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世代的文坛中,王勃的才情是一颗无比瞩目的明星,但他短暂的一生却是高开低走,极端炫目亦极度黯淡。
此世间已再无王勃,因王勃觅得了属于他的自由和幸福。但该遗憾感慨的是我们,王勃是自由幸福的。
王勃文采出众,年少成名,年不过十七,便科举及第,仕途的开始一路高歌,达观权贵、左右幕僚、上下百姓皆称之赞之,然有人羡亦有人妒,有人助亦有人害。 诸王游戏间,王勃应沛王命,王勃侧身而卧、闭目打稿,成《檄英王文》,大受嘉奖、获赐骏马,此时的王勃意气风发,锋芒毕露。可王勃知挥胸中才,又哪知君王心中虑,好事人将此事上报给唐高宗,闻之龙颜盛怒,罢了王勃的官职将其逐出王府,二十岁的王勃饱尝人间险恶。
六年后,王勃却又因私藏罪臣并致其死遭同僚告发而锒铛入狱,王勃的仕途也至此了结。知己杜境探望王勃,王勃言其为“与长风同行”之人,而自己浑身散发着腐烂的气息,即将成为蛆虫和蝼蚁的美餐。杜境拆发散容,以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留芳百世劝导王勃低头乞生,并觉大唐需要王勃这样的才子,但王勃却一言谢绝。前一幕的王勃尚存文人风骨,紧接着王勃无意得罪的英王却来解当年之恨,他封王勃为威武大将军,给王勃披鸡毛羽衣,戴鸡冠高帽,使斗鸡的尖喙啄咬王勃,伴奏是王勃当年写的文章,这等戏谑嘲弄耻辱足以压垮并碾碎王勃存余的文人自尊,此时的王勃极小极卑极微,苦苦求死以解脱。
执刑之日,王勃圆目眼睁睁看着前人人头坠落,头身分离,自己排队等死也将沦为此,一时心生恐惧,面目狰狞,而杜境孤身登楼前来放飞美人纸鸢以解王勃心中之忧,王勃见此,眉头一展,豪言道“生亦猖狂,死亦放荡”快意赴死之间,虎头闸合闭之时,却又巧遇天下大赦。历劫至此,王勃的躯体虽留于世间,但王勃自知官运已尽,而今七尺男儿将志在何方?又将以何为寄?异域风情的陶醉、笙歌艳舞的陪伴下,杜境大喜,言王勃迎来了新的大唐,大唐也迎来了新的王勃。可王勃却望着纸鸢叹问道“为什么?
为什么我的心空空荡荡?王勃身在何处⋯⋯?”
杜境将远赴蜀地任职,王勃亦将启程探望受自己连累被贬的父亲,二人于长安的城垣相别,知己至交依依惜别,杜境情至深处让王勃在自己的衣襟上题诗,流芳千古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此情此景从王勃心中涌出。
王勃在旅途中遭曹达夫人复仇追杀,王勃心中对曹达有愧,对人世也了无留意,正准备闭眼西去之时又得宗庙神明庇佑,这死里逃生的机遇对王勃来说并不是福,反而加重了其内心的煎熬,之后与放达粗旷、智慧洒脱的秋水翁和内敛抑郁、悲情幽怨的落霞的相遇相识是与其说是漫漫人生中的巧合,不如说是王人生旅途的必然,这二人是王勃内心深处两种挣扎斗争者的情感与思想的显化体现。王勃的人生经历与落霞相近,同为天涯沦落人,他们悲愤失意、悲无明主、愤不得识,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心境能够像秋水翁一样以平常心糊涂意超然去面对世间无常,但王勃却两端都未能及,只在泥泞中越陷越深。片中王勃出于救落霞之心而再执笔,不顾阎公的有意安排,抢了其女婿的风头,于阎督都之宴上再书腹中斐然之才,而天才不愧是天才,王勃再次一鸣惊人。可奈何落霞已落,曹达夫人在知道曹达为自杀后,恍然无奈道“人世间,一切皆是错”,王勃的心情也已低到极点,告别秋水翁后于南海自绝。
关于王勃去世的时间和原因,仍有争议,曹达之死也是迷题,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否因秋水翁与落霞这二人而作也无从证实,曹达夫人的两次追杀而未杀是否突兀多余。历史真实,有待探知。但导演黄大圣在这部艺术电影当中选择以此方式处理,某种形式上其实影片中人皆是王博之内心的外在反应,他人之言皆是王勃一人言,草木飞鸟之动皆是王勃一人之动。影片的结局王勃跃入南海,也是王勃飞入九天,王勃终于自由。
影片开头和高潮部分共两次出现王勃翩翩起舞,衣衫上墨色花朵逐渐浮现化为白鸟,而王勃虽才气傍身却并不恃才傲物、放浪形骸,而是如《滕王阁序》中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于人生难处仍不苟且、不戚戚,并自觉“世间之诗篇皆是天籁之音,自己不过是上天的一支笔”,天赐王勃才情,王勃亦未负于天未负于己。
想和大家讨论讨论这两个问题。
1刑场上的王勃为什么在杜境送纸鸢美人相伴之后变得旷达从容?
