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剧场的可适用性让人惊异!其实就是一个铺上厚厚泥土的马房。但却是那么长,既可以当战场,又可以享用酒浆。属于可狼可奶的那一种。
这种特性,和略显肥胖的麦克白夫人一样。我们看到失去明显年龄特征的麦克白,刚下了战场,就以后位匍匐在她的身上。解开了裤带和裙带之后,老国王也送死来了。这时剧场一边的蜡烛,也贡献了送葬的热泪。
“To beguile time, look like the time.”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大叫“unsex me here”的麦克白夫人演的有点过火,就好像打了药以后48小时上身,核酸码怎么查都是红的。一个亢奋的阳。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侍者,颇有顾虑的“喊”出了自己的阴谋。 2
看到了梦幻的匕首,和刺杀国王,是相辅相成的两幕。剧场创新的送进来一道光,略呈十字形,便成就了那一场著名的独白。是犹豫不决,还是心狠手辣?那道光成为最后,让麦克白下定决心的不祥征兆。
而刺杀国王的那一刻,也仿佛停滞了。肯尼思.布拉纳(美国人经常把这个爱尔兰人的名字叫奶罩)再次显现了他出道时期自然运用电影效果的本领。在现场的观众们看呆了。停止的那一刻仿佛成了永恒,但是接下来的大叫,和哀悼的拖长,就显得更为合理了。 导演的艺术是成熟的。过去所有的麦克白演绎,都不过强调了它的血腥,把它变成了恐怖凶杀。把它变成了吸引眼球的惊悚剧。要不更等而下之的就是变成了战争剧。
而这里是呈现了正宗莎士比亚的,这是一部心理剧。是一部走向人们自身的哲学剧。要不怎么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呢?这种深刻性是不能怀疑的。特别是当你看到最后麦克白的结局,他说出来的就是点醒梦中人。
首先这个词条很混乱,图片和演员表,和剧照分别含有两版的内容.
今晚我看的是服化道更现代的一版,然而其现代化没有带来相应的现代感,注入新意,而只是淡化了历史感,也有一定抽象化的作用。所以算是无功无过吧。
(今天刚刚找到正确对应的词条...梳理了语言又评论了一遍,大意差不多)
似桥似山坡的布景的确是个亮点。塑料袋装人头也不错。麦克白演技和台词还行,体态略糟。女主用力过猛,没疯之前已经好像疯了。这一点和卷福的哈姆莱特以及其中的奥菲利亚有相似之处。邓肯很迷人!有点伊恩李尔王的味道。红西装只有他穿最像君王。
三女巫不错,黑女巫神秘高贵,白女巫疯癫乖戾,黄女巫不紧不慢却毫不泄劲的攻击性,力道十足。黑班柯很棒,身体和语调都有活力。之前对班柯没啥特殊感觉,就觉得是个类似于霍拉旭的工具人。被他一演,活灵活现,虽不到夺目的程度,却很舒服。诶,班柯如果就是这样,也很不错。大概这个感觉。
暂时这些。
尽管《麦克白》的剧情内容已经耳熟能详、人尽皆知,哪怕戏剧课上各种老师们都在不断重提,但亲自看时,不得不佩服莎翁的剧作,如魔法般地一直牵着鼻子,吊着胃口引我看下去,就像一条冒险之路,不达终点,誓不罢休。
让麦克白走向弑君者、疯魔、众叛亲离的毁灭之路,原因其实并不完全在于女巫三姐妹的预言,那不过是扳机罢了,内心潜藏的欲望才是威力十足的火药桶。这其实也和他屡获战功,在前线出生入死的经历有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国王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在17世纪战乱的年代,一个苏格兰其实也没有多大,诸侯纷争之下,麦克白的所作所为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市长通过某些恶毒手段夺得了市委书记的位置罢了。
