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情简介:郑木匠和祝郎中都是1920年代上海弄堂里经营小本生意的市民,由于生意不景气,郑木匠转行为做水果生意的小贩,而祝郎中则始终坚持郎中的职业。在日常接触中,郑木匠对祝郎中的女儿祝小姐萌生爱慕之情,郑木匠经常将自己摊子上的水果赠与祝小姐,还帮助祝小姐赶走了骚扰她的流氓阿飞,最终博得了祝小姐的好感,两人私定终身。郑木匠登门向祝郎中提亲,但遭到祝郎中的拒绝,祝郎中认为郑木匠属于贩夫走卒之辈,与他的女儿并不般配,并且提出,谁能够让他经营不景气的诊所红火起来,就把女儿许配给谁。郑木匠遭到拒绝后回到住处,想出一个办法,他施展自己的木工手艺,在他家楼梯上施以手脚,在楼梯上安装机关,搬动扳机楼梯便会变成滑梯,郑木匠用这个楼梯摔伤了出入楼上俱乐部的赌徒,这些赌徒纷纷来到祝郎中的诊所接受治疗,诊所的生意从此异常红火,祝郎中也履行当初的诺言将女儿许配给郑木匠。
文化影响:《劳工之爱情》是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1922年创立之初摄制的四部系列影片之一,其他三部影片分别为《滑稽大王游沪记》、《大闹怪剧场》和《张欣生》。这四部影片均为短剧,情节简单,以滑稽搞笑为影片的主题,但是由于这些影片情节过于简单且脱离生活,加之搞笑情节大多为简单的噱头,且时常出现一些暴力镜头,因而推向市场后并不成功,票房表现均不佳。这些影片的失败直接导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路线的转变,此后明星的影片较少此类搞笑短剧。
《劳工之爱情》摄制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影片中出现了郑木匠向祝小姐求婚的场面,并且有“你可以和我结婚吗?”的字幕台词出现,这些场景在当时的中国颇为前卫,与父母之名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传统婚恋观念格格不入,是开中国爱情电影先河之作。
编剧郑正秋在劳工之爱情一剧中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底,他以夸张而不失协调的肢体语言生动地刻画了郑木匠、祝郎中和祝小姐三个主要人物。影片人物动作设计简练达意又不失滑稽,拍摄画面流畅场景清晰是早期默片的优秀之作。
明星影业之后,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上海影戏公司、香港光亚公司纷纷仿照《劳工之爱情》等片的模式摄制情节简单的搞笑短剧,先后出炉了大批此类影片,以至1920年代中前期中国出品了大量滑稽短片,此类影片也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
其中郑木匠带上祝郎中的主观镜头令人印象深刻,演员表情丰富、动作夸张。
影片背景为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正值新旧观念磨合之际,影片也将西方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服饰及置景,男性虽穿着长袍马褂但已不再是清朝长辫,道具出现台灯、西式家具等洋物件,俱乐部更是凸显西洋文化在上海的生长与蔓延。 从人物及情节,最大的特点是女性的“解放”,未出嫁的女主人公祝小姐可在外露面经营;与男主人公郑木匠产生爱情萌芽的情节体现了民国时期对西方婚嫁自由思想的崇尚,祝小姐父亲起初的阻挠则是对中国传统婚嫁思想的坚持。祝郎中作为一名老中医,却依靠西洋眼镜才能视物,揭示对西医的认同。郑木匠与俱乐部赌徒的对抗也隐晦的从侧面反映百姓对西洋文化并未全盘接受的新旧文化冲突,也展现社会治安的混乱,阶级矛盾突出,这也是当时人们亟待改变的社会现状。 从表演及特色,影片整体多处采用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足见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影片风格借鉴采用卓别林式,喜剧色彩浓厚,是中国电影对西方的学习和借鉴,此类滑稽影片也是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 影片故事简单,但处处可见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和思想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与五四运动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也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冰山一角。
这只能算是我看电影后,从电影本身和评论区学到了一些电影的相关知识,做一个整理。
广东人祝郎中来到上海后,自己经营的中医馆生意不佳。医馆对面的郑木匠改行卖起了水果,他与祝郎中的女儿情投意合,每日又有水果送给佳人,又是帮忙教训了欺负祝女儿的弄堂混混。郑木匠带着心意满满的水果去向祝郎中求亲,被一口拒绝,祝郎中说只要郑木匠能让自己的生意变好,便同意将女儿嫁给他。夜晚,郑木匠想起了祝女儿,而楼上又是一家人来人往的俱乐部。打牌,打架,宵夜,吵闹地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于是灵机一动,用自己的看家本领——木匠活偷偷把楼梯给改造了,使得变成一个活动楼梯可以让人摔下。于是,楼上俱乐部的客人纷纷摔伤,直接去了祝郎中的医馆。于是郑木匠一方面以恶制恶,惩戒了楼上不顾他人的男男女女,另一方面为医馆带去了很多生意,得到了祝郎中对婚事的认可。
