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生花1991

HD中字

主演:伊莲娜·雅各布,哈丽娜·格雷格拉谢夫斯卡,卡里娜·谢鲁斯克,亚历山大·巴尔迪尼,瓦迪斯瓦夫·科瓦尔斯基,杰兹·古德寇,菲利普·沃特,桑德琳·杜马斯,路易斯·迪克勒,克洛德·迪内通,洛莱妮·伊万诺夫,吉约姆·德·东克戴克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两生花1991 剧照 NO.1两生花1991 剧照 NO.2两生花1991 剧照 NO.3两生花1991 剧照 NO.4两生花1991 剧照 NO.5两生花1991 剧照 NO.6两生花1991 剧照 NO.13两生花1991 剧照 NO.14两生花1991 剧照 NO.15两生花1991 剧照 NO.16两生花1991 剧照 NO.17两生花1991 剧照 NO.18两生花1991 剧照 NO.19两生花199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两生花199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她爱上了一个儿童读物作家。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英雄主义2达娜的恐龙世界第四季梦幻公馆日常幻想指南地陷母女情深美版南方安逸高堡奇人第二季为你找个家

 长篇影评

 1 ) 《两生花》原声音乐介绍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1991)
薇若妮卡的双重生命(又译《两生花》、《双面薇若妮卡》)
原声音乐介绍


原声音乐“Van Den Budenmayer Concerto”。女高音咏叹调。正是Weronika在Kroków演出交响诗时所唱。

歌词来自但丁《神曲》Divine Comedy “天堂篇”中的“迈向天堂之歌”第二歌。

O voi che siete in piccioletta barca
desiderosi d'ascoltar,sguiti
Non vi mettete in pelago,che forse
perdento me,rimarreste smarriti.
L'acque ch'io prendo gia mai non si corse;
Minerva spira e conducemi Appollo
e nove Muse mi dimostran I'Orse

哦,你们坐着小木船
因渴求聆听我的歌声,
尾随我在歌唱中驶向彼岸的木筏;
请回到你们自己熟悉的故土,
不要随我冒险驶向茫茫大海,因万一失去我而迷失。
我要横渡的大洋从没有人走过;
但我有密列瓦女神吹送,阿波罗引航,
九位缪斯女神指示大熊星。

(歌词及翻译引自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影片中,Weronika用尽生命力量演唱这首歌曲。在女中音和合唱队的铺垫下,她天籁般的歌声引领人们蜿蜒而上,渐近天堂。然而正是那些高耸入云的音符使她心力衰竭,猝死在舞台上。这首哀歌也在2:50秒处嘎然而止。当我们再次听到它,已是Véronique在巴黎观看那出芭蕾舞者木偶戏,对失去的另外一个自己若有所感,内心极度哀伤的时刻。

电影中Véronique上音乐课时,提到这一旋律为一位200年前的荷兰作曲家所作。实际上这位虚构出来的 Van den Budenmayer就是波兰作曲家Zbigniew Preisner。这是该片导演克日什托夫·奇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与老朋友Preisner之间的一个默契。在奇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象世界中这位Budenmayer就是Preisner的化身。电影里的角色常会提到这位作曲家。演唱他的歌曲,购买他的唱片或演奏他的作品。除了《薇若妮卡的双重生命》之外,他的名字还在电视电影《十诫之九:婚姻之匙》(Decalog 9:Thou shalt not covet thy neighbor's wife)以及《蓝》(Bleu)中出现。两位艺术家是生死之交。曾被评论为“永世知音”。

——转载自http://www.mtime.com/my/jinn42/blog/8018/

 2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维罗妮卡

它反映的只是一个维罗妮卡死时,另一个维罗妮卡的忧伤,这种忧伤的度数是难以估量的,基老和演员都将这一点表现得很好。我觉得电影反映的就是孤独,五个层次的孤独:一是同一个人有两个自己;二是这两个自己彼此分离;三是这两个自己感受到彼此;四是其中一个自己死去;最后一个是孤独被戳穿,也就是当木偶师开始向维罗妮卡表演两个维罗尼卡的故事的时候,维罗妮卡发现再也不能自己一个人私藏这种孤独,她的孤独被公诸于世了,从此也就关闭了她进入这个世界的大门,而同时,她也关闭了自己城堡的所有门窗,连那个最有可能进入,差点成为她的爱人的木偶师也只能永远地徘徊于门外了。 孤独,看上去是个挺私人生活的词,但由于基耶洛夫斯基已经建好了一条烟囱,顺着这条烟囱能够爬到浩渺广远的形而上学顶空,维罗妮卡的故事就显得不再那么私人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维罗妮卡。

 3 ) 《两生花》:当湖畔的艾柯吕斯说了话

作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两生花》诞生时间刚好夹在了两个系列即《十诫》和“三色”(《蓝白红之蓝》 《蓝白红之白》 《蓝白红之红》)的衔接点上,有趣的是作为与导演合作多部影片的编剧皮耶谢维奇自己也没料到《两生花》可以在中国获得如此强烈的欢迎。

