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4集时一直时空错乱,到第6集提到了1910年留日学生,妈的一张嘴一口台普,还不如直接说日语算了/没想到快10年了,学生会长还在演学生妹,还从高中生演成了初中生/都演到了犬养毅,也没请安藤樱来客串个角色,倒是请了她老公/31集,获胜后的歇斯底里欢呼狂叫,不愧是你们,奉行体育精神尚武精神的轴心国之一,和希特勒的冲锋队真像……自省又觉得我们确实是大国,但不是强国/35集,去查了王正廷的照片,演员挺还原的,王说体育与政zhi无关,拉图尔让日本申奥组感谢希特勒,怎么可能无关?一切都与政zhi相关,王仕途失败会是由他的理想主义所致么/为什么朝鲜运动员要替日本参奥?那时候已经占领朝鲜了吗?第三帝国主办的奥运会,马拉松,我只能想到那些集中营里为纳粹试鞋整晚奔跑到心脏破裂的劳改犯/41集有德井和安藤樱耶/最后一集,那句吴越同舟开始哭,一路哭到最后,纪录片和电视剧片段交叉剪辑,历时55年的金栗冲线,真是完美的结局。
通过三代人的努力:从收到奥林匹克组委的参与邀请到发出邀请,从接受到给予,一种体育的传承。落语的叙事又是一种古典文化的传承。被送上战场的奥运选手发出的明信片,和平的传承。
最后一集宫九客串出镜,惊喜。
我越看越觉得NHK和日本的电视工作者很厉害,在这些电视里看不到我们所谓古装剧的锦衣华服,应该算是比较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人物着装~
但更让我觉得震撼的是一个经营不佳的乡村酒厂、父亲多病、子女七人的家庭在1908年居然可以让所有子女读完小学,主角金栗四三更是在全家的支持下考上了大学....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当时的中日差距,中国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医生的独生女也能去读女校,虽然主要以女红为主,老妇人可以自己看报;以及前一阵看晨间剧《雏鸟》60年代的工厂和学校伙食有牛奶和意大利面,这些小细节展现的社会繁荣确实令人感到称奇....
今天要尬吹一下宫九最新的大河剧作品《韦驮天》。
按常理说,一部47集的剧刚看到第六集就开始吹是很危险的,剧情刚刚开头,双主演其中一个的故事刚刚开始,另一个几乎完全没有露头,谁都不知道后续的走向,“凤头”都没看全乎,有没有“猪肚”和“豹尾”更是谁也说不好了。不过,一方面说起宫九我还真的有这个自信,另一方面也是想尽早推荐给大家一起追,大家一起享受看着一个剧每周一集从小到大的快感,此外还有一点点私心:如果追的人多了,字幕组能每周早点放资源出来,就更好了。
《韦驮天》的题材在日本算是主旋律。2020年是东京奥运会,这部剧讲了日本从1912年首次参加奥运会到1964年首次主办奥运会的故事,双主角之一是1912年参加奥运会的马拉松选手金栗四三,之二是促成申办1964年奥运会的体育界人士田畑政治,剧情由落语家古今亭志生的落语(可以理解为日本的评书或单口相声)串联起来。前六集的剧情主要集中在金栗四三这里,讲他从熊本农村一路考上大学,因为自幼家穷跑步上学而意外练就了一双飞毛腿,到了东京的大学因为能跑而在奥运会预选赛中一鸣惊人——到现在就只讲到了这里。根据史实,金栗四三后来参加了奥运会,但没能在马拉松赛事中完赛,不过这就是后边的故事了。
如果只看上一段描述,这个剧似乎就是个平淡无奇的奥运主题日本主旋律片儿,但一经看下去就会发现远不仅于此。宫九在日本编剧中算是有名的埋梗大师或者说包袱王,最擅长的就是在剧集的前半部分埋下看上去再自然不过的伏笔,然后在后面的剧集猝不及防地抖包袱,即使只是前六集,也有不少经过铺陈后的包袱,抖开时让人会心一笑。演员方面,串联全戏的落语家古今亭志生由北野武扮演,这老爷子比起《虎与龙》当中的西田敏行而言不那么大智若愚,而是随时流露着老顽童的狡黠和滑稽(我现在每次看见这大爷第一反应都是“看,我的保时捷!”那段子),对于调和这部剧的正剧氛围恰到好处。