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斯普利钦永远都在用电影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无论他故事的主人公在《现代法国艳史》和《青春的三段回忆》叫保罗,还是在今年开幕戛纳电影节的《伊斯梅尔的幽魂》中那样换了一个名字,他的御用演员马修·阿马立克其实都在饰演德斯普利钦他自己。
就像伍迪·艾伦因为年事已高,每年的新电影都请一位年轻男演员当主角,却让总让人觉得在演他自己。作者电影的印记并不仅仅体现在导演艺术风格的持续性,更多的体现在导演个人的人生体验与思考在作品上的投射。
虽说德斯普利钦多次在采访中否认作品中的个人印记与作品之间的持续性,按他自己的原话来说“这一部电影是对上一部电影的推翻”,但是难以忽视的是他之前作品中的元素再次在《伊斯梅尔的幽魂》中出现:三角恋,间谍活动,艺术家的创作危机,家庭关系,童年回忆等等。
这些元素在电影的前半个小时里就得以一一呈现:一串法国情报工作人员的快速剪辑伴着令人紧张的弦乐开场,他们谈论着一位背景神秘,自学成才,会讲多国语言的年轻人Ivan( 路易·加瑞尔饰 )神秘消失在了世界的另一端。
而在展现了当年Ivan是如何被收编为情报工作人员之后,话锋一转我们发现这只是导演伊斯梅尔( 马修·阿马立克 饰)正在写作与拍摄的一部电影,Ivan是他多年未年的兄弟。
伊斯梅尔把自己沉浸在无尽的酒精和安眠药片之中,以忘记自己的过去——21年前他的妻子Carlotta ( 玛丽昂·歌迪亚饰 )突然人间蒸发,经过近10年的寻找无果,伊斯梅尔不得不亲自在文件上签字声明妻子的“死亡”,而这把他自己和他岳父留在了无尽的苦痛之中。
此时的他已经遇到了新的爱情Sylvia(夏洛特·甘斯布饰),在她的帮助下渐渐走出过去的阴影。不过两人在岛上度假的一个甜蜜周末,却被突然打破:伊斯梅尔失踪20多年的前妻Carlotta 如同“幽魂”一般突然出现在了这对情侣面前。
其实电影的标题在故事上有一定的误导嫌疑,其实妻子Carlotta并没有死亡,她还活着,而21年前与伊斯梅尔沉重的婚姻生活正是促使她不辞而别的原因。
伊斯梅尔很快发现自己夹在新欢与旧爱之间无法选择:妻子Carlotta热情似火,情人Sylvia柔情似水,但是她们身上却都有着类似的致命吸引力,一个是难以忘怀的过去,一个是让人神往的未来。
不过就在Sylvia因为难以忍受他对前妻的留恋愤而离开之后,伊斯梅尔也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心之所属:与过去的断离才能真正开始改变,这也是德斯普利钦电影作品一直在试图回答的问题,我们该是否可以改变自己,甚至于拥有更好的自己?
前妻的神秘归来并不是伊斯梅尔生活中唯一的“幽魂”,他拍摄的电影主人公Ivan以另外的一种形式干扰着他的现实生活。
我们同样也能找到诸多Ivan和伊斯梅尔的共同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同一个人:在进行间谍活动时,Ivan拒绝使用手机,而现实中伊斯梅尔打电话也得向出租车司机借;Ivan很年轻就结了婚,而伊斯梅尔和Carlotta结婚时也才20岁出头;Ivan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城市Roubaix,而伊斯梅尔在电影的后半段陷入人生危机之时也回到老家Roubaix,试图从童年回忆中找到救赎。
电影之外,小城Roubaix也是导演德斯普利钦的出身地,他曾多次以这座充满了童年回忆的城市为背景拍摄电影。这两个本为一体的人物,其实出发点还是德斯普利钦自己。
导演试图以电影的形式重新创造自我,完成改变,所以才有了《伊斯梅尔的幽魂》,而电影中的人物也在做同样的尝试,创造出了Ivan这个角色,以求改变自己的人生。幸运的是伊斯梅尔最后完成了改变,情人Sylvia回到了他身边,他们一起在等待一个孩子的降生。
电影的最后一段:夏洛特·甘斯布饰演的情人Sylvia对着镜头向观众代替伊斯梅尔讲述他的转变,“人生还在不停的到来”,正如《阿甘正传》开场著名的一句话来解释,“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当情人Sylvia最后问仍在不停创作的伊斯梅尔在干嘛时,他回答”还在工作”,我们永远还想要更多的人生,即使我们不知道接下来的际遇是苦还是甜。
