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一部荣获196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响奖、最佳配乐奖至今仍被奉为歌舞类电影的神作,音乐不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场景气氛,还对推进剧情起到重要作用。身处动荡政局的一家人,以歌曲消除隔膜,维系爱国情怀,更以音乐演出的形式巧妙逃离虎口,音乐给予歌者精神上的依赖也成为他们反抗暴政的武器。鲜活的形象,发人深省的人物转变、精神升华,使之在宗教、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借鉴的意义。
电影讲述了主人公玛利亚,来自阿尔卑斯山区的修女,受教经验仅源于不停制造麻烦的修道院生活,在冒然担任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时将职务做得有声有色。音乐是玛利亚的灵魂,歌声像她渴望自由爱恨的心灵,冲破藩篱泯灭界限,让孩子们像音符一般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失去爱侣的军人父亲重拾温暖,剧终一家人抛弃家产翻越高山迈向更自由的国度,苦难彷如必经的旅程,一家人都在,音乐还在,已是生命最好的礼物。对于一部已经盖棺论定的卓越电影妄图评说似乎画蛇添足,而经典之所以久唱不衰往往因为其某些方面仍有生命力。
同为讲述单亲家庭少年时光的电影不由得联想到2014年斩获众多奖项的《少年时代》,拍摄历时12年,讲述了主人公梅森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以及父母变化。如果仅仅将呈现的家庭教育方式加以比较,不妨脑洞大开,将《音乐之声》里七个孩子排成的队列,看成梅森6到18岁不同年龄的光影。《音乐之声》用详实剧本、精密剪辑,成为好莱坞影坛歌舞片的里程碑;《少年时代》完全松散的拍摄方式,剧组成员仅在每年夏天小聚十几天商讨剧情完成拍摄,成为当代电影现实主义的典范。前者用十余首歌曲贯穿始终,色彩明丽,感情彰显;后者则极少使用背景音乐,以生活化对白和沉默场景增加紧张感,偶有几次唱歌的片段源自实景音乐,并未藉此铺展刻意制造前后呼应的音乐故事。尽管两部电影来自截然不同的类型,母亲的爱子之心却并无二致,亦都是基于现实故事改编也同样书写时代特点。对照之下两部电影不仅拍摄手法互成反衬倒影,两位母亲的态度与精神层面更是相差像地球两极。《少年时代》的母亲奥利维亚受过高等教育,有收入有职业,却一直生活在困惑之中。她单身照顾两个孩子,更需要在社会中寻找更多自我价值,学业有成就、术数有专攻,高压之下的家庭总是漏洞百出、捉襟见肘,以至于梅森从小到大受到的家庭教育并不充分,妈妈更多时候在忙着求学、教学、念书、写书、结婚、离婚、买房、卖房,直到一双儿女搬出狭小的公寓她才感到日薄西山的凄凉,奥利维亚感情宣泄的一刻让观众泪奔。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正是最好的写照。
而《音乐之声》夸张且流于穿凿的歌舞表演大可看做恋爱场景中必用的柔焦镜头和虚假光源,好莱坞的歌舞剧流水线并未扭曲其故事架构,在战争倾轧、国家颠沛、国民失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冯.崔普一家面临的黑暗和压力不言自明,却没有被父母每天挂在脸上,故作轻松只为呵护童年,刻意营造幸福感。母亲往往是家庭氛围的主宰,比父亲更能够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成长。玛利亚与16岁大女儿的两次对话既为她保守了秘密又为她的失恋解开心结,对待5岁小女儿则极尽同情夸赞之能事,年龄的差距不妨碍她们成为朋友。对待两个男孩子的不守规矩没有雪上加霜地嘲笑鄙薄,在被他们恶作剧戏弄的时候不仅没有检举揭发反而为之遮掩,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为她赢得信任尊重。一场精心编排的木偶戏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成就感,当属家庭教育的神作。
《少年时代》被众多美国人追捧“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实则这童年不见得开心,细心观看可知梅森是一个从小就不爱笑的孩子,很难否认家庭的不停变故和母亲的紧张感给他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美国枪支管理制度众所周知,寡言独断的少年在没有提示责任心的情况下就被祖父母赠予生日礼物——猎枪,这于一个叛逆青春期的男孩来说不见得是最合适的礼物。相较之下,《音乐之声》的孩子们换上手工做成的衣裳、与母亲玩木偶、骑单车、撒欢山野,一起游戏一起疯,竟然成为老套电影最刺目的光芒。
从《音乐之声》到《少年时代》,从1965年罗伯特.怀斯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到2014年理查德.林克莱特史无前例的十二年磨一剑,悄然走过半个世纪教育理念和人生目标已是如此不同。不同故事展现不同时代、昭示不同的人生真相,在匆匆看过一部又一部电影之后,不妨驻足向更远处回望,那些在欢快游戏和正面引领中成长的少年,是否比现在电子产品和单一生活中长大的孩子更多一层幸福?那个在纯真母亲歌声里长大的少年时代是否才是更让人流连的欢愉时光?