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部剧中,宫九用自己的“少年感”重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在搞笑之上,宫九的编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少年感”——主角虽不一定年轻,但每一部戏里的主角都必然有一个(大部分是自找的)人生课题,并且在剧集结束的时候会有所成长。这里的成长可能是勇于承认错误(《自恋刑警》中的理惠),可能是决心改邪归正(《虎与龙》中的小虎),可能是突破了一下自己(《曼哈顿爱情故事》中的店长),也可能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海女》中的小秋)。大部分的成长都伴随着中二和搞笑,但最终的走向永远是热血的。在宫九的大部分剧集当中,剧情有好有坏(《监狱的公主大人》论剧情就有点崩),但这种少年感都会作为灵魂出现。
我在看过《韦驮天》第一集之后,给出的评价是“宫九永远的少年感太适合奥运会这种热血题材了”,当时的想法只是把少年感和热血结合在了一起。再看过几集之后,我领悟到,宫九的野心并不止于这种带一点附会意义的“结合”,而是用少年感重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拆一位埋梗大师的包袱总是一件不讨好的事,因为十有八九会猜错,但我还是斗胆说几句。看过前六集之后,尽管这部剧里代表奥林匹克精神的无疑会是两位主角——一位亲自参与,一位尽力促成,但全剧应该还有第三位灵魂人物,就是北野武扮演的落语家。在1912奥运会的时候,落语家是个混迹红灯区的小混混儿,到处欠债被人追打,听过一段落语之后决心拜落语大家圆生为师;到了1964奥运会,落语家自己成为了东京的头牌,NHK放送主打,年轻才俊登门拜师。从剧本安排上看,落语家在任何一集的出场都超不过五分钟,他的成长故事在任何一集都不会是主题,但通观全剧,落语家的成长历程在时间上恰好涵盖了从1912年到1964年的整个时间段,47集的剧集肯定会把他的成长故事也交代清楚,这应该会成为不断铺梗、不断出包袱的第三条线。
这种“成长”代表了宫九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解读。“更高、更快、更强”看上去是体育界人士的业务追求,而本剧主人公们前进的动力并不仅限于此,即使运动员金栗四三,在前六集中对于运动的探索也初级得可笑:“赛前排便。放弃草鞋。”这些赛后总结的经验之谈和田径选手的提高成绩并不沾边,更像是乡巴佬进城为了避免露怯的小贴士。在前六集中,马拉松选手金栗四三进步的动力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并不是提高自己的竞赛成绩,而是一种概括的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个体极限的探索,一路从熊本乡下跑到小学、跑到高中、跑到大学、再一不小心跑进了奥运会预选赛。他实现了“更快”,但并非以此为初衷。
这也是宫九的高明之处,我相信,在这部剧集结束时,无论金栗、落语家还是那个方便面头的文弱同学,绝大部分人都会获得自己的成长,这种成长都会与奥林匹克的精神所暗合,他们都可以到达“更高、更快、更强”的彼岸,但起初并非以此为目的或理念。在到达奥林匹克精神的路上,宫九的主人公并非被其引领,而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殊途同归。
所以说这会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奥运宣传片。
最后说句题外话,个人猜想,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本剧还会有一个看点就是宫九怎样处理二战的历史。从前六集来看宫九的写法挺大方,第一集就摆出了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合影:“我们是最矮的那个!奥运会没戏的!”(你怎不说我们还是被镇压的那个呢)从这个细节大概可以判断出来宫九并没有把“中国人民的感情”当回事儿(不含贬义),也正因为此,我相信他后面对于二战的解读会比较有代表性,我个人对此很好奇。
最后的最后,十分感谢字幕组,加油更新啊!
