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到大多数和常理不符合的或是会招致非议的事情,我们常常是不受控制的自我怀疑着,自我否定。我们的不自信,基本上都会导致我们当中大部分人做一件事情,就是一直期待,期待着,直到我们害怕的事情有一天终于发生了。
然后,我们可以给我们自己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瞧,我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 我的害怕是有理由的 我不和你在一起 我不做这件事情是对的,
于是心安理得的拥抱痛苦。
就像吸引力法则一样,害怕什么来什么。搞笑的是,这方面灵验的程度比拜菩萨强多了。
(文/杨时旸)
“我想和你一起变老。”“我已经老了。”有哪句情话比这更浪漫,又有哪句情话比这更残忍?
爱情到底有没有正确的形式?门当户对还是青梅竹马?或者换句话说,爱情能否用“正常”和“异常”来界定?姑且不论性别取向,只说年纪悬殊和阶层差异如果过大,似乎都令人侧目,任何一种文化中大都如此,程度不同罢了。简单粗暴地总结,《一夜到永远》讲述的就是一个老少恋的故事,一个女人和一个比自己年轻20岁的男人邂逅、相恋,面对世俗的质疑目光,面对周遭的文化压力,面对两个人都想跨越但终究难以逾越的鸿沟,到底该如何抉择的故事。
拆解掉这个故事之后就能发现,它近乎一种童话的变体,一段与世俗对抗,超越偏见的爱情——一个靠打扑克为生的浪子邂逅了一个中年女科学家,一个风流不羁,一个按部就班,无论年纪、阅历还是成长背景,看起来两个人都不可能真的走入爱情。他们的一夜缠绵不过是两条奔赴不同方向的直线偶然相交于一点,之后,原本应该分道扬镳,但谁成想两条直线开始缠绕。
这个故事一边展现着动人的爱情,一边展现世俗人心,偏见与执念,同时一点也没有隐晦地展露着真相——即便是再浓烈的爱也终究无法稀释某些人性困境。
女人其实是独身,女儿也已经长大,她的感情完全是私事,但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心里都默默涌动着禁忌,即便欧洲的文明开明又包容,即便法律与此无涉,但人心内的藩篱一直坚不可破。很多人把这种“老少配”的爱情当做某种需要挤眉弄眼对待的事情——觉得各方一定各有所图,图财,图色,近乎一种交易。女儿第一次看到和自己年纪相仿的男人在母亲房间里出没,脱口而出的就是,“你想要她的钱?”而女人的同事们则都有点嬉皮笑脸地揣度她和男人的床事。一个春心不泯,一个图谋不轨,这就是世俗人心中对这桩爱情的判决。但忽悠五年就过去,两个人像所有夫妻一样,琐碎也恩爱,按理说,所有人都被打脸,他们两人自己更该彻底接纳这份选择,但偶遇朋友,踌躇之后,女人还是会介绍,“这是我的一位好朋友”。有些障碍横亘在心里,亘古不变。
有趣的是,故事里还有几段爱情,比如,在邂逅年轻男人之前,女人和自己研究所的同龄同事在交往,那段感情是被认可和接纳的,而分手之后,那个男人娶了一个小自己很多的同事,婚礼上也宾朋云集,即便年纪差距,人们的鄙视链也泾渭分明,男大于女尚可接受,女大于男,近乎倒错。而女人在职场的升迁晋级也被刁难,在旁人眼中,她找个小男友算是某种程度上的逾矩,而在讲求规则和秩序的职场文化之中,这似乎意味着不可靠和不成熟。
而检视一圈,最令人感动的是年轻男人的父亲,他直言不看好这桩感情,但不是因为自己抱不上孙子,也不是因为年纪差距,而是因为女人对自己的怀疑和不自信。这父爱降临得猝不及防,他愿意儿子幸福,只想推动和自己年纪一样的女人更加勇敢。
有的人困在了象征里,有的人困在了偏见里,有的人困在了世俗规范里,而在这一切面前,爱情到底有多强大,又有多脆弱?
