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一直以来都是剧迷比较青睐的剧种,因为好的历史剧会使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从而让观众对历史的想象有了更具象的载体。
但是对于电视剧的主创来说,历史剧又是比较吃力不讨好的剧种,特别是历史正剧,一不留神就扑街了,而且拍的好也不一定会成为热门爆款。
纵观国内多年来的那些历史剧,成为爆款的其实并不多。最常被观众的提起的也就《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为数不多的佳作,而这些剧里还有一些在播出时并没有受到重视,收视平平。
今天要说的《贞观之治》则更为落寞。
《贞观之治》首播于2006年,由张建亚执导,阿城、孟宪实编剧,马跃、金士杰、马少骅、苗圃等主演。
在播出后好多年都寂寂无名,直到后来许多自来粉把它翻出来并推上了神坛,豆瓣评分高达9.2,这才变得小有名气。
“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
《贞观之治》的剧情并不复杂,讲述的是李世民励精图治的一生,了解过一些隋唐历史的朋友,哪怕没看过剧,只要按照记载的史料复述就能把剧情讲出七八分。
故事从隋炀帝离世李渊称帝讲起,李世民先是受命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后面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储位之争中大获全胜并使李渊退位。
李世民把年号定为“贞观”,自此贞观之治的主题就铺开了。剧中更多的是展现李世民的文治,他遇到的问题是历史上许多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普遍都会遇到的,如削藩、平突厥、选继承人等。
《贞观之治》在细节上考究是它最受观众称道的地方,我们无法知道历史上盛唐的真实模样到底是怎样的,《贞观之治》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最为接近的标准答案。
不论剧情,还是服化道,亦或是唐朝礼仪制度等,都高度还原历史。虽然认真细究起来还是会有一些和真实历史有出入之处,但已经极具诚意了,至少在许多剧迷都将剧里的唐朝带入了想象中的模样。
在创作之初,主创们翻阅贞观政要、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大量史料,为的就是给观众呈现一个最接近历史记载的唐朝。
《贞观之治》的投资高达3000万元,剧组不仅搭建了长安皇宫实景,还在特技上花了不少钱。剧中特效在现在看来或许有些粗糙,可是在当时用的已经是最新的技术了。这些特技不是用在给角色抠图上,而是为了再现长安城盛景,包括观众看到的许多大场面。
大场面够宏大,小场景的细节也丝毫不让。
现在的正午阳光剧组在服化道一直被剧迷津津乐道,2019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呈现的长安景致也深受观众喜爱,可是和《贞观之治》的细节比起来,还不够绝。
《贞观之治》里的刀、枪、弓箭等兵器都是实打实的,连用的器物都是按文物仿制的。比如“李世民”马跃穿的重达14公斤的盔甲就真的是采用皮革和金属制作的,长孙皇后戴的头饰也是用真金做的。
剧中出现冕服、冕旒、鹖冠、步辇、节杖、唐刀、髯套、玉笏等服饰器物,有些还是第一次听说,更别提知晓真实样貌和正确用法了,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在《贞观之治》之后看了专业人士科普才知道的。
再比如皇帝每次坐朝听政的监礼官、在屏风后面奋笔疾书的史官以及番上制度(府兵守卫的轮番值勤)等小细节,在许多相关历史剧中都很少有体现。
连昆仑奴(唐代来自南洋地区的“黑人”奴隶)都这么还原。
顺便提一下“人衔枚,马裹蹄”这一古人常用的技巧,也是在许多古装剧中被忽略的。何为“人衔枚,马裹蹄”?就是打仗的时候要发动夜袭又怕惊动敌军,于是人含着铜钱,马蹄裹起来,防止发出声响。
更绝的是,连群演用的矛都做的一丝不苟,古代的矛为了不容易被刀剑砍断且握起来更舒适,矛杆外面都会缠绕布或者皮革。
不得不说,道具组真的是狼灭啊。
其实如果没有这些细节,也不会影响观剧体验,可是有了之后,增添了不少惊喜。
“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这句话用在《贞观之治》的主创团队上,再合适不过了。
成也还原,败也还原
按理来说,这么考究的神剧,不应该蛰伏这么久才对。
可这种境况还是出现了,为何?
