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招牌中的经典一笔,做了一次超完美的数学卷,投入80万,首映盈利1500万,而那是在1960年。 光线暗影在眼眶中晃动,就如现实生活中闯进了陌生与焦灼,不舒服是因要被动地感受未知或伤害,而这种操控的力量似乎是神作的,精得密不透风,强得不惧骇浪。希区柯克的影片就散发着这样的魔力,他的随意可以轻松地把观众推到始料不及的某种情绪状态中。 《惊魂记》故事很简单,但内容很复杂,叙事结构也很精妙,不断变化故事主体。由设置的左右对行线两条,展开凶案的始末,再用架构于周围的人与物织成网状,查案,最后揭晓谜底。 简述故事内容,其一,从一心想要稳定感情与婚姻的女人出发,用钱说话,四万美金主宰了女主人公的命运,为了自己与情夫美好的未来,携公款逃跑,结果惹来“莫名”的杀身之祸。 其二,从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精神病男人说起,情感成了罪魁祸首,见到女主人公,因为有了爱的欲望,要化身母亲愤怒的冤魂,杀害让自己心动的女人。而这之前,他一直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被封藏在地下室。地下室里关着人格分裂,人鬼故事,及男孩儿到男人不幸的人生。 而帮助破案的智囊团也是身兼不同任务的“相关人员”,为了找到妹妹的姐姐,为了洗脱自己可能共谋的罪名的情人,为了替老板追回四万美金的侦探,从各自的身份及角度带动观众的思绪,抡圆了编个好听故事。 希区柯克的惊悚文艺片被捧上神坛,是智慧与艺术的精彩融合,靠大师强力胶般彪悍的技能,把悬念与惊悚这类边缘化的电影元素,粘贴成了上层的艺术品。放置于今日,这依然是对电影深刻的理解与诠释。 而上面简单的故事不过是电影真正要表达的冰山一角,最有价值的恐怕是把“精神”与“犯罪”极艺术地连在了一起。这改装了单纯唬人的惊悚装备,胸怀了人文关怀,融入了艺术家的文艺情感。利用商业的外包装托起了文艺与哲学的内核,这就是希区柯克的影片。即使超越了时限,曾经被惊叹为恐怖艳情的浴室惊魂渐渐消散了,但整个电影依然感染人的魅力则像陈酿的酒香,愈久愈浓,不会消逝。 还要多提几句,有关影片中细节的处理。从人的心理到肢体动作,从小道具到大远景,编排得都有科学的、可探讨的理论依据。而要达到悬疑效果的极致,一环扣一环的圈套是不容忽视的。最后揭底牌,也要讲究语言能表现出的感染力,而这一点其实在整部影片中都能感受到,台词用了不少功。 留给观众的空间也不小,整理线索,在脑中回放,与电影互动,美妙的观影历程。而电影除了因希区柯克成就其名外,也让人深深记住了男主人公安东尼.博金斯,有争议的传奇人物。惋惜于他的才艺,也不解于他不羁的私生活,二十多年的精神抑郁,直到患艾滋离世,迷一样的人,电影一样的人生。 时间无情,幸好人有感情。如浪花般的电影终究要为后来的精彩让路,《惊魂记》会隐没于江湖,但注定留下“经典”的身影。
· 电影的后怕 · 光影色调 · 剧情的一波三折 · 配乐的惊悚刺耳 · 浴室谋杀 · 印象深刻的细节 作为希区柯克导演的小影迷,要看这部电影绝对是逃不出去的。《惊魂记》是我看的第二部希胖的电影,第一部看的是《后窗》。当时我只是想,老年代的悬疑片应该不会很恐怖,于是我就试图自己一个人看《惊魂记》,最后发现,我错了,被电影里的几个片段吓得不轻。第一遍看《惊魂记》,应该都会很直接的被里面的几个经典镜头吓到,倒是后来电影我很看了几遍,每次都能在电影里面发现新的亮点,甚至会开始后怕。 1960年的电影,被希胖故意拍成黑白片。第一是因为希胖经费不够所以选择拍黑白片,第二是因为希胖说他不想把电影拍的太血腥。是的,《惊魂记》的确没有其他恐怖片血腥,但是见不见血并不是它的特点,通过运用声、光、影的特点来营造恐怖和凝聚的气氛,包括镜头的拉伸,仰视和俯视角度的镜头。