他们准备结婚,但发现男人和一个年轻姑娘劈腿,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又泄掉。你说,他们之前的爱情不坚贞吗?但是,这结实的欲望不也还是拿下一城?可这又说明什么呢?生活总会声东击西,让所有人不明就里。
《一夜到永远》当中的时间都用一句话带过,五年,然后又是五年,原本膨胀的时间被压缩地呈现之后就更加残酷,只有身处其中的人自己知道,自己被时间磨损了多少又加固了多少。最终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在分离多年之后,即便女人又平添了皱纹,即便男人已膝下有子。这算是童话般的结尾吗?算是吧,可它有着如此之多的现实蹉跎,或者也不是吧,但难道连这样的爱情都还没资格被称作完美吗?经历过坚强和软弱,有过厮守和撕扯,最终还能挽手融入这世琐屑的世俗生活,这也算得上爱情的一桩杰作。
所以,爱情到底该是怎样的形状?所以,爱情又到底能不能用正确和错误去区隔?
你喜欢和异性谈恋爱,就说同性恋太恶心;你喜欢和年纪相仿的人谈恋爱就说忘年恋太变态;你喜欢吃猪肉却无法忍受别人吃羊肉;你喜欢纯天然为什么要诟病别人借助整容来追求更美的自己…太多太多的你喜欢,太多太多的你认为,我就想问问你是谁。你喜欢的就一定是美好的?你认为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你知不知道这地球上有多少生灵,多少人类,难道所有这一切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追求同一性?那这世界还有什么色彩可言,生活就是体验的累积,因为允许多样性地存在,我们才会有各种各样奇妙的体验。所以我希望我们都能抛开偏见,去尊重和自己不一样的他们,因为我们从来都只是我们自己,我们不知道他们的身体构造、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们不知道他们曾经经历过什么,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我们唯有尊重。 我们只是偶然路过地球的一群小生灵,我们很渺小、很脆弱,我们不知道明天和 意外哪个会先到来,所以如果我们彼此之间还要针锋相对、互相排挤而不相互温暖,那原本转瞬即逝的生命不免又多了几丝悲凉。 所以在不妨碍别人的情况下,勇敢地做你想做的吧,拥抱你想拥抱的人,爱你想爱的人❤️
有毒! 这电影我已经刷了五遍。。。。
前几天刚做测试,我心里认为,钱比事业重要,性比爱重要,家庭最不重要。想来有点准。
这部电影讲的是个非主流感情,一个四十多岁的女科学家和二十出头的扑克手。
艾娃虽然已经是一个女儿的妈妈,一个外孙的外婆,按道理讲以她的年龄和在社会扮演的角色,都不允许她还和二十岁出头的小女孩一样在酒吧搭讪着二十岁的小年轻(估计二十岁的小年轻也看不上她,不过我觉得她很美啦,知性呗)。她也纠结过要不要和小男朋友在一起,但最后还是听凭了自己的心声。
汤姆过早的对社会规则冷眼旁观。他在二十岁大家都还迷茫的年纪就已经懂与哪个女人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即使美女怀了他孩子,他依旧选择了艾娃,因为他爱艾娃,需要她,他们在各方面都很契合。
我时常质疑婚姻,家庭,孩子的存在,倒不是说女权(这个词真被玩脱了),而是对于一个个体来讲,如果因为一次意外(避孕套也不能完全避孕啊)冒出了一个小生命,生还是不生?即使小生命出生了,但两人的感情出现了矛盾,离还是不离?如果在外寂寞纵了些情色,分还是不分?
我希望的是做出这一切选择的出发点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主,而不是被责任,家庭,年龄束缚了。时常在想,为什么好像中国的女人生完孩子就没了光彩似的,要么围着孩子孩子孩子,要不就是老公老公老公,还有各种啊鸡毛蒜皮的事情。当然,很多中国的男人娶完媳妇,用不了几年就开始装。夫妻间几乎无交流,无沟通,各办各事,除了共同的孩子和亲戚间的这家长那家短。
我不懂男女之间是如何发展在一起的,只是,如果没有强烈的想发展在一起的荷尔蒙的话,那为什么要在一起呢?是,荷尔蒙不是都能持久的。但没有冲动,怎么感受到双方爱得要死的心情呢? 那你要还问还不能持久了怎么办,显然回答是和平分手再寻呗。
所以,婚姻是不现实的,同居才是。最好,有房,有收入,来去自由,和平共处 简直不能更美好! 也许二十来岁谈一段青葱的校园恋情,三十岁谈一段刺激的办公室恋情,四十岁经常和相熟的朋友分享生活和读书的乐趣,偶尔艳遇一下什么的。
我觉得国内很不友好的地方是,总是强调作为父亲或母亲,作为老婆或老公,作为儿媳或女婿的义务和责任,这很能绕的!当你进入了这个体系,你就要认同并接纳那些规矩和那些人眼里的“惯例”。太可怕了。
为什么话语权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明明我才是为自己的各种选择负责的人,然后却要听各种人跟我讲,要生孩子啦,要嫁人啦,不能离婚啦……简直……有病吧!