他那难以抑制内心激动的一纸飞信就能说明欲望的蠢蠢欲动,从而也像病毒一样传染给了他的夫人。麦克白城堡的SLEEP NO MORE之夜,就像一盘杀机四伏的棋,夫妻俩在权力熏心下,相互怂恿撺掇,越磨越热。而阻力则是班珂的夜不能寐,邓肯王的两个守卫。就像小孩在圣诞橱窗看见了心爱的玩具之后,在夜不能寐时再也无法将其驱赶出脑海,麦克白最终还是会动这个刀子的,臆想中的匕首一方面是为罪行的开脱,一方面也是内心渴求的具象化幻影。
最后在夫妻俩伪善的演技下,成功把罪行嫁祸给了邓肯的两名亲卫,演得是那么镇定自若,说出来的言辞是那么义正雄辩。至此加冕,棋盘将军。可以说上半部分,莎翁在心理戏剧的创作上已经登峰造极。导致后半部分的王子领兵复仇,麦克白再次一步步踩雷,印证“森林移动”“被非妇人所生之子打败”等预言,反而是莎翁套路化的解决手法。
其中精彩处在于麦克白得知夫人自尽后的那段独白:
明天,又一个明天,又一个明天,
一天天偷搬着这种琐碎的脚步,
直到有纪录时间的末一个音节;
我们的昨天全部给傻子们照明了
入土的道路。熄了吧,熄了吧,短蜡烛!
人生只是个走影,可怜的演员
在台上摇摆了,暴跳了一阵子以后
就没有下落了;这是篇荒唐故事,
是白痴讲的,充满了喧嚣的吵闹,
没有一点儿意义。
这既是疯魔至极的麦克白彻悟,也是莎士比亚作为剧中人们的上帝的自嘲,是戏剧哲学意义上的探索,是形而上学最有血肉的演绎。
以至于,这段独白经常会被我拿来,在生活缝隙间自言自语,它就像锚一样,能够给我扎准在人生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准确定位。
女巫三姐妹们关于班珂的子嗣将成王延续这一条并没有得到应验其实也是莎翁高明的地方,他本身就不是一个迷信预言的人,预言对于他来说只是戏剧里的激励事件,而贯穿动机永远是主人公心底的欲望。因此,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预言,才是人生无常的写照。我们无需妄信他人言语,不如坚定内心所向,即使做了也无怨无悔,大不了用生命做代价偿还。
2020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期末大作业
《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可谓经典之经典,在戏剧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部剧作不是传统的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麦克白的悲剧,更多是由他的性格和膨胀的欲望造成的。整部戏剧中,良知和欲望在他心中不断斗争,一步步推进着剧情的发展,呈现出剧作的主题。因此,欣赏这部戏剧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深入剧中感受麦克白夫妇的心理。
在这部戏剧中,曾经屡建奇功的苏格兰贵族英雄麦克白因为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不断鼓动,野心膨胀,弑君篡位。又因为不堪内心恐惧的折磨和对失去王位的不甘,谋杀忠臣,抄其全家,一步步变成一个残忍的暴君。最终,麦克白的夫人因为受到内心的折磨夜不成寐,陷入癫狂的状态自杀而死。而麦克白被逃亡到英格兰的王子马尔康和忠臣麦克德夫率领的大军打败,死于麦克德夫剑下。