为了入选并开幕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德斯普利钦不得不把《伊斯梅尔的幽魂》剪到了两个小时以内,但是很显然他想表达的内容的复杂性,用不到两个小时讲清楚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在全法国同时公映的,还有一版导演剪辑版,只能在法国巴黎一些艺术电影院才能看到,而在导演剪辑版里多出来的几十分钟内,也许会更清晰的让观众明白德斯普利钦的理想诉求,而且在此之上的,让我们明白自己真正的人生追求。
撰稿/牛腩羊耳朵(戛纳) 编辑/余小岛(上海)
在电影的前一个小时,我十分认同众多的影评人批评这部片子是“过度的优质表达”。直到后来我在一个下暴雨的夜晚看到了这段对话,一段偶尔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的对话,以及偶尔出现在我的噩梦中的桥段。
我喜欢西尔维娅离开时靠窗饮酒的样子,并希望既然我已经在光影里看到了生活中不大可能出现的糟糕恐惧,它就真的不会在我的生活中真实地无聊地复现。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而这部片子的某个片段触到了我的痛感,所以对于我来说,它是一部好电。
题材,类型,风格元素的混合,加上本身是戏中戏的。遗憾还是情绪也混了,时而喜剧,时而深情,时而疯狂,看下来有些莫名其妙。不过,甘斯布仍然很有魅力,有属于她年龄的魅力,也有小于她年龄的魅力。 本片导演也是这次平遥节的评委,慕名看了他的这个新片。看着几位法国老戏骨尽情飙戏还是挺过瘾的事,只是剧作的庞杂、臃肿,导演的过分用力、炫技毁了影片的节奏和叙事。还不到六十岁的导演,一旦成名被宠之后,为什么总是会如此自我膨胀、不知节制呢?中外都有不少例子,值得思考。
《伊斯梅尔的幽魂》阿诺德斯普里钦2017年作品,阿马立克、路易加瑞尔、歌迪亚、夏洛特甘斯布主演。
(电影让我想起《禁忌房间》)这是一个压力巨大处于创作痴狂中的艺术家的大脑。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交织在一起彼此呼唤相互投射彼此影响,使男主处于一种近乎脑内爆炸式的癫狂的精神状态。影片中现实部分是逆序剪辑的,而反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信息量极大涉及面很广:除了男主作为电影工作者在专业上的痴迷探索外(关于透视画面等),个人经历、成长背景、情感关系也都以强烈极致的方式投射在其创作中:自我、父女、兄弟、夫妻等等。男主巨大的精神压力是他的创作源泉也是他自我毁灭的根源,只有物理学家女友才是他精神的故乡与家园,才能是他从狂躁中平静并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这部影片给我很多的启示:无常的人生为什么要执着?执着的意义是否就是执着本身?“失去”或许才是对失去女儿的父亲失去妻子的丈夫的意义。如果你是女儿、妻子、丈夫、兄弟、父亲,都可以从这些情感关系中获得一些启示。
这是阿马立克作为艺术家又一次全情投入爆发的创作。当他出现在大银幕上我忍住了nc粉一般在心底的惊呼,就如同路易加瑞尔出现时,坐在我右边的年长女性发出轻轻地一声,我听到了她心底的叫声。
好吧,影片可研究的细节、值得回味的感触、引发的思考太多太多,我要去我的电影库再细细二刷一遍了。
作为为数不多的正宗戛纳嫡系导演,阿诺·戴普勒尚先后有 8 次入选主竞赛的惊人记录,然而他的拿奖运气也是够背的,至今仍颗粒无收。也许戛纳为了适当补偿这位名副其实的作者导演,在 2017 年选了《伊斯梅尔的幽魂》来做开幕电影。通常戛纳开幕片都是星光熠熠的好莱坞电影,或者是令人捧腹狂笑的喜剧片,印象中选择这种作者类型的影片相当罕见。
不过,这部作品有着不输好莱坞星光的演员阵容倒是事实,凯撒影帝马修·阿马力克、戛纳影后夏洛特·甘斯布、奥斯卡影后马丽昂·歌迪亚……这还是一部关于电影创作的影片,其戏中戏情节有着不俗的喜剧效果,令人对这位无冕之王刮目相看。
熟悉戴普勒尚的影迷很清楚他的作品大部分都以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并时常出现回忆的情节,透过复述个人经历来抵达自我认知与实现存在价值。这部《伊斯梅尔的幽魂》同样有着类似的主题,主人公是一位遇到创作困境的导演,另一边厢,他失踪多年的妻子突然造访,给他的感情生活带来困扰。于是,他不得不在感情、亲情、创作的多重困境里做出抉择,解开各种心理郁结,实现和解。
