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静谧的夜晚,睡意全无,打开了这部电影,开启视觉旅程。
本片的惊悚情节设置还可以,没有太拖沓,值得一看。
以下剧透。。。
女主一人在家,但是她家地下室住着一位男士,可能是因为她的情况有点特殊,需要服药,家里多一个人,能有个照应,故把地下室租给了那位男士。
女主家对面搬来了新邻居,她从窗户那里政好能看见邻居们的日常生活。
有一天,对面邻居家的一个孩子,送来了一个礼物,说是他妈妈给女主准备的。女主邀请男孩进来就坐,随便聊了几句,男孩便走了。
隔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来拜访女主,刚开始的时候,两人有点尬聊,后来喝起了小酒,两人便聊嗨了,拜访女子把脖子上的吊坠打开给女主看,里面是上次来访的小男孩的照片,女主更加确定她就是对面的邻居,男孩的妈妈。女主注意到她别致的耳环,夸她的耳环漂亮,她骄傲的说是前男友送的。注意,这里是伏笔,这里的前男友其实就是指男孩现在的父亲,但是男孩父亲早已经和另外一个女人结婚,并一起生活,住在对面的其实一直是男孩的后妈。但是,当时女主并不知道这一点。
有一天晚上,女主听见对面屋子里传来尖叫,她跑到窗户那里一看,见到男孩的父亲,在推搡男孩亲生母亲,后来一把刀插在了男孩母亲肚子上,男孩母亲这时候一直血手拍在窗户上,似乎在向女主求救。然后女主马上报了警。
但是,当时女主十分慌乱的报警,忘记了拍下证据。警方来了,调查邻居一家三口。女主发现,来的是男孩的后妈,后妈还说一直是他们三个人住在房子里,并没有她口中的男孩生母。其实此时生母已经被杀害。
她百口难辨,又因为她正在服用精神药物,警方还不断的提醒她,她的家人都已经死了,这让女主十分崩溃。然后男孩还作了伪证,这样,他们一家三口毫发无伤的被放过了。
后来男孩潜入女主的房间,打算杀害女主,男孩心里很扭曲。那天下着雨,女主急切的跟地下室的租客说她找到一张男孩生母的照片,租客说他不想管此事,然后就走出去了,没一会,只听到咚的一声响,租客被男孩击倒了,男孩已经朝着女主厮杀过来了。租客还没死透,死命的抱着男孩的腿,腾出时间让女主逃跑,女主便往楼顶上跑,藏了起来,男孩便找上来了,用铁钩子袭击了女主的脸,后来又扭打在一起,最后男孩不小心跌下了玻璃屋顶,摔了下去。
再后来,警察来了,事情终于弄清楚了。
而此时的女主,也终于客服了空旷恐惧症,勇敢的走出了屋子。
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天意,今年的奥斯卡和金酸梅只相隔一天。作为全球呼声最高的电影奖项之二,奥斯卡和金酸梅基本能代表过往一年的最佳和最差。
然而,今年两个奖项的提名片单一拉,便会戏剧性地发现,有部影片同时出现在两个片单——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古驰家族》同时提名了「最佳妆化」和「最差男配」「最差银幕组合」。
此外,还有更戏谑的——
上部《至暗时刻》还以6项提名领跑第90届奥斯卡的乔·赖特,今年就凭新作《窗里的女人》狂砍5项金酸梅提名。
别忘了,这可是学院派大神、以名著史诗片成名、曾拍出过《傲慢与偏见》《赎罪》《安娜·卡列尼娜》《至暗时刻》和影史级「杀马特长镜头」、豆瓣8分起步的乔·赖特。
时隔仅4年,天上地下,云泥之别;
导演水准有波动,我们理解;
但直接从「最好」跌落到「最差」,真的闪了影迷的腰。
更让人失望的是,这部《窗里的女人》集结了4位奥斯卡小金人获得者——
影后朱利安摩尔;
影帝狗爹加里·奥德曼;
