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是我心中16年冬季档的最佳,最后一集让整部剧在我看来四颗星升到了五颗星,剧情走向是意料之内的。前面几集有非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坚决不婚、不想和人多打交道的台词。
上面这些台词我都表示强烈赞同,十分感同身受,微博上也被大批新年时被家长逼婚的人民热转,但剧名是《家族的形式》,日剧最注重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尤其是家人之间,这部剧最主要的不是男女主角的恋爱剧情,而正是这个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老戏骨西田敏行饰演的父亲角色是联系所有人羁绊的重要的纽带,他的许多说教台词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阳三叔联系了他和大介的感情,还有大介和叶菜子、弟弟、同事之间的感情,以及促成大介同事入江君的婚礼和向佐佐木传授经验,通过一次次的家庭聚会将大家联系到了一起,风吹纯饰演的叶菜子也是同样温暖了整部剧。我觉得,剧中两位长辈希望儿女结婚的目的和我们身边的很多父母是不同的,并不是让他们把结婚当成人生的一项任务,也从没说过“希望快点生个孙子给我抱抱”的话,他是担心自己走后,儿子真的只有一个人,担心儿子继续这样封闭连个朋友都没有,阳三叔早年自己也是非常不善于与人交流的人,直到看到了离世的妻子留给自己的信才恍然大悟,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及叶菜子这些后辈重蹈覆辙。
大介也是在长辈们的影响下慢慢的改编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最后两人在一起绝对不是对现实低头、对婚姻妥协,大介确实有非常强的精神洁癖,不对别人敞开心扉,之前一直标榜不婚,是没有遇到那个能让自己打开心扉的人,通过和叶菜子的不断接触磨合,两人都发现对方是最合适的在一起的人,“一生中或许再也遇不到这么合拍的人了,这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奇迹”,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呢?原先如此封闭的两人都可以坦诚相对,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又何尝不行呢,何必要封闭一直,刻意不和别人建立联系呢?这是我觉得这部剧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东西。
开头说了我也十分赞同大介说的关于不婚享受单身的那些台词,非常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被人打扰,当然我没有那么严重,不会完全封闭自己不与人玩耍,甚至会主动约人,别人约我从来不会拒绝,不过也几乎没被人约。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吧,嘴巴上说不想恋爱,只想一个人,可能只是没有喜欢自己的人,或者是没有遇到让自己心动的人,所以不想将就,宁缺毋滥,于是给人一种眼光高、高冷的感觉,单身的原因也可能是对自身各种的不自信,导致不主动、想逃避,毕竟现在结婚脱单的成本有点高。
可能真的有不少人信奉着不婚主义,但我觉得更多人不是不婚,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不想将就,不喜欢被逼婚,不想为结婚而结婚,我所理想的是,两个人慢慢有了感情,互相了解清楚,三观合的来,然后发现“啊,原来是你”。当然要做到就是不封闭自己,不完全排斥别人,遇到三观不合的人果断放弃,遇到精神上的共鸣,就请一定要珍惜,不管友情还是爱情,毕竟能遇到与自己契合的人实在太难了,虽然概率很小,但也有可能发生奇迹。 最后送上大介的母亲在临终前写给丈夫的信,很感人的一段,以此共勉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日剧与音乐部屋】(ID:rijuyinyue)每天推送日娱资讯和日剧推荐,以及【日剧部屋】(ID:rijubuwu),每天会推送最新的日剧资源。
(仅以我的视角,不代表任何观点,也不代表我在讨论他人的观点。以我的立场并非我自大妄为,而是我尊重、理解任何人相同或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我只了解自己的情况和因素,所以我只能自我反思、自我剖析。)
27岁之前,我似乎除了睡觉,都没怎么自己和自己认真相处过。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积极于各种有效无效的社交活动。
来到日本后,也许是地理上的距离,使得我与原先许多人的联系大量减少,甚至渐而渐之久时间未联系,都不知道见面该聊什么了。
婚后又经历过几个阶段的分歧,主要是有孩子之前和有孩子之后。不知不觉我形成了享受孤独、热爱独处的习惯。
只要有机会,我会花大量的时间一个人泡在书房或是公园里,看书、看剧、学习想学习的知识、收拾房间等等,总之就是一个人做事的时间和空间成了我的生活必需品。
也因此,在婚姻上的一些分歧,也常常让我陷入深度思考:我是不是不适合结婚?