剧情很悬念,也令人深思。从一开始希胖就打了个幌子,女主Marion卷了公司的四万现金,准备换车逃走,在路上遇到了警察,我还记得有个弹幕说"我觉得这钱会出事",所以就连弹幕都被希胖一开始就给忽悠了,以为是女主躲避警察逃窜的"惊魂",结果到了后面,女主在一家旅店休息的时候才开始画风突变,电影也开始慢慢推向高潮,一个看上去很斯文的旅店老板Norman,讲述着自己和母亲的事情,还请Marion和他一起吃晚餐,看上去像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一切都很正常。结果在Marion去洗澡的时候,却变成了一场谋杀,凶手走出门的时候镜头给了个裙摆的镜头,让我们都以为是Norman的母亲杀的Marion,于是我们又开始重新梳理这个电影的剧情线索,在脑中回放。结果到了Marion的妹妹Lila调查到Norman的母亲在10年前就去世了,这时我们才从Norman母亲的目光转移到Norman的身上,最后真相大白之后才知道原来Norman是有精神分裂症,有时他可以很正常的和别人说话,有时他穿着母亲的衣服打扮成母亲的样子,有时候也会人格分裂,他能够模仿出自己母亲的声音和自己对话,并且他也是凶手。 Bernard Herrmann是给这部电影写配乐的人,《惊魂记》是他与希区柯克合作的巅峰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配乐是用了交响乐作为片头,小提琴独奏作为了高潮部分。每到了高潮部分小提琴不断的高八度重复着刺耳的音,就像是晚上你关掉灯,让电脑幽暗的屏幕虚弱的照亮房间,当音响中突然传出《The bathroom》里的小提琴的啸叫声时,你除了失声尖叫还能做什么呢?
而且电影中的「浴室谋杀」也已经成为了经典,希胖似乎很喜欢法国的悬疑片,他采用了一种叫 蒙太奇 的技法在里面,蒙太奇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这段谋杀只有48秒的时间,据说就切换了78个镜头,从镜头来看的确能看得出来凶手每一刀都没有刺入女主的身体里,但希胖就是巧妙的运用了拼接的镜头,配合着惊悚刺耳的小提琴,又能感觉的到皮肉都可以被撕碎。而且前面说到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还有一点是希胖说过"看到的不是恶心的死法,而是死之前酝酿的情感"。 最后这部电影有两个细节地方让我印象特别深,第一个是打扮成母亲的Norman在杀掉Marion之后准备把尸体和车一起推入沼泽的时候,他远望着车和尸体慢慢的沉入沼泽的同时一直在吮手指,这种无意识的习惯动作体现了Norman在处理尸体时的紧张和焦虑,直到车与尸体完全沉入了沼泽里面了之后他才露出了微微诡异的一笑。第二个是Marion的妹妹Lila偷偷的到Norman的家中调查的时候,Lila走到Norman母亲房间的时候,电影给了个镜头,拍的是Norman母亲的床,床上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凹进去的人的形状,能知道有人在床上呆了很多年,在看完之后又仔细想想,Norman其实很早之前就把他母亲杀了之后,他一直保留了他母亲的尸体,所以这里就是之前Norman所说的他"卧床"多年的母亲,简直细思极恐。
· 据说披头士乐队1966年的专辑《Revolver》里的一首歌Eleanor Rigby的弦乐伴奏的灵感就是来自《惊魂记》的配乐。 · 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是Norman向上翻白眼并盯着镜头。这种特写镜头被他们称做「库布里克凝视」,以眼神来营造不安。虽然不是库布里克最先开始用的,但是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里多次用了这种特写。
最开始看完电影也最直接的想到多重人格,导演似乎想通过心理医生一番推理和“母亲”最后诡谲的心理独白引导观众朝着“母亲人格”犯罪的思路上,但反复推敲片中片尾几个重要片段,不少影迷发现事情并非这么简单——似乎“母亲人格”并非强势到能够杀人?似乎还可能存在第三种“犯罪人格”? 但好像大家都搞错了一个大前提——诺曼患的是多重人格症吗?