王勃是难得的一代文坛才子,却也只是普罗大众当中的一个普通生命,面对刑场上的淋漓鲜血、肥耳屠夫、嘈杂人声,王勃固然会心生畏惧。但好友的出现,美人纸鸢的放飞不仅是黄泉之下的佳陪伴,更是以美人喻理想,虽然人头即将落地,但王勃的文人风骨、非凡器宇,他的气节和精神仍然会高高的飞舞在九天之上。
2王勃为什么在获赦之后,感觉内心空空荡荡,成为活死人?
这是人生理想与现实发生不可协调的矛盾与冲突的结果。古代文人性情大多风流倜傥、心性高雅、生即猖狂,而骨子里又受儒家传统的熏陶,多怀学而优则仕与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人生志向,但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大大小小明明暗暗的纷争与高高低低起起落落的浮沉却并不能凭着一杆神来笔和飘逸的思想自由驰骋。王勃此前将人生的全部幸福与理想,追求寄拖于仕途的进取,但尔虞我诈的官场显然不是王勃的能够尽情散发光彩的地方,只会被嫉妒、被排挤、被陷害,官场于王勃是留不得也留不起的地方。
有一段微博上经常有一个话题,大概是上学读书时不知好在哪里,现在读来觉得特别好的句子? 看下面网友的答案,其中必有《项脊轩志》里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句话学的时候年龄小,未必懂得其中深意,现在读来确实是既心酸又感动,明明是家常话,一细想都是深情啊。 可是每每看见这样的话题,总会想起来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我觉得这九个字才是学过的最心酸的一句话。 看《航拍中国江西篇》里讲到滕王阁及《滕王阁序》时,弹幕里有人推荐电影《王勃之死》,本来对这种风流倜傥但命途多舛英年早逝的才子就会多看几眼,所以就去看了。 电影是老电影,演员没有熟悉的,有一些生硬的地方,但电影里最灵光的地方是意境美和配乐。 电影里最有意思的场景就还原了王勃写《滕王阁序》时的画面。 为庆祝滕王阁新建成,阎公在重阳节宴请宾客,让大家为其作序,其实这个阎公早就让他女婿写好了文章,准备在宴会上一战成名。众人假意谦让,不料王勃提笔就准备写,现场气氛尴尬。 这个阎公就生气了,有意为难王勃,讽刺王勃“以假寐打腹稿”闻名,并让人给搬来了榻,说让王勃休息片刻好好构思自己先行告退。(不到三分钟就打脸) 阎公坐在里屋听书童(称书童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人很厉害,不能随便叫做小厮)汇报王勃写了什么。 从初开始的“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去、再报,老生常谈耳”,他女婿还酸酸地说“看来久享盛名之人,十之八九不副实”; 到“星焚翼轸,地接衡庐”,阎公说“此乃故事也,不用报了,不用报了”,阎公一副这个王勃也不怎么样的表情; 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就改口说“快传,快报”,所以说书童还是挺有文化的,明明不让你报了,看到写得如此精彩还是来报了~ 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书童见此流传千古的句子鞋都跑掉了激动地去报给阎公的,阎公沉吟片刻说“此二句,真乃千古绝唱”; 然后阎公就笑盈盈地走出来说“失敬,失敬”(阎公你脸疼不疼?) 另外也还原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空”字的逸闻趣事,就不剧透了。 古代文学老师说,阎公前后态度的变化在唐代到最后大家还能一起把酒言欢畅意抒怀,换到现代文人相轻的对比,估计有生之年都不会聚在一起。 可惜,写完《滕王阁序》王勃的生命快结束了,电影也快结束了。 上图电影里的画面,像不像一副充满故事感的山水画卷?是不是意境美构图美?(原谅我截的渣像素的图) 其实,《项脊轩志》里还有一句写得特别好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晚安,夏日良夜都珊珊可爱。