有孩子之前,我们互相配合着对方的喜好去接受自己并不那么喜欢的东西,同时我们又有时间恢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世界,矛盾还不那么激烈。
而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之间的共同时间和个人时间大部分都围绕着孩子,孩子的身躯遮住了我们大部分的视线。而仅有的个人时间,又不得不处理各自的负能量,稍有不慎,小摩擦就升级为互揭疮疤,大家都疼,但当下只想让对方赶快“认输”。
两个人三个人或是更多人,有时候真的好麻烦。
明明大家都很疲惫,又不得不挤在一个共同空间中,同时还要保持所谓的良好气氛;明明大家想吃的东西不一样,但总是有人不得不接受不喜欢的食物;明明不想去的地方又得配合其他人非去不可,甚至在内心中说服自己「这样对一家人好」。难道我们各自不是一家人的一部分吗?非要事无巨细都搞牺牲某个人成全其他人的政治正确吗?
我和妻子的不合拍真的在好多方面。
她喜欢吃咸辣臭重口味面食类的食物,然后讨厌我爱吃的(这个臭可能是我的偏见,她觉得香),我喜欢甜清单米饭类食物,同时讨厌她爱吃的,而且我食量很大胃口很好,她连这个都鄙视我;
她喜欢看日综日剧。我不喜欢看全世界的综艺节目、她喜欢的日剧几乎我都不喜欢,我喜欢的她也完全没有兴趣点。甚至之前有一次她邀请我看她非常喜欢的动画,看完我摇摇头说好无聊她生气了。同样,我热衷的她也常常摇摇头表示无感;
我喜欢看各种书,每次看到好看的书都会在她面前眉飞色舞说上一大堆,甚至有时候我会做长达数年的宏观阅读计划和她“炫耀”,她完全无感,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而她常常给我转发社交媒体上的这个那个,我也常常表示无感。甚至恶语相向:还不如看本书;
甚至一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我们也是互相排斥的。呵,所以,如果有人和我讨论另一半的标准,我是绝对不会说「三观一致」的。甚至有人表示不婚不育,我都会夸他(她)冷静理智,一个人有什么不好?避免了婚后、育后的麻烦与后悔。一个人生活而感到后悔在现实中其实没有什么会改变的,而生命中一下多了几个人,那种改变不是调个头转个弯那么简单的。
总之,我们之间的不同,很多时候不是不一样这么简单,而是完全相反。
昨天我一个人在公园的林道中漫步,仿佛回到久违的有孩子之前,好自在,好轻松。
又想了想,其实,妻子也和我一样吧,她一个人的时候也是这么轻松自在吧。
后知后觉,我们之间的共同点可能并不是在具体的事上。也许?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一样的人?
我们喜欢各自干各自的事,特别擅长一个人做事,比如一个人吃饭、看电影、逛街逛超市等等。她从大学就常常一个人,而我是在近几年开始享受一个人;
我们都不爱管别人的事,也不喜欢讨论、议论他人的事,常常适当的与人保持安全距离(并不是说刻意与人疏远,而是希望人与人之间、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然而然随着时间和交流、共鸣的积累沉淀形成的。所以我们在社交上都是很慢热的人,还有点社交恐惧。);
我们在金钱的态度上也很合拍。
我们都爱钱,但为了共同更大、对人生更深远影响的财务目标,我们践行着10年期以上的延迟享受。同时很反感以金钱来评价人和事。我们几乎不消费商品品牌,她怎么想我不清楚,但我一直觉得有足够的钱,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买断我自由的工作时间,而非提高物质生活和毫无意义的面子工程。
我们对当前的物质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即便永远都不升级保持现状我们也觉得很满意知足。
我不知道这些算不算是「战略上的趋同、战术上的分歧」?
那么问题发展到:这世界上是否存在战略与战术都一致的两个人?
