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Shenmegui小姐姐合写)一位爷爷离世前,所有小辈从欧洲各个角落赶到丹麦的医院,一一握手说话,然后他说:现在我真的活够了,再不死就不合时宜了。唐顿庄园系列也是如此。这是最好的完结。如果制作方为了钱再把这个系列捞出来折腾,那就是不合时宜了。
作为英国版的“红楼梦“,《唐顿庄园》系列曾作为学习“标准英语”的材料而广为传播。这多少反应了前疫情时代、经济越发强势的国人情绪诉求:观众希望观摩英国乔治五世治下伯爵贵族家庭钟鸣鼎食的生活,同时习得他们一口上流社会的口音(posh accent)。
优雅既是公众对《唐顿》的印象,也是以唐顿庄园贵族生活为名片的剧方打出的核心售卖点。换而言之,在获得了一定经济资本后,观众开始从文化消费品中寻求品味与文化资本。
作为至今仍保留着贵族制和君主制的传统国度,英国的片方对《唐顿》时代的呈现无疑是温情而温吞的,它试图提供乔治五世时代英国阶级从上而下的横切面:
伯爵父亲温文尔雅,寡居的老伯爵夫人睿智而毒舌,三位小姐各有千秋但在客人面前都不失贵族的体面和礼数,“大表哥“则代表着中产绅士,有工作,风度翩翩,一双哈士奇般的蓝眼睛充满着温柔的笑意。
下人中,既有追求独立工作和教育机会的女仆,也有重视体面和主人权威的管家,更有在当时被视为“犯罪”的同性恋群体和追求爱尔兰独立的车夫。
他们彼此性情迥异,偶尔有冲突和矛盾,但大多数时候能够求同存异、温情地共处。
就外部世界的历史而言,英王乔治五世治下,社会并不平静:旧贵族在一战中逐渐消亡,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同性恋群体逐渐可见,爱尔兰独立运动如火如荼——但这些矛盾都不影响《唐顿》的生活。
唐顿庄园包含并反应这些矛盾,受这些矛盾影响,但不负责解决冲突。或者说,这里角色的定位不是时代的先行者,而是时代的负荷者。
比如第一季第二季中,大小姐Mary骑马用的还是双腿并拢的侧骑姿势,三小姐Sybil新裁的女式裤装令家人们惊讶不已;到了第四季中,女权运动使得英国女人终于有了展示自己双腿而不受其中暗含的性意味困扰的权利,大小姐开始正着骑马,已经去世的三小姐的裤装也没么令人惊讶了。
电视剧中的她们能感受社会性别规范的影响,无法冲在第一线声嘶力竭地争取权利,但受益于每次运动的进步,承受时代的后果。
这些负荷者中,最格格不入的当属从车夫变成伯爵三女婿的Branson,以及同性恋男仆Barrow。三女婿Branson出身爱尔兰,说一口爱尔兰口音的英语,支持爱尔兰独立运动,这些品质都和这个英格兰旧贵族家庭格格不入。
但随着他和三小姐私奔、生女,由于血缘关系被这个家庭逐渐接纳,他也渐渐发现,虽然伯爵并不支持爱尔兰受到了英格兰压迫,但政见上的分歧之外,他还是能与他共同分担失去三小姐的痛苦、最终成为与自己平和相处的岳父,给予外孙女关爱。
大小姐Mary生性高傲,甚至有些势利眼,但这也不妨碍她在和车夫出身的Branson共同经营唐顿后,培养出类似兄弟姐妹的战友亲情。
身为同性恋的男仆Barrow也在唐顿格格不入,但这不是因为他的性取向,而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品性不好;事实上,Barrow在被捕后,伯爵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严重罪行,唐顿上下努力营救,把他救了出来。
面对种种不公与歧视,编剧给出的答案是温情的,革命和暴力对时代的负荷者来说太过激了,唐顿的答案是爱与人性。
你看,虽然他是贵族他是平民,他是英格兰人他是爱尔兰人,他是男人她是女人,但这不影响人们因为善良与爱而产生连结。
人们的轨迹相遇,迸发出微小或炫目的火花,然后错开。
有人出生,有人死亡,但新生的阳光总会一次次照进死亡的阴影;有人终成眷属,有人含恨分离,但你爱的角色总会寻到踏实的怀抱。有人沉浸于喜悦的琼浆,有人饮啜泪水,但两者的比例总不会过于离奇。
世事变幻,庄园依旧。这正是保守主义。但为什么人们会热爱保守主义的《唐顿庄园》?