《两生花》的内核是极具张力性的,它似乎时刻接受任何观点和理论的阐释,并且不排斥任何被再度创作的可能。同时影片关于两个女孩的相互凝望、歌唱又高度贴合了观众与银幕上镜像的影像之间凝望与被凝望之间的对视关系。或许我们可以借此来对这部电影进行一点猜谜式的想象,一个后现代的神秘故事,一对像两滴水一般相像的少女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城市间的想象。

影片的开场,波兰的维罗妮卡(简称“波维”)在放声歌唱,摄影机给予了一个波维的近景镜头,于是我们从这个镜头里现在地得知这是一个关于少女与歌唱的故事。接下来的一段,在暴雨中奔跑的波维与载有领导人铜像的卡车擦身而过,卡车与铜像同时表明了波维的地理和时间双重坐标,即一个cold war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度,而在之后的一场广场示威段落中,也将电影的时间锁定在了一个更为确定的阶段,一个东欧剧变的时代。在广场示威之后的段落,则是对波维唱歌后脆弱的身体反应叙述。两个段落的衔接使社会的巨塔摇摇欲坠,城市街道的骚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波维的身体形成了一种平行的易碎关系,而波维不出所料,则在一场演出中倒在了舞台之上。一个死者视角的主观镜头之后,镜头转向法国,法国的维罗妮卡(简称法维)在床上和男人交欢却感到一丝孤寂,她同样具有音乐天赋,却退出了音乐的舞台给一群孩子授课。在电影中,法维时刻感受到彼岸缺失的存在。如果说波维是完整的,传统叙事意义上角色即具有音乐天赋——得到展示机会——为音乐而死,那么法维则恰恰相反,电影在后半程所做的正是对波维所做的行动的探索与颠覆,它是反叙事高潮的,或者说当我们跟随法维在进行感知与探索时,恰恰是对传统叙事期待的一种打破。当传统叙事被打破时,打破的还有传统意义上的观影快感。

斯拉沃热齐泽克将维罗妮卡的二次选择看作是狄更斯《远大前程》等文学中发现的、传统升华式逆转的一个新的版本。在出生时,皮普被指定为一个“远大前程的人”,每个人都认为这预言着他的巨大成功;然而在小说结尾,当他放弃伦敦虚假浮华的生活回归童年社区时,我们才开始明白,他确实实现了那标记他生命的预言——只有在找到力量,离开伦敦上流社会的空虚喧嚣之后,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远大前程”的人。我们在此遇到了一个黑格尔式的自反;在英雄经受考验的过程,不仅仅他的性格发生了改变,我们用以衡量他的性格的伦理标准也相应的转变。

如果说影片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行为动作,那就是相互对望的凝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展现了不同的凝视动作如克里斯蒂安麦茨在电影第二符号学所讨论那样,电影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混淆自我与他人,真实与虚构的状态,充分唤起了一种心理认同机制。眼睛是我们欲望的器官,我们观看电影感受着影院机制所带来的:“认同、窥视、恋物”之感。同时电影院所形成的暧昧环境意味着我们可以跳脱身处的象征秩序,重回镜像阶段的理想王国。而电影中不停的观看凝视动作,也是对两个维罗妮卡相互凝望中建立主体性的一次次确证。两个维罗妮卡在游行示威的广场上凝望、在照片中凝望,时刻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凝望的目光是永恒的单向,似乎基耶有意为之,不想形成两种视线的对视,而打破其间的暧昧关系,就如同在电影创作法则中,凝视摄影机意味着对封闭自足的完美幻想世界的打破。而两个维罗妮卡也如同观众在观影时所形成的具身性身体反应那样,为镜像中的人哀悼哭泣。

另一方面,电影给予了我们高于相较于两个女性主角高一级别的全知视角,让我们在第二个段落中不与法维平行,设置了另一个男性角色“木偶师”,和观众共享全知视点。而这个男性角色在后半段成为了一个占据了支配者的主导地位角色。他操纵木偶,制作木偶,又给予法维以所寻波维的生命线索,而他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创作关于两个女性的木偶剧本。男性视点的介入打破了原本两个女性相互探索的平衡,反而变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他者,甚至似乎更像一个拉康意义上的“大他者”形象而存在,无所不知,无所不看。如果我们将叙事看作一种权力的象征。那么整个法维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女性追寻着她复杂的情感动向去探索事物、去感知世界,但她最终发现自己可以感知,却是始终被书写的对象,是被分解的素材。

于是,结合上面三种解析,就获得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观看的故事,一个观看中学会哀悼学会哭泣故事,同时这又是一个注定悲伤的故事,因为无论是观看还是被观看,电影中的两个女性始终是男性木偶师的创作素材,她们注定只能给更大的权力拥有者左右,同时套用齐泽克以远大前程分析本片的看法,这又是一个我们默认着悲伤却被篡夺了对电影中人物命运观点的电影。传统意义上希望主角放声歌唱的期待被打破,我们被影片潜移默化的定义了一种新的观念标准,来体味一个关于看与望的故事。