早就想写关于《韦驮天》的东西了,一直拖到现在主要还是因为今年的剧实在不给力,这《麒麟来了》真的是太无聊了,各方面的无聊。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宫九的才华在《韦驮天》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认为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海女》和《虎与龙》,这部剧也是大河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实在是太精彩太过创新了:
一. 近现代运动题材,这是大河剧历史上第一部运动题材的剧,算上《春之波涛》的话,大河剧历史上也只拍过4部近现代题材的正剧,而韦驮天距离大河剧的“近现代三部曲”年份实在久远了一些,33年来首部近现代题材的大河剧还选了一个“奥运”题材,这一下让前一秒还在明治维新、最后的武士道精神的日本观众一下子接受不了,尤其还是这么欢快轻松的氛围,这也为韦驮天收视率上的大失败埋下伏笔。
二. 三线叙事,从剧名上就可以看出端倪,《いだてん~東京オリムピック噺》,いだてん(韦驮天)——金栗四三,東京オリムピック(东京奥运)——田畑政治,噺(落语/故事)——志生,值得一提整剧也是多角度叙事的作品,三线叙事就意味着要有三位“主人公”但在大河剧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多主人公的剧,例如《利家与松》、《国盗物语》、《草燃》、《宛如飞翔》......但这些都是同时代的叙事而且并没有摆脱角度的问题,即单一角度叙事,这些大多都是站在同一阶级或者说同一个类型、同一家族的立场上来看待某段历史,摆脱了单一时代的诸如《葵德川三代》、《炎立》这些则并没有摆脱单一角度的问题。《韦驮天》则成功做到了两者结合,首先故事由金栗四三冲击奥运开始,再借由田畑政治过渡到1964东京奥运的举办,从明治到昭和,时代的跨度很大。而且《韦驮天》的前半部分由参与奥运的选手之眼带领观众领略所谓的“奥运”,例如1916柏林奥运会的取消对选手而言是怎样的感受,1912初次参加奥运是怎样的体会以及1920安特卫普奥运会的失利,这些对观众而言难以体会的情感通过宫九的笔触传递到了观众们的心中,后半部分由奥运举办者或者说教练员的身份来叙述,让观众感受到的就是不同人对于奥运精神的理解、奥运筹办的艰难与坚持的精神;穿插其中的落语则更像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从一步一步地了解奥运了解奥运的人与事慢慢地在最后像五轮一样积极地投身奥运。对于同样的“奥运”二字,不同人的不同感受都由宫九娓娓道来,一下让整部剧的情感丰满了不少,涉及的人物越多自然情感也就更丰富。(这点留到后面再说)加上宫九不断地打乱情节顺序,一下落语,一下金栗四三,一下田畑政治(详情可见第一集)本就面向年龄偏大的大河剧其受众一时很难适应。(我记得当时就有日本观众说上了个厕所回来发现已经跟不上剧情了)
三. 轻快的节奏与氛围,一提到大河剧,一般观众的脑海里浮现都是严肃的古装古语,板着脸的武士和古旧的服装。大河剧给人的感觉就是严肃,从那些气势磅礴的op就可以听得出来,而《韦驮天》一改常态让大河剧变得十分有趣,尽管三谷的《真田丸》也有很多搞笑的梗和桥段但是整体上还是较为严肃
(三谷在剧里有客串)。《韦驮天》的op给人的感觉就是十分的轻快、欢乐一下就让观众变得兴奋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本作的配乐是由大友良英制作,没错《海女》,这位宫九的老搭档显然是十分了解宫九的他配上的音乐实在是很符合本作的氛围。这种轻快的节奏与氛围显然和宫九脱不开联系,我不相信这是nhk要求宫九写成这样的,这其中实在流露出太多的宫九风格了,落语、无厘头、老熟人们、大脑洞......这些无不让人感到“啊,这是宫九的作品吧”,如果真的很认真地看完本剧很多地方肯定都会让你忍俊不禁的,同样剧中人物还有很多有趣的台词。前一秒让你感动流泪后一秒让你捧腹大笑,在我看来这就是宫九最让人觉得有趣的地方。很可惜,就像很多热评、观众所说“这让大河剧看起来更像晨间剧”,让一贯严肃的大河剧变得如此幽默有趣确实让很多观众难以接受。
