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头鹅 可能单独看这个片子的名字我这五六年都不会想看 但是前段时间看了伍迪艾伦的访谈录 囫囵吞枣地看完了访谈 由于很多片子没有怎么看过 看来看去也不过是伍迪艾伦的性格 晚上无意间看到网上可以直接看 于是就点开看了 一个半小时不到 很轻松地看完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呼应很特别 电影中的电影场景在最后电影中的现实里变成了现实
影片中最有特点的 我想是伍迪艾伦的表演 手掌颤抖 经常紧张 手足无措地随便乱扔东西 用电吹风机的时候瓶瓶罐罐往下掉 那个破碎的叮叮哐哐的声音一下子就让我跟着一起神经衰弱了 可能因为生活里的我还是很有秩序感 所以当这些规整的东西在我面前被打乱的时候 我就十分无法容忍 一度让我想要暂停不看了
伍迪艾伦在影片中自言自语 幻想电影荧屏上的演员在自己身边 两个人不停对话 有时候会让我想到伦敦生活 一直佩服伍迪的一点就是 他能够不断尝试新的故事一直不停拍 幻想与现实在影片中不停穿插 还很有喜剧的成分
哈哈感觉有伍迪艾伦的电影 他就是主角了 明明这部他不是导演
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呼应 或许是在说每个人都曾有过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幻梦
摘录一段《我心深处》的对话:
——《呆头鹅》的主题是占据我们大部分人生的一样东西:白日梦。这一主题在你的电影中具有怎样的重要性?这部作品中的主角试图把电影桥段转变为他当下的生活。
——我曾经说过,如果我的电影存在任何主题的话,那一定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落差,这在我的电影中非常常见。我想这可以归结于一点,那就是我讨厌现实。但很不幸的是,现实是唯一能让我们吃上一顿美味的牛排晚餐的地方。我想这种倾向与我的童年有关,小时候我经常逃 到电影院去。那时我是一个很容易受影响的小男孩,出生在所谓的“电影黄金年代”,有无数的好电影......我钻进电影院,那儿天天能看到豪华包房、白色电话机,还有那些迷人的女人和风趣幽默的男人,他们永远有美好的结局,英雄们永远都是那么伟大。我想那对我产生了决 定性的影响,在我记忆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我知道很多与我年纪相仿的人永远都没能从那里面走出来,他们因而无法面对自己的生活。 他们仍然活在五六十年代,无法理解为什么每一件事都与他们曾经信仰和希求的不一样,因此他们认为现实是虚假的,太残酷,太丑陋。当你坐在那些电影院里的时候,你真的相信一切都是真实的。你不会觉得那只是电影。你会想,虽然我没有过上那样的生活,住在布鲁克林的破房子里,但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住着那样奢华的房 子,他们骑马,和优雅的女人约会,晚上一起喝鸡尾酒,那只是另一种生活而已。随后这一点又被你从报纸上读到的那些过着电影般生活的人的故事所证实。其影响之深,令人难以自拔,我认识的很多人永远无法从这种影响中走出来。这种想要控制现实、改写现实、美梦成真的欲望,经常出现在我的作品中,因为一个作者或导演所做的就是创造一个他想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你喜欢你创造的人物,喜欢他们的穿着、住所和说话方式,创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可以在那个世界里待上几个月的时间。那些人物随着美妙的音乐起舞,而你也在其中。所以我的电影总是弥漫着一 种幻想之完美与现实之沮丧的对立。
I really obsessed watching WA play a character in his movie, even he's not the director on this one, but still so funny. Just like met an old friend. The plot of this movie was quite easy to understand. WA got a divorce and his friends Dick wanna help him get through this period of depression, but WA fell in love with Dick's wife Linda. Finally, WA and Linda had an affair when Dick was on a business trip. But they didn't being together, because Linda found out she still love Dick indeed. The ending was a completely imitation of Casablanca. The whole movie was full of jokes of WA that only him could act it.
