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大部分人可能都跟我一样,看完了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去google一下故事的主角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生平经历,看看电影有多少是事实,多少虚构。根据维基百科的描述,这个在2004年创立了全球第一社交网络Facebook的哈佛天才其实并不像影片所描述的那么孩子气,起码并不是为了进入所谓的哈佛顶级俱乐部或者报复女友才拼命编程创业的。扎克伯格从高中起就开始写用户交流应用及游戏程序的原编码了,在尚未进入哈佛大学之前就是微软跟AOL都致力招聘的高等电脑程序技术人才。电影将事实本身戏剧化、娱乐化是好莱坞编剧的一贯手法,尽管与真实有所出入,但从“好看”的观众福利角度出发,倒也能算无可厚非。
一. 一部极为扎实的电影
《社交网络》的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在我印象中是一位特别扎实的导演,每一个场景的安排,每一个镜头的调度都绝对一板一眼,从不偷工减料。MTV导演出身的他电影作品并不算多,但几乎每部都有种沉甸甸“重”的质感,人物性格突出,细节充盈丰满,镜头语言充满层次内涵。但芬奇的“重”并非是伯格曼或塔可夫斯基那类基于“慢”的积累的凝重,他的叙事处理节奏很快,从不拖泥带水,影片的质感主要来自于坚实的戏剧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支撑起来的氛围构建——厚、沉,充满心理压迫感,却又同时能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与疑窦丛生的逻辑发展激发观众情绪的起伏跌宕。
大卫•芬奇2009年之前的大部分电影作品都以惊悚/犯罪类型片为主。他很能在这种题材下控制场景的视觉氛围及叙事过程的铺展节奏,细腻刻画人物的心态发展过程,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心理上的身临其境感。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9年的《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其中非线性的叙事手法与结尾一幕对整个旧世界意识形态彻底颠覆同时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带来了颠覆性的巨大变革,稳健地树立了90年代经典“邪典电影”的地位。
《社交网络》是09年之后芬奇题材转换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改编自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同名短篇小说的《本杰明•巴顿奇事》)。尽管没有了犯罪悬疑,故事的主要情节本身也并不那么吸引眼球,但通过芬奇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转换及干净利落的前后穿插,电影依然极具观赏性及娱乐性,信息丰富,回味无穷。
《社交网络》中最能体现芬奇才华的应该是亨利皇家划艇赛一幕:镜头从泰晤士河的远景俯瞰开始移动,随着背景音乐节奏的加快,几个逐渐加速的风景快切先调动视觉的兴奋度,然后一个稳健的水平横拉,紧接着一个沉着的垂直下移,目光的焦点自然而然地便聚集到了河面上的众赛艇队。此时金属质感的贝司声越来越重,序曲也终于激发了主音,哈佛赛艇队从画面右侧向左驶入焦点,两位主要人物——扎克伯格的校友兼商业敌人温克沃思(Winklevoss)兄弟——也从远景变为特写。之后,在远、中、近与人物脸部及肢体特写的反复切换中,音乐的主导作用被进一步加强,船桨整体划动的频率、敌对双方奋力出击的表情、飞溅的水花、紧绷的肌肉、破浪的船头都在继续补充一种紧迫感,直到最后的压力爆发,管弦齐鸣,胜利者的狂欢交替对比失意人的沮丧,高潮在一波波的咏叹中平息,镜头再次从快速的切换转为平拉,画面由河面垂直向上移动变作天空,以暴雨将至前浓云密布的远景收尾。这一幕即完成了事件发展本身的线性描述,又成为了故事主线的某种隐喻,同时还视觉化地表达了人物的心情落脚点,实在精彩。
