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Kerry,让我记住的有四点,一是几乎每集都会出现的她妈妈与她对吼“Kerry?”“What?”“Kerry!”——“What!” 很搞笑。二呢是她与她的一群小伙伴,小跟班们。似乎只与这些小孩子才能玩得来,才能相处,按她的话说小镇的人都跟我“有仇”hhh。小朋友朝她的窗户扔李子,而她无奈的坐在床边,以及最后一集,垃圾帮(记不清了,大概是吧)的人都走了,她一个人坐在沙发那里,竟让我觉得有点恍恍惚惚凄凄凉凉(可能我想多了吧)。三就是她与父亲相处的情节了。她是真的很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吧,可惜父亲却丝毫不重视。在她的父亲总是对她的问题避而不答时,我为她难过。“I love you,dad”
历史上,每当社会问题日趋严峻,反映社会问题的文艺体裁总会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新的需要。
黑色幽默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套路了,但是把黑色幽默与纪录片的形式结合,确实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起码在观剧体验上,它确实能给人以与一般记录片或者一般黑色幽默影视作品所不同的体验。纪录片的形式以种种手法给观众心理暗示,包括开头的字幕,人物面对镜头的独白和对社会现象的解释,都会给人一种“正式感”,而笑料往往紧接着出现在这种严肃感之后,一本正经的搞笑,使你笑的很仓促但又能在严肃的社会问题面前稍稍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
虽然是一个伪纪录片,但THIS COUNTRY 还是有纪录片的性质,即反映社会现象(即便目的可能主要还是搞笑),第一季共列出了以下几个英国乡镇常见的社会“问题”(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剧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只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期待不符),如小镇青年少,找对象难;人少,市场需求少,年轻人毕业即失业;传销组织欺骗英村淳朴乡民,造成其经济损失;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良长辈榜样造成的恶果(Kerry与父亲,姐弟俩和姑父);生活无聊以至于青少年恶作剧取乐,拉帮结派不干正事;青年混吃等死不思进取等。 针对这些问题,导演没有给出自己的看法,而是使用了 幽默 的手法去调和它们,事实上每当每一集最核心的矛盾出现的时候,姐弟俩总会选择一种无奈,但接受,然后无所谓的心态去选择面对事实(传销的那一集,姐姐Kerry被传销公司骗走了钱,她的解决方案是再去借别的贷款去还上一个贷款循环往复,Kerry本人表面上云淡风轻,而这事实上也确实是现实中很多类似遭遇的受害者的做法),然后作为观众的我们被他们脑残逗比的行为逗得捧腹大笑,之后字幕出现,随着一个风景镜头,姐弟俩在牧场的夕阳下大喊:“THIS IS MY COUNTRY ,I GO NOWHERE.”
这就是生活吧,至少是英国乡镇居民的生活,无聊,无望,好山好水好无聊,除了无聊的游戏能让他们麻痹一下自己外,没有其他自我实现的方式,正如Kerry所说知道我怎么想吗?我想我们已经够幸运了,我们的人生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反正我们都要死,所以找事做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Kerry选择了游戏,至少在游戏的时候她是一个完全的人,发达的福利制度能保护她这份不富裕但却很安全舒适的生活,自得其乐的人生也是一种奢侈的选择。 反观国内差不多对应的小镇青年,同样的年纪,同样的学历,同样的状况,唯一一点不同可能中国人比较多,找对象容易,他们没有时间没有补助金去浪费人生,只要不能厚着脸皮啃老,打工似乎是唯一的选择,渐渐地,在富士康的流水线上,一天八小时的机械工作使他们几乎没有精力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在抖音和快手的帮助下,部分的放弃了自己,完全的“融入”了这个社会。
英村脑残故事没有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正如我们一样,也许有神父这样的社会大家长给出一些建议,但是最终去不去大学学习还是取决于Kurtan,等等……问题来了,真正取决于Kurtan吗?难道他的思想不来自于他的姐姐和周围的环境吗?如果所有人都不肯做出改变,那么Kurtan最终会去上大学吗?
