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介乎于商业片和文艺片之间的舒缓电影。其间讲述了三个彼此嵌套的故事。虽然其中一些并未交代结局,但影片本身叙述流畅,并没设置任何的理解障碍。看完之后琢磨的,也非埋藏在影片中的蛛丝马迹,而是里面三个作家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挣扎、屈服与最终成就的过程。 这不是影评或者解析文章,只是对于作家这个群体的一些思索。 现实困境:Young Man (Ben Barnes) 年轻人,所处二战后的美国与欧洲。偶遇的法国女郎成为一生的挚爱,但年轻的爱情可以冲破距离的阻隔,却没法面对生活的残酷。幼女暴病而死,妻子悲怆地出走,困顿无望的生活却成就了他的文学作品——就是被Rory 命名为The Window Tears 的书,那部第一页打印在留言纸背后的手稿。 然而遗失的手稿最终暴露了他所面临的困境。“相比我的妻子,或许我更爱我的作品”。多年后,他会这样看待自己面对困境时,无意中暴露出的本来的选择。面对可能重新开始的家庭,面对今后可能弥补创伤的,刚刚回归的幸福,年轻人选择了妻子犯下的错误,它如此地不可原谅——生活成就了自己文学梦想中的作品,却被妻子大意地丢在火车上。在不经意间,年轻人在一边是家庭、爱人,另一边是文学、梦想的岔路口做出了选择。而这个选择,要他一辈子的孤独作为代价。 道德困境:Rory (Bradley Cooper) Rory 偶得年轻人遗失的皮包中的手稿。因为被其震撼,将之一字未改地输入电脑。妻子Dora 误以为是丈夫的作品,鼓励其为之寻找出版渠道。成名与利益的诱惑使得Rory 暂时撇开了道德问题,将书出版。但在领取国家文学奖的当天,道德困境的外显——风烛残年的小说的原作者(Jeremy Irons 饰),已在他身后的雨幕中静静注视。 一部无主之作,可以为自己带来名利,可以让自己的其他严肃作品在浮躁时代里被读者有机会认知。不论是物质反馈还是作者价值的自我实现,诱惑都足够巨大。而且那是在另一个大洲的旧货店里,一个爷爷辈皮包里发现的稿件,各种细节都暗示,它足够安全,安全到如风中飞舞的钞票,可以轻盈地据为己有。跨过道德界限一小步后,其他轰然而至的名利就可以在顺水推舟中完成。一切的一切,都在把Rory 欺世盗名的行为合理化。 Rory 的勇气在于他并未狡辩。实际上,在他开始把小说输入电脑的时候,占有它的欲望已经侵蚀了道德判断标准。 Rory 是勇敢的,他在被真相打醒后,对妻子和书商坦白,并希望将自己名字从书上抹去。但本片并未停留在道德批判的层面上(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否则它就成了一则文学青年偶尔失足,之后痛改前非的狗血故事。实际上,Rory 的勇敢没有任何意义。老人馈赠给了他版权,称自己并没有索回的意图。自己一辈子的生活,是Rory 无法窃取的。老人已经为自己的困境付出了一生代价,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并未期许其他。而“你拿走了故事,则要承担痛苦”。道德困境已不仅仅是勇敢可以脱身。 自我困境:Clay (Dennis Quaid) 相比之下,第三个故事最为隐晦和破碎。 前两个故事均为Clay 的新书,即The Words,与电影同名的一部作品里面的讲述。电影里“现实”这个层面的剧情中,Clay 是个老作家。比起自己笔下的两个作家,不论写出惊世神作的年轻人,还是寂寂无闻的爬格子者Rory,Clay 都是一个更加熟稔创作,更加心智成熟,同时也更加复杂的人。 