张石川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的中流砥柱,一生共导演156部电影。1913年,他在亚细亚影戏公司导演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遗憾的是原片已经失传)。1922年他与郑正秋(本片中祝郎中扮演者,也是本片编剧)、周剑云、郑鹧鸪(本片中郑木匠的扮演者)、任矜苹五人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中国资格最老的老牌影片公司,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制片公司之一。1928年张石川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这部电影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热,此后武侠电影也成为在世界影坛上最富于中国特色的电影种类。1931年他又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凭着年轻时任职买办所积累的英文功底,专门研究探索西洋电影的技巧,对早期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
郑正秋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 1913年他编剧并参与执导了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他与张石川等人创建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创作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的剧本。1926年郑正秋在编导的《一个小工人》中“使用了一人饰演的两个角色相对握手谈话这一摄影手法,为中国电影界开创了新纪元,被称为「电影界的空前伟举」”。1923年1926年间, 中国儿童电影总量为11部,而郑正秋一个人创作的就达到6部影片,实在是占据了国产儿童片的半壁江山,可见其在中国早期儿童电影史上的地位。1932年自编自导了抗日电影《自由之花》。1934年自编自导了剧情片《姊妹花》该片创下连映60天的纪录,打破中国电影票房记录,并于1935年3月参加了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1935年郑正秋病逝。
郑鹧鸪早年毕业于江南随营学校,两任军界要职。1911年后从事新剧演出,创办大江东剧社。1914年入新剧同志会、药风剧学馆,开始登台演出,多饰演正生,也演反派角色。1918年创办新民图书馆,任总经理。1922年与张石川、郑正秋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任剧务主任兼明星影戏学校教务主任,他曾在《劳工之爱情》中饰主角木匠,后在《孤儿救祖记》、《滑稽大王游华记》、《大闹怪剧场》、《张欣生》、《玉梨魂》、《诱婚》、《苦儿弱女》、《好哥哥》等九部影片中担任主角或配角,是我国早期的主要电影演员之一。1925年主演《最后之良心》 ,未完成即病逝。遗著《我之影戏回顾录》,是我国电影演员的第一篇经验总结文章。
郑木匠用木工用的墨线给祝女儿送去果盒的动作,是电影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称《掷果缘》的原因。这个镜头设计非常有可能是参考了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的《稻草人 The Scarecrow》(1920)中的经典场景的设计。
至于影片后半段的令人摔跤的楼梯的镜头和设想无疑是的《鬼屋 The Haunted House》(1921)中的梯子的翻版。
《劳工之爱情》中虽然是1922年拍摄的电影,但是已经开始运用了一些当时较为先进的拍摄技术。
主观镜头的运用。主观镜头就是用摄影机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叠印的运用。叠印又叫“叠画”,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内容的画面,叠合印成一个画面的制作技巧。
降格镜头的运用。降格也称“低速摄影”。摄影机以低于24格/秒的频率进行拍摄,即为降格,如:16格/秒、4格/秒、2格/秒等。让我们举例说明,用16格/秒的速度拍摄10秒,一共是160格,再以24格/秒的速度播放160格画面,仅耗时6.67秒,这个时候看到的景物在银幕上显示出的运动速度,成倍地增加,称为快动作。降格拍摄可以造成急速的运动,如飞速前进、乱云飞滚,也可以表现出鲜花开放,嫩芽出土的景象。
本文中人物经历和名词的解释都有参考百度百科或者百度知道。
100年后我看到了它!