被MV瞬间击中,沈刘对视的感觉太赞。沈晓海太美了无法直视TUT……
实乃魔幻与唯美齐飞,解构共先锋一色。
美 当时印象深刻 想有机会找来再看看 http://www.m1905.com/vod/401775.shtml
除了主演演技浮夸以外都不错,剧本扎实,色彩唯美绚丽,细节处可见用心,配乐尤其出色。长风何其渺渺,天涯何其遥遥,还真是惆怅寂寥。
魂梦萦绕,千肠百转。只看几组镜头,便深深掉进导演制造的“幻梦”中不愿醒来,如雾如烟,仿佛去盛唐走了一遭。这才是心目中的大唐,不必以丰词盛赞,言语之干涩难描意境之悠远。我觉得比《聂隐娘》更素淡。看罢,闭目回味,远山,雨街,芦苇荡,渡船,无一不是好处。虽表演有瑕疵,但无碍大作。
6/10。除了片头没有一处后期特效,都是现场用滤色镜和灯光完成的,趋光的飞鸟是灵魂自由的重要视觉符号,片头环绕王勃的飞舞花朵代表才华盛开,结尾浮空的王勃身边少了花以生命换取灵魂自由;将人物情感主观化的颜色构图造作,但揭示人与环境关系的拍摄角度多变不像景别单调的电视剧,斗鸡、高傲骑马采用脸庞变形的广角塑造了王勃的爱慕虚荣,被英王送来鸡毛制的斗篷和帽子羞辱的俯拍、斩台前压缩空间感的特写构图,则表现了政治权力下文人的惶恐,探狱那场戏的声音处理别具一格(寂静的长安街突响马蹄,死牢内磨刀和鸡血的滴溅声,烘托王勃死期紧迫的压抑气氛);落霞在木屋告别王勃的浪漫场面,寒塘、冷月的独辉穿插白鹭,西域特色的舞蹈动作和打击乐,王勃的自省、激情和理想在此刻交融,无怪乎落霞死后丢掉精神寄托的美人纸片,充分体现导演的细心。
小锋同学超赞啊
我觉得这个王勃好帅好帅。
所有的缺点都没法掩盖这电影的灵气。有时候想,为什么现在没有好剧本呢,中国从来都不缺好故事啊。千年的积淀,那些情怀,那些思想,那些……那些关于生命本质的孤独寂寥的顿悟,那些一曲知音的永恒慰藉,那些一个生命呼唤着不知道在何处、不知道在哪个时代的另一个生命的声音啊。去哪里了呢……
早年电影频道看的 竟然看哭了 对刘小峰演的王勃一股仰慕之情
这个光影是我想象中的唐朝,电视电影不输大银幕质感。郑大圣呈现的初唐气象,在关于唐朝的影像化表达中,我认为仅次于侯孝贤镜头下的晚唐。了解了王勃的一生,谜底也就不再神秘,你知道不写完《滕王阁序》他不会死。可这又有已知的悲哀,一生几篇大作,人生几度秋凉。“千古第一骈文”让人想哭。
郑大圣是上戏86级,反应过来这片实是另一则后89叙事以后就看得太他妈揪心了。世纪末对90年代知识分子从剧痛幻灭到(可能的)自我救赎命运的清算,而结论仍然是虚空捕风,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啊。
很美,不过觉得没必要把落霞写成真人
导演很浪漫。杜镜从牢房门口走下来的身体面孔太漂亮了,果然是沈晓海。最出戏的是曹夫人。另外,《枫桥夜泊》也遇到过学者这样解读,把愁眠解释成山名什么的,对喜爱诗文本身的人来说一定大煞风景。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段斩首未遂。那一年中国电影还很健康,所有现在大红大紫的角儿们都还寂寂无声。我怀念那个时候。
在CCAV看过两遍。画面很美。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彩彻区明。积年绮碎,无才廓清,有心装逼,无力勃起,惊搐而死
唐风古韵,断袖清风。早期”电视电影“更趋于数字摄像,成本太小施展不开拳脚,故太粗糙。行云流水般的写意需金山银山堆砌,怎奈心有余而钱不足。申阳公自比,断片的连环画不能怨观众,为其鸣不平。期待13年新作,拉好投资引好观众,懂行的多捧。如今淡泊低调的电影人,实属太难得。
流光溢彩还魂,丝竹之声悦耳,山水画般意境,国人少有如郑大圣般尝试中国式美学的重构。成本虽小,形神俱在,太多粗糙,诚心可鉴,滥用特效抒情反成败笔,部分浮夸之处自当慎重。国内青年导演,欣赏的不多,一为徐浩峰,二为郑大圣,尚未见其三
镜头挺讲究,表演欠火候。王勃才高八斗,电影最多半斤。