有必要先明确诺曼所患的精神病类型,才能比较准确地界定杀人的到底是谁。
我想说的是,这里没有什么母亲人格,最多就是诺曼幻想出的母亲形象——对话被害者、杀人、处理尸体都是诺曼本人!他患的是精神分裂症不是多重人格障碍。
先看一下两种病症的区别——
典型的精神分裂症代表作《美丽心灵》,典型多重人格代表作《24个比利》(《致命ID》虽然也比较典型,但个人认为电影对该病症进行了艺术加工,易于大众理解但还不够严谨) 精神分裂症(SP)的患者自我意识是基本清楚的,智能基本正常,而在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有一定障碍以及精神活动出现不协调——注意这一类患者人格是相对完整统一的,也就是说诺曼还是诺曼,至于为什么会在他的性格里出现母亲的部分之后结合影片详细说明。 多重人格(DID),属于人格分裂。患者典型的特点是各个人格表现出来的几乎就像是完全分离的两个或多个人,好比同一个躯体里容下了多个灵魂,他们争抢着肉体的使用权——这一类患者的人格之间往往不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并且每个人格主导肉体(拥有意识)时不会记得之前人格做过的事,也就是说他们可能都会意识到自己“失落了时间”。
现在回头看下Psycho里面的诺曼——
与多重人格特质最不相符的一点就是,他的房间里有母亲的尸体。 如果是真正分裂出了母亲这个人格,那么被母亲占据肉体时,诺曼就是“母亲”,不需要外界再来一具真正的母亲的尸体。并且如果这个时候诺曼“儿子”人格想要和“母亲”互动(如果这两个独立的人格能够实现在一具肉体里同时主导意识进行交流的前提下),这种互动也只需要在内部就可以进行。 也就是说,如果诺曼是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他的房间里有的应该是他自己时常用于梳妆打扮的母亲用品(片中母亲的衣物显然大部分是诺曼给母亲尸体打扮用的),而不是母亲的尸体;当他意识到有人可能会找到母亲时,他最可能的是成为“母亲”并把自己关到地下室,而不是抱着母亲的尸体放到地下室——一旦出现了母亲的尸体,“母亲”的人格就等于被投射到了母亲的尸体这个诺曼身体以外的外界实体上,这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多重人格症。 另外,在影片中后部分女主被刺杀后,诺曼在家中与母亲对话得知“母亲”杀了人进而为她处理掉尸体(至少当时影片表现出来是这么个意思),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诺曼记得“母亲”做过的事,杀人。而前文对DID的叙述中我们已知,后一秒钟主导意识的人格是不知道前面人格做过的事的。因此,诺曼是多重人格的假设并不成立。
他只是借由母亲已死去的身体幻想出了“母亲的形象”,而不是自己性格里分离出一部分成为“母亲”。
至此我们可以推测,诺曼在母亲严苛的形象之下拥有畸形的恋母情节,并在弑母和母亲的情人时已经衍生出了犯罪倾向。他想要母亲留在身边,并且只属于自己,但不能接受冲动之下母亲被自己杀害的事实,他选择逃避现实自欺欺人——他幻想母亲没有死而是被自己藏起来了——可是尸体不会讲话,于是他赋予它能够思考、说话、做事的母亲形象。这是典型的SP中的妄想症状。
在基本明确了诺曼患的是精神分裂症,并具有严重妄想症状后,现在结合片中信息尝试分析解释一下诺曼的行为心理。(本片最主要的两个信息是中部女主与诺曼谈话的一段以及片末母亲的声音独白部分)
It's sad when a mother have to speak to world that condemn her own son, but I couldn't allow them to believe that I would commit murder. They put them away now as I should have years ago. He was always bad, and in the end he intended to tell them that I killed those girls and that man as if I could do anything except just sitting here like one of these stuff birds. They know I cannot even move a finger and I won't. I just sit here and be quiet just in case they do suspect me. They are probably watching me. Well, let them, let them see what kind of person that I am, and I ain't even gonna swap that fly. I hope they are watching. They'll see, they'll see and they'll know, then they'll say: "She wouldn't even harm a fly." 