《音乐之声》公映五十年后于近日在上海电影节再度展映,需要致敬经典的不仅是歌舞,教育方式和家庭观念显然更值得推广传承。
说起最好看的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影,很多人会提起辛德勒名单,珍珠港,这里有一个612
Movie Titles (& WWII Links) 1940 - 2000
http://users.aol.com/sailgower/WWIImovies.html.但是我最爱的,却是最容易被遗忘,也最难被遗忘的一部。
Sound of Music.
说它容易被遗忘,是因为既没有战争场面又没有死人,根本没有正面描述战争,当提起二
战背景的电影,很难想起它来。比如上面的列表中600多部电影都没有列上它。在我印象
中,它是Maria和孩子们穿着旧窗帘做的衣服在山坡上原野上唱歌,在城市中心的广场上
唱歌,在客厅里为聚会的客人们唱歌,一边耍着木偶们一边唱歌,在逃跑当晚的艺术节上
手拉着手唱歌。是大女儿在后院花园的凉亭里和男孩子约会,是小女儿唱完最后一句歌词
趴在楼梯上睡去,是MARIA第一次见到 Von Trapp, 他质疑她的衣着,她说入修道院是将
常人衣服都捐给了穷人,只剩下这一身,他说这身怎么没有捐,她道,因为穷人都不要呀
--她毫无羞涩卑怯的脸,犹胜自知贫苦而不屈服的简爱,多的是天真和光明。
但是,它又实在是和战争脱不了干系的。Von Trapp在逃跑前的晚会上,独自立于舞台,
弹起吉它唱雪绒花,直唱到哽咽难续,Maria和孩子们上台接上,于是全场--在荷枪实弹
团团包围他们的德国兵面前--齐声唱起这首奥地利民歌,他们唱:
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 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如果说战争正是good&evil决斗之时,和那些渲染战争惨烈,暴力,凄凉以求观者愤怒,
恐惧,同情的影片相比,这部片子是如此明媚温和。然而又有哪一部如此令人提及便会微
笑,闻到就将同歌?
我宁愿选它了。
央视音乐《经典》最近正在回顾《音乐之声》,昨天偶然调到,看了一会儿便忍不住又把蝶拿来重新温顾一遍。对于我这种喜欢炒冷饭的习惯很多朋友认为属于闲着没事做,嗯,确实有道理。
《音乐之声》,看过无数遍了,不晓得等我老了,它会不会成为我这一辈子看得最多次数的电影呢?哈哈~风景如画的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据说导演在考虑电影取景的时候来到此地,当时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在如此美妙的地方拍出的《音乐之声》一定会成功。事实果不其然,它创造了歌舞片的奇迹,并挽救了这家濒临破产的电影公司。小莫的故乡嘛!我最最心驰神往的地方。
电影一开始,音乐带着我们掠过奥地利的山脉,河流,民居和草愿,最后来到那片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上,幽幽绿草地,修女玛丽亚远远地奔来,展开双臂唱出那首《THE SOUND OF MUSIC》,“我的心像小鸟一样,从湖边向森林中展翅飞翔,我像小雀日日夜夜在高声歌唱,当寂寞时候我就来到山岗~”
“你一定要让她幸福,要幸福得如同在山脉上高声歌唱的玛丽亚一般。”我突然想起电影《第六感》中,母亲在女儿的婚礼上对那个许诺给其女儿一生幸福的男人的祝福。真的太美了,灵动的画面,悦耳的歌声,可爱纯真的玛丽亚。
看这部电影就不能不提到那七个活泼可爱的小孩,还有那个威严但却不失慈祥的超帅上校。哈哈~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男人,有一颗敏感善良的心,可却紧紧的包裹在冰冷的外表之下,他有着德奥民族典型的外表特征——棱角分明,眼睛又深又蓝,婉若一片静静的湖水,还有坚毅的嘴唇总是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呵呵~我对他描述过分祥细了吧?玛丽亚就像一个前来拯救这个严肃地如同死灰一般的家庭的美丽天使,她温柔而善解人意。最最重要的就是她带来的音乐——这个家庭久久不曾拥有的东西。她用她的音乐,她的开朗打动了那七个孩子。我喜欢看着她带着那七个人精儿样的小孩,穿着用窗帘做成的娱乐服,背着吉它欢快地奔跑在一片片草地上。阳光照射下来,把那逼画面给锐化了,幸福的光环染在每一个人四周。从带头的那个16岁花样年华的丽莎再到最后那个小不点儿葛内特。哈哈~每一个都像是在天堂里的快乐天使。
电影从头至尾,总是弥漫着无忧无虑的调子,除了玛丽亚的离开,除了丽莎男友的背叛。前者是因为爱情而放手,后者是因为,因为初恋总是青涩而不成熟的。玛丽亚和上校跳完那支奥地利民族舞蹈时,他们配合得天衣无逢,他们四目相接深情款款。玛丽亚双颊染得通红,她这才知道原来她早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上校,可是,她却选择了逃避,又回到了修道院。但在睿智的大修女的指引下和她那份想念孩子的心的驱使下,终于她还是选择了回去。但没想到命运从此改变——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在其它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的。当她再次回到修道院的时候,是以新娘的身份。当身披洁白婚纱的玛丽亚从大修女手中接过花环,缓缓走向上婚姻礼的殿堂时,你不得不承认,那样的婚礼是人人都艳羡的。