莎翁笔下的麦克白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恶人,他也曾因为要杀害忠厚仁义的邓肯国王而犹豫、愧疚。他也会因为杀害了无辜之人而出现幻觉,因为恐惧而夜不成眠。但野心还是一步步蚕食了他的良心,对王位的渴望让他一步步坠入深渊。在整部戏剧中,莎士比亚不断让麦克白夫妇深思、反省、剖析内心。莎翁对他们的欲望、纠结、恐惧,他们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极为出彩。而Kenneth Branagh2013年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的这个版本的《麦克白》,就依托打破传统、别出心裁的舞台设计,实现了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剧作中的场景的效果,对于感受《麦克白》这部剧作中人物的心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个版本的演出,最大的特点便是把演出置于教堂中的舞台设计。整场演出都在教堂中间划出的长方形演出空间和长方形尽端的半圆形高台上进行。长条形演出空间中铺上了泥土,尽端的半圆形高台则利用了教堂本身的空间设计。这个长方形演出空间和半圆形高台的搭配,使得时空流动非常顺畅,再加上光影的辅助,很容易就消弥掉第几幕第几场这种传统戏剧的分界,使整个剧作呈现浑然一体。当需要在长方形演出空间演出时,半圆形高台上可以进行布景、道具的变换;而当观众把视觉焦点关注在半圆形高台上的演出上时,长方形演出空间又在黑暗的灯光下悄然进行着下一幕演出的准备。当有需要时,又可以同时运用长方形演出空间和半圆形高台,实现传统舞台上无法表达的效果。例如麦克白刺杀国王的一幕,剧作中仅仅是通过麦克白之口描述了这个过程,传统的舞台上即使想要表达这至关重要的一幕,也很难实现剧情需要的反复场景切换和人物的空间移动。而在这个演出空间中,刺杀、麦克白夫妇讲述心理变化过程和潜回邓肯国王的房间放匕首都有着充裕的演出空间。半圆形高台设计为国王的寝室,长方形演出空间则用来表现麦克白夫妇的刺杀、返回去放匕首的行动以及心理过程的讲述。这种设计不需要额外延长表演和布景准备时间,又能连续不断的表现时空的延续和转换。使得这种实景化的演出能够极大地调动观众的情绪,有利于观众深入感受剧作中的场景。
同时,在教堂中呈现演出,教堂的建筑设计所带来的神圣感和宗教感把莎翁戏剧中命运、女巫、幻觉等元素的存在无限放大。有利于观众感受剧本所表现的性格、人性和所谓的“预言”对一个人人生道路的影响,有利于观众在一种教堂中特有的神圣和虚幻的氛围中感悟、思索。
在表现第一幕的战争场景时,导演安排了长方形演出空间中下雨的效果。伴随着管弦乐队凝重悲壮的配乐,演员们身着古代英式战甲,在刀光剑影铿锵碰撞中,为观众近距离呈现了一场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视觉享受,为表现麦克白的英勇善战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临近长方形演出空间的观众,甚至能够感受到雨滴滴落在身上。这种观剧体验,仿佛自己也亲临麦克白所在的战场中,为观众代入戏剧中提供了强大的助推效果。
在这种舞台设计的基础上,光与影的应用也是此版本戏剧演出的一大成功。剧本中麦克白在刺杀邓肯国王之前,仿佛看到了内心的欲望所幻化出的匕首在指引着他走向邓肯国王的房间。而本版本的演出中,导演巧妙的利用教堂中镂空十字架的建筑设计,让光透过墙上的十字架缝隙映射在泥地上,形成一把剑的形状,来表现麦克白幻觉中的剑,让人拍案叫绝。这样的效果的实现,把麦克白幻觉中欲望幻化出的剑化为现实中可见的光影实景,让观众也看得见麦克白已经幻化出实景的欲望。但这麦克白眼中的剑,却仅仅是光影与建筑装饰偶然产生的巧合。这种设计对于表现麦克白内心不可遏制的欲望,有着极为深刻的作用。
