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初一,从来不敢跟爸妈提要求的我,鼓起勇气求爸妈让我每天晚上看一集再做作业,求了好久爸爸妈妈才答应,当时就觉得有朋和小燕子怎么能这么甜,比还珠还甜,有朋的颜值那个时候真是巅峰,一口牙,一双眼都是亮晶晶的,感觉他们两是真的在爱着对方,赵薇那个时候灵气逼人,后来变得这么市侩和贪财挺可惜的,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至少她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最近重新看了一遍老房有喜,真是感慨万千。不仅是感叹赵薇苏有朋年轻时候的颜,也感叹那时候原来那时候发生了那么重要的转折事情。之前看的时候年龄太小,没注意到,现在来看真是处处有惊喜。
赵薇演的吉祥用现在的话算是沪漂,爸妈是插队的知青,妈妈是农场的(国企),爸爸最后在抗洪中当总指挥,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家也算是当时的中产了。然而对于当时的上海人来说,这样其实也只算是乡下人。李奶奶教吉祥炒菜,说必须炒5下,多一下少一下就不是上海人。对于吉祥跟台湾少爷谈恋爱,李奶奶也以为吉祥贪恋钱财,觉得吉祥一点都没有上海人的风骨。而李奶奶的媳妇去歌舞厅弹钢琴,也都是背着家人偷偷摸摸去的,其实按照现在来看这根本不是啥大事,但在剧中,感觉李奶奶一家都觉得拿音乐去风月场所换钱是件特别可耻的事,是严重违背上海人的风骨的。剧里面卖包子的阿晴嫂也是上海人,虽然没怎么读书,但是非常的有自信。里面有个桥段是说,邻居的香港罗老板买了大闸蟹回来蒸,让阿晴嫂看着,结果螃蟹被台湾小哥吴有利吃了,罗老板以为是阿晴嫂吃了,结果阿晴嫂点出,“谁稀罕你的大闸蟹,一看就是臭的”,阿晴嫂还用上海话说“我是上海人啊,大闸蟹还没看过么”。这种骨子带着的自信,现在看来真是特别的上海。
在当时,中国的经济才刚开始起飞,他们住的地方周围已经是高楼大厦,但其实上海普通人民并不是很有钱。里面的李奶奶一家算是有钱的,李明华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老师,却要靠去歌舞厅弹钢琴补贴家用。李奶奶是研究历史的,感觉应该也是个老知识分子吧,父亲是老上海的百货大王,儿子去美国留学,然而却要在李老师手受伤了后,去接缝布娃娃的活。他们的邻居蒋三弦一家则是刚经历了下岗,要靠老婆阿晴卖包子为生。相比之下,香港台湾人民要有钱很多。香港罗老板虽然老是卖假货,小秘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还是同栋楼里面最有钱的。对面的台湾小哥们就更不用说了,独占整个大house。不过台湾小哥们的上一辈是从内地逃到台湾的,祖上就很有钱,甚至还拿着当时的地契回来要房子。谁能想到,才20年,上海的房价就已经上10万了,而且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应该也不会靠着去歌舞厅弹钢琴补贴家用了吧。
再说一下那个老房子,格局其实就是别墅,好几家人一起合租。一楼的中庭放着桌子,经常几家人一起吃饭喝茶聊天,看着挺和谐美满的。门前就是个大操场,可以跑步晨练打篮球,还可以晒衣服被子什么的。过节的时候,几家人还在操场上办茶话会。整个看下来,居住的空间感还可以,但是这个房子也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独立卫生间。而且再美好的邻里关系,其实还是有闲言碎语的困扰的。另外,随着大家都有钱了,家里的东西也变多了,以前的小两口如果没有孩子(像蒋三弦一家),住一间开间,屋子里看着还是很空,两人的衣服放一个两开门的衣柜就可以装下,现在估计光女生一个人的衣服一个两开门的衣柜都够呛。这么一说老房子对门儿的苏宅就是完美房子了。哎,也只是想想。毕竟大房子维护起来很麻烦。
最后想说一下结局。这个剧开始的节奏是富家公子哥爱上乡下妹纸,妥妥的灰姑娘的故事,结果没想到,其实是不小心流落民间的富家千金和公子哥的故事。上海真藏龙卧虎无误了。
(一)
在首播20年后,我又重温了一遍老房有喜。
如果一定要从国产电视剧里选一部来纪念我的青少年时光,非此剧莫属。老房有喜有太多元素交织在一起,对于一个十岁左右,小城市出身的孩子而言,是绝对新鲜的。