我也有想,是不是该寄希望寻求一个有同理心并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经营家庭生活且有一定担当的男人?就像我父母一样,愿意倾听和理解对方,极其重视亲情和家庭。
当然,虽然环境在那会有所妥协,但客观因素几乎不占主导,没什么可以代替双方对这段感情的感受,即使,有了孩子(抚养费算好就行)结了婚(离婚财产分好就行)年龄大了(自己养活自己怕什么),也不是忍受和一个不爱或不适合的人共同生活的理由。我们不会每次选择都做对,正如不会每次交往都处对人一样,离婚不可怕,孩子不可怕,闲言碎语不可怕,可怕的是和不搭的人栓在一起简直毁一生的美感啊!
所以,相信自己很重要,有钱很重要。
说实话电影的情节在生活中求真是很难的。一个是阅历不深的年轻小伙、一个是踏实学究的呆板教授,这样的两个人相爱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地球灾难仅存两人的条件下。但是导演没有什么铺垫直接让两人艳遇了。作为观众只有接受,但是在接下来的剧情你却会为他们鸣不平为他们欣慰为他们着急,不得不说导演讲故事的能力高超,于是到了最后,当听见Tome 说“我就在你后面”,你一定会热泪盈眶。被真爱降服,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最后在一起,才配得上路上千般地磨难,天长地久才是最好的爱情。
前不久高考的时候,
很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段子——
忘年之恋,在这个无比开明的社会中,还是会时不时惹来争议。
不过别忘了,这种恋情可是电影的好素材,尤其当女方年龄更大时。
就像我们今天要看的这部——
一夜到永远?
片名挺误导人的。
原本以为是一部一夜情故事的喜剧片,却看着看着流出了泪。
也让时光摒弃了德国电影生硬死板的印象——你无法想象,这个以《元首的愤怒》和精密机械出名的国度,能拍出如此浪漫的爱情电影。
甚至于有些法国爱情片在它面前,幼稚的就像个孩子。
片子很套路——不过是一个俗套的“玛丽苏”故事。
不同的是,《一夜到永远》的玛丽苏,玩出了新意——
二十多岁的小鲜肉恋上了四十多岁的大妈。
这样一部电影,要有人看,演员的挑选必须慎之又慎。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行走的荷尔蒙——马克·本雅明。
别说四十岁的大妈,就是青春美少女,也会情不自禁得因为他无限俊朗的外表和忧郁的绅士眼神舔屏。
女主,虽然年龄偏大,可年轻时候也是个迷人的天使。
德国老牌实力派女影星——茱利安·柯勒。
不知道有没有人还能想起来《战火中的伊甸园》里,那位已经结婚却又恋上女人的Les莉莉。
也正是这部超越种族,讲述战争中同性恋爱情的电影,帮助茱利安一举拿下柏林电影节影后。
说起德国电影,就不得不说说元首。
茱莉安·柯勒在我们熟知的《帝国的毁灭》中,也扮演过希特勒的妻子爱娃。
巧了,在《一夜到永远?》中,她的角色名,也叫爱娃。
谈过恋爱的你们都清楚(别问我为什么用你们),恋爱,无非就那么几件事。
可电影,却能把“玛丽苏”忘年恋讲的那么津津有味,时光就带大家看一看,这对老妻少夫的恋爱经历。
首先,当然是邂逅。
邂逅可是个技术活。并不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两个人打个对眼就能看上彼此一生长相厮守的。
爱娃和汤姆的第一次邂逅,是在火车上。
光邂逅当然不行,还得找点话题吧。
爱娃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告诉小鲜肉,水有问题。
这无疑让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不仅充满了偶然性,而且充满了科学性和艺术性。
第二次邂逅,便水到渠成了。
天公作美,火车出了故障,小鲜肉下车搭滴滴,女主隔窗相望,也追了出来。
同样是饮品,这次小鲜肉听取了女主的意见,并没有随便就喝。
避免拉肚子的同时,两人的开始有了某种感情。
第三次邂逅,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必然。
汤姆和爱娃正巧住在同一所酒店,爱娃去吧台喝酒的时候,汤姆正巧就在那自酌自饮。
哪有什么偶然,只不过你火车上用套路撩我,我这次回敬你罢了。
