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仁是我在整部剧集中最为钟爱的男性角色,也正因为太过喜爱而久久难以下笔。很多人尤其是和我一样的女性朋友喜欢立仁,我想还是因为在立仁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相当一部分男性的影子。他们外表严肃、冷绝、霸道、不苟言笑、不善表达而内心却是有着与外表迥异的一面,他们丰富、温情、宽容、孝顺、责任。这样的男子是迷人的,也是让人心疼的。他们太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太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也太容易让人尤其是不懂他们的女人退避三舍。所以立仁的一生终是如他自己所说“世间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情感上无法得到共鸣,不能不说是立仁一辈子的遗憾。
初初看到湖南醴陵时期的他,不甚厌烦。整日摆出一付为人师表的严苛面容,却做出完全不顾家人的刺杀行动。他,并没有牵动我任何的情绪,至多是感觉怪怪的罢了!
刺杀三省巡阅使失败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了黄埔的参谋。在和楚材的交往中的确给人以蝇营狗苟的感觉,这时,我感觉立仁是不甚光彩的。
可是北伐了,他想把立青留下,在自己有可能战死沙场的时候他为自己的弟弟为自己的老父而担忧,这时,我发现立仁是善良的。
廖仲凯被刺前后他与周世农的谈话里才能一窥他那时的思想——革命也许是那个乱世中年轻人都为之振奋的东西。他,杨立仁,一个爱国的读书人也不例外。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他杨立仁迫切的想作一名“有志青年”。其实他和立青懵懵懂懂中考黄埔军校,立华满腔热情革命却投入老董的怀抱一样,他也曾肤浅的认为革命就是用老爷子的枪消灭某个肉体,完全没有考虑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危。可是,谁没有过年少轻狂呢?这时,我感到立仁是可爱的。(p.s.尤其是巷中的一甩头,太无厘头了!)
经历了这些后的,立仁越发阴沉老练,也把自己隐cang的更深了。
还记得吗?当瞿霞被宣布引渡时,立仁的表情。那笑中的苦楚,那一摆头的无奈还有在面对立华强烈的指责时的玩世不恭,他已经完成了由自责到自我防御的过程。人的心理与身体的免疫力一样,也有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当我们面对强大到自身无法承受的压力时,心理防御机制自发启动。人类有一百多种的心理防御方式,例如逃避、转移、幽默、拟物化等等。而立仁无所谓的辩解与其说是讲给立华听的不如说是他再一次对自己良知的zhen ya。你有想过吗?一个可以将爱情拱手相让的男人,该需要多么大的自制力。有时候我感觉立仁过着近似苦行僧的生活,为了领袖,为了王道,他很执着。
他回南京陆军监狱看望瞿霞。瞿霞——这个他曾经也许一直喜欢的纯粹、睿智、小资的女子被摧残到血迹斑驳只剩下痛苦的呐喊时,我无法想象当时立仁的内心该是怎样的疼痛与矛盾。即使再痛,也只能在心中,面上他不会更加不能表露出丝毫。他本能的想要救瞿霞,可是,在大背景下,其实他——杨立仁非常渺小。他可以做的只能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隐讳的说出不要把她折磨死,对瞿霞这个女『人间正道是沧桑』共『人间正道是沧桑』产『人间正道是沧桑』党好一些。即便是这样也还是遭到了楚材似轻实重的警告:“立仁,你我既然做了这一行,就不再是普通人,而必须既像人又像兽。如果有必要,你就应该随时抛弃你那颗又大又圆的同情心……你要读法家,严刑峻法,对于这样一个一盘散沙的国家,法家比儒家更有实效!”大家认为楚材是什么人?是立仁的朋友?不,是上司。大家认为楚材的话是在劝解立仁要狠绝点吗?不,是警告。严厉的警告他必须贯彻领袖的意志,严刑峻法。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他立仁又可以作些什么呢?也许你会讲,他大可以不去抓瞿霞,也可以放走瞿霞。呵呵,历史不是偶像剧,历史不允许一个人在不属于他的位置上呆太久。立仁很清楚自己,更加清楚这样的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立仁深谙此道。这时,我感到立仁是无奈的。
第一次看到林娥,他不知道自己的心已遗落在了眼前这个女子身上,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他与瞿家如宿命般栓得更紧密了。对于这个美好的女子,他是主动的,但也是笨拙的。他的追求太过程式化,毫无浪漫可言,我想那时立仁的内心里是极其焦虑的。他什么都洞若观火唯独对爱,他还是太过陌生。母亲的早逝,父亲的军人化教育,长子的身份都是他对于爱不能深究的束缚。请原谅他太不会表达,请原谅他对于爱情的来临还没有做好准备,请原谅他还不会爱。当他迫不及待的想把林娥带到自己的家人面前时,从他的内心到他的行动已经宣告:这个叫林娥的女人我要定了!可是,林娥怀孕了,和那个银行小开的孩子。他很困惑,这么个可人儿,怎会对那样一个市井小开死心塌地。对于他的情敌他轻视甚至是不屑。直到,直到顾顺章叛变,“林娥系中『人间正道是沧桑』共中央军委瞿恩之妻”,这几个字犹如一记重拳沉沉地打在了他的心上,让他内心的愤懑郁积到快要爆炸。于是,一室的狼藉替诉说了内心的痛楚,破烂不堪的陈设尚能收拾,可是,可是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呢?
