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我经历了每一个年轻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当时我总觉得,没有人会真正的理解这些属于我们年轻人的事情,后来我错了,因为所有人都曾年轻过。”
01能困住我们的只有悲伤
做过很多美好的梦,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某些时候,我们觉得整个城市都是我们的,就好像这一切都能天长地久,可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以后是怎么样。
张弛有个快要散架的乐队,是个怀才不遇的文艺青年,透着忧郁。在一天早上,晨晨和他分手了。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李欣的男友拉拉,拉拉的梦想是成为歌手,一切似乎不谋而合。
晨晨准备将新朋友拉拉介绍给搞乐队的前男友张弛。三个人喝酒唱歌,尽情狂欢,只有拉拉不知道,那个晚上,李欣是从出狱的阿西那里回来的。一切都似乎没变,但一切又都在悄悄改变着。拉拉第一次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危机感。
“咱俩好多久了?”
“咱俩还能好多久?”
这是拉拉选择和李欣分手之前最后的发问,透着无奈,有一种燃烧过的灰烬质感。从拉拉第一次约李欣看电影时整理发型的小动作开始,谁也不会怀疑拉拉对李欣的真情,只是太多真相吞噬着真情。
02人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有点“反社会”
青年们的空虚和消极,杂糅在90年代上海的沉静气息里面。
网络并没有普及,通讯也不那么发达,一些年轻人在一起迷茫困惑,精力和空闲无处发泄。总是想着在青春里搞点什么,轰轰烈烈一下,不一样一下,这或许是每一代人正经历年轻时所想的事吧。
可怎么证明自己的年轻呢。
阿西为了保护李欣,帮她出气,意外导致告密的班干部身亡,阿西进了监狱。
在那之后,李欣接受了新的爱情,爱情原本是美好的,不幸在于,这段感情凌驾于背叛之上。
一切都在阿西出狱之后悄悄改变了。
03幻觉是根治不了的后遗症
后来李欣说,如果不是因为入狱,阿西和自己早就散了。这段感情里面,本来就充斥着不甘心,义气,暴力,掠夺。
但如果压根没有阿西存在过,拉拉是会和自己一直走下去的,李欣和拉拉之间永远隔着阿西做屏障。谁都无法真正坦白,安宁。
这其中还关乎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
拉拉知道李欣一直放不下阿西,所以看起来不那么“反社会”的拉拉最后捅死了阿西,结局肯定是入狱。
对于李欣,这两个曾爱自己的男人,一个先过失杀人入狱再死去,另一个先提分手随后杀人再入狱。
这段感情里,谁是施暴者,谁又是受害者呢,其实每个人都是感情的囚徒,想要获得自由,可那自由太奢侈了。
李欣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影片结尾,李欣说“我整个人都锈了。这就像穿了20年的衣裳,该换了。”
在这座城市待了那么久,从来没有离开过的李欣,终于决定要离开了。
“很多以前觉得轰轰烈烈的事情,现在想起来却是那么平淡,其实生活没有变,而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变了,我们开始学着回过头来看自己,看自己做过的事情。”
年轻的我们,以为自己的青春是热烈的,唯一的,别人不能理解的,但事实是青春是每一个人的。
片尾是李欣另一段幻觉,也是美好的梦。所有人都在,也都没有变老,身边依偎的小男孩,名字叫拉拉。
这是一部1995年的片子,那一年娄烨30岁,是他的第一部电影。片中的演员有王小帅、有万年不变的制片人耐安,还有贾宏声。
提到娄烨,就绕不开贾宏声。在娄烨的眼里,贾宏声是美的,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就必须要找贾宏声出演。在《周末情人》里,虽说王志文的戏份比贾宏声多,但是贾宏声的角色所代表的纯粹感和义无反顾是他们那一代人与社会冲撞的体现。片中有很多贾宏声的侧脸特写,在镜头下,显现的尽是他的游离感和忧郁感。阳光透过窗子将光打在贾宏声的脸上,他将头偏向一边,中分且浓密的头发下一双朦胧的眼睛望着镜头。
贾宏声也可以是骑摩托载着美美的马达,痞气中也有帅气,但是怎么都敌不过《周末情人》里纯粹的干净。
剧情里,因为一张被乐队主唱丢弃的纸,串联起了所有故事角色的相遇,有点像《恐怖份子》里的那一通电话。不同的是,娄烨更加注重的是影像的表达。可以看到,光是一张废纸飘零的拍摄,就是他摇晃镜头的体现,不美,但是好看。从追随废纸的拍摄能看到的是电影创作者的镜头想象力,带给观众的是视觉的体验与惊叹,就像杜琪峰的《枪火》里那场商场戏一样。
同样具有想象力,引爆我的还有拉拉登台演唱摇滚和阿欣去找阿西这两个镜头、声音的来回切换与叠加。都是发泄,一种是原始的欲望,一种是心底的反抗,二者都刺激的着感官,都是那个年代人的反抗。
台词风格很娄烨,他后续的片子里也是一如既往的不会少一些精准的有些执拗的自省式的台词,但是不得不说这片子里的“不是世界改变了我们,是我们自己在变”类似的话,现在看来显得很装和故意了。
这是娄烨的第一部电影,算不上多么的厉害,但是粗粝的画面,摇晃的镜头还有他偏爱的脸部特写已经存在了,后续的电影里也会一直出现。
看了很多他的作品后,倒回去看他的第一部作品,我发现我还是爱他的,我还是吃他这一套的。我喜欢被他电影中阴郁包围的感觉,看他的电影,总能让我思考点什么。他在九十年代,自己二三十岁的时候,拍的是自己生活的时代那帮人简单、迷茫、理想主义、摇滚还有些失落的样子,那我们呢?九十年代出生的我们,现如今也是二十当头的年龄,我们是否能有一部我们在自己的年代成长起来的这个劲的电影?