我觉得这是个哲学问题:这世界会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总之,我觉得不会有。即便再高明的仿制、复制、克隆,其结果依然是1、2的关系,而非1、1。
所以,比起离婚,我更害怕结婚。当然,在我还无所畏惧的时候就结婚了,所以我指的是,如果我离婚了,我不会想再结婚,甚至恋爱我不想要。(未来我应该也不会对女儿感情过度干涉,首先有些核心问题是我们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而非多年后的那一刻形成的;其次,晚婚不代表更成熟更理智,但起码对自己的认识可能会多一些,讨厌的东西更明确一些。同时生不生孩子不是必要的,甚至结婚对象的性别我觉得也不重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更重要。所以,仅仅是好好的和自己在一起我觉得就很赞。)不是我在这段婚姻中有什么阴影,而是我觉得我有很多不合群的特质,影响了亲密关系;以及双方过度的干涉对方的个人世界,互不让步,感到疲惫。
同时,结婚后离开原生家庭同居了5年,期间通过大大小小的摩擦,我才慢慢开始一点点了解到她、开始理解她。而要做到真正的「懂」另一个人,这是一生在不断挑战、变化与积累的修行。
就像有了孩子一样,当我从以自己世界为中心转为以她为世界中心的时候,我拼尽了全力,记录、观察、思考着她从0到1的变化。说得郑重一些,这是以我生命、自由为代价的人生相遇,如果我不够认可与热爱,那么孩子和我的人生都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一团糟。这也是我抗拒二胎的大原因之一:我几乎要用我所有的世界去守护、陪伴我的孩子,我的能量有限,一个就够了。(当然如果是多胞胎,那或许在一开始我的能量上限就会提升到多个孩子的状态,只是我现在适应了有一个孩子的状态,无法适应再多一个。同时我一直很在意我自己是否擅自主张决定了我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这个问题,留着我快离开这个世界再问女儿吧。)
夫妻的关系因为孩子的原因,常常被我们忽视。其实,这是比亲子关系、甚至父母关系更重要的关系。这一段可能有点反传统,特别是东亚儒家文化之中。我是一个不追求「孝道」的人,我不会要求我的孩子对我孝顺,我希望我们将来的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不是血缘关系。同样我也是这么做。(不要因此造成各种家庭关系的非理性攀比,而是分开、区别对待,而非掉水里先救谁这种弱智的论资排辈的比较。)
回到夫妻关系上,现代社会的夫妻关系多数都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与人组合,但在理想的情况下又可能是相互陪伴最长的人。不处理好两个人的关系、不处理好孩子父母的关系、不处理好两家老人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个家从何谈起?而这所有的关系交集,就是夫妻关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每一次的吵架,几乎都会令我陷入难以忍耐的黑洞。虽然我觉得活着挺好的,但我也有在大脑模拟过死去会是什么感觉。我不想用我还有许多家庭责任种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来绑架我的人生观,我只想找到能让我真正有活着的感觉的方向。但似乎我找不到这种纯粹活着的方向,不得不承认,我无法脱离家人朋友的社会关系。而结了婚之后,身边的所有关系似乎都和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形成了正相关的联系与交集。比如,我们吵架被老人知道会影响我们和老人的关系、孩子会因为我们不和谐的气氛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状态等等。(出轨、外遇、异性暧昧这些却和夫妻关系成负相关。)
这令我不得不从琢磨生死(古代希腊哲学问题:being)回到现实中,重新认识与学习夫妻关系。
自认为我花了5年的时间,对妻子开始有了一些些了解,但要做到很理解还远远不足。有时候也不是我完全不理解,如果只是朋友,我想我会处理的更好一些。只是更亲密的关系使我时常会表现出更多控制欲。其实我也讨厌这种控制欲,因为我自己也不喜欢被人强制建议,哪怕是我最亲密的人。
5年时间,好的时候真的很好,吵起来也吵得精疲力尽,回头再看都不过是一堆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当下非要争得面红耳赤,想想就觉得幼稚、荒谬。好在,即便在不考虑孩子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继续在一起。我也说不清其中的缘由,也不敢说未来就一定如何如何。
仔细想想,我们应该在某些方面上还算得上是同类人吧。都喜欢一个人做事、喜欢独处,有时候不希望被打扰,至于互不相同的部分,可能一句:let it go ~ 就可以解决。因为我们其实谁也不想管太多对方的闲事,搞砸就搞砸了呗,谁不会搞砸点什么事?