没人知道答案。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影探”,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最近几年,全世界的影视剧都越发关注边缘文化,当然中国除外。
这似乎符合“丧文化”的趋势,但小探觉得“丧”并不等于“丧气”。
这就好比,社会边缘人物可以被大众当成“loser”,但他们可以比富豪过的更快乐。
很多英剧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以下剧中的主角全是废柴/小人物,但他们的故事时而让观众笑得屁滚尿流,时而又感动的眼泪汪汪。
其中我们推荐过搞笑喜剧《少年犯》 ,讲的是爱尔兰土味二逼青年的欢乐生活。
豆瓣有网友如此评价这部剧 “丑绝人寰的主角,屎尿屁的剧情,垃圾成堆的小镇,稀奇古怪的脏话……然而我还是打了个满分”。
这就是“腐国土味剧”的神奇之处。
小探想再给大家推荐一部BBC伪纪录片式的喜剧。
英村脑残故事
This Country
嗯~还是那熟悉的土味。
这部剧是一事无成、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姐弟俩根据自身经历,自编自演的伪纪录片,却意外的成了BBC热播喜剧。
这对姐弟分别是姐姐Kerry和弟弟Kurtan。
他俩是一起分享情人节巧克力的“最佳拍档”。
别想歪了,他们这么做只因为都是“Under/Single dog(单身/底层狗)”。
Kerry是胖胖的,喜欢穿肥肥的T恤和口袋裤的女孩。
她一上来就对着镜头竭力塑造自己“社会姐”的形象。
“我仇家很多!”
“你瞅啥!”
“约架,走起!”
但不难看出,大部分时候她只是在虚张声势。
事实上,她不仅不会欺负别人,还经常被人欺负。
就连跟着她混的一群“小弟”,也没事就欺负她。
弟弟Kurtan是个体型瘦长、孩子气十足的大男孩。
他偶尔打打零工。
但大部分时候,都是跟着姐姐到处闲逛。
没错,就是闲逛。英国乡村的工作机会极少,姐弟俩从毕业后就没找到工作。
这部伪纪录片的拍摄目的很明确,一上来就挑明了。
这些年轻人被“边缘化”,是因为他们自己宅、没目标、不努力吗?
并非完全如此。
时常有目标,偶尔会努力
注:以下剧透较多~
本剧中,弟弟Kurtan是个很有追求的年轻人,他经常会为某个目标全身心投入。
第一集中,该村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稻草人大赛”。
Kurtan下定决心:一定要赢得该比赛!
(Kurtan点评其他人的作品)
他从三个月前就开始装点自己的稻草人,还特地租了一个好摊位,用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但展览当天却突发意外:他的摊位被人抢去了。
他被挤到了散发着猪屎味、没有人流量的山脚下。
但Kurtan是不会轻言放弃的。
他开始用“免费发土豆(别人的)”的方式换取投票。
还顺便把人家的猪给贱卖了。
(Kurtan向警察解释猪的事情)
Kurtan因此被投诉,遭到警察询问和当地牧师训斥,丢了比赛资格。
他扛着自己的稻草人离开,边走边抱怨,越说越生气。
后面的故事竟然发生了反转。
(牧师的良心发现)
但最终,孩子气的Kurtan也没能赢得任何奖项。
因为就在颁奖时,他一把火把参赛的稻草人都给烧了。
(NND,我不赢谁也别想赢)
他因此上了头条,被罚永久禁赛。
好在他很快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
“稻草人大赛”、“蔬菜秀”真的听上去很扯,但看着Kurtain认真的样子,你会在觉得好笑的同时又有点心疼他。
本剧中,姐姐Kerry也为改变自己的人生做过努力。
和普通人一样,她很想赚一大笔钱。
为此,她拉着弟弟去听“成功女商人”的讲座。
这位“人生导师、励志楷模”一样的女商人向听众安利了一种快速致富方法。
当有人质疑她在搞传销时,她解释道:”我们这儿是个“多层管理体系”,不是“传销体系“。
Kerry被成功洗脑。
为了筹备启动金,姐弟俩决定卖掉两人的”多年存货“。
他们的破烂儿不出意外的无人问津,Kerry只好向银行贷款。
穿上正装,Kerry顿时觉得自己”不一样“了:不仅成功的感觉来了,连说话都变得商务范儿了。
他们开始挨家挨户推广自己的产品。
但效果并不好,产品推销不出去,还经常遭到一顿臭骂。
Kerry唯一的下属——Kurtan也不认真干,一有机会就跑去和小朋友玩了。
kerry欠了银行一屁股账,推销着”屁股味儿“的果汁,最后连“成功女商人”也联系不上了......