四. 左,它太左了,不得不说《韦驮天》是近年来最“左”的一部大河剧了,早年间的大河剧其实也是很“左”的,但在近年来全球“右”化的浪潮下,日本观众更喜欢类似《坂上之云》这样的“日本崛起”“日本精神”的故事。而在《韦驮天》里,看到的是奥运精神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政治,中国代表团能为当时的日本投票(这点让某些国内观众有些许的反感)田畑政治为奥运费尽心血与政治因素对抗,以及“我们日本人在亚洲做了恶,必须做点有趣的事情才行”,对军国主义的讽刺等等这一切实在是太“左”了,自然在日本多少是不受待见的。
五. 人物,这次大河剧多了很多宫九剧里的老面孔,阿部隆史、荒川良良、小泉今日子、桥本爱、安藤樱、药师丸博子、太贺、生田斗真......这些都与宫九有过不少合作,而且也加入很多有实力的演员诸如中村勘九郎、北野武、绫濑遥、役所广司......这种几乎完美的卡司使得宫九的剧本能写的更加洒脱,因为不用担心演员的演技问题。正是这种大河剧历史上难得一遇的阵容,让这部剧的感情戏也更加有力度有冲击性。小松胜在听完志生的富久跑起来后被枪杀,金栗四三跪在嘉纳治五郎雕像面前哭泣未能当上火炬手,金栗四三在听到奥运取消时的崩溃,田畑政治在对抗政治家时的无力,嘉纳治五郎最后的轮船旅行......这些桥段多少也触碰过观众们的内心吧,看完后不得不说宫九在塑造人物方面已经能和三谷相提并论了,也正是演员出色的实力和天马行空的剧本,让演出也更具感染力。有多少观众在为前畑秀子加油的时候内心也在喊着“加油”呢?又有多少观众在金栗四三跑步之时也在“嘶嘶哈哈”呢?至少都记住了阿政的那段“是!不是!”了吧?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实在太多了,“天狗天狗天天狗”,宫九的剧本几乎让每一个出场的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不会让观众觉得xx与xx太像了,避免人物的同质化这在大河剧里很难做到,因为在以往的大河剧里总有那么一些角色会让你觉得实在是太像了,很多都是个性不突出或者太过相似从而使得观众厌烦某一个角色。这种立体饱满,富有生机的人物让观众能有一种看下去的欲望。
这些要素实在是太过于新颖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富有冲击力的改变是喜闻乐见的,但种种因素结合到一起可能就不太受传统待见了。我想说一说我的想法,整体上我觉得《韦驮天》是几乎完美的,很难挑出毛病来,宫九把他的个人风格与各类元素(运动、女权、坚持不懈精神、岁月变迁、低俗与高雅)结合得非常好。而且他的情节设计很精妙,在前半段叙事是以金栗四三为主,但宫九不会将故事的所有篇幅都描述金栗四三一个人物,他会穿插田畑政治的早期生活,会穿插早年志生的生活并且在有时候还会打乱时间顺序穿插一些申奥的故事,在后半段也不仅仅只讲述田畑政治,依然会时不时地放出一些金栗四三的事件,这就不会让观众觉得“我好想看xxx”并不是因为重点改变而完全地使某一个角色消失。(包括在最后还出现了早期配角——可儿德)
宫九的想象力又回来了(不如说是脑洞)比如死后的嘉纳治五郎与田畑政治通过画像对话,也许是《朋克武士》、《宫九和远藤宪一之受您指教了》这类本写多了,亦或是《木更津猫眼》时期的灵感又回来了,总之在看了《宽松世代又如何》、《对不起青春》《自恋刑警》后总感觉不是曾经宫九那味了。
曾经在《对不起青春》里写过那么多“至理名言”的宫九,对待人生与挫折一定有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他竭力想在《韦驮天》里展示的,他对于“奥运精神”的理解通过他的方式展现在了剧中,这其中也有很多对1940东京奥运取消的思考与见解,但也许这就是这部剧不是那么完美的地方,这部剧更加侧重于“奥运”、“运动”,它的思想有深度但是缺乏广度,大量的“抖包袱”也好,“收回伏线”也好,多角度的叙事也好,多线索的故事展开也好,复杂的人物设计构建人物与故事的联系......这些归根结底是剧本上表象的优秀,是宫九的“炫技”其内涵是围绕“奥运”这一主题展开的,所讨论的也局限于奥运,它缺乏对人生的或者说是个人的解读,亦或者说在这方面并没有很深刻地进行阐述来丰富有关思想。这一点可能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虽然跳出了小题材但是还是被束缚在“奥运”这一题材之下,相比之下诸如《武田信玄》《独眼龙政宗》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大河剧前辈,它们更多地涉及到了关于人生、武士的思考,思想更具广度一些,这也是它们成功的原因之一。