二. 一个不那么扎实的混蛋
影片中的马克•扎克伯格首先是个电脑天才——课堂上那么难应对的程序处理他心不在焉地就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这世界上简直不存在能难倒他的问题。马克的形象并不书呆子气,但他语速极快,每句话都信息量巨大,不全神贯注根本无法跟上他的思维节奏。尽管电影一开始马克就对女友不断表达他对哈佛学生俱乐部的仰慕之情,竭尽全力想要成为其中一员,但在之后的正面交锋中,他却都能散发出一种不卑不亢的王者之风,有种浑然天成的自信。
这样的一个高智天才在人际关系上却严重地先天不足。他不仅不懂该如何对待女友,尊重女性,他也不大懂得珍惜友谊,与自己最好的朋友缺乏交流,在完全浸入自己创造的网络王国之后甚至能够为了利益六亲不认。马克无疑是成功的,他超凡的技术能力与远见推动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网络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但他本人的幸福感却并不由他的成就、金钱与名望全部界定。在那个幽暗空旷会议室中的马克只是一个没有朋友的青年人,孤独、沮丧,一遍遍刷新着前女友的网页,不知对方是否会接受他发出的友邻邀请。
这样的一个马克既让人同情,也令人不齿。他真是个非常讨厌的混蛋么?并非如此。他能令人喜爱么?我很怀疑。在故事的整个行进中他从头到尾并未刻意做出什么坏事,充其量只能说做人不够地道;但这些不地道的事件却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顾虑他人感受;做事全凭兴趣驱动、在全情投入与完全忽视的两极间剧烈摆动;不屑社会道德约束,为了理想可以奋不顾身。(像不像我们的80后?)
现实中扎克伯格的同事们有不少都说他并没有影片中的马克那样充满攻击性,电影对这位世界最年轻富豪之落寞人生的臆测也大有夸张的嫌疑。尽管如此,抛开这一切不提,一个改变了人类交友模式的天才却没有真正的朋友,这本身就是何等尖锐的讽刺;但另一方面,幸亏他成功了,才有了Facebook,有了《社交网络》,才让千千万万的年轻马克们继续保持为理想全力拼搏的动力与希望。
三. 一个完全不靠谱的时代
仔细追究一下马克为什么没有朋友,原因无外乎两条:他行进的速度与朋友的节奏无法兼容。
影片中与马克保持友谊时间最长、在他最困难的时刻曾经不离不弃的是他大学时的好友埃德瓦多(Eduardo Saverin)。作为CFO,埃德瓦多为Facebook网站投入了第一笔种子资金,并在马克完全不顾网站是否具有增值潜力、是否能够产生正值现金回流的情况下致力于Facebook的广告业务。尽管不像马克那样不眠不休殚精竭力地编程,他对Facebook早期成长的功效是不能否认的。埃德瓦多的问题是一个远景及眼光的问题——他是从生意人的角度来看待二人的“小创业”的,他不是马克那样的程序天才,不可能不计成本收益地一厢情愿,他对Facebook所进行的投入都是在不影响他常规职业计划前提下的保守为之。埃德瓦多与马克的态度差异从马克受到Napster创始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影响搬至加州硅谷创业起开始变得真正严峻起来,一方面埃德瓦多还不能下定决心放弃他在纽约的实习真正100%加入Facebook的创业团队,另一方面肖恩迫切地希望将Facebook办大、办成功,迫切地引入风险投资。肖恩介绍没见过“世面”的马克看到了成功纸醉金迷的一面,他让马克沉醉于飞速膨胀的创业节奏与“一切皆可能”的权力心态,他不断地引发着马克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野心,带领他一步步靠近并抓住成功。在埃德瓦多真正意识到Facebook的潜力、远景与增长模式时,半年前的“小创业”早已经天翻地覆,不复他取了。