我们将基耶斯洛夫斯基进行一种身份的定位,他似乎身上更多地纠缠了一种cold war延长线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间的身份认同焦虑,使得他的电影无时无刻不是政治的,但他的电影却又从来不对政治直抒胸臆,而是一道水中的折影。而两生花中透过镜像、玻璃球、映像的观看,也正是对cold war年代东欧与西欧水火不容对峙的化解,将异己、昔日的恶魔映照为自我的形象。也如那个古希腊神话一般,那喀索斯迷恋水中的倒影,顾影自怜中变成一株垂于湖畔的水仙花。然而即使古希腊人也知道,没有艾柯吕斯的故事,那喀索斯的故事也是不完整的。艾柯吕斯爱恋着那喀索斯,却被诅咒只能重复她所能听到的声音。而那喀索斯故事的完满性也指向了一种电影的完满:“是声镜使视镜完满。”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声带(收音机)曾具有创造言辞的能力迫使观众去长时间在家倾听,却因为观众的不忠而嫉妒,电影女王惩罚了她可怜的声带,剥夺了她的创造力,迫使她重复声带上人发出的声音。当艾柯吕斯遇见那喀索斯,被他的青春美貌所撩拨,但那喀索斯倾心于水中倒影,无心理会艾柯吕斯。她本应向他求爱,可是不先对她开口说话,她就不能说话,那喀索斯的世界被限定为两个想象的世界,也就是无法得到的情人,那喀索斯终于忧郁而死。

而如果说拉康意义上镜像阶段的主体性形成,其间的机制是视觉形象之上建立的,那么影片中声之影对两个女主角命运性的决定作用正是对单调的光之影的补足。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声音说话了,她说了自己的话,艾柯吕斯的声带在《两生花》中痊愈。波维放声歌唱,声音的游荡刺穿了波维的心脏,于是艾柯吕斯的声音来到了法维的身上,法维一边如那喀索斯般迷恋水中倒影(波维),一边又在哭泣,因为她感觉到水中倒影的消失,而她却注意到了可以开口的艾柯吕斯。法维选择离开了她唱歌的命运天赋,如同从水面起身的那喀索斯拒绝了艾柯吕斯的求爱,转而蜷缩在平静的湖面等待下一次倒影。

 4 ) 必然的或然

翻出陈年碟片,只是想试试还能不能读出内容,却放下手里的事,一路看到底。波兰维罗妮卡(名作Weronika,故此我大概猜出,W在波语和德语一样,发音如“v”)的心声随着一枚无以为继的高音阶猝然而止,同一时间,正翻覆在爱欲狂潮中的法国维罗妮卡(Veronique)忽然心痛如绞,泪如雨下。这样的画面,许多画面,我不陌生,然而记忆却依然到处碰壁,以至于临到终了,法国维罗妮卡伸出手依向车窗外的树,我心里的暗盒似乎再一次倏然明亮随后黯淡时,我不得不问自己,究竟,我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为什么一段差不多二十年前的小制作,给了我如此熟悉而陌生的冲击感?

已故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1991年作品 Le Doulbe Vie de Veronique,中译为“两生花”,译名充分体现了华语不确凿的美感,烟云缭绕,雾中观花,虽然直白的“维罗妮卡的双重命运”或许更贴切。在过去的一周,我找了找相关影评,喜欢刨根问底,凡事要解码要含义,似乎是中国人的脾性,然而,鬼子对维罗妮卡的热情丝毫不逊色,他们为片中枝节暗语做足功课,仅 IMDB上历年英文写的各路说法就蔚为大观,比如有人提到片子的宗教含义,连主人公的名字都要联系到圣经里的同名人物,所谓维罗妮卡,更可追溯到拉丁文的 vero icon (真像),等等;倒是地道的法文评介很稀罕,而寥寥笔触,却颇可反映作者对影片本身的认真,比如allocine上写道:“她们二人,毫无共通点,父母不同,祖上不同,家庭从无瓜葛。然而她们却又是相同的,都是左撇子,都喜欢赤脚走路,都用金色戒指擦睫毛。最一致的是,两人都有绝尘出众的嗓音,绝佳的乐感,且同样患有心脏隐疾”(Elles n'ont rien en commun, ni père, ni mère, ni grands parents, et leurs familles ne se sont jamais connues.Pourtant elles sont identiques : toutes deux gauchères, aiment marcher les pieds nus, et le contact d'un anneau d'or sur leurs paupières. Et surtout, toutes deux ont une voix magnifique, sublime, un sens musical absolu, et la même malformation cardiaque difficilement détectable. )左撇赤脚等细梢,像我这么恍惚的过客,是压根儿没有留意的。


我放不下这部不晓得算重温还是初探的电影,看起来还有许多人也一样恋恋且惴惴,这说到底,应当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魅力吧。明明白水一杯,他却折散出七彩光芒,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理解空间,一等一的小说家都未必做得到。偏偏他又懒得碎嘴多言,这对于意犹未尽的观者,当然无异于默默的撩拨。

故事诚如allocine简介,讲两个在不同环境成长一样面孔一样禀赋的维罗妮卡,波兰的不顾心疾做了女高音,首次登台就病发身亡,法国的面对人生选择则慎重得多,她去看医生,拒绝舞台诱惑,甘愿平平淡淡教五音不全的小朋友弹奏她和波兰的她都最爱的冯.德.布登梅耶(虚构的荷兰作曲家,实为基耶斯洛夫斯基老拍当普海斯涅(Zbigniew Preisner))。于是,波兰的维罗妮卡做了荆棘鸟,法国的维罗妮卡得以活下去。她们都曾感应到在世上的某个别处,有一个对自己意义非凡的存在,波兰的维罗妮卡觉得自己不再孤单,而法国的维罗妮卡自波兰双生离世后就开始茫然若失。