民间呼声极高、奥斯卡6提0中的艾米·亚当斯;
83届奥斯卡的最佳原创配乐(《社交网络》)阿提喀斯·罗斯;
以及7提2中的最佳服装设计艾伯特·沃斯基
这样的班底,怎么看都是冲奥大热的种子选手,却偏偏全方位覆盖了最差影片、最差导演、最差剧本、最差女主角、最差翻拍5项金酸梅,乔·赖特用史诗级翻车告诉你,什么叫一手王炸打得稀烂。
《窗里的女人》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说艾米亚当斯饰演安娜,原本是一名儿童心理辅导教师,擅长安抚青春期孩子们的躁郁和迷茫;
后来,她因患上「恐旷症」在家休养,每周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
所谓「恐旷症」,就是旷野恐惧症,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病例↓↓↓
一听这稀罕病就可以断定安娜的阶层,中产保底,衣食无忧。
没错,安娜独居在一座别墅的二层,一层则租给了小伙儿大卫。
有天晚上,邻居家的小伙子伊森,送来些蜡烛给安娜,简单示好后,这对儿邻居就算认识了;隔了几天,朱利安摩尔饰演的简登门造访,她自称是邻居,安娜自然便将其设定为伊森的母亲。
安娜家和伊森家隔街相望,偶然间,安娜透过窗子发现伊森父亲、简的老公拉塞尔,有家暴这对母子的嫌疑,随着观察的深入,安娜确定伊森的父亲就是家暴男。
很快,故事迎来第一个高潮。
安娜亲眼目睹了拉塞尔用刀戳伤了简,拨打911后,安娜赶紧去对面救人。就在这时,恐旷症发作,安娜昏倒。醒来后安娜向赶到的警察复述自己所见,待嫌疑人拉塞尔对峙,才发现被害人简,压根就不是拉塞尔的妻子,并且伊森也对家暴一事矢口否认。
心理医生证实,安娜并没有按时吃药,种种迹象表明,安娜出现了幻觉。
接下来,就是“一个精神病嫌疑人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的故事。
怎么样?
光凭这故事梗概,就没什么兴趣了吧?
的确,一个病人→密闭空间→发现蹊跷→探索真相→结局反转,这样的剧情放到今天已经略显老套,《禁闭岛》已经上映12年之久了。遗憾的是,《窗里的女人》一切情节都在预料之中,故事层面没有任何新颖的部分。
很快,故事第二个高潮到来。
安娜并没有什么「恐旷症」,因自己大意酿成车祸,导致丈夫女儿殒命的伤痛迟迟没有愈合,安娜将自己彻底封闭。
结局的反转,陈旧无趣且经不起推敲。
原来,这一切都是伊森设的局,这个有心理缺陷的男孩利用生父杀死生母,然后甩锅给安娜。
当然,作为大女主电影,安娜当然完成了反杀。
影片讲故事的方式,则呈现出了B级片的粗浅,逻辑松散、一惊一乍、对白冗余。你甚至想不通安娜家白色猫咪存在的意义。
看完之后,观众无法与角色产生共情,对反派的动机没有好奇,甚至盼望着女主快点狗带。
《窗里的女人》在上映前,曾被赞为「向希区柯克的致敬」。
的确,从影片中,能够看到大量希区柯克的元素。
比如女主受困于家中用照相机窥探邻居,基本照搬了《后窗》的设定;
照相机抓取画面时镜头的横移与快切,也是希区柯克对观众心理操控的把戏;
艾米亚当斯、朱利安摩尔饰演的两个角色,都是金发女郎,甚至凶手挥刀的动作都很像;
几幕楼梯的俯拍,也是致敬希区柯克变焦;
摄影上采用了很多深焦摄影来凸显出前景与后景的关系,如影片中多次出现女主看电影的戏份,通过排列前景与后景的位置来让影片的内容与女主的心境产生直接联系。
但不禁要思考,这些致敬的意义是什么?
缅怀上世纪的惊悚片?
增强影片的讨论度?
为了博影迷会心一笑?
还是为如今英国影人在好莱坞全面失语而赌气?