依然是手持摄影与长镜头,这一次以后跟镜头占主要部分,配乐是充满香港警匪片意味的音乐,然而这里没有义薄云天和兄弟情义,只有青春荷尔蒙的躁动。呼吸感的镜头更添加了一种冲突感、冲撞之感。
雨依然是娄烨电影中的幽灵,在这里的雨更像是一张由这里边的青年之间的关系网的外化,一张乐谱飘飞到阿西手里,这是另一个帮派热爱的事业,到阿西手里则是一张废纸。于是这张飘飞的纸就像织这张网的针,穿起了两个帮派的矛盾。他们互相挑衅,一腔激情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
在那个深夜,三个年轻人在屋子里大声放着音乐,唱的别人无法入睡,于是整个城市都像是交到了他们手里,黑夜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对酒精的借助、对音乐的依赖、对性产生的运动感的痴迷,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还存在着、还活动着。
各种路牌指标的固定镜头像是社会对他们的既定的要求,但他们与这些指示牌格格不入,并我行我素,用自己的规则对抗着社会。于是只有最后结尾的场景选择一个晴朗的白天,依然是固定镜头拍摄的指示牌,青年们“扮做”成功模样从豪车中依次下来,这是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但我宁愿觉得这是一场理想的梦,这群年轻人更多时是像拉拉在雨中祈求车里的人帮帮他一样无助和迷茫。
他们迫切的想要在这个社会留下自己执着而独特的身影。然而他们并不理解这个社会,只是在一种青春荷尔蒙分泌过剩的状态下进行的一场狂迷的实践,这场实践让他们只能成为边缘、成为尘埃。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开头的字幕说他们需要帮助的原因。
其实相较于表现边缘人物来说,贾樟柯的影像相较于娄烨更显疏离,而二者的电影中都充满了尘世喧闹的杂音,贾樟柯电影中的香港电影之音,娄烨这部电影中酒吧中的《天涯歌女》,这些声音显示出电影中的人内心的躁动,体现了六代导演对年轻人内心世界的体察和关注。
那是关于他们的青春年少,那是关于他们的九十年代。
娄烨的这部电影充满了颓废的气质。一群人无所事事,放荡不羁,个性张扬。他们也有青春的迷茫。用酒精麻醉自己,和一帮兄弟沉浸在音乐里。也有爱情的烦恼。这就是九十年代中期的那群先锋青年的状况,是,那确实是先锋青年。九四年的红磡演唱会,那群热血的摇滚青年还在耳边疯狂地拨弄着乐器,新世纪的路该怎么走?我也替他们感到担忧。
所以这就是娄烨的底色吗 时代的雷雨在深景里 年轻人的情杀在浅景里
王志文是上海人,娄烨也是上海人,这个片子某种程度上来说唤醒了我对80年代上海的记忆。影片一开场我就知道这是在上海拍的,马晓晴住的房子是石库门,贾宏声出狱的镜头路牌上写着”虹桥机场“,纸张飘的是外滩,贾宏声还听”东方广播电台的相伴到黎明“,高中时候我也听过。桌子上放着万宝路可口可乐…
娄烨早期作品,还显粗糙。那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年代,空气中弥漫着利比多。我就是喜欢王志文,他年轻的样子太摇滚了!马晓晴好老相,《北京人在纽约》里演姜文的女儿,接受不能啊。
娄烨处女作。三角恋、大雨、手持长镜头的风格已经确立。加上摇滚,确实有种惊世骇俗的另类。当然现在看就有些稚嫩可笑了。马晓晴、王志文与贾宏声这牛逼组合对于诠释这个故事再合适不过了。三星半。至此娄烨作品已补完。娄烨的每部电影都有一种山雨欲来的闷热压抑潮湿感。
大概比《危情少女》圆熟周正,但又嫌四平八稳。时间拉到了当下,都市年轻人的躁狂,聚合在身体里,情感中,总有一腔的热血与苦闷不知该作哪些时髦的或标榜的发泄,亦或是表演。九十年代真合适出这类落魄艺术家,或者广义的迷茫青年。像他们所说的,不是社会不理解他们,而是他们不理解他们。过去的也就过去了,清醒的也不知道清醒个什么才好。似乎有了一些夏宫的雏形。(贾宏声出来时,有一刹那想起了《过春天》的孙阳)(里面讲的粤语都好烂唉)
在一群职业和非职业的演员组成的边缘艺术青年的卡司中,王小帅就是那个最乡最没艺术气质的"艺术家",怎样的调度和切换都掩盖不了这一点,连他向马晓晴抛媚眼的俏皮动作都居然有冷场效果。
是娄烨的风格,镜头语言很有张力和质感。王志文唱摇滚好酷啊,贾宏声一如既往的帅,马晓晴真的就是那个年代的叛逆萝莉。喜欢里边伴着歌曲出现的画面。如果不是配音是原声是不是节奏更好一点?