但即使马克与埃德瓦多在观点及工作模式上无法兼容,这并不意味着二人便一定得反目成仇。马克对待埃德瓦多的确绝情,但这却与网站的长远发展利益吻合;埃德瓦多争取权益无可厚非,但昔日好友兵戈相见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极令人遗憾。说来说去,还是这个时代本身最不靠谱——虽说自古以来商场如战场,要想成功,必先自宫;但还从未有一场技术革命具有如今的速度与风险,能让一个如此年轻而缺乏涉世经验的孩子一夜成名、暴富、改变世界。这个时代的变化实在太快,快得甚至连语速超凡的天才马克和永远“一切尽在掌控”的肖恩也未必能跟得上下一波浪潮的节奏,快得完全无法预测,快得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我喜欢Facebook——迅捷、简单、时刻关联;但大卫•芬奇这部关于社交网络的电影却让我觉得慢一点,其实挺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无法跟上金钱与科技的节奏,比如文艺、信仰、友谊、爱情。如果必须要做出选择的话,那我真宁愿一辈子当个穷光蛋。你说这是酸葡萄也好,臭清高也罢,总之我相信那古老的真理,有些东西永远也不能拿来交换,绝不。
说的有点早,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凯恩》。明年学院奖的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改编编剧奖,最佳主演,最佳配角(Justin)提名和其中至少两个奖项能够拿到,可以完全灭掉《盗梦空间》,如果年底之前没有其他好片,那么它就是大赢家。
但是如果说以上这些电影人“创造”了这个故事,实在对Mark Zuckerberg和他的social network 是不公平的——他和所有Facebook相关的人才是创造这个故事的人, 你我和其他有facebook的用户,也参与了一小手。
然后把这个故事带入文学,随之带入影像殿堂的就是《偶然的百万富翁——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的作者Ben Mezrich. 这个纪实文学已经是他第二部被好莱坞买走的故事,上一步是关于MIT 学生击败拉斯维加斯赌场的故事,由凯文石牌西主演的《21》。
Ben 这次写书的起因其实是Eduardo Saverin, 公司创始人之一找到他诉苦。在众多官司的烟雾中,Ben 作为一个记实作者为了确证真实性和公正性,无数次尝试想要接触Mark Zuckerberg,但屡次被拒绝,Ben只好曲线救国接触到很多其他当事人了解实情.幸运的是,作者在调研这本书的时候,那些facebook的庭外和解都没有达成,一旦达成,保密协议一签,没有人能够和作者交代实情了。
也是因为这个,2009年此书公之于众之时,在纽约新书榜上升到第四,在波士顿上到第一,但是Mark 和 facebook 公开抵制,说这是个虚构的“小说”,表示自己绝不会阅读。
这个故事从商业潜力上说:
最表层, 全球有5亿人——facebook用户 都能够联系到这个故事。
进一层,这个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十亿万)的创业故事。
再进一层,这是讲人应该如何对待朋友和信任你的人的。
最深层,这是讲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
所以这本书出来的时候,一线制片人对这个故事的价值应该是信心十足的。早在2008年,书一送到出版社就被好莱坞买了期权, 一直被制片人Scott Rudin 雪藏着
Scott Rudin 可能是好莱坞最靠谱,最重视故事的制片人了,他做的东西,无论片型,没有媚俗的,也少有失败。 从《祖蓝德》,《 南方公园》 到 《革命之路》,《血色黑金》,有娱乐,也有深度——爱电影的人,信rudin没错。
详情:
http://www.imdb.com/name/nm0748784/Scott Rudin 憋到在2009年六月David Fincher 决定加盟,业界才有公开的消息放出来 Aaron Sorkin 做他编剧.