当然我觉得,《韦驮天》是理应有资格与这些优秀的大河剧相提并论的,因为它实在太具开拓性与艺术性了,它本应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永载史册(某种意义上已经做到了),希望未来的大河剧编剧们能够继往开来不断地创新大河剧,也更希望宫九能够继续保持这样高水平的创作给热爱他的观众们带来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还是更想看东京奥运)
BGM上吐槽最多200字,言简意赅地写了下全篇感想,30话时的感想就给吞了一大半( ̄▽ ̄")仔细想想还能上哪里吹宫九呢……那还是打开两百年不用的豆瓣吧╮( ̄▽ ̄")╭
虽然是写剧评,但是还得从吹宫九说起。
第一次看宫九应该是……大学?为了广末凉子和神木隆之介看的《竟然有11个!》。其实那部还蛮无感的,现在还能记住的大概就是打桩机后放礼花(???)的画面( ̄▽ ̄")
真正被折服应该是因为杰尼斯连续补了《池袋西口公园》《木更津猫眼》和《虎与龙》吧,之前还不太清楚落语是个啥,明白落语套落语的玩法后脑海里就剩“牛逼”两个大字。很多精巧构思根本就不是普通人多想想多写写能产出的东西,如果要说那种技法是怎么来的,那只能说那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灵”了吧。
也实在是没想到我经历过《海女》《对不起青春》《宽松世代》和《监狱里的公主大人》的重重惊喜后,还能对着落语套落语等各种手法的故技重施大喊“宫九牛逼”“宫九天才”“宫九永远的神”。
宫九以往作品大致也就是改编和原创两种,有原作的比如《池袋西口公园》或者《流星之绊》,没原作的其他各种很多。《韦驮天》这种基于史实的创作,大概也算改编了吧?不过要从纷繁复杂的历史发展和人物关系中拎出叙事主线,选用关键事件和塑造主次角色,光想就很烧脑,这难度可要比正儿八经有原作基础的改编难上N倍。而且又是NHK又是奥运的,多少有些献礼片ZZ任务的意味;加之NHK专门找宫九来做大河剧,恐怕也是预估到日本国民对奥运其实不甚关心不感兴趣的态度,为了挽救一开始就能预见的低收视所以不得不更重视剧本身的质量。想想这个难度、这些压力,再看看剧本的完成度,真的除了宫九牛逼以外非常词穷了。
同为NHK剧的《海女》的精彩之处在于描写了时代变迁下的个人际遇差异,剧情因为偶像文化、地元振兴、青春物语、家庭关系、东北311等元素丰富而饱满,但这个丰富饱满程度和《韦驮天》比就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韦驮天》不仅通过金栗四三和田畑政治的个人经历描绘时空跨度更广泛的世界和历史变革,涉及元素也更加包罗万象。剧本着笔于日本奥运历史的同时串起了1912到1964年间日本及世界历史的发展:体育与奥运、ZZ与战争、民族与世界、城市与建设、甚至是媒体与媒介。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合理选取、虚构与重构,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美化、合理化或者差不多地糊弄处理下,在不应当的地方毫不含糊地反映事实和态度……驾驭剧本和角色的能力比起《海女》偶有失控的感觉要更胜一筹了。
其实这部剧追到二十多集时有点疲又不好找资源时我大概是搁置了有一年多的, 最近又深感宫九不足开始补后是在30集被又一次震到。一向娱乐为重的宫九实在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居然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犬养毅的人物和与史实相差甚微的五一五事变 ,真是让人又惊又喜。后续纷争相关的描写可以看到有尽量回避的痕迹,但是立场或态度并没有让人失望的地方也是非常优秀了。
除了无脑吹宫九外,《韦驮天》整体制作都是精心设计的成果,今天太晚了比较困,改天有时间再吹。
说回来有点可惜今年疫情东京奥运会再生变故。不知若是可以如期举办,今年年末的红白上《韦驮天》剧组又能拿出怎样惊喜的彩蛋呢?