之后的抗战,内战,历史的洪流已把身在其中的人们卷带的不知身在何处唯有随波逐流。立仁的失败,是不可逆转的宿命。如果说整个剧集前半部分的立仁是意气风发那么后半部分的立仁越发悲情。他不再儿女情长,他也不再悲天悯人,他只是默默的做着自己的本份。直到大失败来临的那一刻。当他从东北战场逃也似的回来时,当他听到楚材办公室的枪声时,他知道,往日不可追。他那有志青年的梦想也随着那声枪响彻底死去。撤逃台湾,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对自己磋跎的青春岁月,面对那颗支离破碎的心,立仁再也无法掩饰了,那痛苦的泪水代替他控诉着失败的不甘与无奈。但是,他想,还好,他还有家,有父亲,有妹妹、有费明。他想一切都可以失去,唯有他的家,那是他的心最后可以安身的地方绝不能失去。于是他坚持要把父亲带走,他无法抑制紧张地问立华:“你是不是也要抛弃我?”那是在立仁身上从未看到过的胆怯,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无声的滑落,我的心为了他这怯生生的一句话而疼痛不已。这时,我知道立仁是软弱的。
终于,一切尘埃落定,新的取代了旧的。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我看到的是那怅然若失的男子,那个高大但却单薄的背影……
太喜欢杨立仁这个人物了。我一直在想究竟是立仁成就了黄志忠还是黄志忠成就了立仁?也许答案就像那首著名的诗:“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走向共和》有一股强大的气场,即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气浩然,有不避史实地酣畅(虽然多少也有走样之处)。这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所没有的。可以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个关于共产党人逐步成长并最终夺取政权的故事,这段历史很值得去说,因为从来没有人说透说清楚过。多年以来我们早已被官方宣传搞得恶心不已,真相往往以碎片的形式出现在一些段落里,难见全豹,惟有拼凑才能看个大致的残破模样。但大家都不是干这个的,没有拼凑的心情。最终仅能靠对碎片信息领会一二才能“悟”到。并不遥远的史实靠“悟”,这很滑稽,可惜只能这样。这个电视剧的是出乎我的预期的,它完全是在不断规避历史真相,自始至终靠若干男女的情感关系来维持叙述,恰与《走向共和》相反,其无力已可想而知。
当然,张黎是吃这碗饭的,他不这样搞,片子没法播放。这个放下不谈也罢。
我对孙红雷不感兴趣,他在片子所饰演的角色也不足道。其他角色也差不多,大都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啰里啰唆。惟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瞿恩这个人物。瞿恩被杀之后,后面几十集我也都快进了看。
作为一个虚构人物,瞿恩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他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导师,博学、有见识、有教养、理性、温和、懂得敬畏、充满爱意、忠贞无比……几乎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的美德都集于一身。当然,这个人物在中共早期党史中是不存在的,他是蔡和森、瞿秋白和周恩来等早期中共领袖的结合体,甚至还超越了这些人的品性。他是个彻底的理想化或脸谱化的人物,是上帝的化身,人间的教父。按理说,这只是一个“假人”而已,没必要谈论。但我很喜欢,我仰慕和敬重这样并不存在的人。
由瞿恩我想到中共党史中的早期人物。老实说,都是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人。他们大多出身高贵,却心系贫苦,私德和公心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人格魅力无与伦比。他们早年接受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系统教育,然后通过留学掌握了西方文明中的精彩之处,在马克思那里获得激情和灵感,继而对这个国家提出自己的看法,贡献了自己的行动。他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而且是一群带有儒家情怀的理想主义者,正如片中瞿恩所说的那样,理想主义者分两种,一种是实现个人理想,一种通过个人实现了群体理想(献身)。他们的努力就是做后者,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人吧。
换言之,他们标识着那个时代前卫知识分子最高的文明程度。对,就是文明,而绝非野蛮、无知、阴谋、残暴和其他。1935年,瞿秋白的死预示着这些理想主义者的整体灭绝。面对专制和暴政,反对者只能采取同样的方式才能推翻它,然后取而代之,以改朝换代的方式继承被推翻者的衣钵,农民首领MZD自此走到前台。
