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打开B站电视端发现正在限时免费,隐约记得自己当年还没看完,剩下最后两集,于是打开了第四集静静看起来。
边看边唤起了回忆,那时也曾在早餐时间边看咕咕边吃着面包配着咖啡,但已经是3年前,那时我其实已经看完第一季,没看完的,是咕咕第二季,咕咕还在世时的故事。
于是当时观感逐渐清晰起来,开头几集确实觉得节奏过于拖沓,殊不知是当时的自己太焦虑了。
处在刚毕业等证书到手的日子里,在回国和留下将就工作之间徘徊不定,投了无数份简历却渺无音信。欧洲大陆对远东肤色的疏远一日日折磨着年轻的心,看着和自己国家文化相近的日本影像作品,又是那么天然无害的小猫咪和美丽的宫泽理惠,焦虑的心能够在这之中稍微得到平复。
3年之后的现在,与咕咕和小岛麻子再次通过屏幕相遇,不变的是,我又处于无业状态了;变化的是,心境没有当年那么焦虑,并且,我也有了一只自己的小猫咪。
剧情看似充满了鸡毛蒜皮的琐碎和生活片段,直到第四集才将酝酿许久的平和缓缓击破。有的人说看哭了,我也不例外,而我的哭点爆发在菊地凛子扮演的咖啡店客人,对着小学生时代的麻子说出:“不也挺好的么?不重新画也很好啊。”前部分剧情铺垫下成长中的委屈,在此刻与我发生共鸣,电视前的我痛哭不已。
从坚持着自己的天马行空,不合常规,到后来获得漫画大赏,也许正是因为麻子悄无声息的固执,守住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令她的独一无二更加耀眼。
结尾回到深夜的井之头公园,麻子与自己展开一场对话,她说她对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太理解,一直担心自己始终这样活着好吗?
这时咕咕又出现在木桩上,仿佛在告诉麻子,简简单单的不就够了?像我一样,一只猫的生活很简单,毕竟我只是一只猫,我用自己的节奏活着,想跟你玩的时候就走到你身边,想睡觉的时候就回自己的小窝睡下。
这只叫good good的猫咪,连通了麻子和外部世界,让她的人生good了起来,实际上,可能,或许,也是在帮助更多迷茫不安的人明白,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固执(但不是偏执),用自己的节奏对抗人生数不尽的磨难和关卡,简单生活,像猫一样。
不知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视剧的电影版。 我在很久以前看电影版时,刚刚接触日本电视剧和电影。那时候,每天从豆瓣上寻找高分评价的日剧日本电影,在纸上列下名单,一一从网上找来看。那时候,我还有点急躁,不知道有一种电影不是用来打发时间,而是需要我们花时间来看的。所以电影版《咕咕是一支猫》,只在我脑子里留了个大概的印象。画漫画的小泉今日子还有她的助手上野树里,不记得发生了什么故事,只记她们之间相互扶持,相互依赖......大体上记得,这部电影是比较温暖的。 2014年秋天,电影版要拍成电视剧,并且还是原来的导演。在微博上看到这条消息的我,高兴了一整天。心里想着,这个秋天可以被治愈了。但心底也稍有遗憾,演员不是电影版的人。 已经完全了解了这部电视剧是需要我花时间来看的我,放缓了心情与身体,静静地看着。 在第一集里,咕咕原来的主人向主人公小岛讲述他过去的故事时,我便有些怀疑,这是原来那部电影拍成的电视剧吗?虽然当时那部电影我看得并不走心,但是当年的感觉不会出错,那原本是一部温暖的电影,为何现在的电视剧会如此沧桑,如此凄凉。 忍不住把电影翻了出来重新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再次确定,多年前的感觉并没有出错。小泉今日子脸上的神情和说话的语气,都带着一股不谙世事的天真与温暖。上野树里直率而坦诚地支持着她最爱的漫画家。他们身边周围的人都在这种氛围里与他们一起温暖地存在着。 但是电视剧除了有一只叫做“咕咕”的猫之外,感觉全都变了。 镜头,画面,视角,人物......电视剧《咕咕是一只猫》和电影《咕咕是一只猫》没有任何关系。 讲述过去童年的流浪汉,放学后在占卜屋为人掐算命运的少女,宫泽理惠故意放自己出走一天时遇上的父子......出现在主人公身边的人都带着让人无法忽略的一种悲伤。 探究过电影版与电视剧版为何会有如此差异的原因,许是创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改变,他们已经由原来对未来的好奇变成了现在对未来的肯定,他们已经知道了更加真实的生命,是伴随着犹豫的孤独。 许是不同演员自身的气质。小泉是明朗的,宫泽是忧郁的。她们在同样处理一个镜头的时候,小泉抿起的嘴角也许是温暖的,宫泽却可能是苍凉的。 许是电视剧更加真实的缘故。到最后,原本朝夕相伴的助手也有可能变得相对无言,曾经对你关心备至的编辑也有可能成为只是工作上的同事。现实中,人与人之间都是独立的,每个人不会为了另一个人改变什么,人们只能为自己做出改变..... 所以,过了十五年,小岛什么都没变,身边的一切却都变了。连陪伴她的咕咕也离她而去,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她根本无能为力。 实在太过忧伤又太过悲凉。 几乎是强忍着才看完第四集。看完这部剧才明白,原来悲伤是可以不用哭不用叫,只用镜头和画面便可以让你知道的。 只是,如果因为创作者的心境发生改变而让一部作品的感觉发生改变,那么再过许多年之后,作为观影者的我们心境也发生改变的话,作品本身的意义还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一直想为女神宫泽理惠写点什么,公众人物总是难逃被误读的命运,索性,就从她的这部作品开始。