保守主义的好处是,你永远可以在最坏的事情里看到最积极的一面。道歉永远不会扑空,和解永远不会迟到,而原谅往往比道歉还早。
暴力、色情和血腥在《唐顿庄园》中没有一席之地。甚至惨烈的一战也被刻画成耐心的等待和君子的归来——唐顿庄园里的每个人都更深刻地理解了世界,更好地确定了自己的位置。
战争和瘟疫带走了那些孱弱的、不能适应新时代的人,而身心俱受重创的大表哥最终在物理和精神意义上“站”了起来,走向爱和新生。
在保守主义的叙事里,一块香皂勾连起的故事能蔓延得比一场战争还久,一个远客的到来能让大伙儿再忙好几集。不知不觉,那些各有小九九但心肠不坏的角色就成了观众的朋友。
比如,观众知道,两个老太太相遇就意味着她俩要斗法了。斗法、较劲、耍心眼儿、掰手腕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情节。但那绝不是甄嬛和皇后的斗法,而是各自生活智慧的展示。
谁能不爱上《唐顿庄园》里闪闪发光的三姐妹呢?她们用不同的方式寻求掌控自己的命运。
骄傲的大小姐不负众望地成长为庄园的主人(虽然这个传承直拖到今年才明确给出),曾经如无头苍蝇般从各色男人那里寻求肯定的二小姐终于闯出一片天地。她们还生活在女性无继承权的旧时代,却已昭示新时代的到来。
但保守主义更像一个远非密不透风的美梦。保守主义循循善诱:步子小一些,进步更稳些。而庄园之外的世界早已是飞速变动——泰坦尼克沉没了,一战爆发了,爱尔兰人在争取独立。
《唐顿庄园》里也有若干时刻,现实如尖刀般扎穿美梦。
温情也难免走向温吞,强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人都共享人性,忽视了结构性问题的根本——结构性不公不是因为某人变坏发生的,而是不管人品性如何优秀,都不影响结构让ta成为既得利益者。
金庸曾经写过一篇自传性小说《月云》,记叙了女仆月云因吃不饱饭被父母买到自己家。自己的父母并没有苛待仆人,但最后还是因为划分为地主而被枪毙了。
金庸写道,他并不怨恨枪毙了自己父亲的军队,因为虽然“他爸爸、妈妈自己没有做坏事,没有欺压旁人,然而不自觉的依照祖上传下来的制度和方式做事,自己过得很舒服,忍令别人挨饿吃苦,而无动于衷。”
从这个角度讲,缺乏无产阶级革命历史的英国在表现《唐顿庄园》时又是非常粉饰太平的,它负责向全世界的小资提供伪装进入上流社会的文化资本,却对真正的痛点浮皮潦草地一笔带过。
《唐顿庄园》第一部大电影出来后,一些观众无法理解《唐顿》的仆人以侍奉国王、王后造访唐顿为荣的拳拳之心。
在患上子痫的三小姐生产时,本地的Clarkson医生和专为贵族服务的Philip医生产生了意见分歧。而大家长选择信任后者的决定葬送了三小姐的性命。
这分明是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进步两种价值间的尖锐对立,而剧集则以Clarkson医生安慰性的“即使送医院救回来的概率也很小”的论断将这一页轻轻掀过,让每个人都心中好受。
其实,正如这一事件,整部《唐顿庄园》都以个体性的宽容态度在两种价值间巧妙游走。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在今天的世界仍然有很大市场。
只是,那并不是事情的全貌。思想最为进步,热情追求女性权利的三小姐死于生产,仿佛隐喻着两种价值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家”是认同,是赋权,是乡愁。以“东方主义”理论闻名的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指出,但别忘了资产阶级的“家”来自对遥远殖民地的物质和话语剥削。这个论断完全适用于《唐顿庄园》。
“楼上”的淑女绅士一夜春宵,在床上享用仆人用推车送来的早餐,谈笑风生;舞会上衣香鬓影,秋风中惬意打猎,这样的生活不属于“楼下”。
2019年,《唐顿庄园》大电影上映于英国脱欧前夕。王室驾临,唐顿庄园里的人们跑上跑下,最终簇拥在王权之畔,仿佛向动荡中的人们许诺“迎接一个新时代”,一个英国只属于“王冠”而不属于欧洲的新时代。
而今年,《唐顿庄园2》这道怀旧和团圆的大餐可以作为最后的饕餮了。还是那句话,这是最好的——完结。
可能只有看过第一部才会分得清人物,建议还是补一下功课再去看第二部。人物有点多,而且外国人都差不多样子😂
唐顿庄园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即使作为仆人,成为唐顿庄园的仆人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上流社会里没有太多的歧视,更多的是平等、尊重,所以大家可以勇敢追求心中所爱。