她静静的心湖因一个表演人偶剧的男人而涟漪漾漾。通过稀奇古怪的线索,她找到他,才发现她是男人的饵,为了激活新的作品创意。双方都在试探与伤害中迸发出爱情花火,她与波兰维罗妮卡的因缘也被慢慢带起。

看了片子,读了评论,我一直想,为什么电影偏偏叫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而不是La Vie de Doubles Véroniques, 如果前提是导演的确想描述双生子两个人的不同人生?Allocine上披露片名原定为 La Choriste (唱诗班歌者),后因基耶斯洛夫斯基不愿涉及宗教暗示而更改。然而,无论原名还是更名,主语都是单数,都只有一个维罗妮卡,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指向法国的她的另一种人生,而La Choriste 更无疑是指出现不足全片三分之一的波兰双生。

当然我没有办法去追问导演的命名用意,不过我觉得,倒不妨迁就这唯一仅有的维罗妮卡,姑且把影片视作同一人的两种生涯。浪漫热忱的,属于理想状态,她除了早夭这一种方式,根本无处遁形,而凉却的现实、躯壳却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被兼容同化,所以真实的维罗妮卡,再也找不回激越的灵魂,生命却得以无惊险继续。维罗妮卡在波兰双生倒下的当刻莫名心痛,那也许是哀悼寂灭的理想和更炽热纯粹的一种生存。她之后被爱情召唤,爱情是她刻意维持的健康心跳中为数不多的杂音,并非要命的,于是最后也不得不落俗,甚至有点丑陋,而男女之情,恰恰是那个理想第一的她不怎么重视的。


包括新观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在内的各种评说,都或多或少认可了维罗妮卡的爱人,那个玩木偶兼写作的男人的一点超自然力,或者说,他充任了上帝的角色。他寄给维罗妮卡的鞋带、录有女高音部的录音带、他本身颇有操控意味的职业、以及他对维罗妮卡带有操控意味的追求,似乎都是暗示。不过,我觉得,不管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没有这层意图,他都利用这个角色很彻底地表现了两性关系中的男性主控欲。看看他在巴黎等到了维罗妮卡,尽管似难言之隐般解释“钓”她的动机,一句话梗在喉咙里,si c'était possible,“您可不可能”半天说不下去,而其实颜色如恒、志在必得;当他去饭店终于堵到她时,重复来一段欲言又止的戏码,然后全线松懈,一觉醒来,已经大剌剌宣誓主权“我爱你”(je t'aime)而非连风流浪子瓦尔蒙(Valmont,见小说危险关系)都优先考虑的“我爱您”(je vous aime);更不用提在维罗妮卡又一次情绪崩溃时,他所采取的自欺欺人的纯男性的原始安慰方式。


理想的维罗妮卡为理想死去,务实的维罗妮卡一样付出爱的代价,遍体鳞伤。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给出的两种人生路线,两者之间,自然存在无限多可能的状态,你我的状态。或许这便是新观察家所说,基耶斯洛夫斯基并非急于解答,而是提点观众去思考一个永恒的问题:如何生活?(Exactement ce qu'est le cinéma de Kieslowski, travaillé par une seule mais inépuisable question : comment vivre ?)回望每一条活着的路径,每一刻孤独的自己,不一定所有人会假想远方的双生,但几乎所有人都设想过自己的另一种,另n种命运的或然性。可是当所有的或然最终集结成既定的凿凿刀痕,或因外力或因内在或发端于十万八千里以外的蝴蝶效应,那也就是维罗妮卡之所以是维罗妮卡,你我是你我,命运和人之间永不歇止的双向选择,必然的或然了。

片尾维罗妮卡问爱人,为什么要做两个相同的人偶。他说怕演出中坏损,留一个备胎以应万一。

回到我翻出这部电影的初衷,倒是颇受启发。碟片压久了也要坏的,这样好的片,趁早备份,交付他年。

 5 ) 生命中的执著和恍然

我一直觉得我应该为这部打动和影响我这么多年的电影写上几笔。

大概是1995年吧。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北京新街口附近淘的VCD。装在一个小的牛皮纸袋里。封面上印着黑色的"资料电影"四个字,换行处有电影胶片的图案和两个黑体的惊叹号!然后有圆珠笔手写的”双生花”三个字。那家店的藏品还不错,当天还买到了”伯格曼”的秋天奏鸣曲和”奇士洛夫斯基”的”生命的烙印”。

那一年,我试图要写一本关于人的多重性的文章。一个精神的自我和一个现实的自我的交错,相融和相克。一个“我”背附了社会的期望,成熟,圆滑而且八面玲珑,另一个“我”纯粹,较真,不通世故。

 “双生花”,这么精巧觉而富灵性的故事,自然地打动了所有的“我”。Veronique的眼睛透过玻璃球去看世界,那时世界有一种不同的角度,有一种忧郁而温馨的颜色。这部电影一直用着温柔的暖色调。总似黄昏的光线给一切镀上了怀念的情调。