《贞观之治》在剧情上太过还原应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并非说真实还原历史不好,而是大多数普通观众刷剧主要是为了娱乐放松,《贞观之治》基本上就是把历史照搬到荧幕上,如果没有仔细深究就很难发现充足的“看点”。
一方面,《贞观之治》为了进入央视播出,生生从把80集的原片剪成50集,使得很多精彩片段被删除,尤其是剧中的一些高潮情节,可惜最后还是没有在央视播出。
另一反面,《贞观之治》为了原汁原味,把感情线和权谋都弱化了。这使得明面上的戏剧冲突较少,缺乏张力,同时也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人物感性塑造。
就拿李世民来说,一出场就是极具王霸之气,气场十足,较少体现一代君王的心路历程。而他身边的那些主要角色也都塑造的如历史原型一般“刻板”,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如史书一般“平淡”,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相比之下,《汉武大帝》在这点上就完成的很好。《贞观之治》是收,《汉武大帝》是放,汉武帝和身边的卫子夫、霍去病、卫青等人都有很饱满的情感输出,单独拿出来都很有看点。
同样是讲述一代雄才伟略的君王,看《汉武大帝》就很有一击就中的爽感,观众接受起来就很快,这是如温水一般的《贞观之治》所欠缺的。
迟到的高分和剧粉
就如张爱玲所说“出名要趁早”,这一点在娱乐圈尤为重要,因为许多演员吃的就是青春饭,黄金期并不长。即使是实力派演员,大器晚成的也是少数,过了最巅峰的年纪,大多都淹没在滚滚红尘中。
《贞观之治》的高口碑迟了十多年,哪怕是到现在,看过这部剧的人其实也不多。
从演员阵容来说,《贞观之治》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的历史大剧,有不少演员都是久经大剧考验的老戏骨,诸如马精武(饰李渊)、马少骅(饰长孙无忌)、陆剑民(饰李建成)、金士杰(饰魏徵)等。
同时也不乏当时还很年轻的演员,而且演技出众,很有潜力。观众刷完剧之后,都不免被剧中演员的颜值和表现折服。
对于一些观众来说,马跃这个名字还是比较陌生,他演的李世民可以说非常传神,举手投足间自有君王气度。
李世民算是马跃职业生涯里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可惜这个角色一点浪花都没有激起。之后马跃就少有拍古装剧了,转而拍了不少主旋律电视剧,不过大多名声不显。
苗圃出演长孙皇后一角时还不到30岁,相比后来她塑造的许多敢恨敢爱的刚烈荧幕形象,一些观众反而更偏爱她在《贞观之治》里的演绎,大气温婉的苗圃比大开大合的苗圃更为迷人。
值得期待的是,马跃和苗圃在多年后再一次携手,在还未开播的《大唐儿女行》中重新演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这对经典CP,剧照看起来还是很有感觉。
剧中还有几位女演员也颇为出彩,诸如陶飞霏(饰高阳公主)、赵恺依(红拂女)、孙艺菲(饰文成公主)、张镝(饰武才人)、刘真(饰琵琶女)等,可惜她们在后来在影视方面的发展都比较一般。
最知名的应是陶飞霏了,她还演过《杀虎口 》、《雪豹》等热剧。她演的高阳公主当真是美如画,在某些角度下神似周迅。后来她成为中戏表演老师后,就少有拍戏了。
最为遗憾的是刘真,后来她一直在台湾发展,舞蹈方面颇有建树。她在今年3月不幸因病离世,年仅44岁。
如果《贞观之治》放到现在播出,在当今的网络传播度下,估计会是一部爆款剧。而剧中的演员们也很有可能延续古装剧的成功,有持续不断的好剧出品。
只能说这部剧生不逢时。
刷这部剧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最大遗憾,那就是画质实在不够高清。如果配上现在的画质,看这部剧的体验应该会再提升一个层级。
所有历史剧都在做一张只有一道题的考卷,题目只有四个字:治乱之由。
凡是能把这道题做好的,水准一定不差。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评判,《贞观之治》所交出的答卷无疑是超水平的。
那么一个时代到底为何而治,又从何而乱?
《出师表》给出了一个答案: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小人,又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贤臣呢?
《贞观之治》在长达五十集的篇幅里,还原了诸多凌烟阁中的贤臣,同时也塑造了两个精彩的小人形象——赵德言和裴寂。
本篇将对这两个格外传神的小人进行拆解分析。
#正文共:2429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01
弄巧成拙的赵德言
赵德言出场时玄武门之变已经尘埃落定,可作为前太子的旧部的他,天生就带着政治原罪。但赵德言只是个远离中枢、微不足道的贝州刺史,所以他改旗易帜的成本很低。也正因为如此,在大人们纷纷作鸟兽散的时候,他反而保全了自己。
赵德言的官位虽然保住了,前途却渺茫了起来。他欠缺经略天下的才能,又不甘心只做个贝州刺史。于是只好去走偏门,揣摩上意。
正当赵德言为前途患得患失的时候,李世民下令赦免了参与玄武门政变的余党。赵德言知道,机会终于来了。
于是赵德言迅速“领会旨意”,在朝廷制使到来之前将旧太子心腹李思行抓到了牢中。为了防止自己的小动作被制使发现,赵德言千方百计阻拦制使调查,结果破绽越来越多。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关押李思行的事情暴露以后,本该悔罪的赵德言竟然又铤而走险把魏征等人全都软禁了起来,并上贺表称制使魏征和李思行勾结谋逆。
朝廷三令五申要赦免李思行的罪过,为什么赵德言反而把他抓起来了呢?