但她仍不肯承认自己被骗了。
这段让人觉得有些辛酸:好不容易努力一次,却以失败告终。
但又让人觉得有点好笑,尤其是当Kerry一本正经的对着镜头宣传自己的“商业理念”时。
她最后终于“机智”的找到了摆脱困境的方法。
Kerry的这段经历让小探想起了国内那些误入传销组织、被洗脑的年轻人。
他们工作时同样认真努力。
但看样子,光努力是不行的,还必须得开拓眼界、选对方向。
本剧中,这样搞笑又扎心的情节有很多。
搞笑又扎心
某天一大早,Kurtan急匆匆的敲响了Kerry家的门,向她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学生时代最讨厌的老师死了!
姐弟俩那个开心啊,当街开香槟庆祝。
然后边走边跳的唱起了“oh lay oh lay oh lay oh lay .......”当然“oh lay”被他们换成了“He’s died"。
他们随即开始了怀旧模式:翻出了当年的毕业舞会照片、留堂卡片......也聊起了曾经的小伙伴。
这时,弟弟突然发现,竟然没人记得自己当年的”好朋友“了。
(好朋友加引号,是因为弟弟十分怀念自己欺负人家的岁月。)
谁也不记得、脸书上也找不到......似乎没人能证明这位”好朋友“存在过。
弟弟觉得十分不甘,他清晰的记着关于这位小伙伴的所有细节:喜欢写计算机体的字、喜欢火蜥蜴、曾经带着陨石来上课......
Kurtan的执着劲儿犯了,他说什么也要证明这位”好友“的存在。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打听到他现在在哪了。
Kurtan兴致高昂的跑去找人家。
结果扎心的发现,这个”好朋友“竟然完全不记得自己了。
(当全世界都把你遗忘时,只有我记得你,而你......)
Kurtan终于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过去的事就让他留在过去吧,人只能活在当下。
心情郁闷的Kurtan遇到了姐姐。
本着及时行乐的天赋,他们又”“He’s died,He’s died......“的庆祝了一番。
这部剧虽然讲的是”英国脑残村“,但其中的故事似乎也时时发生在中国的小城、小镇和乡村。
比如,村里没有工作机会,年轻人成天游手好闲。
没有妹子,好不容易出现一个,立刻成了本地单身男的目标。
没有娱乐。因为太无聊,不得不给生活“找点乐子”。
Kurtan和Kerry的叔叔就因为“找乐子”进了监狱。
他趁某辆公交车司机去加油的功夫,开走了人家的车,在城里瞎转了四个小时。
姐弟俩觉得判决有失公允。因为”20个乘客里有12个人觉得很好玩~“
(这是有多无聊啊)
他们特地为叔叔办了个“出狱欢迎会”,但等了很久叔叔也没出现。
原来刚出狱的他因为在超市里耍武士刀,一眨眼的工夫又被逮捕了。
(这集的结尾交代了这件事)
他辩称自己只是想”找点乐子“。
小探看到这儿,不禁莞尔一笑:还好我们有抖音和快手,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娱乐至死的需求。
关于姐弟俩的行为,小探不想再发表”人生要上进“的鸡汤了。
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幸福与否的关键在于能不能从每件小事里发现乐趣。
至少,片中的姐弟俩在这点上做的很好。
关于Kerry,让我记住的有四点,一是几乎每集都会出现的她妈妈与她对吼“Kerry?”“What?”“Kerry!”——“What!” 很搞笑。二呢是她与她的一群小伙伴,小跟班们。似乎只与这些小孩子才能玩得来,才能相处,按她的话说小镇的人都跟我“有仇”hhh。小朋友朝她的窗户扔李子,而她无奈的坐在床边,以及最后一集,垃圾帮(记不清了,大概是吧)的人都走了,她一个人坐在沙发那里,竟让我觉得有点恍恍惚惚凄凄凉凉(可能我想多了吧)。三就是她与父亲相处的情节了。她是真的很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吧,可惜父亲却丝毫不重视。在她的父亲总是对她的问题避而不答时,我为她难过。“I love you,dad”
剧评都写完了,没保存突然没了……懒得再写一遍重复的东西了。就这样吧。