车门夹伤你的手的瞬间,也给了我伤痕,我也体会到痛;当泪水从你眼角滑出时,我也有湿漉漉的感受。当波兰人在广场上游行时,她看见了那个来波兰度假的法国的Veronique。Veronique上了一辆公车。看着车上的V时,来自波兰的她身后站着荷枪实弹的警察。而V并没有看见她。但V的相机却在记录这个事件时,捕作到她的身影。在很久以后,V会在胶片上认识她。虽然那时她已不在。

没有人可以不冀望这样的相知,相通。我拼命地幻想一个这样的存在,如果不是血脉带来的,焉或是爱情带来的。这样我们的人生就再也不孤单了。

后来这套VCD找不到了。我以为自己把它借给了一个同样酷爱电影的朋友。而他声称他直到今天都没看过“双生花”。就像他一直认为我借了他的“站台”的录像带,是话剧版的,真正的弥足珍贵。而我真的没看过“站台”,电影版的都没看过。你丢失了一样你喜爱的东西时,你希望它至少有幸去了那个同样可能珍惜它的人手里。人生大约如此。

无论如何,我开始重新寻找这部电影,是开始于我在法国找到电影原声带以后。Preisner的
音乐跟随我这些年,对于我有着一些“命运交响曲”的意味。它那样的贴近我的内心,有时有一种令人恐怖的魅力。而这些年里,我从一段爱情穿梭到另一段爱情.

2003年在上海街头找到了DVD版的“双生花”。8年后重看这部电影,打动我的情节亦然转变了。那一次,Veronique和那个作家兼木偶艺人的一见钟情,相识相恋的过程打动了我。

在那场木偶戏表演中,所有人的目光在舞台上,她的目光却停留在那个赋予木偶生命的人身上。这仿佛是一个宿命或是一次决绝的赌博。

我不会直接告诉你,我只会给你线索。如果你不懂我,如果你不知道怎样认识我;如果你不能找到我,我宁可与你擦肩而过。这么任性的一个故事。(当然男人有V的地址,他永远可以回过头找到V,但浪漫和心灵相通的味道就都没有了)。如果我的心不能带领我找到人群里的你,我们只能擦肩而过。

那个穿过玻璃珠后变了形的世界在我心中象征着这种找寻的遥远的路程。

那盘记录着无序声音的录音带,还有那个信封上的Paris, St-Lazare的邮戳。男人在St-Lazare车站的咖啡屋里等了48还是72个小时。

为什么我还会被这样的故事打动?

有一些东西是在我们的内心幻生出来的。它们在我们内心的生长速度超越着自然的可能。浪漫在我们的天性里,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一方面,我们幻想着那个唯一的爱的存在,那个天老地荒,不可分离的爱情。一方面,我们爱了,伤了,然后淡忘了。我们相信这世界没有了谁,我们都会继续。但我们继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然后呢?生活逼我们妥协,逼我们认识爱情是人生的一瞬,也许是最美的那一瞬。

从1998年开始,一直同朋友做这样的游戏。每年推出自己榜单上的最top的10部电影。“双生花”和“红”在我的榜上共存了很多年。同一个导演,同一个女演员。有时候我把它们当作姊妹篇。它们都让我想到生命中的执著和恍然。

关于“红”,为什么我在“红蓝白”里,独独爱上了“红”。这个情节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由我的想象力发挥出来的?我对很多人叙述时,我得到的答复总是,真的吗?我没有记忆。

那个老警察因为窃听邻居的声音而被瓦伦丁鄙视后,拦住正要离去的她。等一等,就一会儿。然后夕阳从窗隙间穿了进来,赋予了这个昏暗空间莫名的色彩和光芒。只有30秒,一切又归于暗淡。那个30秒如此打动我,也许我们的人生也就是为了能拥有这样的30秒吧?

也许。

 6 ) 孤独与迷失——看电影《两生花》

一部耐看的电影

这不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部不太“好看”但却非常耐看的电影(故事性强的电影往往让我不会再有看第二遍的欲望)。而《两生花》我却前前后后看了三遍。她有的是对细节的精致雕琢,有的是对情绪含蓄地铺陈。
的确,看完整部电影并没被故事抓住的感觉,但却为一种情绪所笼罩,让人整晚难以入睡, 夜里,路灯昏黄的光线从窗台漫进,电影中那似乎能够通灵的歌声久久地无法散去。
不是占据、不是震撼,是弥漫。这正是艺术电影的气质。
一种情绪在弥漫,没有太强的叙事性,但对光影、色调、水气、甚至尘埃,对这些细节的捕捉,和背景音乐引领,构成了她暗淡、柔软、忧郁、又略带暖意的调子和质感。