这是令人伤心的,当一个做母亲的要说谴责儿子的话时,但是我不允许他们相信我会犯谋杀罪。他们现在会把他扔掉,就像我几年前应当做的一样。他总是很坏。到头来,他会去告诉他们说,是我杀掉这些姑娘,又杀了那个男人,好像我不仅只和他的鸟类标本一样坐着呆着,还能干出其他什么事。然而,他们知道我连手指头都动弹不了。我不会杀人。我只不过坐在这里,一动也不动以防他们真的怀疑我。 他们很可能正在观察我,好吧,让他们看好了,让他们看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不打算打那只苍蝇。我希望他们正在观察,他们会看到…会看到…会知道…他们会说…“哟,她甚至不去伤害一只苍蝇。”
首先,这个诺曼幻想出来的“母亲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参考心理医生的说法,母亲生前有着严苛的形象。片中两次提到这个存在于诺曼想象中的“母亲形象”是“无害的,就像那些标本鸟一样”,这基本可以确定母亲孱弱的形象。而在上述给到的片尾母亲陈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有心机甚至略显狡猾、对儿子多是负面评价、缺乏慈祥的母爱、逃避或者推卸责任的形象。
因此,一定程度上,诺曼也承认自己对母亲是又爱又恨。他爱母亲,认为母亲是自己最好的唯一的朋友,他不允许任何男人靠近她对他在母亲心中的地位产生威胁(占有欲、控制欲),还有对母亲的保护欲;他恨母亲,恨她古怪的性格、病态的苛刻,他似乎在母亲那里得不到想要的爱的回报,但即使这样他还是爱她。
而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母亲的性格和带给他的所有爱与恨的印象,在他构建起“母亲形象”时不由自主地进行了带入,并产生了投射——他也会认为母亲不允许任何女人靠近对她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产生威胁(反向占有欲、控制欲),同时他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在此基础上,他所做的许多事,都是自己想象中的“母亲形象”认为他可以或者应该做的事。
由于第一次杀人就是因母而起,他将母亲与犯罪联系在了一起。然而,他自己也意识到杀人这事是错误的,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母亲维护遵从、对外来威胁排斥的心理无法让他停止,在矛盾之下他将责任推给母亲以自我宽慰——“我杀人是母亲要我这么做的,都是母亲的原因,而不是我的错”。所以,当他“受母亲驱使”拿起刺刀时,他下意识地换上了母亲的衣服,想要将上述心声告诉外界,可以说是一定意义上的嫁祸。 至于最后在袭击女主姐姐被制止时大喊出的“I'm Norman Bates”则可能是精神错乱时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还原杀害母亲情人时他强调自身存在的一种表现(注意此处的声音是诺曼的声音,因而不可能是所谓“母亲人格”嫁祸诺曼之举)。
最后,“母亲形象”的独白揭露真相(我把心理医生那段话视为扰乱视听)——就是儿子杀的人,但实际上这个“母亲”也并没有承担起她应尽的责任,而是一味地指责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看到的是母子性格中共同的互相推诿逃避责任,也正是如此将凶杀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不得不承认,片尾的母亲独白确实有点像分裂人格的表现,但从定义和整体上分析,诺曼也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多重人格/人格分裂,更像是精神分裂中对母亲的妄想症状。
以上是个人对该片的解析,如果有疑问或者反驳之处,欢迎友好回应共同讨论!