汤姆依旧是那个忧郁懵懂,涉世未深的眼神,但从眼神里,我们似乎读出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女人。
之后,题中的“一夜”便就此出现。两人干柴烈火,一番云雨,早晨醒来后,爱娃已不见了踪影。
按套路,故事应该就结束了。你我相遇在一个美好的夜晚,发生了一些事情,然后生活中并不在有交集。
我继续做的女科学家,你继续打你的扑克。
可偏偏就不。
第四次邂逅,马上到来。
小鲜肉汤姆竟然专门找到了爱娃的工作单位,贸然来访。碍于同事,爱娃只好称其为自己女儿的男朋友。
聪明的汤姆配合着,演完了这场戏。
第一次诠释爱,汤姆用眼神告诉我们——
哪有许多千言万语,我只要不远千里来见你。
惊慌失措的爱娃告诉汤姆——
你原本可以直接打电话的。
没你的号码
于是,汤姆若无其事得,将自己的手机号留在了爱娃的手臂上。
电话,成了第五次邂逅的连接线,也许这已经不能称作邂逅了。
夜深人静,爱娃和年事已高的前任闹了不愉快,于是撸起袖子拨了号码。
导演费心费力安排五次邂逅,许多人觉得太过拖沓。
难道爱情,不就是应该干柴烈火,一见钟情的吗?
其实,这五次邂逅,才见导演功力。
从陌生人成为熟人,再成为恋人,远没有言情小说中写的那样,仅仅一擦肩,一回眸就够了。
尤其对于这样的老妻少夫来说。
汤姆从火车上的迟疑,到酒店里的钦慕,再到爱娃单位中见面的深陷,实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恋爱过程。
距离,不仅仅是靠语言拉近的。
还有我去见你跨过的万水千山,还有长夜里你所不知的辗转反侧,还有我看你的每一个眼神。
直到两个人滚在一起,导演才明目张胆得亮出了自己的内核——
爱
汤姆几乎就是个完美的恋人——硬汉气质与忧郁眼神兼具,外形俊朗,轮廓清晰,眼神清澈,专一钟情。
可偏偏,爱娃却又那么的相形见绌——年老色衰,形容枯槁,皱纹满布,甚至女儿已经到了汤姆的年龄。
这样的爱情,真的经得起世俗的考验吗?
因为接下来,矛盾接踵而至。
女儿的不经意回家,见到了半掩的房门里,一丝不挂的母亲和小鲜肉男友。
女儿一脸懵逼,
而汤姆则跟女儿拉起了家常——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这时,女主的前任突然造访,汤姆又不得不跟女儿演起了双簧,以掩饰尴尬。
汤姆用行动诠释了一个爱人的完美表现——为了不让你尴尬,我宁可放下架子放下尊严,演戏给别人看。
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在汤姆起身去巴拿马的一瞬间,爱娃忍不住了,她大吼——
汤姆!回来
这样做的代价,是同事及前任的质疑和流言蜚语——
自然,这样的流言,也慢慢渗进了他们感情的间隙。
他们看的是我,不是你,懂吗?
也免不了汤姆和年轻的朋友相聚,爱娃不满而导致争吵,汤姆离家出走。
不过,每一段感情都会有矛盾。
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下,这对老妻少夫的情感危机,远远没有现实中来的那么严重。
反而很平淡,很正常。
正是这种平淡和正常,让影片像流水一样,和每个观众的感情世界结合在一起。
就像我们当初很好,好着好着,突然就吵架了。
就像我们说过很多情话,说着说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感情就淡了。
就像我们谈恋爱许诺的海誓山盟,可过了一阵子发生了矛盾,你就离家出走了。
影片并没有用歇斯底里的态度和轰轰烈烈的故事,来把爱情承托得多么伟大和浪漫。
反而通过一系列家长里短,回归到了爱情的本质上。
两个人相爱,到底和什么东西有关?
两个人分开,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切以故事为噱头的展开,以情节为发起点的冲突,在最终关于爱情本质的讨论上,回归到了最平淡的本源。
无疑,汤姆几乎是个完美的情人,或者说爱人。
除去之前所说的外表,外柔内坚的性格,一切为爱娃着想的无私,细心的体贴,温柔的眼神,绅士一般柔和的秉性。
谈及自己的工作,他从不避讳自己打扑克为生的事实。
在爱娃女儿追问自己是不是因为钱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他可以有底气得说——
我自己赚的就够了
在遇到讨厌的同事欺负爱娃的时候,他可以像个男人一个反击回去。
在爱娃女儿生孩子的时候,他告诉她,女儿需要的不是医院,而是妈妈。
即便是这样一个男人,他们的感情还是一步一个坎。
为什么?