维罗妮卡的死去

音乐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两个维罗妮卡,一个在法国,一个在波兰,她们有着相同的年龄,有着几乎一样的美丽年轻的容貌,一样的心脏病,一样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以及天籁般的音色。
波兰的维罗妮卡在雨中的歌唱,她是那么热爱歌唱,哪怕在雨中全身湿透,电影中波兰的维罗妮卡很快就死去了。
她的生命如同她美妙的歌声,是那么奔放自由,哪怕连死也是那样的璀璨绚烂。她站在舞台上女高音的位置,开始专注地歌唱。
歌声如空气般透明的质感。
“噢,你们划着小木船,因为渴望聆听我的歌唱;
尾随载满我声音的木筏驶向彼岸,
请回到你们的自己熟悉的土地,不要随我冒险飘向茫茫海洋,以免失去自我而迷航;
我要横渡那无人越过的大洋,但我有密涅瓦女神吹送,我有阿波罗引航,九位缪斯示意大熊星指引方向….…”
那天籁般的歌声如灵魂之音的倾泻,那么自由、那么美好,但就在演唱达到最高潮的瞬间,心脏病突然发作,波兰的维罗妮卡,死在了自己热爱的舞台上。
而此刻远在法国的维罗妮卡正在与男友做爱,在波兰的维罗妮卡死去的瞬间,她的心中突然地一阵莫名的悲伤。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她对男友说“我突然感到一种孤独。”
从那以后,她确定自己原本不是孤单的一个人,还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存在着,现在她知道“有人在自己的生命中消失了,而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重新感到自己是孤单的。”


母亲的暗示

电影里,两个维罗妮卡是彼此陌生的,仅仅有过一次照面的场景,也纯属偶然,而且准确地说不能算是照面,在波兰的那个广场上,波兰的维罗妮卡看到法国的维罗妮卡,而法国的她却没有。
直到那个,两个维罗妮卡都未能相见,但她们的内心中却有着相同的感觉。
两个维罗妮卡都曾经对自己的父亲表达过类似的情绪和感受。
波兰的她对父亲说:“我有种奇怪的感觉,我并不孤单,我在这世上并不是孤单一人的。”
而当波兰的她死后,法国的维罗妮卡对父亲说:“不久前,我有种奇怪的感觉,我重新觉得自己是孤单的,这是突然间发生的,然而一切都并未改变。”她知道有人在自己的生命中消失了。
两个维罗妮卡的心是相通的,她们的身上都带着相同的润唇膏,以防唇裂。也习惯用戒指去抚平自己的眼睫毛。当她们看到孤独衰老的老妇,苍凉孤独的情绪也都会占据两个人的内心。
她们又是不同的,波兰的维罗妮卡明知那样的高音会让自己丧命,但她是那样的纯粹,并不畏惧死亡的威胁。而另一个却意识到危险及时放弃了歌唱,做了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
波兰的维罗妮卡是纯粹的,是灵魂存在的方式;而法国的维罗妮卡则是现实的。所以一个死去,一个活着。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开头的情景是否可以这样解释:两个维罗妮卡的母亲都对着自己幼年的女儿耳语,一个在冬日里的一个雪夜,指着远处的星星点点的灯火,抑或就是星星,就像清冷超脱的灵魂,如夜空中的星光,那样纯粹和深邃;另一个母亲则在明媚的春光下,拿着春天的第一枚新长出的叶子,指给女儿看上面的叶脉和细毛,充满阳光和希望,像平凡的、现实中的生命。
这是两个母亲在电影中出现的惟一一次,却在电影的最开头。积雪的冬天,寒冷的夜空中的星光;温暖的春日里,阳光下的嫩绿的树叶。母亲的话语是否是对两个维罗妮卡的生命的暗示。
一个是纯粹的,另一个是轻灵的;一个是充满着死感,而另一个却是那么阳光。


现实的维罗妮卡寻找她死去的灵魂

母亲的暗示,是否注定了两个维罗妮卡的命运。一个纯粹,而另一个轻灵;一个生,而另一个死;注定了孤独、彼此隔绝的宿命。
电影中,波兰的维罗妮卡是人,她最后死了。但我更愿意把她看做是灵魂的存在。
人的灵魂能活在人的现实中吗?
电影里,现实中的维罗妮卡依旧活着,但她的灵魂却离她而去了,我想这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一种宿命。灵魂终会远离现实中的生命,正因为如此,孤独、迷失总深深地埋藏在生命里。
活着的维罗妮卡对父亲说:不久前,我重新感到自己是孤单的,还说:我恋爱了。似乎她恋爱的感觉与内心深处的孤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活着的维罗妮卡爱上了那个木偶戏艺人,因为那个艺人似乎可以把死去的维罗妮卡与活着的,重新建立起一种联系。但活着的维罗妮卡要找的是她那已经死去的灵魂。她在哪儿,她要对活着的维罗妮卡说些什么?
波兰的维罗妮卡的那次表演竟然是她的绝唱,而这绝唱也许正是灵魂所要告诉现实的:“我要离开,不要随我冒险飘向茫茫海洋,以免失去自我而迷航,千万不要跟随我,更不用为我担心,我要横渡那无人越过的大洋,但我有密涅瓦女神吹送,我有阿波罗引航,九位缪斯示意大熊星指引方向….…”
灵魂要离开现实里的维罗妮卡,但活着的维罗妮卡却要去寻找她。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疏离是宿命。
没人能帮助维罗妮卡,木偶戏艺人也一样,所以爱情相比这份宿命的孤独感,显得脆弱而无力,其实这不怨爱情,也不怨那木偶戏艺人,其实维罗妮卡需要的本就并非是爱情,她要找的是自己的灵魂,她需要的是摆脱心灵深处那宿命的孤单。
所以故事的结局,维罗妮卡依旧孤单一人,她回到了故事开始时的那颗树下,她还是婴儿的时候,在那里母亲曾经为她摘下春天里,长出的第一片叶子。
母亲赋予了她生命,曾经为她细数叶片上叶脉和细毛的母亲,应该掌握着她生命的秘密,但故事中,母亲早已离她而去。
维罗妮卡的母亲早已离她而去,这似乎又是一种象征,无论对谁,维罗妮卡也好,我们也好,现实中的母亲还在,但掌握我们生命秘密的灵魂之母也早已离我们而去。
想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虚无,而虚无正是人无法活下去的原因。
饥肠辘辘是肉体的虚无,同样可怕是精神的虚空,所以昆德拉认为人行事的欲望源泉来自对虚无的恐惧。
《两生花》的导演基克日什托夫•耶斯洛夫斯基在我看来,其实也是虚无主义者,只是他把人对于虚无的恐惧理解为是死去灵魂遗留在人心灵深处的回忆,一种永恒的孤独与迷失。
灵魂终会远离现实里的生命,但内心敏感的人会寻到灵魂留下的废墟和记忆的残片。这是否是影片的调子虽然悲观暗淡,但却同样柔和、温暖的原因吧。
记得看过美国思想家艾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的文章,他的观点其实也是类似,就是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就是在寻找自己。
现在类似的话被很多人说起,甚至说起来轻描淡写,其实这句读似简单的文句里蕴含着多么深邃的悲观。
爱默生是个牧师,或许人归于宗教,才能从在对这种宿命的认知中得到一种解脱,也正如影片中的音乐多少让人联想到宗教一样。
牧师爱默生,活了79年,而电影诗人基耶斯洛夫斯基10多年前死于心脏病,他那承受化解了太多悲哀的心脏,在他60岁到来前的一年,终于停止了跳动。

