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兴起,让世界人民开始把目光关注于电影的纪实本性。
罗西里尼把他对于战后的意大利现实,用最真实的笔触表达了出来。
影片由6个故事组成,罗西里尼通过这部影片去关注于法西斯统治下的各色人群的艰苦生活与抗争历史。
阴暗的色调,灰蒙蒙的天空,家徒四壁的环境,战火燃烧的断壁残垣,一种比真实还要真实,比残酷还要残酷的现实扑面而来。
罗西里尼没有刻意地去讲述什么,只是在记录着,把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以一种最真诚最真实的态度表达出来。
他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真实
第20届#法罗岛电影节#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战火》,下面请看前线涉足战争之地的黎民百姓的评价了!
果树:
结构简单粗暴,好在内核完整。各个人物都带着点抽象的概况感,但全片成功地呈现出人道光芒。
保嵩:
用故事集理念来拍战争片很新颖,第一部罗西里尼。最爱第一个故事,可能因为他们误会那个意大利女孩吧,看完第三个故事还对第一个故事难过。
Morning:
盟军从西西里岛向上移动到意大利北部过程里发生的几个小故事,战争背景有效的统领了他们,他们的关系的改变离不开这个背景,每个故事都是做普通人物关系的范本,不强人设,不刻板印象,不操控故事,不渲染情绪,但它们的写实和背后的现实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觉得这也是对家国的另一种理解,我怀抱着这片土地,我的眼睛看到了这么多容易湮灭的微不足道的事物。
Not Here:
战争中的人情世故,每一个故事的视角都不一样,所以感觉也不太好比较。个人最喜欢第四个故事,穿越战场时最无言也最波涛汹涌。
子夜无人:
非常生动的战时大后方写照,人物群像塑造得极其成功,在“写实”与“戏剧化”之间维持了恰到好处的分寸,情感是饱满的、浓烈的但绝非煽动的,从宏大叙事的陷阱中脱身做到视角下移,枪火与厮杀之外永远沸腾的是真实的人性。
松野空松:
以美意双方为敌开始,到美意合作对付德军结束,朋友的母题在逐渐升华,最喜欢中间三个直接的战争无关的部分,黑人大兵被偷东西,美国大兵与妓女的邂逅,穿越战区寻找爱人/家人。
SONGMJ23:
除了组成故事本身的那些“有意建构的镜头”,罗西里尼穿插其中的历史真实场面可能同样是作为一种”有意“的设计而存在,旨在凸显现实的多面性和人性之复杂。这种对影像与现实间是否存在某种“相互诞生”关系的深刻探讨与实验,正是新现实主义运动能够不断推出各种风格迥异的现实诗篇的一大源泉。
FranzCamus:
六则故事,组成一幅意大利二战浮世绘。 六则故事,描绘出二战之间意大利普通民众水深火热的生活。 六则故事,没有从正面战场来描述残酷的战斗。只是从不同方面来表达出罗西里尼对于整个社会的一种挽歌。有流离失所的百姓,有为生活所迫而站街的女性,有崇高理想反对法西斯的游击队员,也有偏安一隅对上帝依旧憧憬的僧侣。众人皆是残酷战争下的牺牲品。 给我一种在看白先勇的小说《台北人》的即视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
给艾德林的诗:
六则故事一面情境,彼时现实中的姿态纪实,情感落实也不乏戏剧性和起承转合与遗憾,罗西里尼这部比起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似乎更能唤起一个经验如何能更自然地适用新现实主义语法的问题(笑)。
#FIFF20#DAY1的场刊将在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知道为什么费里尼这么喜欢这部电影了。我被每一个故事感动。
SIFF2014 6.21 15:45 和平四厅 六段式结构,关于人道主义的经典母题,堪称WW2十日谈。
8/10。在每个篇章开始的拟纪录片中,街头行驶的坦克队列与城市废墟、高耸的古罗马斗兽场遗迹形成一种忧伤的对望,被破坏的历史文明以相互凝视的方式重回视野,如木偶戏片段中代表基督教的白色木偶与象征异教徒的黑色木偶决斗,台下观众们为高喊正义的白色木偶振臂欢呼,一名酒醉的黑人军警冲上舞台,又被愤怒的观众拉下来,无独有偶的是亚平宁修道院的故事,意大利教士为信仰新教、犹太教的美国随军牧师到来而恐慌不已,甚至在窗前跪祈,十字军东征和美国占领军的文化管制、新教与天主教的历史宿怨,当下与历史的边界都在间接喻指中渐渐模糊。罗西里尼采用全景拍摄自然,展现人物时却转换为视角很有限的中近景,使观众迷失了历史与文明的方位,就像火山山丘中迷路的美国大兵无法与村民顺利沟通,就像黑人军警迷失在交错的道路里,被引入复杂的历史语境。
二战胜利前夕美军进军意大利时的六个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短片,反应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爱与遗憾。每个短片都做到了足够的留白,使得文本之外存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影像上比罗马不设防提升了不少,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使本片获得了史料价值。
三部曲补全了。小故事的简单连缀,中近景自然光,每个城市每个阶层的人们在战争到来之时的细微情感,和罗马不设防很像,新写实的特点,无头无尾,无言旁观。不过故事本身还是带着一点人情冷暖的诗意。
罗西尼当时一定有种迫切感,这部六个故事组成的电影,相当于战时/战后意大利的纪录片。我最喜欢小男孩和美国黑人那部(黑人唱歌太美),还有教堂那部,修士们感觉太真实了。
120分钟居然看得有点累~六个故事水平太参差了,故事和结构倒是都不差,但有些内核不过知音水平,而且演员太水~最后一个故事除了漂亮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祖国白洋淀抗日故事的意大利抗德版,罗马妓女故事好像日本电影~另,深刻觉得米国人民某种意义上被黑了,各路意大利人演英美人民,英语完全听不懂~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第二部,选取了盟军登陆意大利后在西西里,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伦萨,教堂和游击队的六段故事。美国人戏都很多,通过他们与当地人的接触和对抗纳粹德军折射诸多语言文化阶级信仰的不同以及劫难经过带来的创伤和改变。资料馆4K修复版。
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剧本由导演和费里尼共同完成,里面有六个小故事,分别表现二战期间意大利的不同层面。演员多数是非职业,而且即兴表演的成分很浓。影片具有纪录片的视觉风格,故事结构尽管松散,但欧亨利小说的痕迹依稀可见。影片赢得1946年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剧情片奖。
随着战争的推进见识到了什么?军人、妓女、孤儿、僧侣、游击队员......一切的感情欲喷薄而出之际而又戛然而止。这就是战争!