娄烨的第一部长片,可明显看出许多手法还不成熟,不过娄式风格已经隐隐可见。真心觉得贾宏声特别帅,王志文也很帅但跟贾宏声一比我更希望贾宏声把他捅死 红色部队
你们都曾年轻过,现在你们老了,只是太阳底下的迷惘,还流淌在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
集魔幻 恐怖 动作 黑帮 时尚 哲学 地下音乐 残酷青春 都市言情 女同 男同以及其他无数炫酷元素于一身的佳片!平均每隔三分钟就会出现一个笑点!虽然它是如此的屎但我还是必须再说一次,嫁人就得嫁王志文那样儿的!
满怀激情 热爱电影 自古华山一条道 一条道走到黑的艺术青年娄烨
现在看比较傻,但是那时候一定觉得很帅吧。每个时代的少年都有相同的苦闷、烦恼以及文艺腔调
你死我活的爱情,暧昧不明的城市,迷惑性的镜头,虽然剧情略单薄,但娄烨风格已显现。贾宏声的阴郁身影和王志文的摇滚范儿都让人印象深刻,至于王小帅还是当导演比较好。
之后成为娄烨影像标签的电影语言在本作中即有成熟的表现,长镜头、手持摄像,混剪、「标签纪录」以及很多导演都喜欢的「雨的意象」在廿年后依旧令人激动,与其说是一代青年人的恋爱失败故事,不如说是90年代开始青年人「迷惘」的写照,从「愤怒」、到「失望」到「离开」,一代代人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宿命,却无从答案,配乐和音乐主题非常符合当时的环境,较之当下烂俗导演们滥用「时代金曲」来媚俗和「情怀消费」如同云泥之别。
比坑爹恐怖片《危情少女》好太多了。城市电影,典型第六代却有着史诗气度。娄公子的语言很自觉(早在95年啊亲)。另外本片的叙事方式很有趣,旁白和叙事。音乐也不错。
上海的故事,一帮京片子在拍,总体还算不上讨厌。拍得节奏乱七八糟的,剪得也很一般。移动的略长的镜头还可以,挺有气势的。几个演员的表演使得片子加分。基本可以理解这片子的立意,可还是看得不胜其烦,加上感情纠结,让我最后只好去睡觉了。第N天中午吃饭才补上,结尾挺好玩,马晓晴一身肉让我笑了
2019-7-27重看;3.5;与《危情少女》连看特别有意义:“仿佛在做一个梦,分不清真假。”群像塑造与叙事合拢几乎可窥见xg时期的影子,我们是他们,他们亦是我们。频繁出现的上海地名依然诡异如异国,几乎架空的社会背景,在众声喧哗中拼凑出时代碎片;巴黎属于我们,这个城市属于我们,我们一起游荡在夜的黑暗中,然后被烈火吞噬,伤花怒放时期的天真和幻灭,以为可以天长地久,其实一无所有,并没有诗意的远方,唯有恒久的彷徨;游走长镜的不安,雨水冲刷的上海正处于重建的混乱之中,90年代最后的理想主义青年们如困兽地决绝告别。陈百强的歌声与《相伴到黎明》作为伴随时间流淌并渗入的元素,成为一种隐性的标识,而非后来许多作品为自诩90年代而强贴的标签。从一开始,娄烨的音乐品味就这么好,令人赞叹。王志文和贾宏声也太帅了。
"很多以前觉得轰轰烈烈的事情,现在想起来却是那么平淡。其实生活没有变,而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变了。我们开始学着回过头来看自己,看自己做过的事情..."。故事在上海,却看起来很北京。讲述一个迷茫的时代,一群不被理解的异类,一段无的放矢的青春,一种过了今天不知明天又如何的生活。
即便伴随着穿帮,第一镜还是底气满满地在说:娄烨来了。被豆瓣骗了,以为拍在《危情少女》之后,还想说演唱会真酷,像在和不属于自己的土气表现主义告别。“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不是社会不理解我们,而是我们不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一个不算好的、和《美国风情画》有共性的本土年代群像。这片特好玩,渣资源的内嵌英字到了高潮戏会跟着节奏一起跳动。
无因的欲望,三角恋,大雨,撒谎的摄影机,娄电影的基本模型其实已经出来了,风格化的摄影也有明显在尝试的痕迹。只是故事实在弱爆,强抒情,适得其反。看在贾、王、马的面子上,勉强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