复杂化的文本结构是戴普勒尚作品的鲜明标签,线性叙事往往融入现实、回忆与虚构的情节,呈现出意识流的状态,而这部作品可谓他近年来最大胆繁复的一次叙事实验。表面上围绕伊斯梅尔这位导演展开,在倒叙里引出他的情人,在插叙里引出消失多年的妻子,在戏中戏与现实交错的情节里引出弟弟。然而,这种打破线性叙事的手法和常见的有所不同,因为这些引入的角色各自衍生出相应独立的叙事视角,偏离出主人公的叙事线。如此纷繁杂乱的情节让观众一度分不清叙事的主次轻重,而这种独特的结构又与片中提到的著名画家波洛克的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展示出一种立体主义的叙事文本结构。
这种结构犹如绘画中的透视法,叙事不再以单一人物作为叙事中心,主人公回忆里或虚构衍生出来的角色都具有同等的份量。最明显的莫过于戏中戏的外交官角色,既可以看作是主人公对现实中弟弟的虚构,也可视为主人公自我投射的想象。角色甚至不再依附在主人公的叙事线上,比如消失多年后的妻子与其父亲重聚的好几场戏就有貌似离题的效果。
这种立体主义的叙事建立在高超的剪辑手法上,如果说前半段的三角恋情尚且让人能跟得上节奏的话,那么后半段就彻底让人如堕雾中。戴普勒尚彻底摆脱了叙事逻辑性,完全依赖情绪将不同时空的碎片情节拼接起来,而这种消弭真实/虚构的边界、时空跳跃的突兀观感则成为了众人诟病的根源。
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类型的糅合,在跨度相当大的类型情节里炮制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这种尝试从 2015 年《青春的三段回忆》便渐露端倪,更延续到之后的《鲁贝之灯》。在这部作品中,戴普勒尚挑选了东方题材里极其常见的“回魂”情节,然而这不是为了吓人的惊悚设计,也不是破镜重圆的人鬼恋,而是用西方人的思维角度去颠覆与诠释这种东方神秘主义的俗套,令爱情和惊悚类型融合的实验显得更为高级,更有法国知识分子的感性色彩。
此外,戴普勒尚继《哨兵》和《青春的三段回忆》后,再次展示出对间谍片的狡黠趣味,一开场就将此类型的氛围提升至咄咄逼人的程度,其后更嵌入诸如恐怖分子、监狱、俄罗斯间谍、炸弹爆头等惊险的情节设计,令观众对几位大牌演员声嘶力竭、夸张过火的三角恋情节感到乏味之余,收获到出乎意料的体验。
作为影片的题眼,“幽魂”并非仅仅指向失踪多年后突然归来的妻子,尽管这一部分占据相当重要的比例,引出男主角的感情困扰;同时还指向多年不相往来的弟弟,主人公与弟弟之间的沟通困境,透过代入式的电影创作来审视自身的缺陷,从而实现自我和解。也许,还有犹太人的身份立场、成长地鲁贝等等都是主人公的“幽魂”,这些在他人生经历上难以磨灭的人和事物不时困扰着他的感情与创作生活。
由此,这部作品或多或少带有戴普勒尚的自传意味,他借由御用男演员阿马力克饰演的角色,表达出对亲情、爱情、宗教信仰等的态度,以及他遭遇创作困境时的心态变化,这一点在后半段主人公与制片人之间荒唐可笑的经历中展露无遗(导演玩失踪躲在家乡养鸡、研究文艺复兴绘画、枪击制片人、被绑架回去拍片),这也是全片最疯狂而不加节制的段落。
对于普通人来说,“幽魂”往往是个人经历中难以启齿的部分,而戴普勒尚却用如此大胆轻快的口吻、嬉笑玩闹的姿态呈现这个主题核心,令这部作品绽放出极其任性、却自信随性的光芒。不论在法国还是世界范围内,相信都是一位相当罕见的作者导演。
背叛有理,疯狂无罪
整部电影满满都是疯狂,一声不吭离开父亲和丈夫,远走他乡的放荡妻子;因为妻子出走而趋于疯狂又本性风流的导演丈夫;被残疾弟弟拖累,耽误青春,和有妇之夫纠缠的情人;抵抗过纳粹,爱女如命的犹太父亲。这几个人生都有了裂痕的人物构成了一部画面昏暗的电影。但我看到这部混乱的电影,感受到的只有踏实。好像飘在半空的身体终于接触到了地面。体验到了电影里的苦闷和茫然,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好像也被人分担了,一切荒谬感都在观影中被合理化,所有苦闷被赋予了意义,在电影里找到了一个镜像,得到少许安慰。
这部电影里演员对情绪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
每个人的内心,都得不到满足。偏去横生许多波折,才能拨开迷雾。
每个人都干尽疯狂的事情,并且在疯狂之后若无其事理直气壮地继续生活。抛开一切道德评判,电影里每个怯懦的人都活成了自己的上帝。
老婆失踪了,老公可以一脸呆萌地和老丈人往事如烟;老婆抛弃了老公和父亲,却又能满脸单纯地回来要求丈夫回到她身边;情人和婚姻内的男人发生婚外情,能够毫不在意地对下一个情人说“我喜欢已婚男人”。
虽然我们迷路了,但我们依旧能轻盈地踏上回途。
惊讶!