如果表现手法上的刻意反而损失了叙事的流畅度,那这些致敬DUCK不必!事实上,乔赖特工整而精致的美学素养,其实本不适合用希区柯克这些不得已为之的形式。
最后再来说艾米·亚当斯,这个在各种影片中锤炼演技的女演员,陪跑呼声仅次于迪卡普里奥。回想《猫鼠游戏》中惊艳出场的牙套妹,跟她对戏的迪卡普里奥也拿到了影帝,而艾米征战奥斯卡的成绩是6提0中。
网友也为艾米P了图,心疼三秒钟。
摆脱掉早期的花瓶设定后,艾米很快得到业界认可。事实上,不仅在好莱坞,自《降临》大火后,艾米亚当斯在国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女性声音越来越被听到的当今,艾米亚当斯对女性破碎后重建的状态,演绎的十分到位。
《利器》中有心理创伤的酗酒女警
《夜行动物》中敏锐嗅到“爱已殆尽”的疲态人妻
《降临》中家庭残破、孤独失语的女科学家;
以及,去年的那部《乡下人的悲歌》中,她饰演了喜怒无常的吸毒女;艾米亚当斯为冲击奖项,暴肥好几圈;
深陷的眼窝、硬朗的骨相、标志性的鼻子、不动声色又力拔千钧的演技,都让影迷没法不爱艾米亚当斯。
遗憾的是,她在《窗里的女人》的表演,不仅没进奥斯卡,还进入了金酸梅“最差女演员”提名。不止是艾米,朱利安摩尔、加里奥德曼在影片中的表现都太平淡,乔赖特似乎单纯为了消费他们过往给观众的印象而攒了个局,在演员的表演上没有挖掘出任何新的可能。
提名金酸梅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稍微捋一捋艾米这几年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艾米不缺高口碑的作品,缺的是声量高的名场面。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艾米过往的角色有些同质化,而这种破碎女人的状态,或许并不投民主党意志的喜好。也因此,不少粉丝觉得,艾米特别容易被人抢戏,《乡下人的悲歌》《窗里的女人》虽然都担当女主,但艾米沉重的状态,更像是给其他角色的惊鸿一瞥做陪衬。
当然,一两次的选角失败不能代表什么,同生代的查理兹塞隆毕竟是少数,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才是女演员艰难道路上的常态。放眼未来,艾米下一次冲奥的作品,是跟亚当·麦凯(《大空头》《不要抬头》)合作的《美利坚之王》,片子预计明年上映,到时候一起期待吧~
众所周知,摄像机不是拿来拍照的,是用来当作望远镜窥探邻居的。
女主拿了半天的摄影机我以为在录像,边看还边说要给邻居家点颜色瞧瞧。结果告诉我她只是在放大聚焦,并没有在拍...那这摄像机有什么用...
再就是发现有人被害,就按那么一下快门键有那么难吗…
还有那个戴维太惨了,是个好人,还要安排他做一次工具人,明明就可以躺着装死,却要帮女主拽熊孩子腿一下,非要他送死...
细节禁不起推敲。唯一给分点就是全剧三观还不错。善始善终,恶有恶报。
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期待了,就先买了原著。但原著实在是看得令人乏味,就没看完。真的好想看这部电影,给我憋得。然后网上资源一出来我就看了,真的一点没让我失望,因为我就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有深度的、有内涵的悬疑惊悚,不喜欢的人总能挑出毛病。它的节奏一点没拖沓,反转两次让人惊喜。反正我是很满意,等这么久没白等。
如果谎言变成真实,真实变成谎言,你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困境,一个用常规方式无法逾越的困境。每一个人面临这样的困境之后,自然会有不一样的选择,有的人选择接受,因为他知道反抗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周围没有一个人相信现实就是谎言的时候,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发现问题的人是神经病。当然,也有人选择抗争,无它,不过是纯粹的反抗不公。因为他始终认为谎言就是谎言,现实应该与他无关。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说的就是一个反抗的故事,一个想要戳穿谎言的人最终成功了。一个建立在现实当中的谎言却毫无疑问的失败了。这个故事很荒诞,然而如果照进现实当中,则会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很幸运地戳破谎言。
