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啊,并不可怜,还有点可恨!什么事都没个主心骨,什么事都听别人的老板闺女要睡你,你就从了老板闺女要你认干爹,你就去认老板闺女要你结婚,你就结。。。。
唯独一次自己做主的事——非要买车哪知道拉车天天累死并没赚到钱,是个亏本买卖前前后后每月都是负盈利,不但没有赚的,还花光了老婆300大洋的私房钱等到碰巧老婆难产,连个30大洋请大夫的钱都拿不出来??把老婆孩子作死了。。。。
还没过多长时间,竟然又搭上隔壁的女人开始暧昧,还答应别人一定会去接别人哪知道一直没去,也从不联系不露面,隔壁女人心灰意冷,想不开上吊了。。。。
然后,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自己也废了祥子啊,这是完完全全自己把自己的生活作死了。。。其实,在老板女儿建议在家呆着做点本分生意,就应该听的因为老板女儿有这个生意天赋祥子呢,老实本分能干活,他们夫妻两个其实做生意还是很搭配的。。。。。
但祥子人生唯一的一个决定——买车继续拉车,把所有一切都葬送了祥子,他一生的问题,其实和当时社会、时代问题没半毛钱关系完全是他自己性格的问题,放到任何一个年代,祥子这种自己作死的也是多了去了所以啊——听!老婆的话!别让她受伤!
祥子的三起三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
最好祥子从一个拉车夫到最后流浪街头,一系列的细节写出根本原因都是社会环境导致的经验是生活的肥料。初入社会的祥子,有如发育不良的植株,恰好走入了资本主义的圈套。对社会有着崇高的理想,想着有一辆自己的车,做着成为一名“上等车夫”的梦。其实哪有什么上等车夫,都是资本主义压榨无产阶级的鬼话,使之陷入死胡同的完美骗局。老马儿、二强子、祥子都是被美女蛇诱骗来的人们,最后走向家破人亡是唯一的“出路”。他们同是地狱里养出来黑莲花(死是最大的解脱,因为或者本来就处在地狱),同样的肥料养成不谋而合的想法,吃喝嫖赌成为社会的残渣,这是报复社会最好的办法。(L 30)
2019年2月17日下午2点,影评人许金晶老师在金陵图书馆视听室给大家带来了电影《骆驼祥子》的精彩解读。
许老师的赏析分为十个部分,涵盖《骆驼祥子》原著、电影的改编及分析、相关研究等方面。
第一部分,是关于老舍《骆驼祥子》原著的情况介绍。小说创作于1936年春夏,最初连载于《宇宙风》杂志,1939年结集出版,是老舍最为经典和重要的小说作品之一,反映了民国时期底层人民的生活。老舍先生这部作品跟当时其他人,如胡适、鲁迅等相比,采取了平视的视角,跟作者出身底层的身世背景相关。小说的叙事突出祥子悲剧的社会性,并不是个人的命运。作为优秀的作家,老舍先生的细节把控相当精准,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细节描写,语言生动,京味儿十足。
第二部分,是关于电影《骆驼祥子》的概述。电影《骆驼祥子》是凌子风导演、编剧的作品。导演出身北京满族知识分子家庭,在电影中对老北京的还原很真实。主演张丰毅(饰祥子)、斯琴高娃(饰虎妞)当年还是初涉电影的新人,凭借这部电影一举成名,斯琴高娃更是将次年金鸡奖和百花奖的最佳女主角双双拿下。此外,本片还获得了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美术、最佳道具等多个奖项。
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分析电影对原著的改编特色、几大亮点及人物分析。总体来说,电影的改变更加聚焦,删去祥子堕落的内容,美化曹先生,使影片彰显出更多的人性亮点。原著中细微的心理描写,比如虎妞与刘四爷的争吵,演员们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现,非常传神。而电影的摄影与画面构图,有着20世纪80年代特有的素朴、清雅的风格。而导演的老北京满人出身的背景,又使得电影的台词、道具、场景、配乐等具有非常正宗的民国老北京味道。电影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如特写、定格、对比构图等,突出展现人物形象与剧情意蕴,如婚礼、红鞋子等。虎妞临近生产时祥子在吴昌硕画展门前拉车,有着即将为人父的喜悦,然而这喜悦太过短暂……这些含蓄、隽永的符号化设置,更加鲜明地衬托出祥子的悲剧命运。
此外,许老师还分析了电影中的人物,祥子淳朴、执拗、勤劳,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自杀后,一步步走向沉沦;虎妞大胆、泼辣又好吃懒做,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但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避免悲剧的结局;小福子善良、贤惠而又软弱,却无法摆脱家庭重负,最终绝望自杀;曹先生是导演眼中的理想知识分子形象,带有原作者老舍先生的影子,遭遇不幸,更加显现出时代的黑暗;刘四爷作为典型的江湖人士和食利阶层,与祥子等底层车夫形成鲜明对比,但其最终孤身一人终老,也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第六部分至第八部分,是电影的引申。主讲者许金晶老师对社会文化史很有研究,分析电影里的社会意蕴、当年人力车夫的境况及其与中国革命进程。军阀混战时期民不聊生,国家机器的代表寻租,与民争利,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被迫害,底层民众的财产权没有任何保障,如祥子失去土地,失去车,失去买车钱。电影也展现了前革命时代的阶层分化,祥子作为失地农民进城,成为无产阶级劳工,有产阶级饱暖终日,剥削劳工,靠剩余价值生存,而底层家庭女性,也逃脱不了悲剧命运——“我们卖汗,我们的女人卖肉”。而祥子的职业——人力车夫,许老师也进行了详细解析,如人力车俗称“黄包车”,1874年最先出现于上海。结合《霓虹灯外》等社会史名作,许老师分析了当时人力车的的种类、收费,人力车夫的经济状况、业余生活等,很有意思。
第九部分分析电影的不足与局限,如许老师认为电影对原著丰富的心理和细节描写表现不足,对原著一些情节的删减与改编,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与批判,如美化曹先生、删掉祥子的沉沦等情节。
第十部分是由电影引发的几点个人感想,如相关题材的作品很少,当时的人力车夫可以跟现在的出租车、网约车对比等,很有启发意义。
总体而言,许金晶老师在分享前做了很多功课,读了《骆驼祥子》原著小说和作者传记《老舍评传》等,结合自己在社会文化史方面的积累,分析的内容不局限于电影,延伸到原著、作者、社会等,涉及面相当广,值得一听。
本文根据许金晶老师的现场分享整理,经主讲者审定修改。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本次活动策划人徐聪女士,在此表示感谢!