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与妻子分居却秘不外宣,对付媒体与读者熟练而圆滑,更乐意讨论职业棒球联赛而不愿去为自己的作品干杯。Daniella 与Clay 带着明显调情的对话,到最后却成了锋利的追问。关于书的结局如何,关于作者如何看待道德,关于主人公的选择,以及作者自己的选择。“我只想证明,一个人在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后,仍然能继续生活,并且能活得很好。”这种犬儒主义的逃避,并不能蒙混过Daniella 的追问。而在Clay 为Daniella 鼓掌时,他看到了这个被自己带入自我困境的女人,如何驳斥自己,并成为另一个自己,做出不同选择的作者。 而最终,一吻过后,Clay 却让不能自已的Daniella 离开。在被生活与小说两个交困的世界逼迫到最后,Clay 无法面对Daniella ,即无法面对追问的自己。“你带着面具如何面对自己?”罗大佑老师曾经这样发问。 最后一幕,Rory 环抱Dora 并道歉,似乎暗示着Clay 与Rory 有着颇为不简单的联系。看评论有人已经说不难看出Clay 写的就是自己。这么理解固然简单,即Clay 希望与妻子道歉,还原生活的真相,摆脱欺世盗名的心理困境。但除此之外,片中便没什么指向性的线索了。所以我更倾向理解为,“小说和现实可能非常接近,但绝对无法完全重合。它们是两类非常非常不同的事物”。Clay 或许有和Rory 一样的恐惧和自责,但那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在书中所揉捏的一段经历。其中有多少真实,永远只有他自己知道。 本片陷于泥淖的三个男性,身边都有一个女人。性别差异在这里,显现出两种性别之间,思维回路的巨大不同——女人需求简单,目的明确,直指问题核心,情绪化;男性则耽于幻境,动机复杂,行为延宕,理性却容易迷失。 三个代价: 沉溺的代价:Celia (Nora Arnezeder) 年轻人的妻子,最为简单的一个代价——亲人的失去,对妻子和女儿永久的自责。 道德谴责:Dora (Zoe Saldana) Dora 在得知丈夫欺世盗名后,并未有过一丝对富足生活和名望的留恋,而是哭泣,恳求丈夫改正错误,情绪崩溃,甚至要离开Rory。这位妻子所代表的,即是纯粹道德自律的要求。 【增补】虽然后来没有再次重看这个片子,但很多朋友在回复里提到了Dora 这个角色,作为道德自律来解读过于简单和片面。回想一下情节,Dora 在看了Rory 敲下的字之后,成为了这本书的第二个读者(虽然她以为是第一个)。她以为是丈夫的作品,被书所感动,之后开始不断地建议Rory 卖掉这本出色的作品(当然她不知道她间接地怂恿了Rory 犯错误)。Dora 作为妻子,是Rory 奋斗的支柱,是男人努力经营事业和作品的目标。Dora 在此有了另一层含义——诱惑。让自己与爱人生活更好的诱惑,成名和成功,让妻子崇拜自己的诱惑,等等。女性对于男性的诱惑,也成为了Rory 铸成大错的原因之一。 追问:Daniella (Olivia Wilde) Daniella 是Clay 的粉丝(文学果?),也是Clay 作品的追问者。某种程度上,她代表了观众的意愿。即想知道黑白分明的真相(这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的故事),希望知道故事现实层面的版本到底如何。而得到回答后,也会对故事的肤浅与堕落表示不满,并发表自己的言论。而Clay 的引诱与最终迷失,也告诉了Daniella 和观众,追问缺乏其意义。因为真相是不可知的。作品,不管其真实或是虚假,终究只是作家极为私密的活动结果。