纪念一下。这是我看的伍迪艾伦的第一部电影。影片时长1小时25分,讲的事情及其之简单,就是艾伦离婚了想找个对象,朋友之妻竭力帮助他的同时,两人产生了感情,最后朋友之妻意识到真爱还是原配,于是艾伦放手。 一开头就是卡萨布兰卡,自我英雄主义的充满喜感的憧憬欧嘉的形象,渴望成为欧嘉。艾伦不时跳出与电影转为与心中偶像欧嘉以及前妻交谈泡妞心得,也时常跳脱出生活自言自语,大家都一样噢~我也经常自我劝说,自己跟自己对话,也爱看电影。啊~伍迪艾伦,说是唠叨,一部电影下来,感觉没讲实在是没讲什么事情,但是却感觉电影特别快,马上就没了,看完了,还没过瘾呢。。。。。。
哈哈哈哈,就是我了↑↑↑
这是伍迪·艾伦1972年编剧并担任主角的影片。
艾伦·费利克斯和我一样,胸无大志,就爱看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男主角亨弗莱·鲍嘉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艾伦在遭遇离婚后,最为他着急的是他的好友迪克和琳达夫妇。带着艾伦在饭桌上、画展中、海滩旁和舞厅里寻寻觅觅,希望为艾伦找到合适的女伴。可是艾伦一来忘不了前妻南希,二来他一接触陌生女性就紧张,手足无措,结果出尽了洋相也一无所获。迪克和琳达夫妇并不气馁,耐心的帮他分析原因。一来二去,艾伦和琳达产生了感情。这样的结果,使得他们三个人都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幸而有鲍嘉的榜样在前,艾伦最后妥善的处理了这个棘手的事情。
艾伦是个其貌不扬的小人物,却也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从他对前妻的态度以及对以后生活的盘算上久可以看出。爱情自然是两个人的事情。艾伦虽然对南希始终念念不忘,可南希早已厌倦了这段感情,她“想要新的生活”,她想在生活中充满了“笑声”。无论艾伦再怎么留恋也是留不住她的心。对未来完全能没有做好准备的艾伦对琳达夫妇提出的“喜欢什么样的女性”的问题完全想不出来标准。只好按照通常人们的择偶标准说:“我喜欢金发美女,头发长长,裙子短短……”这时琳达提醒他:“你想要找的漂亮姑娘,通常智力上都不怎么样。”琳达的话一语中的。在现实中,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美貌都是人们择偶的第一标准。女人爱美是很好的,关注自己的外表也是不错的。可是一个人的精力是个常数,如果把精力过分的用在花瓶的修饰和设计上,那她只能是一支花瓶。不会有剩余的经历去提高自己的智力了。然而当今的时尚是大众只在意花瓶的美观,完全懒得理会花瓶中插的是鲜花还是狗尾巴草。艾伦的这种从众心理在碰了几次钉子之后才有所转变。
再看艾伦你和琳达的感情,始自于琳达的善良和热心。另外她和艾伦有许多共同点。喜欢看心理医生,吃药成瘾,对生活的不安全感,对艺术有一致的看法,等等。艾伦在生活上虽然很窝囊,却细心的记住了琳达的生日和喜好,这些都博得了琳达的好感。虽然琳达仍然爱着他的丈夫,可是由于迪克整日忙于工作,忙于给他的客户在所有地点和时间都留下不同的电话号码。这不仅冷落了琳达,还使得迪克对于生活的看法也染上了浓浓的工作气息。如他对艾伦的离婚是这样看的:“一个男人做了某项投资,可是没获得回报。”各种因素使得艾伦和琳达越走越近。就这样,艾伦和琳达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然而当他们的感情超越了限度,快乐马上就变成了苦恼。尤其是琳达的丈夫迪克还是艾伦最好的朋友,更使得琳达和艾伦时时生活在不安和困扰中。
在咱们这里,这样的感情纠纷同样不鲜见。不同的是,其中的多数还掺入了房子票子的财产纠葛。所以有时候令人闹不明白,这男女二人究竟是因为感情问题还是分赃不均?于是,我们看到了咱们特有的惨烈情形,哭闹、撒泼、殉情、凶杀。很是刺激。而在影片中,艾伦三人以他们的文明素养和高情商救了自己。艾伦身旁如影随形的鲍嘉的幻影提醒他:“生命中除了女人,还有其它的东西。”(我想加一句:除了这个女人,还有其他的女人)。是啊,人生的路本来就有很多,“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是宽慰,更是警示。艾伦和琳达互相献出了自己的感情,他们互相感受到了,让这份甜蜜成为永远的记忆,并将长久的温暖各自的心灵,这就够了。他们最后的决定,是为了不伤害迪克,也是为了妥妥的安放自己的灵魂。这也是对于彼此生活的尊重。影片中引用了《卡萨布兰卡》的台词这样说:“三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之间的问题,实在是很微不足道的”。这话用在艾伦、琳达和迪克身上也是很恰当的。不过,虽然他们都是小人物,他们所遇到的事情也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最后的结果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闪光。夜晚的浓雾里,飞机将要起飞,在《时光流逝》的背景音乐中,他们各自踏上了归途。