老伯爵夫人的离去,真的让人很伤心。嘴上毒舌,但心里很讲道理,思维就像明镜似的。
看了唐顿庄园电影版第2部,老夫人去世,看见她为自己的后代打算,最后一刻儿孙围绕着自己,也知道了她的去世体面不留遗憾,我在想,待我去世时,是怎样的境况,我会如何面对自己生命的终结。所以,我假象的给自己留下一封遗书。
我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了,没有呼吸,没有意识,留下这个美丽的世界,我独自离去了。
我知道十几岁的张扬和孤单,知道二十几岁的迷茫和失落,知道三十几岁的勇敢和彷徨,知道四十几岁的平和和孤独,知道五十几岁的自信和害怕,知道六十几岁的落寞和七十几岁的幼稚。就是这样起伏又平淡的一生。
我很感谢自己体验了世间存在的所有情感和情绪,感谢自己勇敢过完独特的一生。
我想告诉每个年龄段的自己不要着急和焦虑,美好会是一个终结符号。谢谢自己走过了许多地方,谢谢自己始终和人性对抗不露疲态,谢谢自己早早知道完美是伴生着缺憾,谢谢自己对自己不言放弃,总算是精彩的,不留遗憾的走过了这一生。
谢谢你的勇敢和天真,谢谢你的自信和仁爱,谢谢你的智慧和单纯,我曾害怕的终结也可以心平气和的面对,我想告诉最难熬的二十多岁,有什么害怕的呢,随着时间慢慢走,随着社会慢慢走。不要放弃美好,不要堕入放纵。生活美好与否是取决于相信自己,相信美好会是最后的结局,不要彷徨,不要失落,接受渐渐老去的容颜会换来愈加充实的灵魂,接受一时的失败会迎来更好的顶峰。
人生是座物产丰茂的大山,我们随着时间从山脚开始攀登,会累,会怀疑,会因为看不见藏在雾里曲折的山路而痛苦,但是时间始终会伴随着我们前进。不要被时间拖着走,要自掌控主动权,才会发现这座大山的美妙,否则只是呆呆被拖着走形同木偶。
相信我,你永远拥有选择的权利,你永远是自由的。你也不会孤单,因为那座大山是如此的丰饶,只要你去探索。
现在我站在山顶,即将随风而去,修行在这里结束,我想说,俯瞰我来时的路,这座山真的很美妙,它属于我,它在这里永远屹立,即便世界有一天会终结,可能它也会俯瞰一座座山,说这个世界真美丽。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即便所有的一切都会终结,唯有时间长存,但时间会记得所有。
再见,我一生都在努力攀登的山。
做为一个十几年的剧迷,追到这里已经无所谓写的什么剧情了,只要他们还在荧幕或者屏幕上还在唐顿庄园里生活着给我们看,就是剧迷最大的幸福了。
除了大表哥因为想去美国发展而死了的第四季,其他五季和圣诞特辑和电影都想打超超五颗星,这一部依然同样精致而精彩。
唐家屯儿拍到这里,几乎给剧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这部片子从电影I里面找到真爱的汤姆的婚礼开始,镜头一开始从五彩斑斓的教堂窗户里拍进去,是一对新人的背影,正在接受牧师宣读婚礼礼成的词,然后幸福的转身,接着镜头扫到“乌姆里奇夫人“(sorry,她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深入人心,只记得这个角色了)、伯爵夫人和伯爵、玛丽、伊迪斯夫妇、卡森夫妇、贝茨夫妇、黛西夫妇和Mrs.Patmore……看到这些熟悉的人的笑脸就够让人热泪盈眶了。
婚礼结束后,来到唐顿庄园,老夫人开始宣读她的秘密,也是这一集电影的核心。老夫人获得了年轻时候的一位情郎赠予的南法的庄园,然后更让人感动的没有放在预告片里的剧情是:老夫人说她宣布此庄园她遗传给小Sybil,理由是Mary和Edith以及汤姆未来的孩子都会有遗产,而小Sybil什么都没有,所以她要平衡一下。天哪!老夫人虽然看上去守旧又顽固,一开始也不接受汤姆,但是实际上一直把Sybil记在心里啊,想当初给Sybil寄钱回来参加Mary婚礼的也是她。老夫人是真正的把一家人的幸福放在首位的啊,真正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然后是Mary为了修护庄园的漏雨的屋顶需要钱,她接受了一个导演要来唐顿庄园拍电影的计划。这样她就留在了庄园,展开了拍电影的计划。而另一条线,老爷和夫人带着全家大部分人前往南法去看那个庄园去了。不得不说,南法的庄园和唐顿庄园相比,确实是更浪漫更热情也更活泼一些。在南法的明媚阳光下,人只想喝着酒晒着太阳打盹儿,或者跳进旁边深蓝色的大海畅游一圈,汤姆和他的新夫人就享受了这样的时光,看着真让人羡慕!