关于Kurtan。最初Kurtan想要赢得稻草人比赛,想的种种办法有趣又小聪明,他一开始是很认真的在做稻草人,甚至被分配到偏僻的山脚下也在努力想办法让人给他投票(虽然这种拿别人家土豆的行为在天朝是违法的hhh)。后来他执拗的要找到那个小学同学,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一路设想了种种相遇的状况,最后却失望而归,说的那句话我还蛮赞同,有时你只能享受现在的生活,怀念过去是没用的(大意如此)。从Kurtan的种种行为中,可以看出他是个直率又有点孩子气的人,胜负心很重,而又渴望赢得关注,骨子里想要冒险,却缺乏一定的勇气。就像,最后他为何放弃去上学而选择gap year?是因为缺乏勇气还是想要留下来陪Kerry,亦或者觉得去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其实也没什么变化等等……真正的原因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kurtan和新认识的女友约会的场景,kur或许不善言辞,或许有点紧张,努力寻找电子烟的话题,却没什么回应,总之和妹纸尴尬的坐着,让我不禁尴尬的笑出声。Kur最让我喜欢的一点是,在kerry与父亲相处的情景那里,他说不喜欢自己的舅舅,因为他对kerry很差,对kerry像对狗狗一样,大概有点挥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意味吧。可以看出kur内心还是善良的。
关于Kerry,让我记住的有四点,一是几乎每集都会出现的她妈妈与她对吼“Kerry?”“What?”“Kerry!”——“What!” 很搞笑。二呢是她与她的一群小伙伴,小跟班们。似乎只与这些小孩子才能玩得来,才能相处,按她的话说小镇的人都跟我“有仇”hhh。小朋友朝她的窗户扔李子,而她无奈的坐在床边,以及最后一集,垃圾帮(记不清了,大概是吧)的人都走了,她一个人坐在沙发那里,竟让我觉得有点恍恍惚惚凄凄凉凉(可能我想多了吧)。三就是她与父亲相处的情节了。她是真的很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吧,可惜父亲却丝毫不重视。在她的父亲总是对她的问题避而不答时,我为她难过。“I love you,dad” ——“yeah”父亲从未对她做出过回应…她却依然因为父亲的一点亲近的举动就欣喜不已。Kerry大概是个想得到父爱,希望得到认同,想要努力证明自己的女孩吧。四、文身那里,看着就觉得好痛!她虽然不想文身,但最终信守承诺没拒绝让那个邻居在她身上创作~
关于牧师。我还挺喜欢他这个角色的,尽职尽心的帮助着这两个孩子。被骂也只是微笑,让他们礼貌一点。kurtan用他的电脑放歌在那里自嗨,他无奈又欣慰的笑容真的让人觉得好暖啊!
最后说些个人体会吧,以前我是一直想过平平淡淡的生活,认为英国美国乡村生活应该很完美。现在看来还是太天真。
这剧起初看的有趣,慢慢觉得有点心凉。若真的日日相同,余生将毫无期待可言。最可怕的是虚度光阴而不自知并感到后悔。若像“我想和你虚度光阴”那般享受倒是另一回事了。
地域不能局限思想,束缚住自己心灵的只能是自己,你自愿披上的枷锁,又岂是换个城市就能打破的呢?就如被高楼大厦淹没的人显得特别渺小。我常常在拥挤人潮,却感到灵魂始终游离在人群之外,躯体被推搡着行尸走肉忙忙碌碌,心无处安定且迷茫。
或许无论是在平静的乡村,还是车水马龙的城市,闲淡或忙碌大概并无明显的界限,只在一念之间。生活方式不同,究竟是否值得,终究只看你是否乐在其中。平凡的生活并不是指无所事事、空虚度日,我们渴望的平静也不仅仅是回归乡村田园就能得到的,应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如果每一天都波澜不惊,该多么无趣!
既然你们把片子搞成伪纪录片形式,我也伪一伪,看完全部三季来一篇伪剧评。
但你大可不必担心剧透,因为这部剧既没所谓正经剧情,也没有高颜值主角或复杂的人物关系。男主模特出身非常帅,但这个点基本是弱化处理;女主是他的表姐(现实生活中的亲姐),所以戏里戏外也不存在任何浪漫感情线。综上,这部片子在国内(甚至英国以外地区)恐怕很难火起来。但在英国本土貌似颇受热捧,在本剧官方油管账号的评论区,很多英国人称此剧乃英版《办公室》以来最优秀的BBC喜剧。那么,这部片子究竟魅力何在,让大英人民竞折腰?