《窗里的女人》说的是一个独居的女性在观察对面楼宇内的人们生活日常的时候发现的一个“小插曲”。安娜是一个独居的妇人,她因为家庭生活破碎后,自己一个人住。安娜的日常非常的无聊,因此只能酗酒和看老电影度日,偶尔回忆一下曾经的美好,思考过后却饮酒更多了。安娜不与人交流,却喜好窥探别人的隐私。这一点倒也正常。
不过安娜不一样,她喜欢在黑暗中做着“黑暗”的故事,却始终不愿意走出房间拥抱蓝天白云。日子一天天的过着,安娜的爱好却给她引来了麻烦。罗素一家三口搬来了对面的房间,安娜也成功地跟着一家的儿子成为了朋友,结果某一天,安娜自然而然地偷窥着对面的生活,却发现一个跟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女人身遭不测。
报警后的她却没法让周围的人相信自己所说。安娜陷入到了矛盾与斗争当中,自己究竟真的看到了这起凶杀案,还是说自己因为酗酒和吃药丧失了理智。这让安娜显得左右为难。故事继续发展,安娜在犹豫不决中再一次面对了真正的“危机”,原因也很简单,安娜的亲眼目睹或许真的不是谎言。
本片套用的逻辑实际上已经不新鲜,然而本片在当今恐怖惊悚片逐渐陷入到困境之后,重新将这个逻辑拍成电影,加之扮演安娜的演员的出色发挥,这部电影依旧是可圈可点。
惊悚片中借用的这个逻辑其实很常见,就比如说希区柯克著名的影片《后窗》套用的就是这个逻辑,此后的几十年,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这个逻辑屡试不爽,很多人都凭借着这个逻辑构筑了适合自己作品的惊悚线。而本片的惊悚线虽然老套,但也能很完整的让这个故事进行下去。
安娜的本质就是一个脆弱敏感的女人,为什么要搬家到这里,原因很简单,曾经的美好回忆实际上并不“美好”。安娜搬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逃避,逃避现实,逃避真实的世界,她需要自己给自己构筑一个谎言的大环境,然后借用谎言来对抗残酷的现实世界(因为自己导致了丈夫和孩子的罹难)。
然而这个构筑起来的精神世界很快的就与现实世界脱轨了。安娜不舍自己辛苦构筑的精神世界,于是在吃药的同时,在自己精神状态极差的同时,也不忘用酒精麻醉下自己,最终导致了自己思维意识上的模糊。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安娜状态极差的时候,这个惊天的秘密却一再袭来。安娜彻底的不明白自己究竟是身处于虚拟还是现实当中。
偷窥本来是一件极其无聊的事情,然而当偷窥的行为引发了更加让人揪心的结果的时候,偷窥就变成了一种负担。安娜一方面觉得自己的行为很不齿,然而却因为目睹了一起谋杀案而让这种不齿的而行为所引发的愧疚感急剧上升。另一方面,安娜觉得即便自己的行为很不齿,然而却不止于剥夺一个人的生命,但与此同时自己又不能确定这样的事情真实发生。于是乎,安娜就陷入到了两难的境地。
我们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安娜的需求所在。她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到这起谋杀案的真相这么简单,同时,安娜需要的还是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确认。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身处虚拟中看到了假象,还是说身处现实里真的目睹了这起谋杀案。这是困扰安娜的问题的核心点。如果说她能确认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安娜也不至于这么纠结。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你认为一切都可以尘埃落定之后,生活或许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安娜就是如此,当自己强迫自己接受一个本不应该接受的答案的时候,真相便突然到来了。猝不及防的安娜只能是自求多福,而影片将这种困惑中的反抗渲染的很有现实感。因此,旧瓶装新酒,本片也还算是能看。
以上,碎碎念不可怕,可怕的是当碎碎念成真后,你会不会有更好的决断,这才是本片逻辑下的核心点。
……
你好,再见
近期看了AA的新作Woman in the Window,中规中矩,没有很惊艳的惊悚片,剧情是硬伤,没拍出原著那种悬疑感,氛围没有很突出,但演技自然没得说,还有加里奥德曼,朱利安摩尔大配角助阵,虽然很想AA拿一次奥斯卡,就是缺一部封后之作~~希望能看到AA更多的好作品,运气降临一次吧!