最后附上一句突显诺曼性格心理的经典台词和安东尼·博金斯传神的演技~
A hobby is supposed to pass the time, not to fill it.
剧本和细节真是绝了,对性别的理解更是超前时代。万圣节去看希区柯克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惊恐交加中居然错抓了邻座小哥的手... o(>﹏<)o
老希让人最意想不到的悬疑经典之一。将故事串联起来,本来以为会是与这件事相关,但最终却变成了旅馆中的凶杀:对母亲话语唯命是从的儿子。然后竟又将一切推翻,转变为警局中冰冷的表述。经典的镜头:雨中行车(这里迎接了转变),浴室谋杀(唯美),早已死去的XX的骷髅孔洞的双眼(最大震撼)
我杀了我妈妈,我妈妈杀了我。
“一个男孩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母亲” 诺曼上楼扭屁股…等细节虽然早就猜到了结局,但今天第一次看依然被震撼到。
#重看#作为爱伦坡的粉,希胖圆了惊惧而癫狂的梦,夜色笼罩下的“荒凉山庄”成为谜团中心,用阴影和巧妙机位砌出双重人格(镜像的利用),分割式构图勾勒出分裂的灵魂;数次特写眼睛的凝视,瞳孔的倒影,以及偷窥的视角,都宛如死神的觊觎;悬念高挂,层层推进,无法喘息。希胖曾坦言此片的深层逻辑是“让观众痛苦”。
神作。全面滿分。如果有任何不被打動的理由,那就是觀眾晚生了50年,受到太多這部電影50年來泛濫的影響,就像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英國老婦不會覺得沙劇牛逼一樣。
悬疑成分就差一些,还是很好看哈
且看诺曼的last smile 毛骨悚然!
人格分裂的鼻祖,试想60年代人们看到这部电影时能有几个不喊牛逼的
看这部电影必须回答一个经典的问题:女主角遭到刺杀时,镜头直面花洒,花洒每一条水痕都清晰无误如同肉眼看着一样上镜。请问,摄影机是如何做到的?
呃,有那么神么……顶多是意义重大吧……
多年媒体的剧透轰炸让我一直没兴趣完整看完此片。希区考克这次把自己的蠢桥段藏的很好,当然,我说的是如果没有最后那个画蛇添足的Shrink.
紧张的气氛营造得真棒!!!
最后那一抹笑容堪称经典。
细节部分处理地相当细腻,特别是母亲房间和儿子房间的对比。这片对于几重人格及犯罪后心理创伤的运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犯罪心理里有一集也是杀人狂儿子将母亲的遗骨保留到发霉,韩国那部老师的恩惠也是。
几处吓点被吓:大雨迷离、浴室杀人、骷髅、片尾变态镜头。过誉经典。
妈呀,(影史)知名酒店竟用拖把清洗浴缸!!
这片儿唯一的败笔是最后那位表情夸张、装腔作势的心理学家,一看就是演戏演过了的主。其实这片不被剧透的情况下看肯定很吓人(很难做到了吧),尤其是最后女主角单身去大屋里寻找诺曼的母亲那一段。浴室那场戏现在看也很吓人。
80W成本的电影业同样可以做到流芳百世,希区柯克缜密的思维、独特的运镜,加重了对细节的刻画,其隐喻也值得回味,结尾那具骷髅头更让人不寒而栗。据说此片开创了人格分裂电影的先河,同时也暗示了希区柯克本人的“厌女癖”。
"伪"的就是"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