总之还是希望疫情尽早结束,世界和平,全世界一同享受和平繁荣的盛会吧!
韦驮天是日本为了2020东京奥运而拍摄的献礼剧。然而它为人所知却不是因为东京奥运,而是因为它的另一个身份——史上最烂大河。
虽然在本土收视低迷,但这部史上最烂大河却在国内口碑不错,豆瓣评分也在8.6。在经历了几天的恶补之后,我想来聊一聊这部史上最烂大河。
虽然在本土收视低迷,但这部史上最烂大河却在国内口碑不错,豆瓣评分也在8.6。在经历了几天的恶补之后,我想来聊一聊这部史上最烂大河。 于我而言,这部剧我是期待的。因为它是我最喜欢的编剧宫藤官九郎的作品。说到宫九就不得不提他的晨间剧作品海女。记得刚入日剧坑时看的第一部日剧李狗嗨,里面的古美门老师总是用「晨间剧女主」去形容他的助手小黛,当时的我对日剧了解甚少,结合小黛的表现,我大概揣摩出了这不是夸赞,并初步认定晨间剧女主具有这样的特点:傻、白、甜。这样的女孩一直是我的雷区,再加上晨间剧动不动就上百集,没耐心如我实在是入不了晨间剧的坑。可架不住身边十个人八个都说海女好,于是在b站还没有那么严抓版权的时候,我伴随着大片弹幕看完了我的第一部晨间剧——海女。可以说我是因为海女才喜欢上宫藤官九郎,他笔下的人物总是一腔热血地坚持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时看起来会有一些傻气,但这份坚持带来的感动又能恰到好处地戳中我的泪点。看完一部海女,不知道自己被小秋,被北三陆的人们感动了多少次。以此为契机,我又补了宫九的对不起青春、木根津猫眼,并逐渐成为了宫九脑残粉,因此在补完旧档后,我把他列入了我的必看名单。后来追的宽松世代又如何、监狱的公主大人也没有让人失望。所以对于这部大河剧,我也一直期待着。除去宫九的剧本,这部剧的主演们基本上在我心中也都是演技的保证,所以我一直觉得,只要这剧能拍出来,就一定会爆,然而事实也是如此,它爆了,爆冷了。
金栗四三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选手,田畑政治是帮助日本成功申办第一届奥运会的功臣。这两个人对于日本奥运来说都有着重大意义。查了一下维基百科,金栗四三出生于1891年,田畑政治出生于1898年,两个人基本上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但看起来除了都是体育爱好者以外,并没有什么交集。不过剧中却通过「六人定律」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而其中的关键性人物就是落语家古今亭志生。 以一种好理解的方式来说,这部剧可以称为听古今亭志生讲故事。在讲述了日本从接触奥运概念到成功申办奥运经历的同时,古今亭志生又穿插了自己、金栗四三和田畑政治的成长,四条故事线各自独立却又有着令人惊喜的交集,共同组成了这部韦驮天。 金栗四三是一个只有一根筋的人。因为从小体弱,所以选择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强壮体魄。以锻炼为契机,金栗四三爱上了跑步,跑步不仅成为了他的代步方式,更伴随了他的一生。金栗四三篇中主要讲述了金栗四三从出生到上京,制霸日本马拉松界,作为日本代表三度征战奥运,并在退役后帮助推动日本体育发展的过程。 金栗四三一生中经历过三次奥运会,分别是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柏林奥运会和安特卫普奥运会。他为每一次奥运会所进行的准备,都可以称为“自杀式训练”。但首战即败,金栗四三不仅没有获得名次,在斯德哥尔摩的酷暑之下,他甚至没有跑完全程。作为第一个代表日本参加奥运会的人,金栗四三没有获得任何支持。不仅自掏腰包,时任日本体协会长的嘉纳治五郎更是为了能有选手代表日本参赛而负债累累。在经历了斯德哥尔摩的失败之后,金栗四三决心要在四年后的柏林奥运会中一雪前耻。即使娶了老婆,也因为害怕分心而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他认为上一次的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够耐暑,于是在这一次的训练中,他逼迫自己在酷暑下不断奔跑,同时也通过在具有一定阻力的水中奔跑,锻炼腿部的肌肉,提高训练的难度。日复一日的辛苦训练,并没有带给金栗四三站上跑道一雪前耻的机会,一战的爆发使金栗四三期待已久的柏林奥运会被迫中止。虽然无法继续追逐奥运梦想,金栗四三仍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在整个日本奔跑着,跑到日本无路可跑,甚至准备横穿美国。