看过的日剧其实不算很多,但是风格独树一帜,就像清酒,入口清淡,后劲十足,哀而不伤。
拥有自己独立工作室的少女漫画家小岛麻子在与团队共同完成一部作品,庆祝一番之后,发现陪伴自己十余年的猫咪已经寿终正寝,而后,漫画家被悲伤所笼罩,难以自拔,编辑的陪伴,助手的安慰皆无济于事,直到在公园发觉一位抱着小猫坐在长椅上的老伯,才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故事就此开始,却没有围绕着漫画家与猫咪的日常。
对于从没养过宠物的人而言,漫画家在爱宠死后的郁郁寡欢,虽能理解,却难以深刻体会,但若是抛离掉宠物,想想生活中任何意义上的改变,在生性不算十分开放的自己看来,其实都需要一段时间对状态的调整,更何况是鲜活的生命离自己而去。只是难免,世间好物不长久,彩云易碎琉璃散,年龄逐渐增长,愈发变得如同歌里所唱:“愈美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出国留学第一日半夜三点在住处安顿下来,行礼尚未开,家徒四壁之中,躺在床上暗夜流泪;不知何时没了联系的学生时代伙伴;记忆仅停留在童年时代的奶奶;小学时代也曾是全校瞩目的优等生;记不清父母最后一次把我抱起是什么时候;初衷时代无疾而终的恋爱……
那些抚不平的地方,不一定是缺失,只是在心里面,相比平滑的表面,多了些柔软的质地,让人患得患失,所以格外懂得珍惜。
坐在公园长椅的流浪汉将小猫给了麻子,仿佛充满神性,完成自己的使命便悄然离去。他曾对麻子叙述起自己的往事,原来的家已无痕迹,记忆中父亲曾收留过小偷,小偷以给彩票的方式报恩,这段叙述最终以父母的离婚结尾;在后面,少女占卜师给了麻子箴言般的指引,大意为尝试不同的生活状态,沿着铁路一直坐到终点站,和扮演海鸥的陌生男孩玩耍,遇到一对开居酒屋的父子,同陌生人敞开心扉,提及不为人知的往事,譬如失去生育能力,只是点到为止。
日式温情喜欢从不同角度呈现孤独,却不捅破这层窗户纸,《深夜食堂》每当人们入睡时方开始这一天的老板脸上的那道疤,《千与千寻》悠扬的主题曲《いつも何度でも》,再悲伤些,再直白些,就是《被嫌弃的松子》了。
一年一年地过去,对于五岁的孩子而言,是过去了生命中的五分之一,对于四十岁的成年人而言,却是四十分之一;同是五年,五岁到十岁,与三十到三十五岁,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麻子的孤单或许与失去卵巢有关?这是一个伪命题,有了婚姻的人生,难道就一定摆脱孤独?
在你未来的生命中,还是会有些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失去,当然,也会有不经意间的得到,所以那些得到才会在成年人的惊喜,而当下一切所拥有,其实都弥足珍贵。
最后以居酒屋老板儿子的话收尾:
“虽然我只能在家乡过庸庸碌碌的日子,但那片海滩,却是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同地方,过着不同生活的鸟儿聚集在那里,之后,又再次展翅飞向世界各地。”
虽说人生是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但仍旧希望活成传说的宫泽姐姐在每个不同人生阶段过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只是不要再瘦得那么让人心疼了。
片中的猫咪只是一个线索串起全剧,也在类比和女主角相同的孤独、安静和淡漠。死亡和丧失都让人痛苦,我想起小学一年级养的两只小兔子一只外逃一只无意中吃了老鼠药死掉;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因为怕麻烦而剪掉了我的长头发,我把头发包好放在盒子里哭了很久;长大后面对离开的初恋、冷漠疏离的友情、怀孕时无故胎停的宝宝。人的一生要面对太多的告别和失去。
第一集里女主原来的猫萨巴突然离世,之后又迎接来一只新的小猫“咕咕”。
哦,生命就是这样轮回,虽然人类会因为死亡而悲伤,但是生活依并不会因为你个人的情绪而停止,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集第三集透露了女主因生病无法生育,学生时代敏感而戛然而止的友情,呼应第一集女主不敢和老人搭讪,说明有点孤独甚至自闭是她的性格底色。
片中很多类似细节都是一笔带过,日剧很擅长把这些蕴含大悲大喜的情节用最轻的笔触带过,但给人的震撼却极深。
前提是你真的能静下心去观看,在安静中体会一种略带沉重的力量感。
片子节奏很慢,但我却从未快进。平静,有点悲伤,但又包含温暖。
片中徐徐推进的展开剧情,女主角生命中的点滴,都在她的身上留下了痕迹,这才拼凑出现在这样一个“她”。
就如同我们的过去也构成了现在的“我”。无论你是否喜欢现在的自己,但是你就是这样子的,不是吗?