影片中的许多场景,采用了现实与幻像相结合的方式拍摄,每当艾伦开始思考,或是鲍嘉的幻象,或是前妻南希的幻象都会时时出现。虽然用的是替身,但声音仍然是那个熟悉的鲍嘉。甚至出现枪战的画面。影片的这种调度很是新颖。不知道是伍迪·艾伦还是导演的设计。恰如其分的帮助我们去深入影片人物的内心,和他一起去思考,很有补益。
这部影片和伍迪·艾伦执导的前两部影片有很大的不同。我想起了古代哲学观念中的著名的“看山是山……”的三段论。我的认识中,在此论述之前,还要加上一段:不懂什么是山,不懂什么是水。《傻瓜入狱记》和《香蕉》这两出闹剧就属于最初级的这个阶段。而这部影片,属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这其中是否有导演赫伯特·罗斯的助力?或是伍迪·艾伦摆脱了脱口秀的惯性?看看他以后的影片就会逐渐明白的。
本人评分:7.5。
四十年前,老五就断言了电影爱好者的杯具命运
看几十年前的Woody插科打诨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26岁的diane keaton真是青春俏丽。
神经质、易紧张、擅出丑、毛手毛脚、喜豁胖、爱得瑟、一见美女就哆嗦,偏偏又是多情种文艺男,更要命的是,个矮人丑,挡不住的春天姗姗来迟;使劲拿苦命屌丝影迷开涮,自嘲劲十足;伍迪和基顿好搭调,气场甚合;结尾颇有点伤感。
从开头看到那标志性地通往海岸的斜坡地形,我就惊了。直到看完来标记,才发现这片子原来不是伍迪艾伦导演的。那就说得通了。也就不妨直接下个定论了,旧金山不适合伍迪艾伦式唠逼唠迂腐情感伦理小故事。它太晴朗了,太明媚了。只有纽约那种逼仄阴暗的地下小酒馆,才是这种暧昧和手足无措的正确土壤。呵,影迷,果然注孤生。致敬《卡萨布兰卡》,不如直接去北非拍啊。
人间真相三连击:重度影迷生活中通常没有真实的欢乐;天菜忽然勾搭你是拿你当完美生活的滑稽小插曲;把性能力挂在嘴边吹嘘的人往往开不了张。
8.3 直到重看之后很久,我才开始忘不了《卡萨布兰卡》,看到开头张大嘴的伍迪艾伦,仿佛就是我自己,迷影至悲影,不输《开罗紫玫瑰》,差点引为目前伍迪·艾伦电影最佳,最终发现不是他导演的,但从头到尾仍都是小老头气息。电影中说得对,我们成为不了鲍嘉,相似的结尾,却分别代表了浪漫的正反面。
片名呼应卡萨布兰卡里褒曼那句Play it,Sam 文艺中年叨逼叨版卡萨布兰卡 结尾模仿开头那段造出了同样雾气氤氲的效果真欢乐 Bogart的声音太像了 Diane Keaton你美得犯规了! 那颜那腿 高腰裤装和帽子是要潮到怎样! 老头不满足于精神囧还手脚笨拙 结尾居然没讲那句基友台词 但要大呼As Time Goes By真好听!
①戴安基顿年轻时也是风姿绰约啊②模仿鲍嘉那哥们儿是不是后来《美丽心灵》的灵感源泉③伍迪艾伦总是自我坦白式的创作,倒也挺可爱④有时候为幽默编剧情,有些生硬
‘你喜欢看电影 因为你是这样一种人 你只会旁观生活’
“你喜欢看电影,是因为你是这样一种人,只会旁观生活。”
一出矮个自卑丑男的罗曼司喜剧,向【卡萨布兰卡】致敬的机场桥段十分可爱,还有Jerry Lacy扮演的幽灵般的鲍嘉。想要与高挑金发的Diane Keaton谈情说爱,秘诀是:Be yourself!
老爷子是多么热爱不遗余力地大篇幅吹嘘他老人家的性爱本领啊
不要相信那些总是吹嘘自己床技的男人//肢体尴尬得比伍迪艾伦自己导演的作品要更夸张 仿佛黑白默片行为被放进了彩色有声片 台词字里行间浸透了伍迪艾伦茉莉花味的须后水//恋爱似乎是一种天赋 良师益友课堂笔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统统无用 多半仅能靠对心理与肉体距离的不断变化反复练习//鲍嘉不会恋爱只会演黑色电影(不 拜错师入错门 形单影只不奇怪//虽然电影只是电影而已 但电影依然教会我们很多
北非幻影~重现了卡萨布兰卡式的三角困局,本质上还是伍迪艾伦满场耍嘴皮子、秀糗事的自我解构,艾伦的神经兮兮和鲍嘉的资深情人硬汉范搅在一起很好玩。
对于《卡萨布兰卡》只了解到主题曲和主演,看了若干伍迪的片就开始不再拘泥他想表达的东西了,甚至连剧情就变得不重要,才使得看他的影片成了愉快的体验……对着小姑娘跳舞说着:“3,4,3,4”和后面的YY都很有趣
伍迪·艾伦有一种“西力”光环:所有与他合作的演员都像无敌附体。而现在,他把导演都带跑偏了。
虽然整体不是非常出彩,但是有太多我喜欢的细节。一部向《卡萨布兰卡》致敬的电影,译名叫《北非幻影》会比较恰当吧。电影的最后,这个敏感自卑偏执的小青年终于成为硬汉褒嘉了。
导演不是Allen
Diane Keaton穿的都真好看
Adapted from the Broadway play written by Allen. It not only was a tribute to Casablanca, but turned out to be the beginning of a beautiful friendship between him and Kea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