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传来了召开安特卫普奥运会的消息。此时日本选手的待遇有所提升,不仅增加了代表人数,还增加了预算,保障选手们的出行。可不幸的是,马拉松没有被列为这次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嘉纳治五郎等人认为马拉松是日本唯一的夺冠希望,因此他致信顾拜旦,希望恢复这一项目,他的情求得到了回应,可金栗四三却因为在斯德哥尔摩之后的八年过度运动,体能大不如前,最后也没有获得任何名次。但日本在安特卫普运动会中并不是一无所获,网球比赛的参赛选手为他们带来了日本有史以来的第一枚奖牌。胜者得到鲜花与赞美,承载着大量希望和期待的田径运动员们却在回国后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无论媒体还是民众,都对田径代表们进行了强烈的指责。 而战败后的金栗四三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回国,在屡战屡败后,他开始游历欧洲。在柏林,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女子运动。在被当地女性运动的爽朗与热情感动后,金栗四三决定回国开始女子运动的建设与推广。当时的日本多少还有一些封建,即使是上学的女性,也认为在学校待着是在耽误自己,不如早些退学去结婚。因此当金栗四三以教师身份出现在女子学校,并鼓励女学生开始运动时,学生们都以会破坏形象为由拒绝他。但金栗四三是狡猾的,他略施小计,就让学生们愿意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并成功掀起了女子运动的热潮。虽然女学生们的家长对此多持反对意见,但在学生们的坚持下,女子运动还是成功开展起来了。在女子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的过程中,金栗四三充满波折的生活终于迎来了一丝平静。但不久后造成巨大破坏的东京地震,又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冲击。至此,韦驮天的第一部分也画上了句号。 实话实说,我对体育一点都不感兴趣。这一切都要源于小时候每当我想看电视,我爸总是很霸道地抢了遥控器去看NBA。从此之后,我和体育就结下了梁子,看什么台我都不愿意看CCTV-5,即使是当年的北京奥运会,我也没有认真看过几场。只是会时不时地关注奖牌榜,甚至产生了在哪个国家举办,哪个国家奖牌数最多的误解。随着近几年运动员的曝光率及娱乐性的提升,许多可爱的运动员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我才对体育赛事多了一些关注,了解到运动员风光背后的不易。也慢慢发现每个运动员都是在用生命做赌注,即使再好的保健,再好的治疗也抵不过训练对身体的大量消耗。胜利固然是皆大欢喜的,但和胜利相比,他们不断突破自己时努力的身影更让人感动和喜爱。 金栗四三作为运动员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遗憾的,第一次羽田出征,他就取得了韦驮天的称号,并在此之后制霸日本。他总是怀抱着必胜的信念,也为此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努力,渴望代表日本,向世界去证明日本。然而现实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将他击败。在日本的马拉松历史上,他是传奇,但在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之上,他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可他因此而失落吗,好像并没有。在地震救灾中,金栗四三也完成了韦驮天身份的转变,由单纯的跑的最快到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奔走。可能体育过度强调竞技大家都更多关注胜负,而不会在意运动带来的快乐,那不如纯粹一些,仅仅是当做为了自己喜爱的运动而拼搏吧,像韦驮天一样。
越庞大的叙事结构,越适合宫九操刀,稳地一批。
一年份的宫九!!海女卡司太幸福!!