备注:
2011年3月24日

这篇文章起初的名字叫《孤独迷失是生命的本质》,若干年后,发觉这种理解是狭隘的,与其说是本质,不如说是不同环境中,人性不同的侧面而已。或是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在不同状态下的彰显。
人是被种种因素局限着的,天生的性情、所处的环境。
雪莱说“人是万物所指向的点”,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但当人能领悟到这局限、渺小,这或许就是人渺小却又神奇之处,所以雪莱又说“人是万物所指向的点,但同时又是包含万物的线”。
于是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把这篇文章的名字改为《孤独迷失》,我想当时我所感知到的并非是什么本质,只是一种状态而已,千万种状态中的一种。
当然这种状态的表达正是对身处的这个时代环境的标记,是这个时代让人性中的某些侧面呈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是种多维度的传感器。
而每个时代,那些被时间证明堪称大师的人物,则是人类这支传感器族群中最敏感的一群人。其实所有人都在被这个时代所标记着。只是大师们,或许正因为他们身上所留存的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本真的性情气质,通过他们的生命感受、经验所呈现出的这个时代状态特征,是更为瑰丽绚烂的。

2011年8月24日
内心灵魂,过去我总是将其理解为封闭而神秘的,其实灵魂应该是开放的,人的观念在与他人的关系、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包括自然)中逐步成型。
自身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周遭环境的体现,也能超脱地看待周遭、理解自身的存在。同时让自我的生命具有更宽泛的视野,而非将自我灵魂封闭。
或许现代人的孤独,正是由于与周围人事的关系渐渐疏远,人作行为判断的价值基点仅仅为自身的欲求好恶所局限,而不具有更宽泛的视野。
我很难更清晰地去表述,但确实能渐渐感受到过往个人主义的局限,只是现在很少有时间能好好阅读、静下思考。暂且留下个记号。

 短评

文艺片真可怕,我又没看懂……

8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还行

终于看了,心里的感觉淡淡的,世上会不会有另外一个人也跟我有感应呢?

12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广场上那个旋转的镜头。定格了一切

1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对我来说,滤镜哥的牛逼之处从来都不简单在于意义. 我也说不清楚它好在哪, 说的出的那些又觉得也都不是. 但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享受, 会陷进去, 也许因为音乐什么的, 不管第几遍都会大哭, 又疼又爽. 很治愈. 好的那种.

17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两生花其实可以作政治(国家)的提喻,但这样显然破坏了电影的意境,使其变得凝涩。从叙事等角度去评价也显得刻板。所以还是感受为上:一种糅合了液态、气态和固态的多维度感知结构(或者已不成结构)。但却不知怎么的,自己并没有很感动。一个瞬间:克拉科夫的广场旋转“发现”镜头击中心灵。

18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连着重看两次,奇士劳斯基居然计划在法国的17个电影院放17个不同的结局!其中一个是法国的女孩再次去波兰,看到了第三个维诺妮卡!机遇、命运、意愿。当亚历山大第二次背叛,维诺妮卡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离开。“薇若妮卡”在拉丁文中为“真”vera和“影像”icon的合字. 2021.11.27 都不记得是第几次重看了,这次是大银幕。这是基耶最丰富的一部。第9诫那个爱唱歌但心脏的不好的女孩,她是怎样的故事?这里她只有爸爸而没有妈妈,这个爸爸刚好又是第8诫的父亲,这次他的故事不是被偷走的女儿,而是和别人的一样的女儿。