在表演麦克白因为恐惧而出现幻觉、在宴会上看到了满脸是血的死去的国王邓肯正坐在他的椅子上的一幕时,灯光聚到长方形演出空间左侧的麦克白身上,吸引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桌子所在的右侧则在相对较暗的阴影中。这时邓肯国王的演员悄然上台,观众往往难以发觉。在麦克白看见邓肯时则突然把光线打在满脸是血的邓肯国王脸上,出其不意,往往会起到让观众吓一跳的效果。配合教堂和昏暗的灯光营造的恐怖、迷信、阴暗的氛围,给观众留下印象深刻的观剧体验。
整体而言,这个版本的演出不失为一出经典。舞台设计的创新,实现了剧幕切换、场景表达、光影运用极为优秀的呈现效果。不仅打破了传统戏剧中剧幕与剧幕之间难以连续的特点,还更为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剧中的场景以及人物的欲望和心理。让整场观剧体验新奇而深刻,让观众对戏剧产生深刻的代入感,同时有利于引发观众对戏剧背后所蕴含的哲理进行思考。可以说,这个版本的《麦克白》是一出呈现在教堂中的感官盛宴。
其实没有那么多话要说,但短评又显然写不下,,所以还是开一篇评论。
这个剧2014年标的想看,拖到今天终于看掉了。
舞台布置创意无比震撼,在教堂中间沿纵轴划出一个长条形演出空间,铺了厚厚的泥土。尽端的半圆形想必也是教堂本身的布局。长条两侧递升数排观众席,与半圆形相对的一侧短边(应该是教堂出入口一端吧,有一层位于高处的表演空间,大概也利用了建筑本身的楼梯和回廊。
光影效果的卓越几乎每个短评都赞叹,我就不多说了。而这个长条形的表演空间,实在令人玩味。它像一个,我实在不想这样形容,,做设计的人也许能原谅这种比喻,,就像一个三屏的ppt😅。从时间上说,它把本来需要先后交替的顺序变成了同时出现或连绵不绝。从空间上说,它使原作中虚写的情节变成了实景,而且不影响前景的进行。最明显如刺杀国王一幕,剧里只经麦克白之口描述,传统舞台上即使想表达,也很难反复上下台和换场景。而这个长长的表演空间给刺杀、讲述和潜回去放匕首,准备了充裕的空间间隔,半圆形尽端为国王寝室,长条形这边则为麦克白夫妻所有。它几乎没怎么增加表演时间,却大大刺激了观众的情绪,增加了许多画面,简直像电影而不是戏剧的处理手法。
这个空间流动起来如此顺畅,再加上光影辅助,很容易就消弭掉第几幕第几场这种分界,整个讲述浑然一体。
再说说演员。一如既往,肯爵每次导演作品,我即使还没看,也会特别放心和期待,因为他每次都会保证建立起一个华丽、均衡、壮观而又不缺乏新意的世界。但表演部分,只能说作为观众,我一直和肯爵不太在一个频率上。真的是那种,我很愿意看他,他演技也没得说,但想要跟他的角色彼此共鸣起来,却总是差了一点。。这次的麦克白也是同样。想想看了肯爵这么多作品,最心痛的是维兰德。。。
这版里印象最深的是MacDuff,演员叫Ray Fearon。他得知妻儿被杀时那段长长的恸哭,直击人心。这种表演多么冒险呀,一不小心就会流于俗套粗鄙甚至滑稽,但是他彻彻底底把控住了分寸,让观众只体会到MacDuff撕心裂肺、无穷无尽的痛苦。
至于王弟的小王子,哈哈只说一个镜头,他向MacDuff表白(不。。之后,and说:你怎么不理我啊?之前, 看那个娇嗔的小动作🤣
宋江很好,特别是前半部棒极了,肯爵这样强悍的对手,如果女主稍弱一点,绝对被吃得片甲不留。宋江不但能顶住,还会在必要时呈现出更强的力度。麦克白跪下祈祷,夫人从身后取走匕首那个镜头太震撼了。但梦游那场咱能严肃点吗……有点毁啊……
2014年夏天在Park Avenue Armory看了两遍 第一次正价票 第二次早上5点去rush 还有人出100刀求转让位置 heiheihei
朱生豪>>>>>>>>>>>>孙大雨!舞台设计赞,& the cast is a revelation (除了马尔孔,真想知道这世界上有cast得好的马尔孔吗= =) I doubt 波塞冬 could ever top this