另一边,Mary和导演的拍片过程也有精彩之处,马修出差在外,让大小姐和导演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果然导演不可避免的又爱上了大小姐。不过大小姐也真的是成熟了,面对着追求者,不再是当年那个容易激动的小女孩,而是很平静的感谢了追求者,说我这把年纪了能有一个真心的追求者还渴望我,对我来说是最好的赞美了。然后还跟导演回忆了一下大表哥,说他是一个完美的如同王子一样的爱人。是啊,谁不想拥有一个大表哥那样的爱人呢!又帅又体贴又懂得赚钱,真的是一个王子啊!
观影的过程中哭哭笑笑,到最后的时候,迎来了意料之内的老夫人的死亡。睿智又金句频出的老夫人,在临时前仍不忘贡献了本片的最佳金句:
“Stop the noise,I can't hear myself die.”
接着老夫人就安详的走了,在所有家人的陪伴下,平静的走了,她走的很安详很满足,她爱的人都安排妥当了,她没有遗憾了。
可是为什么,眼泪还是止不住的流。我最爱的一位演员,演绎了这么好的一个角色。Maggie Smith,她今年也已经88高龄了,让人不得不想到也许有一天,也会面临着她的离去,心中不由得跟着更加伤感起来。不过这两天刷新闻刷到她还在拍摄一个新剧,心里又有一丝丝安慰,起码还可以再看一部她的新片。
还有一个很大的泪点是,要去参加葬礼的时候,老爷的妹妹Rosemand对他说了一句:“现在我们俩是孤儿了”,这句话听着也让人动容不已。唉……当父母都不在人世的时候,一个人真的就成了孤儿了,太难过了。。。
这个片子也许是唐家屯的最终集了,老夫人走了,连莫斯利也和巴克斯特小姐在一起了,Mrs Patmore和黛西的公公也在一起了,这部剧好像没有单身的了吧!哦对了,令人气愤的是:1920s的托马斯去追寻真爱了,2022年的我们却看不到这一幕。。。。
不过如果唐家屯还会拍的话,我还是愿意继续看着他们在唐顿庄园里面生活着的。
BTW,上次去英国没有去海克利尔城堡是一大遗憾,此生一定要去一次。还要去一次南法,感受一下无所事事的晒着太阳吹着海风的日子!
# “旧的告别是为了迎接新纪元的到来” 从婚礼到葬礼到新生命的诞生 人生的轮回就是一场又一场新纪元 新旧交替 这也是唐顿所一直在体现的 但是我始终相信,唐顿庄园永远存在。 开篇真的看到他们熟悉的人,他们都很幸福,我整个人都没绷住。片头曲一响起唐顿庄园逐渐清晰,我那一刻觉得他们就存在。 People come and go,and the family lives on. 老太太是我最爱的英剧角色,丝毫不逊色于伊丽莎白班纳特在我心中。永远金句频出,永远充满智慧的唐家屯主心骨,年轻的时候风华绝代,伯爵,侯爵,亲王,或许还有无数人都为她倾倒,所以我也反应过来她在Mary被许多人追求时候能够坦然的理解Mary想要的是什么。她是最高贵的老夫人,是会考虑到Sybil没有遗产的慈爱的重祖母。是我这个IP的快乐源泉。她是值得被怀念,被尊敬,被铭记的人。两张画像,不过六十年而己。 父母爱情是我反复观看之后才能感受到的一种情感。你会发现他们当初结婚是因为运营庄园需要钱,而夫人虽然说恰好是有钱的大小姐,却是不符合英国上流阶层的美国人。而他们是结婚后不久才相爱,还是夫人先爱上的。(我那么大一个漂亮夫人老爷你不爱是怎么想的)夫人真的是比英国人还优雅的存在。中间那段老爷差点失去母亲姓名还有妻子我真的是笑死。夫人那句“You need money,I have the money.”确实惊到我了,夫人不是什么无知柔弱的小白花,她是拿着一杆枪敢走遍天下的美国人。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她自己拥有什么,也确信自己能得到。(但也有Robert是厚道人的原因)中间夫人误以为是胃癌的时候,老爷说有必要要去美国看,要动手术,要用一切去救活妻子。我是真的有感动到。古板的英国人无法接受新生事物,却会为妻子去改变,也是有当年三小姐去世的后怕吧。