21分钟前
  • vivi
  • 力荐

兰波说,我是我,但我是另一个我。如果其中一个死去了,剩下的那个就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任何爱情都无法慰藉

26分钟前
  • 麻油叶
  • 力荐

不知道那些看完之后说 “我也相信世界上存在另一个我” 的朋友们是否记得 他们曾经这样在失败面前自我安慰 “要相信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 呵呵呵呵呵

30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世上存在另一个自我吗?黄绿主色调的画面唯美烂漫,配乐圣洁哀婉,颇具宗教感。着迷于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运用了多种微妙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片头星夜与绿叶,枯叶,鞋带-心电图,偶师-上帝,唇膏,弹珠,眼镜,黑衣女等),使影片值得多次观赏并深入解读。红色闪回与灵魂主观镜头赞极。PS:2021.9.24.北影节-深影国际影城-4K修复(转2K版?)重温,有点失望,观感不若初看时好。有可能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过对“另一个我”或曰Doppelgänger(同貌人/二重身)的疑虑,所以没法深切共情,另一方面我对基耶斯洛夫斯基这套符号早已不觉新鲜了,甚而感到有些直白和虚浮(特别是后半部,真的只有符号与那抹情绪在支撑了),或许我应该重新评价基耶,但目前还不到时候,尚待重看其他作品与补完另几部~(8.8/10)

3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你真的好美。

40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几乎可以把我写给《白》的短评完全照搬过来——热评区执着于看懂的观众们已经误入歧途,因为它根本不需要你看懂啊!只有摆脱了“电影必须看懂”这种成见的束缚,你才能打开感官来体验那些微妙的情绪。再者,它有什么不好懂的?无非是两个女孩受到爱的感召,而她们碰巧分享了同一张面庞。情欲戏似有潋滟水光,伊莲娜真真美到不可方物。纯净的歌声涤荡心灵,声画构筑的冲击力超越了语言。这样的电影,年轻时看塑造审美,长大后再看能领略真正的电影之美。深刻地感受到大师们的电影世界在框架之外,他们试图通过电影触及人性与情感的未知领域,而大多数电影只是通过技巧迎合观众的经验罢了。

43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我没有看懂!!!!!!!!!!!!我要气死了!!!!!!!!!!!!!

45分钟前
  • 阿咪老师Ami
  • 较差

不是克氏最佳的作品,而是一次雄心的尝试。克氏毕竟不是塔可夫斯基,他的现实主义性格太重了。

50分钟前
  • 能工巧匠沙门哥
  • 推荐

四星半。这部电影有一种奇特的魅力,看完可能并不明确它讲了什么,维罗妮卡最后怎么了,她和那些男孩发生了什么,但会被它深深吸引:一种神秘、美丽、不可知的忧伤和希望,笼罩在金黄色的色调下。那种奇特命运的相似,好像神向我们心中写下注脚,给我们启示,又好像某种残酷的戏弄。木偶师就是那操纵者,诱惑者,指引者,诗一般让生命中的悲伤与爱意显影的人。天使般的维罗妮卡,细腻的如阳光一般照入每个观者的灵魂,好像但丁笔下的诗"每一颗星星把他的光辉和德行/雨点般得倾泻到我的眼睛中/我的美丽对这个世界十分新颖/因为它来自深不可测的天空",

5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以美丽不可方物的色调渲染出一片神秘氤氲,雨下闭眼如莲花般盛放吟唱的姿态,在舞台上吟唱出璀璨如星辰的歌声后倒地,双生花相遇时的惊鸿一瞥,与木偶师电光石火地对望。世上至美之物都是辉煌而灿烂、脆弱而短暂的,皆不可解释无法言说。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两个维罗妮卡,同样的姿颜姝丽、天资聪慧,连先天遗留的病症都不无二致,而生者就如同玻璃球中的倒影,始终不会与死者重合。她会选择安稳而不是冒险高歌、向死而生,她迷失、孤独、努力探寻真实的世界,得到的却只有性与虚无。基氏提出了一种生命的假设,而他的镜头也一直在阐述着这个母题——即,在命运的洪流中寻找自己。

60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翻译的不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波兰的广场的那一幕我好爱

1小时前
  • 徐小花
  • 力荐

波兰方面的故事短了一些,但法国的那个确实烂漫很多啊,相当文艺了,很多镜头好奇特,颜色运用太美妙了(和昨天的毒品网络又是不同的风格),很多地方一片昏暗然后突然一点点大红⋯⋯挺美的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SIFF14。老基是很好,伊莲娜仍是我觉得最美最有禁欲气质的女演员,但我已经过了“世界上另一个我”的神秘主义年龄段了。不喜欢法国段,过于用力过于冗长,太符号化以至于老基说自己没有喻义我都不相信。波兰段还是很好的,维罗尼卡唱歌时心脏仍会痛,说明我还未麻木。最好最美的是Preisner的OST.

1小时前
  • jagpumpkin
  • 推荐

我觉得这是那种值得一看再看并且不会烦腻的电影,并且随着自己的情感和认知,会发现更多的神秘。电影是美到了骨子里头的,色调、音乐、女人、情绪等,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挖掘了。但是电影真的太美了。

1小时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