而你的眼里看到的是你想要看到的东西,你的世界是彩色还是黑白也由你自己决定。
第四集,女主拿到漫画奖后一个人回家的路上,苍凉感更甚,无人喝彩无人陪伴,没有喧嚣只有落寞。
我也有过同样的体验:
快乐无人分享,痛苦无人分担;女主面对猫咪离世,昔日好友各自有了新的生活,无伴侣无子女孑然一身,想想生老病死的无奈,亲情友情爱情最终都会分离,去面对死亡。
所以为什么要有过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呢?对身边的人有太多期待,以为他们都不会逝去,以为它们都会炽烈的回应。其实很多时候,淡淡的,就很好,就应该这样子。
而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都必须独自面对。
泪点超多的,养过猫的人尤其懂得,很喜欢TV版,虽然咕咕更像是一个线索,主要表达的还是女主人公的世界,但完整拍摄了咕咕从到来到离去的整个过程,更让人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人与人之间各种微妙的感情表现的非常到位。咕咕的猫咪演员神演技!!!
“不是人类收养了猫,而是猫收养了人类”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去过几个地方,路过一些人,最终都是遇见了自己。上帝怕成长过程太冷清,于是给人类带去了猫。用心细腻,开头一个天空中枝叶稀疏的画面到结尾变得茂密,一切景语皆情语,长大就是一个逐渐习惯了告别、内心变得丰盈的过程,很赞。
宫泽好温柔啊,最后一话洒泪~
时间与情感的贴切表达,精准地击中了养猫人的心。
前两集看得睡死过去,很庆幸坚持看完了,4话是个整体,各种琐碎的细节在最后一集都有了呼应。剧里那个“很大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我能否就这样活下去“吧——能否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能否喜欢同性,能否无儿无女无依无靠地孤独终老,最后没有人回答女主角,但是想必她也找到答案了。
哭成狗
作为宫泽理惠的影迷,我疯了
这么多年都没有日剧让我哭过了!!!这戏最后一集把我哭瞎。
寒冷的冬日有喵咪就很温暖
在很小的格局中展现着女主与周围人事极大程度的疏离 就像她说自己不大能理解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过主线的节奏和画风都很难以忍受 更喜欢回忆部分 尤其中村走进教室看到黑板上的恶作剧 却只擦掉了对方的名字 最戳的一瞬间了
十五年零八个月,从治愈到致郁,人生的转角处一不小心就感到荒凉与寂寞,但谢谢你,曾经有你陪伴的日子,回忆起来都是微笑:)
WOWOW简直各种类型都HOLD,这种生活范儿的太得人心了,当然咯,犬童一心嘛。
说哭了的请问泪点在哪
宫泽理惠怎么了
每一集都有着不同的萌点和泪点。相对于电影,Tv版注重的细节不同。麻子太过于孤独,却又坚强。咕咕的死亡凝视,眼泪根本停不下来。太过于真实,所以没有自欺欺人的安慰。像猫一样,孤独却又不肯认输,这就是,麻子。
三星半入;非猫迷的我也被萌得心都化了,从一到另一只猫的相继离开,从身边一个个人的渐行渐远,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的;孤独像毒药慢慢吞噬了年华,像良药医好了人际交往中尴尬和错失的局面,与其面对汹涌人群,更愿独处静观万物自得,猫咪柔软的陪伴比人情更长久。
和姐们俩人从下午一口气看到夜初上。出奇地好,节奏慢,有的甚至没啥故事,但缓缓地很迷人,镜头漂亮,敢使劲空着,配乐更棒。除了猫们,吸引力还在宫泽理惠。从台湾那部讲出租车的老片子就开始喜欢她,气质演技一并愈发好。另外,还能见到好几个打酱油的新老甚至超大牌美女。
看完了……胸口像中了一刀。
🐈😢
只有吉祥寺是能捡到猫的街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