惊喜!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戴着厚重的面具。时间久了,忘了自己是谁,任恐惧蔓延滋长。
外人看来快乐爱笑的夏洛特,母亲早亡,在父亲的宠溺下任性长大。有一个在自己面前唯唯诺诺的丈夫,却抵抗不了内心的不安和莫名的恐惧,只想自己永远消失,坐上了一列火车,从此一去就是21年。直到她在印度重新结婚、丧偶,她选择了回到了丈夫身边。“我已经不年轻了,我要回到你身边“ 看到妻子说这话时两眼扑闪扑闪的单纯和坚定,没有什么能够更加轻描淡写,她真的不再沉重了。
可惜,人可以回来,但感情再也回不到从前。
至于丈夫,我看影评里说道丈夫是因为小时候性侵了弟弟心生内疚,所以精神失常。虽然丈夫跟制片人手舞足蹈地讲电影接下来的情节的时候确实有说到电影里的人物被哥哥强奸,但是我不觉得这是在映射他自己做过这种龌龊事?
他看起来是那么无公害。本来就是一个带着面具生活的人,也一直都不是情绪稳定的人。是甘斯布饰演的情人出现后才撕掉了他的面具,让他回归了正常的精神状态。丈夫和妻子都是脆弱的,他们无法相互支持,但是坚强的情人不同,她可以做丈夫灵魂的主心骨。
妻子的父亲是犹太人,抵抗过纳粹,战后成了著名的导演。性格强势古怪。但是放到犹太人这个身份背景下,那些强势也不过是弱者强装的姿态来自我保护。
这部电影甚至不需要剧情,光是这些人的情绪就已经足够撑起两个小时。导演很自然地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把这些情绪释放出来。光这一点,就比很多万分突兀的奥斯卡入围影片要强。
当然电影最后情绪有点串了,本来正沉浸在那份压抑和疯狂中,突然就被戏中戏里有点无厘头的剧情和喜剧式的表演给打乱了。
温情的结局很尴尬。不破不立,向死而生,可是最后整出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尾也是哭笑不得。最后20分钟可惜了。
感叹路易加瑞尔还是在他爸的电影里最帅啊。电影整体比较乱,有种想到哪说到哪的随意感,不过几个演员都是喜欢的,而且好像都被挖掘出了别样的魅力。戛纳竟然放个非导演剪辑版,也不差那几分钟,为什么呢?