而生活,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一句“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一百年来如同谶语般笼罩着作家这个拧巴的群体。我们读到了海明威这个自我无比强大的巨人,也读到了生而为人即带着对人类恐惧、失落与疏离的太宰治。最光辉与最阴暗的,最宏大与最卑琐的,都被印成书籍,摆在图书大厦“外国文学”那一层里进行销售。 所以困境中的人,是比困境本身复杂得多的群体。 所以,是否“困境成就作家”,“困境成就作品”一定成立呢?人类的文学只要继续存在一天,这个问题永远会被文学评论所探讨,但明显它永无确知的答案。而对于此,很多作家也在著作等身后,提出了自省的回答。 最后吐槽一句——留个底稿,什么事儿都没了。
(劇透) 有些作家把生命寫進其作品之中,成就了傑作,反過來操作的話,是不是「道成肉身」?這是《文字慾》(The Words)到了最後才點出的課題,只是略嫌收場轉折太突兀,向觀眾拋出問題之時,卻稍稍干擾了前大半段故事的感染力。
驟眼看來《文字慾》雖然在敍事結構和橋段上別有心思,但未算很有創意。《文字慾》採取了「故事中有故事」的三重結構:在最外一重裡,有一個成名作家Clay,其新作就是跟戲名一樣叫The Words,小說的主角Rory也是寫小說的,只是無人賞識,他的故事是第二重,也是整齣戲的主要部份。Rory跟妻子Dora窩居在工廠大廈,不怕捱窮,但苦心寫成的作品無人問津,退稿信比帳單更沉重。這時候,試探來了--也許滿懷理想的人往往更難抵抗──Rory意外得到了一叠殘舊的小說手稿,是一部傑作,但作者已不可考。Dora以為那是Rory的作品,鼓勵他拿去出版,他就將錯就錯,結果一舉成名。但這時候,手稿的真正主人就回來找他了,告訴Rory小說背後的故事,就是他親身的經歷,那就是電影裡第三重的敍事。整體看來,這齣戲的意念都是「熟口熟面」的,「多層次敍事」的前例很多,就是香港近年也有一齣《再生號》(2009),也是以生命與文字的糾纏為課題;另外「冒認殘舊手稿的作者,成名後作者再回來」的橋段,也有一齣德國電影Lila, Lila(2009)用過。不過,不計較結局失誤的話,整體上電影仍是蠻感人的。
編導者也無意作甚麼敘事實驗,三個層面的故事很工整直接地鋪陳出來,讓人看得清楚明白。那麼焦點還是看故事主題。那份手稿的原作者找到Rory時已很年老,但他並不是要公開揭破謊言,搶回那部傑作所帶來的名利。電影在這一點開始,就跟那些爭奪作者之名和寫作權力的作品分別開來。人們常以「造物主—受造物」或「父母—子女」的關係來比喻作者與作品的關係。所以有些作品會想像,若角色有了自己的意志,想跟作者對抗的話會怎樣;例如《離奇過小說》(2006)的主角發現自己只是小說角色,而且結局是死,就穿越到「現實」世界,請作者放他一條生路。《文字慾》則比較實在地探討作者與作品的關係;那部殘舊小說是其作者一生中唯一的作品,因為那是他把生命放進去寫作的,是他人生的一部份。此話怎說?他本是一個美國大兵,二戰後參與歐洲重建,在法國愛上了一個女孩,就在那裡結婚產子。本來幸福美滿,但孩子夭折,妻子悲傷得要回娘家,留下大兵一個。沉鬱之際,就開始在打字機上,把他對妻子的愛逐字逐字的寫出來,帶到她娘家讓她看。以生命鑄成的文字叫妻子回心轉意,但回去時卻把手稿遺在火車上。大兵因此心裡長了刺,後來忍不住拋棄妻子回美國去。
多年以後,他悔恨難返。舊作的出版使他有機會告白-- 他非但不是要從Rory那裡討回本屬自己的,反而給他更完整的故事,他生命的經歷。Rory雖過意不去,也回不了頭,繼續瞞騙讀者。可恨的是他確認到,自己親手寫的作品水準永不及那大兵的小說,而Dora知道真相後也跟他心生芥蒂。但他寫作最初不也為了讓Dora滿足嗎?而他也始終得不到那種「寫一部感動人心的作品」的滿足感。那寫作的意義是甚麼?