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女儿,即将失去母亲,再无法接受同时失去妻子。 Mary和Eidth还是老样子,从少女拌嘴到彼此都成为母亲。但她们是彼此的依靠,老夫人去世的相互拥抱,帮着管理庄园。 Lady Mary最终接过了老夫人的火炬,成为掌舵者。而且我相信她会做的很好。她中间提到Matthew的时候,在剧里的时间正好是七年,至今提到他是在George出生那天去世的都会令人心梗。他在Mary的心中永远是白月光,她没说出口的话我想是“如果他没去世,生活会把他打磨成什么样子,不如让他停留在最理想的青年时代。”她或许会有一丝感谢那场车祸。但也只是猜测。 Eidth是在第三遍看之后才喜欢的人物,她矛盾真实。没有大姐那么漂亮,也没有妹妹那么受宠。姐姐有振兴家族的使命,妹妹可以去有自己想干的事情。无论如何剩余两人都至少在前几季中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并且不缺少追求者。而反观二小姐,总是缺一点运气。我很高兴她最后收获幸福,拥有事业,过去的事情被认可。但好像这部戏就是来打酱油的。 唐顿庄园另一个点就是小人物,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会因为没有法国南部的别墅就失魂落魄。不会因为天降横财而丧失本心。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真诚炽热。 他们为我构建起我梦想中的贵族生活,他们让我相信他们真的存在并且会一直延续下去。每个人都很幸福,每个人都有好的结局,无论发生什么困难波折。 就像老太太在第七季结尾说的那样
“This is the british ending。” 这才是英国大团圆式结局。
看唐顿10年了。走出影院时,我和朋友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伤感。
岁月的痕迹在演员们的脸上恣意蔓延,是肉眼可见的老了,我们也从初入大学校园的文艺青年变成了快三十的为生活奔波的社畜,青春的又一部分逝去了。
那可是冠绝一方的Lady Mary啊,丧偶之后也有一群贵公子排着队追呢,竟然也说出了"我是生了孩子的老女人了"这样的话,虽然是自谦,但Mary确实不年轻了。
Mary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人物,美丽、优雅、坚强、从容,别人都是向世人藏起自己的刻薄,只有她向世人藏起了自己的善良。第二季,还是第三季里面?大表哥说过,即使只有她一个人,她也可以优雅从容地撑起这个大家族,一语成谶。
巴罗的戏份被剪得没头没尾的,挺遗憾的,私以为Mary掌舵、巴罗管家是个很不错的组合,因为他们两都是骨子里有点邪恶的人,剧版情节的曲折,许多都是巴罗贡献出来的,这一部里面太良善了,都有点不习惯了。
这部电影像是在给大家书写一个结局,以婚礼开始,以葬礼和新生命的诞生而结束,预示着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全剧最精彩的台词还是老太太说的:stop noise,I cannot hear myself die。看到这里忍不住落泪了。
唐顿落幕啦,再次出现也一定是另一批人的故事了。“人来来去去,唐顿屹立不倒”。
我最喜欢的情节,依然是那年的圣诞特辑,大雪纷飞的圣诞夜里,Matthew单膝跪地,牵着一袭红装、肤白胜雪的Mary,说“Lady Mary Crawly,will you do me the honour of becoming my wife?”.
Mary回忆起他,仍然说他完美地像个王子。就让这美好的一幕幕留在记忆之中吧。
Farewell, Downton.
请继续出电影/我要看南法度假篇!