赵德言与手下的一席对话似乎可以对他的心理进行解释。
但赵德言为什么会有这种愚蠢到可笑的想法呢?说到底还是因为他脑子里的官僚主义在作祟。赵德言是官僚体系中受益者,他熟悉官僚体系的全套运作规律。
官僚体系的执行是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的过程,信息在下层官僚的传输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扭曲,并因为链条太长而损失效率。
赵德言是深谙此道并自认为领会了其中三昧的聪明人。急于洗刷原罪的赵德言认为其他人都是鼠目寸光,只能看到眼目前的一步,囫囵吞枣地执行政策。为此,他甚至做出了违背官僚体系正常运行规律的行为——违抗君命!他可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天才,所以他要做出超乎同僚的行为,但却暗合政令中并没明言的心思:明面上赦免这些人,暗地里其实是要让这些惊弓之鸟放松戒备,然后一网打尽。
所以说,赵德言不是在对抗皇权,他已经学会了抢答。他既没有理由对抗皇权,更没有勇气对抗皇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以为是的在迎合皇权。他自己阴暗,因此推己及人,认定只有自己才领会了真正的旨意。
赵德言是个自以为是的蠢人。但这种蠢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前不久的微博就当了一次典型,上头说要反腐、要打击色情,话音未落,微博就开始反腐了。可惜没等来表彰的大红花,反而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02
人老成精的裴寂
相比较赵德言这种还没学会走就已经想着飞的三脚猫,裴寂已是道行高深的老狐狸。
贞观初年,朝廷的权利并不集中。朝廷中大部分大臣都是李渊任命的,人脉都在裴寂手中,政令很难顺利推行。
李世民听从了房玄龄的建议决定加强中央集权,他准备对朝廷的官员实行一次标准严格的考核,裁汰那些不合格的官员。
这对于爬在旧体系上吸血的裴寂来说实在如同晴天霹雳。但裴寂并没有主动出击,懂得“飓风过岗,伏草惟存”的道理,果然没有多久他就找到了反击的机会。
贞观元年关中大旱,裴寂却趁着灾荒将各地官员都召集来考核。既然你要考核官员,我就在最需要官员维稳的时候把他们都召集到长安。表面上响应了朝廷铨选官员的政策,背地里搞得人心动荡,京城混乱。这才叫顺风操作,因势利导。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官僚体系中,信息在下层官僚的传输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扭曲,而裴寂恰恰是将这种扭曲人为加大,让考核失去民心。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一套歪嘴和尚念经的把戏在今天仍然是官僚主义的惯用伎俩。你要反腐倡廉,我就消除一切基层福利让大家怨声载道;你要不忘初心,我就累死基层,折腾群众;扛着红旗反红旗,转移矛盾,转嫁怨恨,改革自然节节受挫。
裴寂指使赵德言挑动众官员联名上书反对考核,面对这张官官相护的罗网,李世民看似迫不得已,暂避锋芒,甚至将主持考核的右仆射长孙无忌罢免,让裴寂成了朝中唯一的宰辅。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李世民早在考核以前就已经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他才会选择关陇门阀出身长孙无忌主持考核,目的就是为了有以退为进的机会。
为了安抚你们,皇帝都把小舅子罢免了,那个不开眼的还敢再闹?难道还想要皇帝杀了长孙无忌以平民愤吗?