所有主创一至的地方在于,一个毫无“社交能力”的天才,才会没有女人,没有社团,没有不良嗜好的打搅,从而做出一个伟大的“社交网络”。这个矛盾是影片最核心的故事。
这个人自明清高到极点,敏感,非常争强好胜,对目标执着到忽视所有人的存在。如果这是一个智利和洞察力差的人,可能会成为地方一霸,但是Mark是个天才的程序员——这个组合在一年(2003-2004)之内把哈佛和全美高校搅了个天翻地覆。 全部“涉案”人员,都在这一年之内,矛盾趋向白热化。
故事胜在人物刻画,简练而有力,说话恨,口味重。 如此多平行故事讲得行云流水,
我不得不说,我最喜欢的戏是两个孪生子去找Larry Summers背校训,这位哈佛前任校长是何许人也呢? 他2005当上了小布什的财政部长,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就是他和格林斯潘一红一白唱出来的。
这场戏毫无遮掩给他来了个中指。
但是原作和影片都没有把Mark 说成一个小偷,骗子——他的天才没有人能够否认,他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的眼界和判断也让人佩服。
但是影片最核心的东西,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这部分,留下了一串长长的省略号。
社交网络能把以前接触不到的东西带给你,但是它不能改变人的行为和态度, 尤其是对人的态度: 平时喜好恶语相向的人,在网络上只会变本加厉的口无遮拦, 平时心高气傲的人,也绝不会尊重其他人的想法和言论。
世界上只不过多了一个新的5亿人花时间接触新东西的方式。
http://tech2ipo.com/944把互联网风生水起的 Facebook 的创业故事搬上大荧幕,好莱坞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票房收入。然而,对于IT从业者、投资者以及Geeks, 更关注的是Facebook在现实中的发展历程。
《纽约时报》曾爆料说, Facebook高管一直在试图影响制片人和这部电影,但由于制片方并未理会,且对电影内容大幅修改,导致双方之前的合作最终以中止收场。Facebook联合创始人之一Chris Hughes认为,这部影片的描述是“疯狂的”。Facebook总裁Sheryl Sandberg和负责企业传讯业务的副总裁Elliot Schrage看过之后都表示十分讨厌这部电影。不过,对 Mark Zuckerberg 而言,好消息是扮演自己的男主角外形非常讨人喜欢。所以,他很镇定地说,即使影片内容有虚构成分,仍不失为对公司的一次宣传,让人们真正意识到这个网站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现实中的 Facebook 的创业历程以及 Zuckerberg 等人的经历是否与电影所描画的一致。并更深入地了解 Mark 等人与 Facebook 的故事。
Mark Zuckerberg是否真的从哈佛辍学?
是的。通过真实故事的研究证实,2004年6月,在完成他的大学二年级,Mark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再也没有作为学生回到哈佛。
.
Mark是否真的免费公布了他高中时的项目Synapase,而不是将它以超过1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
是的,Synapase 是一个 Winamp 播放器的插件。是 Mark 和他的朋友 Adam为他们的 Phillips Exter Academy 决赛制作的项目。这个软件会寻找你喜欢的音乐并推荐你可能喜欢的音乐。尽管微软、AOL和Winamp都提供了高达2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该插件,他们还是决定把 Synapase 在互联网上免费发布。而后来,他们决定尝试进行交易,但几家公司所提供的offer已经不令他们满意。- The Harcard Crimson
.
是哈佛关闭了Facemash还是网络超载导致其瘫痪?
在存活了四个小时之后,哈佛的计算机服务部门注意到了流量的激增,关闭了 Zuckerberg的网络接入。总体而言,它的用户已经达到约450名学生,并有22000票的登陆。 - The Facebook Effect
.
Mark Zuckerberg 是否有女朋友?
是的。他在2010年7月说:“事实是,在建立Facebook之前,我一直在和同一个女孩约会。” 根据 The Facebook Effect 一书。Mark 的女朋友 Priscilla Chan (她是华裔),并且参加了与 Sean Parker 首次的见面。
.
Facebook 网站是何时上线的?
在2004年1月11日,Mark 通过 Register.com 用 $35 注册了域名 thefacebook.com。网站从2004年2月4日开始对哈佛学生开放。之后他们决定去掉名字中的the,并从 AboutFace 中花费 $200,000 购买了 facebook.com 的域名,于2005年9月20日首次亮相。 -The Facebook Effect
Mark Zuckerberg 的照片是否出现在 Facebook 最初的设计上?