类似英版Office,这是一部采用伪纪录片形式的喜剧,整部剧就是跟踪拍摄Kerry 和Kurtan 这对表亲基友的英村无聊日常。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男女主角是现实中的亲姐弟,剧本则来自二人的亲身经历与小镇见闻(二人为本剧主要编剧),片中最常见的场景——Kerry 家就是她和弟弟(即剧中表弟)从小长大的家(S3E4 还放出了儿时拍摄的家庭录像),剧中部分角色就是他们家的亲戚(女主父亲本色出演,她的叔叔则是演员出身)。每集片头都会强调自己的“纪录片”属性,虽然没有拍摄人员进入镜头或讲话(没有画外音),画面中还是会不时穿插纪录片式的“文字评语”与“背景信息”。因此,本剧播出后引发过部分观众抗议,谴责BBC 为搏收视率,故意利用这些穷苦挣扎的蠢人,并把后者的无知呈现在荧屏上。显然,这说明这部剧在“伪装”方面相当成功,达到了足以混淆视听的效果。
具体到这两位主人公的人物画像,大概可以作出如下素描:
Kerry, 女,25岁左右(现实中30岁),虎背熊腰,长期失业,跟离异的妈妈住在一起(自幼父爱缺失),智商水平中下,审美水平负数,外向而虚荣。
Kurtan, 男,与表姐同年(现实中27岁),身材极瘦,长期失业(有过少数临时工经历),跟奶奶住在一起,智商水平中上,重感情且念旧。
除了游手好闲、不学无术以外,二人最大的共同点也许在于“幼稚”,那种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如果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这两位混子的言谈举止简直再正常不过,但十年后还徘徊在这个水平,简直真实得有点残酷,同时还带着点悲伤。大概,这也是这部喜剧的悲剧所在。
尽管如此,片中几乎看不到其他人对这两位的苛责或评判。这对活宝的关系最密切的亲属分别是二人的同居长辈,Kerry 的妈妈和Kurtan 的姥姥。他们似乎既不在乎自己的职业规划,也不担心寻找人生伴侣。对于我们来说,这恐怕很难产生共鸣。通过S2E3(Kerry 踢球受伤那集),我们知道Kurtan 还比较在意自己的外型,因为他还着急去镇上折扣店抢购潮货,说明他还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而按照Kurtan 的说法,Kerry 在时尚方面就是车祸现场的水平(Fashion disaster),事实上,她的服装造型也确实下过不少功夫,不过是剧组在设计上下的功夫:她从来都是随便穿一件印有某赞助商或生产商巨大logo的廉价T恤(比如442,Fifa,Lotto,Puma),身着肥大的夹克、长裤(只注重舒适,不在乎审美)和足球鞋。全部三季,Kerry 几乎没有出现过任何感情线(除了零星闪过的变态仰慕者S2E2)。不难想象,Kerry 对外界的评价,真是不给个fuck。
回过头来再看Kurtan ,既然在乎自己的外型,他在人设上更在意社会评价,也就顺理成章了。相比几乎毫无工作意愿的Kerry(仅在S3E1 走投无路下短暂就业),表弟Kurtan 的几段工作经历反映出,他至少有一定的“工作积极性”,比如跟Kerry 父亲(剧中的叔叔&现实中的父亲)搬砖做临时工(S2E2)、在保龄球老年会馆做服务生(S2E6)。但阴差阳错,他的工作都没能长期持续下去,这其中固然有他个人缺乏教育的因素,财政紧缩下英国乡村就业机会减少(一如纪录片所述)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他不愿意搬到大城市居住这一点,更是让他别无选择。对我们来说,这或许很难理解,但换个说法,假如你家的六线小县城拥有英村Cotswold 级别的经济、卫生、安全与社会治理水平,你还会那么拼命地渴望大山之外的世界,非得抢个一线城市户口吗?对Kurtan 来说,家乡虽然与大城市存在繁华程度上的差异,但在生活水平上的“落差”还不足以让他彻底放手一搏,所以在第一季结尾,他还是暂时搁置了到外地技校读书的机会(虽然不过是邻近比较大的城市——斯温顿),并在第二季开头彻底抛弃了“背井离乡”的理想。他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小村子,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大概也不想见什么大世面,没有什么“改变世界”的理想或“改变命运”的使命感——他们的家庭虽不富裕,也不至于贫穷,加上大英的福利救济体制,总不至于过不下去。也就是说,他们有这么一直吊儿郎当过下去的客观基础。