S'inventer lui même et s'en débarrasser
本片导演也是这次平遥节的评委,慕名看了他的这个新片。看着几位法国老戏骨尽情飙戏还是挺过瘾的事,只是剧作的庞杂、臃肿,导演的过分用力、炫技毁了影片的节奏和叙事。还不到六十岁的导演,一旦成名被宠之后,为什么总是会如此自我膨胀、不知节制呢?中外都有不少例子,值得思考。
伊斯梅尔的间谍电影拍到瓶颈,他恨弟弟童年恃宠;西尔维娅与伊斯梅尔的关系走到平淡,她焦虑如百万星河;布鲁姆与生命的关系走到尽头,他的记忆亟待急救。卡洛特从始至终都没有回来,她失踪在一具空棺里,幽魂却折磨着与之相关的每个人。对过往无奈、当下犹疑、未来恐惧,哪怕记忆回归,情感依旧失踪。
具有法式精神崩溃的爱情戏剧,我个人很喜欢两个女人争夺一个男人的不妥协,当然中东间谍部分的戏中戏也很精彩。在巨幕上能看到马良正面全果,真是满足哈哈……
题材,类型,风格元素的混合,加上本身是戏中戏的。遗憾还是情绪也混了,时而喜剧,时而深情,时而疯狂,看下来有些莫名其妙。不过,甘斯布仍然很有魅力,有属于她年龄的魅力,也有小于她年龄的魅力。
「她做爱时总是哭,而你现在在哭」导演要创造消失感,而观众只需去体验,阿诺在此证明了演员不在场的状态成立,人物只是充当着情绪的载体,所有情感被不断力推向顶点,现实的血肉之躯随之沦为虚无的渺小魂魄,不断被掏空最后瓦解;可以用能想到的任何词语形容这部电影,杂冗、矛盾、深刻、垃圾、伟大…
很怪的开幕片,一言难尽。一条线是疯癫导演和他的间谍戏中戏,另一条线是他和女友及失踪21年又突然出现的前妻三人间的狗血抓马,中间穿插交叉剪辑和闪回,最后是甘斯布间离交代结尾。情绪转换猝不及防,个别段落惊悚感,总体观感很跳跃。但又不得不承认,片中一些段落和台词拍得很动人。马良全裸出镜
我不确定自己看懂了这部电影,时间线非常混乱,真实和虚构各种交叉,再加上人物心理的主观想象,导演把这个故事讲的异常复杂。不过风格上还是非常的作者化,请来了一堆大明星,导演却只顾着自己high了,不顾节奏和叙事,看着挺累的,也许以情绪见长,用情绪串联故事的电影都比较难看懂吧。
何止是混乱,部分桥段得和大卫·洛维的《鬼魅浮生》对着看才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点,从这个角度出发两位导演就像是拿到同一命题作文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思路,跑题不跑题的就再另论吧。
幽魂就是德斯普里钦的创作噩梦也是他的灵感,当导演掏心窝子想要把自己的那些表达告诉观众时对于喜欢的影迷是莫大的享受。故事里只有归来的亡妻是真实的,缠绕的其他是迸发的虚幻思绪用各类型混搭拼贴不在场的生活,类似于人到中年的总结像老朋友追着你倾诉,混乱的段落佳句频出。法盟加长版强行入十佳。
“世间最后的真理,戴著透明的爱的面具。”21年的空白绵延成因想念而生发的恐惧,再进一步缠绕为驻扎在心里的执念,「幽魂」是念念不忘,是自我选择流放,是无法越过刀锋;创作受到现实的滋养,并反哺现实,当假象成为真实;打乱时间线的叙事,让影像成为情感流动的容器。
马良和爸爸的片段挺美,即使只是站在窗下远远看着也很感人。
我是福茂我也不选这片进主竞赛……闪光点有,比如“film as brain”,马修阿马利克在制片人压力下疯狂构思电影那段很high,结构也蛮有趣;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是表达过量,其次是大明星太多导演控制力不足;总之最终观感一片混乱,有些诡异的笑点。不过该逗该甜该虐的地方都有,三星。
本质上类似一部高清版的《内陆帝国》,角色的噩梦诅咒映射电影碎片鬼怪的结构,电影创作的主题、淡入淡出剪辑又不断透露着亦真亦假的感觉,而猜测真假亦不再重要,从影片的开始我能强烈感受到一种激情澎湃的创作,一种无理性的情感冲撞。
阿诺·德斯普里钦的电影就像某种奇迹,一闭上眼睛就会消失不见。
快叫Ismael把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拍完咯!!!
所以...是一个被透视弄疯的导演的爆笑喜剧?心疼戏内外的制片人各三秒。虽然从第一秒尴尬到最后,但至少给人种烂片套烂片就谈不上烂的感觉——类似于看阿马立克和他对面一团由几十人组成的连体人在黑洞般的滚筒洗衣机里甩来甩去。安慰自己至少get了两场阿马立克和马良/甘斯布的辣眼床戏。
轻与重,虚与实,你可以恍惚于世,但切不要嫉妒鬼魂。
比之过去“两面镜”或“三面镜”的互指渗透,德斯普里钦这次将影像进一步割裂编织了一张空前繁杂的自省网络,过去的纠缠,创作理想的不达,身份定位的迷失,这些繁杂造就了提炼表达主体的无意义,毕竟生活的灵感来自参悟的一切。阿诺以创作“回忆”见长,难得展现一次当下心境,没想到娱乐性还这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