的爱是残酷而纠结的,争吵、对峙、分开、等待和解。誓死不愿说出口的爱。唯有死亡,能给他们带来春日的一丝温暖。死亡,不是一个谜题,走过的人自然明了。
压抑、隐忍,却是母子生活中最真实的存在;心里有爱,却不知如何表达,还总会被生活的情绪不断冲刷。最后握着手看着母亲离开,只是那句Je t'aime来得太晚。从母亲收拾房间上路眼泪就没停过,强推。
即使争吵恶语漠视还是因为我爱你。
同是安乐死题材,与《在瑞士的日子》不同,此片的侧重点在于母子矛盾与死别时的最终谅解。
史蒂芬·布塞真是一招鲜吃遍天。
赞!!
病篤老年與失意中年在家相看不順眼,狗成了唯一的接點。母子倆先是爭奪狗的注意,最後也因狗和解,扶持著面對死亡。神奇的狗啊,若不是設置了牠,這剛硬生冷的故事,動人程度將大打折扣吧。
我记忆中观影史中第一部关于安乐死的电影。可圈可点。母子男女主的表演实在实力超凡,Vincent Lindon 属于爆发力超凡型,Hélène Vincent实在是法国同年龄段女演员中的皇后。整体趋平的现实主义,避免戏剧化,无比贴近生活。很多设置都可圈可点。家人就是一种长时间生活在一起,但交流方式已经固化以至于交流总是徒劳的存在。
如何面对死亡。
如果让你看着自己的母亲安乐死
本月最佳啊
临死之际,老人忍不住握着儿子的双手猛亲,“我爱你,儿子”“我也爱你,妈妈”。当时一泪奔。那个体面的女人一生唯一舍不得的是儿子吧。
拍得太过沉闷,几乎完全无视了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过往,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母子关系这么恶劣,没有任何交代。最后半小时的高潮居然让我差点昏睡过去。。。安乐死在片子的运用充其量只是感情的催化剂,并没有讲述多大的关联。 4.2
弥留在《春意暂迟》里的自然主义之风不仅能融化《耶里肖》当中的经济危机,也能将世间所有的冲突彻底平息。我们在布塞这部家庭伦理剧当中看不到一丁点儿政治诉求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他的政治观点。人到秋年的男主与弥留之际的母亲大概都意识到了人生里那犹如冰冻的现实,然而唯一的问题是,象征终结但又挽留尊严的安乐死并不能在这个处于分裂状态下的家庭社会里施行,天国瑞士显然不是利己主义者的家。母与子最终的和解不是通过以爱之名的谎言而是建立在以《爱》之名的感性互动之上,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人道主义角度去《衡量一个人》选择《开战》的动机。
生得体面,死得体面,谈何容易!太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