剧中充斥了90年代末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心态的变化。虽然20年后的今天再看,片中充斥着地域歧视,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又怎么能说没表达普罗大众的心声呢?外地人接踵而至,希望融入上海。上海人一方面以大城市自居,一方面对港台又怀有卑微崇拜的心理。编剧借台胞之口感慨上海发展之快,借上海小市民之口叹台湾物质生活之富足,可谓见证了一段历史。
本剧堪比上海旅游宣传片。讽刺的是,这部让无数人对上海产生感情和好奇心的电视剧,竟然只比情景喜剧多迈出一步:片中绝大多数镜头都是在两栋房子的环境下拍摄的。在为数不多的外景情节中,导演惜字如金,给每一场都赋予了上海的文化气息。无论是张爱玲的林荫道,徐汇的教堂,都市中突兀的绿地公园,在上海有悠久普及度的照相馆,外滩开放约会的情侣,以及当时并不多见的舞厅夜总会,这部都市爱情剧给全体非上海人狠狠地做了一次软广告。
以两栋房子为主体的拍摄环境更是技高一筹地打出了人文牌。片中配角都很出彩,刻画了上海形形色色的小市民,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作为暗线的老上海轶事,在闪回间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上海在这部剧里前所未有的立体。
最后,我想赵薇真的是当年的宠儿。女主角这般完美的形象,放在今天也是值得一众女演员争抢的角色。毫无性格瑕疵的吉祥,善良到以德报怨,勇敢到拔刀相助,敢爱敢恨,又会为了爱人牺牲自己。这样的偶像剧人物设置,非常容易让青少年产生幻觉。似乎在90年代末,赵薇的表演是很与众不同的。与大行其道的煽情型女主不同,赵薇的人物塑造直爽自然,让人感觉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你我他。吉祥在爱情中那份纠结和推让,也是只属于青春时期的,客观存在于每个人心里的,羞涩和忸怩。
(二)
上海到底哪里是你心里的向往之处?每个人心里有自己的答案。对我来说,那两栋房子就是我的向往之处。虽然已经改建成了私人会所,对外关闭,房子也修葺一新,但是只要到了那,就像能看到剧里所有的角色一样,就会回想起他们的欢声笑语,也会想起旧上海说不定真的有很多苏三和李眉们,在时代的变迁中卷入滚滚洪流,成为了江浙沪家谱中触目惊心的“49年赴台湾,下落不明”。
剧中很多演员都去世了。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也老了20岁。每个人也都将无奈而可悲地继续老下去。
颇为费解的是,小苏同学在这里面怎么这么帅?
经典引语:“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的一个人。”
还记得那年的夏天,似乎整个夏天都弥漫着老房有喜的味道,看了一夏天,笑了一夏天,忘不了苏小鹏手上那花花绿绿的手绳,忘不了吉祥在小鹏家里画的那个大大的人,忘不了我那已经回不去的青春。
当初觉得苏有朋同学真是比较帅呆了。
我觉得蛮好看的,父母辈没有实现的爱情,第二代实现了
当时在剧中苏有朋和赵薇带的手链红极一时啊
记得是借还珠热潮的一部粗制滥造的骗钱之作。
哈。《最近比较烦》。
同是趁着还珠格格的热度拍的,但是没有情深深雨蒙蒙拍的深情。
这片正赶上还珠播完,所以当年我竟然是还珠里小燕子和五阿哥的cp粉?
赵薇和苏有朋的外形在这个时期达到鼎盛,之后就双双残了
赵薇和苏有朋当时借还珠的热度,又紧接着合作了这部《老房有戏》。那时观剧就是看颜值,其它都不是我关心的!
10年之后我又放来看,多么纯真的年代啊
大一的时候宿舍还重温了一遍,苏小鹏中秋从计程车上下来那段依然令我等欲罢不能=V=。
赵薇把手贴在苏有朋轮廓里那一场让我难过了很多年
苏三得知苏小鹏是领养的,从而认为自己不是苏小鹏的亲爷爷,但是两人却长得一模一样,说明苏三的确是苏小鹏的亲爷爷,只是他们都不知道而已。要同时满足“苏三是苏小鹏的亲爷爷”和“苏小鹏是领养的”这两个条件,只有一种解释:苏三有外遇,导致情妇怀孕,情妇背着苏三偷偷生下私生子,取名叫诸葛XX,诸葛XX长大后生了个儿子叫诸葛小鹏,后来诸葛小鹏被苏三的儿子领养,改名叫苏小鹏。
如果vivi和友朋。。。
啊哈哈,犹记当年(高一)拿着苏有朋的签名照在同学中招摇过市。。。这戏的场记是我表妹的堂姐
原来最近比较烦是在这里听到的!找了好多年!小时候外婆家有全套DVD,但从来没看过结局。俩主角超级嫩,还有海燕和雅诗也太漂亮可爱了吧!剧情狗血,又甜又虐,烂尾;配角个顶个地出彩,忠利相声社、晴弦夫妻档、萝卜配小蜜,都是笑死人的主儿,大概是部想到又会翻出来看的剧
苏有朋太帅太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