電影結尾,是「現實」的一重敍事。小說The Words的作者Clay帶一個女研究生回家,一夕風流之前舉杯暢飲,談論Rory的故事。女研究生不滿結局沒有給Rory道德審判──「最少應寫他寢不能寐。」但Clay說虛構的小說和真實的人生是不同的,研究生就被折服了(有點勉強),情深一吻──這時小說中Rory跟Dora親吻卻感失落的鏡頭閃過,Clay放開女生後退了。這場轉折是頗突然的,然後電影匆匆完結,觀眾惟有靠想像力自行闡釋。美國大兵的悔悟是,他並不擁有那作品,因為妻子的愛才是寫作的源頭。寫作是他把生命灌進去寫的,但那總不及妻子回家那樣重要。對Rory來說,他相信寫作帶來的成就可給二人帶來幸福。他是個庸才,又希望得到別人認同;他盜用別人的人生歷練來成名,但那怎會比不離不棄的Dora重要呢?Dora早就是那個認同他、相信他的人。
電影沒交代Clay是否把自己的經歷寫成Rory的故事,但他跟女研究生接吻時,竟被自己的作品嚇到了──可否看成是「作者把自己寫進作品中」的相反,即是作品反過來影響了作者?那麼虛構就成為了真實。若爭奪「作者之名」,以及堅持創作者對作品的完全掌控,源自「把自己寫進去」的創作觀念;美國大兵和Rory卻是因為別人的愛和恩惠(包括大兵對Rory的寬容,皆為外在於作者自身的東西)才有其「作品」,那麼他們就無法對「作品」有完全的掌控權。反而,作為外在之物的the words就有倒過來影響作者的機會。《文字慾》的中心課題並非關於作者的權力,而是關於他者的愛如何成就了「作者」。
(原載於時代論壇1318期 2.12.2012)
“2012年的《朗读者》+《一天》” 复古怀旧又浪漫,撩动心弦,好久没看到这么一部让我发自内心喜欢的片子了…人生到头来最需要面对的就是一句“I'm sorry…”大赞台湾译名《千言万语》。
演技很到位。
拍得太冗长,巴黎的故事非常普通,亮点只在于三连环的结构。作为失眠夜的陪伴,合格
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一个故事套故事的故事,现实反而是最没劲的故事。不要以为你改头换面了我就看不出是在影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哈哈~
真是一个好故事
恰到好处
这出戏属于戏中有戏的设置,最耐人寻味的当然是老人的故事,其次是青年作家的故事。最接近现实的是中年作家的故事,但也是最容易有争议的。我朋友认为那个中年作家想到青年作家妻子的画面说明是真实故事,但我认为是虚构的故事,因为中年作家和妻子是最近分居而不是那么久以前就分开了。不过见仁见智
套娃 全程无高潮 没立场
果然是编剧转导演,以作者与故事的形式,让三层故事嵌套。三个故事本是各自独立,又有意模糊界限,让你觉得他们都来自于真实。除了比较明显的第二层与第三层,连第一层与第二层也被模糊了。 当然,故事并不复杂,每一层都有叙事人与听众。做出选择并承受选择
遺憾這劇情又被別人捷足先登了,前兩天剛看了德國的《愛情謊言》,大框架是一樣的,一個是抽屜一個是公文包,但明顯後者要更有深度,一層套一層,扣人心弦,是真正在講這個故事。
布莱德利·库珀就是投机取巧分子,除了一直得嗑药才能灵光外,有时候运气好的像走了狗屎运,捡了本别人的书稿就成名了。 整体而言,还是局中局,连环讲述的故事模式,三个故事,三个不一样的故事和生活,每一个都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至于电影最后,究竟是小说故事还是现实真实,其实都可,已经不必
剧中剧,不错的故事,可惜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最终失去了重点,烂尾了。
我们在人生中都会做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课。谁会给你机会说骚瑞呢?且行且思吧
剧情很在意料之中,但是结构蛮好
四代型男倾情演绎,层层嵌套的故事,可惜可预见性太强,所预示的人生哲理也太浅显,值得称赞的是四位帅哥都很有魅力,新泽西车站那一幕最煽情,人生错过再多,也别错过对愧对之人说抱歉。
Bradley Cooper这一次演技很出位很赞,但最终让我鼻子发酸的还是JI的声音和眼神。开放式结局和层层嵌套的故事中的故事绕一圈又回到现实这个原点。我们一辈子要犯下许多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却没有足够的机会对每一个被我们伤害过的人真诚地说一句:"I'm sorry."
如果你不曾真正涉足过写作和创作的领域,那么你永远无法理解灵感喷薄而出时废寝忘食的癫狂和遭遇瓶颈后的失魂落魄,你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作家可以把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作品视为比爱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你不会理解这一种情怀。还有一句话,一旦作品写出来,它就再也不属于你了。True, In every way.
这不是一个有关道德考验的故事,它只是呈现了世界模糊沉重,真伪难免的实景,每个人走着走着就陷入了生活的沼泽,在它把我们吞没之前,我们都将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堪感觉继续走下去,无人能轻盈跃起,凌驾于迷雾重重的世界之上。
坚持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