(2019年2月17日晚整理于竹林斋)
重温更容易感动。 已经忘了老师硬塞的老舍原著的寓意何在了。只觉得人生无常还是珍惜朝夕吧。 电影之余也不自觉的感慨下那个年代的张丰毅如果拿到当下 如今的小生帅哥谁都没得混。 斯琴高娃不愧是我喜欢的唯二华语女演员。
真够味道
@电影资料馆 学了个新形容:像座黑塔似的
无可改变的宿命。
以虎妞这样果敢的性格必须死于非命;以小福子这样软弱的性格必须死于宿命;以祥子这样憋屈的性格必须一直苦命而不得死。
过去的电影真好,朴实不浮夸,就静静地讲故事
其实虎妞在现在看来是精明能干也刁蛮任性,自由恋爱追求幸福,追求女性解放,但很自私,没有考虑过祥子的感受,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斯琴高娃太适合虎妞这个角色,也演的太好!改编和原著很贴切
#资料馆留影#看的修复版,画面动人,经典的文本改编,带人们重回那个世态炎凉的老北平,话说老舍先生还是把世相人情看的挺通透,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把辛酸泪,每一句对白都接地气。穷人的日子不好过,男的卖汗,女的卖肉,那怕虎妞这么精明霸道的富户之女,也难逃人生苦短。小时候刚开始挺同情祥子,如今方觉他才是最干净最幸运的那个,贫富分化的病态社会长不出幸福的花,每个人都不人不鬼,祥子的勤劳没给他带来幸福,却让他挺起腰杆活出了个人。可谓不幸中的万幸。ps 斯琴高娃的虎妞绝了,真是她的代表角色。
比凌子风后来的[春桃]要好不少。且不论改编如何,单说美服化道与演员部门皆是一流的,借此倒是怀念一下老北京风物(那个集市真是妙极)。虎妞借酒色诱祥子一场,情欲张力极为饱满(其实[春桃]里也有……)。这个故事搁到若干年后便是[夏日暖洋洋],出租司机这个行业竟然这么有延续性……
那个年代的中国电影有种不废话,认认真真讲故事的干练感。
朴素大方,人物生动鲜明,市井生活贴切逼真。
事实证明,黄花大小伙子必须要防着点如狼似虎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那会就有牙刷和牙膏了阿?
御姐戏正太,聚散都是爱
修复版真是美呐!色彩浓艳的斯琴高娃的妆容像只活脱脱的老虎,满目希冀拉着包车的张丰毅更符合八十年代的气息。结尾同老舍石挥的《我这一辈子》,衣衫褴褛街头。有发挥的改编
搜了一圈,终究还是没能找到125分钟版本。就观看的112分钟版而言,开篇缺乏对祥子前史的交代,草草收尾的结局也显得仓促,若不是版本问题,则可能是电影时长无法承载长篇小说内容所做取舍选择的问题。电影频道(1905电影网)109分钟的高清修复版还删减了小福子卖身等部分内容。虽然虎妞为了让祥子娶她耍阴招,不过在那个年代,感觉她为了得到自己所爱之人费尽心思、奋不顾身的行为也蛮勇敢的。…… 观影过程中不时联想到我更喜欢的中国电影:1950年《我这一辈子》。
虎妞多次劝祥子在家歇歇吧,祥子总是说:“不能总是闲着。”想不到,这样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人,最终还是沦为了社会的牺牲品。最后几个画面,早已失去信心的祥子被拉车人撞了,拉车人回头向祥子笑,祥子也望着他,或许,祥子看见的,是从前的自己。
以前的电影 拍得多认真啊
z国梦的破碎。比起“丑陋横行”的原著,凌子风终究还是心软地从审“美”角度给予修饰(对祥子的懦弱堕落、虎妞的懒惰纵欲、教授的装腔作势等进行改头换面),淡化了小说中从人性根源生发的令人脊背发凉的悲哀感,有偏向地将悲剧归咎于时代和造化。斯琴高娃的虎妞神气活现太抢戏了。修复版。三星半。
“祥子以为努力拉车,就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更悲剧的是,新社会似乎也未见到来。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