反而我在独处的时候还常常念着对方的好,沉浸在自我感动之中。而过度干涉到她的世界却常常适得其反,满是失望:“我都是为了你好,为什么得到这样的反馈?”严重时甚至演变为自我的道德绑架:我的真心未得到应有的回报。滋生厌世情绪。
我对自己的夫妻关系谈不上乐观,也说不上悲观,但我们确实一起走过了许多风风雨雨,相互磨合,我变成像她的人,她也像我,但我们又固执着坚持着自己的自己,特别有了孩子之后,除了守护孩子、家庭、夫妻关系,其实我们还在守护着我们仅存的与任何人无关的小小世界。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向外人描述这个只有一个人、容不下多一个人的世界。
这应该就是享受独处的浪漫主义情怀吧。
就像刚刚流逝的数个小时,我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听着喜欢的音乐,在电脑屏幕上打出这些文字。
真的从男主角身上看到了10几年后的自己。。洁癖强迫症自我都几乎一样。同样我同样完全不期待结婚,没有幻想过孩子。只希望有自己的城堡
冷血动物也已哭晕在床上……
树里超级美,着装超级美~文具公司工作很赞呢,文具控各种爱死。精致的生活也挺美好的。当然人永远不是一个人在生活呢。挺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实在非常喜欢前面的部分,因为认同一个人的堡垒不想被轻易打破之类的信条,也羡慕“夹生狂魔”们健康、自足的生活方式,还有成熟的价值观。可是第8集之后画风突然一变,强行组CP还让所有人助攻,太别扭。除了这条爱情线,其他都好。亲人、同事、朋友,围坐在一起,即使死之将近,也会觉得很幸福过。
本季最佳。在我看来剧中男女主CP感满满的爱情,或许是不能为那些脑子里只有“颜值、撩妹”的观众所理解吧...尽管因为西田敏行的受伤改变了最后几集的剧情导致最后集体助攻略显突兀,但总体来说剧本还是很扎实的,人物刻画得真实又富有个性,金句也不是刻意罗列而是娓娓道来。演技全员在线,发挥自如。
听说一边外放主题曲Unpredictable Story 一边做些日常琐事 可收获“我就是主角”之感(笑)
我是自己的玩伴。我是自己的家人。一个人也能成为一个家族。如果一个人觉得痛苦难当,大概是因为技不如人吧。
日剧总是这样,开篇提出新奇的形式或者观念,其实结尾收得比谁都要正统。这部剧的很多设定都不太喜欢,情节也有些幼齿和拖沓。但是树里在其中的状态特别自在,甚至看着她都会觉得自己能再勇敢一些。追剧的同时又看了一遍《交响情人梦》,当年很想拥有她那样的性格,未遂,现在依然渴望十年后跟她一样。
“什么时候都可以过来,你要是想看看和这里不一样的风景,或是想找人说话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来找我,一个人也好,和别人两人一起来也好,我都非常欢迎。”hanako和老妈的这段对话,才是全剧最戳中我的地方。
对我这种向往邻居CP模式的中年性冷淡妇女来说,真是一记强有力的高级狗粮。简直理想!觉得片中男女主没爱情火花的,那是你们不懂我们龟毛之间的爱情,能理解和被理解彼此的龟毛,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了。某种大团圆但不崩人设,戏也恰到好处,演员很自然,结婚了终归还是一个另类家庭。
目前本季看的剧里质量最高的,独身者的领地意识,句句中的
这部剧让我终于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除了“他人即地狱”以外的理解和宽容。那种不是为了刻奇和自我满足而表达出来的真挚感情,让人真的特别感动。
好有共鸣
感觉在看我自己
结尾!我真的就是想以这种分居+共同生活的形式恋爱的!
在东京,上下两套高级公寓的日子也实在太开心了吧!!!!
害怕孤独,更害怕热闹,相比身处人群的麻烦与尴尬,更善于更享受独处的自得,拥有自由空间这个梦想在无论哪个年龄段都是弥足珍贵的,获得大多数人认同也在情理之中;敏敏负责金句,明知鸡汤,但句句说中心坎能奈何;树里和香取慎吾的cp感并不强,强行发糖有点别扭,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更好。
太喜欢这部了,好多台词都戳心窝,我之所以喜爱与人相处,正是因为放不下他人给我的温暖和关怀,这个春冬交替之际,它带给我的每一次欢乐和泪水都是真实的,这样有日剧陪伴的生活真是太好了。
结尾毫无例外主旋律了,毕竟制作方不想公然对抗少子化社会。然而剧本值得五星。近年漏洞不多、人物符合身份的剧作很少,本剧高明之处在于编剧深谙社交,知晓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相遇该说些什么话,剧情展开处理得恰到好处。聪明地不随便定义别人也避开了观众反感。
演员剧本台词音乐服装场景统统一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