并不是这样。根据真正的故事,Ap Pacino 的照片在网站最初设计的左上角。然而在页底的确表明 “这是 Mark Zuckerberg 的产品”。
.
Eduardo Saverin 究竟给Facebook投资了多少钱? Eduardo 为什么被推出公司?他获得了Facebook多少的股份?
Saverin 最初用来帮助创建公司的投资是 $1000, Zuckerberg 自己也贡献了 $1000。很快,他们一致同意每人追加 $10000的投资,以支付迅速增长的服务器维护费用。几个月后,Eduardo 设立了一个银行账户,以支付业务费用和获取广告收入的定金。同时他自己又追加了额外的 $10000 投资。
正如电影中所指出的,Eduardo Saverin 的确是 Zuckerberg 的密友。同时,电影中也正确的说明了 Saverin 犯的一系列的错误。他从未充分地相信 Facebook。但当他被推出公司后,他看到他的所有权大幅地减少。然而,在之后的一次问题解决中,他得到了今天公司的5%,价值约14亿美元。(电影中忽略了这一点)
.
Facebook 最初的工资协议是什么?
最初的协议是 Mark 和 Eduardo 的 7-3 分成。一个月之后,Mark 的室友 Dustin Moskovits 也参与到工作中。他从 Mark 那里的得到了 5% 分成。当 Sean Parker 也加入后,公司进行了重新分配。Zuckerberg 获得了 51% 的公司份额,Saverin 得到 34.4%, Moskovits 6.81%, Parker 6.47%, 其余的分配给他们的律师团队。
.
Eduardo Saverin 的股份是否已经降到 0.03%?
并没有。尽管没有这么低,但他的股份仍然显著地下降了。在公司改制并得到更多的投资后,他34.4%的公司股份被摊薄下降到10%一下,这导致了他们商务关系的终止。
.
Mark 是否和 Nopster 创始人 Sean Parker 一同工作?
是的。Sean Parker积极寻求与Mark联系,并给他发了电子邮件。Eduardo Saverin 回应了电子邮件并安排他们在一家纽约的高档中餐馆-Tribeca 66-会面。就像在电影中一样,这两个人一拍即合,部分原因是Parker理解Mark的观点。然而,他们两人之后却失去了联系。两个月后,当他们意外地在街上相遇,Mark 邀请 Sean 搬入他家居住。搬家后不久,他成为了公司的总裁。
.
Sean Parker 是否真的把 Mark 介绍给他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
是的。Parker 联系了他的朋友 Reid Hoffman-LinkedIn的创始人,并试图让他投资。Hoffman认为由于他与LinkedIn的关系,他不应该带领投资。但他之后为他们与 Peter Thiel-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安排了一次会面,一周之内,Peter Thiel同意为他们提供50万美元的贷款。
.
Faceebook 的创始人今天在做什么?Sean Parker 呢?