于是,这部剧就吊儿郎当地跟着这两位吊儿郎当的主,拖了整整三季。
最后一季最后一集最后一个场景,Kurtan 再次提及Robert Robinson(曾在第一季短暂闪过的老同学),Kerry 说自己想不起这个人是谁了,Kurtan 说你怎么能把一个人忘记两次(第一季时Kerry 就想不起来这个人),这群跟拍的人都记录下来我们当时找人的情景。Kerry 说自己没有看过他们拍摄的关于自己的这部纪录片。也许,这段对话最能反映两个人的性格特点,Kerry 大大咧咧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不关心别人眼中的自己,Kurtan 过度恋旧沉浸在过去时光的回味,以至于有时候走不出来。
最后奉上二人的青春照吧
另外补充几点相关细节
相比以多元文化为特点的大城市背景下的影视剧,这部片子名正言顺把镜头对准了白人占绝对多数的乡村地区。2016年英国举行脱欧公投以来,这种本土保守主义一直处于上升势头(目前的执政党就是保守党),而这部剧的第一季刚好上映于2017年初,也算是相当讨巧了。
剧中二人常见的会面地点不完全总结(拍摄场景)
公交车站(二人没有自己的车,出行格外依赖公共交通)
牧师办公室(特别在第二第三季,牧师成为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
Kerry 家门前的人行道,门口、餐厅、客厅和卧室
Kurtan 的极简卧室(几乎无法融入任何客人的隔间,仅有一次客人拜访出现于S3E3)
后续
全剧终了,第三季就是最后一季,也就是说,看完了,就没了,且看且珍惜吧。当然,这种题材风格,反复看几遍,也不会烦,反而越看越有意思。
配角
作为主创姐弟现实中的好友,Sluggs 确实患有心脏病,并于2019年7月离世。
现实经历
Kerry 的扮演者拥有戏剧表演学位,但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回到家乡不得不靠做清洁工维持生活,并在期间萌生本剧创作想法。她的亲弟弟,也就是Kurtan 的扮演者拥有类似经历,但大学辍学,曾做过模特,也算是可以靠脸吃饭的美男子了。
THE END
很好笑,又很丧,很心酸
哈哈哈,“ Kerry!”“what!!!”
致郁喜剧
看完一周口头禅都是what the actual fuck...
好看。笑点很足。伪纪录片方式拍摄也够丧够真实。很喜欢Kurtan,每一次较真都觉得他特别可爱。第二季续订啦!(我没看错啊Kurtan真的是模特啊!就说有点模特脸!找到一些照片,啊呀看着还是蛮帅气的!(嘿嘿,加了"Kurtan"的条目w
非常喜欢。嘲讽性的幽默,笑点又干又冷,整个剧都呈现一种丧到不行的状态。虽然干到尴尬,却尴尬得恰到好处。最后一集好戳心,希望他们赶快成长,不过如果真的变成健康向上好青年的话这个剧也就结束了。
又蠢又丧哈哈哈
算不上多出彩,但笑点很实在,很二很萌蠢,如果有第二季会看
其实我也想能够高兴地待在农村不想未来,就像十三岁时那样,那时即使只有我一个人,我也能待在房顶晒一下午的太阳,每一丝风吹草动都让我深深着迷,每一个冒险的想法都引我喃喃自语。
哈哈哈哈你腐国没救了!!!!
你说活着没意思,但每天也挺开心的。你说活着很有意思,但也无聊得有点悲伤。
Kurtan完全就是英版办公室里的Gareth啊
本人笑点高,没几个位置笑得出来。看完一季感觉自己也变脑残了
能遇到真的让人笑出来的喜剧不多了 看到最后醍醐灌顶what the fuck I'm doing with my life?! 以为要崩盘,结果还是可爱的留了下来
结局是没走出去+100 节骨眼上 人们拼命的给周围人压力,没钱就是loser 努力让儿子当上富二代的紧绷 看到这部片子 跟解开了聚拢胸罩一样舒适。原来我忘记了生活中那些最无聊却最牵动着我们小心思的天真
简直职业演员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太喜欢了,这剧看完以后觉得不论是它的故事还是看它的人都好他妈边缘啊
可以说是十分地脑残了。稻草人比赛,庆祝老师去世,为了谁的披萨放在烤箱上层还是下层争吵,约会失败了还要百般争辩,用一个礼拜捡掉井里的一块钱,组建垃圾帮,想离开村子却又没勇气…"这个村儿是我们的",你们颓吧,颓吧。脑残又真实。伪纪录片的手法也很不错。
妈蛋好好看啊哈哈哈可以说是很写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