剧透:马修古迪还是玛丽的老公。
距离唐顿庄园开播已经十二年了啊,完结的电视剧还能时不时出电影版发发福利,看看老朋友的感觉真好。Goodbye my lady
人物很繁杂,剧情很抓马,其实英文名的“New Era”更点题。一个婚礼一个葬礼,从拍默片到拍有声电影,属于唐顿的时代终于落幕了,不过大小姐掌家的感觉真好啊。不得不说管家艳福齐天,每集都能找到好对象,这次还攀上了好莱坞明星~
与第一部一样,精巧的"互文"从剧集的结构进入电影的结构。以下是观影札记:新贵与旧贵族戏服与生活女明星的口音鲍嘉式的Guy男一号贵族配音,king speech女演员砸花瓶,真希望是道具婚姻是长篇小说novel 不是短篇上世纪的私生子维多利亚时代的夫人与复辟时代的侯爵另一个星球,遗产电影的感伤迈入三十年代真女仆安慰假伯爵夫人you r one of us,not one of them。我有个像你一样的妹妹。寻回身份认同,寻回真正的nice和自我仆人的本色出演,全上银幕(跟第一部里大家都顶替皇家仆人,一样的大团圆修辞)更进一步,仆人成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老爷太太们。戏装里的求婚,语音直播。多重反讽"太太要离开了,而屋子里满是电影人。"
婚礼开始,葬礼结束,看着演员肉眼可见的老去。
还是可以凑合看一下的。眼泪献给大小姐回忆马修的几句台词,他像童话故事里的王子一样英俊美好,但是他死了,在儿子出生的时候。🥲
看唐家屯的第11年,看到Mary回忆大表哥,说他完美、正直充满梦想。好奇着如果他还在岁月会把他塑造成什么样子,也让我回忆起看前几季的美妙时光;以及不知从哪一季开始,老爷就成了搞笑(?)担当,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发生在他身上;司机没了二小姐也没了一开始有点刺头的劲,变得索然无味;楼下人们的故事依然最精彩,大家各得其所;老太太在家人环绕中平静离去,新生命又诞生于此,只要人来人往,唐顿庄园的故事就不会结束。
看的中国删减版本,有点遗憾又有点庆幸。在目前这种转趋严峻的时局下,可以在电影院里衣着体面地目睹OLD MONEY在银幕里的得体风度,是每一位欣赏西方古典审美的中国人从现实生活中暂时抽离获得喘息的宝贵机会。文艺鸦片的治愈力是难得的奢侈品。电影造梦的情节做足致敬姿态,希望没人会被新潮流丢下。仆人登上宴厅,是老爷温情的回馈,还是历史给予的预告:痛恨大革命的管家,最后也无奈哀叹高贵老玫瑰的凋零。
这一部突然发现老爷和Mary都有了不少岁月的痕迹,开始变老,想起当年追第一个圣诞特辑的种种回忆,这么多年对Mary的欣赏一直未变,她是一个就算独自一人也会永远潇洒优雅扛起全家的那个人,以及Violet / Maggie,我依然无法想象不再有你的那一天。
气质接近 S2 圣诞特辑;叙事密度与效率皆胜电影前作。Through the unexpected, “be as happy as our cruel world allows you to be.” 新潮旧梦砥故园。敬船长一杯。
在最难的一段时间里曾经充当过我的精神支柱,做梦素材,和一点点希望的影子。今天下班以后一路跑到电影院,错过了前十五分钟。剧情很平淡,就是用两个小时交代了每个人物的结局,不过有主题曲就够了。PS司机真是全剧唯一一个令我讨厌的角色
43🌟完全是情感分。不存在电影层面太多,基本就是电视剧……别再拍了吧!哎。上次的美好结局已经不错了,这次太牵强了。
虽然没办法抠细节,但作为粉丝向电影我希望这是大结局了:猝不及防与唐家屯灵魂人物老太以及巴罗告别,感觉的确是新的时代。马修古迪的全程消失是本篇的败笔。
别哭了,吵得我听不到自己死了
"Stop the noise--I can't hear myself die."
我无法用正常看电影的心态评价《唐顿庄园》,它就是我的唐顿童话,虚构出一个绵延了十来年的真善美故事。而我还是愿意选择相信它,像陪伴这整个庄园多年的一个老朋友,跟着哭跟着笑跟着对那些熟悉关系的揶揄心领神会。编剧太宠爱他们了,对每个人都温柔。
老爷:我爸爸绿了?哦,没有。我老婆没了?哦,没有。妈妈!!!讲真的,大表哥当你为了迪士尼的美女与野兽放弃这个千年IP,真是太可惜了。
某些呼应挺妙的。奶奶和侯爵曾经的美好,与玛丽和导演之间的感情的拉扯。
院线版剪了五分钟,几乎就是把托马斯的感情线全部删了,所以结尾处大小姐说他要离开,感觉就很突兀。等网盘上线后,再来补齐这段吧。In memory of a lonely 520 in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