Mark Zuckerberg 仍然是 Facebook的CEO。
Dustin Moskovits 在2008年离开了 Facebook 并创立了Asane, 该公司致力于创建协同工作管理软件。
Chris Huges 于 2007 年离开了 Facebook 并为Obama网络竞选团队工作。2010年,他推出 Jumo.com, 一个用来链接人们与非盈利组织的网站。他的贡献在电影中被很大程度的忽略。
Eduardo Saverin 于 2009 年以未公开的金额解决了他与 Facebook 的诉讼,并再次作为共同创办人在网站上被列出。
Sean Parder 在 2005 年的一次被逮捕之后辞职。2007年他创建了 Cuases, 一个可以让任何人创建一个宣传组并发布相关信息或筹款的网站。最近,他投身于Chatroulette.com — 一个通过网络摄像头随机链来自全球的世界各地的用户的网站。
参考阅读:
Facebook Company Timeline,
Sean Parker Vanity Fair Article,
Meet Eisenberg’s Cousin, Eric Fisher – TechCrunch,
Moskovitz’s Take on The Social Network Movie at VentureBeat
本文部分翻译自 chasingthefrog.com 一文。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tech2ipo
之前每次在影院都能看到这片的宣传片,对于这种商业奇才传记之类的电影一直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北美上映的第二天,混票看了这部电影,11:20的场,几乎座无虚席。预告片的时候,前面两个观众用手机非死不可,我也试图更新自己非死不可上面的状态,那一刻对没有3g耿耿于怀,毕竟平时都wifi习惯了。
作为开心001的前期用户,对非死不可的崇拜也非常盲目,大概因为我就是那种有着不太灵敏但还有嗅觉的网络粉丝,每次cool网站诞生,我都跟着兴奋。说实话,因为这个nerd讲话太快,好多东西都没听懂说的是什么。但剩下为数不多的一点,也让我非常兴奋。上一节marketing课上,教授专门带着我们研究了social media,还让我和另外一个女生演示了中国的非死不可,social media简直太赞了,在普通用户还沉浸在小游戏中不能自拔时,那个site就已经价值billion了。我费劲脑汁的想着marketing的故事,想着非死不可的成功之处,每一次nerd开创新的想法时,我都跟着兴奋,非死不可之处只是用来evaluate女孩的,后来变成了恋爱状态大曝光,估计这也算是宅男对于世界的贡献,因为nerd不知道怎么恋爱,才想出来这么明明白白的post relationship这样的蠢事,可就是这种蠢事,正式非死不可link校园用户的关键。
如今的非死不可已经鸟枪换炮了,而我自己还沉浸在中国山寨非死不可开心001的世界里,fake版本的微薄再次胜利了,山寨001已经走向了下坡路。大概这就是创新与cosplay的区别之处吧。
看完了电影,起身的时候,前面那两个用户又在post。不得不由衷的说一句,it's awesome~
——————————————————————————————
不相关个人感悟
来美国有7,8个月了,心情越来越轻松,尤指政治,社会理念方面。看到排行第一篇的评论,那种沉重感在往昔的记忆里依稀可见。才意识到自己竟然一点点成为个轻松的人了。这大概就是人们通常讨论的,美国生活对华人的改变。
只拿自己为例,不足以一概而论。
出国之前每天翻墙上网,关注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几乎不相关,几乎就是twitter中文世界的事件,每一次看到社会知名人士的推,都觉得心情沉重,改变社会心切却无能为力。当然每一次也都想尽早逃离天国,早日能够轻轻松松的喘气。到了美国之后,这种怨念还有残余,说到中国的问题都有欲言又止的无奈。然而慢慢的,不经意间的还是一点点改变了。比如看这个电影,想的都是商业元素,facebook是如何区分于其它社交型网站的,facebook如何link用户的,facebook到底是什么。为什么facebook依然活力不减又走向成熟,而开心网却有人气减弱的趋势。这些无关社会政策的想法不仅轻松,而且更为实在,至少对商学院的学生来说,这些想法比忧国忧民实在的多。
依我的想法,这大概就是天朝与美国的不同。天朝的聪明人想要做点事,杂七杂八的不得不想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而美国的nerd们想要做事,就算有哈佛的规矩盯着,却也不至于让天才死无葬身之处,所以天才才敢说,他应该得到commended.实际上他也得到了。当一个人每天睁开眼睛感受到的是上下五千年忧国忧民的沉重,上班人堆人的地铁上无法呼吸,喝着牛奶还担心会少活几年,即使在体制外也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体制的庞大时,再天才的人也未必能够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要生存,首先要降低身段,抑制才情。