良心剧,推荐
先打四颗星。第一集还不错。
贼鸡儿好看!咋就没太多人关注呢?令和真是不行。
前后十年可能是拍不出比这好看的大河了。精细的结构,华丽到近乎炫技的剧本,宫九玩到炉火纯青的平行进行(主线&落语),所有的线都收回。“我们日本人在亚洲做了恶,必须做点有趣的事情才行”,“奥运会是为了激励一代的年轻人才办的”,“奥运会是和平的盛典”,太王道了,太理想主义了,对于现实来说太激进了,剧本的自由度太罕见了。收视确实不行可能也是这样过于激进的原因吧,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确实蛮晨间的打光和演法 人家没说错啊 大家都好用力的大喊大叫表情夸张的喜与悲 役所广司我心 森山未来我爱 这帮83左右的我觉得他才是踏踏实实演戏的好戏之人 顺便神木隆之介的下棋之后我看他演啥都觉得演超好
先五星好评一下,前几集超级有趣了,虽然是不熟悉的时期但是一点都不影响观感而且挪不开眼睛,中村勘九郎太萌了~~
为了宫九来看人家的爱国教育…………
有些人学了个“主旋律”又到处瞎用,就评第二集奶遥讲的话,这部剧跟主旋律搭不上半毛钱关系
宫九回春了,又是落语圈的合家欢,海女卡司再聚首,初话场景串联就有虎与龙既视感丨E6的剧情编织真的精妙,从30分左右开始,明治时期四三在羽田练习转场到昭和代表团回归,又设置挪移蜗行的车和足袋捷跑的老人在芝与日本桥两点相会,落语家更是用串联起两地的《富久》诙谐叙述。无论是马拉松还是落语,皆以双脚积累跬步体悟时间的流逝与距离的缩短所带来的心情变际,最终实现向目标迈进的过程,所以四三才会以“绝品”相评。至于两人是否曾在日本桥上交会已不重要,历史行进中他们都各自完成了自己的马拉松。丨十里以后的风景是怎样我不知道,但我想让他去看看。
精力善用 自他共栄
全员老熟人。很热血,可追可追。
好看,喜欢这个节奏,尤其是bgm ,虽然是为了卡司看的,但宫九的戏果然太对我胃口了,后面还有四十多集稳住不要飘。。。。。[不会又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宫九剧吧]
有笑有泪的故事,竞技体育迷会很有共鸣。传承,开拓,伴随着一代一代人之间的不甘与释然,告诉我们现在理所应当的事情是如何一步步进化,最终走到今天。宫九的大河也是绝品啊!
非常日式热血了,宫九用落语表现的设定也是巧妙~
被堆卡司的恐怖程度吓到,堪称日本的《建党/国/军伟业》。但主旋律果然还是难出彩,哪怕是宫九的剧本也只能整些“规范的闹剧”,不会追下去了。
热评那位拿“晨间剧”来评价刚开播的《韦驮天》多少有点不妥吧?宫九代表作岂止只有一部《海女》?宫九的许多作品里虽然夹杂着荒诞,恶搞甚至有一些日式“无厘头”但是绝大多数的故事均已先“反讽”后“励志”为主!宫九是那种极其擅长抓住故事主题的编剧,而且短篇长篇全都擅长,写过晨间剧《海女》也写过午间剧《吾辈是主妇》,都是代表作。而他故事里的荒诞与搞笑的故事情节也是为了衬托最后的情怀与感动。
未来的大河剧恐怕很难再有突破此作的了
空前绝后的「近代」大河。尽管放送前期出现了皮埃尔泷事件,收视率持续低迷,也无妨剧集本身的优秀,宫九操刀的脚本更是证明了他依然是日本最顶尖的编剧之一。从第一集就埋下的种种伏笔在情节展开中一一收回伏线,奥运与落语的双线并进互相融合又巧妙编织出不同色彩的瑰丽风景,对于历史中的纷繁群像虽有侧重,但凡出场的角色无一不是轮廓鲜明有血有肉(我永远喜欢阿岛&小松胜😭)。从1912只有两个日本人参赛的斯德哥尔摩,到1932大获全胜的洛杉矶,最后是1964成为主办国的东京,日本用了52年迎来奥运这一“和平的庆典”,期间经历的自然灾害与战争,几代人炽热的眼泪与汗水,仿佛志生「富久」里讲述的,从日本桥跑到浅草再跑到芝,喊着“着火了不要挡路”那样,想要承办奥运的火焰,在金栗四三田畑政治嘉纳治五郎们的心中从未熄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