真棒!!!
几个点非常重要,主观镜头,叠印的幻想空间,还有最后的降格拍摄。以及舞台感强,缺纵深调度,受棍棒喜剧影响。
楼梯的噱头完全照抄巴斯特·基顿(似乎是《鬼屋》),扔来扔去那根线也是抄基顿(《稻草人》),把人扔进水缸里就更不说了。第一个还改得各种损人利己什么的。不过郑正秋扮演的老先生真是妙啊。特写、叠印、景别变换。视听语言不算流畅。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真是NB。
现存中国最早电影,从“劳工之爱情”到“让子弹飞”,中国电影真正传统:“传奇现实主义”从未中断过,它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生命力更加持久,表现力更加丰富!它与好莱坞经典叙事和宝莱坞歌舞片并称为世界三个大众电影叙事体系之一。中国电影注定不能像韩日一样仅模仿好莱坞表达。
现存最早的中国故事片,无声黑白电影。表演偏向滑稽戏,男主小木匠甚而有些猥琐和损人利己,但一百年前的电影真的展现出惊人的娱乐魅力。
“丈人阿伯” “DEAR FATHER-IN-LAW” 群众演员们都辛苦了
8.2;爱比死更冷
滑稽、喜感、猥琐。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
马的…笑屎我了
acting is still awkward(some actors literally looking at he camera or act towards audience), most shots are frontal, but there are closer shots, cross-cutting, constructive montage(掷果), lateral staging, pov shots, fast motion. and indeed a funny film.
1922,3本。中国早期短片趋成熟之作。舞台化痕迹,如横向入画出画,观众角度的机位。电影语言探索:景别的变化(特写),叠印,降格,主观镜头,交叉蒙太奇。拍摄方式:工作台本(接近分镜头剧本)
嬉笑怒骂中藏着对历史的敬畏
张真(2012)在“欲望交换”之外没有注意到的是,爱情与金钱在上海摩登中作为“currency”互相交换的关系。爱情和欲望在这里不只是突破了传统的、绝对的媒妁之言(女性成为欲望主体),更是可以与金钱交换,爱情其实商品化了。此外,我认为郑木匠玩弄魔术梯,使得俱乐部的成员滑落摔伤,并非是“讽刺城市有闲阶级地位的滑落”(第146页),而应该与郑木匠和祝郎中的约定联系。让“俱乐部”的成员在传统的技艺前滑落,最终只能寻求“中医”正骨术的救治,拯救被西医打击得生意惨淡的中医(见祝一家生活状况可知),其实暗含着电影创作者隐约透露的对待外来西化/现代文明的态度。在尚未形成完整的叙事片之时,早期的电影巧匠(cinematic bricoleur)也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有很重的模仿痕迹,但也有本土的特色,蛮好笑;有些地方看上去还挺先锋,主观镜头,降格快动作啥的,而且这都是实拍,演员都是真摔,看着都疼;不过关于这个修复版,应该找人写个配乐吧,几百号人干巴巴地看二十来分钟也太行为艺术了。
还是挺有些技术含量的 情节设置也很巧妙 表演夸张但有喜剧感 只是用这种损招有点破坏人品
一颗星献给最后一个从楼梯上飞下来的特技(杂技)演员
看这种已经不止是看电影了,更可见那个时代的吃穿住用,人情乐趣。故事虽然有些理想化,却好在有趣,轻松却颇有些章法。
这么好的市民喜剧,把我的国家自豪感都看出了一滑梯!郑正秋导演好演技!
资料馆留存最早中国影片,在画面分切、景别变化、平行镜头、主观镜头的运用以及特技摄影方面,这部影片做了很好的尝试,它在拍摄前有了初具规模的台本,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的创作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