#SIFF# 罗西里尼的本质就是悲观中透出一种难以名状的compassion,几个故事都能看得出来。弗兰切斯卡太动人,山中教士一段很受触动。除了对战争与人的描写,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沟通障碍”的刻画,无论是语言、社会阶层、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都有涉及,深度惊人。
战火纷飞,一点又一点地照耀各个阶层、身份与角落。新现实主义冷眼旁观,却又焚心似火,枪眼刀尖下的残酷一览无遗,但一些一擦即着的信任与英勇,如梦似幻的情愫与念想,随风而去的芥蒂与羞赧,总是战争长卷里闪亮的美好。当施暴者被妄念洗脑,希望和平的大势能将他们碾压得体无完肤。@资料馆
确实三部曲最佳(虽然Open City我只看了一半),看完有种虚脱感;就像罗西里尼自己说的,Open City里还有很多“old ingredients”,Paisan真的是pure and new,而且更动人,尤其是那些日常的细节。要拍现实主义,你必须要有对爱的信念。脱离studio,即兴,但仍保有强大的控制力和技术创新,伟大之作。
勉强及格。六个短片的合集,呈现了盟军登陆意大利后的种种情状,六个故事的时间背景比较散乱,风格也不一样。一是帮美国兵带路的意大利姑娘死在孤堡,二是美国黑人兵和偷鞋孩子的交情(这些小孩还玩起了卖黑人的把戏),三是美国兵与已做了妓女的意大利姑娘重逢,二人曾一见钟情最后还是戛然而止(这是全片唯一令人动容的时刻),四是寻找昔日画家如今的游击队领导却听闻对方死讯,五是美国随军牧师与意大利教士达成理解,六是44年胜利前夕一支悲壮抵抗至死的游击队的故事。借46年真实世情的帮助,镜头里有不少残垣断壁,还雇了战斗机出镜,临场感尚可,六个故事基本都有乍起旋灭、仿佛从现实上挖取一块下来的纪实倾向,姿态感十足,但并无趣味,反倒是第三、第四个故事在奇情、奇景的通俗路线上走的稳当,摄影也更开阔透亮(第六个的河拍的也挺美)
其实六个故事都可以变得很煽情,但罗西里尼的妙处就在于点到为止,更加产生一种真实感。战争容不得人们在情感那里停留过长。结尾真是伟大。随着德军溺毙游击队员的河水的动荡波纹,传来了报告1944年冬天二战胜利的话外音。
#资料馆留影#看完后也算大致了解Italia的二战生活,用纪录片的手法(很多珍贵史料,类比《印度》),六个小人物的边缘小故事,关于爱恨关于信仰关于战争,也都与美国大兵有关,作为“战后三部曲”之二,Rossellini的深刻与人文哲思在本片几乎达到一个顶峰,只是这也恰恰成为本片观赏性不强的原因,前几个还好,但等到讲游击队的第六个故事出现时,我几乎有些不耐烦了,但等“FIN”的字幕出现,又忍不住回味,才明白这是怎样一部杰作,Rossellini是怎样一位伟大先驱,他的勇气与创新,直接影响法国“新浪潮”,鼓舞后来影人把摄像机带上街头,对准时刻鲜活又残酷的生活。
罗西里尼 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最后一部是《德意志零年》。
除了第四段都挺喜欢的。尤其前三段,不拍战火,但把战火中的二人关系拍得情感力量十足,悲天悯人;全是一美一意的组合,沟通不畅,但慰藉、温存、错过、遗憾、悲伤的情绪在英语和意语的错落交叉中饱满相融。最后一段也有这样的意味,只可惜真正拍起「战火」本身来,反倒露怯了。
已下avi 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语言交流之外的情感沟通,在特殊背景下的感情故事,人物即普通又典型,最后的结局很有感觉,整片在平静下有一种潜动的力度。看得出有某些费里尼的影子,比起新现的其它作品少了些许悲催与悲悯,多了很多温暖与小趣味。表演虽然僵硬但有时代特色。很舒服的一部短篇集。
二战结束次年就拍出这么真实的战争片子不容易 第三段和最好看 其他几个故事不是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