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在德国纳粹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校带着玛丽亚和七个孩子,利用一次音乐会的机会顺利逃脱了纳炫粹的追捕。他们跨越了重重高山,远离了战争的阴影。我想故事的结局应该就是童话式的:从此,王子和公主还有孩子过着幸福生活。
我家有很多VCD,最喜欢的,让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想看一遍的一定是《音乐之声》。玛丽亚活泼开朗、俏皮甜美,每次她出场我会情不自禁跟着笑,电影的情节几乎背的下来,歌都会唱。被松果扎到屁股叫着跳起来的样子,雨夜和孩子们扔枕头狂闹的样子(我一直很羡慕可以这样闹),和上校一起跳舞,玩木偶,乡间郊游,唱歌跳舞的家庭合唱团,哈哈哈哈,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二战的残酷在我心里刻下的烙印远没有音乐的欢乐深刻,也许我走错了心路,但从第一次看就永远的喜欢上了音乐。
原谅我,我真的不知道它好看在哪里。
里面的音乐剧已经载入教材,《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最后特拉普带领他们逃到广袤而无限秀丽的阿尔比斯山脉,那是从专制走向了自由。8.8
我是先喜欢里面的一首歌才来看这个电影的。里面的歌舞不错,故事也挺正能量的,如果老师都用爱来教育培养孩子,那孩子们就太幸福了。
初中音乐课
很棒的电影,唱段经久不息,流传至今。
经典迟观,竟也分次完成。除三个小时确实太长,很重要的一点:这是一部优缺点非常突出的电影。优的部分如此之优。哆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密集在60到90分钟时段。只要回想史上经典歌舞片留下过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雨中曲第二首名曲叫什么?音乐之声仅用30分钟就奉献了足以同竞三甲的作品,足见伟大。可另方面,用以产生名曲的故事进程老实说有些乏味。反纳粹题材框束了某些情绪抒发是一方面。另外在角色层面上,上校的性格太硬太矜,普卢默高富帅却不够引人;玛利亚也只在与孩子相处歌唱时才显魅力(安德鲁斯的爱戏普通),俩人吸引动情的火花不够,加之竞争对手女侯爵被刻意处处下风,即使情路曲折,也无法让观众更多移情与期待。七小孩倒是展现了差异之趣,却局限在年龄和形态,性格或情感好恶上还是偏于单调——凭啥一定要“都”爱玛利亚?
用音乐化解仇恨,让歌声串起美好。
还记得是音乐老师放给我们看的,真的好好看,真希望现实生活和剧里描写的一样和谐
我们班唱这个拿合唱节特等奖= =
有悦耳的音乐相随,有动人的情感相伴;有政治但没有阴谋,有战争却并不残酷;不愧是一部极佳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上映50周年纪念日:在玛利亚的身上看到了好些自己的影子,喜爱大自然、喜爱音乐、带孩子们愉快地到处玩乐、教孩子们唱歌、……,这一遍的重温观影真是满满的享受呀! -2015.03.02
雪绒花这首歌太熟悉了,玛利亚老师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家教老师,她用她的爱她的音乐感染了上校一家,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家变的活泼充满音乐和欢笑的家,真的是一部很经典的片子
小的时候在电视上断断续续地看过无数次,今天才终于完整地看了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歌谣也不觉得有好听,电影过于四平八稳反而没亮点了。虽然Maria性格招人喜欢,但我还是更喜欢表面工于心计其实心地善良的男爵夫人,不是帕克的话我也不会想重新找来看的= =
片里的歌曲雪绒花很喜欢,很好听,虽然是喜剧片但是反映的是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
里面的音乐真好听,女主挺阳光的,小孩子也很可爱,经典音乐剧。
温情四溢、沁人心脾的音乐电影,经典的一塌糊涂。
最开始是小时候是听了一盘所谓的外国优秀影视音乐磁带,其中打头阵的便是《哆唻咪》和《雪绒花》两首;后来又在电视上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遍,却总是没有留下整体的印象,最后便是此次完整的重看,真是一种固执而坚强的原始性单纯美好,鲜艳的色与柔和的光好生温暖,亦是好莱坞传统歌舞片的最后高峰。
主题的音乐很好听,但可能是距离现在太久了,不太符合现在人的审美,感觉还好吧。
难以被超越的音乐剧经典~~
真希望世界像它描述的那么美好
从小看到现在,大概有50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