另外一个角度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想要得到这个社会的肯定,同时又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得到肯定。找不到差不多的工作,怀疑自己的iq有问题;得不到老板的赏识,怀疑自己不会做人做事。在自己的博客上胡说八道被delete,不知道是自己缺心眼触及了敏感话题还是自己太聪明都可以触及敏感话题了。当一个社会以千变万化的规矩固定着你左不能行,右不能动时,你还不怀疑自己?在你心里,称自己为天才,或者至少不是废物,在别人的眼里,你就是个sb。我做sb做了好多年,从被老师撵出教室,到老板大骂我是独生子女不懂事,从亲戚长辈对我直摇头,到父母也惆怅我真的嫁不出去,从上班到辞职到失业。原来那个信心十足的sb只能说把打起精神来说给别人听,自己却真的泄气了。用我质朴的世界观,社会观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只想低下不服输的脑袋,哭着和老妈说,妈,我连笨鸟都不是,我飞不起来。
——————————————————————————————
个人不相关转折
我来了美国,7个月,不能说是过去27年都没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至少可以真心的说出来,大胆的热爱生活吧,努力的追逐梦想吧。即使不是鸟,飞不起来又能怎么样,反正这个世界上总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如此Boring的片子为何还有大批人相信它会得奥斯卡?除了匹配剪辑有点意思之外这片儿真没什么可看的了,规规矩矩的青春喜剧而已。看来还是跟非死不可本身以及对一夜暴富的崇拜或者YY有关。要么就是现如今自认为是宅男或是Geek的人太多了……再看可以打四星,剧本很好,就是导演编剧不懂网
到底有什么好的??不过是暴富、投机和背叛吗,哦对了,还是以爱情的名义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Mark不停的在刷前女友的主页看有没有什么更新,所以你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事儿的,不做了,睡觉去
高速喷发的叙事节奏,凌厉精准又流畅的剪辑,凝练有力的台词,再加上几个年轻主演出乎意料的精彩表演,《社交网络》无处不散发着一种睿智,幽默和戏说并存的非凡魅力。而导演用暧昧的语言来暗示“虐鸡”和“肖恩帕克被捕”事件的幕后主使不止让影片充满嚼头,更是拷问观众,成功是否必经背叛?
女人是这个世界灵感的来源
这其实是部极其孤独的电影。走到最后,朋友、爱人都已失去,纵便有万贯家财又如何?在键盘上敲击出的一行行代码,都是孤独。
看完这片的最大感觉就是男主他女朋友说的一点不错,他本质上就是一个混蛋,一个自我为中心的混蛋宅男。但他真不是坏人,虽然他深深伤害了他女朋友,背叛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但他真的其实不是坏人。最后看到他在自己豪华办公室里,只能抱着一台电脑,一遍一遍刷新着自己女友的网页,感觉很不是滋味。
脸书人人网豆瓣什么的都是用来偷窥EX的
一部极扎实的电影,一个不怎么扎实的混蛋
这片的节奏,实在是,太快了,如此高密度的叙事节奏,精彩的配乐与剪辑,还有那机关枪式的的对白,我倒挺喜欢这个电影的,因为杰西艾森伯格实在是太可爱了。
片子拍得如游戏通关般畅快,却让人觉得扎克伯格只是堆能自动运行的冰冷代码。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由这样一个人创造出来,真是讽刺。在这个时代草根能凭创意打败大集团又怎样?只是势力版图的重新划分,毫无美好可言,金门大桥下的水依然冰如寒潭。
觉得那双胞胎中带头带的帅的不行了~
“Your're not an asshole,You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 one.”大卫·芬奇把一部传纪片拍的如此有张力,如此扣人心弦,还能让人偶尔感觉到笑点,OST也是恰到好处。facebook虽看起来很酷,却暗藏悲凉。★★★★
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英语听力练习材料。。。。。。。。。。
我看的喘不过气来。
天才说话都很快吗?还是为了显得天才必须很快?
如何众叛亲离
君要臣死,臣facebook
总得失去一些东西 而他最终赢得了孤独
美国大学不同风格帅哥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