窗里的傻女人,乡下人里被格劳·克伦斯抢戏,这片被几分钟戏份的朱利安·摩尔抢戏。
多处配色布景都很有油画风格。前半段阴郁怪异,后半段屏息凝神,雨夜天台桥段算是创新了。遗憾是人物刻画不够深刻,比如David就是个幕布。
又被好莱坞那群口味挑得要死的影评人给骗了!这不是还可以嘛,尤其是AA把一位遭受过严重创伤的心理疾病患者的憔悴沮丧,焦虑恐慌和自责绝望,以及困在自己的错误和过去里后悔无助的情绪拿捏得非常好,而且不是那种声嘶力竭撕心裂肺,收得住但同时你又能感受到她的愧疚和痛苦。最后一段看得我都疼!哎讲了那么多就是给A女士一个夸
好喜欢AA 希望大器晚成的她真的能拿个影后 可是看下来哪怕好几段她演得特别好(像万圣节她第一次尝试出门制止小孩、像最后一次和警察以及狗哥对峙、像录遗言视频),那些歇斯底里的抓狂那些恐惧的感觉那些无助的难过信手拈来 但很遗憾影片质量不太行。就是一个不能出门的女人看到对面一桩谋杀案 但因为自己的精神病药物导致没人相信的故事。没有反转 甚至没有悬疑 就是平铺直叙讲了这样一件事 关键是配乐还铺得那么满生怕别人不知道这件事很蹊跷似的。最后追杀搞得像动作片似的 不伦不类 有点失望。其实挺喜欢看摩尔阿姨、狗哥和AA的对戏 自然、情绪调动都很好 但他们两个配角戏份太少了 为影片添色不足啊!
悬念略老套,谜底忒孱弱,这种级别悬疑畅销小说宛如厕所读物,完全浪费卡司,致敬后窗与惊魂记,AA表演与Joe Wright调度大大提升电影质量,可惜亦无力回天,Moore仿佛星图附体,
镜头素养很高了 很多大师镜头 只可惜剧本一般
哥,你都直接引用希区柯克和普雷明格了,咋就什么都没学到呢?
3.5星。参考影片《后窗惊魂》《森林恶鬼》
Amy Adams为啥越长越像amy schumer。。费解。好多镜头晃神还想amy schumer的演技怎么突然这么正经起来了。
电影很希胖 不太出彩 然后关于AA 我有种不祥的预感。。
《火车上的女孩》《破晓时分》同款片,大部分时候,好莱坞留给这些女演员的似乎永远都是陈旧过时的剧本……Always the same old old stuff.
好莱坞再不给AA发个小金人,真快把姐们逼死了
镜头画面这么好…演员这么优秀…然后拍成这样??
无数恐怖片证明,神经质且看似脆弱的白人女性,往往是变态杀手们的最大竞品。没有绝佳身手,你根本干不过她们!She is the king in her own house!
AA好惨,忍不住心疼她,在药物幻觉伤痛中找到自己存在的证据,就是活下去的动力。
事实证明哪怕几十年过去了,希区柯克依然滋养着好莱坞的导演们。这部片子简直像是致敬希老的混剪:后窗式窥探、螺旋的阶梯、敏感的金发女人,以及过不去的心理障碍。乔赖特的英伦范镜头给影片增添了不少画面的美感。不过从影片第一个镜头就在刻意地暗示开始,本片的反转实在是显得陈旧且无趣。卡司相当豪华,AA的表演依然是能让你坚持看完的核心,不过最精彩的却是仅出场了片刻的朱利安摩尔。至于狗爹,其存在感弱到可以说换个人演问题也不大。。
《后窗》键盘精分侦探,突然钉耙穿脸好开心,论猫咪相片的重要性;还是 Joe Wright 导演一贯的舞台腔调调,但找来一堆名演来复古黑片新拍还洒不少血浆,说好听点是迷影致敬,更直观点的感受其实是“???”,差评如潮也是可以理解
AA啊,你还没有真正传世之作便要老了吗?
1.每个镜头耳边都仿佛传来艾米·亚当斯的声音——快看!老娘要开始飙演技了!快夸我!老娘演得好不好?!老娘要凭这段获得奥斯卡提名!2.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安娜精神有问题,安娜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就在安娜在众人的解释下,终于认清现实,意识到自己精神有问题,所闻所见都是幻觉的时候,欸,剧情突然跟你说,安娜没问题。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