除了爱情本身的不完美,更多的,是年龄,家庭,社会,
是勇气的缺失,是信任的危机。
自始至终,爱娃面对汤姆,根本没有勇气和信心,反而是将自己的不自信,凌驾于他们俩的感情之上。
不论何种场合,只要有外人在,爱娃就坚称汤姆是“一个好朋友”。
虽然同是未提起他们的闲言碎语,爱娃自己却惶惶不可终日。
正像见汤姆父母时,汤姆父亲所说的——
唯一的原因在于,你抱着怀疑,爱娃
你自己
这些话说出来的时候,
导演已经把成人世界的爱情,完完整整得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真爱本身的意义,并不是别人所给你设定的界限,如果你太在乎这些,毁灭自己爱情的,往往是自己。
永远,不是说说而已。
更不是成人世界的童话或者游戏。
当我们学会无视那些世俗眼光设定的界限,真正珍惜自己的身边人。
当我们已经足够独立,用自己的理智而不是情绪去爱,
我们才会明白,爱,究竟是什么吧。
成人世界的爱情,早已无关于年龄,肤色,职业,门第,家庭,收入。
倘若你们是真爱,倘若你们昏迷了也会梦到对方的影子,念出对方的名字。
你玩着扑克,我搞着科研,
又能有多大的关系呢?
宽容的世界真美好
感谢还有导演给我们中年妇女拍撸片🙏 ps:再甜一点好吗我不怕齁
忘年恋无法调解的岁月难题。这段爱情不够浪漫动人,也不够写实残酷,两段五年后的时间跳跃更加显示出了剧本的单薄;没有太精妙的台词,人物角色的情感也不够充足,剩下的便只有话题性了。两星半。
男主某些深情款款的特写真的好像年轻版的梁朝伟!全程没什么起伏转折,感觉就是带着bgm的中年女性爱情流水帐,忽然之间五年了,忽然之间又五年了,看得我简直心痛:人生哪有那么多五年给你在犹豫中浪费啊!
给女人发糖,给男人开方。虽然是电视电影,但是非常细腻。编剧、表演、摄影、导演、造型,都起到了加强角色心理的作用。这世上的人生就像一首首的歌,有行板、进行曲,也有freestyle。大胆的爱总要小心翼翼。
德国人版“法国总统马克龙”
充分满足了三十岁以上老阿姨们的玛丽苏情结,这里有小狼狗同款的小鲜肉。
B站在线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046491/ 喜出望外的影片。
女科学家与年轻扑克手共度一夜,女方的疑虑与男方的从容随后更引发逾十年的忘年曲折感情。影片通过作为情感核心的女主角视角所反映的社会态度等同于将弗洛伊德的“超我”建立为潜在文本,时间跨度更令另类感情超越话题本身而成为角色的漫长学习过程,这些均为本情节剧把握戏剧与心理冲突的明显长处。
男主越到后面愈发出落得标致啊
相遇时男23,女44。同居五年,又分开五年,原来爱情真的可以不论年龄,这爱情童话,我竟然信了。有一个爱自己的人,不论年龄,性生活美满的一起变老,这样当然很好……(对面楼的女人又在电话里歇斯底里了……电话那头的人怎么受得了?所以,你永远不知道一个陌生人的煎熬。)
难得
不是年纪,不是职业,不是家庭,阻止爱情的永远是自我怀疑。十年再回首,佳人仍在否?
只有体验过才知道Tom多么真诚勇敢
现实的点在于女生因为爱情的选择受到的目光,不现实的点在于男生几乎没有一点年轻男生的不成熟没担当。
颜盛极,令人心碎。其他的都不重要。
忘年恋竟然写的比同性恋还艰难,女主又不是老太婆,男主又不是未成年!4分全给男主颜值。
忘年恋属于极小概率的事件,而一旦发生绝壁是真爱。所以忘年恋是一种成功概率极高的爱情模版。
忘年交,三十四十女人的爱情,好吧,我觉得很缥缈的感情,不是很现实
生活中不少这样的例子,多发生在名人身上,老牛嫩草,梨花海棠,总感觉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善始善终的乏善可陈,片中的故事是一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