(补影评2015.11.6 不小心删了)全场下来恨不得只记得肯尼爵可怕的演技,Macbeth的一丝一纹都刻在了他的身上,Alex的Lady Macbeth心计不足痛苦和疯狂倒是淋漓尽致。这种舞台布景也要让我羡慕死看现场的观众了
这版的舞台设计也太棒了吧,餐桌戏份那被吓得直接叫出声了
1. 我看的不是很专心,本身就不喜欢权斗题材。2. 舞台设计有点意思。
好奇怎么录音的
30年来,看过的最好的麦克白。那些烂熟于心的句子,也产生了新的含义,给我无穷的启发。思来想去,除了表演以外,还是这个场子布的好。这个场子,让所有的观众都在场。
删减了词,麦克白夫人演得比较癫狂,喜欢朱迪丹奇那种风格的
舞台设计很赞。“剧场”设置在一个教堂中,中殿作为舞台,甚至泥泞的战场也被搬入室内。p.s.麦克白夫人是宋江演的,不怎么心狠手辣,却有点疯癫神叨 :D
看视频版的好处是能看到演员鼻涕眼泪一起流,看到肯爵眼角的泪水以及他的唾沫,布莱希特会给他个差评吧😂😂😂😂
麦克白夫人太棒了!麦克德夫太棒了!肯尼斯。。。嗯。。。难道是没有感情的台词机器么。。。台词节奏也太快了,这剧的节奏也太紧了,结果一看也是肯尼斯导的也就不惊讶了。舞台设置挺喜欢的,想亲临一次这种回廊式的舞台。
不是很喜欢这版的Lady Macbeth
把剧院选在教堂并铺设成长形舞台特别新颖,时隔十二年能看到啃泥再演莎剧真的好满足,您老人家好好演戏吧,不演莎剧了再演契诃夫也行
看了5个钟头。没字幕,其实看得还是有点稀里糊涂。光和影的处理让我想起想做一个灯光师的初心。叔演麦克白还是没有完全匹配。以及终于维基了班柯的后人怎么变成王了。有轻微洁癖的我并不喜欢泥地的剧设。很难想象要为娱乐大众的时代写出这么严肃的剧本。
教堂把神/旁观者/审判者的存在感无限放大。莎翁自带弹幕。相比之下威尔第连渣渣都算不上。匕首那段独白的舞台设计太震撼,光从墙上十字架状的缝里射在泥地上成为麦克白幻觉中的剑,这段连看五遍。
这一版的演绎的确跟其他版本有所不同,服装上应该也是最贴近历史的,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搞成泥地也是下了血本,羡慕能去现场观众。肯尼爵的台词高亢如金石之音,低吟如细水,闭着眼听也是享受。但是麦克白夫人选的有点奇怪,明明应该是恶毒的美妇人,这个倒更像是个女巫,年轻的马尔康有点娘没有气势。
这个剧院的观众太爽了,前排的完全可以摸到演员了。泥潭都直接搬上舞台,观众亲临战场,就是演员的衣服看着有点揪心,肯尼思的演技不用多说,他老婆演的太夸张,即使是作为舞台表演而言,口音真的很奇怪
长条形舞台太赞,场景切换非常巧妙,值得学习。Kenneth的麦克白果然还是跟Orson Welles有差距啊,虽然一个电影一个舞台剧…然后Lady Macbeth实在是有点丑啊,然后这个口音奇奇怪怪的Ross真的没有问题嘛=_=真心爱这个舞台布局啊
男神太棒了……终于腾出时间给看了,爵爷简直……太棒!Kenneth Branagh+William Shakespeare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就不用说别的了。然后National Theatre真心高大上,想想明年澳村某人的版本,相比之下肯定寒酸死( ̄_ ̄|||)
这是我下载的第一部NT Live结果拖到现在才看。故事是很熟了,啃泥walking shadow的独白非常震撼,宋江发疯那段有点逗。剧场很有意思,好像是个教堂,虽然没什么布景但是场景转换很自然。莎剧嘛,一如既往地闷,我不是真爱……返场致谢时宋江卖了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