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残酷的现实中,理想主义是无力的,它彻底改变了1935年后的中共党人的思想和行动。此后,理想主义不再是斗争目标,斗争完全成为一个军事力量推翻另一个军事力量争取执政权的血腥行为,从而进入了十年前刚刚摆脱的皇朝轮回的宿命之中。从此再也没有一个人具有精神导师的魅力,同时使整体偏离文明。
电视剧讲述了杨立青,杨立仁,杨丽华三兄妹在革命时期因信仰不同分别加入共产党,国民党,在历史的洪流中上演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国家的命运浮沉。
这部剧的主要角色都没有用真实姓名,但是人物的经历和故事都是有出处的,每个人物都可以找到几个原型,这样其实是很巧妙的一种方式,可以仅通过几个角色就更加丰富的呈现历史大事件。
这里的每个主要角色都性格鲜明立体,演员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其中我认为演的最好的是黄志忠扮演的杨立仁,他至始至终都是忠于国民党的,他没有动摇过,他的妹妹虽然同为国名党,但是和他的理想信念并不完全一致,他的弟弟立青是共产党,因此他们甚至要刀兵相见,杨立青性格里有凶狠的一面,但是对家人他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喜欢黄志忠,演技好赞。
孙红雷穿着背带裤演十八岁的杨立青有点搞笑了,但是这个角色的确很适合他,导演一定是根据他的人人特质做了角色调整,是他拿手的正气小流氓形象。
这部剧里的角色我最不喜欢的是瞿恩,可能我觉得他最爱的还是立华却娶了林娥,他并没有那么爱林娥,可是在那么复杂的环境下,谁又能说的清楚呢,立华是国民党,他们已经不可能走到一起了,这些和国家命运比起来真的不那么重要啦。但是没办法喜欢他,因为我觉得她是立青的,小时候脖子挨了立青一枪,就应该是立青的人了呀←_←
瞿霞对于立青来说也是一样,爱而不可得,他们与瞿恩和立华不同,瞿霞的身体几乎被国民党摧毁,她不愿意以千疮百孔的身体来面对自己最爱的人,立青不理解,他觉得他可以包容一切为什么瞿霞不愿意回到他身边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在她的心里留下了创伤,负责逮捕她审讯她的正是立青的哥哥,她心里的坎越不过去了。
他们的父亲杨廷鹤,时刻心系国家安危,不出门却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想的通,他其实是代表了一个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杨廷鹤的去世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最后一集立仁一个人在船上孤独去往台湾的情景,悲凉的让人心碎。
感叹张黎导演的镜头语言,类似大明王朝1566,此剧也用了很多黑白镜头来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太妙了,旁白什么的狗带吧。
这部剧涵盖的内容很广,讲了一大家子的事儿,覆盖了亲情、友情、爱情,每个人的选择和挣扎都演的不错。
十年前还能有这样的献礼剧,十年后的今天已经不知道要献上什么才能苟活。原来因为中青年女演员出戏给的4星,如今还给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5星。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理想: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
家庭档,我多么喜欢立仁和董建昌。学生头激萌。
背景史实上确实有不少可商榷的地方,但总体上实在是太好,隐喻太多,可解读的角度也太多。政治就不多说了。只说这类历史剧我最讨厌感情戏,然而这部却好,完全没有同志之类取悦观众的东西,都是直男直女,爱憎分明,男人有担当有情义,女人有奉献有独立。主角孙红雷演的最差,其他都好,张志坚尤其好。
挺好看的
儿时不懂事,只能浅薄地说出导演在剧中的拍摄手法多么巧妙。主演和一众配角之间的对手戏多么精彩长大了,才知道。我感动的,是那个时代大环境下家族与历史交融的兴衰史。是那时无法详谈对错的政治立场,是面对政见不同却依然无法割舍的亲情。多少年过去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无愧于我心中的经典二字。
女演员太差,男演员不错。最喜欢杨立仁。其次是董建昌。
心疼立仁啊,最后孑然一身。亲情不可求,爱情不可得,只有立华关心他,好在他还有立华。
立仁……所有的……都是為了你,啊……其余的……不論啦。。。
黄志忠在这部剧里光芒太耀眼,演技盖过所有人
朋友的推荐,挺棒的一部片子,情义 付出……
当时在电视上看的,最爱的还是立仁,相较立青他显得更简单更纯粹。立仁一直坚信这一件事虽然最后还是离开了大陆,但我坚信他就算如此他也不会动摇的。立仁的扮演者黄志中很多电视都不错的。
台词还真有些功底
我第一次看内陆咱自己拍的电视剧流眼泪了。。。。。
被嫌弃的杨立仁的一生+霸道老董爱上我+人人都爱杨立青。我为什么现在才看孙漂亮的戏,综艺真的害人太深😂最喜欢看立仁立华互相扎心互相伤害了,甚至有点想磕这对骨科。最后很认真地问一句:怎样才能嫁给董建昌?
杨立仁是我心中完美男人的典范……够Man!
好赞的战争片
这才是戏骨
好棒啊都是演技派
八十多的爷爷看完了说是这辈子看过的唯一一部让他感动的说那个年代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