要知道曹丞相之所以能杀运粮官平息民愤,那完全是因为运粮官没后台,可长孙无忌背后站着的可是整个关陇门阀,谁敢同时把皇帝和门阀集团往死里得罪呢。
无论如何,裴寂都以一己之力让考核延迟了两年。直到贞观三年,朝廷才宣布裁撤结果。而这,已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极限了。
可惜优秀君王的影响总是有限的,他们注定无法永远活下去,于是这种影响就注定是短暂的、不可控的,并且带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无奈。
而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不断轮回的原因之一。
以往的失败作品中,小人总是太过刻板,他们仿佛一瓶墨水,不论怎么看都是一样的黑,就算是打翻在地,也只能淌一地黑水。而赵德言与裴寂就显得与众不同,他们两个仿佛真的是寄生在官僚体系中的两个腐生动物,一样的看重个人利益,一样的无药可救,最终一样地作茧自缚,成为旧制度的陪葬品。
遗憾的是,《贞观之治》对于小人和贤臣的演绎依旧是二元对立的,远没有《大明王朝》的人物复杂。从始至终,李世民对阻挡改革的赵德言和裴寂之流都是疏远且鄙夷的态度,也因此没能呈现出这两个人复杂的一面。
要不是资金有限、审查奇葩,那这绝是个历史正剧的模板,端正到欣赏性缺失的地步。
打四星是比较客观些的。但是考虑到同样水准的国产历史剧太少太少了,而这份认真又太难得太难得了,不打五星不足以激浊扬清、拨乱反正啊。
演员服装造型道具都很好,可我是当广播剧听,这就有点问题了。剧情流水账一般,当然确实不能以虚构文学充满冲突和转折的标准来要求历史剧,可这毕竟是电视剧又不是纪录片。问题最严重的是台词,实在太白烂啦!而且看起来全靠配音后期润色!十有八九对不上口型,苦了配音演员了。
考据精当 是我看过古装剧里面最耐看的 基本知道唐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细节 细节 细节 太棒了
8/10,说句实话,我个人对李二的印象一直停留在03版隋唐英雄传郑国森和07版贞观长歌唐国强老师,这两个实际都不如06年马跃老师版。03版最大的问题在于全部都是野史,更像是秦琼传,该版属于傻白甜,而07版唐国强老师完全是拍成了唐朝版的开国大典1949,而且细说和阴谋论竟然占了七成,贞观长歌误导观众不懂历史,比如历史李恪根本没有电视剧那么英武,侯君集女儿历史根本不是太子妃,岑文本怎么成了李恪的卧底,贞观长歌阴谋论太多,违背历史太多。贞观之治绝对是八成对历史旧唐书还原,但是该剧也有缺点,比如战争场面太少,剧本基本90%谈国政,这也不影响该剧成为国产影视剧一朵璀璨明珠,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成长过程角色弧,比如李二的父亲李渊,从对二郎疼爱,玄武门仇恨,最后原谅,好的电视剧从来不放过对小角色的刻画。
想到五年前,千辛万苦终于爬到了昭陵的顶上,那山已经不再巍峨,只有温柔起伏的线条。那些墓碑多已残破难辨,可依然让人觉得质朴,坚定。这些故事早就熟悉不过,但还是落泪,英雄迟暮,明明就是比美人暮年更悲戚的事。
小事不拘,大事不虚,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
君臣气氛真是令人羡慕,一点国企的氛围都没有。
马跃怎么帅成这样= =
帝王将相的历史剧,这部拍得最好。用片尾曲来说,就是有理想。拍政治,可以讲道,讲术,讲手腕。那***的剧就都太迷恋方术,人人都在恐惧死亡的战争状态,惶惶不可终日,拍三百个电视剧都是前现代。这部好歹有点东方社群的味道。
本片的历史还原度非常高,剧情、布景、服饰都堪称完美地再现了初唐的风采,主要角色的扮演着也很符合我心目中的人物形象,马跃饰演的李世民年轻时候的锐意进取和晚年的彷徨纠结都展现得恰到好处,一众配角中最好的当属魏征,他的言行举止演出了一代谏臣的风骨,本剧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特效真的是比较烂
李渊贵为皇帝,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极贵极苦。
什么都好,就是李渊的婕妤太丑
这么高的分是怎么给出来的,演员的演技很好,部分细节比较考究,不过剧情和节奏实在不敢恭维,看不下去。
编剧阿城,只有这一条就足够吸引人的了。马跃、金士傑、马精武、苗圃,这些名字太诱人了...最关键是戏真的好,还有那种味道和氛围是某些历史剧永远做不出来的!贞观长歌看得肺都快气炸了的同学拿它来洗洗眼睛吧~!~唉...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但幸亏有这部剧,幸亏有阿城啊~
必须推荐,剧情和造型都相对靠谱的电视剧,比那个神马满口奴才腔调的《贞观长歌》好太多太多了。马跃演的李世民神形兼备、谋略在胸,就连一向不喜欢的苗圃,这里演的长孙皇后也很对眼,我恨广电的剪刀手,硬生生把80集砍成了50集!!
优点不必说了,说说缺点。缺点其一:节奏拖沓,不少桥段令人昏昏欲睡,该抒情时刻意冷处理,该克制时又胡乱煽情;其二:台词太现代口语化,某些台词颠来倒去反复出现,造成有佳章(依托史书)无佳句(编剧笔力有限)的困境。其三:摄影采光有问题,明明是盛世之初,倒弄得和日薄西山的王朝末世般。
1、看了九个月,看完了2、有人说是唐史纪录片,其实也有不少改动,参考并无历史依据的传奇小说亦不少,所以更像是贞观朝话剧;3、衣冠器物制度确实非常好!4、算上张学友的献唱,大牌明星不少,但这片并不刻意制造戏剧冲突,剪刀手剪得又多,肯定不会火;5、本片的主题:论君主的教化。
难得是一部真在讲治国,不是全讲权谋斗争的。
看得不多,一直不明白光淀总菊为什么拿这个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